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岁月如歌读后感 > 地图 >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9-25 来源:互联网

[优质读后感]生命如歌读后感七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优质读后感]生命如歌读后感七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生命如歌读后感【篇一】

《生命如歌》和《唐俊的博客》这两本文集以宣传丹东为主线,涉猎旅游美食、健康保健、民风民俗、亲情孝道、人生感悟、识人交友、股市投资、阅读欣赏等诸多方面内容,真可谓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百科全书、旅游指南。读后,使人受益匪浅。

唐俊仁兄不善言谈,但喜欢读书,勤于着书,他的业余时间大都在读与写中度过的。久而久之,读书着书就成了他的一种养生之道。他说:文化能养生,也能造就一个城市。如果人人都有文化,这个城市一定会是一个书香城市、文化城市。有文化的城市就能变得大气秀美。丹东正朝着这方向努力,未来的丹东一定会是一个文化强市,书香名城,一定会更加大气而秀美!

唐兄说得在理。文化助力于经济发展,早已成为了现实。当下,建设文化上海、文化杭州、文化青岛等成功范例,再次证明文化不仅能助力城市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城市的品位。城市文化需要有文化的人解读和保护,而一个人有文化、获得文化最主要的路径自然就是读书,增长阅历。所以,诸多城市相继都开展了读书月、读书周活动,希望唤起民众读书的欲望。读书本是人生份内之事、寻常之事,到了需要号召的程度,多少有些尴尬。其实读书有用,无人不晓,但有用的事很多,读书有用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常常让人困惑。至于活到老读到老的价值问题,更是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

古今中外,说读书的文章多如牛毛,读书体验更是五花八门。这既说明读书的好处,亦说明读书不是一个简单地寻本书来看的问题。读书娱乐,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读书求智,可以让人高瞻远瞩;读书求财,可以让人规避弯路;读书养生,自然可以让人修身养性。所以,在诸多真理之中,开卷有益至为重要。其实,开卷有益大家都懂,只是后来时代发展了,有益的事儿似乎多起来,似乎开卷之益,与其他之益有了些急功近利的比较,于是开卷之益被冷淡了,被淡化了。如果说人们经常会干些舍本逐末的事,那不再笃信开卷有益,差不多就是最大的舍本逐末。

唐俊仁兄不仅爱读书,而且不惜本钱写书、出书,这对于不读书和光读书而不善于思考的人是无法比拟的。

不读书何来文化?没有文化,自然就谈不上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了。一个人没有文化素养,岂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城市缺少文化底蕴,岂能快速发展?又怎能变得大气秀美?有文化的人多了,城市就有了文化氛围,城市的书香气就浓了,城市也就随之变得大气了。正如市委书记戴玉林说的那样:构建大气秀美新丹东,不仅城市要大气,产业要大气,人也要大气,有了文气、书卷气,才能有朝气、锐气和浩然之气。

我想,丹东的文气、书卷气浓了,那么,我们所盼望的文化宜居就不会太远了。

唐俊仁兄在书的前言中说:我常常在想:作为丹东人,我能为自己可爱的家乡做点什么呢?我认为,了解和认识丹东是我的本分,热爱和宣传丹东是我的义务,献策和建设丹东是我的责任。为了践行此言,他心甘情愿做一名导游员和志愿者。他的两本文集面世,我们暂且不谈它会为丹东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起到多大推波助澜之作用,就其目的和作法无不令人怦然心动,深受启迪。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市民都能像他那样把宣传丹东作为己任,让世人了解丹东,向往丹东,进而到丹东旅游观光,投资兴业。那么,实现构建大气秀美新丹东的目标将为期不远,将会变成现实。

作为丹东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我们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们有义务立足本职、不辱使命,尽自己所能,宣传丹东、推介丹东,让更多的人了解丹东,用时下网上一句最流行的词汇说,给力丹东,将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尽快融入丹东的发展、建设中去,为打造书香城市、文化丹东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这是我从唐兄的书中受到的一点启发和教益,同时对唐兄的新书付梓表示诚挚的祝贺,希望唐兄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生命如歌读后感【篇二】

很久没这样了,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字一句地读一本书。没时间,也没心情,我们都这么疲于奔命,然后在遥远灾难的流言中闻风丧胆。是时候认真想想生命如什么了。想出来了,就快乐地奔赴吧但是,如果想不明白,也别在让抱怨、计较、纷争等成为生命这首歌奏响时的杂音。

这是一部真是的记录。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耗费七年的时间,跟踪采访了从两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奥。这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有的是对人类残忍无度的抨击、对种族屠杀的指控、对自由与和平的赞扬,和对人性善美的追求。德奥是一个拥有通透灵魂的人。虽然记忆因为屠杀而被烙上了仇恨的丑陋印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静地诠释着自己的反抗与坚持,回归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真诚。

生命如歌读后感【篇三】

读了这样的散文,一切的有心人自然都会有话要说的。我也是,我在发言之前,对自己要说的话还起了一个题目,也就是我的突出的感觉。这就是充满激情与诗质的散文。

这些年,由于所担负的编辑工作和其他文学方面的工作使然,我与散文接触得多一些,深知散文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出现了不少时尚化的潮头。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之类。这种多元化是散文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自然应该予以重视。但与之同时我也感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必要的激情不是太多,而是不足;作为散文的文学特质也有水土流失之虞。

正因如此,当我读了刘玉慧的《生命如歌》时,便不由地产生出一种久违般的欣喜。这本《生命如歌》,不是哪一篇、哪一类文章,可以说是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地洋溢着生命如歌的激情。不仅是写昂扬向上,值得欣幸的事情和心情时如此,即使涉及不那么顺畅甚至属于忧伤的感情,也没有陷于那种低迷的自怨自艾,而仍能使读者见到作者自己对于生命的珍惜,对于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的热爱。我觉得,这是在一个经济发展繁荣但不乏喧嚣与压力的时代中颇值得称道的心理状态。而且我注意到,当作者已届不惑之年时写的一些散文也是激情不减。她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场景,仍流露出那种极其年轻及其炽烈的惊喜,在这种状态下流出来的文字自然会对读它的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生命如歌读后感【篇四】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生命如歌读后感【篇五】

