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1000字 > 地图 >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1000字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04-06 来源:互联网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范文读书笔记(13篇)。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范文读书笔记(13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1

小说简介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

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

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

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

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阅读此书之时正身处如火如荼的考试周。凛冽的寒风挤进室内,看完最后一行字,合书,身体和心灵都冷到极点。

有价值的事物受到不可避免的环境扼杀是哈代典型的悲剧主题

这一点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苔丝是生态女性的典型代表,无论外表还是内心,她都满怀诗意。但在她一生的命运中,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抗力,使黑暗与光明交替。

在宿命的摆弄下,人的能动性黯然失色。环境是巨大的异己力量。没有终极的欢乐,痛苦后面是更大的痛苦。她遭遇的痛苦是世俗带给她的,无论是特兰岭的浪女,马洛特村民的流言蜚语,抑或是燧石场苛刻的农场主,都体现出符合维多利亚世俗条例的非人性。

应默默忍受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与无涯之苦难愤然为敌?若死亡即是睡去,那人为何不坦然入死?

终有一种支撑着苔丝向前去的力量

非人力抗拒的悲剧的价值,正体现在人的感情、追求和逆境中的抗争精神中。

书中有言,寻求快乐是一种自发的、普遍的、不可抵抗的趋势,它渗透于最高级到最低级的一切生命之中。这种快乐是不分场合的。

在遭遇无数逆境之后,苔丝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她有时候体现出对世俗的反对和鄙夷,寻求如犬儒主义般出世的纯粹快乐与自由。

以遭遇埃里克轻薄之后她的所作所为为例。在马洛特村民的风言风语下,苔丝并未屈服。回到家乡深居简出的日子里,苔丝唯一的活动是在天黑以后,跑到树林里,躲开那个叫做世界的冷酷集合体。

哈代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体现了回归自然界寻找情感来源、精神动力的特征。苔丝的愉、悲、狂与不同的自然景色结合,每一种情绪都带着神秘性与震慑力。自然景色的变化,更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

这样一个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苔丝,是否真的做到了从更纯粹的自然中寻找生命动力,而 形骸处于尘世,灵魂出于尘世?

这篇读后感的最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大家不妨看看这本书,然后思考一下。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2

这是一本非常凄美的小说,故事情节在作者平静而漂亮的文字里跌宕起伏,一种无法言说的巨大的悲伤安静地笼罩下来,令人无法挣脱。故事讲述了淳朴而美丽的农村姑娘苔丝,因为被浪荡公子而生下了一个婴儿,尽管婴儿早夭,但失贞的痛苦却压迫着这个姑娘,抑制着她爱的能力。然而,安琪尔的出现却不可避免地使这个纯洁的姑娘步入爱的织网,为了在心爱的人面前保证爱的纯洁和诚实,苔丝在新婚之夜将自己的悲惨过往告知了安琪尔。然而拥有天使之名的丈夫并不能接纳她,他抛弃她去了远方,而淳朴顺从的苔丝只能怀抱着爱和期望苦苦等待丈夫回来。命运一次次地捉弄着这个可怜的女子,父亲病死,家里大大小小几口人被赶出住所,到哪儿都寻找不到帮助的苔丝只好委身于当初侵犯了她的那个浪荡儿,而就在这个时候,安琪尔回来了。苔丝怀抱着对忠诚的爱的强烈信念,杀死了那个浪荡子。她和丈夫在逃亡中度过了幸福的时光,最后她平静地走向前来逮捕她的那些警官,用天使般纯净的神色走向了死亡。

作者哈代在这本书的副标题上描写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这实在是对一个女子最高的评价了,苔丝的纯洁不在于她的身体,而在于她的思想,她的那种无私的伟大的爱和真挚美好的性格使得她纯洁得好似不可侵犯的女神。

首先来谈一谈这本书的结构与叙事吧,这本书围绕着女主人公苔丝展开,故事内充斥着重复与暗示,比如说苔丝的骑士血统和关于她的先祖的那桩惨案就预示了鲜血的始末,再比如说,当浪荡子前来骚扰苔丝时,她曾用手套打的他满嘴是血,这一果断而干脆的行动也为她最后杀死他埋下了重要的伏笔。故事里还有许多玩笑般的错过,比如说,当安琪尔来到这个小乡村时,他竟然没能在那些乡村姑娘里发现苔丝,书里是这样描写的那个白色的身影离开了舞场,独自一人站在树篱旁边。他从她站的地点上可以看出来,她就是那个他没有同她跳舞的漂亮姑娘。虽然只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他本能地感觉到,她已经因为被他忽视而遭到了伤害。他真希望他邀请过她;他也真希望曾经问过她的名字。她是那样的羞怯,那样的富有情感,她穿着那件薄薄的白色袍子,看上去是那样的温柔,他感到他刚才没有挑选她是太愚蠢了。这一次的错过也为两人之后的重重误会和悲剧埋下了伏笔,也难为在苔丝和安琪尔交往之后她要喊出为什么你没有在那个乡村的舞会上就邀请我?再比如说,承载着苔丝忏悔和希望的那封信直到新婚才被发现并没能传达出去,又比如说苔丝和安琪尔感情的错过,当安琪尔在陌生而痛苦的大地上重新记起苔丝的美和善良时,她已经无奈地委身他人,因此当苔丝对安琪尔说出太迟了,一切都太迟了的这句台词时,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啊。命运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折磨着这个纯洁的灵魂。因此我们说,小说充斥着一种宿命般的重复和暗示。

再来谈一谈这本书的氛围吧,作者托马斯哈代极其擅长写乡村生活,这一点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借助色彩、光线、线条等绘画艺术手段,着力探索天空和地面的色彩关系,其间有种看不见的对比效果,体现了他对于宽度和力度的感受力。

哈代将如画的乡村生活环境、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动人的细节一起呈现于读者的眼前,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同时透过具体生活的画面, 不遗余力地刻画人物的复杂性, 并揭示了作品的道德主题和悲剧主题。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当中的任意的场景刻画都是与苔丝的心灵与情绪密不可分的,因此这本书所呈现的氛围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再来说一说这本书的主题思想,哈代在书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了冲击,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苔丝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其一,经济贫困;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其三,伪善的宗教;其四,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此苔丝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苔丝的悲剧和她的至上的纯洁性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巨大的讽刺。

最后来谈一谈这本书中的人物形象吧,在我的心中,如果说苔丝是纯洁无垢的女神的话,那么雷亚就是企图让女神堕落的恶魔,然而因为女神的真挚和勇敢,恶魔并不能使她完全堕落,在这本书中,最后给了苔丝绝望的一击的,是拥有天使之名的安琪尔,他给了苔丝爱的希望,却又残忍地伤害了那一颗赤诚之心,他才是将苔丝推入深渊的真正凶手。我喜欢苔丝,她既有着突破传统禁锢勇敢投身爱情的过人之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所禁锢,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在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纯洁与美好却是那样的打动人心,比如说当她的早夭儿逝去,她为了保证这个受尽苦楚的孩子死后可以获得幸福,便在自家为他举办了洗礼,书里是这样描写施洗的苔丝的,从她的内心深处念开了感谢上帝的祷文,她用风琴和声一样的音调念祷文,念得大胆,带着胜利的口吻,那声音是认识她的人永远也忘不了的。她对信念的狂喜使她变得神圣起来;脸上容光焕发,两边脸颊的中间现出来一块红晕;在她眼睛的瞳仁里,投射进去的烛光的影子闪闪发亮,就好像是两颗钻石。孩子们抬起头望着她,越来越敬畏,再也没有心思提问了。在孩子们面前,她现在不再是他们的姐姐了,而是一位伟大、威严和令人崇敬的人物一位同他们毫无相同之处的女神。这段描写实在是非常精妙地将苔丝的庄重与不可轻言的美表现出来了,她的美好使得她当之无愧为一个纯洁的女人。

总而言之,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苔丝这个形象将在我的心里熠熠闪光,她正是纯洁的化身。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3

《德伯家的苔丝》无法触摸的爱情

苔丝不得不面对失去爱人的苦痛,没有一丝怨恨,她依然强打着精神支撑着那个破烂不堪的家,内心一直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她在等待艾力克回到她身边的那天。

繁重的劳作,生活的重担压得苔丝喘不过气来,这时亚雷再次出现在苔丝面前,在此之前苔丝从来没想过自己和亚雷会再有什么纠葛,但是家庭的变故再次给了她沉重的一击,为了维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她不得不委身嫁给了这个曾经强奸自己的人,当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再也不会有希望的时候,艾力克再次出现了,虽然艾力克之前无情的抛弃了她,但是她依然深深的爱着他,为了能和艾力克在一起,被冲昏头的苔丝杀死了亚雷。为了能和艾力克短暂的相会,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看完整个故事,心里就觉得被什么堵住了,很压抑,无法得到释放。苔丝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但是她的人生却是一场冗长的悲剧。艾力克对于她的感情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在苔丝心中,她是享受过爱情的,在艾力克向她表白的那一刻,她便决定从此要奋不顾身的去爱他。唯一幸运的是,她曾经有过自己想要的爱情。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4

《德伯家的苔丝》是我年轻时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严格地说,小说只写了三个人物,一个天使,克莱尔;一个魔鬼,没落的公子哥德伯维尔;在天使与魔鬼之间,夹杂着一个美丽的,却又是无知的女子,苔丝。这个构架足以吸引人了,它拥有了小说的一切可能。我们可以把《德伯家的苔丝》理解成英国版的,或者说资产阶级版的《白毛女》:克莱尔、德伯维尔、苔丝就是大春、黄世仁和喜儿。故事的脉络似乎只能是这样:喜儿爱恋着大春,但黄世仁却霸占了喜儿,大春出走(参军),喜儿变成了白毛女,黄世仁被杀,白毛女重新回到了喜儿。后来的批评家们是这样概括《白毛女》的: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这个概括好,它不仅抓住了故事的全部,也使故事上升到了激动人心的高度。

多么激动人心啊,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我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看到了重新做人的喜儿,她绷直了双腿,在半空中一连劈了好几个叉,那是心花怒放的姿态,感人至深。然后呢?然后当然是剧终。

但是,高度是多么令人遗憾,有一个八卦的、婆婆妈妈的,却又是必然的问题《白毛女》轻而易举地回避了:喜儿和大春最后怎么了?他们到底好了没有?喜儿还能不能在大春的面前劈叉?大春面对喜儿劈叉的大腿,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是人就必然会有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在高处,不在天上,它在地上。关于人的问题,有的人会选择回避,有的人却选择面对。

《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不是英国版的、资产阶级版的《白毛女》,说白了,哈代选择了面对。哈代不肯把小说当作魔术:它没有让人变成鬼,也没有让鬼变成人,它一上来就抓住了人的问题,从头到尾。

人的什么问题?人的忠诚,人的罪恶,人的宽恕。

我要说,仅仅是人的忠诚、人的罪恶、人的宽恕依然是浅表的,人的忠诚、罪恶和宽恕如果不涉及生存的压力,它仅仅就是一个高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低级的问题。对艺术家来说,只有低级的问题才是大问题,道理很简单,高级的问题是留给伟人的,伟人很少。低级的问题则属于我们芸芸众生,它是普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绕过去,这里头甚至也包括伟人。

苔丝的压力是钱。和喜儿一样,和刘姥姥一样,和拉斯蒂尼一样,和德米特里一样。为了钱,苔丝要走亲戚,故事开始了,由此不可收拾。

苔丝在出场的时候其实就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这个美丽的、单纯的、闷骚的刘姥姥到荣国府打秋丰去了。打秋丰向来不容易。我现在就要说到《红楼梦》里去了,我认为我们的红学家对刘姥姥这个人的关注是不够的,我以为刘姥姥这个形象是《红楼梦》最成功的形象之一。黄学家可以忽视她,绿学家也可以忽视她,但是,红学家不应该。刘姥姥是一个智者,除了对大秤砣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有所隔阂,她一直是一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她了解一切人情世故。刘姥姥不只是一个明白人,她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红楼梦》里反反复复地写她老人家拽板儿衣服的下摆,强调的正是她老人家的体面。就是这样一个明白人和体面人,为了把钱弄到手,她唯一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是糟践自己。她在太太小姐们(其实是一帮孩子)面前全力以赴地装疯卖傻,为了什么?为了让太太小姐们一乐。只有孩子们乐了,她的钱才能到手。因为有了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我想说,曹雪芹这个破落的文人就比许许多多的柿油党拥有更加广博的人民心。

刘姥姥的傻是装出来的,是演戏,苔丝的傻我们在这里叫单纯是真的。刘姥姥的装傻令人心酸;而苔丝的真傻则叫人心疼。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真傻的、年轻版的刘姥姥失贞了。对比一下苔丝和喜儿的失贞,我们立即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喜儿的失贞是阶级问题,作者要说的重点不是喜儿,而是黄世仁,也就是黄世仁的坏;苔丝的失贞却是一个个人的问题,作者要考察的是苔丝的命运。这个命运我们可以用苔丝的一句话来做总结:我原谅了你,你(克莱尔,也失贞了)为什么就不能原谅我?

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5

徐志摩曾说: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比我大学四年的收获都多。出于这句话,我找来了这本书来看,并为作者高超的文字处理技术所折服。他的景物描写让人感觉不到有任何的瑕疵,背景色显得那样优雅而朦胧。当挫折再起、灾难重现的时候,也许人们会发现:曾经以为已经被永远跨过的深渊,其实只是绕了一个弯而已。是我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

可能是有共鸣吧,高中时特别是高三感觉自己有点封闭,所以刚上大学时,想重新做自己,就鼓起勇气主动多与别人交流,克服恐惧积极上台发言,大声询问自己不懂得的地方。开始的一段时间感觉还好,后来渐渐感觉有点累,再后来又出现了以前同样的现象,自己一直想要的那个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后来发现,还是原来的顽疾没有被解决。

安吉尔从巴西回到英国几经打听,终于找到苔丝所在的地方。当苔丝以一个贵妇人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或许不应该惊讶。父亲走了,家也没了,当她了解到自己不能撑起整个家并且爱人迟迟不能在最需要时施以援手,她能坚持一时,她不能。苔丝曾经的抗拒与挣扎在此时此刻都消散了,安吉尔也走了。此情此景,我相信,苔丝的痛苦多于震惊。后来也证明的确如此。这次,苔丝选择追寻自己的爱。或许许多人会选择其他的方式,而苔丝只有她自己唯一的方式。她简单地而且是毫无预兆的用刀捅死了亚历克,就飞奔着去找安吉尔。看着苔丝慌张又兴奋的表情,加上不小心被看到的苔丝衣服上残留的血迹,安吉尔似乎明白了一切。他选择原谅她的一切,陪她一起走到最后。从这里就开始完美了。不论是多于愧疚的深情爱意,还是男儿的那份担当与毅力,安吉尔都依然沿着来时的方向继续前进着,一往无前,坚定不移,还是那样深沉而热切,只不过情形不一样罢了。

虽然只是一瞬间,却看到了诸多的意味深长。我很是希望自己也能处在诸如此类的位置上,毅然决然地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绝不后悔。

这样的瞬间很少,在生活中我总是顾虑太多,拿主意时犹豫不决。一直在强迫自己做事果断,即使以后的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很简单,是自己想的太复杂或夹杂了自己的情感在其中,以致于看不清许多东西。我们选择只是先想比其他选择更加有利于自己。但应用于情感方面或许是不好的。 它没有值不值得或是对自己更有利,只有想不想,这种东西只凭感觉就好了。(利用情感获得利益的除外)

爱是要付出的,安吉尔得知苔丝不贞时,说不能忍受克莱尔的存在。当安吉尔再次出现时,她想要与他在一起,就杀了亚历克。或许苔丝就是这样单纯。她不想要别的什么,打算抛弃一切来得到心爱的人永远的爱。克莱尔不再抛弃她了,尽一切力量保护她,这也许是美好的,但似乎世界所有的美好都让人感觉太过短暂。谁说我们整天忍受生活的琐碎,命运的摆弄,在社会被无情的对待时,不就是为了美好的瞬间呢?

