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 > 地图 >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2024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范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相关栏目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热门栏目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推荐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

(共 7137 篇)

  • 1、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50字100字200字300字_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50字_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简介50字

    先写祖父和祖母,再从各个角度去描写呼兰县的荒凉,接着写小团圆媳妇死亡的事情,然后写有二伯的故事,再写磨倌冯歪嘴子,最后交代故事结局。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100字_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简介100字

    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200字_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简介200字

    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开头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这些都不是单纯地写介绍呼兰河的地理,而是以地理为纲逐一介绍,反映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200字_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简介200字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读书笔记.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300字_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简介300字

    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有

  • 2、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50字

    《鼹鼠的月亮河》中鼹鼠米加一家生活在美丽的月亮湖畔。与众不同的是,米加并不喜欢爸爸给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怀揣月亮石的米加离开了家乡。在陌生的地方,米加结识新朋友,找回了自信,实现了梦想。

    我觉得米加想要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写想象他一样。

    每天早晨,鼹鼠米加家里就有很多噪音,是因为米加的几个哥哥坐不住,老大坐在钢琴上发出怪声。老二从烟囱里出又从烟囱里进使得他全身的都是黑色的。老三在吊灯挂的篮子里荡秋千。而米加却在睡觉。

    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也要为别人着想。

    米加一直长到大鼹鼠时,他的睡眠习惯还是和别的鼹鼠们不一样。米加早晨睡觉时,哥哥们总坐不住老大在钢琴上来回跳,老二从壁炉里爬出去玩儿,老三项荡秋千,他就在挂在篮子里荡。……米加还是不醒。

    我觉得别人睡觉时不应该吵闹!

    鼹鼠的爸爸姓米,是月亮河一带有名的挖掘家。他常常穿着一条蓝色的工装裤,上面有很多口袋,显得特别肥大,这是米先生让米太太做的。这次,米先生是帮刺猬先生挖掘过冬的地洞,他从洞里钻出来时,想到米太太已经给自己生下小宝宝了吗,想到这里,米先生赶紧回家一看,是黑色的,它的名字叫米加,米先生对米加有些失望。

    我觉得不管是什么颜色的鼹鼠都应该接受。

  • 3、 《呼兰河传》读后感_350字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绿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白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神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萧红现代着名女作家于1911年6月2日出生1942年1月22日逝世,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呼兰河传里最有趣的还属第三章,作者说她家有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都是金粉。 后来,她说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摘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多么有趣啊! 《呼兰河传》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也非常有趣,我推荐大家去看《呼兰河传》

  • 4、 五篇《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

    第1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梁老师的推介下,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原本想看鲁迅的散文集,但是由于鲁迅用笔深奥,鄙人笨拙,难以读懂,故暂且放弃了。看完萧红的《呼兰河传》感觉此书有鲁迅的影子,这应该是一个让我过渡到看《鲁迅散文集》的机会吧。在我看来,《呼兰河传》有些枯燥乏味,全篇起伏并不大,或者说全篇都在批判愚民,想要唤起愚民的觉醒。

    《呼兰河传》从作者萧红生活的呼兰河入笔,主要描述了小时候的生活,祖父的和蔼可亲,隔壁邻居家的小团圆媳妇的生活遭遇,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冯歪嘴子的悲惨遭遇,还有跳大神、看庙会等。虽然说全书都是灰色的基调,只是平静的叙述,只有黯淡的画面,但是偶尔的一点色彩就让读者觉得回味无穷,这也正是作者用笔的妙处,以冷色调为主调,暖色调为辅。

    开笔就写道: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这就给后文写人民的腐朽、愚昧做了铺垫。令我记忆最深的是文章中多次写道: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家庭属于富贵家庭,但是也完完全全的感受到了最底层农民的生活。

    从自家写道全村,从全村写道全镇,而这个呼兰河小镇正是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缩影,真可谓是以小见大,以小写大。

    但是作者的童年还算是比较愉快的度过,正是因为作者有一个慈祥、温顺的祖父。

    原本以为作者会在自己的笔下大写特写自己的父母亲,万万没想到全篇祖父才是主人公,可见祖父的爱远远胜于父母对她的爱。祖父的疼爱,促使她的思想观念与其他同龄人的不一样,使她更加清楚的看到了人民的愚昧无知。清楚的记得,每当作者犯错时,总有祖父为他掩护,这不是溺爱,而是不希望她沾上尘世的肮脏。后花园是作者的小天地,全书花了整整一章的文笔写自己在后花园的快乐玩耍,身旁常有祖父的陪伴。