十多万字的精湛文字一气呵成,详细记载了着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于漪老师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的人生心得,她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在语文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产生重大影响,书中她着重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书中写到: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啊,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值得信赖的人,特别是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这时,我们要静静地听其诉说,然后再耐心地交谈,为其指点迷津,这样学生会心情舒畅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说三到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学生则会对你敬而远之,那么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为师者,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去。如果平时为师者形象不佳,谈心时还使用高压手段,肯定要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使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于漪老师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不仅成为教育系统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必修的教材。再一次认真阅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将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进。

生命如歌读后感【篇六】

最近,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生命如歌读后感【篇七】

内容简介: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德奥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他知道自己还有温暖的心,他依然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生命如歌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很久没这样了,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字一句地读一本书。没时间,也没心情,我们都这么疲于奔命,然后在遥远灾难的流言中闻风丧胆。是时候认真想想生命如什么了。想出来了,就快乐地奔赴吧~但是,如果想不明白,也别在让抱怨、计较、纷争等成为生命这首歌奏响时的杂音。

生命如歌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这是一部真是的记录。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耗费七年的时间,跟踪采访了从两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奥。这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有的是对人类残忍无度的抨击、对种族屠杀的指控、对自由与和平的赞扬,和对人性善美的追求。德奥是一个拥有通透灵魂的人。虽然记忆因为屠杀而被烙上了仇恨的丑陋印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静地诠释着自己的反抗与坚持,回归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真诚。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岁月如歌读后感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作者:一片绿叶

读后感生命如歌900字集锦4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书籍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作品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富足。这时我们可以用笔尖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读后感生命如歌,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生命如歌 篇1

暑假中,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作者海伦·凯勒十六个月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听觉和视觉。八岁时她迎来了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安妮·莎利文,她耐心地教海伦用手去摸世界,用心去看世界。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们终于成功了,海伦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这不仅让我想起今年春天去南部山区踏青的所见所闻。

车子刚刚开到山脚下,一幅画面就闯进我的眼帘:一棵松树挻立在悬崖上,像个卫兵一样守卫着山区,不用谁来施肥,也不用谁来浇灌。石缝中,一棵小草正仰着头,准备接受阳光和春风的洗礼,为了只能持续几天的生命,可以掀翻比自己重几倍的石块,这种对生命的渴望使我敬佩。

海伦凯勒也是这样,一生中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希望,她虽然看不见,但我相信在她心中一定有一片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只要拥有爱和希望,任何人都可以制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每当我想起这些片段,我就会想她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也没有关系,因为她已经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来看--那就是用心,用心来观察这个世界。

生命如歌,无论你有没有健全的体魄,也无论你是谁,在哪里,都有拥有生命的权力,都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树,砍断了还可以再生;草,烧毁了还可以再长;人,做错了,也可以浴火重生。演艺生命的绝唱,创造爱的奇迹!

读后感生命如歌 篇2

内容简介: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德奥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他知道自己还有温暖的心,他依然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生命如歌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很久没这样了,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字一句地读一本书。没时间,也没心情,我们都这么疲于奔命,然后在遥远灾难的流言中闻风丧胆。是时候认真想想生命如什么了。想出来了,就快乐地奔赴吧~但是,如果想不明白,也别在让抱怨、计较、纷争等成为生命这首歌奏响时的杂音。

生命如歌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这是一部真是的记录。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耗费七年的时间,跟踪采访了从两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奥。这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有的是对人类残忍无度的抨击、对种族屠杀的指控、对自由与和平的赞扬,和对人性善美的追求。德奥是一个拥有通透灵魂的人。虽然记忆因为屠杀而被烙上了仇恨的丑陋印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静地诠释着自己的反抗与坚持,回归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真诚。

读后感生命如歌 篇3

读了这样的散文,一切的有心人自然都会有话要说的。我也是,我在发言之前,对自己要说的话还起了一个题目,也就是我的突出的感觉。这就是充满激情与诗质的散文。

这些年,由于所担负的编辑工作和其他文学方面的工作使然,我与散文接触得多一些,深知散文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出现了不少时尚化的潮头。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之类。这种多元化是散文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自然应该予以重视。但与之同时我也感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必要的激情不是太多,而是不足;作为散文的文学特质也有水土流失之虞。

正因如此,当我读了刘玉慧的《生命如歌》时,便不由地产生出一种久违般的欣喜。这本《生命如歌》,不是哪一篇、哪一类文章,可以说是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地洋溢着生命如歌的激情。不仅是写昂扬向上,值得欣幸的事情和心情时如此,即使涉及不那么顺畅甚至属于忧伤的感情,也没有陷于那种低迷的自怨自艾,而仍能使读者见到作者自己对于生命的珍惜,对于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的热爱。我觉得,这是在一个经济发展繁荣但不乏喧嚣与压力的时代中颇值得称道的心理状态。而且我注意到,当作者已届不惑之年时写的一些散文也是激情不减。她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场景,仍流露出那种极其年轻及其炽烈的惊喜,在这种状态下流出来的文字自然会对读它的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读后感生命如歌 篇4

《生命如歌》和《唐俊的博客》这两本文集以宣传丹东为主线,涉猎旅游美食、健康保健、民风民俗、亲情孝道、人生感悟、识人交友、股市投资、阅读欣赏等诸多方面内容,真可谓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百科全书、旅游指南。读后,使人受益匪浅。

唐俊仁兄不善言谈,但喜欢读书,勤于着书,他的业余时间大都在读与写中度过的。久而久之,读书着书就成了他的一种养生之道。他说:文化能养生,也能造就一个城市。如果人人都有文化,这个城市一定会是一个书香城市、文化城市。有文化的城市就能变得大气秀美。丹东正朝着这方向努力,未来的丹东一定会是一个文化强市,书香名城,一定会更加大气而秀美!

