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20 来源:互联网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5篇。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是记录人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见解和心得。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是由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 篇1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00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本书原文为英文版,共42章,本书是简体中文版,由于种种原因,此书为只有29章的删节本,这也许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不过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 篇2

提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动机原来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平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直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执政水平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不过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考虑、有较量、有逻辑,只不过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努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解其总意,而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己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同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 篇3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00字范文:

老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内容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己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因此,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老师的部分内容对应讲解,真真是的非常对我的口味。非常感谢老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内容,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内容,会不自觉想起初中老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老师,也是可以把历史通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老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么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不过是上面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该积极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么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读后感.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天,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中国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知道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可以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 篇4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 篇5

《中国近代通史》读后感2000字!

读完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册。第一次鸦片战争写得一般,第二次鸦片战争极简略,精彩部分在姜涛写的太平天国部分,史料丰富,有功力有感情有判断,虽然是含而不露的。但论述的次序上似乎有点翻来覆去。读中国近代史是容易使读者愤怒、郁闷甚至屈辱的,但看一个巨大的文明体在各种侮辱、压迫、打击、掠夺下,如何一点点觉醒,改变,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被迫到自觉,走上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这也是极其悲壮的。对于民族与文化的自信心,对于文化传统的某些基因与劣根性的警惕,从近代史中最能获得。

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令人失望的一卷。洋务运动、教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把这么多精彩的题目写得这么平庸,实在也不容易。作者虞和平惟对清流党看法较为深入,对张之洞则回护过甚。既然是综述性质的通史,为什么不好好综合专家们的大量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判断呢?叙述也不讲究。此卷作者完全是敷衍了事,根本没用心于著述。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4卷,主要内容为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读的过程中有双重郁闷。一是为当时国家、民族之屈辱,政府之软弱、民众之愚昧、官僚之狡诈、列强之蛮横而郁闷,一是为编史者之混乱而郁闷。第四卷编者看起来感觉几乎有点人格分裂,一会站在外国征服者的立场,一会又回到中国本国的立场。有些段落简直就是直接抄国外研究者的著作,语气都不转换一下。近些年编写一些大书,简直和工程项目中的转包、分包制一样,挂名的未必真在编写,层层分包、转包之后实际编写大部分都是学术民工,赚钱的出名的是分包的转包的学术大佬。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5卷,写得规矩,意思是这书带着问题写的,带着倾向写的,它是有合理结构的,而且该涉及的方面都谈到了。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册,渐入佳境。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王奇生写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精彩纷呈。读完《中国近代通史》。

第八册,杨奎松著,水平很高。引起我兴趣的不少:国民党执政前十年的成绩,中央苏区的根本困境,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西路军西征的目的,蒋介石内外政策选择的内在逻辑。最愤怒的当然是日本对我国的蛮狠粗暴狡诈无耻的欺辱,要是听当时主流高级知识分子们的建议,结果必然是委屈而不能求全。当时孙科怒骂汪精卫无能卖国,让我对这位美国长大的官二代顿生好感。人要是没点血性,只会计算利害得失了,那么关键时候一定靠不住。这就是刘伯承说的没卵子。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区别,就在于此。男人什么高富帅,儒雅英俊温柔有才,都不靠谱,第一是要有卵子。

关于《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我的印象是:作者陈列了大量的事实,就像一位尽责的秘书,他看起来似乎知道一切,但或者出于谨慎,或者根本就是没有兴趣与热情,他闭口不提自己对这一切的想法。这让我感觉到一种职场上最常见的状态: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我还是努力工作得让你挑不出毛病。这是一位历史工作者的态度,也是他不能成为历史学家的原因。第九卷不让人失望,它让人昏昏欲睡。

现在全部读完,回头总结一下:第一册,作为主编与近代史所所长张海鹏试图通过辨析中国近代发展的主要脉络与线索,为整套书建立一套基本的框架与风格,在学术与政治要求之间取得平衡与尽可能多的空间。用心良苦。但张海鹏作为项目负责人,其对于以下各册的审核与要求是不够的,以至于各册水准相差太大。而且每位作者写作态度不一样,有的极认真,有的敷衍了事,有的还有抄袭剽窃的嫌疑。整套书各册作者是各说各话,没有贯通的思想与方法,不是一棵菜,而是拼出来的一桌菜。

第一册带有序论的性质,有方法论的色彩,理论性比较强。但我感觉有点陷入具体争论,高屋建瓴、贯通古今中外的气魄与见识似乎缺少了一些。从张海鹏与李细珠合著的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也能看出来张先生的优点是严谨、细致,做学问规矩,缺点是格局、气魄、胆量不够。

整套书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各册基本上是各位研究员对于自己学术成果的总结,所以自己研究有素的领域往往就很精彩,此外就极平常。看起来没有特意去整合和表现出中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这是特别大的缺陷。事实上,除了社科院近代史的这几位,大陆研究近代史水平高的学者还有很多,如高华、茅海建、桑兵、杨天石、罗志田、沈志华、邓野、夏春涛、邱涛、马忠文、侯宜杰,唐启华、尚小明,黄道炫、齐小林等。

如果分册来说,我认为王奇生的第七卷、杨奎松的第八卷最佳,研究深,材料新,观点突出而深刻。马勇的第四卷最差,一些段落有抄袭剽窃的大嫌疑,这不是他没水平,因为有些章节写得很好,而是他学术态度品格大有问题,以为白纸黑字能骗过天下。这也太小看读者了。其他各册中,第四卷平庸,可以说是敷衍了事,作者对清流有一定研究,其他如洋务运动、教案、甲午战争抄其他专家的都没好好抄。第五、第六册较为严谨,第九册很水,基本就是抄录战史,但关于抗战经济政治社会一块有自己的东西。第十册,亦平常,罗列周全而已,好处是自己的立场鲜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带给大家。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

中国近代史讲述的不仅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它在一些看似没有情感术语里面所陈述的一些历史事实,更多呈现的是中国人性里面的懦弱与卑贱。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清楚一些任务面目。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xx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中国近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xx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中国是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量,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

1、“抠门的皇帝”

道光皇帝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有名的节俭皇帝,崇尚节俭近乎抠门儿。面对英国的咄咄逼人,鸦片的祸国殃民,他也想有所作为,但总想着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怎么可能呢?他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大修军备在即,但却迟迟不许拨用库款,“林的军费大概来自行商及盐商的捐款。”(《中国近代史》P196)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军已经占领了定海,道光手忙脚乱地饬令沿海各省整顿海防,加强防守。然各省海防薄弱,军备废弛已久,军费开支巨大,但是我们的宣宗皇帝却不允许封疆大吏动用库款以充军费。他的敕令中时常不忘提醒官员们“以节糜费”,可他哪里知道,自己宵衣旰食,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地寄予厚望的各级官员们却在欺上瞒下、贿赂成风、奢侈浪费、中饱私囊。

钱从来都不是靠一个皇帝身体力行地节省出来的,整饬吏治、刮骨疗伤,方能上下戮力同心;张弛有度、开源节流并重,方能国库充盈,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当然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也无可厚非,但越过了度就适得其反了。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发挥其作用,而不是放在库里等它生锈。道光皇帝还是缺乏些魄力,多了几分平庸,在太平年代还则罢了,处于多事之秋,怎么能保境安民呢?

