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永恒的天使读后感 > 地图 > 永恒的天使读后感

永恒的天使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12 来源:互联网

《永恒的力量》读后感。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你不妨看看《永恒的力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永恒的力量》读后感

我是利用中午午休和晚上的时间看了《永恒的力量》这本书的,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像这本书这样带给我如此强烈的心灵震撼,无论是从情感深处还是从思想深处都不能平静,催人泪下,引人深思。

《疯娘》、《母爱等于0.018秒》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她们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更体现了女性的温柔、善良和韧性。让我这个身为女儿和作为母亲的女性自愧不如……

母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沉重得让我不敢轻易下笔。我只是怕,亵渎了伟大的母爱,最终落得个贻笑大方的下场。我这个人属于感性的,所以今天只想从情感的角度说说我的体会。

我的母亲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好母亲,在许许多多的文章中的母亲的形象也都可以在她的身上找到一些影子。天下的母亲都是相同的,母爱都是共通的。

虽然我的母亲没有做出像文章里的母亲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但我的母亲从我出生到现在的一万五千个日夜里天天为我操心、为我受累、为我忙碌、为我伤心……这同样是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经过岁月洗礼和考验的母爱,岁月改变了母亲的一切,唯有她对我的爱是恒古不变的。

但我坚信,在危机时刻,她同样会有那样的举动。

日复一日,我心安理得地接纳着母亲的这一份关爱而变得有些许麻木,甚至感觉理所当然。偶尔还为她的婆婆妈妈而厌烦,但过后总不免歉疚满怀,内心也经常自圆其说的默默承诺:将来等母亲老的时候、等自己条件优越的时候、等自己不忙的时候……一定要陪同母亲一起去看看风景,好好报答她的关爱。

直到一次母亲眩晕摔倒,并固执的认为不要紧时,我突然感受到母亲衰老的真切。看她满脸的皱纹和花白的发髻,不由想起那句话: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母亲啊,如果说从前您是水,我就是那尾游弋在您心里的小鱼儿,今后我要变成水,将您放在我心里。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2000字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2000字:

只用了4天,就把这本《原则》中提到的书读完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值得认真精读的好书:不但根据神经学原理给出了习惯形成的框架,同时还有诸多事例来进行举证。而全书的最后,给出了《读者实践指南》!多么贴心的作者!

关于《习惯的力量》我会找个时间把笔记和摘录贴上来,今天先聊一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问题:爱好是什么?爱好是不是一种习惯?

这是百度给出的解释,它认为,爱好是对某项活动感兴趣。而维基百科则直接把“爱好”词条定义为“兴趣”,且对时间进行了限制:空闲时间喜欢做的休闲活动。

于是我产生了以下疑问:

假如一个职业篮球运动员在休闲时间也喜欢打篮球,篮球算不算他的爱好?把爱好当工作的爱好,应该称之为什么?

人类休闲时间如果是仅指非工作时间,那我认为全人类的爱好多数是“玩手机”,但这显然并非是一个原生的兴趣点: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玩手机的人显然比现在要少的多得多,那么为什么nokia时代,“玩手机”算不上一个爱好,而ios安卓时代,“玩手机”已经成为一个爱好了?

无论是百度还是很好理解吧?每天的24小时,你获得体形/健康优势,持续时间为66%至100%(体形16小时,健康24小时);财富每天的24小时都使你获得优势;嗓音则在对话产生时带来优势,大约12小时;对话不一定全部是交流,因此设定你因此获得的优势是6小时。

唱歌、跳舞这些细分技能,在大众生活中日均时长不到0.1小时,当然,如果你经常晚上出去玩,这个比例大约可以提升到每天2小时甚至更多,但那并非大众生活。

假如考虑到各个领域的细分爱好可选项目多如牛毛,就更好计算了:玩桌游,大众日均时间至多0.1小时;吹口琴、毛笔字、钢笔字……

因此,从时间这个维度来讲,覆盖面越广的习惯,越能带来更高的收益。而习惯的另一个维度,就是影响力:唱歌好虽然用的次数少,但也许在某次聚会上你使人惊鸿一瞥,交上了更多的朋友;虽然目前无纸化办公普遍,但某次机关领导让你上传下达,你的硬笔书法使他注意到你,得到了提升……

所以,我认为习惯的收益,应该是时间覆盖率*影响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比。显然,人类的思想追求的更多的是意义;而人类只要有多巴胺和内啡肽就会感觉很爽,在这方面,多巴胺和内啡肽才不在意你所追求的那些“意义”到底是什么鬼东西。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不爽——似乎什么都要算的清楚,很功利。其实,对你来说,顺从自己的内心就好,follow your heart才是最重要的。

梦想的力量读后感100字


篇一:梦想的力量读后感 张俊毅

《梦想的力量》里面说了一个小男孩他为了实现为非洲的孩子打一口井而不懈努力去筹钱,他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瑞恩的井基金会正式成立,他为了非洲的八个国家打了30口井。

看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激动呢?

