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团团圆圆观后感 > 地图 > 团团圆圆观后感

团团圆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19 来源:互联网

团团圆圆观后感4篇。

经过收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献上团团圆圆观后感,如何写出不失新意的优质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影一是陶冶情操,二是可以激发内心的想法和感悟。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观后感可以将自己所看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条理化,加深印象,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团团圆圆观后感 篇1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著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著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著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团团圆圆观后感 篇2

在我的脑海中,张爱玲一直是站在那里,持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淡淡的看著那个十里洋场般华美的上海。

《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的自画像,书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经历的种种,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曾有女学者赵园评价 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的艺术才能,使她在诸种矛盾的艺术因素间,找到并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种和谐、统一。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和现代趣味的统一。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其母亲的对其创作风格影响深远,从而形成了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的融合。十里洋场的繁华与浮夸,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被完美的融合进东方旧世纪的生活习惯当中,或许有人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未必写的动人,但是却是写的最适宜 的。

张爱玲的小说中金钱、婚姻、性爱是很重要的话题,在小团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挥霍致使家业破败,生活日益变得苦难,而母亲和父亲之间结束的婚姻也使得张爱玲对婚姻产生了怀疑。在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备受煎熬,而人性当中的虚伪和残忍也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反映。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著现实,选择两性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著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恋爱与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她笔下的女性是为了谋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和天真烂漫的情种。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团圆》中的张爱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著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

团团圆圆观后感 篇3

看张爱玲,体会到一句话,何谓“强极则辱,慧极必伤”。她为何就不能有一会儿糊涂的时候?她为何就不能在这滚滚红尘里有一会儿的麻醉沉迷?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这是她跟胡南成恋爱后写的一段话,“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可想爱对于她生命的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她想到的亦是随时可以上岸。“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这几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现实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呢?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子还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当然前者只是创造出来的人物。艺术家有才华,创造出传世的文学作品的多不其数,然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也写成一部着作的,又有多少呢?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团团圆圆观后感 篇4

《小团圆》结构显得有些儿乱,不过还是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作品气氛总是充满着讥讽,那样的不屑,那样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间。很独特。她的作品没什么大东西,而这些小东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学。她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很忧伤。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

的体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些乱呢?到底也没整理个完完整整?但这毕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体验到的,所以还是让人动容的。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 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团圆》观后感


电影《团圆》观后感

虽然还没看好评一片的的《万箭穿心》,但是个人猜测,与之相比,应该还是《团圆》的素质和气质,更接近于神作《一次别离》。都是一个原本很普通的决定,只因为家庭、社会、历史的特殊性,而导致了各种戏剧化的灾难出现,伤害了善良了人们。这种独特性、地域性,让生活化的故事,格外感人。《一次别离》只有伊朗人能够拍出来,《团圆》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来。王全安的剧本确实感人,凌峰、卢燕、徐才根等几位老演员的表演,让这个感人的故事,越发动人。

影片一开始的两段文字,便点明了本片故事所带有的强烈的历史性。因为这个家庭的特殊性,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长达几十年的分隔,是由一个历史事件造成的。这便使得影片变成了一个没有反派的故事。人的善良,无法对抗历史的无情。在面对无形的却又强大到足以摧毁无数家庭的历史面前,任何人的抗争都会显得无力,任何尝试都会引发戏剧矛盾,任何自私的决定也都会博得同情。作为受到相同历史事件影响,或者说从小听人常常描述起这些历史的内地观众,看《团圆》很难不被片中的故事引发共鸣。

分隔多年的爱人,想要重新生活在一起。这本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里的人,都会有的愿望。可是当这两个爱人一个是上海的老奶奶,一个是台湾的老兵时,这个美好的愿望,就变得阻碍多多。而阻碍其成行的,并非什么邪恶势力、阶级矛盾、羡慕嫉妒恨,而是另外一份亲情。是历史,让亲情和爱情这两样事件最美好的事物产生了不可兼得的矛盾。于是我们说,历史是无情的。《团圆》的剧本正是准确地找到了切入点,切入了这种悲剧宿命式的历史伤痕,同时又细腻地通过角色的言行,表现了出来。这也许正是它能偷感动中外观众的原因。