唐兄说得在理。文化助力于经济发展,早已成为了现实。当下,建设文化上海、文化杭州、文化青岛等成功范例,再次证明文化不仅能助力城市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城市的品位。城市文化需要有文化的人解读和保护,而一个人有文化、获得文化最主要的路径自然就是读书,增长阅历。所以,诸多城市相继都开展了读书月、读书周活动,希望唤起民众读书的欲望。读书本是人生份内之事、寻常之事,到了需要号召的程度,多少有些尴尬。其实读书有用,无人不晓,但有用的事很多,读书有用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常常让人困惑。至于活到老读到老的价值问题,更是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

古今中外,说读书的文章多如牛毛,读书体验更是五花八门。这既说明读书的好处,亦说明读书不是一个简单地寻本书来看的问题。读书娱乐,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读书求智,可以让人高瞻远瞩;读书求财,可以让人规避弯路;读书养生,自然可以让人修身养性。所以,在诸多真理之中,开卷有益至为重要。其实,开卷有益大家都懂,只是后来时代发展了,有益的事儿似乎多起来,似乎开卷之益,与其他之益有了些急功近利的比较,于是开卷之益被冷淡了,被淡化了。如果说人们经常会干些舍本逐末的事,那不再笃信开卷有益,差不多就是最大的舍本逐末。

唐俊仁兄不仅爱读书,而且不惜本钱写书、出书,这对于不读书和光读书而不善于思考的人是无法比拟的。

不读书何来文化?没有文化,自然就谈不上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了。一个人没有文化素养,岂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城市缺少文化底蕴,岂能快速发展?又怎能变得大气秀美?有文化的人多了,城市就有了文化氛围,城市的书香气就浓了,城市也就随之变得大气了。正如市委书记戴玉林说的那样:构建大气秀美新丹东,不仅城市要大气,产业要大气,人也要大气,有了文气、书卷气,才能有朝气、锐气和浩然之气。

我想,丹东的文气、书卷气浓了,那么,我们所盼望的文化宜居就不会太远了。

唐俊仁兄在书的前言中说:我常常在想:作为丹东人,我能为自己可爱的家乡做点什么呢?我认为,了解和认识丹东是我的本分,热爱和宣传丹东是我的义务,献策和建设丹东是我的责任。为了践行此言,他心甘情愿做一名导游员和志愿者。他的两本文集面世,我们暂且不谈它会为丹东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起到多大推波助澜之作用,就其目的和作法无不令人怦然心动,深受启迪。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市民都能像他那样把宣传丹东作为己任,让世人了解丹东,向往丹东,进而到丹东旅游观光,投资兴业。那么,实现构建大气秀美新丹东的目标将为期不远,将会变成现实。

作为丹东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我们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们有义务立足本职、不辱使命,尽自己所能,宣传丹东、推介丹东,让更多的人了解丹东,用时下网上一句最流行的词汇说,给力丹东,将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尽快融入丹东的发展、建设中去,为打造书香城市、文化丹东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这是我从唐兄的书中受到的一点启发和教益,同时对唐兄的新书付梓表示诚挚的祝贺,希望唐兄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近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阅读了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在这本书中,于漪老师饱含深情,用朴实的文笔和亲切的叙事风格,真切地记录了她儿时求学的艰辛与欢乐,对可敬可亲的老师的怀念与崇敬;讲述了从初上讲台的紧张与困难,到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宰;进而倾诉一名特级教师的甘苦,以及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探索思考和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徜徉在于老师的教育工作经历中,有顿悟、有欣喜、有感动,更多的是于老师的言行指引着我们这些教育者该如何用心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于老师倡导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这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应该致力于追求的目标。这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我觉得在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把握教育的尺度。经常听人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想来也有道理,因为在老师给予的时候,还得有个方法。正如人们说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虽然,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个人的喜好也不一而足:正面的、侧面的;轻松的、严肃的;晓之以理的,动之以情的举不胜举。但是最符合学生需要的方法,一定是最佳的方法,决不是方法的方法,作教条主义的奴隶。当最好的方法与最恰当的方法重合,那么,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是不露痕迹,浑然天成了。

罗姆认为,爱不是一个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爱是情感诱导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像于老师那样,用诚挚炽热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和兴奋点,真正达到师生心心相知、心心相印。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教育的热效应。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在安静、平静、宁静的氛围中,无须大张旗鼓,只需从小处入手,切实可行,脚踏实地,将每一项教学工作都落到实处,形成细腻稳健的教学风格与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得到全方位的塑造,各方面悄无声息地健康成长,而非拔苗助长。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和风伴着细雨,沐浴其中的人可以尽情享受,无须打伞。而在欢乐中,爱的气息已经紧紧地包围了他们,进入了他们的心灵。成功的教学应该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长年累月地看似无心地雕琢出一处处奇迹。成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将思想、意识的春风化为滋润心田的细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轻柔细腻地借助适合的方法,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静静地用心来感受于漪老师的成长经历,用心来聆听于漪老师这首生命的赞歌。回观自我,感觉自己欠缺很多,二期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的技巧。因此,我们要要像于漪老师那样,专心致志地研读诗文、大作家的著作,去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使自己真正增加见识,增添智慧,提升思想认识,不断完善人格,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真可谓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当务之急,这样,才能教书育人,撒播做人的良种。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书,于漪老师在书中有指引点拨的读书门径,相信对我,对我们教师都会有不小的帮助。

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


书本虽小却让我们能够从中环游世界,关于作者写的作品一书,大家阅读完后都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撰写读后感,将难得的心得感悟记录下来。从哪些方面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呈上“岁月如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1)

最近,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2)

十多万字的精湛文字一气呵成,详细记载了着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于漪老师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的人生心得,她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在语文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产生重大影响,书中她着重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书中写到: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啊,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值得信赖的人,特别是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这时,我们要静静地听其诉说,然后再耐心地交谈,为其指点迷津,这样学生会心情舒畅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说三到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学生则会对你敬而远之,那么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为师者,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去。如果平时为师者形象不佳,谈心时还使用高压手段,肯定要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使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于漪老师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不仅成为教育系统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必修的教材。再一次认真阅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将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进。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3)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 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4)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5)

思想的高标,行动的楷模——《岁月如歌》读后感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应勇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我辈当奉于漪老师为高标,为楷模,追寻于漪老师的足迹,肩负起如天的责任,一辈子学做教师,为教育求索一生。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6)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青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巨匠不懈学习、深入思索、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貌。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调子”、“掌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触感染颇多:

感触感染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正确生动的语言感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出现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讲演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高兴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爱好,进步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触感染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授教养中与学生同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识”——这恰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出色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触感染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授教养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布满勃勃气愤;假如是闭锁的,航道梗阻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授教养又何尝不是如斯呢?语文教授教养内收留如同港湾,执教者应认识它、研究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当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糊口、家庭糊口、社会糊口紧密相连;学生糊口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进步语文教授教养质量、进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7)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进娶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2000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优质读后感]《我的大学》读后感汇集七篇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优质读后感]《我的大学》读后感汇集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一)

好书,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在我看来,这本书经过人类历史的大浪淘沙,经过长期的积淀下来的被公认为文学的精品,才是值得阅读的书籍。

在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抗。在那种艰苦的生活中渴望生命,渴望成功,渴望读书的心理。这本书的主人公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不畏惧生活中生存的困难,他不断的寻找生活中的的技巧,为得是自己更强大,更有生存的的价值与生活的动力,他为能读上大学而努力奋斗,对付人生中的所有挑战。在小说中,我体会到那些人的心理,好人往往有好报,坏人往往有坏报,在人生命中只有努力不懈,都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挑衅,丝毫不能容忍,这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思想。

事有巧合,人有相似,主人公是一位有意志力的人,而我也想做一个那样有意志力的人,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名小学生而已,但我也渴望有这种意志力,它能让我拥有无私的勇敢。

书,让我懂得道理,让我体会人,让我分辨是与非,让我们读一本好书,体现一次美丽的人生,走一次人生的旅程,懂得一个道理,选择正确的人生。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二)

《我的大学》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这使青年年代的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的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这个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地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中,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事得高尔基有时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从小就受苦,但是他没有放弃,我向我们应该学习他,虽然人生的`道路有长有困难,但是只有我们有决心一定会给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我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当我读完后,才真正明白“学无止尽,学海无涯”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成就。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说起童年,我们想到的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可在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笔下,他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却是一个悲惨的童年。

主人公阿列克赛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死了,他只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当时他的两个舅舅在闹分家,和外祖父闹不和,阿列克赛也被卷进去,天天遭打。他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啊!雪上加霜的是,在他十一岁时,母亲也去世了。阿列克赛为了生计只好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开始,他去捡破烂。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又到鞋店工作。后来,他来到绘图师家里学画画。他是很认真的画,好不容易要画好了一幅画,可那位脾气怪怪的老婆子把画撕了,还理直气壮的说自家本领不外传。阿列克赛就生活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泪流满面。高尔基他家里虽穷,可他那种努力谋生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高尔基生活的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人,不就是因为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着他,使他更坚强?我曾经也体验过一次。我被叫到外公家住一个月,那里是乡下,我既然住那了,就要干农活。可不巧,那时正值暑假,俗话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呀!我才干一下就不行了,还中了暑,我就被送进了卫生室。可高尔基的生活条件比我差多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啊!

这本书让我知道,悲惨的人生可以锻炼自己,使自己更坚强。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深有感触的我,忍不住提笔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的日子。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架,外祖父痛打儿童等一些丑恶的事情。但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非常深刻,感人。《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讽刺和有钱人的责骂,过着非常沉重苦闷的生活。《我的大学》则讲述了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读了这个三部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曾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著名作家。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佩,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五)

苦难,是最大的力量,也是最好的老师。从《童年》、《在人间》到《我的大学》,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他缺少依靠,甚至要面对一些本不该那个年纪面对的挫折,但是他的心永远是金色的,也正是因为我读过人生三部曲的前两部,现在读起《我的大学》,才会格外佩服他——若是人生不曾送你光明,自己也要闪闪发光。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故事缓缓铺开,我也开始暗暗期待,前面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的阿廖沙,一定会有个美好的大学生活吧?

但是没想到,美梦还未实现,生存的问题就提早一步出现了——饱腹尚且艰难,又怎么谈起去读书呢,于是阿廖沙选择了去工作,在贫民区和码头,他辛苦却薪水微薄,还要忍受辱骂和责备,我本来以为,他会被生活压垮,却没想到他像一棵杂草一样,就地生根发芽,结识了很多不同的人,有工人也有学生,阅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尤其是认识了一些学有现今革命思想和知识的人,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阿廖沙“读”完了自己的社会大学,成长为了一名真正有担当的少年。

我想,如果不是阿廖沙自己的坚持,他也会变成贫民区中一名吝啬、卑微、算计的普通人,是学习给了他跳出框架的力量,建立了自己的三观。我可以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不愁温饱,不忧寒暑,已经比那时的孩子们幸福许多。

要知道,祖国曾经的炮火和落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是阿廖沙一样的前辈们为我们铺就了幸福的路,我同样也怀抱着热切的期待和无尽的感激,期待着知识如泉水一样灌溉我,让我带着阿廖沙的期望慢慢成长。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六)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阿廖沙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 为了生存,他四处奔波,到处流浪,靠打工养活自己,艰难的生活使他懂得了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这个大学更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使他对未来更充满了希望。

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彼什科夫无处栖身,历尽了磨难。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革命成员,思想发生了变化,直至最后参加了革命活动。

也让我知道了,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要坚持下去否则会一事无成。

《我的大学》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读了一本苏联名人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读了以后感慨万分。就写了这篇读后感。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的日子。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架,外祖父痛打儿童等一些丑恶的事情。但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非常深刻,感人。《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讽刺和有钱人的责骂,过着非常沉重苦闷的生活。《我的大学》则讲述了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读了这个三步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曾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著名作家。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佩,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尽管岁月流逝,但经典的读物日久弥新,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在写读后感时,应该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1

十多万字的精湛文字一气呵成,详细记载了着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于漪老师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的人生心得,她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在语文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产生重大影响,书中她着重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书中写到: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啊,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值得信赖的人,特别是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这时,我们要静静地听其诉说,然后再耐心地交谈,为其指点迷津,这样学生会心情舒畅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说三到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学生则会对你敬而远之,那么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为师者,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去。如果平时为师者形象不佳,谈心时还使用高压手段,肯定要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使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于漪老师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不仅成为教育系统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必修的教材。再一次认真阅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将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进。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2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习,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受长辈指教,改为成长起来),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习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3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青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巨匠不懈学习、深入思索、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貌。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调子”、“掌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触感染颇多:

感触感染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正确生动的语言感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出现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讲演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高兴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爱好,进步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触感染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授教养中与学生同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识”——这恰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出色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触感染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授教养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布满勃勃气愤;假如是闭锁的,航道梗阻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授教养又何尝不是如斯呢?语文教授教养内收留如同港湾,执教者应认识它、研究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当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糊口、家庭糊口、社会糊口紧密相连;学生糊口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进步语文教授教养质量、进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4

最近,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5

于漪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近日,我读了她的著作《岁月如歌》,得益非浅。于漪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儿时求学的艰辛与欢乐,表达了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与崇敬,讲述了从刚上讲台的紧张与困难,到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宰,书中也不乏倾诉一名特级教师的甘苦,当校长管理学校的感悟,以及担任人大代表多年殚尽竭虑为振兴教育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陈言献策的心声。翻阅这本著作,我们能感受到于漪一生从教,不管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始终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她叙述的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于漪老师一贯提倡教书育人,并且身体力行,书中有她从教50年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有她对学校培养学生、教师成长的真知灼见。可以说《岁月如歌》写了于老师执教生涯的悲欢和酸甜,写了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也教了我们老师怎么立志立德,教了我们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了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把平凡的执教生涯演绎成崇高的事业信念,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程中,用心精雕细琢每个细节,用自己的心血去教育下一代。她的敬业爱业精神,她的孜孜以求、从不倦怠工作的激情,深深的激励了我。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感受颇多。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我阅读了《岁月如歌》最拨动我心弦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的坚定信念;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面对荣誉时谦逊……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要象于漪老师那样有一种恪守敬业的精神状态,有永远乐业的思想境界。我认为,敬业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前提。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曾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你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如果你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将可能沦为平庸之辈。当审视于漪老师成功的表面时,不要忘了她背后的努力、拼搏和高于常人百倍的辛苦和汗水。从语文教学的外行到内行并无捷径可寻。于漪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正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不畏艰险,努力攀登,以有限的业余时间,遨游在人类知识长河中。其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她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日积月累,终于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其次,敬业要追求完美,这是敬业的关键。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好每一件点滴之事,即所谓细节决定与成败。虽然语文教材于漪老师教了很多遍,一些经典课文早已滚瓜烂熟,可是每次上课前她总是要把课仔仔细细重新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是她的不满足,她的“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追求永无止境”,才使她的学术生命永葆青春。

今天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做教师但不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不学做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时代在发展,面对社会种种诱惑和压力,有个别教师因为工资低、学生难教、压力大等种种原因不做老师了,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还要拓展视野广泛学,丰厚自己的底蕴,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浦师附小沈震峰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6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 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7

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于漪老师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灵,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满腔的热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涟漪,而整本书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朴素的四个字“胸中有书”,因为这恰恰是我过去教学工作中的困扰之处。

从事教学工作也多年了,自认为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的,但总感觉少了一块。备课时着重研究每一课内容,但对整个初中教学体系却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局面,而于漪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必须有整体的柜架结构,要考虑中学阶段的“序”,初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高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龄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含糊不得,这样思考问题的立主点高了,才能高瞻远瞩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过去我是缺乏对一门学科的整体把握,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健康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每一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六年级侧重于在家庭和学校生活学会如何与师生、亲人相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七年级学会尊重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八年级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九年级则通过国情、责任心和成才落实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些阶段目的要求,通过每年每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来实现。

其次,胸中有书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需要读些理论,读些文史哲理经典,作为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和本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当读到于漪老师谈到诗中用词描绘色彩的多种方法时,从古诗的例举到现代钱钟书的评论,正是这种深远的文化底蕴才使于漪老师深深地粘住了学生,这也是我有时上课觉得有些知识觉得不能说透的原因所在,平时缺乏深厚积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读到这里,也真正体会到了导师王老师冒着酷暑多次到书城为我们选购好书的良苦用心了。

《岁月如歌》的扉页上写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与其说这是于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注解,不如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后辈的激励。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8

思想的高标,行动的楷模——《岁月如歌》读后感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应勇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我辈当奉于漪老师为高标,为楷模,追寻于漪老师的足迹,肩负起如天的责任,一辈子学做教师,为教育求索一生。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9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10

读完于漪的《岁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境,教育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教师的成长首先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书中,于漪老师的一些观点让我有切身的体会。

她说:“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研究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于漪老师主张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要独立思考,对于语文的每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解读,都要亲力亲为,毫不含糊。此外,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章中还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11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 篇12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进娶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2000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精选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6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精选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1】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习,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受长辈指教,改为成长起来),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习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2】

读完于漪的《岁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境,教育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教师的成长首先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书中,于漪老师的一些观点让我有切身的体会。

她说:“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研究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于漪老师主张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要独立思考,对于语文的每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解读,都要亲力亲为,毫不含糊。此外,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章中还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3】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青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巨匠不懈学习、深入思索、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貌。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调子”、“掌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触感染颇多:

感触感染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正确生动的语言感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出现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讲演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高兴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爱好,进步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触感染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授教养中与学生同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识”——这恰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出色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触感染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授教养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布满勃勃气愤;假如是闭锁的,航道梗阻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授教养又何尝不是如斯呢?语文教授教养内收留如同港湾,执教者应认识它、研究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当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糊口、家庭糊口、社会糊口紧密相连;学生糊口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进步语文教授教养质量、进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4】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进娶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2000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5】

