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 地图 >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2024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相关栏目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热门栏目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推荐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共 2197 篇)

  • 1、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读完这一本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这样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三、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以上只是我在阅读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 2、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我在初中时对这个名字2024就有所耳闻,并且在书店里也看过到有关他的不少书籍,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再加上他那长长的名字2024,使我一直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也可以说是懒得去看。读了李镇西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概述后,我才后悔自己没有及早地去涉猎他的着作。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再一次显示出真理的光芒,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在自己的家乡乌克兰所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实在是堪称素质教育的典范!为什么李镇西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如此高的评价,甚至把我国伟大的乡村教育的践行者陶行知与之相媲美,主要是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博大的教育胸襟、崇高的教育理想及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有很大的思想冲击与实际的借鉴意义。对教育对象的信任,他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老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多么真诚的人文关怀,多么富有魅力的思想,多么充满韵味的语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言一字2024中透露出了他对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不只是某个时期或某一阶段,而是倾其一生所注。苏霍姆林斯基用其睿智的头脑,发自肺腑地呼出了自己的掷地投声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看着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所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多么贴近学生的心灵。

    想一想半个世纪之后的我们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师道尊严的威信始终挂在脸上,落实在行动上,表现在不断的毫无目的的唠叨上,甚至是付诸于 声竭嘶哑及批评教育上,从教师单方面简单地作为出发点,不顾及学生的情感、心理、感受,妄作评论,轻则语重心长的招安,重则不管不问地暂时放弃与回避。走进学生的心灵确实困难不少,何况我们作为成人的老师或多或少在面子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愿低下高昂的头,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理的坚定性,真相的鲜明性和思想的不可动摇性,是从同一个名叫困难的源泉中淌出的泉水。迎着困难上,方可

  • 3、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在跟岗学习期间,我有幸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几条:

    1、"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妙就妙在让学生超越自己。人们常把学生比作一棵小树,教师就是栽培小树的园丁。一旦小树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园丁心里何等之没美啊!培养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师敬业乐业,奉献进取品质的集中体会,是教师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一位好教师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啊!"

    2、"儿童世界是美好的,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儿童世界的音乐,不仅要当儿童世界的听众、欣赏者,还要当它的作曲家,要在其中创造出光明愉快的曲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教师的眼睛,如果教师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

    这让我想起他曾经举过的两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没有发脾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过路人的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用善意来待人。

    这俩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多于说教少于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训斥责骂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敌视我们疏远我们,"

  • 4、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胡学胜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是啊,我们的学生是一本丰富的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相信他的学生,尊重他的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
  • 5、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给教师建议》 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镜子,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着作。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 6、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随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随感

    重温经典 点燃激情

    以前也读过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但是一直没有读完,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部分。一忙,就放下了,给自己的懒惰寻了个借口

    这次,于老师给这些骨干教师布置的作业,截止到今天下午,终于逼着自己读了一遍,有一点点囫囵吞枣的嫌疑,但总归是浏览完了,感觉应给自己一点鼓励^_^。

    经典就是经典,经历过实践的历练,这些建议在时间的长河里依然灿烂无比。建议中都是我们熟知的事情,似乎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离我们那么近,好多列举的反例自己似乎就曾经也犯过类似的毛病每一条建议,都似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那是一种对教育和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阅读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苏霍姆林斯基敬仰的过程,也是令我们感慨万千的过程

    现只能采撷点滴片断,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一、教师的重要任务要教会儿童学习

    第四九条建议,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种工具装有五把刀即五中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

    联系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五种技能中,后面两种应该属于课标中要求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平常老师们定位教学目标时大多是教会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对于这两类目标还没有被所有的老师所重视。于是同样作为数学老师,课堂也就有了千差万别。有的人能够把数学课也上得有声有色,在数学课上学生同样也能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而有的老师课堂上却仅限于学会知识与技能,留给学生的就会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数字2024和加减乘除计算的课堂。

    表现在学生身上,如果对于观察和表达两项技能教师引领培养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生素质就会非常好。这样的问题在赛课等活动中会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好多老师在比赛时总会打听承办学校的老师,哪个班的孩子素质好会回答问题,一般不会打听哪个班的成绩是第一,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尽管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素质好会回答问题的班级,成绩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这样的班级却未必一定是第一。因为这样班级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的是全面的教育,他们的眼光不会仅仅停留在每节课的知识点上,他们会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从而学会学习。现在对比这条建议,才更加明确这样的课堂其实就是在教给学生学习的工具。

    由此,我更加

  • 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一)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

  • 8、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教师》读书心得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教师》读书心得 ——交流 从心开始 大井寄宿制小学 王铭鑫 教师,是一个拥有美誉的称号,亦为神圣之职业。“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只是对教师的一个角色进行了阐述。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不仅是疑难知识的解答者,同时也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启发与开动者。也许只是课堂上你一句赞许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手势,只要出于真心,在他们的心里都将会引起一阵不小的波澜,可能,下一次他们面对你的时候会用最天真,最纯真的眼神望着你,那里面包含着一个孩子对于你所有的敬仰与爱戴。 我们都说,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就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也就是真正的知晓他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这项工作难就难在这是一个探索人内心世界的工作。人的心,复杂而广阔,加上外部事物的繁琐,教师很难去了解一个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便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和空洞知识的传播者,以至于我们与孩子的内心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我们都为彼此设立了两座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孤岛,孤岛上住着气愤学生不懂事的教师和无奈老师不理解自己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亲切却又不失严厉的告诉每一个教师: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为,只有心灵方能直达心灵,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脱离心灵的轨道。 现在细细想来,最为一名教师的我真的很少去走进孩子的心灵,真的很少去了解孩子到底真正需要什么。很少去思考他们到底喜欢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很少去探索一个孩子复杂却又简单的内心世界。可能真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我们忘记了一个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的。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或许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以心灵的纯真去塑造另一批纯真的心灵,以自己心灵的包容与爱去影响另一批心灵。当两个心灵碰撞,那种震天撼地的力量即使没有声音没有形态,但却比世间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力量,都有价值。 最为一名新教师,我要走的路还很长,要面对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会以一颗纯真的心灵去与孩子接触,以自己的一颗心灵,争取去影响更多的心灵。 大井寄宿制小学 郝玲玲 这个寒假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在阅读中我被深深触动了,文中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死板的提供教学模式

  • 9、 教师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

  • 10、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读后感

    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学习35分钟?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常常让我们老师迷茫困惑。当我与再一次与苏霍姆林斯基超越时空相遇时,重新解开了我的不少迷茫,让我仿佛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读书过程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不是说教,而是谈话,是作者与读者的倾心交谈。它说的是教育工作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不能不被作者的热情、坦城、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动,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他提出学校不是存取知识的仓库,而是引燃智慧之火的火种。孩子们的秉性千差万别,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今天,我们新课程倡导的不就是这种精神吗?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他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他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他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0

  • 2019-09-28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1-02

  • 2023-02-23

  • 2022-11-02

  • 2019-11-12

  • 2019-10-17

  • 2022-02-18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1-10-28

  • 2019-10-24

  • 2021-10-05

  • 2019-10-24

  • 2019-11-02

  • 2019-11-12

  • 2019-09-28

  • 2019-09-19

  • 2019-09-25

  • 2021-07-0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6-02

  • 2019-10-29

  • 2021-12-28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11-06

  • 2019-11-06

  • 2021-12-17

  • 2019-11-23

  • 2019-11-06

  • 2019-10-11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2024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