看过《团圆》,才感到这个剧本其实写得很冒险,因为其对表演提出的要求非常高。片中的几个角色都是善良的人。善良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愿去伤害别人。然而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又恰恰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于是,片中几乎每个人的每一句话,都带有了表面意思和内心意思两个层面。表面意思上,每个人都不愿自己脱口而出的话伤害别人,而内心意思上,每个人也都希望对方能够听出自己潜台词中的为难,从而能够让自己一步,免去自己即将受到的伤害。表面意思要靠台词这样的声音信息传递出来,而内心意思则要靠表情和动作等视觉信息传递出来。演员要演出口中台词和脸上表情的不一致,才能准确诠释角色言不由衷的纠结。

值得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华语圈还是有能够担得起如此重担的戏骨们。在我们不是很能听得懂上海话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人误会徐才根所饰演的角色的任何一刻的潜台词。也正是有这群戏骨给撑场子,导演王全安不仅放手大胆地执行了自己这个超级难演的剧本,而且还在镜头上大量采用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几个主演往往要在一个镜头内,说十几句甚至几十句台词,并且还在这大段的台词中间,演出情绪上的渐变。这种自然而然的情绪,传达的正是生活中的无奈与艰辛,不仅感人,更加动人。

最后,强烈建议所有正在从事表演工作,和有意将来从事表演工作的人,都仔细研究并学习《团圆》中的几个经典段落。因为只要你能哪怕分成好几个镜头去演好片中的一个长镜头,其所体现出的演技,便足以在华语影视圈里立足了。


《人间·小团圆》观后感


《人间小团圆》观后感

文/铁任

吸气,忍住,呼气,吸气,忍住,呼气曾志伟手里拿着仪器在病人肚上移动,眼睛盯着像气象一样变幻着图形的彩超屏幕,仿佛在一边倾听,一边倾述,转述着生命的意义。《人间小团圆》就是一样,把视点落在平凡的香港一家人身上,展开这个三代之家的生活轨迹,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涛汹涌,变幻着人物内心世界的摇曳和坚忍。

影片描写的郑家三代人,明显是当下香港市民的现实缩影,有趣的是,这些人物的外在身份和内在状态都有明显的反差。老爹吴孟达和吴家丽饰演的续弦妻子,一位是上岸的渔民,一位是从良的风月女子,吴孟达平日做道士替人做法事,指点迷津,是出于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捕鱼生涯的救赎心理,即便广施善法之事,精神世界仍在业海中飘零不知何日才能靠岸;

杨千嬅饰演的大姐是导游,每日在阳光下给照本宣科给游客们讲述典故,其实自己就是迷途的羔羊,沉迷于童年的心理阴影之中,总感觉缺少家庭的温暖,对不能得到父母的慈爱而耿耿于怀,影片开场时游客喧宾夺主,以及后来杨千嬅神游冥界的段落,耐人寻味;曾志伟饰演大女婿医生也是如此,他深谙医道和人生之道,却看不到未来,和小护士的偷情后开始思索那一块开往任何目的地的路标,任何目的地其实也就是没有目的地,夫妻俩展现的其实是香港这一代人的游魂心态。

古天乐饰演的弟弟郑伟滔是香港正当红的补习老师,可能内地观众并不清楚补习老师在香港的地位,可以略加补课便知道他们的社会地位之高,不逊于演艺明星,而古天乐和梁咏琪的夫妻组合,正是这样的搭配。古天乐身为补习老师,却终日担心于女儿小猪的教育问题,其纠结的关键竟是女儿长得丑,萌生了可能不是亲生的猜想,又担心丑女将来没有出路,于是教女儿练咏春、换灯炮、吃榴莲配可乐,种种细节妙趣十足,加上梁咏琪饰演的过气明星与余文乐的一场密谈,是影片中最欢乐也是最能体现彭浩翔创作品味的部分。

郑家第三代,小猪仔则体现了香港人父不嫌女丑的精神境界,丑女走出积木堆成的虚幻之城,来到现实的海边与鲸鱼相会,一家人和众人一起保护无路可去的鲸鱼,以及郑家最终冰释前嫌,在小餐厅里实现小团圆,和和气气的吃了一段饭,都是香港精神中同舟共济、乐观面对的集中体现,相信也是彭浩翔要给迷失方向的港人树立的一座精神灯塔。

