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 > 地图 > 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2024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范文
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推荐
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

(共 6509 篇)

  • 1、 《囚徒》观后感:每一个灵魂都受到了禁锢,信仰倒塌之后是无尽的

    囚徒这个故事是从一起绑架开始的,但这部影片的重要人物也都是囚徒,不仅仅是那两个被绑架的孩子是囚徒,他们的父母也是囚徒,神父也是囚徒,aunt也是他们都被自己所囚禁,或者是被神旨所囚禁,本片的主要内涵也就是这个:你愿意成为神的囚徒吗?

    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某些灰暗的人性来表现的,最具冲击力的就是白人小女孩的父亲。在女儿被绑架之后,父母会感到冲击这是必然,相信神明却不相信警察,一味地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导致犯下恶行。也许是因为对于女儿有着非常大的渴求,所以才作出了这样的行为,但是对于一个智商只有10岁男孩进行这样的虐待实在是无法令人无法接受,那些折磨的办法也很残忍,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信仰神明的人,但是也正因为着心中信仰的倒塌导致了性格的完全扭曲。如果没有找回女儿,他可能会进一步报复社会。父亲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灵已经扭曲了,换句话说就是成了一个囚徒,他甚至在确认孩子的物品时指责警察查他才导致孩子的死亡,却不会觉得自己伤害了无辜的人而觉得不安。

    aunt是一个可怜的人,自己一直虔诚地信教,好不容易有了的孩子却因为绑架而死去,丈夫也随之离去,导致整个信仰的崩塌,伴随着对于孩子的渴望和对整个社会的敌视而选择了犯下一系列的恶行。虽然绑架了许多的孩子,但她其实并不希望杀掉那些孩子,可是她又怀着报复社会的心理,于是她安心看着父亲变得残忍不堪,期待着他变成和自己一样。然而也许是因为那么久的承受而觉得疲惫不堪,所以自身也在等待,等待自己的结局。出于这样的心理来准备了自己的遗书。她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罪犯,利用收养的两个孩子做掩护,甚至在猜测或者说是预知会出现怎样无法挽回的结局时依旧我行我素地进行复仇,就这样牺牲掉了两个年轻人。

    一旦涉及自身的利益,善良的人也会变得冷漠不堪。黑人女孩的父母就是这样,明知道没有证据还不能证明就是那个男孩子作出了绑架这样的事情,却因为自己想要追回自己的女儿而放任他们的朋友以一种非常残忍的手段伤害那个男孩子。在电影的表现中,黑人夫妇也是有过挣扎的,只是这些挣扎在他们的执着面前不堪一击。

    孩子能够活着主要是因为父亲和警察的不放弃。这位警官在面对一次次的失望之时仍旧坚持着、努力着,角色设定时警察并不是一个非常敏锐的()人,罪犯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确认的。整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个角色,有担当有能力,在面对无端的指控时也沉着面对。

    作者:阿燃是个胆小鬼

  • 2、 读《每一个善举》有感600字

    读《每一个善举》有感600字

    北小庄完小 梁钰渟

    翻开书的扉页,便可以看到一个独自蹲在地上玩耍的小女孩儿。小女孩儿的名字叫玛雅。她是班上新转来的学生,但是,班里的其他同学都不太喜欢她。故事的主人公克洛伊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拒绝玛雅和自己交朋友。每次玛雅询问是否可以和克洛伊她们一起玩时,答案总是不行,于是,玛雅开始自己玩,并且从某一天开始,她再也没有出现。当克罗伊的老师上了一堂关于“再微小的善举也能改变世界”的课后,克洛伊才恍然大悟,并被自己失去的机会刺痛了。如果她当初能对玛雅表现出一丝善意并且敞开心扉接受这份友谊该有多好。

    的确,每一个善举,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点。走在路上,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内,小小的一个举动,但却会使我们的环境变好一点点;开车在路上,看到缓缓而行的老人过马路,停下车来,让老人先过,小小的举动,但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公交车上,自觉主动的给他人让座,小小的举动,但却会使我们每个人感受到温暖;课堂上,老师无意间的一个微笑,小小的举动,但会让学生感到亲切……

    作为一位老师,你的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影响到孩子。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让学生的信心倍增;打扫卫生时,老师的一句夸赞,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劳动;写作业时,老师的一句鼓励性批语,可以让学生的作业写得更加公正……每一个小小的举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简简单单的,但是它却会是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们应该做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不仅仅要自己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善意的举动,而且,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并且做到,告诉他们,善意是可以传播的,每一个善举,都可以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不要想克洛伊那样,事后才后悔莫及。

  • 3、 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重生的你》有感

    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重生的你》有感

    (教师:游雯婷)