生命太脆弱,经不起折腾。爱情总是那样美好,以致于我们沉溺其中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只需要两个人就好。那天,阳光恰好。平和而美好的欢声笑语,纯净的嬉戏打闹,似乎平静得有点不太真实,所以有了后面的分分分离离,合的短暂而轰轰烈烈。爱情少了它或许有些不完美,也正因为如此,才弥足珍贵。有个问题,我很困惑。

为什么安吉尔不能接受苔丝的不贞?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为什么不能容忍心爱的女人犯同样的错?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是破坏了苔丝一直在他心中的完美形象?她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寄托,而这种东西不能有丝毫差错。为什么又回去找他呢?对苔丝的愧疚还是出于对她的爱?抑或是异国他乡的见识与经历让他想通了?我更相信是出于对苔丝的爱。爱情这种东西说不清,其实也不必说清。苔丝写给安吉尔的信中透漏出的那种痛苦无助与伤心真让人受不了。安吉尔或许想通过去巴西开辟一片新天地来忘却这段恋情,结果带来的是劳累与对她的无尽思念。

他终于还是去找她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练,对爱情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不再过问以前的事。是出于对她的深沉的爱,还是怀着一种愧疚,或者是两者都有?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6

《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是哈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早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曾出版过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1959年《世界文学》发表了唐广均、张秀岐的《评德伯家的苔丝》。1979年《苔丝》被成功地搬上银屏,80年代初在中国随即掀起了苔丝热。1982年8月10日的《文汇报》上刊登了译者张谷若的《苔丝小说及其作者》,各大报刊也不约而同纷纷发表文章,就影片《苔丝》或小说《苔丝》发表观后感和评论。与此同时,哈代的其他小说和诗歌、国外的哈代研究成果也被大量译介进来,因此,初期感想式、谈片式的《苔丝》研究得以随着颇具规模的哈代研究深入拓展。

1.《苔丝》的艺术

《苔丝》可谓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虽然对《苔丝》艺术特色的分析已经成果硕然,却仍留有巨大的潜在空间。如有的文章注意到小说的悲剧节奏,《论苔丝的悲剧节奏》一文分析了小说富于对比起伏的有节奏的悲剧美,《明暗交替,张弛相间: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艺术欣赏》一文也认为,小说在各种明暗因素的作用下,悲剧不断地层递、加剧、达到高潮,而在层递的过程中悲剧节奏又有张有弛,苔丝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反抗黑暗,但却被黑暗吞没。钟文的文章《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对比》则从人物形象、人物内心世界、色彩、篇章布局、题材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对比。作者认为,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比衬,无论是在整体布局上,还是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上,都是环环相扣的。《苔丝的叙事艺术》一文从三个角度,即预示与映衬、引喻与反讽、意象与象征,分析了《苔丝》的叙事艺术和手法。

刘迎的文章《文学反讽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认为,哈代在《苔丝》这部小说中,不仅在微观语言修辞范围使用了反讽辞格,更主要是在小说的结构上,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及主体的揭示与展开上,把反讽作为一种宏观意味的文学创作原则,妙用命运反讽、戏剧反讽、浪漫反讽等诸种文学反讽手法,使这部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斐然。

作家都是通过具有特定风格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哈代的语言具有极突出的形象化特点。正是通过精确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哈代把他所讲述的情景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王立婷的《形象化与可视性: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一个艺术特色》一文就着重分析了上述特色。文章《从比较文学角度谈苔丝中的马车和马》从意象入手,选取了一个高频率意象马车,分析了它在组织和安排结构、塑造人物形象、构成意义空间层次和增添风土人情方面的功能,也颇有独到之处。

2.从《苔丝》看哈代

《苔丝》研究作为哈代研究有机组成部分,哈代的研究带动了《苔丝》研究的深化,《苔丝》也为哈代研究贡献了诸多成果。

众多评论通过对《苔丝》的分析解读,管窥了哈代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社会观、创作思想、人道主义,以至于哈代的柔情与女性意识。

王群的《从苔丝看哈代的创作思想》指出,哈代虽然是个现实主义作家,但是他尚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人间苦难产生的社会根源,也找不到社会的出路,他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宿命论悲观思想较为浓厚。因此他把苔丝的悲剧解释为一种神秘力量作弄的结果,似乎与生俱来,不可逃脱。

当然,也有评论文章(如孙汉云的《德伯家的苔丝:从phase说开去》)指出,哈代的世界观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切不可断章取义,随意贴上悲观主义、宿命论的标签。

3.苔丝及其悲剧

《苔丝》描写了苔丝的悲剧,这是一个让人倾倒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和命运无不让人思考。因此,80年代初就有这样的文章出现,如1981年聂珍钊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论文《苔丝命运的典型性和社会性质》。也有文章专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试论苔丝的性格特征》一文认为苔丝的性格有三个特征,即纯洁性,反抗性和道德保守性,这三性是苔丝性格的核心。

在评论者眼中,苔丝是个陷入泥淖的纯洁女人,也是一个带有叛逆色彩的女人。有人用女权主义解读《苔丝》,认为她是一位追求妇女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而作品通过她与亚雷和克莱的感情纠葛,表现了男权传统势力对女主人公的压抑、摧残,以及她的抵制、抗争。

所有这些评价都显示了评论者对苔丝这个人物的热爱,同时,人们也为苔丝的悲剧归宿而深深痛惜。是谁毁了苔丝?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苔丝悲剧的原因。有人指出把苔丝推向深渊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势力所集合起来的社会力量;也有评论者认为苔丝的悲剧不仅是社会悲剧、性格悲剧,而且也是命运悲剧;还有人用女权主义理解来解释,认为这是男权文化统治下自我认同的危机所造成的悲剧。

另外,研究者还不约而同地把苔丝和世界文学画廊中其他女性形象,比如玛丝洛娃、安娜卡列尼娜、简爱、嘉莉、驹子等人进行比较。

4.《苔丝》的翻译

《苔丝》的中译本不少,除了张谷若的译本,还有199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吴笛的译本,1993年南京译林出版社孙法理的版本,199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郑大民的译本等7种。对于这些译本的评论和比较研究也从未间断。一般认为我国有现有的中译本中 ,还是张谷若的译本最为完美。《晓畅通达,貌合神合:评苔丝中译本的语言特色》分析了张谷若先生的《苔丝》译本特色,认为他树立了文学翻译的典范。

《苔丝三种译本的比较研究》从翻译的理解、选词和风格等三个方面,通过一定量的实例分析了《苔丝》三种译本的各自特点,考察了其中的得失。作者认为与其它两个版本相比,张谷若的版本是在经过反复斟酌、尽力挖掘原作深层内涵的前提下完成的,译文选词精当,句式富于变化,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神韵。

从上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文学界对《苔丝》这部小说的评价非常高,就像廖超慧在其文章中所说:在世界文学名著的坐标系上,《苔丝》的位置在纵坐标轴的批判现实主义这个闪光段上,它居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下,与《红与黑》、《双城记》、《俊友》并列;而在作品思想和艺术的横坐标轴上,则定点于《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于《约翰克里斯朵夫》之间。

参考材料

1. 林之鹤:《苔丝的魅力》,《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2. 曾令富:《象征与神话原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3. 李世强:《从苔丝看哈代小说的哲学及社会文化思考》,《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4. 吴晓峰:《从比较文学角度谈苔丝中的马车和马》,《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6期。

5. 廖超慧:《轩轾声中悟苔丝》,《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6. 范祥涛:《苔丝三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7

在哈代的长篇小说中,《苔丝》是最著名的一部。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的家庭,父亲约翰德比有一天被人告知他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代便得意忘形起来,他和他那短视而爱虚荣的老婆决定让女儿到一个自称也是德伯家族后裔的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以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苔丝去了以后被老太婆的儿子亚历克诱奸,她怀孕回家,孩子一生下即夭折。过了几年,苔丝再次离家来到陶勃赛乳牛场干挤奶的活儿,在这里他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克莱尔恋爱并订婚。苔丝对文质彬彬颇有知识的安吉尔十分崇拜和热爱,几次想把自己曾被亚历克奸污的事告诉他,都因种种缘故而没有办到,结婚前数日她写了一封长信从房门下边塞进安吉尔的屋子却塞到了地毯下面。新婚之夜她把自己昔日的这一不幸事件向丈夫坦白,但是安吉尔没能原谅她。这以后他们两人分居,安吉尔去巴西发展他的事业,苔丝仍在一些农场打工糊口,命运却让她再次与已经披上牧师黑袍四处布道的亚历克德伯相遇;亚历克对苔丝的情欲顿时击败了他那没有根基的宗教信仰,他纠缠苔丝,不得到她决不罢休。这时候苔丝的父亲病故,为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她被迫与亚历克同居。不久,安吉尔克莱尔从巴西回国,找到妻子并表示悔恨以往的冷酷无情。苔丝在这种情况下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 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又一次毁掉了她的幸福,她怀着懊恼和愤怒到极点的心情,同时也带着一种责任感,杀死了亚历克。在与安吉尔一起度过幸福、满足的最后五天之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诸神之主(这是埃斯库勒斯的话)跟苔丝所开的玩笑到此结束了。(《苔丝》末段首句。)

《苔丝》典型地体现了托马斯哈代悲观的宿命论。如同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必然杀父娶母最后自己刺瞎双目流浪而死,熟读古希腊悲剧大师作品的哈代让他的读者看到,苔丝也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最后必然走上绝路。不过,哈代与他的古希腊导师不同,他并不纯粹借助于一个个偶然事件来展开他的故事,而是以人物的性格为依据,使故事情节合乎情理地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发展,因此他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时此刻,安吉尔克莱尔所想到的,不是苔丝那不幸遭遇的性质,他更没有想到把苔丝的遭遇和他自己昔日的荒唐事作一个比较。不,他想到的不是这些,他当时不可能如此冷静地思考这一类问题;他想到的只有一点多么令人痛心啊,世上再也不存在这么好的苔丝了!他觉得,苔丝说出了自己过去的事情,使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整个世界发生了彻底的,可怕的变化。他努力扼杀自己对她的情感。一颗泪珠正慢慢地淌下克莱尔的面颊颗很大的泪珠(第35节)十分明显,安吉尔克莱尔这时候正在经受巨大的失望和痛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把他在听过苔丝的坦白之后所作出的反应,看成是一个向来习惯于严格要求他人的人在无视其本身的错处却以高标准谴责别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从小说的前半部分,没有哪个读者会得到印象,认为安吉尔克莱尔是一个严于律人疏于责己的人);我们不应该指着安吉尔克莱尔的鼻子责备他说:

你自己这么不检点,还用这种态度对待苔丝!不,我们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体会哈代所写:

一个受了愚弄的老实人一旦醒悟过来往往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残酷的对待,克莱尔此刻这种感受正十分强烈。(第35节)也就是说,热恋中的安吉尔克莱尔这时候不但感到失望和痛苦,而且还觉得受到了命运的愚弄,受到了残酷的对待,因此他克制不住自己,对苔丝采取了严厉的态度,提出两人分居的主张,把苔丝推向了亚历克一边。这以后,他和苔丝天各一方;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省并饱受相思之苦,他才慢慢改变这种态度,恢复了对苔丝那种深沉的爱,那就是苔丝被捕之前他们两人在一起度过的五天里读者所看见的情形了。

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使他们在特定环境里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做出种种必然的反应,这些反应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把他们拖入困境,使他们最后遭遇悲剧性的结果;哈代的《苔丝》就是这样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这部一百多年前写下的小说对于今日读者的意义,当然不在于它的具体故事内容和所宣扬的思想,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托马斯哈代这位跨越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英国诗人和小说家的生动材料,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各种问题,尽管,在生活发展的总趋势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与哈代持相同观点。

人物分析

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像游丝一样敏感,像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坚韧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但是同时却包含有人固有的复杂的心态。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她成为了人们心中嘲讽的对象。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不仅仅在于她得过去,更包含她的将来,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那么,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抑或是三种之外的什么?

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80年代。此时,英国资本主义不仅在都市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在农村也开始萌芽(作品里所描写的克里克老板的大牛奶厂、富农葛露卑农场就是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写照),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家长制统治下的英国农村一步步趋向崩溃,造成个体农民的破产,走向贫困。苔丝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而后又作为一个雇佣劳动者,其命运必然是悲惨的。因此,苔丝的悲剧是时代、社会悲剧。

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第一次去德伯家认亲,是她极不愿意的,可家里唯一帮助父亲维持生计的老马一死,弟妹一大群,父亲又时常汹酒,生活实在艰难,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这个从未出过门的姑娘,带着胆怯和羞愧的心情,终于去德伯家作帮工。

亚雷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这个阔少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他第一次见到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由于苔丝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而周围的环境又是那样黑暗,没有一个人帮助,没有一个人保护,因此,他趁人之危,设下圈套,蹂躏、玷污了苔丝,毁坏了苔丝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尽管后来他在老克莱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自己也作了牧师并打算变卖家产到非洲去传教,然而几十年的恶习并未根除。当他再度碰见苔丝以后,邪念再生,几年的教诲前功尽弃,倒是苔丝看透了这个身着道袍的牧师的灵魂:象你这种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人开心作乐的,只顾自己乐个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啦;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上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苔丝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亚雷皈依宗教的虚伪,亚雷行为的本身也表明作者对宗教力量的怀疑。此后,亚雷又百般来纠缠、胁逼苔丝,他骂她是傻老婆,欺骗苔丝说她丈夫再也不会回来了,并威胁说: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但是,苔丝宁可继续留在棱窟槐富农葛露卑的农场里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承受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屈服于亚雷,并接受他的帮助。然而父亲病死,母亲身体不好,弟妹失学,房子租赁到期,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为了一家人的活命,苔丝不得不忍辱含垢,接受了亚雷的帮助,作了他的情妇。从此,彻底断送了她终生的幸福。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又一主要原因。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法律对苔丝的迫害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残害。