相比彭浩翔上一部在内地获得票房成功的《春娇与志明》,《人间小团圆》在纸面上的看点要更多,明星阵容,时代群像,深刻情怀,以至制作层面的投入及呈现,都称得上是导演从影以来的最强一击,一向以奇门兵器快意江湖的彭浩翔终于成熟起来,修炼起内功,仍算是一等一的高手。和以往古灵精怪擅长各种重口味元素的彭浩翔相比,这一次《人间小团圆》显得非常淡雅而深沉,当片尾曲《目的地》黄耀明的歌声响起,正式宣告彭浩翔结束了一个旧的时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作为香港影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不知不觉间,彭浩翔也熬到了抒发情怀的年纪,而不会让年轻一辈影迷感到失落的是,他在处理《人间小团圆》这种抒情作品时,仍然保留了从前的朝气,诸多富有情趣和顽皮气质的桥段,时不时的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属于年轻人的怀旧电影。

《团圆》电影影观后感


《团圆》电影影观后感

国泰,今天上午10点,一个人,观看了王全安导演的《团圆》。

我是9点50分从家出发去电影院的,原想早场电影肯定观众寥寥无几的,手里的票是11排,现在国泰改小放映厅,好像11排是最后几排了吧?我近视眼,一直都喜欢坐第一排,就坐下来了,可是,也许现在的第一排和以前国泰的第一排不一样了,当画面移动时我有头晕感,就想坐回11排去,哪里想到,放眼看去,后面都坐得满满当当,只好在第三排找了个座位坐下来。

国泰,《团圆》今天开始放映,10点是第一场,竟然有这样多的人来观看,实属意外,散场时听到人们的对话,似乎是组织来看的,这年头没有单位有这样的福利,肯定是政府机构了。

有个大大的惊喜是:全片沪语台词,似乎只有主演卢燕反而上海话说得不够纯正。其他演员都是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看得非常过瘾。

这是部拍摄以老年人为核心人物的电影。讲述国民党老兵(凌峰饰)晚年回到上海探望失散数十年的旧时恋人(卢燕饰),希望带她回台湾。他的到来非但没有惊喜,反而令妻子现在的家庭产生剧烈震荡。为子女辛苦了一辈子的卢燕,既希望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感受为爱情而活,又放不下有着40年恩情的丈夫。几个子女也各有自己的想法。这个上海家庭,因为一个台湾客人对团圆的向往,变得气氛紧张。最终,凌峰还是孑然一身登上了返回台湾的船。

电影的很多场景都发生在狭小的空间内,尤其是在饭桌上的对话,通过这种含蓄的方式,传达角色内心的感情。情感世界贯穿于人的一生,情感并非年轻人独有,只不过老年人有了更多的牵绊和理智,还有儿女的不理解让很多老年人无法寻求内心渴望的爱情。

这部电影有喜剧成分,有笑点,可是,也有泪点,却不是悲剧,而是深深地无奈,尤其码头送别那场戏,广播里反复播报游船就要起航,请旅客登船,而卢燕一遍一遍地诉说着:也许我们今后再也见不着了,别人我不晓得,我的眼睛湿润了。

但,这就是事实,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台湾老兵回来寻亲,这里有着事实婚姻,哪能说走就那么容易走的呢?令我最为感动的是现任丈夫的大度和理解,毫无怨言地同意,好人啊!

看完电影,我想到的是人性的探索,和对这俩个老戏骨的演技的赞美!演得非常好,值得一看!


电影《人间·小团圆》观后感


电影《人间小团圆》观后感

文/战台烽

彭浩翔新作《人间小团圆》,虽然参演大牌众多,画面绚烂华丽,故事也讲得光怪陆离,但并没有浮于影像表面,而是从每个角色的人格最深处去挖掘,唯有这个角度才能穿透平静的生活,体会到那些不为人知的风浪和波澜,以及深藏的心结。所以说,《人间小团圆》就是一幕人间的缩影,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夫夫妻妻,恩恩怨怨,林林总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莫过于一个情字,情深情浅,缘聚缘散,并非所谓上天注定,很多时候,往往一句话就能打开尘封的心门,而《人间小团圆》也确实如此,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隐秘的怨念,别人从不知,自己也不讲,久而久之,压抑到自己行将崩溃,也影响到亲朋好友的关系,而影片所给到的最佳答案,也莫过于是坦诚的开门见山。