    祖父不仅陪她玩,还要和她讲述一些文学这也奠定了作者的文学发展。

    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见到的类似例子。

    小团圆媳妇是因为自小结下娃娃亲,后来婆家将她接到呼兰河去住,这个婆家就是大家都说好的人家。

    原以为这个小团圆媳妇能够生活的愉快,成为作者笔下的一个亮点,与其他黑暗的势力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是小团圆媳妇生活的并不快乐,反而日渐消瘦。虽然作

  • 5、 《呼兰河传》读后感900字

    呼兰河是个小城,它伫立在寒冷的东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还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烧饼铺、粮栈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这看热闹、听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卫生但便宜的瘟猪肉。

    呼兰河城有老爷庙、娘娘庙、跳大神、野台子戏等各种信仰风俗,十分热闹。呼兰河人在此生活,挣扎着、享受着、他们平凡、普通,他们麻木、不仁,他们冷漠、无知,他们对鬼神热情,对现实无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满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园,有蝴蝶、蜻蜓、黄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园自己玩儿,也可以在那睡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蔼慈祥的老者,是祖父,个子很高,身体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抽着旱烟管,教她背诗,不许她吃过多的年糕,喜欢和这里的孩子们开玩笑。

    小说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写,散文化的叙述,没有跌宕起伏,但依旧触动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凉的是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十几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却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烫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无力。

    同样的人间悲剧还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脸焦黑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雪白。他无知、他无奈、他滑稽、他悲凉。他在呼兰河一无所有,他在呼兰河卑微的生活。

    冯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贫穷,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样,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劳,坚韧,可是命运却不好生待他。妻子离世,留下两个幼儿,他依旧没有消极厌世,他坚持着,挣扎着,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态一直都在。正如结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生命无常,生命绵长。比如呼兰河的岁月,呼兰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无知落后的东邻四舍,冷漠封建的围观者,看热闹的姨婆,听消息的老厨子,后花园的蝴蝶,拉磨的小驴,掉到泥坑里的鸡鸭

    我们都会死去,我们都有漫长岁月,我们怀念,我们追忆。

    我记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时没有红砖的地方就会泥泞,大鹅会在水坑里胡乱扑腾;公鸡在我没睡醒时就开始打鸣,小鸟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散出几束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东家的小子因为偷吃了五块奶油冰棍被拿着鸡毛掸子的奶奶追着满院跑;西家的姑娘十岁就开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饭;北边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边摸鱼。

    南边的我那

  • 6、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生作文读后感1100字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来自《罗马假日》,是说从生命为生命之刻起,人经历的是过程,体会的是无数过程所造成的无数个结果。直到生命不为生命那一刻吧。或许没有到达真正的终点,或许吧。读书,就是一种对人生最好的经历。而图书馆,就像是一个旅行社,令我所向往。而在这旅行社中,我总能发现一些不错的旅行路线,比如《呼兰河传》。

    先说说别人的评价吧,茅盾曾称它为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如此高的评价,果然不愧于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没错,你没有想错,萧红,即是这本书的作者。刚刚翻开这本书,还是一幅恬静的乡村田园景。可是越往下读,心情就越发沉重,字里行间,都并发出一股对民国的讽刺。就让我不得想去了解萧红的身世,他为什么要如此讽刺她自己的生活呢?

    翻到书的尾页,找到关于萧红的介绍,我才了解到,这本书原来是他在走到人生尽头时,写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当时她已身患重病。想必连走出家门都很困难吧。但他就是这样在病床上完成了一篇惊动当时社会的长篇巨著。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以回忆来展开的,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是他儿时的回忆。儿时萧红的家庭还算是比较富有的,但他的爸爸妈妈奶奶,都不算是特别的爱她,尤其是爸爸妈妈对他,很冷漠,不过他有一个爱她的爷爷。他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的爷爷和他的故事。一切关于他和他爷爷的故事都是开心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充满田园色彩的。比如:祖父和她铲地的一个小故事,祖父在工作,但萧红只是在胡乱瞎铲,闹了些个笑话。但是,剩下的故事内容,则显得有些悲伤,或有些讽刺,但有时,还有一些幽默。你看: 卖豆芽菜的女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唉,那些年代的人们没有保险,没有严苛的法律,热了就脱下大衣,冷了就穿上棉袄,平平淡淡,一生就如梦一场。不过都完美地描述描述出了民国时期政府的腐败,和和封建社会时期的迷信。整篇文章中,大量的写人物,但是却没有主角,都是以不同的视角,来描写不同的故事。