篇二:梦想的力量读后感

今天,语文老师教我们了一篇课文叫梦想的力量。

在这篇课文里主要讲了:一位六岁的加拿大男儿瑞恩西里杰克要给非洲的孩子打一口井,需要挣2000元,他的梦想被妈妈的一位朋友感动了,于是就把他的事写成了文章,2个月以后,一口干净的井打出来了。从这篇课文知道了一个人的梦想无论有多大,只要努力,你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的。


篇三:梦想的力量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是梦想成真。

学过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瑞恩有一颗善良、执著、坚定、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篇四:梦想的力量读后感

读了《梦想的力量》后,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叫瑞恩的孩子有个梦想,梦想是给非洲孩子们打一口井,他下决心自己一定要自己攒钱给非洲孩子打一口井。瑞恩的故事传遍了整个加拿大。

瑞恩靠坚持不懈的奋斗和给予他力量的梦想,给非洲孩子送去了生命和关爱。当瑞恩被非洲孩子和鲜花包围时、被大人们声声赞扬和夸奖时,他并没有骄傲,而停止帮助他们,而是继续努力赚钱。往往一个英雄就是这么挺住的。

篇五:梦想的力量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梦想的力量的文章,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深刻感动。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帮助非洲孩子挖一口井,而不断努力的故事。表扬了她善良、坚定厇着、如妝石般的童心。

读完后我想到自己,主人公瑞恩六岁就去挣钱,来完成梦想。而我呢,我从没靠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我还没有想瑞恩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为自己的梦想放弃一些娱乐活动,我要像瑞恩学习。

我要向瑞恩学习。

篇六:《梦想的力量》读后感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17课《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 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 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 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这篇课文最让我震撼 的是:当瑞恩得知70元钱不能挖一口井, 2000元钱才能挖一口井时,他没有气馁,只是兴奋地说:那我 再多干一点活,挣更多的钱吧!读到这使我震惊了,一个刚满 六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的 力量和梦想的力量。

我也要学习瑞恩这种精神。

篇七:梦想的力量读后感

今天晚上,我读了一篇名为《梦想的力量》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了不小的收获。

文中讲了一个叫瑞恩的男孩,为了让非洲朋友喝上纯净的水,就靠干活来实现为非洲朋友去凑够打井的钱。他这种精神最后感动了周围的人,大家一起帮他集资,在大家的努力下,瑞恩成功的给非洲朋友打了一口井,井的名字就叫瑞恩的井。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被瑞恩的精神打动了,他为了让非洲朋友喝上纯净的水。就放弃了自己的娱乐时间,攒了 70 元钱。可这钱还不够。他也没有沮丧,而是努力挣钱。最后,他的这种精神打动了大人。他这个愿望实现了。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帮助困难的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把瑞恩这种帮祝别人快乐自己的精神传递下去。

读书范文:优秀书籍《人与永恒》的读书


读完一本名著《人与永恒》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优秀书籍《人与永恒》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www.dhb100.com/

优秀书籍《人与永恒》的读书笔记1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身外之物。人能活着的时间就那么几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这么多,可是享受不等于幸福,我们在苦苦追寻这些身外之物的时候为什么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幸福呢?为什么不驻足观赏一下路两旁的美景呢?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优秀书籍《人与永恒》的读书笔记2

非常喜欢《人与永恒》中作者周国平给自己定的一个原则“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只属于我自己。在这些时间里,我不做任何履约交差的事情,而只读我自己想读的书,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不想读不想写,我就什么也不做,宁肯闲着,也决不应付差事。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地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容易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许一天一周一个月不难,但长时间坚持绝非易事。一个人倘若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持久的恒心,没有相当的定力,是不可能确保自己自由的时间的。

闲云这一年多坚持写博,也在努力做到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还一个本色的自己,尝到了如此度过每一天的快乐与充实,幸福与满足。

有两种人不老

人,都是凡胎肉身,怎么会不老呢?起初,闲云想这应该是指思想不老吧?

读了《人与永恒》,闲云知道了“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想来作者所言极是――“永恒”和“瞬时”这两者是时间的两极,生活在两级的状态怎么老呢?

幽默与智慧

闲云一直欣赏能把玩笑开得恰到好处的人,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外在表现。遗憾的是“中国人是一个老是开会而很少开玩笑的民族。”所以,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似乎多了一些严肃与凝重,少了一些活泼与轻松。这大概就是缺乏幽默感的表现。

“智慧的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欣赏敌手的聪明的议论,即使听到骂自己的俏皮话也会宽怀一笑。”《人与永恒》如是说。

闲云以为智慧应该是美丽的。智者会有更优雅的风度,更宽广的胸怀,更得体的举止,因而才会将“幽默”拿捏得恰到好处,彰显“智慧”的夺目光彩。

读《人与永恒》之前,闲云只听说过有洁癖之人,还从未听说过有精神洁癖的人。

时至今日,才知晓“有精神洁癖的人在污蔑面前最缺乏自卫能力,平时他不屑于防人,因为他觉得放人之心也玷污了自己精神上的清白。一旦污水泼来,他又不屑于洗刷,他的洁癖使他不肯触碰污水,哪怕这污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于是他只好怀着厌恶之心忍受。”

看来,人,最好不要走极端。你可以讲卫生,但不要达到“洁癖”的程度;你可以精神洁净,但不要达到“精神洁癖”程度。一旦与“洁癖”相关联,就成了病态之人。

优秀书籍《人与永恒》的读书笔记3

大学时代,周国平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国内作家之一,十分赞赏他的直白朴素。

多年后,重读他的《人与永恒》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曾经把精妙绝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的习惯也未曾更改。

或许,正如周国平所言,在思想的碰撞中,既有共鸣、又有抗争,谴责或辩护,都过于狭隘,这种对话式的理解才可以称作"读书"。

和《人与永恒》的这次"碰面",机缘巧合自朋友说了一句话:"根本问题是不可讨论的,枝节问题又是不必讨论的。

"翻开尘封多年的学生时代的笔记本,这是我初读《人与永恒》时摘抄的第一句话。

大学的课程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辩论题、讨论会,在庸长的论词中援引几句先哲的思想精髓,会为论点增色不少,如能恰入题眼,更会赢得掌声阵阵。