有些电影是走眼的,视效画面,赏心悦目,夸张刺激;有些电影是走心的,看似平淡无奇,却总能和观众内心产生诸多共鸣,《人间小团圆》无疑属于后者,虽然影片故事发生在香港,但是家庭和人物关系,却似就在我们身边。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这种复杂不仅体现在对生活的繁复要求上,也体现在内心世界的细腻而多样化上。

所以,我们看到片中每个人都佩着一块心锁:杨千嬅责怪于已经过世的母亲冷淡她,曾志伟恐慌于瞒妻在外于小护士婚外情,梁咏琪迷乱于浮华事件的金钱诱惑,古天乐纠结于美妻生下的丑女是否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吴孟达烦恼于新妻不被孩子们认可,女孩小猪则早熟地探寻起生物的死后归处如果说每个人都在内心中备受煎熬,谁又有洞察力和时间,来打开彼此的心锁?

在之前的预告片中,有这样一句话:恩怨流水,一城自有一城愁;凡尘逆风,俗世岂能尽如人,或许彭导希望用这句话来概括影片的意境所在。确实,人各有愁,城各有恨,凡尘俗世,唯难尽如人意,也难无愧我心。影片不仅展现出三代人的生之苦,也通过小蜥蜴和大鲸鱼,来探寻生物的宿命世界。

影片表演、摄影、制作、配乐水准上佳,镜头风格多样,通过大银幕所呈现出来的众生世界也五颜六色,无论是港岛墓地,深夜街头,奢华堂会,鲸鱼海滩,做法道场,急救诊室,夜总会包厢,拆弹现场,甚至还有杨千嬅梦中赴冥约,以及小猪梦中和哥斯拉的街头追逐,都让影片呈现出生活多面的诡异之美。而片中梁咏琪和女儿共浴,以及和古天乐的美点双辉调情戏,则属于大尺度的生活写真,但因是真实生活的再现,现场看来也好不突兀。

相对于《志明与春娇》和《春娇与志明》的恋人世界挖掘,《人间小团圆》无疑格局更大,故事线索也更多,虽然每个人都固执的用自己的思维来看这个世界,但经历了成长的洗礼,才更有可能体察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包容一些,直接一些,开放心扉,才是美好的生活的新开始,人间小团圆,绝非只指家庭和睦,夫妻恩爱,而是先从自己开始,求得外在和内心的团圆。

《人间·小团圆》观后感(二)


《人间小团圆》观后感

文/杨劲松

支撑近十年内地大众院线电影的主创靠的是香港电影人,特别在动作、古装、警匪等类型上,香港影人给内地一直供血,彭浩翔是其中一个异类,他从《买凶拍人》的本土低成本喜剧出众,他的喜剧是电影化的,过去十年间,他对内地大众电影的贡献只是出现在冯小刚《非诚勿扰》的片尾字幕上,显然,彭浩翔的港式电影喜剧是与冯小刚情景喜剧几乎绝缘。

第一次看彭浩翔的大银幕是在釜山,《破事儿》中的几个故事,都是标准的电影语言,以杜汶泽出演的那段最为出彩。尽管有《伊莎贝拉》入围柏林,彭浩翔还是明白,香港有一个王家卫足以,就连陈果也蛰伏多年。

所以他走了一条踏实的香港本土之路,既与内地大众类型片保持距离,也不将电影写作过于个人化,《志明与春娇》的出现,使得内地大众电影对其的期望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彭浩翔也入乡随俗,内地版续集的《春娇与志明》也相当出色,再次呈现了一位导演创作影像与剧情电影喜剧的能力,当然,他的这个经典偏向于最近流行的暖心喜剧,在北京南站,春娇与志明相拥的那一刻,着实可以赚取观众热泪,有一点,彭浩翔与冯小刚有点相似,喜剧中总有一丝悲悯。