苔丝受到亚雷的玷污、凌辱后,内心的自尊使她不愿屈居亚雷身边,作他的情妇,成为他享乐的工具。毅然决然离开亚雷,回到父母身边。然而世俗的舆论、传统的道德,象一支支利箭一样向她射来。为了躲避舆论,也为了躲避人类,她不出家门,只有等天黑以后,她才跑到树林里面,只有在最孤独的时候,她才好像最不孤独,才能体验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苔丝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勇敢地接受了一个不贞洁女人的地位,为了她的忍气吞声地活着。孩子死后,为了躲避舆论和忘掉不幸的往事,同时,她体内没有消耗的青春,寻找快乐的本能,对未来的憧憬,都促使她第二次离开故乡,受雇于克里克老板的牛奶厂,当了挤奶工。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克莱,度过了她一生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克莱是与亚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象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庸俗。他虽然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意当牧师为上帝服务,更愿意从事实业务农,克莱鄙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务农。他不怕吃苦,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大农场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朝夕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也更向往着自然,纯朴、清新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这些都表明克莱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在对待女性和恋爱问题上,他和亚雷也大相径庭。他对女性温文尔雅,对恋爱问题严肃认真,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认真,就要负责任。这也显示他精神上高尚的一面。正是由于克莱身上这些闪光之处和他对苔丝锲而不舍的追求,使苔丝在经历了一个时期情与理的内心冲突后,改变初衷,答应了他的求婚,狂热地爱上了他。然而,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孕育着悲剧因素。克莱爱苔丝,不象苔丝爱他那样无私和真诚,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栽了多少跟头,都要一样地爱。他爱的是真火少,虚火多,更趋于理性和轻灵。因此,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纯洁的象征,完美无暇的杰作,天地间没有什么象苔丝那样纯正,那样甜美,那样贞洁了。然而,一旦苔丝诚实地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莱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首先他感到的是受到了愚弄,非常残酷的愚弄,这一下子把他的生命、他的宇宙,全都给改变了。他不能接受现实,不止一次地对苔丝说: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这种从理性、从观念出发的爱,不仅扼杀了他心中真实的感情,也断送了苔丝一生的幸福。当然,这只是造成克莱和苔丝爱情悲剧的一方面因素,他们的爱情悲剧另一重要原因是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作祟的结果。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是却不肯原谅、饶恕原本无辜的苔丝;他也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有本阶级的印记;他卑视出身,瞧不起大户人家,但从传统出发,仍旧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说:我不愿娶有身份、有财产、通达世务的女人,我把那一切野心一概放弃了,那我就不但可以得到一个天然美丽的女人,也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纯洁的女人了正道出了她的心曲,他正是从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克莱对苔丝不仅没有丝毫同情,甚至不能优容苔丝,他视而不见苔丝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而且永远扑灭了爱情在她心中重新唤起的希望。如果说是亚雷德伯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安玑克莱带给她的则是精神上的毁灭打击。贞洁的丧失带给苔丝深深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被情人的遗弃,爱情的挫折,则摧毁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令她万念俱灭,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如果说苔丝第一次受到亚雷的欺骗和凌辱是由于她年幼无知,贫穷无依,那么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亚雷身边,则是克莱的冷酷无情使然,从而也就更加深了苔丝的不幸。

克莱抛弃苔丝后,远涉异国来到巴西,饱受生活磨难之后,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认识到自己所固守的传统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丝,也坑害了自己。内心的悔恨,对苔丝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丝,然而,苔丝的幸福早已被他断送了,他的到来,只能更加深苔丝的不幸,使她更感受到自身的屈辱,此时苔丝心中痛苦、悔恨、绝望之情达到顶点。丈夫的归来,两人的重逢,使苔丝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骗,一怒之下,杀死亚雷,复了仇,对自己长期所受的痛苦,所遭受的折磨和屈辱,以及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进行了大胆的、强烈的抗议。她用自己的行为,不仅向自己所爱的人克莱证明,而且也是对自己证明无罪。在这里,尽管恶人遭到报应,但主人公的悲剧并未能转化为喜剧。苔丝复了仇,只是杀了一个亚雷,造成社会悲剧的因素依然猖獗。何况,等待着苔丝的是绞架。苔丝的死是社会悲剧的集中和浓缩。

苔丝的悲剧,在社会悲剧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悲剧,其悲剧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黑格尔在分析戏剧性冲突时,指出有三种冲突: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冲突;第三,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归纳起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同自己的冲突三种。人同自然界的冲突,是浅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深了一层,它包括人同社会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那是激动人心的,这种冲突构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就总体而言);人同自己的冲突是更深层的,它就是人性格内部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这种冲突构成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心理悲剧。我们在论及了苔丝悲剧的诸种社会因素之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还有其自我的原因。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戕害的同时,可悲的是她同样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这就使她的悲剧显得更浓重、更深沉。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是在受到乡里人非议的同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间,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这种静观的结果,必然造成她内在的自我折磨和谴责,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难,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强烈。苔丝按照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自己的清白与否,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几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失,村子里的人几乎不大记得她的遭遇了,但是她看得很明白,她在那儿就老得难受。她远离亲人、故乡来到无人知道的塔布篱,为的就是忘掉自己的过去。克莱的爱使她感到幸福,可是在体验到幸福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内心的痛苦与折磨,是恐惧、不安、悔恨和羞耻。这一切都表明苔丝无法忘记过去,更无法卸掉背在自己身上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她似乎天生灵魂有罪,注定永远受折磨,永远遭痛苦,心灵永远不的平静。这种灵魂有罪,使她负疚、自责,使她即使被克莱无情抛弃,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默默忍受命运的摆布。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在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成为传统维护者。这就从更深层次上表现了传统道德对苔丝人性的迫害、心灵的扭曲。唯有如此,作品的批判力量才更强烈、苔丝的悲剧才更震撼人心。苔丝性格中真善美的毁灭,是社会的扼杀的结果,但悲剧的形成又同性格的内在矛盾不可分割。故而说,苔丝悲剧的美学特质在社会悲剧总前提下,又属于性格悲剧。因而她的悲剧更深刻、更感人。

苔丝的悲剧,不仅是社会悲剧、性格悲剧,而且也是命运悲剧。命运悲剧始于古希腊。古希腊人不能科学地理解人的遭迹,他们用原始宗教观念来解释人的命运,以为由神规定了人的命运,而人是无法超越摆脱它的。在神谕中预示这种命运的模糊的端倪,而以后由命运的发展与实践来应验这种神谕。苔丝的命运悲剧,来自作者哈代的命运观,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哈代的悲观主义世界观与社会观的局限性的表现。哈代的悲观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处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哈代,由于维多利亚后期大英帝国开始的衰落,垄断资本代替自由竞争把资本主义的英吉利拖向危机的深渊,所以说,作家的危机意识,也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现实主义者,哈代可以复制出生动的现实图画,而作为思想家,哈代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他认为现实的危机与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神秘而不可测的宇宙意志,或天道在敌视作恶多端的人类。哈代不相信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永恒性的说教,也不相信宗教与传统道德对现实矛盾与危机的掩饰。在强大无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他认为人是渺小的。人在同环境的冲突中,软弱无力,他受着命运的支配。于是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却导致了哈代思想上的悲观主义与宿命论。哈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在接近幸福的时刻,突然由命运或宇宙意志支配着,偶然的不幸就降临到面前。苔丝生于有姊妹7人的穷人家中,就决定了她的悲苦命运。作为长女,苔丝要替醉酒的父亲驱赶货车上路,命运之神却捉弄她,使货车同一辆邮车偶然相撞,偏偏撞死了构成她家唯一生活来源的、拉货车的老马。偏巧这时,在纯瑞脊也住着一位姓德伯的有钱人家,母亲为了攀富贵本家,命苔丝前去拜望。本心不愿去的苔丝鉴于自己撞死了老马,有些自责,只好违心地去到亚雷家的庄园,干上了养鸡的活儿。在这里遭到了亚雷的奸污。这个不幸的姑娘,受到极大挫折之后,来到无人知晓她经历的塔布篱。她本渴望在这里平静地生活,可遇见并爱上了克莱。她决心用理智抑制情感,拒绝克莱的求婚,但命运和爱情又使她答应嫁给克莱。苔丝不愿欺骗克莱,用写信方式告诉他自己的过去。偏偏命运捉弄她,她的信却塞到了克莱房间的地毯下面,克莱并未在婚前了解她的坦诚,以至于新婚之夜,遭到丈夫抛弃。这以后,又陷入绝境的苔丝前往爱姆寺找克莱的父母,未能遇到老克莱夫妇,却无意听到安玑哥哥刻薄的言辞,自尊心使苔丝不愿再等下去而返回棱窟槐,然而不是冤家不聚头,在返回途中又和亚雷相遇。偏巧此时,丈夫不归,父亲去世,三代人典房的契约到期,一家人无处安身,面对重重困难与窘迫,百般无奈的苔丝在亚雷的利诱、花言巧语和威逼下,又落入亚雷的圈套。突然,克莱觉醒,又回到英国,并在了解苔丝的现状后惆怅离去。绝望的苔丝在惨烈地痛苦不幸的命运时,不能忍受亚雷的嘲弄,用餐刀杀死亚雷,飞快去追赶克莱。逃亡中的苔丝是躲不过命运之神的追踪的。在荒原中多难的夫妻最甜蜜之迹,苔丝被捕了,最后被处决。苔丝的一生充满着戏剧性,仿佛在她人生命运的每一个时期,都因为偶然的因素,由命运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悲剧的结局。同时,小说还不时出现一些神秘因素,如德伯家神秘的马车、令人恐惧的十字路标等,这些似乎都表明苔丝的悲剧是命定的。苔丝悲剧中,有那么多的偶然性,每一次偶然转折,都使她向毁灭的深渊坠落一层。这种偶然性,固然都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但一连串的必然性,则是哈代构思的结晶和他的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发展轨迹。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也是作者揭发批判社会黑暗的艺术手段。

综上所述,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和作者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逃避的。正如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苦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社会风习这些情况都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8

《德伯家的苔丝》一个直男癌的处女情结

前段时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欢乐颂2》引爆了很多的话题,槽点滚滚,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小伙伴们,也突然被带进了关于剧中情节的一场辩论赛,那就是五大女主之一的邱莹莹在一次聚会上被男朋友得知不是处女,顿时遭到保守派男友的嫌弃加抛弃,这一剧集一经播出,就引爆了网友的言论。

纷纷表示,大清都亡了,处女情结怎么还在?一时间,网上关于这类话题讨论激增,有人抨击用贞操捆绑女性的男人没节操。

而有人则认为,处男有个处女情结,得罪谁了?其实,关于处女情结这种东西,不仅是我们国家从古至今不变的话题,在思想开放的国外也依然有着话题性。

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名著,《德伯家的苔丝》,就是围绕着女主人公失去贞操的一系列悲惨故事。

十分钟听名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那时候的老外是如何看待处女情结的。

小说的女主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一家9口人都靠着父亲种地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活。

日子本来是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直到有一天,村子里的牧师告诉女主父亲,你们这一家子人可不一般,你们的老祖宗其实是我们这儿出了名的武士世家、大户人家啊。

女主父亲正好喝了一些小酒,听说自己家世原来如此牛批,一高兴就喝嗨了。

喝醉了当然就不能去送货了,懂事的女主就代替父亲去赶集了,但是因为车技不过关,她赶的马车在路上与别的车发生了车祸,家里唯一的老马成了车下亡魂。

所以说,小孩子还是要多磨练磨练车技,老司机还是不好当的。

家里的马一死,全家的生活来源顿时没了着落,这要怎么办呢。

机智的老父亲想到了之前牧师的话,我们是武士世家啊,我们可以去投奔其他的世家后代啊。

还别说真让他找到了一个跟他们老祖宗姓氏相同的有钱人家。

处于愧疚,女主便听从了家里的安排,作为代表去与那家人认亲。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有钱人家的姓氏,其实是他们随便在博物馆里挑的,用来冒充名门望族的。what?那时候的人取名都这么随便的么。

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女主真的找上门去了。

对于这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远房表亲,这家人热情的接待了她。

而且要说明的是,这家有一个富二代儿子,是个标准的花花公子,所以当他看到清纯美丽的女主之后,就走不动道了。

他把女主留在他们家的养鸡场去养鸡,然后每天向女主献殷勤,想要以此来攻陷她。

但女主对此有的只是恐惧和反感,所以处处拒绝富二代男。

女主在那里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富二代男的骚扰之外,还经常遭到一些妇人的嘲笑和辱骂,这让她难以忍受,所以当她再次碰到这些妇人时,她想都没想就坐上了富二代男的马,期望赶紧离开那些辱骂和讽刺。

心情急迫的女主没有发现富二代男悄悄的把马引入了偏僻的小树林,当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心机深沉的富二代男假装找路回来,在发现女主躺在树叶上睡着之后,一时兽性发作,就把还在半睡半醒的女主强奸了。

被夺去贞操的女主在一个月后毅然决然的回家了,而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母亲自己的遭遇,但是母亲没有安慰她,只是一个劲儿的担心富二代男不打算娶女主。

我们知道的,一般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快女主的消息就在小村子里传开了,女主又一次成为了公众人物遭到了各类大叔大婶的嘲笑和议论。

这让女主感到非常的失望,于是她在第二年选择离开了家,外出谋生。

几经波折她终于找到了一份挤奶工的工作,虽然工资低,但是工作环境好啊,风景如画。

而且在这里她还遇见了彬彬有礼的牧师儿子,也就是故事的男主。

在共同的劳作生活中,他们渐渐看对了眼,萌发出了爱的小火花。

但是女主却陷入了矛盾中,一方面她很爱男主,但是过去的失身经历却让她非常不安,如果她不将这件事告诉男主的话,那就是一种欺骗,于是她鼓起勇气用写信的方式来坦白,她把信从门下塞进了男主房间,但是好巧不巧的,信塞进了地毯下,男主并没有看见。

所以当新婚的那天晚上,女主发现信被塞进地毯后,决定在当天晚上告诉丈夫。

不得不说女主的想法真是大胆,在新婚之夜告诉自己的丈夫,其实我的第一次已经失去了。

这在非常注重女性贞操的时代来说,是非常耻辱的。

所以当女主说出这些遭遇时,男主顿时翻脸无情,并且还讽刺她不知廉耻,最后在新婚之夜抛弃了女主,一个人上巴西去了。

虽然男主渣,但是也能稍微理解一下,本来他也算是个有先进思想、通情达理的人,但是架不住在新婚之夜,你的妻子突然宣布一个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个笑话的消息,所以一气之下失去了理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女主在男主走后,默默地忍受和等待,希望有一天男主能够回来,她把自己的半边脸包起来,把眉毛拔掉,做着男人才做的粗重活,默默地等待着。

就这样过了一年,有一天女主听到一个教徒在讲道,而这个教徒竟然是当年夺去她贞操的富二代男。

而富二代男也发现了她,又开始重新纠缠,并且放下话:你是要成为我妻子的女人,以前逃不过我的手心,现在也逃不过。

这般霸道总裁般的话语并没有激起女主的少女心,反而让她更加厌恶和害怕。

而就在这个时候,认识到自己过错的男主回来了,他决心与女主重归于好。

但是当他找到女主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原来女主父亲过世之后,家里的重担就压在了女主的身上,为了能养活家里人,女主只能向富二代男妥协,与他同居。

而这一切被男主看在眼里,脆弱的心灵有一次遭受重创,黯然离开了。这就是天意啊。

知晓一切的女主非常痛苦,认为她的一生全被富二代男给毁了,在绝望中她用餐刀杀死了富二代男,与男主开启了绝命逃亡。

最后在与男主渡过了最幸福的几天后,被警察发现逮捕,并且处以绞刑。

一个怀揣着善良与希望的农村姑娘就这么悲惨的结束了一生,与其说是她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这本小说的创作背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这个可能有很多人知道但是并不太了解,这是一个压抑的时代,与现在的开放思想不同,那时候关于性的书面或者口头的交谈都是被禁止的,比如说你在礼教的拘束下谈论哪款内衣好是不能接受的。

