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2024菊与刀读后感600字范文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相关栏目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热门栏目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推荐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

(共 2593 篇)

  • 1、 《菊与刀》读后感2024范文1000字

    第一次看到《菊与刀》这本书,就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严谨客观的立场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菊

  • 2、 菊花与刀读后感2024范文800字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

  • 3、 菊与刀读后感300字(3)篇

    关于作者

    关于本书

    一、日本人的报恩文化

    【案例】

    比如报答皇恩。在中国,我们经常说“皇恩浩荡”,但我们报答皇恩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皇帝必须是个好皇帝,忠的上头要有个更高的标准——“仁”。但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把“忠”作为最高价值,而把上面的“仁”给拿掉了。所以,日本人报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无原则的。不管天皇值不值得效忠,一概不管。所以中国更迭了无数个异姓王朝,一有暴君就被推翻,可日本却几千年来万世一系,天皇从来就没有被推翻过,全是他们家在统治日本,就是这种不加反思的报恩思想导致的结果。

    二、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案例】

    正是因为日本人太看重名誉,自杀率又高,所以日本人常常想出一些巧妙办法来避免直接竞争。在日本到处都有中间人,防止两个竞争者直接面对面。一个人因失败而感到羞耻时,随时都需要有个中间人。甚至在日本还有一种中间人专门负责帮助求职者探听雇主意图,或者把雇员的辞职意图转告雇主。

    【案例】

    每个民族面对侮辱的时候反应都不太相同,我们中国人可能就觉得,被侮辱不算什么大事,如果反应过激只能说明自己气量狭小,要反思自己。泰国人面对侮辱会听之任之,因为这样可以暴露侮辱者的人格。但日本人面对侮辱,反应就很激烈。他们觉得,只要受到的侮辱没有报复回去,这个世界就不平稳,必须努力使世界恢复平衡。所以复仇是美德,而不是罪恶。

    三、日本人的道德观念

    【案例】

    二战后,德国人能深刻反省自己的战争罪恶,但唯独日本人不行。就是因为德国属于罪感文化,而日本人属于耻感文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罪的态度上,耻感文化只有耻辱感,而没有什么罪恶感。它本来的文化里就没有太多的善恶观念。哪怕干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也没有忏悔和赎罪的观念,即使认识到自己的确犯了罪,也要想方设法不承认,掩盖罪行,不让世人知道。因为只要别人不知道,就可以避免这种耻辱。

    金句:

    1.对日本人来讲,突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讨厌的事。除了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2.中国的“仁”的概念在日本贬得一文不值,从而“孝”在日本就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在和与天皇的义务发生冲突时才可以被废除。3.复仇是特定场合需要执行的一类“道义”,除此之外,还包括镇定、克制的行为。直至今日,仍有人在除夕之夜自杀,只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声誉。(日本的报复行为已经很少)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的名誉观念日趋淡薄,而是意味着对失败和侮辱的反

  • 4、 读懂日本:菊与刀 读后感(3)篇

    简介

    《菊与刀》可说是研究日本文化的经典范本,创作背景也很特殊。美国作为战胜国对战败国日本进行接管工作,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导致美国难以理解日本人的文化特点,因此美国政府指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深入研究,其研究结果集为本书。

    评价

    本尼迪克特在人类学领域具有权威,因此本书在技能上的可靠性自不必质疑,但在读时能明显感觉到这本书在某些部分存在很强的局限性。由于创作背景为二战结束,实际上作者并没有机会到日本进行实地研究,而只能以官方文件、文学艺术作品、传说故事等作为素材,利用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我们惊叹其研究的传奇性,却也必须持谨慎态度,再加上这本书的写成到现在已经过几十年时间,日本的文化已有很大变化。然而,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其所写结论是否完美准确,而在于感悟人类学对某一人群文化的分析方法,这些独特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十分宝贵而新奇,同时,这本书也将作为一部引导式的作品激发我们对于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赋予了我们许多对于日本深层次理解其矛盾的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维之门,为进一步的探究作有效准备。

