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正阳门下有感 > 地图 > 观正阳门下有感

观正阳门下有感

发布时间:2021-04-30 来源:互联网

《正阳门下》影评。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正阳门下》影评》,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正阳门下》影评

文/司马平邦

虽然自己的办公室离潘家园只有咫尺之遥,但离古董这一行其实千里万里,就像,我们中的许多人,已长期生活在北京这个地方,有的甚至已买房置地还迁了户籍,但离真正的老北京一样千里万里。

当然,现在的北京,似乎也没有任何强迫你必须变成一道地北京人的意思,我们的理由常常是,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这话里话外的滋味,你好好咋摸咋摸吧。

1985年,刚初高中的我曾满怀喜悦地来到北京,呆了好些日子,把从故宫到圆明园这古典和经典中的北京逛了个够,其中就有前卫和正阳门,而电视剧《正阳门下》里暗表,就在洒家年轻的身影看不够北京街景的时候,收破烂出身的韩春明(朱亚文饰)已经悄悄地把他的生意(公司)和生活(古董)都做得有模有样了。剧中的韩春明,知青返城,落得进废品回收公司沿街收破烂,却歪打正着,走上了一条大收藏家的金光大道,其实,这也是中国许许多多收藏家们的来路――捡破烂出身。

相信,许多看过此剧的观众会边看边咋舌,哎呀,人家北京人把收破烂都能做成大艺术家和大企业家呢。换言之,什么是有价值的文化?这京城里英雄辈出的收藏家们就是最典型例子,不过,在中国想到达这种文化价值,除了北京,没第二个。

在《四世同堂》《渴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之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遇到过《正阳门下》这样如此地道正确的京片子电视剧了,祖居于正阳门下同一大院里的韩、程、苏3个家庭,以及他们的那些个街坊或者京郊的远近亲戚们,来来回回穿梭在这个接近40集的剧集里,时间跨度从1970年代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历30多年,其实是一幅北京正阳门版的清明上河图。

它将二环的北京和远郊的北京,将30年前的北京和眼下的北京,将爷们儿、侃爷的北京和娘们儿、大妞们的北京一网打尽,融合了北京社会的时政转变、北京人的代际更替以及北京城里城外的生产、生活改造;尤其是韩氏家族与京郊的孟氏家族的明远而实近,其所道的尽是仁义亲爱的人际关系,将北京人善良、包容、愉快的人际关系一一写尽,可以说,这部剧将当年老舍先生开创的老北京风格更上层楼,且,《正阳门下》里的人际关系更复杂,更多变,更有当代北京的市井风格。

京片子,其实在《正阳门下》并不是最为突出的语言风格,它只是撷取了大多数观数能够听得懂,又极有北京味道的对话方式,同时又不是为了对话而对话,而是为了性格冲突而对话。

《正阳门下》中的对话,最能代表剧中个性的有以下几对:

首当其冲的是男女主角韩春明与女朋友苏萌(边潇潇饰)之间,打情骂俏式的京片子情话,比如韩春明和苏萌、涛子(迟佳饰)和关小关(范琳琳饰),这两对恋人都喜欢以太后和太监口吻互相调侃,表现出北京大妞的自满和北京爷们儿的自嘲,那种北京爷们儿的自嘲,其实又是一种绝对自负的曲折表现,这转来转去间的人格流露,正是典型的北京味。

而韩春明与他的远房表妹孟小杏(陈思斯饰)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几十年间,孟小杏对韩春明这个1号梦中情人的迷恋,亦是《正阳门下》对话里极有味道的一组,来自远郊的孟小杏打小立志要嫁给正阳门下最正宗的北京小伙子韩春明,而这个浑身土里土气的表妹的梦想对韩春明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笑话,但这种明显对立的情感关系,却又能让兄妹二人维持了几十年不变的长久友谊,他们之间的那些对话,虽然不是讽刺、谄媚就是拆台、挤兑,但最终留给观众的还是这对远房表兄妹间的情深意重。