也就是在这个道貌岸然、遵守清规戒律的时代里,妇女受到的待遇就是一个牺牲品。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理想中的女性应该是纯洁的,贞洁的,优雅的,端庄的,她不可以在结婚前就就失去贞操,而且婚后也只能忠于她的丈夫;但是那时候的男人,同时拥有多个伴侣却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标,妇女的地位在当时就是弱于男人一等;并且她们在婚后被看作是丈夫的财产,任由丈夫的虐待。而即使这样,当时的观念也认为,比起嫁了一个虐待自己的丈夫,独身一生则要惨得多。

这种讲究贞洁的道德观念导致了受到玷污的女主被村民们赶出了村子,也解释了为什么男主会在新婚之夜抛弃自己的妻子。

除了时代的缺陷,故事中男主体现出来的直男癌也让人难以接受。

在女主的眼中,一直把男主当成是善良仁慈正义的救赎者化身;但实际上呢,在女主的命运悲剧中,男主其实一直在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没有一次实现了实质性的救赎;甚至最后为了两人能厮守也是女主一个人在做着徒劳的反抗。

从新婚之夜抛弃女主,到后来亲眼目睹女主的行刑,男主旁观者的形象被彻底诠释。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从头到尾故事男主其实就是一个,带着圣人面具在悬崖边看着女主冷笑,偶尔还伸出手去帮忙推一把的形象,这样的人比直男癌更加可怕。

那么故事中的富二代男主呢?不可否认,他最开始就是个花花公子,完全是因为颜控看上女主,后来的也是出于欲望和占有欲。

即使事后他是悔恨的,也试图补偿,但是那个时候的他是不懂爱的,他口中的补偿只会让人觉得轻佻。

而实际上他除了一些恼火的言辞外,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还算是怜香惜玉的。

当然了,关于这三位主角的看法,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除此之外,小说中体现的女性贞操、处女情结,也是一个我们值得讨论的问题。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9

囚于命运之笼的飞鸟

读《德伯家的苔丝》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引起读者的反复思考,它超越时空,跨越地域,和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散发永恒的魅力。《德伯家的苔丝》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它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美丽平穷的少女被深爱着她的人以及残酷的社会摧毁的悲剧。通过这一故事线索作者展现了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的样貌,小说富有深刻的内蕴。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若把苔丝比作一只可怜可爱的小鸟的话,那么这只鸟儿经历了由自由的小鸟变为折翼的飞鸟最后成为惨死的孤鸟的惨剧。命运的绳索从未松开,反而越系越紧,最终使苔丝窒息。

一、自由鸟儿的吟唱

生活在美丽的布蕾谷的苔丝虽然贫穷,但她勤劳善良、美丽纯真,是大自然孕育的少女。在田园牧歌似的乡村过着辛苦却快乐的日子,不禁会让人期待在这个美好的女主人公身上会迎来什么样的浪漫爱情。但现实太过残酷,拮据的家庭, 急于攀上高亲的父母,使得苔丝不得不独自出走,却踏入了深渊。

二、折翼飞鸟的哀鸣

遭到亚雷玷污后的苔丝饱尝伪善世俗的折磨,这里作者表现了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下女性在夹缝中求存的艰难,同时也象征着古朴宁静的自然遭到工业文明的无情践踏。在遇到克莱之后,苔丝的生命中又重燃短暂的光亮,但克莱泡沫式的理想爱情很快就破碎了,同样破碎的还有可怜的苔丝。在经历了种种摧残后,苔丝勇敢地进行了反抗,就如笼中的鸟儿一样,抵死想要冲破牢笼。魔鬼般的亚雷终于死去,同归于尽的还有被蹂躏得一地羽毛和血污的鸟儿苔丝。

三、惨死孤鸟的无声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亲爱的苔丝,美丽得令人陶醉,纯真得让人心碎。命运对她的捉弄与蹂躏,在其生命消逝之后终于结束了。苔丝被那些爱着她的人一步步逼向了毁灭,如果说亚雷是将苔丝推进地狱的魔鬼,那么克莱则是地狱的判官,他的每一次决定都是一次审判,他的到来让苔丝充满幸福,他的离去摧毁苔丝。

此外书中有大量的风景描写,田园牧歌式的风光,也令人沉醉。这就不得不提到译者张若谷先生的精彩译注了。除此之外,他对于外界的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寂寂与悄悄,昏昏与暝暝,以及本来无生之物,却能听之有声。这一段令人不禁让人叫绝,张若谷先生把西方的语言准确地翻译成了具有中国古典诗意韵味的佳句,实属难得。

在反复欣赏一本好书的过程中,总会让人有不同的新发现,《德伯家的苔丝》就是如此,对于它的品评有多种多样的角度期待我们发现。《德伯家的苔丝》值得我们珍读。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10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主要人物

苔丝德伯(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像游丝一样敏感,像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5]

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全新的妇女典型。她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长度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特别是后者与她的悲剧命运直接相关。首先,造成苔丝悲剧的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大自然赋予她的纯朴,这本能的纯朴使她不能与人面兽心的亚雷相处,也使她不能向心爱的人隐瞒自己的污点,因为她没有沾染多少文明,所以也就缺乏功利的计谋。而且苔丝蔑视宗教,蔑视法律。另一方面,由于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苔丝以失去自我为前提,对克莱尔极度崇拜,极度忠贞。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保守性,加重了苔丝命运的悲剧性。

亚雷德伯(Alec dUrberville)

亚雷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这个阔少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他第一次见到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由于苔丝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而周围的环境又是那样黑暗,没有一个人帮助,没有一个人保护,因此,他趁人之危,设下圈套,蹂躏、玷污了苔丝,毁坏了苔丝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尽管后来他在老克莱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自己也作了牧师并打算变卖家产到非洲去传教,然而几十年的恶习并未根除。当他再度碰见苔丝以后,邪念再生,几年的教诲前功尽弃,倒是苔丝看透了这个身着道袍的牧师的灵魂,拒绝了他。可亚雷又百般来纠缠、胁逼苔丝,但是,苔丝宁可继续留在棱窟槐富农葛露卑的农场里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承受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屈服于亚雷。然而父亲病死,母亲身体不好,弟妹失学,房子租赁到期,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苔丝的母亲接受了亚雷的主动帮助,而苔丝也被迫作了他的情妇,成为亚雷放纵生活中的最大受害者。在克莱归来之后,苔丝认为是亚雷让他误以为克莱再也不会回到他身边,与亚雷发生激烈的争吵,亚雷最终死在的苔丝手下。

安吉尔克莱(Angel Clare)

克莱是与亚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虽然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意当牧师为上帝服务,更愿意从事实业务农,克莱鄙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务农。他不怕吃苦,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大农场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朝夕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也更向往着自然,纯朴、清新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纯洁的象征,完美无暇的杰作,天地间没有什么象苔丝那样纯正,那样甜美,那样贞洁了。然而,当苔丝诚实地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莱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克莱对苔丝不仅没有丝毫同情,甚至不能优容苔丝,他视而不见苔丝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而且永远扑灭了爱情在她心中重新唤起的希望。克莱抛弃苔丝后,远涉异国来到巴西,饱受生活磨难之后,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认识到自己所固守的传统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丝,也坑害了自己。内心的悔恨,对苔丝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丝,此时苔丝心中痛苦、悔恨、绝望之情达到顶点。丈夫的归来,两人的重逢,使苔丝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骗,一怒之下,杀死亚雷,复了仇。经过了五天的逃亡,苔丝和克莱在一个静谧的黎明,苔丝被捕,接着被处绞刑,克莱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忏悔的心情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对于苔丝婚后将自己的过去对克莱全盘托出时,克莱并没有原谅他?如果你是苔丝,你会怎么做呢?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1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哈代对苔丝的描述在正确不过了,这个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有些所谓污点的女人实在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她迫于家境,被迫来到德伯家里做活,但没想到这竟然是悲惨命运的开端。

在这里,不谙世事的苔丝被亚历克。在半清醒的状态下,她从少女不得已的变成了女人。对于亚历克来说,或许这只是一时的欢愉,但对于苔丝来讲,确是要背负一生的十字架。文中有一个情节是说,当苔丝对着一个路边的十字架祷告的后却得知那个十字架前死过一个有罪之人且下场非常惨烈。在那个时候,像是已经昭示了苔丝的命运一般即使想要摆脱,想要救赎,却始终深陷其中,不可摆脱。

他们之间的孩子夭折了,但这并不代表两个人的关系就这样结束了,尽管苔丝已经开始期盼着新生活了。

在牛奶厂,她重新过上了少女一般的生活。但就像《悲惨世界》里的芳汀一样,这样的幸福就像是一个气球,一戳就破。在这里她遇到了克莱尔,这个尽管懦弱却爱她的男人。

两个人的感情进展迅速,像是活在了言情小说里一般,他们有着和寻常恋人一样的开心愉悦,那是段纯洁无瑕的回忆与时光。但即使是在那一段时光里,苔丝无数次想要把自己的秘密给这个自己想要托付一生的男人坦白。但对于苔丝来说,这样的幸福太过于来之不易,做出那样的抉择太过残忍。

她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中,但这样的抉择却又对她太过于不公平。因为她所纠结的事情实在是没有自己的过错成分,当初的她是个什么都不懂得的小姑娘,出了事情之后,不论是孩子,还是名声,却全都要她一个人来承担。

但这样的结果又实在是不公平的,玷污她的人是男人,要求她纯洁的也是男人。这就把她置于悬崖上的钢丝绳上了,行差踏错间,却似乎再也找不到回头的路。她是那样的坦诚,向克莱尔坦白了所有的一切。这样的坦白是她在内心经历了多大的心理斗争才做出的抉择,这是在是一个勇敢的抉择。但这样的抉择却并不被克莱尔所接受。

最让我愤愤不平的是,明明克莱尔在结婚前也有过和其他人的欢愉,只是他并不能怀孕而已,那他又凭什么对苔丝提出这样近乎无理的要求。克莱尔心中无法摆脱的传统伦理道德和亚历克所谓的新兴资产阶级和伪善的宗教联手将苔丝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尽管最终克莱尔从国外回来了,但那是经历了生死后的觉悟,语气说是觉悟,倒不如说是妥协退步。而在他妥协退步的过程中,他甚至没有想过,苔丝所要面对的是多么残酷的境地。

这个女人自尊自立,她自己并没有伸手像克莱尔要钱,即使自己的生活多么困顿。但家庭压垮了她,父亲的逝世被人从房子赶出,像是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做了自己最不愿意做出的选择,但这时原本可以给她庇护的克莱尔自己也身处险境,自顾不暇。

她最终走向了自己怎么也不愿意走的那条路,克莱尔的意外回归更是把她逼到了死角,她拿起了凶器,结束了这个毁了自己一切的男人的生命。

在那样的一个男权社会中,苔丝用自己微弱的声音向那样一个坚不可摧的社会抗击,但是最终仍然没能也不可能摆脱掉男权制社会的强大而无形的控制网,而走向毁灭。

在苔丝身上人们至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对逼迫她的恶势力的苦苦挣扎。这样的挣扎最终死在了断头台,但那挣扎的过程却极为美丽,极为纯洁,就像是苔丝一样。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12

在课余阅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在读完这部小说以后有很深的感受为苔丝的遭遇感到同情。哈代曾经说过:对一个女人的道德的评判,不应当根据她的过去而应当看她的倾向。

同情之余,也为她那种为了追求爱情不畏世俗的眼光,不向亚雷德伯屈服的精神感到敬佩。书中在她从德伯家回来后,在她母亲知道真象说发生这种事,别的女人都这么做而苔丝果断说出:也许所有别的女人都要这样,只有我不从此就可以看出苔丝向传统的观念发出了挑战。

书中的开始,苔丝家虽然贫穷但过的还可以,而当苔丝的父亲约翰德比被告知自己这样一个贫穷小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个十分高贵显要的家庭的后裔后,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钱的德伯太太家攀亲戚,她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不同意去,但后来,她由于担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亲半夜外出送蜂蜜进城会出现意外,才与弟弟一起替父亲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却出现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赶车的马被轧死了,失去一匹马对他们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失去了用以维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这匹衰老枯瘦的马时,几个孩子们都放声大哭,苔丝没有,他脸色苍白,没有表情,似乎认为她自己是谋杀者,书中是这样描写的。然后她带着一种负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现了危机,和她对父母的孝顺,对弟弟妹妹们的关爱,以及她强烈的责任感――必须使家庭摆脱困境的责任感。

正是由于她的这种责任感和受她那贪慕虚荣的父母的驱使,被迫去了德伯太太家攀亲戚,也导致了她被亚历克德伯玷污,给她日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坚持要让这个不清白的小小的肉欲的产物受洗礼,也是强烈的责任感趋使她这样做的。如此说来,苔丝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玑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玑,书里这样写道:她说得很轻,但很坚决。苔丝把这件事告诉了安玑,而不愿意隐瞒事实,致使安玑承受不住打击而与她分居,也正是源于她那责任心,不是吗?现在看整篇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丝杀了亚历克后追上安玑的时候:克莱尔停住脚步,以询问的目光望着苔丝。安玑尔,苔丝说,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们停步时克莱尔会这样看着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追你吗?我要告诉你我把他杀了!她这么说的时候脸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你能想象一个人在杀了人后所露出的这种表情吗?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杀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他杀死的。不过,安玑,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我非这么做不可。显然,苔丝把杀死亚历克看成是她应尽的责任,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她自己,也为她丈夫。亚历克是笼罩在她心头的阴影,亚历克死了,她只觉得如释重负,只觉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务,所以她急着要告诉她丈夫,这大概也就是她脸上会露出微笑,而不是杀过人后的慌乱、惊恐无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天――与安玑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过的生活是恬静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静的,她对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来,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还一个也没有起步。我准备好了,她平静地说。 我想,苔丝或许是带着幸福,甚至是带着满足感死去的,因为她觉得她死了,再也看不见安玑会看不起她了。这从她被逮捕前所说的话中是可以看出来的。

至此为止,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玑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 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己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直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只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

正是安玑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读完整部小说,联想到平时有朋友说的相爱的两个人就必须相互坦诚、相互信任。掩卷沉思,真的要这样吗?在现代的社会,爱情有时候也会徒有虚名的。曾在网络上看到过有人这么说:我不相信爱情,但我需要爱情。就像生存,必须要有空气。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读书笔记13

下午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曾经是一个那么值得争议的人物,但我不想评论此书的价值所在,我只想很简单的阐述一些他笔下的那个女人苔丝。

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狭感觉很难过,很压抑,眼泪在眼眶打转,终于眼泪下来了,也读完了,虽然早已结局,但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感觉很难受、很难过。多少词汇在脑海中出现,而我,只能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苔丝天真的美。她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心灵纯净自然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一直想如果没有开头那个牧师的几句话,也许可怜的苔丝会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岁的乡村女孩苔丝的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了。苔丝愚蠢的父亲忽然知道自己是一个大贵族的后裔,就在算计着怎么才能享受贵族的生活就逼着苔丝去认亲,结果天真的苔丝遇上了毁了他一生的那人亚雷。他是苔丝宿命中永远逃不开的仇。夺去了苔丝所有的梦想,以及追梦的能力,夺去苔丝的青春年少的纯真的渴望。然而,我们那个天真的女孩,依然是如此清纯,如此单纯到让人疼惜的女子。