    内容

    日本文化在我们看来是极其矛盾的,它们总在极端之中不断切换,他们极度压抑,又极度放纵;极度遵守礼仪,却又极度尚武甚至粗暴。所有的矛盾对立都有其根源,我们想要了解这些,就需要理解他们的规则、道德,观察其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非常繁杂的结构,书中的叙述以例证和说明进行解释,具有很强的易读。

    《菊与刀》的作者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民族,以便为美国制定战后对日政策。作者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对在美国的日本人进行研究,并且参考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文学和电影,最终完成了这本研究日本的著作。

    “菊”是日本皇室族徽,象征忠诚和圣洁;“刀”是武士文化的代表,象征勇敢和力量。作者用“菊”和“刀”的组合,形象地刻画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一手捧着花,一手拿着刀”,也有西方学者将其称为“精神分裂的民族”。

    作者极力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解读二战前的日本人,作者从不用“是”、“否”、“对”、“错”等主观性较强的字眼去评价,更多的是说:“这是美国人(西方国家)很难理解的。”这样的语言给读者留出更大的阅读空间。

    虽说避免主观,但也难免主观。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主观的地方,但相对客观就相当不易了。

    可以这么说,本书破析了二战前

  • 5、 《菊与刀》读后感_15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500字

    《菊与刀》确实是一本好书,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日本这个民族,不偏不倚。少有感情掺杂于其中的时候,我们才能客观看待。没有盲目推崇,也没有全盘否定。从历史角度看,任何既定事实,都少有偶然性,存在即有道理。以前不了解社会学,认为没用,这本书确实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有这么几点思考:首先,日本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也讲忠和义,这看似与中国人相似,但实际上却不然,中国人讲忠和义有一个前提,那便是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既讲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但历史上出现暴君时,我们也讲当仁不让,我们也歌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但日本人则不然,日本的忠与义没有以仁为前提,所以盲目的忠义,若被少数心怀叵测之人所利用,便会一不小心将整个民族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其次,仔细想想,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正值中国的晚清,当时的日本,也是内忧外患,也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穷则思变,是自然规律。可是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了,短时间内让日本一下子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我们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却都以失败告终了?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我想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面对强者,日本人能够认清现实,接受现状,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短时间内超越不了你,我就认真的,甚至是谦卑的向你学习,踏踏实实的做学生,有一天强大了,我再收拾你。而晚清时的中国却不然,即便要跟人家学习,也放不下身段儿和面子,也要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不肯承认现实、接受现实。其实国家如此,国民也如此,让中国人承认别人,跟人家学习,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中国古人说,“文人相轻”,这恐怕不仅是文人的毛病,也许是共性。所以,都说日本人善于学习,我觉得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方法,更是态度。所以你看它,先是学习中国,再是学习欧洲,之后学习美国,似乎是谁伤害过它,它就学习谁,从这一点来讲,的确很可怕。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直到改革开放,才认清了现实、接受了现实,四十年来,韬光养晦、改革开放,终于有了今天的局面。直有从内心里,认清现实,接受现实,抛却那些无知和愚蠢的优越感,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从这一点来看,欧洲比较务实,美国似乎还在犯我们曾经的老毛病。 最后一点,这本书里讲到,日本是受耻感文化影响,中国是受罪感文化影响。简单说,日本人不做错事、坏事是因为害怕受辱,这个耻辱主要是来自于他人;中国人不做错