韩春明,与师父――民间大收藏家九门提督关大爷,以及与另一捡破烂起家的民间收藏家破烂侯,此3人亦构成了一个北京民间收藏行业的历史性气场,他们之间除了源于宝贝所交流的内容是如此的富有文化意味之外,他们之间的互相称谓、行业用话、体态动作、情感流露等等,皆自成一体,处处暗含收藏业似为不可泄露的天机,那种精致的双关语态随处可见,与当年将清末民初的北京社会与中医哲学完美统一一处的《大宅门》真是异曲同工,《正阳门下》的双关话风亦是《大宅门》的惟一继承者,可以将京片了的妙处发挥到淋漓尽致。

据知,《正阳门下》如此京片子和如此富含收藏业之天机,与在剧中饰演坏大舅刘老板的郝金明密不可分,或说,郝金明就是剧中韩春明的人物现实原型,现实中,演戏本是郝金明的副业,他更是一位北京城里数一数二的民间大收藏家,韩春明几十年来的一路发家史,就有郝金明个人经历的影子,当然也有郝金明这个真正的业内人将业内那些向来不可明示的天机向创作者做过诚意点拨的原因。

比如,韩春明者,千好万好,但有一点或者不会被大多数观众完全认同,即他的为人极其鸡贼,十几岁跟着九门提督学艺,后遇破烂侯,及至自立门户开始创业,春明之低调,之苦穷,之耍贫,蒙混过了自己家人的眼,蒙混过了自己爱人的眼,及至被家人和爱人发现他已是坐拥多家酒楼和地产企业的大企业家时,所有人都愕不可堪,而正是这种鸡贼的处事,才是使他可以在二三十年间积累起无法估量的文物身家的创业秘辛,这也恐怕是《正阳门下》最有文化价值之处,之一。

剧中的另一重要人物程建军(朱铁饰),是终生与韩春明严重对立的敌手,他们一个鸡贼一个真贼,一个体制外一个体制内,一个低调一个张扬,一个正义一个邪气,一个求真一个造假,电视剧用韩程二人的矛盾和统一,既展示了一代老北京的人性与人文,同时更揭示了收藏业鲜少被人知的种种潜规则,尤其是剧集的后半段,程建军在求艺景德镇后,学了一手绝妙的制造赝品的本事,连续给郭大伯、苏萌和苏萌大舅、关大爷那对不孝儿子和儿媳,做了几个大局,可谓玄机纷呈,匠心骇人,估计那些天天流连于潘家园的业内人士看后都会倒抽一口凉气了。

剧中饰演程春明的朱亚文和饰演苏萌的边潇潇,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北京孩子,这跟陈宝国能在《大宅门》里出色完成白景琦形象的本土生人缘故大不同,江苏人的朱亚文与山西人的边潇潇,所以能将这一对北京爷们和北京大妞的形象如此完美地完成,与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尽情释放有莫大关系,所以才形似之外,更有一番神似,尤其是边潇潇饰演的苏萌,那么大气又那么拧巴、如此深情又如此爱折腾,她一个人承担了该剧最大多数的感情吸引,表学者自身阳光、自然的青春女性之美,尤亦可以满足观众们最普遍的情感需求,使其不但成为韩春明心目中的女神,更成为观众们心中的女神。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正阳门下》观后感400字


《正阳门下》观后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我们总是耿耿于怀,那么人生将被烦恼纠缠。而气度显得尤为重要。

豁达,你将会翱翔在广阔的天空。狭隘就会永远蜷缩在逼仄的角落。

韩春明的家庭条件不如程建军,在追苏萌时,程建军便认为自己更有可能赢得苏萌的芳心。但苏萌更倾慕机敏豁达的韩春明,遇冷后的程建军多次挑拨他们之间的感情。如此狭隘的心胸,怎能赢得美好的爱情,又怎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呢?