    最近,我读了《改变教师的75个教育瞬间》受益匪浅,一篇篇教育的小篇章,一段段发自肺腑的文字,一个个教育的瞬间,充满的都是师生间的浓浓情意。其中有这么一篇文章深深的打动了我,它就是许丽芬老师写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重生的你》。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刚刚步入教师的行列,在这之前总觉得教师很美,因为有假期,但真的从事了这个行业,与更多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相处我才发现,教师真正美得不是假期还是奉献,责任与担当,是多少年之后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从来就不认为老师是一个简单的职业,以人来教化人,以思想来影响思想,以言行来标榜的职业怎么能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做为一名人民教师你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对知识求知若渴的孩子,是家长把整个孩子交给老师的信任,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拿出什么样的姿态来回报他们呢?记得张晓风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是的,作为母亲她自己生命里最珍贵的孩子给了我们,我们要还给她们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家长签名,老师让我趴在讲台上听了一节课,那是我的第一次作业,第一次要求家长签名的作业。因为小因为不重视,老师惩罚了我。也许有的人认为老师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必须要一开始给学生树立规则,的确后来的每次作业我都记得让家长签名了,老师的办法很有成效。可是这对我幼小的心灵却是一次莫大的伤害,那时的我一直是个认真学习乖巧的学生,这让我高高在上的自尊心直接跌落到了讲台,我有些怨恨老师,为什么第一次就惩罚,为什么你不告诉我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完成。我想说的是人都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今天的我也是一名老师,当面对着每一个孩子时真的感觉他们就是一个年少时的自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重生的自己,我们要善待他,就像善待另一个自己。对待孩子老师的威严不是通过惩罚获得的,它是学生对老师的内心的认可、接受和喜爱,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允许孩子们犯错,但我们更要教会他们的是如何面对错误和如何去改错。

    来学校之前我曾在小学代课一段时间,我发现小学生们是那么的天真和可爱,他们还都是那样的单纯,他们笑的都

  • 4、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读后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读后感 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个问题是每个老师都思考过的问题,他们的课余时间使用得是否合理更是我们所关心的。那么如何正确利用课余时间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在每一个班级中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图书角,这个图书角里陈列的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图书,学生在这样的图书角里可以找到他们想要找到的东西,学生们下了课之后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这个图书角。在这个图书角里承载着学生的快乐,他们从里面知道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他们去选择自己喜爱、需要的图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他并不主张让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教师是最了解自己的学生的,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在我看来,对于比较小的孩子,应该由老师带领着去选择自己图书,而在班上的图书角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 学生对书籍的爱,归根结底是对知识的爱,每个学生可能会对不同的知识发生兴趣,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生物,有人喜欢科技等等,这些不同的爱好并不防碍他们对书籍的爱。所以不管是教什么科目的教师,都要设法使学生保持喜爱读书的好习惯,使这种爱好成为他一生的好习惯。 “书籍是一所好的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对于每年成百上千甚至已经达到上万的数量的书籍种类的增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根本没有时间把其中的哪怕是一小半书籍读完,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还有,天下书籍之多,种类之复杂,适合学生读的书却并不是有很明确规定的,有些是学生看不懂甚至是不能看的书;另外学生需要的书籍在哪儿可以找到。这些基本的问题都在于教师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推荐。我的爱人教小学时曾经给很学生推荐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好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学生的日记中明显的发现学生懂得了许多的道理,他们知道了如何更加珍惜自己的美好的环境,以自立、自强的态度去对待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连锁反映,学生们因为一本好书而改变一种看法,或者某中对事物的态度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而看看有些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下,却在私下里流传着这样那样的鬼故事小丛书,他们被那种荒诞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有些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教师引导与不引导的区别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建议首先应该建立班级图书角再逐步教给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
  • 5、 读《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读《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 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
  • 6、 《都挺好》观后感,每一个生命都渴望被看见

    每一个生命都渴望被看见(《都挺好》观后感)

    原创: 谢晓玲

    最近在看《都挺好》,苏明玉被打以后,苏家大部分人都一个接一个的去找明玉给二哥求情,让明玉原谅二哥。原谅,有那么容易吗?他们的嘴一开一合,她就要选择原谅了?他们以为自己是谁呀?他们说的话就那么有分量?他们好“自信”哦,他们的“自信”源自于他们对人性的不了解。他们以为不就这么点事嘛,劝几句就好了。劝,通常都是没用的,不但没用,很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被打的第一时间,大嫂“看见”了明玉,她心疼明玉,关心明玉,她和明玉是站在一起的(她是站在明玉这一边的,不是跟明玉对立的角度),她也支持明玉。