  • 6、 《菊与刀》读后感_11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100字

    很惭愧的说,在翻开之前我一直误以为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小说,结果惊讶的发现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日本人写的... 作者将书命名为《菊与刀》,以此来凸显日本作为一个民族的种种矛盾之处,形容他们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他们既xxx,但又xxx”。经验来说,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两种相悖的表象或原则,只能说明它们共同服从于另一个更高的原则。如果试图去寻找,我觉得大概有两组关键词: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罪恶感vs耻辱感。 毫无疑问,日本是一个十分信奉集体主义的国家。至于为什么如此在意集体而非个体,书中没有明确答案,我猜测最初的起源可能和自古以来的地理环境有关:狭小、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的人民,相比广阔、富饶的土地上的人民,生存要来的困难许多,在大自然面前深深的无力感自然要求人们更多的抱团取暖,于是“集体”对于这群人来说,其意义也重要太多,被集体抛弃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死亡,而不是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或自成风流的隐士生活。 日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并不是很在意善恶,他们在意的只是别人怎么看。作者说人类文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一个文化属于罪感文化还是耻辱文化,即更重视罪恶感还是耻辱感,美国属于前者。中国想来应该也属于前者,毕竟我们一直以来宣扬的是能忍胯下之辱,是清者自清。 而日本作为一个高度的集体主义国家,我以为必然被耻辱文化主导。试想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他可能有一些本能的罪恶感,但还没来得及仔细反省,就已经被周围人的唾沫淹死,这种时候羞耻感和恐惧感必然是占上风的,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更加直接,反馈周期更加迅速。更何况得到集体的认同事关生死,而得到自己的认同只事关良心。久而久之,作为一个群体对于善恶的感觉会逐渐钝化,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善,也没有什么是恶,有的只是社会是否认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他们争强好胜也好,温文尔雅也罢,忠心耿耿也好,无情无义也罢,都没有什么矛盾,因为这些我们以为的原则从来都不是真的原则。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日本向我们忏悔二战的罪行几乎是天方夜谭,他们可以接受失败,他们可以卷土重来或改旗易帜,但他们不能接受被世界这个大集体批判。 由此也可以一窥日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为什么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在他们看来如此重要,因为因循守矩是出错几率最少、最安全的生存方式。任何的等级革命,即使历史书上描写的再“振臂一呼,八方揭竿而起”,在最初的时刻,都是少数

  • 7、 《菊与刀》读后感_10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对于日本,有很多称呼,岛国,邻居,侵略者,动画国家,生长在中国,日本是个耳濡目染的名字,小时候大人说,日本是小日本,侵略者,长大了却又看着这个坏蛋国家产出的动画漫画。毫无疑问,对于这个国家我是怀有复杂情感的,并且想找到合适的态度和角度去认识这个国家,尝试着理解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首先就是始终不承认不忏悔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以前我以为是他们本性就是恶的,坏的,偏执又暴力,后来看到的东西多了,他们不是知错不改,他们就是不知错,两个不同的民族认知不同,这大概才是根本的原因

    还有一个印象,是变态多,他们的艺术作品里,新闻里都有很多的变态,乃至被美化的变态 例如恋母,乱伦,电车痴汉,我看过也算不少的日本作品了,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们神话故事和经典名著源氏物语里,对于性的极大开发。在相对保守的我的眼中,这已经很算变态了。我以为这个心理变态是因为长期压抑,紧张才造就了他们的变态,记得中国地理有一篇讲解日本的文章中把很多日本人性格归咎于他们生活在随时都会发生地震海啸的地震带上的不稳定的生活。看了这本书,原因还包括了他们的孩童教育,还有他们对享乐的认识,克制与放纵两种极端生活的集合就是日本人的生活。另外是在一个日本留学生口中我听到一个描述,日本人是绝不干扰别人,也绝不让别人干扰的,这也是我认为变态多的原因之一吧。

    讲礼貌到了麻烦的地步以及对女人的歧视,前者我潜意识不认同这样子过于麻烦的礼仪,虚伪又疏离。后者在我和朋友讨论的时候都表示相当的愤懑,当时是看到日本综艺节目对于女艺人的极大不尊重,但是冷静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我们,对于尊重的定义也不一样,可是,我仍然对这些不抱任何好感,那的确是不尊重也不男女平等。