2、“幸运的林公”

提起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虎门销烟的大英雄,但对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些细节还不甚了解,蒋先生的书中则有多处披露。他的幸运在于虎门销烟前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大力支持;中西起冲突后虽被打压,但获得了舆论的支持;新帝即位后,被委以剿夷重任,但不久便重病而亡,名誉得以保全。

虎门销烟前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外国人对其发布的通告置若罔闻,他们低估了林公的信念和品格,以为他和清朝普通官员没什么两样,也是前紧后松,摆架子吓唬他们。这一回他们错了,文忠公雷厉风行,决不退让,不给他们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他派兵把广州十三行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成了监牢,而且还不许中国人卖粮给外国人,外商们叫苦不迭,无奈之下只得把鸦片悉数上交。林则徐大功告成后仍不走,还要巩固战果,彻底禁烟,要求外商出具甘结,保证以后不再从事鸦片贸易。英人不答应,中西冲突骤起。此时朝堂上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占了上风,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后来又被发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公虽蒙受不白之冤,然幸运地成为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学习的楷模,倍受清议派的同情与支持。林公在中西冲突中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但碍于名誉,他怕清议的指摘,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交给了魏源,这便有了后来的《海国图志》。然而林公后来虽再度出山,也没有提倡改革,向西方学习,因为他知道这不仅有损其清誉,而且阻力重重,在彼时的中

国很难办到。新帝咸丰即位以后,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虎狼垂涎,朝廷内外交困,剿夷派势力大增,年迈的林则徐又被想起,欲委以重任,但他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声誉得以保全。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4

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我。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我,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明白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仅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最终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所以,仅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我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境”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我的地位,自我的生活处境要靠自我来争取。

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的实力,用自我的实力来保护自我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仅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齐,一致抗敌,最终在劣势情景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仅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意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科学地发展观,废除“皇粮国税”,正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5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近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判断。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 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一党专政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 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 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 397) 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了这本书再加上高中历史课上那些所学的知识,我认为中国近代有很多光荣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自我反省的一些东西。因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了中国从繁荣走向了衰败,但又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又产生了大批对国家有益的人才。这也许可以从反作用力来说明吧!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这百余年承载了中国的弱小和强大。

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反侵略、压迫、反压迫,这本书将历时如实的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殖民国家变为自由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让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因为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行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这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而中国近代史也从这里为标志展开,这是中国一段有血泪并且屈辱的一段历史,但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清政府时期中国人民饱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被西方侵略者一次次打压,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只有屈辱,但也激起了有识之士的反击力量。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后来中国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为条约和侵略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虽然不平等条约让中国倒退了很多很多年,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近代史中让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就是长征,长征精神让人广为流传。长征途中许多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那种互相帮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这段经历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夜,为胜利树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历史不论是好是坏都承载了中国的屈辱和光荣,这都需要我们直面面对历史。历史是不容更改的,当我们在看中国一路坎坷走来,会发现,始终我们都在一点点进步的。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是个伟大的母亲,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关于中国近代史心得


人们总是能在反思中得到启发,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自己的感悟动笔写下来。心得体会注重的就是自我思考和感悟,我们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中国近代史心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1)

每每翻开近代史,我的心境都会异常的沉重。这也是我为什么爱着近代史,同时又不敢去翻开它。但历史就是历史,仅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不是,当我们成为历史时,后人是不是也会怀着这种沉重的心境来看我们呢?在那段如鲜血般令每个中华儿女都刻骨铭心的历史里,每发生一件事,都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1840年,英国用当时的红衣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不知红发碧眼的英国人踏上我们这一片炽热的土地时是怎样的心境,也不知当时的大清子民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外来者,也许他们也会像紫禁城里的贵族一样,认为这些蛮夷不足为惧,反正我们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枪炮下,那徒有外壳的清政府,一步步地瓦解。帝国倒塌的痛苦和屈辱最终慢慢的唤醒了消沉的民族。

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尽瘁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义和团,血洒菜市场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战士,在国难时,为这个已经千疮万孔的民族做他们最终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战争爆发,每一次看到我们的民族英雄牺牲,我都无法压抑住自我的情绪。心不停的抽搐,只愿那段屈辱史快点过去。没错,时代要变更,但这太残忍了。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能够怨恨,愤怒,但却不能够改变。

1911年,异常的一年。八国联军侵华给了孱弱的帝国沉重的一击。但它同时也将人民长久以来积攒下来的力量给激发出来了。虽然孙中山和革命军们把那庞大悠久的政治机器给推到,给了我们短暂的期望,可是这个期望就像泡沫一样,随着袁世凯把革命的果实窃取,很快又破灭了。可是在1911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个瞬间即灭的期望给当时的人们孕育了更大的期望。

1921年,一个伟大的组织产生了。谁也预想不到,当时仅有13个人小组织最终真的成了燎原之势,点燃了整个华夏大地。当近代史被翻阅到那里的时候,我总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它真正的领导者最终出现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仍有人在牺牲,但最终我们这个饱受欺辱的国家还是站起来了。这个晒满鲜血的近代史,还是过去了。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2)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刚要,一方面,我对中国近现代的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进行过长期的英勇奋斗。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阴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我认为读历史,了解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有自豪感和羞恶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悟人生。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使我们居安思危,体会那段侵华的国耻。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让我们知道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让我们有所感、有所悟。“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但是我相信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会形成了新的思想。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济济,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超,思想守旧的清政府统治阶级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终于“起视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纵观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是:让我明白了,当代大学生“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3)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并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教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教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4)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插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2年3月第6次印刷),是我在书店发现的颇为重要的好书。