程建军其实挺有才华的,可就是没春明有成就。为了证明自己比韩春明强,竟然铤而走险去制作假古董,别人难辨真假。可只要春明一上眼,就知道是赝品。他心胸狭隘,纵然有才华。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肝癌,结局令人叹惋。

当今社会像程建军这样心胸狭隘的人大有人在,如韩春明这样心胸豁达的人只占少数。

当然,在创业的过程中艰难困苦甚多,在竞争的过程中,心胸狭隘的人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便不择手段,暗箭伤人,这样只会使自己深陷堕落的泥沼难以自拔。而像韩春明这样豁达乐观的人,不计较眼前的利益和暂时的得失。这样往往能够左右逢源,成就一番事业。

韩春明那代人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依旧坚韧不拔的用他们青春的激情和汗水恣意谱写着人生的宏图。当下,现在的年轻人遇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顿失年轻人该有的蓬勃朝气。我们应当学习先辈们吃苦耐劳、爱拼敢赢的精气神。只要年轻人坦荡的面对现实,超越自我,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

昨天的遗憾已无法弥补,今天的奋斗或能助你挣脱命运的桎梏。从容豁达的迎接明天。

《正阳门下小女人》观后感


《正阳门下小女人》观后感

原创: 小马悦文

应同事大姐的推荐,搜《正阳门下小女人》电视剧来看,发现演的真是好,都舍不得放下了,48集看完,觉着有很多感触,简单的聊一聊。

《正阳门下小女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大背景从刚刚解放后的55年开始,主人公由蒋雯丽扮演,说的是一个叫徐慧真的女人,在生产之日被丈夫抛弃,然后重接小酒馆,孤儿寡母,自强自立,经历国家的社会动荡,公私合营,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一直独具慧眼,走在社会的前头,八十年代,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全家齐心协力,把家族企业搞的是兴兴旺旺。还对背叛她的前夫和表妹宽容以待,一直接济他们,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企业搞大了,还让三个外甥女来担任重要职务,把她们从农村解救出来,全家都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全剧很温馨,很励志,也有点搞笑幽默,情节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让人看得是有滋有味,欲罢不能,特别是我们这些接近中年的人们来说,十分有怀旧感,回顾感,特别亲切,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让人思索很多。

首先谈谈徐慧真为什么能成功。第一,是她的坚强理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丈夫离她而去,她没有哭闹,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的挑起重担,一面看孩子,一面小酒馆开门营业,养活了自己和孩子。她给孩子取名叫“理”,就说明她是一个讲理、很理智的一个人。第二,是她的聪明能干,徐慧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意上照顾的有声有色,还特别有政治觉悟,次次有什么活动都走在前面,次次都让领导大大的夸奖一番,别管有什么活动,她都如鱼得水,没有吃过亏。第三,是她的拿得起放得下,该投资时她投资,该受罪时她受罪,该享受时她享受,该放手时她放手,从来没有抱怨过谁,包容了一切,宽容了一切,在最后时她对大女儿说:“宽容就是善待自己”,其实就是说明了她的心态,心胸宽广,乐观向上。

徐慧真并不是只看利益的人,她有一个好朋友兼竞争对手陈雪茹,也是一个女强人,她就有些路子不正,争强好胜,喜欢搞一言堂,结果她的两个儿子不和,几乎闹得全家分崩离析,和徐慧真对比就能看出来,做人做事一定要以立人为本,以和为贵,全家人的感情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都说“家和万事兴”,凡事让着点别人,拉着点别人,看似吃了亏,但你得了人心呀,只要人心都肯向你靠拢,你还要什么不可得呢?!