于漪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近日,我读了她的著作《岁月如歌》,得益非浅。于漪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儿时求学的艰辛与欢乐,表达了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与崇敬,讲述了从刚上讲台的紧张与困难,到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宰,书中也不乏倾诉一名特级教师的甘苦,当校长管理学校的感悟,以及担任人大代表多年殚尽竭虑为振兴教育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陈言献策的心声。翻阅这本著作,我们能感受到于漪一生从教,不管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始终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她叙述的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于漪老师一贯提倡教书育人,并且身体力行,书中有她从教50年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有她对学校培养学生、教师成长的真知灼见。可以说《岁月如歌》写了于老师执教生涯的悲欢和酸甜,写了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也教了我们老师怎么立志立德,教了我们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了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把平凡的执教生涯演绎成崇高的事业信念,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程中,用心精雕细琢每个细节,用自己的心血去教育下一代。她的敬业爱业精神,她的孜孜以求、从不倦怠工作的激情,深深的激励了我。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感受颇多。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我阅读了《岁月如歌》最拨动我心弦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的坚定信念;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面对荣誉时谦逊……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要象于漪老师那样有一种恪守敬业的精神状态,有永远乐业的思想境界。我认为,敬业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前提。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曾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你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如果你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将可能沦为平庸之辈。当审视于漪老师成功的表面时,不要忘了她背后的努力、拼搏和高于常人百倍的辛苦和汗水。从语文教学的外行到内行并无捷径可寻。于漪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正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不畏艰险,努力攀登,以有限的业余时间,遨游在人类知识长河中。其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她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日积月累,终于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其次,敬业要追求完美,这是敬业的关键。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好每一件点滴之事,即所谓细节决定与成败。虽然语文教材于漪老师教了很多遍,一些经典课文早已滚瓜烂熟,可是每次上课前她总是要把课仔仔细细重新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是她的不满足,她的“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追求永无止境”,才使她的学术生命永葆青春。

今天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做教师但不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不学做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时代在发展,面对社会种种诱惑和压力,有个别教师因为工资低、学生难教、压力大等种种原因不做老师了,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还要拓展视野广泛学,丰厚自己的底蕴,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浦师附小沈震峰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6】

十多万字的精湛文字一气呵成,详细记载了着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于漪老师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的人生心得,她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在语文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产生重大影响,书中她着重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书中写到: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啊,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值得信赖的人,特别是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这时,我们要静静地听其诉说,然后再耐心地交谈,为其指点迷津,这样学生会心情舒畅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说三到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学生则会对你敬而远之,那么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为师者,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去。如果平时为师者形象不佳,谈心时还使用高压手段,肯定要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使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于漪老师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不仅成为教育系统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必修的教材。再一次认真阅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将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进。

岁月如歌读后感900字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优秀读后感:生命如歌——读《三体之死神永生》有感


在一个荒芜的界面中,冉冉升起了三颗红星,这个画面常常美轮美奂地萦绕在我脑海中,这就是三体世界。

有人感叹宇宙的浩瀚,有人研究宇宙的奥秘,对于未知的宇宙,人们从没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可怎么也没想到人类文明的结局究竟会怎样。在刘慈欣的《三体之死神永生》里,作者用大气磅礴的叙事手法“构造”了宇宙万象,在《三体之黑暗森林》中,创造人们的宇宙就像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刀的猎人,有的文明亘古不变,有的文明却正在浴火重生,而有的文明将死亡。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太阳系从三维立体跌落到二维平面的景象,一个星球尚且如此脆弱,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呢?事实上,降低维度就意味着毁灭,好比一个厚度为“0”的“物体”,已然没有了生命。书中描写人被吞没时,仿佛还睁着眼,还能看到血管中的血在流动,经脉在跳动,心脏在收缩膨胀,可一下秒便没了一切,像一首歌,不管多么壮丽,在唱完了休止符后,就归于沉寂了。

生命诚可贵,但失去生命却太容易,一段文明,一个星球,一种生物都异常脆弱,无法逃脱这个宿命。可是,令人气愤的是,现在许多人竟然轻易舍弃生命,自杀的、杀人的新闻层出不穷,原因虽不同样,却都极其不负责任。当他们放弃这如歌的生命时,有没有想过古人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生命都是父母给的,不珍惜生命,亦谈不上孝顺父母!退一万步讲,只要活着,便有希望,可能走出泥沼,重新经历美好,所以抓住有限时光,好好珍惜生命。曾有绝症病人对着报纸上的自杀新闻说:“你不要生命,给我啊!”这句话背后,饱含了无尽的悲凉!

当我把《三体之死神永生》放在桌上,抚摸着光滑的封面,心中寻思,既然生命如歌,那就用最美好的年华去演唱,它应该是一首交响曲,参与它的有家人、有朋友、有天地万物,当然还有宇宙……

守株待兔读后感七篇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守株待兔读后感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守株待兔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小童话》中的《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让我深受感受。

它主要讲了一个宋朝的农民,每天都必须下地干活,非常辛苦,有一天,农民又下地干活了,干到太阳快下山了,这时,突然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中冲出来,一头撞死在了旁边不远处的树桩上,发民见了,非常高兴,放下锄头,提着野兔,美滋滋的回家了。到了第二天,农民急忙赶到地里,他心想:每天都会有这样的好事。从此以后他不在干活了,整天坐在树桩前,等待野兔自动送上门来。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等待,渐渐的庄稼也慢慢地死掉了。最后,故事中的农民成了宋朝人民的笑柄。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联想起了我们的生活实践,在我们班里,也有像故事中的农民一样,整天游手好闲,什么也不做,整天做白日梦,到了考试总会抓耳挠胜,什么也不会,总想着一步登天,一下子学会,我们大家可不要学故事中的农民,总是想要不劳而获,最后却一无所有。

朋有,大家请记住,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成功,所以,我们要趁现在,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最后 才能成功、才能获得成就。

守株待兔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读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宋国有个农夫,捡到了一只被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于是就带回去饱餐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就天天守在树桩旁等着下一只兔子,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辛勤地付出,才能收获丰盛的果实,天上是不可能掉馅饼的!

想想我自己,也有过跟农夫一样的经历。记得有一次,老师要求默写英语单词,我没来得及复习,结果还是考了100分,我便一下子骄傲起来,觉得自己这次没有复习也能默写100分,那我以后也一定可以。于是从那以后,我每天就只完成英语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什么预习啊,默写啊,背诵啊,只要是老师不检查的作业,我一样不做。就这样一直混到了期中考试前几天,老师让我们回去把第一到第八单元的单词复习一遍,明天默写,我听了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回到家后也和往常一样,一点都没有复习,结果可想而知。默写成绩出来了,我发现自己错了好多个单词,就连之前会的也默写错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彻底醒悟了过来,不敢再掉以轻心了,每天除了完成作业之外,便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努力把之前掉下来的功课全部补上,等到老师再次抽查单词默写的时候,我又恢复到了原有的水平,可是我却再也不敢不努力学习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收获丰盛的果实,因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是不可能永远发生的。

守株待兔读后感【篇三】

读了《守株待兔后传》不仅让我开心一笑,还让我的英语长进了一大节,更让我得到了启事:勤奋可以创造出财富,守株待兔读后感400字。

其实,不就是多勤劳起来吗?开始,他还老在那桩子旁边守着,再等来一只自投罗网的兔子.只不过是个巧合罢了,真不知道他心里咋想的.来了一个商人,告诉他要多植树,这样几率就高了,于是这个农夫便勤奋起来.可是他还没等来兔子,(他也太执迷不悟,简直是想兔子想疯了)商人告诉他为什么后,他才恍然大悟.