有了这些前史的铺垫,再看这部《人间小团圆》,我觉得还是一部标准的彭浩翔电影,谈不上什么转型,只是他第一次将对故乡、对生死的情探展现在大银幕上。

看《人间小团圆》一定要看粤语版,彭浩翔的故乡是香港,这个渔村起步的港口的殖民地,吴孟达出演的爷爷是全片的核心与戏眼,渔民后代上岸后就离水断根,对扑杀的救赎,做起了法师,生与死的世俗传达表演师,他的职业,引发了孙女眼中于生死的无忌追问。这个人物是最具历史纵深感与穿透力的。

爷爷在发妻过后,与夜总会TA姐为伴,从而引起儿子伟滔的冷眼。伟滔是香港着名的补习天王,相信并靠知识改变命运的香港新一代。儿子与父亲不仅是情感,更有职业、知识与阶层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渔民与夜总会,可以说是香港最具标识的符号,也是渐渐被时代疏远的历史,儿子无法认同这存在的历史。

伟滔的现实迷思不仅在于对父亲这段黄昏恋的傲慢与偏见,而是纠结于女儿的长相,他始终觉得女儿长得丑,他甚至怀疑不是自己亲生,偷偷做了亲子鉴定,却没有勇气面对鉴定报告。他的妻子恩恩是广告模特,不求大红大紫,很珍惜这种相夫教女的平淡生活,为此也拒绝了娱乐圈中的潜规则。以郭恩恩的塑造为例,彭浩翔是很注重人物性格前史与基调把握的,她的单纯、困惑、释怀,几场戏下来,梁咏琪演的这个角色相当饱满与丰富。

伟滔的姐姐惠清是香港博物馆导游,其丈夫是医生,应该说,惠清的童年阴影或使得她与丈夫过着无性的夫妻生活,曾志伟扮演的健章医生与年轻护士生情,这段廊桥遗梦式的感情有着志明与春娇般的清新与惆怅。童年往事,使母亲生前一直对惠清有偏见与隔膜,母亲去世后,惠清仍被自我的心理阴魔笼罩,难以遣散。当丈夫发现她的秘密后,彻底斩断了与护士的婚外情,或许觉得应该把更多的关爱给从小缺爱的妻子。

一个家族三个家庭三代人的隐秘情感,都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寻求沟通与释怀。这一主题并不新鲜,但在香港电影甚至是内地电影创作中,这种呈现人心、探寻情感的现实主义的影片却是少见的。《人间小团圆》中的彭浩翔依然拍出了香港现实生活的沸腾与生机,加上杨千嬅、吴家丽等精彩表演,使得全片成为当今香港的一面鲜活的镜面。

导演还设计了两个情节点,将影片的主题点睛。一是在惠清家附近的上环发现二战遗留的炸弹,拆弹必然,但也会引发伤害,这是一种指向历史的心理隐喻,影片的这家三人全在拆弹,在自我心中的那颗岁月的哑弹。还有就是那条被搁浅在海边的鲸鱼,这是一个现实的隐喻,爷爷与孙女大手牵小手,让鲸鱼回归大海的推力中,爷爷与儿子的隔膜在消除并化解。

除了这两场重场戏的表达外,彭浩翔还让曾志伟通过健章医生说出了一种感悟,那就是生活或许就是应该将困惑释怀、向前方所有的目的地呼吸并出发。我觉得这也是东方之珠的一种精神。当然,彭浩翔无意拍一种概念中的香港主旋律,所以他在片中以他特有的幽默在自嘲,保持着电影作者本身的思想独立。

但这不仅仅是彭浩翔想表达的全部。我最喜欢结尾处,古天乐扮演的伟滔带着自己的女儿去看自己的大海报,补习天王的海报上写着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因为知识,伟滔、惠清都从渔民的后代变成了香港知识白领,但他们却陷入傲慢与偏见的自我情感困境中,有历史的更有现实的,他们的情感的苦痛命运却没因知识而改变。片尾亮出这张海报,或许更是一种嘲讽,最终让这家人走向沟通的心灵平和的还是爱的自信与自我发现,爱改变自我命运,改变这家人的命运,也成就了从海边渔火照亮都市霓虹的这颗东方之珠。

背靠内地电影大票仓,香港电影人追风北上拍各种架空现实的类型片的大潮中,这部《人间小团圆》脚踏本土、抒写人心,彭浩翔用光影情探香港,值得敬佩。

喜欢《团团圆圆观后感4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团团圆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