由此可见,年轻人总是虚荣的,喜欢浮夸的存在感。

《人与永恒》的出版,在作者看来也是出乎意料的。

随性而为的札记,成了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无需用意雕琢、语句通顺即成,全凭"感知"二字描述思绪过往。

作者写得自得其乐,不曾生憋硬造,读者也看得随性自由,不受苦涩折磨。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简单、美好,缺少一本书常态的连贯性,而这正可以适应不同情景、心态下,我们的阅读需要。

短则十余字,多则百余字,有篇章、有段落,喜欢的句子多看上两遍,不解的,大可翻页而过,这般不受阅读次序、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随心浏览,或许只有随笔类的读物方能做到。

阅读也是一种抗争,与作者思想的抗争,与本我的抗争。

书中的所思所感,有些确切朴实有理,有些则稍显偏颇激荡;有醍醐灌顶的拍案叫绝,亦有付之一笑的不以为然,但这都不足以为《人与永恒》盖棺定论,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生妙事,这才是读书的乐趣、阅读的真谛。

优秀书籍《人与永恒》的读书笔记4

周老七年的随意点滴,猛然回首,竟筑成了一本《人与永恒》。

里面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生动的词藻修饰。有的只是看似消极,却极具质朴的东西——“只有质朴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心灵”,因为它简洁地丰富,平淡地深刻。它只是需要我们用一颗安宁的心去细细咀嚼,并与周老对话,产生共鸣,亦或各抒己见。

书中,关于死亡、关于时间与永恒、关于幸福、关于男人女人、关于态度、关于精神现象……太多存在于“人与永恒”之中的关于。其中,全然都是生活的点滴,都是我们无意或有意刻下的颜色。

看时,感慨周老思想的独特与广博,但那毕竟是别人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一直说着别人的理论和思想的博学家并非我、我们所追求和期待的。

以前中学的课本中,毕大妈眼中的幸福是:如金色的马车,从我们身旁走过,而幸福就是掠过后,我们捡起的鬃毛。我们往往轻易与之错过。周老眼中的幸福是:一个心思诡谲的女神——眼光并不势利,权利能支配一切,却支配不了命运。金钱能买来一切,却买不来幸福。而我眼中的幸福呢?我只希望能常在云雾中还能看清自己,在短暂的本色中,多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多为母亲增添一些笑容。忽然间,想起《大兵小将》中那质朴的民歌“一条大路哟通呀通我家…五亩良田哟种点啥……”

“人与永恒”我决不苛求自己本为人的永恒,但会努力让自己活得并不短暂。

优秀书籍《人与永恒》的读书笔记5

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文字优美而富哲理。

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少却了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作者把自己十年来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生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中并没有艰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困惑,也许其中就有你所想的!

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他的这本随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正如在书中所说:“人是唯一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返。”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但其最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为主,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近日出版有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

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周国平是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人与永恒》是他最受读者欢迎,也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优秀书籍《人与永恒》的读书笔记

读书: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1

提笔之前,我重温了一遍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爱与孤独一直是个矛盾,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理解孤独的人学会珍惜自己,能领悟人生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不会做喜欢的奴隶,不会丢失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很难让别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知。理解孤独的人,内心会冷暖自知,会眼神清亮,是一种智慧。

这个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大自然遭受破坏。周国平说:“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对一个直接面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人而言,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的确,旅游业发展到哪里,就败坏了哪里的自然风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庄的一座小桥上,每个台阶都挤满了人,那场面壮观得让人忘了周庄应有的古韵。“自然”在慢慢丢失,就如人性中的“本真”一样,慢慢丢失。

我合上这本书,思考人,永恒;思考爱,孤独;思考自然,生命。思想又变得混沌。有个哲学家说,从混沌到清醒,再复归到混沌,称之为彻悟。我才刚刚混沌,心灵的路很长很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2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其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幸福和痛苦、时间和永恒等多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给身处与泥土打交道的我带来一股清风之余,也使我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对于生命的含义,也许大部分人所联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点,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世间最难以控制的东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复苏。

春天,暖暖的空气开始怀抱着你,渐渐萌芽的枝条开始无限地伸入广阔的天空。随风飘扬的柳絮在阳光中显得朦胧而悠散。一年之计在于春。你也许正在忙碌地制定种种目标以丰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绝自然的人生是充满寂寞和孤独的吗?那是心无法在自然生命中释放的寂寞和孤独。

夏天,你还记得浓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驳树影吗?你还记得在烈日下被晒的微微发烫的脸颊吗?你还记得气宇轩昂的少年迎风吹拂的白衬衫吗?这些温暖和美好的小细节构成了难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迟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拥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为,是一种安静地潜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弹奏出生命的乐章,夏日的微风将生命吹成绽放的花瓣。

秋天,这个季节在构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时更让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币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欢乐和悲伤之中交替延续的。生命的妙处在于不是像知识那样可以言传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转凋零的落叶,一朵来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飞翔于红霞的孤鹫,所蕴含的是生命的启示。思绪融入这自然生命的本质,那么你也会迁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不听话的停留在发丝上,手心的温度也随着一阵呼啸而过的风迅速下降。偏偏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的离别,生活的烦恼,亲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选着逃避吗?逃避所解决的暂时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将其融入,坦然面对。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将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欢乐的结合体。春夏秋冬的循环便组成了生命,人没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导它。正如周国平所言:“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时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3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写下的内心的感思,书中道出了人生真谛。我读后的感想如下,特与大家分享!

一、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

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周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适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我想开花是生命的过程。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是呼吸之间,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伤与快乐!与其悲伤生活还不如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

二、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识

周先生语录:“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此书让我心灵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学会享受孤独。

三、对以前的我产生思考

我活着,不单是为了体验生活,辛酸的,痛苦的,这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欢乐和痛苦是我们应具备的。我们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记了永恒和无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这本书,《人与永恒》,让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个有深度的人,学会从容,试着坦然!