蒋廷黻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写于1938年,在民国销量颇大。本书反映出作者受到过严格的现代西方历史学的训练,并且观点颇为新颖。作者最独特的观点是:假如林则徐没有被免职(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由于不能摆平英国人,被道光免职),估计他会在广州和英国人干起来,肯定惨败,那样他的一世英名将被毁掉,而对清朝却是一件幸事,因为清朝惨败之后必然会提前开展洋务运动20年,我们也将比日本早发展20年,以后就不会有甲午惨败了。

这个观点很新颖,尤其是在林则徐早已被捧为民族英雄的情况下,更是颇吸引眼球。但我仔细想想,觉得经不起推敲。因为:(1)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不是没和英国打过仗,英国顺着长江快打到南京了,清朝终于受不了了,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如果英国在长江三角洲的胜利不能警醒清朝,难道在广州打败(如果不被撤职的)林则徐,就能警醒清朝吗?(2)即使洋务运动提前20年,如果不能从制度上做根本的改变,真的能战胜日本吗?

所以作者书生气颇重。

该书毕竟写于1938年,民国时期的历史,对作者来说是“现代史”,所以对孙中山、蒋介石歌颂颇多。这也是我不赞成的。现在我看中国近代史,逐渐形成了以下(可能比较独特的)观点:

1、落后国家要发展,尤其是东方落后国家,一定要经过一段集权、独裁时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经过这段时间,国家和地区就不可能发展。好好看看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乃至新加坡的发展,无不如此。

题的关键是:(1)很多人认为一步跳入美国或英国式的民主,才是对的。(2)经过独裁或集权之后,一定要过度到民主社会,而不能停滞不前。两者缺一不可。

东方国家,不走(1)而直接进入(2),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至今没有先例。所以必须走第(1)步,绝不能因为(2)而否定(1)!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必须及时过度到(2),否则仍然会落后,会挨打!

2、在近代史上,李鸿章、孙中山的地位过高了。

实际上,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已经几经反复。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名声就臭了,一直臭到民国。然后梁启超等人为他翻案,说无论是谁,当时都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和李鸿章没有太大关系。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也为李鸿章说好话。到了1949年之后,大陆再次把李鸿章丑化,但1990年之后又逐渐为他翻案。总之,现在李鸿章基本上是个正面角色。

但我认为,李鸿章还是被大大高估了。孙中山也一样,国共两党对他的评价始终很高,都有历史原因。但真正细观历史,我认为他被严重高估了。算了不展开了,重要人物总是充满争议。

3、有些人的地位过低,比如左宗棠。

左宗棠收复新疆,从清朝到民国,再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我越看近代史,越觉得左宗棠的见识极高,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中国人。但是,我国对他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收复新疆时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民族英雄刘锦棠(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刘锦棠收新疆》系列)。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左宗棠在我国(包括大陆和台湾)的地位这么低,他的知名度远低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甚至邓世昌,也低于曾国藩和李鸿章。

蒋廷黻对左宗棠的评价同样不高。他认为:假如不是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当时清朝肯定有更多的力量建设海军,琉球就不会归于日本了。而琉球归属中国之后,在朝鲜的影响力也将更大。作者显然认为琉球比新疆,东面比西面重要。

对此观点,我同样不表赞成。难道左宗棠不收回新疆,李鸿章就一定能收回琉球,清朝一定能战胜日本吗?几乎不可能的。李鸿章一贯忍辱求和,不可能为了琉球和日本开战。而新疆的重要性,作者显然没有认识到。

4、近代史严重低估了一些媒体思想家(“公知”)的历史贡献。

具体地说,梁启超和胡适,他们不仅是文人,是公共知识分子,是思想家,而且极大地左右了历史进程。我们似乎只是在戊戌变法时才会谈到梁启超,并认为胡适只是民国时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这都大大低估了两人的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5)

国家也好,民族也罢,均不能走闭关锁国的路子,闭门造车最可怕。你的自大,终将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迎新务必要除旧,打铁务必要自身硬。重建体系需要巨大的勇气。“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此一时,彼一时。实力的转换带来的必然是态度的180度逆转。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可笑的。琦善代替林则徐去广东以后,一边搞不定英国人,弄的是及要割地又要赔款,一边在道光哪儿撞了一脸灰土。活脱脱的是里里外外都不是,很是挫败。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是一笔财富。我想这都应在它们之前加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白失败的理由。一个人不去反思,就算走在多的错路也是无益。

民族的改革受到既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的阻挡,个人的革新又何尝不是受到既有的三观阻挠呢?)

徐广缙与叶名琛扛着旧时代士大夫的重任,粉饰功绩,最终还是败的一塌糊涂。依赖的所谓民心,竟是是倒戈一击,帮悔不帮清。

“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是如此。”

……

纵观整段近代历史,看到的是封建王朝一身的弊病,社会各阶层轮流的躁动与登场,民众民族意识的渐渐复苏,探索前行中的前赴后继和无数志士仁人的满腔热血。

最后“为什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6)

1840年随着广东珠江口的英国舰队一声炮响,中国近代的黑暗历史正式拉开帷幕。由于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没有先进的武器,并且清政府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国的侵略者势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终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1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作为弱者,我们需要赔偿其2100万白银,割香港,开放数处通商口岸。英国得了便宜,美法两国居然要挟中国签订同样条约。可当时的清政府目光短浅,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国不断压榨我国收益,收割我国土地这些条件都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于既得利益,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防御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毁灭,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清政府最终肯吸收外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20年时光,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中国也所以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书中写道,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中的奢侈标准是极低的,并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宜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立志澄清的时代。之后,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所以官吏的贪污一大大的长进。”所以我认为每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而清朝嘉庆年间正是到了这个循环套的最低点,此时清政府连铲除内患都不急,又何谈抵抗西方侵略势力呢,所以西方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之机,所以中华民族在近代遇到的难关是双重的。