苔丝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就去几百里以外的奶牛场工作了,在那里,她遇上了她第二个不应该遇上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一个她真正爱的人,但我始终以为那个人辜负了她的爱,他的举动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伪善。如果没有克莱,苔丝的一身是悲剧化为平淡,然而克莱的出现却是在悲剧的背后涂上更浓墨重彩的黑暗。其实我相信克莱是爱苔丝的,不然也不会在梦游时表露自己的情感,但,他还是被道德束缚着,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克莱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对克莱奔涌的爱潮,窒息的是苔丝自己。他用他的爱伤害着那个天真的女孩儿,给她幸福的希望,又全部抹杀。而她也用她所有的爱折磨自己。苔丝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决定接受克莱的爱情。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那所谓的爱人却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克莱最终选择了离开。

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狠心的爱人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他并不是一个感情很专一的人,也许我们看见他对苔丝那种深深的眷恋,可是当苔丝的失真违背他表面所鄙视的宗教时,他毫无余地的选择了退缩,而且退缩得是那样的磊落不羁。

苔丝今后又要一个人面对生活了,还要向父母隐瞒事实的真相,装着很幸福的样子,并且从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中寄钱给父母,克莱的离去,苔丝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两重的磨难。而此时,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在哪里?但她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能够原谅她。我只能说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喜欢克莱,并把克莱当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而面对现实爱情是多么苍白无力啊,美貌与高贵的血统,也许是战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许我们的苔丝,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看到回来的克莱伤痛欲绝夺门而去,苔丝也伤心不已,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仇恨,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后就奔向黑漆漆的马路,追赶她的安琪儿去了

虽然苔丝和克莱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终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终于解脱的日子。心碎的她,带着梦想和遗憾走向绝路的人生,在最后的,又是最漫长的,幸福的一夜在生命中最后一次日出之时,她把对人生、爱情的遗憾带去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就是不明白,一个很好的天真女孩为什么会落的如此结果?她有什么错?漂亮?天真?自尊?也许你的天真善良真诚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下午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曾经是一个那么值得争议的人物,但我不想评论此书的价值所在,我只想很简单的阐述一些他笔下的那个女人苔丝。

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狭感觉很难过,很压抑,眼泪在眼眶打转,终于眼泪下来了,也读完了,虽然早已结局,但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感觉很难受、很难过。多少词汇在脑海中出现,而我,只能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苔丝天真的美。她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心灵纯净自然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一直想如果没有开头那个牧师的几句话,也许可怜的苔丝会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岁的乡村女孩苔丝的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了。苔丝愚蠢的父亲忽然知道自己是一个大贵族的后裔,就在算计着怎么才能享受贵族的生活就逼着苔丝去认亲,结果天真的苔丝遇上了毁了他一生的那人亚雷。他是苔丝宿命中永远逃不开的仇。夺去了苔丝所有的梦想,以及追梦的能力,夺去苔丝的青春年少的纯真的渴望。然而,我们那个天真的女孩,依然是如此清纯,如此单纯到让人疼惜的女子。

苔丝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就去几百里以外的奶牛场工作了,在那里,她遇上了她第二个不应该遇上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一个她真正爱的人,但我始终以为那个人辜负了她的爱,他的举动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伪善。如果没有克莱,苔丝的一身是悲剧化为平淡,然而克莱的出现却是在悲剧的背后涂上更浓墨重彩的黑暗。其实我相信克莱是爱苔丝的,不然也不会在梦游时表露自己的情感,但,他还是被道德束缚着,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克莱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对克莱奔涌的爱潮,窒息的是苔丝自己。他用他的爱伤害着那个天真的女孩儿,给她幸福的希望,又全部抹杀。而她也用她所有的爱折磨自己。苔丝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决定接受克莱的爱情。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那所谓的爱人却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克莱最终选择了离开。

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狠心的爱人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他并不是一个感情很专一的人,也许我们看见他对苔丝那种深深的眷恋,可是当苔丝的失真违背他表面所鄙视的宗教时,他毫无余地的选择了退缩,而且退缩得是那样的磊落不羁。

苔丝今后又要一个人面对生活了,还要向父母隐瞒事实的真相,装着很幸福的样子,并且从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中寄钱给父母,克莱的离去,苔丝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两重的磨难。而此时,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在哪里?但她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能够原谅她。我只能说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喜欢克莱,并把克莱当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而面对现实爱情是多么苍白无力啊,美貌与高贵的血统,也许是战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许我们的苔丝,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看到回来的克莱伤痛欲绝夺门而去,苔丝也伤心不已,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仇恨,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后就奔向黑漆漆的马路,追赶她的安琪儿去了

虽然苔丝和克莱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终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终于解脱的日子。心碎的她,带着梦想和遗憾走向绝路的人生,在最后的,又是最漫长的,幸福的一夜在生命中最后一次日出之时,她把对人生、爱情的遗憾带去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就是不明白,一个很好的天真女孩为什么会落的如此结果?她有什么错?漂亮?天真?自尊?也许你的天真善良真诚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优质范文)


读完《德伯家的苔丝》,脑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了米切尔《飘》中思嘉的形象。同样有着超凡脱俗的姣好面容,同样是饱经苦难的女人,内心坚韧,心地善良。相比而言,哈代笔下的女主人公更富有一种诗化的美。思嘉和苔丝都是时代佳人,但苔丝美得更加纯粹,她仿佛是大自然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她是一个失了身的女人。她的这种悲惨遭遇,就好像是在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上滴上了一滴墨汁,这滴黑墨虽不会阻碍花朵的绽放,但却渗入到它的躯体里,成为一生都无法抹去的印记。纵观历代文豪笔下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种缺憾美。《红楼梦》中的“绛珠仙子”林黛玉患有肺病;《飘》中的思嘉纵然绝代风华,也已然是一个少妇的身份;《茶花女》中为爱献身的玛格丽特也是一个为世俗所不容的妓女。似乎事物都是过犹不及的,太完美就会变得不真实。所以,更多时候,缺憾造就一种真实的美感。苔丝失身,这是作为一个女人无可弥补的缺憾,但正是因为这种缺憾让她追求美与自由的努力更加打动人心。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www.dhb100.com

小说中的两个男主人公,也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亚雷克在性格上很像《飘》中的瑞德,放荡,神秘,不可捉摸,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却不由自主地倾倒在女主人公的石榴裙下。而在安琪的身上可以看到艾希礼的影子,他们都是女主人公所倾心的对象,本身就带有理想化的光环,代表着理性与道德,但在一定程度上囿于世俗道德的漩涡,无法自拔,害人害己。他们是苔丝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两个人,一好一坏,一善一恶,正是因为有他们,苔丝才会成为这样的苔丝,他们两个缺少任何一个,苔丝的形象都不会如此立体而丰满。可以说,亚雷克在肉体上毁掉了一个不成熟的苔丝,而安琪则在精神上成就了一个完美的苔丝。

在哈代笔下,对所有苦难和罪恶的描写都如蜻蜓点水般温柔,点到为止,十分含蓄。所以,整部小说基调显得平和舒缓。就连对女主人公最后的死亡也一笔带过,不留痕迹。哈代在小说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事实是,女主人公苔丝在一开始就已经失身。给一个失身的女人戴上纯洁的桂冠,既是作者对当时虚伪社会道德的挑战,也是对苔丝极大的认可与偏爱。在作者笔下,苔丝俨然成为了一个被诗化了的女子,她一生都在承受着伪和恶的打击,却始终都在向往着真善美。也正是因为后者,使得她不能与人面兽心的亚雷克相处,也使她不能向心爱的人隐瞒自己的“污点”。她爱憎分明,感情热烈且真挚。对于痛恨之人,忍无可忍之时,她可以不计后果地把他杀死;对于深爱之人,爱到极致之时,她同样可以毫不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

诗人的天性就是爱美爱自由,而作者在苔丝身上很好地诠释了美与自由具体化了后的生命姿态。苔丝美,美得纯粹,真实不做作。她像游丝一样敏感,像雪一样洁白,她是自然母亲孕育出来的宠儿,是一个集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的天然璞玉,纯洁无暇,自然脱俗。同时,苔丝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底层人,家庭的贫困是她苦难的开端。若不是因为贫穷,苔丝也不会遇到害她一生的亚雷克。作为家里的长女,她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一次次把她推入苦难的深渊。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曾改变她那一颗向往自由的心。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她都坚决捍卫追求自由的权利。她明白自己根本不爱亚雷克,就绝不委曲求全,即使受到了玷污,也决不留下来苟且地享受,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独自一个人面对所有的流言蜚语与冷嘲热讽,为的是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对于她深爱的安琪,她也给予了他最大的自由。冒着失去爱情的风险向爱人坦白自己不光彩的过去,尊重爱人的选择,即使内心万分不舍,也不会强加约束,刻意挽留。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个将生命演绎成诗的女子,美与自由的天性已经融入她的骨子里,成为她生命中两颗璀璨星辰,照亮了她涉足的每一寸土地,也点缀了她短暂凄美而又孤寂的一生。

任何一幅简单的图画都有着透明的色泽和模糊的形象。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m.dhb100.com/

当一个艺术家故意要装饰自然,用绿的颜色画春天,用深红色的颜色画旭阳,用朱红色的颜色来画嘴唇,那他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模糊的——因为他怕真理,透明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模糊的视线才会出真理吗?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的,冰雪少女出凡尘,上帝不加任何的修饰展现出苔丝那素衣的美,每一幅画——大大的眼睛,大胆接受一切外部的真实而又毫不畏惧困难地,像打开的书一样,懂得其中内在的真实。苔丝的体型塑造时不用任何复杂的线条,更不用什么颜色来透造,仅用了砖墨条来勾勒,用漆黑恐怖的环境来渲染内心的洁白无邪。在森林中那张苔丝背对着纯黑的树木,用那背景更加烘托她内心的伤悲,她的单纯,可爱变成了“蛋白质”加上可怜没人爱。她对待爱总是虔诚的不加任何的杂质,不加其他模糊性的。

诚实的人必有诚实的好,然而一次亲身经历低过两次老师的教导。苔丝的父母预卜一切危险的人将永不会航行大海,事事忧虑将一事无成,他们想不劳而获得到名誉或财富,他们是在虚伪的透明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去闯德伯家那模糊的世界,遇到亚雷德伯,一切来得那么的直白,他的花言巧语,让苔丝不慎陷入沾泥,又是一幅丛丛水草用素描的魔法将其模糊化,而独留女主人公那并耸着肩,眼睛发着透彻的光芒,她在迷茫,在思索……

她稀稀疏疏的头发与水草相互交衬,她的精神在消极,她开始在悔恨,在愤怒,不想纠缠,想摆脱,有了孩子,她才有了些慰籍,然孩子的失掉,她又开始彷徨,透明化的悲,模糊化的冷,亚雷他的不负责,他的花心,使苔丝感到更冷,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了的也许感到不过如此……他的心中或许如此反复着,有了责任会更加繁重。当时苔丝的内心也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欲望,不过那只是少女的一种模糊的朦胧感,在绘画中没有亚雷的身体像,他是虚无的模糊存在着。纵观图片:朴实厚重人类思想单纯透明,西方“世外桃源”女人的痴情,男人的忧愁,表达的淋漓尽致。作者给予苔丝身穿洁白的字衣裙,也许是精神上的富有,在被侮辱迷茫后,她旌旗重鼓又走回农场。这一次的她眼神中带有模糊性,然而一幅农场依旧迷人,宁静,而她的心智开始成熟厚重,她讨厌自己的身躯,但却仍拥有一颗纯洁的心,她认识了克莱尔,一位绅士般的君子,但不管是透明的人性还是模糊的现实,对于苔丝来说真的是某个人的身上都有秘密的,透明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没有谁真得像一张白纸,去适应模糊的人生吧,她的无奈,她的惆怅,遭到心爱人的拒绝,她的精神开始崩溃她又要再逃避……这次却是他的爱人在逃……

再一次遇到亚雷,克莱尔时,两种心灵的抚慰,使她终于拿起刀子杀了亚雷,那是她最勇敢无忌的做法,是他毁掉了自己幸福的人,她终于可以解脱了,因此她悄然的走上了绞刑台,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明明白白的走过这一世,最后一张图片干枯的躯体,暗淡的房屋中,散发着寂冷,萧瑟,更加反衬出她的精神。定上天堂,永远和祥仁慈……

她的人生不再透白,而会风姿多彩。

也许常说思想深刻,情感高尚,品德端正者活得最好,然而衡量生命的价值系以思想和行为,而非以寿命长短的,她的死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透明化的人性与社会模糊的互相统一对立的结果。

回想开始那张苔丝独站在农场旁有一头牛陪伴,使人看到实际的透明,而社会的模糊性,虽范围小,但它凸现出主人公苔丝的本质,一幅画卷,正是主人公的透明。她的选择,真得是再透明不了的没有原因的“因果关系”了,深刻的现实终结。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200字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200字(一)

《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它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央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个悲剧,老长老长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悲剧的成功成为了很多很多很老的人们心中的疼痛。

爱是源于内心最深处,这是一个善良的女人。此书,此人,此事,需要大家去亲自感悟。以上仅为我的拙见。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200字(二)

前一段日子,我读完了《苔丝》

喜欢哈代的抒情诗,其中不乏情节生动,语句隽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着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这是个美丽凄凉的爱情故事。当我合上书,苔丝对克莱尔忠贞的爱情故事确实令我感动,但令我温暖的是和苔丝一起挤牛奶的3个可爱少女伊丝、玛丽安与雷蒂。她们也同苔丝一样深深爱着那个英俊少年克莱尔,但也深知克莱尔只爱苔丝,于是就把爱恋深深地埋在心里,而把祝福送给他们。

我喜欢她们三个的纯洁的友谊和坦率的言行。

读《简爱》有感范文200字读书笔记(13篇)


《简爱》读后感200字1

我今天读完了《简爱》心里由衷的敬佩简爱。她是我的榜样。简爱虽然不够漂亮,但人不是因为漂亮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漂亮。高雅的气质,温柔活波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女人最可贵的东西。

我喜欢看简爱在罗奥德学习的那段。她努力向上的精神鼓舞着我。

还有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故事,这是真爱的过程。人一生有一次这样大的爱就足矣。

让人感觉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与人怎样活着。

读后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一读这样的着作,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志趣、心德、能力。

《简爱》读后感200字2

简爱从小失去父母,住在舅舅家,她百般努力舅母却不喜欢她。后来,她被送进慈善学校,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学习。毕业后,简爱鼓起勇气迎接新生活,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她忍受着高贵小姐对她的嘲讽,最终获得了爱情,幸福的生活。我懂得了有快乐,有伤心,这才叫幸福。

文章描写了简爱的人生,我感到她的人生很美好。

《简爱》读后感200字3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主人公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简爱》读后感200字4

有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会绝望、崩溃、疯掉甚至自杀。但有的人越是环境恶劣越能锻炼她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打不垮的精神,遇事更加沉稳冷静。简爱非常的有爱心,也非常自信,他的自信感染者身边每一个人,包括男主人公、小女孩、管家让他们觉得家里有这么一个自信而乐观的人,感觉非常踏实和安全。

《简爱》读后感200字5

简.爱,是个相貌寻常,单纯善良的女孩。因父母去世,而被寄养在舅舅家。舅舅又逝世,舅妈与仆人又不喜欢简.爱,便将她送往洛伍德孤儿院。

八年后,她在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而一个秘密,再缠着她 。当她知道后,思想与心灵迫使她离开桑菲尔德。原来她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已有了妻子,是个疯子。这给她多大的打击呀!