笑是笑了,话又说回来了,我不是和这个农夫一样吗?我看见别的同学都能随随便便的买饮料可我却不能,我在那直咽口水,谁让我没有那么多的零花钱呢?我只能在那里“望梅止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以前我也有零花钱,可因一次犯了错误,所以,老妈把我的零花钱“一扫而空”。老妈说的种种要求我都一点也不想干,只能和农夫一样,天天盼,日日盼,希望能把我一天一元的零花钱盼回来。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只能是守株待兔了。

过了几个月,我实在忍不住了,便问老妈要钱,妈妈给我定了一个要求,一天一篇《黑马阅读》。我顿时聂儿了,但为了我的零花钱,我咬着后槽牙,答应了。我的零花钱就又回来了。

我读罢了短文后,农夫真应该谢谢商人,没有商人,他就不会勤劳起来;

没有商人,他就不会种树,得到财富;没有商人他就再也吃不着野兔……

守株待兔读后感【篇四】

20xx年的寒假终于到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做自己的事情——读书。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于是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寓言故事可多了:《杞人忧天》、《掩耳盗铃》、《虎假虎威》……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农民正在种田。忽然,他看贝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中慌慌张张地跑出来,不小心撞在田边的树上,死了。农民发现兔子死了。把它捡起来,心里非常高兴。他一点力气都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大又肥的野兔。他心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兔子就好了。从此,他再也不想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下,等待着下一只野兔自己撞在树上。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呀!农民以后再也没有捡到撞死的野兔,他的田地渐渐地荒芜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听说,有一个人,他在上班的路上捡到了100元钱。这个人心想:如果天天都能捡到钱,那该多好呀!从此,这个就不出上班了,一直蹲在路边上,等着别人掉钱,一天、两天过去了、一个月、两个月也过去了、一年……都过去了,他还是一无所获。最后,他连工作也丢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是:天上是不可能掉馅饼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勤勤恳恳,才会有所收获。所以读书也不例外。

守株待兔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读了《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古时候,有个种田人在种田,他发现一只野兔撞到一个树桩上死了,他没花一点力气就捡到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他高兴地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他天天不干活了,每天坐在树桩边等野兔。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不要心存侥幸,想不劳而获。就像我们的学习一样,上课不听老师讲课,课后不认真写作业,不会得一个好成绩。我要丢掉这个坏毛病。

守株待兔读后感【篇六】

今天我读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宋国有一个种庄稼的人,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看见了一只野兔撞在了一个树桩上,他走到了树桩的旁边,农夫看见那只野兔已经死去,农夫非常高兴,把那只野兔捡回家美美的吃上一顿,第二天他又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做,不在劳动想着得到意外收获。可是一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有看见第二只野兔撞到那个树桩上,地里的庄稼也荒凉了,人们都取笑他这种想不劳而获的行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主动努力,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靠自己勤恳劳动,才会有成功的喜悦。

守株待兔读后感【篇七】

我读《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其中我最喜欢《守株待兔》

这里边的事情是一个种田人在干活,忽然一只野兔撞倒在树桩上,种田人急忙去抓兔子,最后他田里就长满了野草。

在我的生活也有这样的故事,以前我种过一些草,几天后我去浇水,天正好下雨,我就想天要是下雨我就不用浇水,几天后我去浇水草全枯死了。

我以后不能心存侥幸,不劳而获。

匆匆读后感七篇


读了朱自清散文《匆匆》,同学们来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想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匆匆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匆匆读后感【1】

《匆匆》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写的,当时先生才二十多岁,但已是清华大学赫赫有名的才子了。这篇美文就是先生当年内心真实的写照。

我轻轻的朗诵起《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读完这篇美文,我了解了朱自清先生是多么的爱惜时间。

与先生相比,我很惭愧。我总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当时间从我手中溜走时,我竟然从没为此感到惋惜。当老师上课时,我竟然在开小差。为此,我要把握住时间,不能再虚度光阴了。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应该不再出现。对于朱自清来说,时间比生命更重要。

当我们老去时,当头发花白时,应当扪心自问,这一生可有所成就,是否珍惜时间,只有合理利用时间的人才不会感到后悔。

莎士比亚曾说过:“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只有在年少时珍惜时间的人,时间才不会放弃你,同时,你自己也不会感到后悔。

匆匆读后感【2】

有些偶然看见的东西,也许可以使你体会或感悟到人生的启示和哲理。

当我不小心看到《匆匆》这一课的时候,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朱自清会感叹时间去的匆匆呢?大家都不思考的问题,他为什么要想呢?

课文主要写了:“燕子去了,还会再回来;杨柳枯了,也会再青的;桃花谢了,也会再开;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光阴一去就不复返呢?”作者感悟时间去的太匆匆了,想把时间抓住时,时间又从作者的手边过去,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会流失的那么快呢?