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4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让我们从中收获了智慧和超然。

第一次看到周国平这本《人与永恒》完全出自偶然,在图书馆里来回转,一直找不到很感兴趣的书,然后就这样发现了它。这样一本随笔,一句或者一段话都足以给人无尽感触。

人说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这本书中没有很难懂的术语,相反却是用很易懂的语言来写,让我们可以简单的阅读,留下无尽的思考。

我记得书中有很多话题,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于爱。

“给爱情划界时,不妨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种种美好的遭遇保留怀念的权利。”这句话正出自《人与永恒》。我想,我们每个人对爱情的要求都很苛刻,起码我是,我要的爱情不要丝毫懈怠,我要全心全意,只是这样的爱情似乎真的不能长久,还会以彼此的恨来结束。看到这句话时,我想了很多,也许爱情真的需要宽容。

“不要以成败论人生,也不要以成败爱情。”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就算最后两个人各奔东西,就此分离,也不是爱情的失败。拥有过,存在过,那就是最美好的,就算只剩回忆,也一样值得珍惜。

“一切终将暗淡,未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有爱情存在的日子,永远都会闪烁,那是一段有价值的回忆,因为爱,所以美丽。

“爱一个人,就是心疼一个人……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两种需要。在这茫茫宇宙间,有谁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儿……”我特别喜欢这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软弱的一面,没有谁能永远坚强,我们都需要被人疼,需要那种被人关心与呵护的感觉,我们不过是平凡人……

除却爱情,书中还有很多给人以思考的话语,在人生的旅途上,细细品读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你会收获更多。

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5

我崇拜周国平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总能发现他的许多观点都是自己想说,而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想法。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读了《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国平先生通过文字,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对人的思考。“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大概也是人类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吧,因为人是有着复杂而强大的内心世界的。“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是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不管何种人追求着何种目标,其最大的意义仍是在过程中。“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大概没有多少个人是不羡慕那些成功的光环的吧,而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了欣赏阶段,然后忘了自己可以走近,又或者,根本不愿意花力气走近,所以只能一直在仰望,始终不会被仰望。

淡看爱情。没有人能给爱情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爱情就是一个个发生的事实,谁能把这些事实一一罗列?爱情是美好的,但不存在永恒这样的泡沫,因为永恒的东西只有时间。但是,那些关于永恒的誓言还是可以说的,因为情到深时人就需要表达出来。即使一切终将暗淡,但那些被爱的目光渡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会闪着耀眼的光芒。

享受孤独。“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终归是要逝去的,无论是哪种活法。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孤独的害怕,它会一步步蚕食人的心,最后把孤独变成一股常人无法承受的重量,直至人崩溃。然而,一旦人学会了承受孤独,并从孤独中找到自处的方式,孤独便会成为自己的优势,可以帮助自己看清自己以及自己以外的很多很多。只要够勇敢,就会发现,孤独,其实有时候是一种心灵的休憩与复原。

超脱人生。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之得失,于浩瀚的宇宙,实在是不算是什么。也许有人会反驳,自身的得失对宇宙也许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但是当我只关注自己的时候,那便是大事。或许吧,个人得失对于个人来说的确算是大事,但是我只是提倡那一种生活态度,得得失失,都是难免的,但是何必拘泥于那些已成事实的事实,不如退后一步抬头看看也许还是湛蓝的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幽默和自嘲。我不是伟人,没能力为人类为社会为这个世界做任何大贡献,但是我从来不会否认自己的生存价值。我让自己变得幽默,努力娱乐旁人,更娱乐自己。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可以让自己的心尽可能地保持活力。我也喜欢自嘲,会自嘲的人,才能使自己居于自己之上,从而也居于自己的敌手之上,占据了一个优势的地位,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太多的尴尬之中。自嘲还可以使敌手的一切可能的嘲笑丧失了杀伤力,就像一个盾牌,挡住自己与迎面而来的伤害,所以,何乐而不自嘲?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他。但他却永远笼罩在一张神秘的面纱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

在《知识不是力量》中,南桥所论述的知识与见识之间的差别,有震撼,但更多的是赞许。以下摘抄片段:

1.我为学生感到可悲。学生离知识的仓库多远?一根网线而已。

2.艺术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高效地表达。

3.几百年后,还有人会咀嚼《红楼梦》,因为它有很多东西还没有被打开,但是,几百年后,有谁会再去看《战略管理》,现在谁还记得曾经红极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4.那些被物欲蒙蔽了眼睛的人,仍照旧过着灰暗的、时时无聊的生活。在这漫长的绝望中,文学给我们的生活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5.现在,我们的作业通常是“基于知识”,而不是“基于问题”,或者“基于现实项目”。

6.国内学科越来越专业化,各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大家在一起只是交流学科的考题,并以此作为指挥棒,指导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叫出来的就是一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生。请注意,“你以什么来衡量,你就会得到什么。”

7.过去我以为自己很笨,后来发觉不是学生笨,是老师笨。事实上也不是老师笨,而是教育制度笨。在动物庄园,你怎么能让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一起参加游泳统考呢?