    再者是不能否认的他们在动画,电影上面的成就,日本在拍出来的电影总是有一种独属于他们的意蕴,他们民族性格里的固执也可以是对传统的坚持,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不会抛去他们一些很传统古朴有趣的东西,并且他们也越来越会使用语言以外的方式去让别人理解他们的文化,比如萌,病娇,比如鲤鱼旗,温泉,清酒,樱花富士山,很多这个国家文化的意象都潜移默化的印在我的脑子里了。qq空间有个说说,写着一些例如谢谢,我开动了,对不起,等等我们看到第一反应就已经转化为日语在脑海里播放的词汇。所谓的文化侵略也不过如此了。

    以上都是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印象了。

  • 8、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3)篇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相信每个国人骨子里都有种深切的痛,这个近代以来甚至未来都将被视为仇敌的国家,我们对它的了解还非常浅薄,曾经看过日本nhk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深深震惊于日本对于中国研究的深刻和细致,而我国人对于日本人的认识大多是来自电视剧——经常把日本人塑造成愚蠢、残暴、刻板、阴鸷的形象,我们对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风俗文化、社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概念,而对方却早已先行一步在研究我们了。虽然我们对日本民族抱有深深的恨意,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也因日本的某些行为而异常敏感,作为以“仁爱”“宽容”为操守的中国人,国民对待日本民众还是报以尊重和热情的,但一旦涉及到政治和历史便会油然而生愤慨,作为曾经的对手和未来的假想敌,我们也需要认真了解下对手,好好认识一下对方的国民特性、文化传承和精神信仰,《菊与刀》这本书作为研究日本之经典自然要被重新提及,虽然本书写于半个世纪以前,但对我们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国民性和文化演进仍具有重大意义。

    据说《菊与刀》的作者鲁斯.本妮迪克特从来没有去过日本本土,仅凭资料的收集和在美日侨人物的访谈就能写出如此深刻的著作,实在令人佩服。当然最让我感到敬佩的事鲁斯本人客观的科学态度,从书的一开始作者就不断告诫不要以主观的态度随意评价它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惯,提出人类学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或者学习来的,不管这是一个原始部落还是一个拥有先进文明的民族。即使存在着一种十分奇怪而难以让人理解的行为或意见,这也同样是源于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这本身就为她的研究提供了最坚实最客观的支撑。虽然战后的日本已经变化了很多,但从本书里我们依然可以了解到日本社会文化的演进逻辑,这种深入骨髓的类似于基因的文化特性不容易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彻底改变,由此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日本的基本概况。

    1.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非常尊奉等级制度,“忠”“孝”文化是日本人严格恪守的社会准则,这来自于中国儒家文化对其影响。与中国有所区别的是,中国古人对忠和孝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的,一个人在面对忠孝两难选择时可遵从内心,不论选择哪个都能获得他人尊重,而日本人更加看中等级规则,对上级忠诚往往更加重要,在不得已时甚至可以放弃孝道,面对国家要忠于天皇或将军,面对家庭要忠于自己的责任。

    2.日本的家庭及子女教育。在日本的家庭结构中,父母最具有影响,子女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子女婚姻由父母做主,长子在家庭

  • 9、 《菊与刀》读后感_900字

    《菊与刀》读后感900字

    日本只是一座岛,因为日本人而开始接触世界。写于上世纪的这本书剖析了日本的传统,如作者所言是一本描写日本人如何成为日本民族的著作,在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从等级制度、受恩报恩、情面、崇尚礼节、享乐、教育孩子、民治维新等方面切入日本人的现实生活;从忠、诚、自重、耻感文化等切入日本人的道德传统;从天皇、神道教、佛教等切入日本人的宗教文化。

    日本人骨子里的矛盾性,使得他们的生活在所谓的\菊\与\刀\里来回转变又无比自然。

    日本的等级制度源于日本人自上而下所信奉的“各得其所”观念。与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同,这种等级制被日本人广泛接受并且认为这是保持日本稳定的不二法门。繁琐的礼节进一步确定了等级之间的差别。就算在平民的生活里,家庭里、工作中也有着牢固的成员等级不可触犯。日本人的孝道只是对近几代的近祖,而对于其他人都只是“情份”。日本人看中“情面”,认为情面是生活中名誉的代表。“在日本人看来,当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圈子里得到尊敬的时候,就是情面给予的充分回报,若是一个不懂情面的人则只能被他的同伴藐视或者成为一个让人厌恶的可悲者。”日本人不轻易受恩也不轻易助人,他们不觉得助人为乐,因为这是耗费情面并且难以报恩的。