读完中国近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恶,有无奈,慨叹于1840年起这段灾难深重而屈辱的历史,这段饱受欺凌和侵略的历史。至今,因人民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中国走向光明共创辉煌,而此刻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个国家的和平和自由。我们仅有凭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才对得起那些岁月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日。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7)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们“知古鉴今”,教会了我们“以史为镜”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继续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入侵,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和研究近代史,每个中国人将会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凝聚力在此激发。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一直在勇往直前地进行探索,不屈不挠地抗争,不断进取,背负着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的东方大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但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国必须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振兴。而今天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注重经济的发展,为祖国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一段历史清清楚楚地让我们懂得近代中国的演变。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到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从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中国的人民群众一直走在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利益的道路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从此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根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而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争之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把探索推上了轨道。救亡唤起启蒙,启蒙为了救亡,民主与科学精神贯穿各个方面,影响整个时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百年来,我们在曲折中摸索着前进。但我们中国人们英勇顽强的斗争,粉碎了外国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推动了我们中国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量,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觉醒的唤起,是近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把未来图上五彩缤纷的颜色。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8)

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林则徐是一个民族英雄。小学时便有《虎门销烟》一课文,讲的是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于一八三九年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英国鸦片。“他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万古流芳,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而我也大抵是仰慕他的。而阅读完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后,我对历史原有的印象与观念收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对林则徐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蒋廷黻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是一个典型的晚清士大夫形象。他空谈而高调,只知抵御夷族的方法是“民心可用”,却提不出具体的、确切的措施;他自私自保,在广东目睹了西洋的利抢利炮,深知一味“剿夷”中国将没有出路,却不敢违背当时清议而牺牲自己名誉,勇敢提出改革主张。在蒋廷黻眼里,林则徐是矛盾而悲剧的。

闭关锁国时期的中国不承认他国的平等,以天朝自居。中西间的贸易极为的少,起初西洋商人仅限于广州一口,买卖受时间限制,又不可随意出游,因而英国人采取了两次和平的交涉。可惜两次的外交都失败了,英国人碰了壁。后来他们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可以撬开中国的国门。这是无奈之举。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发觉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东西只会让国民堕落消沉,白银外流。于是就有了禁烟的呼声。

光绪帝对鸦片是最痛心的,对禁烟是最有决心的。统治阶级要求禁烟,其意志于是成了举国上下最主流的呼声。当然这样的一致呼声是表面的,因为相当多的人不这样看待鸦片的问题。禁烟是困难的,尤其是有外国人的干涉。而且广州地方官吏腐败严重,通商法令虽为严苛,外国人给了钱,官吏便会通融。若实行禁烟,则法令比原先更为严苛,于是官吏索贿力度会更大,其结果是烟没有禁,内外矛盾却愈发尖锐。这可以解释为何光绪虽然一上任便严申禁令,鸦片的进口量却不降反升。较为可行的方法是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出口,扭转当前的逆差局面防止白银外流。

可是士大夫阶级的顽疾之一便是缺乏大无畏的独立精神,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犯皇帝提出其他主张。在皇帝面前他们唱高调,逢迎附和:在私下里他们忧心忡忡,知道禁烟之不易。剿夷派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中抬头了。

林则徐被派往广州禁烟。他收缴了十三行全部的鸦片,当其他人以为他发了横财,不信他会真正禁烟之时,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了所有的鸦片。从中可以看得出他坦然无私,正直清廉。他是真的爱国的,希望中国可以抵御外夷的侵扰,从这一点应该肯定他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同时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一是没有去过西方。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在开眼之前他对西方没有了解,他幼稚的认为英国人作战实力有限,“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二是作为士大夫,他极力想保住自己的名誉而不敢与清议有所冲突,即使他慢慢觉悟了,也保持着缄默。他在广东搜集的资料,请人翻译的外国杂志由魏源整理成《海国图志》,却启蒙了邻国,带去了维新的动力。

销烟以后,英国的舰队终于向中国开来了。道光看到定海失守后怒了,于是剿夷派偃旗息鼓,抚夷派在统治者的意志下成了主流。林则徐这个时候被革职,抚夷派琦善上任。琦善也是知道中外实力相差悬殊,抚夷能缓和局势,防止进一步的冲突。但是士大夫不信他,也不信民族的未来。鸦片战争爆发,琦善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林则徐被革职是他的幸运,却是民族的大不幸。以中国的战争设备,如山海关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强蒸洗备用””,来对抗西人近代化的洋枪洋炮,其结果必是以卵击石,主剿的林则徐将看着中国的军队败在夷族脚下,他将代替琦善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现实是他逃过了“千古罪人”的骂名,十足幸运!而如果林则徐没有没革职呢?他将必然输掉鸦片战争,而他的战败将引起巨大的震动,震醒还在天朝睡梦中的国人,中国的维新变革或将提前几十年。事实是,不服输的士大夫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奸臣误国,是琦善受英人之贿把他驱逐了。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国家日趋衰弱,士大夫却还在梦中继续沉睡。

《南京条约》签订后,仇外心理日益加剧。地方官吏因为条约的缘故私人利益受到打击;外人进入广州城使广州人感觉尊严受损;五口通商使得上海日盛一日,广州富商受其影响。再这样的背景下剿夷派又抬头了。徐广缙晋升两广总督,他写信问林则徐驱夷之法,而林则徐说“民心可用”。

“民心可用”,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说滥的四个字。林则徐身上有着士大夫的空谈高调,他只知民心可用,却不知道民心如何用,况且民心固不可失,拯救中国却需内政外交的双重努力。他所寄予重望的民心在英法联军侵华之时毫无抵抗的力量。英法打进广州城,人民反而帮助他们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林则徐是如此矛盾而悲剧的一个人。他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正气凛然,清廉正直。而他又如其他士大夫一样,被清议制约,重个人名誉过于重国家前途。他看清了中国的未来,却不敢牺牲自己,唤起其他人一同改革。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他之后,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还很漫长。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汇集5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于是,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明白大家是怎样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样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理解,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述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貌,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样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民国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了,我看的是徐先生的删减版的,虽然内容不是那么充足,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4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近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判断。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5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中国近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xx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中国是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量,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史最新读后感5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由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中国近代史最新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中国近代史最新读后感 篇1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中国近代史最新读后感 篇2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00字:

这套书入手有7年了,终于读完了。对于一个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来自于中学课本并且已经还给历史老师的人,这套书脉络清晰地将历史发展的起承转折娓娓道来,让我如沐春风般的把近代历史又复习了一遍…

原著是用英文写的,英文版原名叫The Rise of Moden China,我觉得更能表现本书的精髓,一个现代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文名太过中庸,可能因此会失去一些读者。