在晚自修时,我说了《圣经》里的一个故事给学生听:某一天,耶稣从房子出来,外面是他的学生。他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种的时候,有些落在路旁,被飞鸟吃走了;有些在石头地上,土既不深,发苗最快,但日头一晒,因为根不深,枯死了;有些落在荆棘里,把他挤住了,有些落在好土里,就结实。”

其实,撒种好比所谓的德育,撒在路旁,被飞鸟吃走了,说明老师对你的教诲你没有听进去,还是照犯;落在石头地上的,说明你只是害怕权威,老师说完后,怕再被老师说,所以有一段时间注意,但不深刻,过一段时间你又重犯。

有些落在荆棘里,说明当其他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时,你随主流,似乎他们成为了你继续犯错的“勇气助推器”一样,使得你又一次犯错。而那些落在好土里的种子,开出的果实师结实的,而且时间越久越结实,是他们真正听到心坎里去了,并且在以后的岁月中,不管在学校里,生活中,工作上都一直恪守着老师的教诲,他们的成就也就更丰硕,更结实。

《老师的力量》之饮水思源读后感


《老师的力量》之饮水思源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老师的力量》的第一部分“饮水思源”。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体会到老师对一个孩子成长之路的影响之大,更让我觉得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个性发展,就是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发展方向作出科学地判断、准确地选择,从而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和张扬。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均衡性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综合性从学科的角度来说,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选择性则是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提出来的,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的本质特征乃是素质教育个性化。

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等各方面,若单以个体智育成绩的好坏评价,不仅曲解了个性差异、增加了学生身心负担、限制了他们的正常发展,而且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本意。当教师掌握了标准答案,成了知识、道德、规范和秩序的化身时,学生则完全丧失了独立自由个体的地位,由“人”变成了“产品”,最终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同一个模板出来的、缺乏创见的。由此可见,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中,有三个重要功能,即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把学生看作是人,是社会的人,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单单是关注学生的成绩。

其次,我们要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1、尊重学生个性是实施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学校,教师接触学生机会最多、影响最大,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形成与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真正使学生在学校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只有把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完美的个性。

2、善待学生个体的差异

爱学生不仅是爱他的优点,更可贵的是要爱他的缺点。因为体现在孩子身上的缺点都是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也是可以矫正的可爱的缺点。帮助学生需要真诚,心诚则灵;第二,要求教师没有偏见,偏见常常容易遮蔽发现真、善、美的眼光;第三,要求教师要有预见,善于发现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潜在可能性,发现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和最佳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个性的核心是个人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追求、探索,追求负责任的、理智的自主。鼓励了这种自主便鼓励了个性的发展,抑制了这种自主就阻碍了个性的发展。而“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当前教育无视学生的正当权利,在令人窒息的学校氛围中把学生培养成失去独立人格的人。因此,在新教改中,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独立自主、有创造精神的个人,他们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

4、改善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个性化的探究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具体性,尊重他们的生活,带着平常心走向大众化。

总之,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篇1)

首先我会对初中英语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将知识形成一个框架体系,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并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将初中英语分类阐述,其次,课下,我会经常和学生进行课后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以及每节英语课的掌握情况,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对上课的形式也进行一定的转换,过去都是老师一直不停的说,而学生作为观众静静的听,很多学生只听不思考,导致了上课效率不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走神,甚至在课堂上犯困,这样不仅收获不到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后续课程的展开,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转变一些上课的形式,比如课间加强练习,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关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一些阅读技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英语知识,老师主要是答疑解惑,而学习还是要靠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篇2)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与永恒读后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一直不太懂。后来渐渐明白,这句话就是把书当成一块敲门砖,通过读书去获得金钱和美女。

上初中时,有一篇课文选的是赵丽宏的一篇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文章开篇的一段我最喜欢: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求知和阅读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一个不想打开门探寻的人,只能是一个精神上贫困衰弱的人,只能在门外无聊地徘徊。当别人为大自然和人世间奇妙的景象惊奇迷醉时,他却在沉睡。

上大学时,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广阔遥远的世界,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一直在想,书中到底有什么?每天看书,仿佛只是习惯,只为心安。有些书,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看过之后却淡如白水。有些书,看的时候平淡无奇,却常常无意中给我生活中的启示。

其实,书中没有金钱和美女,有的只是令人惊奇的新鲜世界和通向智慧清明之境的道路。

在人生走过的每一天,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想不明白的事情,都会有纠结难过不知所措的时候。此时,只要选择一本好书,静下来阅读,就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又仿佛在杂草丛生的荒原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

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就是这样一本可以作为教育生涯灯塔的枕边书。

第一次见李政涛教授是在一次教师培训上,他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从宏大的社会变革到教育本质,再到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最后到面对海量信息的三重境界。我被他深深地吸引着,他身上闪耀的是智慧的光芒,他带给我的是一种新奇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

这次他的新书发布,学校给老师们每人发了一本,看着深蓝色的封面,就有一种深邃、悠远而宁谧的感觉。

里面的文字,每一句都值得深思,每一句都带给我新的思考。

“覆盖,是我们时代的特质。所有制作或创造出来的东西,无论技术、器物,无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无论名人、明星,都随时可能被一波波的后来者覆盖,一层层地被后继者覆盖,被涂抹,直至湮灭消亡。”如此深切的领悟,透彻的剖析,是我们都感觉到却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讲出来的。

关于教育与培训。

期末考试结束之后,跟一位孩子的家长聊到他的成绩,聊到某数学培训机构开办的学校,提到那所学校的孩子被训练得很好。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教育与培训有什么区别?学校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培训又有什么区别?他们各自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这位家长一直说培训机构很好,却不会让孩子离开学校只在培训机构学习?