    萧红写这篇文章时,他已病入膏盲,但是你从他的文章中,无法找到一点低迷的语言,而他所有的文章都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农村朴素生活,这多么令人感到震惊!如此好的书就只配于这样的作者!揭示了多少人生哲理,许多名言甚至今天看来也很超前。萧红有一点和冰心

  • 7、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0字)

    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我和祖父的院子》吗?它选自于萧红的“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就如茅盾所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本书讲述了萧红童年的故事,是萧红的真实写照。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时期,旧中国传统陈腐的偏见的社会现实的否认。呼兰河那小城里,有丢失的童年梦幻,有坚守的情谊,有不倦的等待,还有一段神秘的故事向你走来……

    编辑推荐:

  • 8、 《呼兰河传》读后感 (800字)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江苏南通如皋市师范附属小学六年级:万沛沛

  • 9、 如诗 如画 如歌――《呼兰河传》读后感 (1500字)

    这两天读了《呼兰河传》。

    一开始读,觉得味道怪怪的,老有一种调侃味道流露于字里行间;再往后读,心情逐渐变得沉重起来,感觉作者的平实的叙述中似乎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再后来,感觉就更复杂了,一时间觉得说不清楚。于是,去了解作者萧红,了解此书的创作背景。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作者在写完《呼兰河传》两年后去世,葬于香港的浅水湾。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作者写了她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在艺术形式上是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多么典型的东北小镇,多么有意境!

    那卖馒头的老者,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背着箱子颤颤惊惊地往前走,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大泥坑子、卖麻花的、卖豆腐的、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祖父的后园、玫瑰花、狗尾草、火烧云读吧,小镇的

  • 10、 呼兰河传读后感 (3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小说中的大部份人物毫无人性,叙述惨烈、残酷。遮避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事情太多,我们往往看不到太多的真相,萧红让我们没有遮避地直接进入生活,不掩饰也不修饰在她看来自然的、有生命的东西——它们构成文学的审美对象。

    萧红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同命运的小鱼》)。这失去了的人性,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人性的冷漠。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了,她自此疯了,但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哭一场,但哭完仍得回家吃饭、睡觉、卖豆芽菜。人们虽对她有恻隐之心,不过为时甚短罢了,不久就把这事忘记了,偶尔还有人偷她的菜,但她还是平平静静的活着;造纸房里,私生子被活饿死,因为是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狗在咬一个讨饭的,主人问“咬什么?”仆人答:“咬一个讨饭的”说完了也就完了,可见这讨饭的活着是一钱不值了。

    作者笔下呼兰河的人性是麻木的人性“人活着是为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人性的冷漠,在作品中成为一种正常的存在状态。人生的麻木活着是无望的,生老病死只是人们逆来顺受的事情,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为“鬼神所做的事上”如:跳大神、放河灯、娘娘庙大会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呼兰河,那是一个既偏远又热闹的寒带小城,冬天,严寒可以冻裂许多许多……只是因为冷。百无聊懒的生活使人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总是希望生活中出现一些小插曲,让自己像看戏一样作一位旁观者,以打发那些无聊与寂寞的时光。所以,交通要道上坐落的那个“大泥坑”,无人问津、无人整治、无人填埋,纵然不断地有骡马、小孩、猪禽掉入,纵然要过着提防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但是,能旁观、能喝彩,能议论,人们就很满足了。

    除此之外,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也是人们摆脱空虚的绝佳选择。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真是热闹非凡!但很显然,举办这些活动除了能让人们聚一聚、露露脸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驱鬼求神、祈愿幸福生活。而生活真的就会因此而好起来吗?

    “我”和“祖父”是在第三章才出现的,但其实也不算是小说的主人公吧,但却是小城里很多故事的见证人与旁观者。小说中,“我”所能感受到的温暖,绝大部分是来自祖父对“我”的关心与呵护。祖父的慈祥与温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童年及成长。这或许是多年后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2024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教您怎么写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