    石天冬的注意力是在明玉身上的,她也能看见明玉这个人,他也是和明玉站在一起的,他关心明玉,陪伴明玉,做饭给她吃。而苏家其他人,都站在二哥那一边,拿着鲜花和水果去医院看明玉,他们是带着目的去的,目的都是想让明玉放过二哥。他们看似站在老二这一边,其实他们每一个都只是站在自己这一边而已。

    而此时的明玉,她的需求是什么?是关心,是关爱,是被看见,是理解,是爱,是关注,是注意力,是有人关注到她这个人,关注到她的感受和需要。可大哥,苏父,二嫂都给不到她。大哥出面,是为了尽快摆平苏家这一堆烂摊子,他就可以安心工作了,他在在电话里轻描淡写的一句,“你俩从小打到大,被揍一顿无所谓的嘛,巴拉巴拉。”他,没有看见明玉,他,没有关注到明玉这个人,他,理解不了明玉心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苦。

    夜深人静的时候,明玉一个人躺在被窝里回忆着那些来替二哥求情的人,嘴里说出的话,这些语言狠狠地扎着她的心,她一个人在被窝里默默流泪。

    这时候,苏家人越是来替老二求情,明玉就会越恨老二。为什么?因为来替老二求情的这些人,他们的眼睛里是看不见明玉的,他们的注意力没有放在明玉身上,他们看不见明玉的感受和需求,他们也不知道此时此刻的明玉她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看似是在担心与关心老二,其实他们的注意力都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关心的都是他们自己而已。这些人里,没有一个人有能力去看见明玉。

    苏父去求情,他可以说是被俩儿媳架去的,他是迫不得已才去的,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要逃避,他无力去面对这一切。朱丽去求情,她是担心自己的老公坐牢,担心她的婚姻受到影响。朱丽妈妈豁出自己的面子,陪女儿去求情,她是担心她女儿的婚姻和生活受到影响,担心女婿坐牢以后一生都受影响,担心自己的女儿

  • 7、 《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读后感:让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读后感:让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它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众多名师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教育小故事,却足以让人震撼,让人为之动容。通过这些平凡的小故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平凡的人民教师。

    读了《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心中除佩服之外,更多的是感动和震撼。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们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只觉得身为人师的我与他的距离,只觉得自己教育技巧的缺乏,学识的肤浅。

    读完这本书,我思考最多的,是怎样的老师才算是个好老师。反思自己,我会毫不汗颜地说自己是爱学生的。但是问题是,我有像文中这些老师这般,爱学生爱的如此彻底,如此执着,如此义无返顾吗?

    我们知道,好学生在班级里得到的不仅是老师的爱,还有来自同伴的羡慕和家长的关爱,但是,班里的后进生因为种种原因,不仅老师不爱,连同伴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对后进生避而远之。后进生,不光在知识上欠缺,在感情上也是缺乏的,所以后进生一般都是纪律不好或者调皮的孩子,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各种非正当的手段来赢得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哪怕这种关注是负面的。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刘老师对做家学生然的教育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一个深深的记号。万同,是一个留守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刘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才让然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成为了一名职业中专的学生。我想,如果没有刘老师的坚持和执着,然的人生可想而知。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因为教师中不乏有众多的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刘老师对待然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确实难,难能可贵!。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们有多少耐心来对待然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一问,我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

  • 8、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之读后感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之读后感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辛西娅女士使用格雷戈克模型编写的。作者在字2024里行间处处浸透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辛西娅认为,孩子的先天精神结构(天赋)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是家长、老师、任何其他人和政府都无权剥夺、无权损坏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应该尊重并适应孩子的天赋,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强求他们适应我们的期望。

    辛西娅一再强调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一再指出运用学习风格理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状况时要尽可能地听取孩子们自己的意见,也多次提到要给予孩子们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辛西娅深知人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孩子们最好能自由发展,但却又不能不适应社会;因此,她要求家长和教师尽力说服孩子们,让他们越出自己先天学习风格的限制,扩展自己的能力。但她坚决反对强迫命令,而主张通过说服使孩子们自律地学习。如果孩子们不能自律违反了规则,当然还是要受到处罚的;但规则应当是孩子们事先知道的,最好是孩子们自己同意过的,并且规则应当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这些主张实际上分别蕴涵着自由、自律、民主和法治的精神。

    既然讲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当然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但是辛西娅所讲的平等是自由的平等,而非平等的不自由。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个孩子都完全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学习风格,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两个人,那么必定有一个人会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辛西娅虽然一直强调尊重和欣赏孩子们独特的个性,但她同时也意识到了孩子们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就是对于平等、公平和爱的需要。与成年人相比,孩子们更需要爱,也能够给予爱。孩子们会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而特别认真地学习他(她)所教的功课,会担心父母难过而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辛西娅在序言中说你同每一个孩子的关系的质量,将决定你所使用的方法的效果。作为父母和老师,仅仅在内心里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孩子们感觉到你是爱他们的。孩子们仅仅爱父母和老师也是不够的,还要引导他们去爱周围的人,也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同时自己也享受到博爱的滋润。