“教育常常被缩减为培训。培训无非是为了掌握某种技能(如使用电脑、开车等)而进行的训练。教育离不开‘训练’,但不止于、更不等于训练。教育需要再往前走一步,还要启迪人的智慧,培育人的人格。培训可以速成,且必须速效,‘马上就要用’的召唤如擂鼓般在培训者的耳朵旁反复回响。这种召唤具有‘魔力’,湮没了对人的智慧与人格的呼唤。结果,技能有了,智慧没了,人格丢了。”

也许所有让孩子报培训班的家长都能隐约感觉到教育与培训的区别,而作为老师,我们要更加清楚,自己所做的不是培训,而是教育,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完整人格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的.培养。

空间中的教育。

空间与能力有关。校长的“空间领导力”,教师的“空间设计力”,学生的“空间领导力和空间设计力”。教师设计教室空间的能力必须在干净、整洁的底色之下,否则,所有的设计都会哑然失色。而教室里,需要师生共同设计和完成空间的装饰,每一处空间,都蕴含着师生的努力,同时也蕴含着感恩与责任。

对终身教育,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却不知其背后深层的哲学思考。人生有涯,重在过程,每一次的学习与探索都是扩展个人生命深度与广度的过程。而做到终身教育其实不易,如何把终身教育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作者说“终身教育,是以保持原有的活动空间,甚至打开新的生活空间为前提的。”曾经的我对自己窝在房间、被窝的行为不以为意,觉得自己还在看书、看视频,也是在学习和进步。可是,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躺在床上看书究竟是不是完全的、自足的终身学习?没有保障自己柔软膝盖、健壮体魄的终身学习又能坚持多久?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本可以作为教育人枕边书的著作,值得反复阅读咀嚼,书里有一道通往澄澈明净之地的光芒。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篇3)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其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幸福和痛苦、时间和永恒等多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处与泥土打交道的我带来一股清风之余,也使我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对于生命的含义,也许大部分人所联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点,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世间最难以控制的东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复苏。

春天,暖暖的空气开始怀抱着你,渐渐萌芽的枝条开始无限地伸入广阔的天空。随风飘扬的柳絮在阳光中显得朦胧而悠散。一年之计在于春。你也许正在忙碌地制定种种目标以丰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绝自然的人生是充满寂寞和孤独的吗?那是心无法在自然生命中释放的寂寞和孤独。

夏天,你还记得浓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驳树影吗?你还记得在烈日下被晒的微微发烫的脸颊吗?你还记得气宇轩昂的少年迎风吹拂的白衬衫吗?这些温暖和美好的小细节构成了难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迟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拥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为,是一种安静地潜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弹奏出生命的乐章,夏日的微风将生命吹成绽放的花瓣。

秋天,这个季节在构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时更让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币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欢乐和悲伤之中交替延续的。生命的妙处在于不是像知识那样可以言传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转凋零的落叶,一朵来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飞翔于红霞的孤鹫,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启示。思绪融入这自然生命的本质,那么你也会迁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不听话的停留在发丝上,手心的温度也随着一阵呼啸而过的风迅速下降。偏偏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的离别,生活的烦恼,亲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选着逃避吗?逃避所解决的暂时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将其融入,坦然面对。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将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欢乐的结合体。春夏秋冬的循环便组成了生命,人没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导它。正如周国平所言:“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时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篇4)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时,应注重以教学目的为宗旨来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但并不代表学生对英语的认知程度就得到了提升,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对教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时候自己感觉教的好,但不一定学生就学的好,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课后的作业练习和考试成绩也能真实反映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充分的衔接,所以教学上要多和学生交流,对于知识要及时的巩固和加强,不断反馈自己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争取最大化的完善自己的教案,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薄弱的地方及时练习和巩固,打造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篇5)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我认为人生的内容是:a+b+c+d+…

人生的结局是:0

人生的意义是:(a+b+c+d+…)*0=0

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毫无限制的延长那个加法运算,不厌其长。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了解,慢慢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日记。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系列7篇)


对于一些写读后感的小技巧你是否掌握呢?你可能也被作品这本好书深深吸引了。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能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 篇1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后岁月里是否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我也不愿别人来指指点点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为自己生病,还有懒惰慢慢悠悠的才读完了周先生的《人与永恒》,生病是真,也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来让自己好不那么备受内心的煎熬。

孤独、艺术、哲学、诗、真诚。你看,现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读书,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可笑,看的时候,总在被书中的观点,说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书本,还是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想安慰自己说虽然现在不记得,但是它已经融在我的观点了,等需要用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的,什么时候要用,考虑问题还是向别人卖弄自己的时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实上,连那时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谓融进自己观点里的别人的观点都不太清楚。我实在是看不上那些时时刻刻卖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难保证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尤其是最近发现,自己所瞧不上别人身上的点,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是自己从未发现而已,越是这样,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许一直以来讨厌的是那些自己在无意识的时候扮演的“角色”,总归还是觉得有些可笑。

“老是听别人发表同样的见解和感叹,我会感到乏味。不过我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更乏味,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叹也听不到,我不愿重复,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给他们。与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来……”何尝不是呢?只能听到别人同样的“见解”,感到无聊至极,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再嚼,实在是让我听的难受。不想对着这样的观点拍手叫好,告诉对方你真有想法。我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或许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很友善,没有如我这般苛刻的对待我,我开始逃离,现在不愿再随意与人谈论这些话题,总是会觉得对方太年轻气盛,就如“谈愁的都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饱经人生沧桑的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刚二十出头的年纪,也不敢说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还是一个幸运的人,身边总归是有一两个愿意听我讲,我也愿意好好听他们观点的人。一想到这里,总觉得自己是何其幸运啊。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与旁人一样。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周先生的文笔好生犀利,处处打到人性的弱点,着实给年轻人好好的讲了一堂课。只是,这远远不够,人们受到讽刺,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心态(智)的改变从不在一朝一夕,难免为了改变而改变,最终落入到“角色”切换的闹剧中。周先生这话,应是我好好挂在床头来警示自己的,若有朝一日能走出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的困境,这便是少了许多烦恼吧,我也希望这一日能早些到来。