看了这篇文章我也深深的想到了我的生活,一天也就很快的过去了,但是什么也没做,这不是白白浪费了光阴吗?所以,我以后做什么都得动作灵敏,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去,让我那短暂的光阴十分的五彩缤纷,让我那短暂的光阴变得十分有价值。以后,我写完了作业,还要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看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写写课外作业,对考试有帮助,不能去多玩游戏,那些没用的游戏也不能玩太久,否则,这样的光阴,即使再开心,也是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不是最好的例子吗?一寸光阴可以赚一寸金,但是,一寸金子买不到一点光阴这不是让光阴,要珍惜时间吗?其实,你珍惜光阴,光阴便在你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但如果你漠视它,它就化成青烟,消散的无影无踪。总之,我们要珍惜光阴,不让它白白流去。这就是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

匆匆读后感【3】

朱自清的《匆匆》,围绕着两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学完整篇课文,我内心感触良多,不禁写下了一篇读后感。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的余音一遍遍在我心中回荡。是阿,时间如一条泥鳅,抓到了,可是一眨眼的功夫,便从手掌间蹦出,落入水中,再也找不着了。

时光如梭,已逝的日子好似白驹过隙,往日的流金岁月回首观望实已千疮百孔,余息如同隔着雾,让我们在迷里晕头转向。

日子在时间海洋里是那么渺小,消逝得那么快。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时光,转瞬而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我们不愿意听到时光老人残酷地宣布生命中又有时光在消逝,然而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不经意间来到你的身后,毫不留情地拉着你向下一刻迈步。

我们埋怨着时光的来去匆匆,而时光就在埋怨声中漠然离去。日子的来逝总是那么井井有序,规律也不会因为秒针的支离破碎的步声而发生一丝一毫的变化。就这样坐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残霞在吐出最后一束光后隐退了。这算寿命又缩短了一日?余下的日时便在唉声叹气中结算了。

于是这样,我们便要让生命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要让剩下的岁月活得有意义。时不待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只有抓住了今天,才能赢得明天!

匆匆读后感【4】

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中诗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时间的名句,我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而我却虚度了这么多美好的时光,现在我好后悔。

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公司员工向老板请假,公司老板对他说:“一年365天,52个双休日,减去这104天,还剩261天,你每天还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减去这170天,还剩91天,你每天用30分钟和咖啡,用掉23天,还剩68天,你每天吃饭用掉1小时,用去46天,还剩20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不上班,减去这5天还剩15天,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这样算下来,你的工作时间只有1天,而你却还要请这一天假。”读完这则笑话,我不禁哈哈大笑,笑完则又有一丝寒意,虽然这位老板计算的时间不一定准确,但是这足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朋友,当你玩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消失,看电视的时候,时光从屏幕中闪过……。朋友,人生虽短暂,但细细地一算,一生中我们还是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和工作的。

“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季节;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朋友!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有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同学们,请珍惜时间吧!

匆匆读后感【5】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朱自清的《匆匆》中百读不厌的语句。是的,燕子、杨柳和桃花都有轮回的生命,可我们的生命呢? 日记

回首过去,我已虚度了十个春秋,有三千六百五十天与我擦肩而过,而我一点也不知道珍惜,心想:时间还长着呢!可我自从读了《匆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想法变了: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可贵的,时间是生命的单位。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个人如果能活到七十岁,他每天用八个小时,人生会留下四十六年,再算上吃饭、搞个人卫生的时间……七折八扣,人生只剩下了十年半,而且也包括了自食其力的时间。大家想一想,时间需要珍惜吗?

在这里,我可以果断的告诉大家:万万不能不珍惜!人生像一列单线行驶的列车,中途会经过许多大大小小的车站。但永远不售返程车票。在这列生命列车中,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有些事情必须做,有些事情坚决不能做。做与不做的选择,决定了你人生的方向;做多做少的差别,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做好做坏的结果,决定了你人生的质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匆匆》中用了去而复返的燕子、枯而复青的杨柳和谢而复开的桃花告诉我们时光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宝贵的时间。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请珍惜时间吧!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组成。时间给予人们太多,谁可抛弃时间?

匆匆读后感【6】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不论怎么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一天了,只能勇敢的去过下一天。读过《匆匆》后,我更是有这样的感受。

我的生活从我们呱呱落地以后就开始了,所以说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快,转眼间我就上了六年级,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时间总是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溜走吗?

时光飞逝如电,那些整天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人,快点醒悟过来吧!不要再那样做了,不要因为一些琐事而浪费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不光是这些人,还有那些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成天无所事事的人,他们那些人只当是来学校玩的,而不汲取知识,这些人长大了会变得脾气暴躁,心里有杀人的念头。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别学那些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是无价的,无论你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一秒钟的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24小时;同时时间也是最偏心的,它只给珍惜它的人以最长的生命,给不珍惜它的人以疾病以痛苦,所以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我们宝贵的时间吧!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悟出了许多道理。

匆匆读后感【7】

坐在窗前看着杨柳吐绿,盼着莺燕的归来,念着朱自清的《匆匆》,谈着时光的飞逝……我陷入了沉思。

《匆匆》这篇散文十分细腻的描写了时光迅速流逝的踪迹,表达出作者对虚度时光的后悔与惋惜,但这也不是我们所有人所要感叹的吗?

曾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时间是最不偏私的,给任何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但时间也是最偏私的,给任何人的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时。小时候看到这一句话感到很可笑,感觉这句话前后矛盾,但总觉得其中有一种特殊的意蕴,也许太小吧悟不出来。长大后,再想起这一句话时,已经经历了许多,也渐渐明白了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并不矛盾,而且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他的意思也就是说:时光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公平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每个人所运用是有很大不同的;有些人滥用这些时间,将这二十四小时都用在了虚度光阴之上:做事不专心等等之间,所以他们所运用的有意义的时间,最多只有七八个小时。但是还有些人完全运用了这二十四小时,并且毫不虚度,在那些虚度光阴的人的眼中,他们的这些二十四小时,完全就是自己二十五,二十六小时也比不上的,所以时间的偏私就在于你所运用和运用的地方及其方法。

但是在有些人看来,珍惜时光就是将自己的生活塞满事情,不管有没有意义,我觉得这种人太可悲了,他们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透支了自己的体力,丢掉了一个好身体,而在我看来珍惜时间,就是做好一天中你该做的,就像我是个学生,我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作业,并且挤出时间去读书锻炼,因为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说什么都是空话,因为在你生病时,不仅你的寿命在减少,并且你所运用的时间都不是高质量的,这也是让时光飞逝。

《匆匆》这篇文章虽然语言朴素,但很生动并且能深深的引起我的沉思,所以说,我觉得吧,我以后一定要改掉上课跑神,做作业时不专心的毛病,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因为时间无价。

珍惜时间从你我做起。

读后感《[优质读后感]生命如歌读后感七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岁月如歌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