她流落到一个小镇上,被好心的圣.约翰兄妹收留。也巧,他们是简.爱的表兄妹。圣.约翰爱上了简(简.爱),向她求婚,她不肯。她感到,罗切斯特先生在呼唤她,她也并没有放弃过他。她,找到了他。疯女人烧了桑菲尔德,罗切斯特先生去救妻子,人没救着,自己却受了伤,双目失明了。

两个人的手终于握在了一起。

这本书写的,就是每个人应该有的人生立志啊!我完全被简.爱的人生打动了,被这本完美又感人的书打动了呀!

《简爱》读后感200字6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很多,本来我也是不知道这本书的,在我女朋友的提醒下我才发现了这本书,我觉得这书写的很好啊,虽然故事是发生在152年前,但是它也写出了那个世界的昏岸,文中的主人真的很惨,但是困难并没有难道她,她还是坚持的活了下来,她还有一个完美的结果,这就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象她一样!

我希望所有的同学们,所有的年轻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被吓道,要勇敢的面对他它,这样你才可以从困难中走出来,这样你是个勇敢的人!相信你也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简爱》读后感200字7

简爱的主要内容:简爱原本是孤儿,后来在舅妈家又要受表哥的欺负,舅妈把她送到孤儿院去。后来去大富大贵的人家当家庭教师。在路上碰到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受伤住院了,送医院去了。在罗切斯特家说了一句名言:你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些?她跟你与我无关。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

读到这,我掩书沉思,简为何说出这话呢?这句话是不是这本书中心句呢?

希望他们过得很幸福。

《简爱》读后感200字8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心理 描写将英国小说带入了一种潮流。

你什么要跟我 讲这些?她跟我无关。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 吗?我也会的,我们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 面前。简爱说这段话很具体的描绘出了女人 的心理,那时英国不论权利还是地位,女人都非常卑微,但是夏洛蒂?勃朗特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将女性的心理全部说出来。

简爱与一个女孩子 失去双亲,被舅妈收养,却对她恶语相对,她被送往孤儿院,被女孩 和老师 鄙视,却大胆的打破了惯例,最终获得了许多财富 的故事 ,具体的描述了她得心理、语言、体态及表情。

我要学习 简爱的作者这种描写的手法,将心理具体的描写出来。

《简爱》读后感200字9

今天我读了一本外国的名著《简爱》。简爱的父母在一个月里因病相继去世,幼小的她被送寄养在舅妈家李,尽受了歧视和虐待。后来简爱被送到了孤儿院,受到了八年的教育,过得也很艰苦。最后,当上教师的她和桑菲尔德庄园主人罗切斯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简爱》这本外国文学名著,它塑造了一个对于爱情,生活,社会以及敢于斗争,敢于争取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简爱是一个外表看似柔弱而内心 刚强坚韧的女子,她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我很佩服简爱,她在那么困难的环境 下,也可以生活,何况是我们呢!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她让我知道一个人在生活上不可以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理想 ,应该像简爱一样敢于斗争。

《简爱》读后感200字10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着作,正因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有悲欢,也有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能够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简爱》读后感200字11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透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感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主人公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简爱》读后感200字12

我这天读完了《简爱》心里由衷的敬佩简爱。她是我的榜样。简爱虽然不够漂亮,但人不是正因漂亮才可爱而是正因可爱才漂亮。高雅的气质,温柔活波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女生最可贵的东西。

我喜爱看简爱在罗奥德学习的那段。她发奋向上的精神鼓舞着我。

《简爱》读后感200字13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在这本书里渗透着最多的就是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齐,开始了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此刻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读《小公主》有感范文读书笔记(13篇)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1

在这个暑假,我不但做完了作业,还不忘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公主》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小公主萨拉,被他父亲送去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是铭钦小姐,她得知萨拉的父亲是有名的富豪时,对萨拉是百依百顺,但是萨拉却不喜欢铭钦小姐整天围着她转,她喜欢安静。不过,铭钦小姐,一点都不喜欢萨拉,她只是不想失去萨拉这个这么有钱的孩子。不过,好景不长,在萨拉生日的那一天,铭钦小姐,得知萨拉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她非常的生气,冲进萨拉的房间,收起了平时对萨拉的笑容,让萨拉换上了,佣人装,住在黑黑的阁楼里和老鼠在一起,不过因为萨拉的善良,打动了隔壁的叔叔,他经常叫萨拉到他们家里玩,就是因为这样萨拉得知,这位叔叔竟是爸爸的朋友,那位叔叔把属于萨拉的财产归还给了萨拉,铭钦小姐也得到了她应有的惩罚。

在这本书中萨拉的善良使她得到了回报,而贪财的铭钦小姐也得到了她应有的惩罚。这让我知道了,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萨拉的善良令我感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见到了像萨拉这样善良的人。我一个人去买菜回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眼前的一幕令我停下了脚步,原来是个断了腿的乞丐在路边乞讨,这时一个身穿灰色大衣的小男孩,站着他面前,那件大衣,在男孩身上显得很不合适,应该是他的哥哥或姐姐的吧。那个男孩掏出了他身上仅有的五块钱,跑进面包店里,买了五个小面包,走到了乞丐面前,当他放下第三个面包时他犹豫了一下,又继续放下了第四个面包,他才停止,那个乞丐正在开心的吃着面包。那个小男孩却默默的离开了。

看到这一幕,我很感动,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萨拉啊!我们要向他学习。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2

读完《小公主》以后,书中的主人公萨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但是她坚强、乐观、无私。在富裕时,她从不仗势欺人,以亲切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朋友;在贫困时,她不卑不亢,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

小公主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品质。例如,当我在学习中面临困难时,我要学习萨拉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与朋友相处时,我要保持无私大方的态度,积极地帮助别人,同时也快乐自己;同时,在生活不顺时,我不能过于消极,要看到事情的两面性,进行自我疏导和积极暗示。

最后,当我合上书时,我又看到了书籍的标题《小公主》真正的公主,并不是一定要有美貌的外表,也不是一定要非常的富有,而是要像莎拉一样,即使失去亲人和财富,但一直内心善良、坚强,从心里上做一个真正的公主!我也要像莎拉学习,做一个善良乐观、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小公主!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3

读了弗朗西丝伯内特的名着《小公主》,我认为这是一部感人至甚的长篇小说。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名叫萨拉。克鲁的英国女孩,她很富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她七岁那年,她不得不离开父亲去了女童培育院。父亲把她交给了势利的校长。校长并不喜欢萨拉,但她很看重她的那份财产。萨拉因此成了学校的特权阶级,校长处处抬高萨拉的地位,事事夸奖萨拉。就在萨拉生日那天,她父亲的一笔生意的失败,导致破产死了,而且分文不剩。

对萨拉颇有偏见的麦琪校长开始认为萨拉已不再是一大批财产的继承人,于是把她赶进了残破的阁楼,就如巫女把她从天堂赶入地狱一样。她成为了一名女佣。萨拉阳光的日子碎成了无尽的长夜。虽然,她心情悲痛,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她怀着一位公主应有的乐观和坚强自我安慰,望梅止渴。她想象成自己是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公主。记得,每一次萨拉饿了,没东西吃,她为了缓解自己的需求,总会幻想着美妙的事情:假设我的面前摆满了许多佳肴:蛋糕、牛奶、奶酪、薯条该多美味啊!但这些东西都要在做完活才能吃,现在只有赶紧干活才是唯一办法。经过一番思乡情绪后,萨拉就会觉得有一股动力在她身上。这样,一些所需的不足便渐渐消失从萨拉身上,我看到了面对逆境乐观向上的精神!

终于,在朋友给予的安慰下,凭着自己的信念见到了希望天意般的巧合,她遇上了父亲生前的好友,萨拉因一场变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再次成为了小公主。天使把是善良的天使又使公主的生活回到了从前那样,幸福,快乐,安详。

如果我是一位公主,即使我衣衫褴褛,我的内心也还是一个公主,在不为人知时还能保持一颗公主的心,那便是一种极大的成功。萨拉的思想境界显然,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那她创造的奇迹也是不容置疑的了。萨拉的经历使我非常地感动。故事的主人公从一朵万人瞩目的玫瑰变成一朵无人问津的野菊,命运挑战了极大的转变。年仅九岁,却能坦然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寻找快乐大门的钥匙。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动了。变穷后的萨拉克服了这场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哀痛,她依靠自己度过最艰难的时候!萨拉是坚强乐观的,她那充满魅力的想象力让我着迷。我想,势利的校长决不会想到萨拉是一个富翁!就算她很贫穷,但她依然是个富翁!她拥有友情、快乐、诚实、善良等精神财富,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知恩图报、充满想象力的心!我们曾经学过的《中彩那天》,讲的不就是精神财富吗?是的,以前,我认为精神财富离我很远,但是,自从读了《小公主》后,我再也不那么认为了!精神财富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是富翁!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4

公主的代名词不是奢华富贵,而是品格高尚、自尊自爱与友善!题记

弗朗西斯伯内特笔下的萨拉虽然只有九岁,但她的思想觉悟高过于任何一个同龄人,是她为全世界的儿童重新诠释了公主的意义。

当她与父亲平安生活在印度时,公主意为营造一个虽不完整却幸福温馨的家。萨拉是大军官克鲁先生的独女,萨拉的母亲早逝,克鲁先生更是对萨拉疼爱有加。萨拉生性温顺,从不像其他小姐一样有着暴躁的脾气和对别人呼来唤去的性格。

当她在学校时,公主意为对人友善、平等相待。克鲁先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萨拉送进了伦敦的一间女子学校里。萨拉每天都要面对嫉妒厌恨她的校长明钦小姐和同学拉维尼亚,不管拉维尼亚怎样挖苦萨拉,萨拉都会以礼相待。我敬佩萨拉这高尚的品格和对讥讽的忍受能力。萨拉的大方、心胸开阔、见识广泛和很多其他的优秀品质使得她在学校结识了很多朋友。萨拉从不嘲笑成绩差的艾蒙噶德,反而热心地为她辅导功课。萨拉也从不歧视学校里的女佣贝琪,还与她成为了好姐妹。从此,她就是同学眼中的萨拉公主。

当她身处逆境时,公主意为乐观、坚强。父亲克鲁先生的死犹如晴天霹雳,曾经的小公主变成了寄人篱下的小女佣。奢华的一切都成为泡影,摆在她面前的只有做不完的工作和挨不完的骂。我很敬佩萨拉,一个年仅九岁的女孩能够承受这么大的悲痛,勇敢得不流一滴眼泪。即使自己身无分文,她仍然保持着公主应有的品质。她可以在自己饥肠辘辘时把自己的面包递给街头流浪的小孩,她可以冒着风雪与寒冷多绕一个弯只为将自己捡到的钱奉还。她和贝琪的生活虽然困苦,但她们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她们可以把单薄的被单想象成羽绒被,可以把又干又凉的黑面包想象成山珍海味。当我们都在为她们的生活感到同情时,她们却笑得那样灿烂。

读完这本书,萨拉的生活经历使我震惊,萨拉为他人着想的心使我感动,萨拉高尚的品格使我敬佩。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不妨想想萨拉,一个年仅九岁的孩童都能够熬过如此大的困境,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放弃呢?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5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小公主》的书。它主要讲了莎拉。克鲁自小家境富有,成为寄宿学校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然而,随着父亲的突然去世,莎拉一下子成为了一名一文不值的小女佣,还遭到了寄宿学校的主人,铭钦女士的厌恶。铭钦女士处处挑刺,而处在困境中的莎拉依然保持着善良、乐观的高贵品质,最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公主。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以及莎拉的懂事。她会安慰那些哭泣的孩子,会耐心地给他们讲有趣的童话故事。她从不嫌弃谁,而是宽容地帮助、对待他们。她的一举一动如此优雅,她用自己的所做所为为我树立了榜样的形象,她勇于尝试,她用自己正义的心战胜了铭钦女士,她告诉我们,有些事该忍就忍,不能忍就要讲道理。

生活中的我,看似坚强,其实娇气地很。暑假里,我去参加夏令营,起初,抱着玩玩的心态去了,结果看见那里的宿舍、伙食,我就哭着闹着要回家。妈妈严肃地告诉我,既然报了就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我见哭无济于事,乖乖地去放行李,准备参加夏令营。头几天晚上,我想家想得嘤嘤直哭,同宿舍的姐姐们非但没有嫌我烦,反而安慰我别哭了,告诉我,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所以哭也很正常。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变勇敢了,能自己独立洗衣服,在玩游戏的时候能融入集体中、徒步行走两公里时不再喊累了。在夏令营时,我明白了哭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去尝试,才能有改变。我学会了独立生活,同时体会到做成功一件事后的那份成就感。夏令营生活让我不再娇气,而是学会用双手去创造。

从小公主莎拉的身上,我看见了公主高贵的身份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莎拉用她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成为一名公主,不需要身份,只要用善良的心,去包容别人的过失,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公主,你觉得,莎拉。克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公主吗?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6

这几天,我读了《小公主》一书。其实,在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想读这本书,觉得这本书是女孩读的东西,后来才发现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文中的小公主指的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女孩英国驻印度军官独生女儿萨拉克鲁,她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由父亲莱福克鲁把她养大。七岁的时候,父亲便把她送进了伦敦的某一学校读书。由于家境的富裕,她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特别重视的学生,还被虚荣心强,很势力的铭校长看作是学校的荣耀;同时也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可是,正当她站在充满快乐的荣誉的顶峰时,不幸却慢慢靠近她。莎拉的父亲,由于事业上的失败,再加上生了一场重病,去世了。这时的莎拉就突然跌入了不幸与苦难的深渊,就在一夜之间,她由一个万千宠爱的小公主,一下子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小女佣。她在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身上原有的一些高尚品质,也没有因为灾难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就在这世态炎凉的现实中,由于她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终于使她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真正的小公主。

故事的主人公小萨拉有许多优点令人敬佩,她善良,能放下架子和童工贝基、小不点洛蒂和差生埃芒加德交朋友;能在自己饥饿时把大部分面包送给流浪的小女孩安妮,全身散发着公主所特有的尊贵。她高傲、镇定,对于她这个年龄的人,她显得十分早熟,别人责骂她、侮辱她,她总会以优雅的姿态令别人说不出话来,这更突出了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我很庆幸结识了萨拉公主,她对我的生活、言行举止、性格都会有很大影响。让我们学习萨拉,做一个真正的公主王子吧!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7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有些人在选择了退缩,有些人却在逆境中成长。而《小公主》的主人公萨拉就是一位在逆境中成长的坚强女孩。

萨拉全名萨拉.克鲁,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英国驻印度青年军官家庭,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她不但心地善良,而且通情达理。11岁时,父亲意外死亡,家道中落。她的命运从此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从学校里享受优厚待遇特殊生沦落成为了干杂活的小苦力,受尽欺凌和苦难。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萨拉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宽广的胸襟乐观积极的面对惨淡的人生。这是多么的令人敬佩啊!