    读了辛西娅的书,我深深地为她的教育思想所感动。如果我们教师和家长都能以此书来指导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极大地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他人的理解,并从小学会自律,他

  • 9、 成就每一个孩子读后感

    成就每一个孩子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陈之华的《成就每一个孩子》这本书,和以往读书的感受不同。最突兀的感受就是作者多次对比芬兰与台湾教育,提到了台湾教育的短处。因为反复看到这样的句子,所以,激起了我爱家乡的情感。我觉得教育教学方面,我们以一种比较好的趋势在发展。

    不同的人看问题,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不能以作者的否定,而全面否定。读了作者的文章,以下几点,我觉得触动依然很大。我就摘录这本书中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在芬兰,任何一门课程,不管是一本书的阅读或者是给孩子的作业,都有待孩子去思索与拒绝,所以,芬兰的老师总是重质而不重量。我担任一、二年级班主任的时候,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当时,我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够体会到重质不重量的意义。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是可以实现的。只是,个别的家长会问:怎么没有写得作业呢?当时,我的心里会有一些难于表达的矛盾。我只能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受益,让家长感受到这样不留书写作业的好处。

    奖励不会永远只给最高段的,也会给予扣掉差点后的前三名。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奖励,如果总是奖励最好的,那会有多少孩子丧失信心啊!以前,我鼓励孩子关注的面很广,但是这句话,启发我可以用一个更新的角度去奖励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奖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不是要让孩子受到挫折后知难而退,而是协助鼓励他们找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具有个别差异的孩子都知道,自己是可以一点一滴办到的。上学期参与了几次课题比赛活动,让我感受到现在的教育界,日渐关注教师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的重要性。老师有了这样的意识,相信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尽管我如今是一位科学教师,我在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也依然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

    我们贴上最好的作品,也贴上还可以更好的作品!对于这句话,在实践中,我是这么做的,那时候,我所考虑的是孩子们内心的想法。如果大多数孩子的作品都贴上了,那么一两个孩子的心会是孤单的。读书,总能让人看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件事情,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思考。

    透过经常性的教师培训,帮助老师发展与人沟通的技巧,以面对更多元的社会情况、不同的学生。这次远程培训,我想可以去感受

    那种因为发现、领悟后而产生的衷心喜悦,才是驱使孩子乐于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作为老师,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 10、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黄田小学枫埠校区王哲微xx.5.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辛西娅女士使用格雷戈克模型编写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处处浸透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辛西娅认为,孩子的先天精神结构(天赋)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是家长、老师、任何其他人和政府都无权剥夺、无权损坏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应该尊重并适应孩子的天赋,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强求他们适应我们的期望。

    辛西娅一再强调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一再指出运用学习风格理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状况时要尽可能地听取孩子们自己的意见,也多次提到要给予孩子们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辛西娅深知“人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孩子们最好能自由发展,但却又不能不适应社会;因此,她要求家长和教师尽力说服孩子们,让他们越出自己先天学习风格的限制,扩展自己的能力。但她坚决反对强迫命令,而主张通过说服使孩子们自律地学习。如果孩子们不能自律违反了规则,当然还是要受到处罚的;但规则应当是孩子们事先知道的,最好是孩子们自己同意过的,并且规则应当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这些主张实际上分别蕴涵着自由、自律、民主和法治的精神。

    既然讲“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当然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但是辛西娅所讲的平等是自由的平等,而非平等的不自由。“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个孩子都完全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学习风格,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两个人,那么必定有一个人会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辛西娅虽然一直强调尊重和欣赏孩子们独特的个性,但她同时也意识到了孩子们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就是对于平等、公平和爱的需要。与成年人相比,孩子们更需要爱,也能够给予爱。孩子们会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而特别认真地学习他(她)所教的功课,会担心父母难过而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辛西娅在序言中说“你同每一个孩子的关系的质量,将决定你所使用的方法的效果。”作为父母和老师,仅仅在内心里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孩子们感觉到你是爱他们的。孩子们仅仅爱父母和老师也是不够的,还要引导他们去爱周围的人,也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同时自己也享受到博爱的滋润。

    读了辛西娅的书,我深深地为她的教育思想所感动。如果我们教师和家长都能以此书来指导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极大地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他人的理解,并从小学会自律,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8-25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3-06-2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19

  • 2022-04-06

  • 2019-09-20

  • 2021-04-15

  • 2023-06-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6

  • 2021-07-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
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许多优质的2024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范文,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大全等,希望在您写红楼梦每一个故事的读后感中有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