在看到先生关于艺术家的描述部分,实在是很难不想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啊,还记得前些个月和朋友谈起,他说很少有人可以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然而我看到的包括我问到其他人,人人都对这个主角赞不绝口,给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我很好奇,人们对他的赞扬在那千篇一律的背后,有多少是跟随潮流,好吧,我承认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只是在想安慰自己而已。通过作者的描述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艺术水平高超,但是艺术与生活、与责任是不相容的吗?只有置身地狱才能觉得自己是以旁观者来审视这一切,才追求到全面的美?凭借一个人的才,便可以忽视一个人的德,因为书中的主角光环,便成了自由的化身,理想的热爱,成了人人敬仰的追求,放在真实的生活中这样的行为还有多少人会吹捧,我真想听听那些人在那是的发言会是什么样,我实在是很难觉得这不可笑。虽然极度讨厌他们听完我的说法之后一副居高临下“你不懂”的样子,但我能理解他们千遍一律的解释,只是我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他们的角度或说法,在网上冲浪一下就一目了然,我承认我是带有偏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要摆脱从来都是自己那颗迟钝的心和不够聪明的大脑,要摆脱环境的限制,你需要更好的方法。或许我并不是那个被极被需要的自由的灵魂。我欣赏艺术家,也欣赏他们的作品,但我绝不会和他们有太多的交集。

“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圆滑世故总在被人们所嘲讽,人们嘲讽的对象终究还是他们自己。多有趣呀,也是前段时间发生的故事,现实的事情却在书本中再现,是我在和一个朋友分享自己的人际交往小技巧,现在却觉得自己所作的很没有必要,本来自己知道即可,还多此一举的分享给别人。但也是证明了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很多场合不是不讲真诚,只是展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的角色吧,毕竟人是多面的,在合适的时候展现出来合适的角色即可,但长久相处的关系却很难如此,有太多面是自己无意识展现的,久而久之也就展现了所有面,但也不要忘记最亲近的人最光彩的那面,因为那是最容易被生活的茶米油盐所掩盖的。

“文人最难戒的毛病是卖弄。说句公道话,文字本身就诱惑他们这样做。他们惯于用文字表达自己,而文字总是要给人看的,这就很容易使他们的表达变成一种表演,使他们的独白变成一种演讲。他们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众的窗口,不由自主地要摆好姿势。有时候他们拉上窗帘,但故意让屋里的灯亮着,以便把他们的孤独、忧伤、痛苦等等适当地投在窗帘上,形成一幅优美的剪影。即使他们力戒卖弄,决心真实,也不能担保这诉诸文字的真实不是又一种卖弄。”文人的卖弄也难全怪文人,毕竟写在作文纸上,或呈现在那一亩三分电子屏上,一篇慵懒的散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两眼就知道作家水平的,总归华丽的文字更吸引人的眼球,更讽刺的事情,好的文章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但是人们总会被华丽的辞藻夺去了目光,从而来判定作者的文学功底。就像短视频/自媒体时代,视频市场从几十分钟到几分钟再到几秒,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因为这样高强度的刺激足够满足自己空虚,一眼即可选出高下。时代在进步,但在某些方面我们更喜欢上个世纪,却也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在上个世纪生存,于是想追求一个自己构想的各个时代的长处相结合而成的完美时代。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 篇2

一直都很喜欢周国平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而《人与永恒》就体现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怀的角度看问题。提醒着人们要爱护珍惜自然。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身外之物。人能活着的时间就那么几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这么多,可是享受不等于幸福,我们在苦苦追寻这些身外之物的时候为什么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幸福呢?为什么不驻足观赏一下路两旁的美景呢?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 篇3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其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幸福和痛苦、时间和永恒等多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处与泥土打交道的我带来一股清风之余,也使我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对于生命的含义,也许大部分人所联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点,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世间最难以控制的东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复苏。

春天,暖暖的空气开始怀抱着你,渐渐萌芽的枝条开始无限地伸入广阔的天空。随风飘扬的柳絮在阳光中显得朦胧而悠散。一年之计在于春。你也许正在忙碌地制定种种目标以丰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绝自然的人生是充满寂寞和孤独的吗?那是心无法在自然生命中释放的寂寞和孤独。

夏天,你还记得浓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驳树影吗?你还记得在烈日下被晒的微微发烫的脸颊吗?你还记得气宇轩昂的少年迎风吹拂的白衬衫吗?这些温暖和美好的小细节构成了难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迟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拥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为,是一种安静地潜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弹奏出生命的乐章,夏日的微风将生命吹成绽放的花瓣。

秋天,这个季节在构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时更让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币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欢乐和悲伤之中交替延续的。生命的妙处在于不是像知识那样可以言传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转凋零的落叶,一朵来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飞翔于红霞的孤鹫,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启示。思绪融入这自然生命的本质,那么你也会迁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不听话的停留在发丝上,手心的温度也随着一阵呼啸而过的风迅速下降。偏偏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的离别,生活的烦恼,亲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选着逃避吗?逃避所解决的暂时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将其融入,坦然面对。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将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欢乐的结合体。春夏秋冬的循环便组成了生命,人没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导它。正如周国平所言:“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时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 篇4

首先我会对初中英语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将知识形成一个框架体系,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并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将初中英语分类阐述,其次,课下,我会经常和学生进行课后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以及每节英语课的掌握情况,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对上课的形式也进行一定的转换,过去都是老师一直不停的说,而学生作为观众静静的听,很多学生只听不思考,导致了上课效率不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走神,甚至在课堂上犯困,这样不仅收获不到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后续课程的展开,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转变一些上课的形式,比如课间加强练习,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关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一些阅读技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英语知识,老师主要是答疑解惑,而学习还是要靠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 篇5

我喜欢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点。

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云雾上来俯视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们,这样,我们对己对人都不会太苛求了

那些有着明显弱点的人更使我感到亲切。

没有一种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点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认识到这一点,对人对己的态度或许会更宽容、更平和了吧。

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越大,快乐常在,痛苦也不会少,你既离不开人群,那就要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痛苦。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很生动形象的比喻。记得不要忘记开花哦!