作者徐中约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从1600年到2002年四百多年中华民族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没有国内官方史学简单粗暴的意识形态论调,也摆脱了西方汉学的阴影。本书一经问世,就荣获大奖,逐渐成为中西方读者研究近代中国必读的史书,并在一些美国大学成为经典教材。

这套书是从香港带回来的,国内也引进了,但是对于某些历史片段被阉割得很厉害…

中国近代史最新读后感 篇3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可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明白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明白中国应当以以夷制夷,可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我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一样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我,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我的名誉得以保全。可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中国近代史最新读后感 篇4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最新读后感 篇5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欢迎参考出国留学网读后感范文。

中国近代史,这不仅是中国的单独国家的历史,更是全世界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录,只是与西方人而言,他们现在最多只是围观者,而与我们,这是一部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还好,那些时光过去了,幸好,它只是中国光荣历史里面的冰山一角,下面,让我来慢慢的阐述这部书给我们所带来的历史。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受分享5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经过收集,编辑为您献上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受,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受 篇1

《走出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做事情、干工作,也要有“治学”的态度。

一开始的时候显然是望文生义了,还以为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的《走出中国近代史》是一本普及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书呢;等收到了书并且开始读了几篇,才注意到这本书其实是章开沅先生多年来治学育人思想和经验的集子,其中收录了章开沅先生或考订史实、或品评文章、或吟咏抒怀、或经世论道的历年随笔——严格来讲也不是说没有涉及到历史,只是不那么直接罢了。

历史是什么?简而言之,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历史又有什么用呢?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通过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介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来找到某种规律,并用于指导当下和将来的实践。这个意义或者说价值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中外皆然。而作为一位历史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章开沅先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具有一种史家良知。

何以谓之“史家良知”呢?举个例子:东汉末年,贾诩的一生特别是其政治生涯中,虽不乏起伏曲折,却终于能够以高位高寿善终,这与其遇事奉行自全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陈寿在著《三国志》中,既对贾诩自全行事如实记述,但又不乏回护之词。裴松之作注则以“臣松之以为”来据实批评贾诩政治品格不良,且能够指出陈寿之处置不当,这就是一种史家良知。而章开沅先生在他的历史研究中,完全具备了一名历史学家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譬如在《走出中国近代史》一书开篇之作《读书与做人》中,章开沅先生说,“我大学没有毕业,所以我没有什么学历”,而当南京大学根据政策规定可以给他补发文凭的时候,他却没要!原因则是——“我说我是金陵大学的学生,你发的是南京大学的文凭,我不能要。”换成是别人,估计就欣然接受了。而章开沅先生却没有这样做。以他的史学地位,居然连本科文凭也没有,确实很难想象!所以确如书名,章开沅先生是在教学生以及更多的人,如何“做人”。

做人、做事,章开沅先生还讲到了更多。他在《史学的品格》中,谈到了史学的可贵品格究竟有哪些?首先就是要诚实,也就是要求实存真;其次是要有扎扎实实的实证功夫;第三,是要有良好的学风。最后,章开沅先生得出的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学者应该站稳脚跟,坚守规范,道德自律,以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无畏气概推动良好学风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每一个读者,无论是从事什么样工作的,都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做任何事情,都要具备基本的品格,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为了某种需要而违背原则。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的时候写到他为什么“就极刑而无愠色”,目的就在于要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业,也就是完成今天二十四史开篇之作《史记》!而整本《走出中国近代史》所透露的,也正是章开沅先生的思想境界与事业心的体现。他认为,史学不仅仅是回顾过去,还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关注整个历史的走向,以及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说的虽然是史学家做学问的根本目的,其实也是在提醒每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如果能够具备了“治学”的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那就距离成功不会有多远了——至少,他终究会有所收获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受 篇2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主席也说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这些方面如此,我们也在解决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贫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能精准到按户按人制定脱贫策略,我们的脱贫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有在xx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为此所做得的每一份的努力也可以看得到它诚心诚意的用心—为人民谋利益。而更了不起的是我们在实现这些的变化的同时叶兼顾着环境,主席上台以来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仅要有金山银山更要有绿水青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受 篇3

很早就知道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但认真拜读则比较晚。原因无它,但凡中国人,读近代中国的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缺乏一颗强大的心脏。一部血泪史啊,让人不忍卒读!

对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的阅读,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颠覆。

第一,高大上的历史经典原来可以这么短。这本书只有四章共5万字,第一章讲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第二章讲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第三第四章讲为抵御侵略,先后出现的四个救国救民方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从整体看,一二两章为因,三四两章为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近代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做的努力,病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第二;历史经典可以这么通俗好看。书中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的引经据典,不拘泥与细节和过程,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让人毫无抗拒欣然接纳。又如同一个博学且通达的老先生在唠家常,寥寥数语就把历史迷雾中雾罩下的人物、事件明白透彻的点出,让人豁然开朗。如,讲到中西关系,蒋先生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讲到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他说 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他则说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第三,原来早在1938年以近代化为线索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研究就出现了。要知道我们的普通中学教材编写和教学,直到近十年才大力提倡用近代化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之前的历史教学我们贯彻的主要是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一味赞美人民暴力革命的伟大和正确。忍不住叹息,主流意识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让这样一本有思想力的书和我们失联长达近半个世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蒋先生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而他则是站在时代当中写时代,对历史思考的深度和价值,在半个世纪过后仍让我们惊叹。历史果然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还有多少历史的真相有待发现?

第四:眼光独到,对林则徐、琦善等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如林则徐,至今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赋予他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称号。而蒋先生则指出真正的林则徐觉悟到中国的器物不如人,但他并不主张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而对那么被我们唾弃的琦善则比林则徐勇敢又担当,他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这种反差可能不一定会被我们认可,但他无疑的启发了我们的思考。

当然,蒋先生的作品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很明显带有了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偏离了先前客观中立的立场。但,瑕不掩瑜,绝对对得起 近代史上的经典称号。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受 篇4

1、“抠门的皇帝”

道光皇帝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有名的节俭皇帝,崇尚节俭近乎抠门儿。面对英国的咄咄逼人,鸦片的祸国殃民,他也想有所作为,但总想着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怎么可能呢?他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大修军备在即,但却迟迟不许拨用库款,“林的军费大概来自行商及盐商的捐款。”(《中国近代史》P196)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军已经占领了定海,道光手忙脚乱地饬令沿海各省整顿海防,加强防守。然各省海防薄弱,军备废弛已久,军费开支巨大,但是我们的宣宗皇帝却不允许封疆大吏动用库款以充军费。他的敕令中时常不忘提醒官员们“以节糜费”,可他哪里知道,自己宵衣旰食,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地寄予厚望的各级官员们却在欺上瞒下、贿赂成风、奢侈浪费、中饱私囊。

钱从来都不是靠一个皇帝身体力行地节省出来的,整饬吏治、刮骨疗伤,方能上下戮力同心;张弛有度、开源节流并重,方能国库充盈,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当然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也无可厚非,但越过了度就适得其反了。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发挥其作用,而不是放在库里等它生锈。道光皇帝还是缺乏些魄力,多了几分平庸,在太平年代还则罢了,处于多事之秋,怎么能保境安民呢?