    “日本人向来喜欢陶醉于自然的乐趣,观樱花、赏月、赏菊、远眺新雪,或者室内养一只一直鸣叫的蝈蝈或者小鸟,或者修饰庭院、插花、品茶,或者开诗会,吟咏诗词等等。”传统日本人的享乐与传统中国中表现的形式显得如此的一致。这是因为日本文化的根源在于我中华大地。但日本人对于中国推崇的“仁”,却并不认可。日本人道德里的最高点,是对天皇的“忠”,是处于道德顶点的规范。不仅是忠,日本人也试着用诚来简化日本道德体系,但没有成功,\日本人所说的诚,实际上指的是:真实热诚地遵循由日本、道德律和所谓的“日本精神”所规划的那条人生道路\。同时,日本人的\自重\是一种处于耻感文化下的用来维护善行的一种自我审慎。种种道德规范,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日本人。

    日本人培养下一代:小时娇纵,老时悠闲,但在这其中的长长一段人生,是被家长无比的严肃和监督所束缚。

  • 10、 《菊与刀》读后感_13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是作者写于1946年的,在美国、日本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说明其观点看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这本书原本就是作为二战时期的战争需要,为了了解日本思想模式,确定对日政策而作的的研究报告,不得不说,美国在这方面确实是令人敬佩的,这种科学而认真的研究精神值得学习,不禁想起了前段时间读的《治理中国》一书,和这本书一起来看,真真令人感慨万千。

    这本书的结构不难理解,选取了日本的几个非常显著而特别的点进行了阐述:各安本分(等级制度)、恩情、情义、名誉(自尊)、自我修养、儿童教育……。当然,贯穿其中的内涵则是菊与刀的本质——日本民族的双重性,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其实很多在作者看来很特别或者不可理解的几个点作为中国人却觉得普通,比如:情义、自我修养、儿童教育,中日这些方面的共通点很多。

    各安本分其实就是日本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历次改革都没有触及这一方面,尽管现在状况已经大大的改善了,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日本人习惯于在一个既定的等级体系上生存,认为每个人每个团体只要有一个自身的地位并能满足其需求就能维持稳定,看着很熟悉,不正是儒家尊卑有序则上下和的改良版吗。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侵华时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激烈的反抗,因为日本人觉得他们已经给了中国一个合理的地位且能帮助其更好的改善生活,为什么中国没法各按本分。这种思维其实不乏道理,如果不是中国的民族主义,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想想台湾,想想满洲,真是细思极恐。

    说到日本的恩情观念,这应该是日本给外界“有礼貌”印象的根源了吧。但对这块印象深刻的就是日本在中国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后面还增加了睚眦必报的报仇观念,报恩与报仇是同等地位的,都属于“恩情”的范畴。一个人受了恩就应当报恩,受了侮辱就应当报仇,很有意思的价值观,突然想起了秦时明月里面的王道与侠道,中国像王道,而日本则有些像走侠道路子,仗剑江湖,快意恩仇。

    中国也讲究忠孝,但日本的忠孝内涵却有所不同。日本的忠就是死忠,不论对错,不讲究正义与否,所以日本的家庭关系还是很传统,跳槽在日本也很难被接受,靖国神社仍然供奉着战犯,其实都来源于日本的死忠观念;中国的孝是一种祖宗信仰,日本的孝则是实用主义,只对眼前人尽孝而已。

    关于情义则没怎么看懂,不太理解何谓“为尽义务而做一些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按我浅显的理解应该就是常说的“责任”二字吧。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菊与刀读后感600字,2024菊与刀读后感600字,教您怎么写菊与刀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