心理学家们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在儿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证。

许多无关紧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诱惑了人们触犯禁忌的欲望。这一现象真该引起父母、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类管理者的反思啊!

每个人的个性是一段早已写就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人的个性是天性与后天环境熏陶的结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事件一方面作为人的个性的展示平台,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断面强化着人的个性品质。

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时彼一时地不靠谱,不同状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因为人终究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的只是适度的自由和解脱罢。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往往如影随形,假如我们能够把痛苦和欢乐当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无比的!

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了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抛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静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会倍感无聊,波澜壮阔却又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样的生活呢?!

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结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远不会最不幸和最幸福。在爱的过程中间,才会有"最"的体验和想象

别太在意结果,真诚地爱过,深切地痛过,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我明白我爱或者是不爱。

人们常说,爱情使人丧失自我。但还有相反的情形:爱情使人发现自我。在爱人面前,谁不是突然惊喜地发现,他自己原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来还有这么多平时疏忽的好东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爱人,于是他寻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献的愿望导致了发现。没有呈献的愿望,也许一辈子发现不了。

与其说有理解才有爱,毋宁说有爱才有理解。爱一个人,一本书,一件艺术品,就会反复玩味这个人的一言一行,这本书的一字一句,这件作品的细枝末节,自以为揣摩出了某种深长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产生爱,但是爱了就会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那永远闪烁的是爱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动物吧,一生为爱而奔波劳碌,即使如飞蛾扑火一样也在所不惜。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事业是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否也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呢?

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突,还是伴随着细小争吵的和谐,这一切都是爱情。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爱情经历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道流动的江河。当我们回顾往事时,我们自己不必否认、更不该要求对方否认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条支流或一朵浪花。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 篇6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让我们从中收获了智慧和超然。

第一次看到周国平这本《人与永恒》完全出自偶然,在图书馆里来回转,一直找不到很感兴趣的书,然后就这样发现了它。这样一本随笔,一句或者一段话都足以给人无尽感触。

人说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这本书中没有很难懂的术语,相反却是用很易懂的语言来写,让我们可以简单的阅读,留下无尽的思考。

我记得书中有很多话题,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于爱。

“给爱情划界时,不妨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种种美好的遭遇保留怀念的权利。”这句话正出自《人与永恒》。我想,我们每个人对爱情的要求都很苛刻,起码我是,我要的爱情不要丝毫懈怠,我要全心全意,只是这样的爱情似乎真的不能长久,还会以彼此的恨来结束。看到这句话时,我想了很多,也许爱情真的需要宽容。

“不要以成败论人生,也不要以成败爱情。”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就算最后两个人各奔东西,就此分离,也不是爱情的失败。拥有过,存在过,那就是最美好的,就算只剩回忆,也一样值得珍惜。

“一切终将暗淡,未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有爱情存在的日子,永远都会闪烁,那是一段有价值的回忆,因为爱,所以美丽。

“爱一个人,就是心疼一个人……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两种需要。在这茫茫宇宙间,有谁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儿……”我特别喜欢这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软弱的一面,没有谁能永远坚强,我们都需要被人疼,需要那种被人关心与呵护的感觉,我们不过是平凡人……

除却爱情,书中还有很多给人以思考的话语,在人生的旅途上,细细品读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你会收获更多。

一念永恒的读书笔记 篇7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我认为人生的内容是:a+b+c+d+…

人生的结局是:0

人生的意义是:(a+b+c+d+…)*0=0

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毫无限制的延长那个加法运算,不厌其长。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了解,慢慢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日记。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阅读的力量读书笔记


我读完本书后,受益匪浅。推荐所有想读书但还没找到动力的同学来看看这本书。
斋藤孝的书的特点是,每个主题其实是由很多篇独立的文章组成的,看似零散,但其实非常厉害。我读完以后有种强烈的感觉:这本书是面向各种类型读者的,不同类型的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有所收获。

这种体验在我读的书中非常少见。

同样是讲阅读技能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学院派的书籍,着重于体系化的讲解阅读技能。

近两年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在《得到》上,尝试了更零散的阅读方式,以及听书。虽然也非常有收获,但与之前读书中得到的成长想对比,我感到读书能够带给我更强大的力量。尤其是读完《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之后,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pS:《阅读的力量》这本书最初是在得到听书上听到的,但是自己读了以后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

读完本书后,收获最大的有几点。

【朗读】

各种类型的书加起来我看了不少,但是下笔就是口水话,想来就是朗读太少的原因。以后一定一定要多朗读。

【获得自信】

读书不只是学习,通过读书了解到作者也有相同的想法,从而印证了自己的知识,就能够获得强大的自信。

【多读书】

要多读,读很多书,才能量变而质变。我已经从好几个不同的作者那里看到了这个观点,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观点。也越发坚定了自己要多读书的决心。

【主动读书】

这里的主动,指的是在读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调动自己的头脑。作者不只提供了建议,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三色笔记法、转述。

三色笔记法是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阅读的过程中划出重点和自己的兴趣点,当画线的时候就需要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要划这里。

转述是不仅是一个读书的方法,更是读书的标准。作者把能够转述一些核心内容作为读过一本书的标准。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永恒的力量》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永恒的天使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