2、“幸运的林公”

提起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虎门销烟的大英雄,但对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些细节还不甚了解,蒋先生的书中则有多处披露。他的幸运在于虎门销烟前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大力支持;中西起冲突后虽被打压,但获得了舆论的支持;新帝即位后,被委以剿夷重任,但不久便重病而亡,名誉得以保全。

虎门销烟前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外国人对其发布的通告置若罔闻,他们低估了林公的信念和品格,以为他和清朝普通官员没什么两样,也是前紧后松,摆架子吓唬他们。这一回他们错了,文忠公雷厉风行,决不退让,不给他们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他派兵把广州十三行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成了监牢,而且还不许中国人卖粮给外国人,外商们叫苦不迭,无奈之下只得把鸦片悉数上交。林则徐大功告成后仍不走,还要巩固战果,彻底禁烟,要求外商出具甘结,保证以后不再从事鸦片贸易。英人不答应,中西冲突骤起。此时朝堂上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占了上风,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后来又被发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公虽蒙受不白之冤,然幸运地成为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学习的楷模,倍受清议派的同情与支持。林公在中西冲突中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但碍于名誉,他怕清议的指摘,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交给了魏源,这便有了后来的《海国图志》。然而林公后来虽再度出山,也没有提倡改革,向西方学习,因为他知道这不仅有损其清誉,而且阻力重重,在彼时的中

国很难办到。新帝咸丰即位以后,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虎狼垂涎,朝廷内外交困,剿夷派势力大增,年迈的林则徐又被想起,欲委以重任,但他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声誉得以保全。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受 篇5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XX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分享5篇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那么,我们如何去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

1、“抠门的皇帝”

道光皇帝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有名的节俭皇帝,崇尚节俭近乎抠门儿。面对英国的咄咄逼人,鸦片的祸国殃民,他也想有所作为,但总想着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怎么可能呢?他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大修军备在即,但却迟迟不许拨用库款,“林的军费大概来自行商及盐商的捐款。”(《中国近代史》P196)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军已经占领了定海,道光手忙脚乱地饬令沿海各省整顿海防,加强防守。然各省海防薄弱,军备废弛已久,军费开支巨大,但是我们的宣宗皇帝却不允许封疆大吏动用库款以充军费。他的敕令中时常不忘提醒官员们“以节糜费”,可他哪里知道,自己宵衣旰食,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地寄予厚望的各级官员们却在欺上瞒下、贿赂成风、奢侈浪费、中饱私囊。

钱从来都不是靠一个皇帝身体力行地节省出来的,整饬吏治、刮骨疗伤,方能上下戮力同心;张弛有度、开源节流并重,方能国库充盈,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当然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也无可厚非,但越过了度就适得其反了。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发挥其作用,而不是放在库里等它生锈。道光皇帝还是缺乏些魄力,多了几分平庸,在太平年代还则罢了,处于多事之秋,怎么能保境安民呢?

2、“幸运的林公”

提起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虎门销烟的大英雄,但对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些细节还不甚了解,蒋先生的书中则有多处披露。他的幸运在于虎门销烟前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大力支持;中西起冲突后虽被打压,但获得了舆论的支持;新帝即位后,被委以剿夷重任,但不久便重病而亡,名誉得以保全。

虎门销烟前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外国人对其发布的通告置若罔闻,他们低估了林公的信念和品格,以为他和清朝普通官员没什么两样,也是前紧后松,摆架子吓唬他们。这一回他们错了,文忠公雷厉风行,决不退让,不给他们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他派兵把广州十三行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成了监牢,而且还不许中国人卖粮给外国人,外商们叫苦不迭,无奈之下只得把鸦片悉数上交。林则徐大功告成后仍不走,还要巩固战果,彻底禁烟,要求外商出具甘结,保证以后不再从事鸦片贸易。英人不答应,中西冲突骤起。此时朝堂上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占了上风,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后来又被发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公虽蒙受不白之冤,然幸运地成为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学习的楷模,倍受清议派的同情与支持。林公在中西冲突中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但碍于名誉,他怕清议的指摘,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交给了魏源,这便有了后来的《海国图志》。然而林公后来虽再度出山,也没有提倡改革,向西方学习,因为他知道这不仅有损其清誉,而且阻力重重,在彼时的中

国很难办到。新帝咸丰即位以后,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虎狼垂涎,朝廷内外交困,剿夷派势力大增,年迈的林则徐又被想起,欲委以重任,但他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声誉得以保全。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资料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很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样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本事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向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并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礼貌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一样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理解西方礼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理解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礼貌,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4

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我。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我,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明白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仅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最终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所以,仅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我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境”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我的地位,自我的生活处境要靠自我来争取。

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的实力,用自我的实力来保护自我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仅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齐,一致抗敌,最终在劣势情景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仅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意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科学地发展观,废除“皇粮国税”,正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5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收藏5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读过之后的所思所悟。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篇1)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能够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杯具,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我,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可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我,以往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我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我,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境,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篇2)

提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动机原来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平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直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执政水平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不过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考虑、有较量、有逻辑,只不过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努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解其总意,而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己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同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篇3)

很早就知道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但认真拜读则比较晚。原因无它,但凡中国人,读近代中国的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缺乏一颗强大的心脏。一部血泪史啊,让人不忍卒读!