看看这走过来的四十年,徐慧真顺应社会潮流,在新时代又迎头赶上,步步走在前面,捞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桶金,我们在那个一样的时候,看到前景了吗?没有。开宾馆,开饭店,开发旅游,开发房地产,研制手机,如果我们跟着社会,我们自己会想到吗?会敢干吗?不会。啥叫眼光,啥叫魄力,啥叫头脑,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人家都能身家过亿,我们还是普通一员。看看人家那潇洒的生活,还是有点羡慕吧?所以说,咱自己笨,资本又低,不可能逆袭也就罢了,但是做人做事还可以跟着人家学学的,总而言之要不断学习,不断自省,改变自己,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就算不能走在社会的前端,最起码也不要被落的太远,固步自封是最要不得的。像徐慧真前夫老倔头贺永强,倔了一辈子,最后不还是屈服了么,不是改变了么,事实是最能教育人的,你不改变,难道能守着黄土过一辈子?

《正阳门下小女人》是个立意、情节、表演都不错的电视,大体不错,只是在细节再改善些就好了。当然,我们看电视主要是看他讲了什么,我们自己有什么收获,又不是专门找茬来的,那些就忽略吧。徐慧真——蒋雯丽,是个好女人,新中国下的女性好代表,赞一个!

正阳门下小女人观后感1200字


《正阳门下小女人》这部电影是正在热映的,讲述了一个女性创业者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在那个艰难的时代,作为一名女性,主人公都能创业成功,更何况今天的我们。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正阳门下小女人观后感1200字。

应同事大姐的推荐,搜《正阳门下小女人》电视剧来看,发现演的真是好,都舍不得放下了,48集看完,觉着有很多感触,简单的聊一聊。

《正阳门下小女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大背景从刚刚解放后的55年开始,主人公由蒋雯丽扮演,说的是一个叫徐慧真的女人,在生产之日被丈夫抛弃,然后重接小酒馆,孤儿寡母,自强自立,经历国家的社会动荡,公私合营,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一直独具慧眼,走在社会的前头,八十年代,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全家齐心协力,把家族企业搞的是兴兴旺旺。还对背叛她的前夫和表妹宽容以待,一直接济他们,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企业搞大了,还让三个外甥女来担任重要职务,把她们从农村解救出来,全家都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全剧很温馨,很励志,也有点搞笑幽默,情节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让人看得是有滋有味,欲罢不能,特别是我们这些接近中年的人们来说,十分有怀旧感,回顾感,特别亲切,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让人思索很多。

首先谈谈徐慧真为什么能成功。第一,是她的坚强理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丈夫离她而去,她没有哭闹,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的挑起重担,()一面看孩子,一面小酒馆开门营业,养活了自己和孩子。她给孩子取名叫理,就说明她是一个讲理、很理智的一个人。第二,是她的聪明能干,徐慧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意上照顾的有声有色,还特别有正直觉悟,次次有什么活动都走在前面,次次都让领导大大的夸奖一番,别管有什么活动,她都如鱼得水,没有吃过亏。第三,是她的拿得起放得下,该投资时她投资,该受罪时她受罪,该享受时她享受,该放手时她放手,从来没有抱怨过谁,包容了一切,宽容了一切,在最后时她对大女儿说:宽容就是善待自己,其实就是说明了她的心态,心胸宽广,乐观向上。

徐慧真并不是只看利益的人,她有一个好朋友兼竞争对手陈雪茹,也是一个女强人,她就有些路子不正,争强好胜,喜欢搞一言堂,结果她的两个儿子不和,几乎闹得全家分崩离析,和徐慧真对比就能看出来,做人做事一定要以立人为本,以和为贵,全家人的感情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都说家和万事兴,凡事让着点别人,拉着点别人,看似吃了亏,但你得了人心呀,只要人心都肯向你靠拢,你还要什么不可得呢?!