然而,比起萨拉,我就显得要渺小许多。记得以前在学习上碰到难题时,总是一心想着上网查找或让家长告诉自己答案。唉,这点儿小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我可真是惭愧呀。

萨拉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小公主,不是因为她拥有万贯家财,过着公主一般的生活,而是因为她拥有一颗纯真、善良、仁慈的公主之心,还有在那面对逆境时始终如一的勇气!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要向萨拉那样,在面对逆境的时候毫不畏惧。只要心中充满勇气,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8

寒假里,妈妈为我买了几本书籍,其中一本是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小公主》,当我一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吸引住了,它的封面上画了一个小公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故事书。

书中主要讲述了心地纯洁善良、聪明又坚强的小女孩莎拉。克鲁在学校的事以及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莎拉是印度人,从七岁就被富有的父亲送到伦敦的女子学校学习。富家千金莎拉在学校被同学们公认是小公主,特别受到女校长的青睐,但莎拉并没有摆出有钱人的架子,跟同学们和睦相处,帮助同学。但父亲的意外过世,给莎拉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她一夜之间从令人羡慕的小公主变成了学校里的小女佣,使她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然而,面对势利的女校长的冷酷和大多数同学的冷漠,莎拉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坚强地度过了那段艰辛的岁月,最后,莎拉父亲的合伙人找到了她并且帮助了她重新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书中的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公主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莎拉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真诚地对待朋友,无私地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公主拥有的品质。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向莎拉学习坚强勇敢的生活态度,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真正的公主。无论我们遇到任何困难、挫折,一定要坚强勇敢的面对,努力克服,才会走向成功。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9

曹文轩曾经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灿烂千阳,照耀我们成长。而英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博内特写的《小公主》就是一轮太阳,照耀我们成长。

从前,家境富有的萨拉来到寄宿学校时,像一个光彩夺目的小公主。然而,父亲的离去改变了这一切,在冷酷自私的校长的安排下,她成了小女佣,小教师,甚至屡屡流浪街头。可无论如何,他的举止依然像一个小公主。萨拉注定要成为公主,因为她比其他的女孩儿经历更多,也有跟多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挫折。

这虽然是被我们所盼望的,皆大欢喜的结局,故事写得却不落俗套,,人物和情节都极具代表性,字里行间更是充满着神奇的吸引力有那么多可爱的对白,巧妙的安排看着十分动人。在那简单的言语之中,有让人折服的道理。从我们的角度看到的世界,尽管充满困惑和不解,却真切地反映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每一个小女孩的梦想,正是集于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那么光彩夺目。那么请像萨拉一样,对自己许下心愿:

失望的时候,要像个公主一样镇定并且保持希望永不灭;生气的时候,要像个公主一样温和有礼懂得控制自己;快乐的时候,要像个公主一样明白感恩学会与人分享。

小公主萨拉曾经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女孩子追求真正的公主梦,让她们学会幻想,学会表达,学会谦和,学会有原则,有信仰,有希望。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10

那个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和妈妈去到图书馆的时候,一本放在少儿文学书架上的书吸引了我。那本书就是:《小公主和矮爸爸》,妈妈看我爱不释手,就帮我把这本书给我买了下来。

故事大概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早慧,天真名叫濮琳丝的小女孩,小名丝丝。从小就被教授爸爸和农民妈妈当作一个小公主,在她梦幻般的房间里,都挂满了蕾丝花边,衣柜里面全部都是各式各样的公主裙,在她爸爸出差后回来的那一天,爸爸还给她带来了一个新奇的玩具智能小熊忧米。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庭里。不久,丝丝要上小学了,她在新的学校认识了好朋友:慕凯伦。在一节的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规定大家必须都要穿运动服。可是,丝丝是住校生,并且丝丝的包里只有公主裙。于是,她让爸爸和妈妈送过来。谁知,他们开车来的路上刚下了一场雨,所以轮子一滑就掉进了河里,水一涨,就溺水死亡了。就这样,丝丝的爸爸和妈妈离她而去了。后来,丝丝爸爸的前妻佟铁兰带着她的儿子蒋小白来了,他们不断地虐待丝丝,还让她住在了很小很小的房子里,她那个梦幻般的房间变成了蒋小白的。到后来,丝丝偶然知道了陪伴自己长大的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她真正的父亲是一个农民,更可怕的是一个侏儒!最后,丝丝在忧米的陪伴下,终于成为了一个众人心中的公主。

在文中,丝丝即使遭遇厄运,即使被人冷落,也始终勇敢面对生活。深深感动了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书中,我不仅看到的是情节感人,内容生动的传奇故事,还有美德与童真交织绽放的辉煌,以及人类永远也不会舍弃的美好心灵。

这本书,让我时而开心,时而难过,时而流泪。这部书籍,故事不但好看,还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这本书使我一生受益。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11

《小公主》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小女孩,怎样由充满快乐和荣耀的顶峰,突然跌入了不幸与苦难的深渊。她在遭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身上原有的一些高尚品质,也没有因此而改变,最后她重又得到了幸福。

读了《小公主》这本书,我想到了夏洛蒂勃朗特。她的命运与小公主一样,艰辛而又壮丽。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她没有悲观退缩,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写出了闻名于世的长篇小说《简爱》,最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人。我以前以前在一张报纸上看到,有位癌症晚期的病人,医生说,她最多只有3个月的生命了。听了这句话,她不但没有绝望,反而更加珍惜生命,她乐观地应对生活,用心地配合治疗,勇敢地同病魔搏斗,在她自己的发奋下,她比医生的预言多活了整整8个月。

有乐观的人就有悲观的人。在我老家村上,有个年青人,他不幸患了肝癌,其实他的病还没有到晚期,但是自从被确诊后,他就整天呆在家里卧床休息,以泪洗面,悲痛欲绝,还乱发脾气,好像谁都欠了他的,好像他的病是别人害他得的一样,而且别人好心安慰他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只要身体稍有一点点不舒服,他就嚎啕大哭:爹啊娘啊,快来呀,快来呀,不好了,不好了,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呜呜呜结果半年不到,他就病逝了。

看来,应对困难,我们都要向小公主学习,绝不悲观失望,要乐观用心地应对,要坚信幸福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12

萨拉是一位公主,善良的公主,真正的公主,在她潦倒时,她也不忘照顾其他人、善待他们。

小主人公,英国女孩莎拉克鲁,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父亲克鲁上尉在印度,十分富有。她之前住在印度,在她七岁的时候,她被父亲送回伦敦,在铭钦小姐办的一所女子贵族学校寄宿住读。她刚入学时,待遇就像小公主一般。莎拉个性爱幻想。但是之后,就在她生日那天,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莎拉的父亲已经破产身亡了。顿时,铭钦小姐对她的态度完全改变,反而觉得她成了自己的累赘,把她从小公主变成了低贱的女佣,从原来漂亮的房间赶到寒冷简陋的阁楼上。但是在她生活困难时,还是不忘帮忙别人。莎拉尽管遭到变故,只能暗中想念父亲,但是最困难的时候始终坚强地生活下去,不卑不亢,和同样过着日子的朋友贝琪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到头来,原来她父亲死后还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他的朋友经过许多周折,最后找到了她。莎拉一下子又是位小公主,被接走了,使铭钦小姐恼丧不已。

萨拉的心肠帮忙了许多人,让许多人受益。我们不能做爱慕虚荣的人就像铭钦小姐,这种人一辈子也找不到幸福,我们要做像萨拉公主一样善良的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善待他人。

《小公主》读后感读书笔记13

今天,我上完少年宫就去少年宫旁的图书馆看书,借一些书回家看。

到了二楼,二楼是儿童阅读书的地方,我需要的书是要有丰富内容的书,我选了好久的书终于找到了一本叫《金银岛》的书,但我还觉得不太好。又选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一本满意的书----《小公主》。我一回家就拿起书看。

里面的内容是:一个住在印度的英国军官,把失去了母亲的女儿莎拉送到了巴黎的寄宿学校。家境富裕的莎拉在学校享有公主一般的待遇。可是,不久后的一天,远方传来莎拉父亲客死他乡的消息,莎拉顿时失去了天之娇女的地位。一夜之间,她被贬为了小女佣,受尽了歧视,备偿加诸于她身上的种种折磨......

我认为这本书还不错,就借了这本书了,我们这才恋恋不舍的走出图书馆。

我在家里看完了,发现里面有许多好词佳句。这本书是美国伯纳特和赵芳写的,之后,我就把书还了回去,并且叫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小公主》。

读《孔融让梨》有感范文读书笔记(13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每一次读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谦让的精神。

《孔融让梨》讲述的是孔融小时候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孔融主动挑小的吃,还说自己小应该吃小的。每次读到这儿,我都被孔融友爱和尊敬兄长的精神深深感动。

孔融从小就尊敬兄长,懂得礼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其实。这些也是非常宝贵的,有些人就不具备,比如那些心术不正、心怀鬼胎的人。我想兄弟之间是应该互相谦让,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应该如此,在商场购物时要谦让,在乘公交车时也要谦让,在医院看病时更要谦让。时时要谦让,人人要谦让,事事要谦让。

孔融的许多精神都使我敬佩不已,我也要向他学习。有一次,我和好朋友有了矛盾,我们两个谁也不让谁,一见面就不理不睬的,每次在一起,都会发生口头大战。现在,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那时让她一下,事情就可以早点化解。这样的事,孔融一定会让她的,可我却没有做到。

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孔融谦让的精神,世界不就会更美好吗?

《孔融让梨》读后感2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3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爸爸从上海回来带一大推零食回来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我表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黄浩洋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浩洋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已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这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一定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一定会尊重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这种美德吧!这样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生命也会更加绚丽多姿。同时让我想起了一首歌《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孔融让梨》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

东汉时,有个小孩叫孔融,他四岁那年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筐梨。父亲要孔融先拿个吃,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见后奇怪地问:你怎么不挑一个大点的哪?孔融摇摇头说:爹,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长辈和哥哥们吃。大人们听到这席话,都感到惊奇,纷纷称赞他,说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做人应该友爱谦让,不能太自私。

《孔融让梨》读后感6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这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十分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但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我。原因是自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大的就应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那里,我才明白,年纪小,就应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就应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此刻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我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爸爸从上海回来带一大推零食回来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一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我表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我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黄浩洋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浩洋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已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必须要做得更好!

此刻,我才明白,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就应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读后感7

这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从中明白了我们中国许多具有优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妈妈买回来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灵灵的梨,洗的干干净净后让孔融分给他的哥哥和姐妹们,而孔融却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我,妈妈十分不明,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我呢?孔融笑了笑说:夫子说过,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就应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我,所以大的就留给他们吃吧!妈妈听了之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孔融小小年纪就明白关心别人,令我万分敬佩。此刻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当做心肝宝贝,十分的宠爱,所以孩子根本不明白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其实我也犯过这样的错。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开,咕噜,咕噜地把果汁全喝完了。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打开冰箱看见果汁没有了就问我,我说全喝完了!爸爸妈妈没说什么,但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从孔融身上学到了关心别人的优秀品质,我也认识到自我以前犯了好多的错误,我必须要改正这些错误,

我真的很期望所用像我一样犯过这种错误的同学,都能像我一样,知错就改,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8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我吃小的,给人家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团结友爱,尊敬长辈。

我的同桌王泽亮有个双胞胎哥哥叫王泽阳,他们在和父母吃早饭时,早饭不多,最后还剩一个生煎,父母要他们两兄弟吃,他们互相推辞后,最后给了父母。这样的家庭气氛,多让人感动呀,这两兄弟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吗?他们尊敬长辈,因为父母要去工作,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

我很喜欢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两只小羊,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还互相斗殴,最终谁也没有好果子吃,纷纷落入水中。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构成了比较,孔融为家人让梨的孝心让后人们一向流传至今,广为流颂,而这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故事,虽也被人们流传,但是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不懂谦让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每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小时候我将这些含爱的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肚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此刻,有时还是这样,认为父母就是就应给我的。但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实在是太羞愧难当了。从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会让给父母。而且还感到,互相谦让,还能增加生活气氛,增强亲密感,其乐融融。

我们都就应让长辈与亲人得到快乐,自我随后。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就应明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从点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孔融让梨》读后感9

这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我留了一个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那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明白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但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我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必须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必须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忙,必须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必须会尊重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这种美德吧!这样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生命也会更加绚丽多姿。同时让我想起了一首歌《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

《孔融让梨》读后感10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看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没读懂意思。这天,我最后把这个故事深一层的意思读懂了。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在他四岁时,就已经很有教养了。一天,邻居给孔融家送来了一盘梨,孔融的兄弟姐妹们一哄而上,争抢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却站在一旁,没有去抢。那里写出了孔融很懂事,会谦让兄弟姐妹,让他们先挑选,自我才拿剩下来的吃。

父亲见到乱哄哄的场面,十分生气,让站在一旁的孔融给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两个大的分给了父亲,母亲,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给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个留给自我。父亲问孔融为什么把最小的留给自我,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就应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就应让着他,所以我就挑了个最小的。父亲很满意,还夸奖孔融谦恭礼让呢。那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长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为人宽厚仁慈,广交朋友,善待有学问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让梨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还为世人做出了榜样。从孔融的成长,我也懂得了小时候不但要学习文化,还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长大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材。

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学会谦让,我们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社会和谐,我们的社会就是礼貌社会;社会礼貌了,经济就会腾飞,我们的生活也就会更加完美。

《孔融让梨》读后感11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朋友给我讲的一件小事:他前几年住院,亲戚同事送了不少水果,吃不完的就拿回家,有的水果渐烂,他妻子就召呼两个小子先把快烂的给处理一下吃了。大的很理解其母亲的用意,让病人、让给老爸吃好的。小的就不高兴了,他说这太不公了,老妈偏心!小的就是要吃好的。小的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一周后我这位朋友出院,小的还向他告了一状。听了小的告状,我这位朋友无语了。子不教父之过啊!小的只想自己能吃好,根本没有考虑别人。孔融让梨的精神对他来说就是没有这个概念,与孔融相比,太自私了!