对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的阅读,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颠覆。

第一,高大上的历史经典原来可以这么短。这本书只有四章共5万字,第一章讲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第二章讲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第三第四章讲为抵御侵略,先后出现的四个救国救民方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从整体看,一二两章为因,三四两章为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近代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做的努力,病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第二;历史经典可以这么通俗好看。书中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的引经据典,不拘泥与细节和过程,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让人毫无抗拒欣然接纳。又如同一个博学且通达的老先生在唠家常,寥寥数语就把历史迷雾中雾罩下的人物、事件明白透彻的点出,让人豁然开朗。如,讲到中西关系,蒋先生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讲到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他说 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他则说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第三,原来早在1938年以近代化为线索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研究就出现了。要知道我们的普通中学教材编写和教学,直到近十年才大力提倡用近代化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之前的历史教学我们贯彻的主要是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一味赞美人民暴力革命的伟大和正确。忍不住叹息,主流意识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让这样一本有思想力的书和我们失联长达近半个世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蒋先生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而他则是站在时代当中写时代,对历史思考的深度和价值,在半个世纪过后仍让我们惊叹。历史果然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还有多少历史的真相有待发现?

第四:眼光独到,对林则徐、琦善等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如林则徐,至今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赋予他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称号。而蒋先生则指出真正的林则徐觉悟到中国的器物不如人,但他并不主张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而对那么被我们唾弃的琦善则比林则徐勇敢又担当,他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这种反差可能不一定会被我们认可,但他无疑的启发了我们的思考。

当然,蒋先生的作品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很明显带有了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偏离了先前客观中立的立场。但,瑕不掩瑜,绝对对得起 近代史上的经典称号。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篇4)

《中国近代通史》读后感2000字!

读完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册。第一次鸦片战争写得一般,第二次鸦片战争极简略,精彩部分在姜涛写的太平天国部分,史料丰富,有功力有感情有判断,虽然是含而不露的。但论述的次序上似乎有点翻来覆去。读中国近代史是容易使读者愤怒、郁闷甚至屈辱的,但看一个巨大的文明体在各种侮辱、压迫、打击、掠夺下,如何一点点觉醒,改变,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被迫到自觉,走上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这也是极其悲壮的。对于民族与文化的自信心,对于文化传统的某些基因与劣根性的警惕,从近代史中最能获得。

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令人失望的一卷。洋务运动、教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把这么多精彩的题目写得这么平庸,实在也不容易。作者虞和平惟对清流党看法较为深入,对张之洞则回护过甚。既然是综述性质的通史,为什么不好好综合专家们的大量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判断呢?叙述也不讲究。此卷作者完全是敷衍了事,根本没用心于著述。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4卷,主要内容为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读的过程中有双重郁闷。一是为当时国家、民族之屈辱,政府之软弱、民众之愚昧、官僚之狡诈、列强之蛮横而郁闷,一是为编史者之混乱而郁闷。第四卷编者看起来感觉几乎有点人格分裂,一会站在外国征服者的立场,一会又回到中国本国的立场。有些段落简直就是直接抄国外研究者的著作,语气都不转换一下。近些年编写一些大书,简直和工程项目中的转包、分包制一样,挂名的未必真在编写,层层分包、转包之后实际编写大部分都是学术民工,赚钱的出名的是分包的转包的学术大佬。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5卷,写得规矩,意思是这书带着问题写的,带着倾向写的,它是有合理结构的,而且该涉及的方面都谈到了。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册,渐入佳境。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王奇生写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精彩纷呈。读完《中国近代通史》。

第八册,杨奎松著,水平很高。引起我兴趣的不少:国民党执政前十年的成绩,中央苏区的根本困境,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西路军西征的目的,蒋介石内外政策选择的内在逻辑。最愤怒的当然是日本对我国的蛮狠粗暴狡诈无耻的欺辱,要是听当时主流高级知识分子们的建议,结果必然是委屈而不能求全。当时孙科怒骂汪精卫无能卖国,让我对这位美国长大的官二代顿生好感。人要是没点血性,只会计算利害得失了,那么关键时候一定靠不住。这就是刘伯承说的没卵子。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区别,就在于此。男人什么高富帅,儒雅英俊温柔有才,都不靠谱,第一是要有卵子。

关于《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我的印象是:作者陈列了大量的事实,就像一位尽责的秘书,他看起来似乎知道一切,但或者出于谨慎,或者根本就是没有兴趣与热情,他闭口不提自己对这一切的想法。这让我感觉到一种职场上最常见的状态: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我还是努力工作得让你挑不出毛病。这是一位历史工作者的态度,也是他不能成为历史学家的原因。第九卷不让人失望,它让人昏昏欲睡。

现在全部读完,回头总结一下:第一册,作为主编与近代史所所长张海鹏试图通过辨析中国近代发展的主要脉络与线索,为整套书建立一套基本的框架与风格,在学术与政治要求之间取得平衡与尽可能多的空间。用心良苦。但张海鹏作为项目负责人,其对于以下各册的审核与要求是不够的,以至于各册水准相差太大。而且每位作者写作态度不一样,有的极认真,有的敷衍了事,有的还有抄袭剽窃的嫌疑。整套书各册作者是各说各话,没有贯通的思想与方法,不是一棵菜,而是拼出来的一桌菜。

第一册带有序论的性质,有方法论的色彩,理论性比较强。但我感觉有点陷入具体争论,高屋建瓴、贯通古今中外的气魄与见识似乎缺少了一些。从张海鹏与李细珠合著的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也能看出来张先生的优点是严谨、细致,做学问规矩,缺点是格局、气魄、胆量不够。

整套书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各册基本上是各位研究员对于自己学术成果的总结,所以自己研究有素的领域往往就很精彩,此外就极平常。看起来没有特意去整合和表现出中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这是特别大的缺陷。事实上,除了社科院近代史的这几位,大陆研究近代史水平高的学者还有很多,如高华、茅海建、桑兵、杨天石、罗志田、沈志华、邓野、夏春涛、邱涛、马忠文、侯宜杰,唐启华、尚小明,黄道炫、齐小林等。

如果分册来说,我认为王奇生的第七卷、杨奎松的第八卷最佳,研究深,材料新,观点突出而深刻。马勇的第四卷最差,一些段落有抄袭剽窃的大嫌疑,这不是他没水平,因为有些章节写得很好,而是他学术态度品格大有问题,以为白纸黑字能骗过天下。这也太小看读者了。其他各册中,第四卷平庸,可以说是敷衍了事,作者对清流有一定研究,其他如洋务运动、教案、甲午战争抄其他专家的都没好好抄。第五、第六册较为严谨,第九册很水,基本就是抄录战史,但关于抗战经济政治社会一块有自己的东西。第十册,亦平常,罗列周全而已,好处是自己的立场鲜明。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篇5)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