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应该学会怎样教育下一代。要教育他们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兄长。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家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12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当然很幸运我的孩子能够拥有赵老师这样负责并且有亲和力的班主任。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有责任陪同和辅导孩子的学习,所以每天晚上陪同女儿一起阅读课外书的工作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我觉得孩子的成长让我明白了从小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些更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

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是写的是古时候一位四岁的小朋友叫孔融,小小年纪的他就明白先礼让别人,这种有礼貌的精神是值得现在的孩子去学习的。我相信这么小的孔融能够明白付出、明白礼让的人长大一定也会有很好的成就。俗话说的好,想要得到什么先要去付出什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今天孔融让出的也许是只是一个梨,而他日后得到的也许是属于他的整片天空。

读完这篇文章,悦悦给对我说,我也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让给爸爸妈妈先吃。可能7岁的她还不了解孔融让梨的真谛,但是,通过我细细的解说,她似乎更能了解孔融让梨的真正含义。

读文章不仅能够让孩子在词汇增加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做人的一些道理,在以后我会更积极的辅导孩子学习课外知识,希望她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更上一层楼。

《孔融让梨》读后感13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千家诗读书笔记(汇编13篇)


推荐给您这篇关于“千家诗读书笔记”的不可错过的精品文章,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书籍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虽然他没有热情,但他会十分忠诚,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故事情节,让很多人有着强烈的共鸣。 阅读之后,思考和总结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1

江思琪

《千家诗》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集。由曹寅刊行。大多都是律诗和绝句。

我最喜爱其中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一篇写景的五言绝句以及抒发了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和忧愁寂寞。但在我看来,前面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儿高飞远去,消失天际。孤云独去自在悠闲。诗人好比这孤云,虽然自在悠闲,却孤独寂寞。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和敬亭山互相望着,怎么也看不厌。此时的诗人只能和同样寂寞的敬亭山相望,敬亭山不会言语只能看着诗人。而诗人孑然一人只能看着眼前巍峨壮丽的敬亭山。在景物的衬托下,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愁更浓了。这首诗虽只描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却让我感受到了广阔、无垠。

另外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卢子顺高超的琴技,还体会到了诗人对锺子期和伯牙之间深刻的友情。“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己难寻,好好珍惜现在重视你的朋友吧!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诗词古文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不让这珍稀的宝藏遗失,从即刻起阅读《千家诗》以及古文吧!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2

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徜徉书海,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给人美的享受。

我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千家诗》了。那个时候我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也不知道诗中的意思。妈妈就一遍一遍地教我读,直到我会背为止。刚开始,我觉得背诗很难,甚至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并且越背越多,渐渐地爱上了读诗、背诗。现在我八岁多了,上小学三年级。《千家诗》成了我们学校的必读书目,我再次捧起了这本书认真地读、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理解力变强,我读起来只觉得口齿留香,感觉古诗词愈加有趣了。

《千家诗》这本书所选作品多为唐代诗人著名的绝句和律诗。篇幅短小,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中意趣更是令人心情激荡。当读到唐代诗人李适之的《罢相作》时,我既敬佩又愤怒。诗句:“避贤初罢相,乐贤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让我想到诗人心怀天下、爱国爱民的情怀。他身居高位,为了国家,甘愿让贤,让人敬佩;也让我想到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俗士,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只有荣华富贵,巴结奉承,一旦别人退位,他们便避而远之,实在可鄙,令人愤怒。当读到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时,我觉得诗人是个有趣的人,爱生活的人。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雪和梅的争奇斗艳,又各显其美。不禁让我想到他在《雪梅》其二中的诗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诗人写出了雪和梅的相互映衬,相互成全,令人深思。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我愿意在诗海中驰骋,独享那份心灵的宁静与安逸。诵读古诗词,我一直在路上。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3

悠悠五千年华夏,风流人物辈出,文学经典万古诵读。时至今日,唐诗宋词中的佳句仍被口口传诵,让中华儿女不绝称颂,让海外游子魂牵梦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自然也要不负祖先的教诲,不负身为中国人的使命,将中华文化星火相传。《千家诗》,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传统,传承经典的绝佳机会。

阅读《千家诗》,我们领略了祖国大地的无限风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春天的姹紫嫣红百花争艳,中华大地生机勃勃;“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是夏季雨天浓墨重彩浊浪滚滚,中华大地酣畅淋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秋天的晴空万里天高云淡,中华大地雨过天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冬天的普天同庆继往开来,中华大地喜气洋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江南婉转的风韵;“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塞北豪放的轮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是岭南神秘的召唤。中华大地,有山川平原,大漠农田;中华大地,农耕者和游牧者和谐共存,共同缔造大好河山。

阅读《千家诗》,我们领略了中华习俗的丰富多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过年时的喜气洋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清明节扫墓的忧愁哀怨,无限追思;“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中秋时亲人终团聚的感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阳佳节独身在外的孤寂。中华习俗,就通过诗词,代代相传。

阅读《千家诗》,我们领略了中华儿女的雄心壮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太白自信乐观的呐喊;“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陆放翁为国献身的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对美好和谐的“世外桃源”的向往。中华儿女们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血肉汗水,“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是为了保家卫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了天下大同;“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是为了燕然勒功。中华儿女,为国家而战,为志向而活。

诗词是我们与古人沟通的渠道,诗词是我们继承中华传统的方式。通过诗词,我们可以领略中华大地的无限风光,中华习俗的丰富多彩,中华儿女的雄心壮志。相信通过阅读《千家诗》,我们也可以继承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并发扬光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4

彭嘉仪

上周,我读了一本书——《千家诗》,周末老师便叫我们说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人们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千家诗》这本书所选作品多为唐代诗人著名的绝句和律诗等……篇幅短小,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中意趣更是令人心情激荡,可以读处作者当时的想法,当我读到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时,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苦的,因为发愁而生出许多的白发,白发三千丈,怎么可能?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可见李白的表现力,李白半生途不顺,饱受排挤,虽有投身报国的伟大志向,但壮志未酬,人已经老了,这首诗表达了他的雄心未泯的悲愤,也让后人为他的怀才不遇感到同情。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应该是《初夏睡起》这首诗是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杨万里所写的,这首诗的前两句,“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意思是梅子的味道很酸吃过后在牙齿之间还留有酸味芭蕉刚长出来绿荫映衬到窗纱上。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梅子的味道与芭蕉的形态,点明初夏这一时节,后两句表现诗人闲居乡村,午睡后看着儿童捕捉有序的舒畅心情。全是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把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这句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你准备浪费粮食的时候,就想想这句吧!农民种田,农民们也不容易每天我们都会倒饭,不吃的就随意的扔掉,都不想想农民们的辛苦劳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那辛勤的劳动人民,他们默默的努力,换来的就是我们的幸福。

原来,诗歌,离我们那么的遥远,却又那么近,诗歌见证了数千年的中国,无论是苦难,是辉煌,是沧桑,是淡泊,是热闹,诗歌的魅力,永远是那样的安静。

每天读一首诗,会让你增长知识,也能懂得很多,千家诗这本书很好,知识很多,还有不认识的字还带拼音呢。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5

千家诗,古典魂

夏日的午后,阳光暖软,从窗缝和门缝后悄悄溜进来,在地上、墙上留下影迹,一排排,整整齐齐,像琴键一样。我左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轻轻翻动《千家诗》的书页

还记得那个酒入愁肠,七分化为月光,余下三分化为剑气的李白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他在赞美杨贵妃的倾世姿容。“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是他流放夜郎时依旧孤傲清高的性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是他背井离乡,想大醉一场,忘却对故乡的思念,豪情万丈。“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他送别朋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邻家传来一首《长安忆》,清丽伤感的音调让我恍若梦回大唐,好像看见李白衣袖飘飞间留下一片康桥彩云。李白的诗词或华丽,或浪漫,或豪放,都令我回味无穷。

让我最欣赏的是孙逖的《宿云门寺阁》。“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云门山下,缕缕佛香缭绕着寺阁,繁花如烟似梦,飘渺梦幻,那里幽静美丽得如同世外桃源。红日渐渐西沉,晚霞把天空渲染得流光溢彩。寺阁悬起灯盏,四周的山峰高大险峻,像一道道屏障。寺阁的布幔又被卷起,与五湖的秋色相对。壁画褪去了往昔华丽鲜亮的颜色,只剩下了南飞的鸿雁。不光是诗人,我也怀疑天路是否已近在眼前,与白云同游天界。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

犹记当时年少,窗外传来朗朗读诗声,未脱去童稚的调儿拨动了我的心弦。那来自遥远时空的淡淡情思,如同一位手执书卷的美人,惊鸿一瞥,天地顿时失去了应有的颜色。

渐渐长大,不再满足于摇头晃脑地读诗、背诗,便拿着毛笔学学那些儒雅的诗人,抄诗、品诗,有时也会幼稚地写写根本就不成调的小诗。每当笔尖轻轻掠过纸上,墨汁流淌,形成字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仿佛一笔一生莲,笔笔莲花开。

有时看着一首首诗词,心里也会做做梦。远离俗世的喧嚣纷扰、灯红酒绿,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地方驾一叶扁舟,独自一人遨游天下,寻一寻谪仙人李白,讨一壶陈年佳酿,绣口是否也能如他一般吐就盛世云烟与繁荣;见一见陶渊明,体验一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隐居生活

不得不承认,诗词就像一杯香茗,氤氲着久久不散的醇香;不得不感慨,人生路漫漫,若能诗词常驻,诗情永驻,也算幸事!

阳光轻笑,从指尖,从书页上跳跃。诗词传唱千家,古典魂韵流传千古。我愿在这慵懒的午后,捧一卷清雅的《千家诗》,偷享清欢乐浮生,“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6

陈正浩

我读过许多关于诗词歌赋的经典古诗和古文,其中总最喜欢的莫过于《千家诗》。

《千家诗》这个书名可能让人乍一看就觉得:“哇塞!这本书怕不是记载着1000首诗吧?太可怕了!惹不起,惹不起!”其实“千家”只是来形容诗多而已,里面只有106首诗。

《千家诗》中的诗分为4个模块: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五言绝句(《长干行》四首、《独坐敬亭山》等),七言律诗(《归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和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这本书中每一位诗人都有专门的诗人简介,用精炼的语言带大家穿越到那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了解诗人生平;每一首诗都有专门的注释以及解说,带你轻松了解本诗,体会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每一首诗都有资深名师为之赏析,名师为之解读,带你更深入地探索诗的海洋。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首诗都是编者认真查阅后得出的作品原文,更是在诗海之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7

今天爸爸从单位的图书馆给我借了本书,叫《千家诗》,爸爸说,这不光是一本流传甚广的蒙学读物,还是中国古代儿童蒙学读物之一呢。我抱着对古人读物的好奇心边翻阅起来。

当读到书中那些脍跋人口的名句时。例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不由的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中记载的诗歌多以唐宋近体诗为主,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的体例编排,又以春、夏、秋、冬细分,每个部分都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这不由的让我感慨中国真是一个诗歌历史悠久的国度,不经让我徜徉在其浩瀚精深、璀璨瑰丽的文化海洋里,流连忘返。

通过对《千家诗》的阅读,不仅增强了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而且帮助了我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它就像是一位良师益友,让我漫步在充满诗意的字里行间,激发了我内心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你也想有这种感觉,那就也来读一读吧!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8

我读过许多关于诗词歌赋的经典古诗和古文,其中总最喜欢的莫过于《千家诗》。

《千家诗》这个书名可能让人乍一看就觉得:“哇塞!这本书怕不是记载着1000首诗吧?太可怕了!惹不起,惹不起!”其实“千家”只是来形容诗多而已,里面只有106首诗。

《千家诗》中的诗分为4个模块: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五言绝句(《长干行》四首、《独坐敬亭山》等),七言律诗(《归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和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这本书中每一位诗人都有专门的诗人简介,用精炼的语言带大家穿越到那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了解诗人生平;每一首诗都有专门的注释以及解说,带你轻松了解本诗,体会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每一首诗都有资深名师为之赏析,名师为之解读,带你更深入地探索诗的海洋。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首诗都是编者认真查阅后得出的作品原文,更是在诗海之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我读完这本《千家诗》后,里面我不熟悉甚至我听都没听说过的诗和诗人都瞬间变得亲切起来,就像我从小就对他们耳熟能详一样。

读完《千家诗》后,有一种感情油然而生,那就是我对中国古代文化赞叹。我们中国的文化可以这么形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千百年后,我们后人再来品读这些诗词,仿佛依旧能够身临其境,不禁令人拍手称奇。

听完了我的一番介绍后,大家是否对《千家诗》产生了兴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买来看看哦!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9

在中国古代,《千家诗》是传统蒙学教材列“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中的必读课本,《千家诗》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且绝大多数是唐宋诗人的名篇,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朽的经典名篇。通过阅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启发我们的灵感,而且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对提高文学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今年暑假我读了《千家诗》,其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比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叹之情,跟让我心驰神往,不由的想亲自到西湖起观看那美丽的景致。还有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描绘的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也让我心醉神迷,同时也让身为滁州人的我感到与有荣焉。

《千家诗》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优雅诗篇传颂在我们之间,它还会一直流传下去,陶冶着世人。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10

在中国古代,《千家诗》是传统蒙学教材列“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中的必读课本,因为其诗“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清人黎恂语),所以,“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题辞》)。其流的历史是久远的,流播的范围也是很广的。不过,虽说《千家诗》几乎妇孺皆知,但关于其编选者是谁,却颇多争议。或说是刘克庄,或说是谢枋得,或说是核枋得和王相,提法不一。

《千家诗》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且绝大多数是唐宋诗人的名篇,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朽的经典名篇。通过阅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启发少年儿童的灵感,而且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对提高文学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11

何沁彬

我久久地凝视着《千家诗》这本书感受他那诗的优美正在幻想自己与古代的大诗人对话,讨论着各种问题,无拘无束。

《千家诗》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古代诗人的各种事让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各种想法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出了他反对当时的那种官人都在享乐完全不顾自己以及人民的安危要求皇上把那些昏庸无能的人都换掉这充分的表明了当时社会的昏庸民不聊生,官人只会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写出了在很早以前就有春节这一个节日充分表明了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一阵阵的爆竹声中,人们脱去了旧的衣服,穿上了新的衣服,表明新的一年已经来到,把去年的一切烦恼都忘记,来迎接新的一年当春节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千万户家的家门时人们都把保佑平安或祈祷风调雨顺的对联贴在自家的家门上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以及平安。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有句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轼还把西湖比作曾经的绝世美女西施来,表示它的美丽,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美的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别表现出了西湖的美。朱熹的《观书有感》体现了他对人们生活的见解,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不要因为一件事的挫败而就停止不前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继续向前,因为穿过了这一片黑暗,前面就是一片光明。总之,这本书里的各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发表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意见以及见解希望以此来提醒人民或君王。

放下《千家诗》这本书我感觉与古代的大诗人停止了对话。我的脑海里还留下刚才与哪些大文豪的诗人对话的场面。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12

张景舜

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徜徉书海,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给人美的享受

《千家诗》这本书所选作品多为唐代诗人著名的绝句和律诗。篇幅短小,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中意趣更是令人心情激荡。当读到唐代诗人李适之的《罢相作》时,我既敬佩又愤怒诗句:“避贤初罢相,乐贤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让我想到诗人心怀天下、爱国爱民的情怀。他身居高位,为了国家,甘愿让贤,让人敬佩;也让我想到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俗士,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只有荣华富贵,巴结奉承,一旦别人退位,他们便避而远之,实在可鄙,令人愤怒。当读到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时,我觉得诗人是个有趣的人,爱生活的人。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雪和梅的争奇斗艳,又各显其美。不禁让我想到他在《雪梅》其二中的诗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诗人写出了雪和梅的相互映衬,相互成全,令人深思。

原来,诗歌离我们那么远,却又离我们那么近,诗歌见证了千年的中国,无论是艰苦,是辉煌,是淡泊,是热闹,永远是那样安静。

千家诗读书笔记 篇13

任雪

桌上的它,分外显眼,那是我情有独钟的《千家诗》。就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觉得,诗歌是那样的美好。

我轻翻书页,步入了那个诗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荫的柳树,树下乘凉的,会是陶渊明吗?一袭白衣,一壶老酒,那月下独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吗?早朝之上,慷慨激昂主张变法的,是王安石吗?被贬后,独坐小舟,借酒消愁的,会是苏东坡吗?竹林里,独自抚琴的,是王维吗?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远远地瞧见,木门前徘徊的,一定是崔户那落寞的背影;“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春日午后游走于花丛中的,不必说,定是程颢在欣赏风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钱塘湖边品味春光,白香山,也是在那样一个初春的日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吧;“天街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千年前的唐宫,会有人知道那个宫女的心酸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诗秀就在那仲夏的夜晚,静静地等待友人的到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唐朝的春节,也是像如今一般热闹非凡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了,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你准备浪费粮食的时候,就想想这句吧!农民种田,是多么不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那辛勤的劳动人民,自己默默地工作,换来我们的幸福;“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不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们吗,孜孜不倦地教导着莘莘学子。

原来,诗歌,离我们那么远,却又那么近,诗歌见证了数千年的中国,无论是苦难,是辉煌,是沧桑,是淡泊,是热闹,诗歌的魅力,永远是那样的安静。

生一炉薪火,泡一杯绿茶,读一首诗歌,日子,就这么静了下来。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范文读书笔记(1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