19xx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共产党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母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汇集5篇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由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XX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资料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很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样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本事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向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并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礼貌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一样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理解西方礼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理解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礼貌,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

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我。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我,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明白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仅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最终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所以,仅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我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境”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我的地位,自我的生活处境要靠自我来争取。

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的实力,用自我的实力来保护自我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仅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齐,一致抗敌,最终在劣势情景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仅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意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科学地发展观,废除“皇粮国税”,正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4

在鸦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面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死可以决定时,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家流血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积蓄能量在巡检释放和爆发了鲜红的光亮。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5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可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明白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明白中国应当以以夷制夷,可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我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一样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我,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我的名誉得以保全。可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心得汇总(5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栏目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心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心得(篇1)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00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本书原文为英文版,共42章,本书是简体中文版,由于种种原因,此书为只有29章的删节本,这也许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不过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心得(篇2)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00字范文:

老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内容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己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因此,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老师的部分内容对应讲解,真真是的非常对我的口味。非常感谢老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内容,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内容,会不自觉想起初中老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老师,也是可以把历史通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老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么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不过是上面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该积极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么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读后感.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天,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中国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知道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可以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心得(篇3)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XX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心得(篇4)

我们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和平,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须,那时通商制度的特别,因为事实的不方便,清廷法令的禁止,随随便便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中国对于法权并不看重,也就是说自动放弃,欧洲人那时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开明君主看,在他八十岁大寿那天,英国趁机派使来祝寿,那就能得到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并且利用乾隆的虚荣心,竭力怂恿英国派使。

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黄爵滋这就想办法上了一封奏折,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致以死罪,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军民的执迷不悟与英国人因为鸦片而开火了,一军败了,再调一军,我们不能再抵抗!只能被迫接受签订《南京条约》。

我们之前的狂妄自大,麻木不仁,使我们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我们只会让国家日渐衰弱,而不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但事实确实名誉比国事重要,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不足责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名族更如此!

鸦片战役虽然失败了,他们不承认是失败了,但是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考改革。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于是人口增加,那时的人不知道利用科学节制生育;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利用科学增加生产,真是可悲。后来慢慢地统治阶级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大大地长进,中华民族在近代所遇的难关是双层的。

洪秀全信仰上帝,创立上神会,他的上神会吸收了许多三合会的分子,他们的运动以推到清政府为第一目的,在定都南京以前,定都南京以后,他才开始他的建国工作。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他想打到清政府,恢复汉族自由,这当然是我们应该佩服的。

曾国藩的教育是从艰苦中奋斗出来的,在他的事业起初的时候,他的声望并不高,他也没有政治优势力做他的后盾。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教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层资格,曾国藩虽注重为人,并不疏忽做事,以后他成了大事。

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读过《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近代史虽然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却给我们带来了经验和教训,唯有增强国家实力,保证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保证本国的稳定,维护好与外国的关系,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心得(篇5)

中国近代史讲述的不仅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它在一些看似没有情感术语里面所陈述的一些历史事实,更多呈现的是中国人性里面的懦弱与卑贱。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清楚一些任务面目。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xx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初中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初中(1)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初中(2)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

19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共产党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母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中国近代史阅读感悟范文精选5篇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写读后感应该抓住书籍的哪些精髓来写呢?读后感大全现在向你推荐中国近代史阅读感悟范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阅读感悟范文 篇1

中国近代史讲述的不仅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它在一些看似没有情感术语里面所陈述的一些历史事实,更多呈现的是中国人性里面的懦弱与卑贱。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清楚一些任务面目。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xx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中国近代史阅读感悟范文 篇2

教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资料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教师的授课资料,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我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我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所以,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教师的部分资料对应讲解,真真是的十分对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资料,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资料,会不自觉想起初中教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教师,也是能够把历史经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教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样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我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可是是上头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当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当进取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我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样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读后感.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明白。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日,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此刻,中国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我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明白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能够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中国近代史阅读感悟范文 篇3

这段历史中学的课本有学过,不想学,不忍翻。这种心情就是不愿意面对痛苦的不成熟表现。

自鸦片战争开始开启了中国的近代。作者开始介绍了清朝末年中西方时局,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的交涉。看完这个以后,减少了自中学起建立的对英国的恨。那时以为英国就是无缘无故要欺负中国,这里明白了其实人家只是想和我们做生意,而清政府以及官员当时所表现出的傲慢和无知惹怒了英国,才导致战争爆发。现在再来看,当时如果配合英国通商,也许会快进入中国现代化,对于中国不是个坏事,也许历史会改写,也许后面也不会遭受被日本这种小国欺负到差点灭国。

我们个人如果在意识到自己落后还继续自负也会被社会教育。我们的国家也一样。在被打了以后,仍然幼稚地妄想不承认那个外面的世界,骄傲地认为中国乃天朝上国,实属掩耳盗铃。鸦片战争以后,不认真总结真正的原因,把原因归结为林则徐不是主帅。这就好比我们普通人遇到一些失败时也不愿意去承认时是自己努力不到位和努力方向不对,而去归结于天气不好,被干扰之类的偶然原因。不能痛定思痛对于国家和个人是一种很致命的性格缺点。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历朝历代都是实行封闭的愚民统治。这样是很方便,但是在名族遭遇外来危机时,这样的民众就难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抵抗危机,甚至会阻碍发展,抵抗外来通商的洋人,连建铁路,办洋学这样的事情都要去抵抗。

鸦片战争以前咱们暂且不论,鸦片战争以后的xx,中国仍然无所改变。此后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期间中国发展缓慢,和统治者是有点关系的吧,道光自己并不出色,传皇位给咸丰,却没有传给有能力又开明的恭亲王,如果不是传给咸丰,也不至于有后面慈禧这婆娘误国几十年。在国家重要时刻还作出这么错误的选择,简直是国家不幸,就如我们平常人无漏偏逢连连雨呀!中国当时落后的体制和教育大概没法培养出明智的君主吧!

好在我们国家总有一些出色的人能比一般人更有眼光,曾国藩,李鸿章,恭亲王,孙中山等等,他们一步一步为着国家的发展,奋力地努力着,拖着大家前进,才有我们的今天。

中国近代史阅读感悟范文 篇4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中国近代史阅读感悟范文 篇5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喜欢《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0字5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