看看这走过来的四十年,徐慧真顺应社会潮流,在新时代又迎头赶上,步步走在前面,捞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桶金,我们在那个一样的时候,看到前景了吗?没有。开宾馆,开饭店,开发旅游,开发房地产,研制手机,如果我们跟着社会,我们自己会想到吗?会敢干吗?不会。啥叫眼光,啥叫魄力,啥叫头脑,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人家都能身家过亿,我们还是普通一员。看看人家那潇洒的生活,还是有点羡慕吧?所以说,咱自己笨,资本又低,不可能逆袭也就罢了,但是做人做事还可以跟着人家学学的,总而言之要不断学习,不断自省,改变自己,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就算不能走在社会的前端,最起码也不要被落的太远,固步自封是最要不得的。像徐慧真前夫老倔头贺永强,倔了一辈子,最后不还是屈服了么,不是改变了么,事实是最能教育人的,你不改变,难道能守着黄土过一辈子?

《正阳门下小女人》是个立意、情节、表演都不错的电视,大体不错,只是在细节再改善些就好了。当然,我们看电视主要是看他讲了什么,我们自己有什么收获,又不是专门找茬来的,那些就忽略吧。徐慧真蒋雯丽,是个好女人,新中国下的女性好代表,赞一个!

风语者影评


风语者影评(一)

《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钨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像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的D版,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给人对战争片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记录片。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米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重点投入的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所拍摄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刚好,《风语者》讲述的刚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唯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不兰卡》。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有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划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谁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尼古拉斯 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做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风语者影评(二)

我这人喜欢看战争片,估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本片,二战题材,太平洋战争,塞班岛,打小日本,吴宇森执导的美片。

塞班岛战役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不过此时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小日本节节败退,只有挨打的份。塞班岛日本守军4万多,岛上还有偷袭珍珠港的大人物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塞班岛打了20几天。日军除2000多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死光光,包括岛上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斋藤中将剖腹自杀,南云开枪自杀。美军阵亡3000多,伤1万多。塞班岛上的日本居民死了3分之2,2万多人,其中有数千人在塞班岛北端海崖大规模集体自杀,很惨,尽管美军不停的劝告日本平民,没有屠杀只有食物,但还是不断有人抱着孩子往下跳。日本人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

影片中涉及的那瓦霍语密码,给我的感觉,这种密码主要应用于实际作战,其最大的优点可能是,在强调电报快速传译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过影片没有给我们展示那瓦霍语密码的优点,感觉片子里需要用到密码电报的时候,普通的英文明码电报也能够起到一样的作用,甚至感觉根本不需要用密码,直接呼叫就结了。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

影片还是一贯地、以常见的电影语言展示战争的残酷性。片子里有个美国兵在烤了n个小日本后,最后被自己的火焰喷射器烧死。火焰喷射器是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武器,对付地堡旮旯比较有效,即使不把敌人烧死,也能把地堡里的氧气迅速耗光。这种武器还具有相当的心理恐吓作用。因其有些残忍,火焰喷射器的使用也曾有一些争议。但战争毕竟是战争,最后美国人把原子弹都用上了,何况一个小小的火焰喷射器。

战争毕竟是战争,为了战争,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自己人干掉。这是吴宇森倾心本片的核心主题。每个那瓦霍语密码战士,都配了一个保镖。影片里的尼古拉斯-凯奇就是干这个活的。他的任务除了保护,在必要的时候为了防止密码战士落入日本人手里,就要把密码战士干掉。保护任务的实质核心并不在于密码战士,而是在于密码。

但这样的矛盾冲突在战争中讨论,显得非常虚弱。是与非很难有一个界限。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主题上,影片没有做深,也很难作深。影片似乎更多地在展示吴宇森固有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怀。很多战斗场面也带有很深的香港动作片的烙印。因此在展现战争真实性的程度上,感觉还赶不上另外一部太平洋战争题材的影片,《细细的红线》(红色警戒,Red Thin Line)。

风语者影评(三)

影片的政治意味太重,充满了说教,弄得好像美国要分裂一样,要全名族团结起来,当然大兵鄙视的印第安人是有需要的时候利用的好对象,因为对方敬业,爱国,最重要的是肯为美国牺牲!

可能看过太多的战争片了,对这种根本乏味无益的片子缺乏最基础的好感。吴宇森还是那个吴宇森,少了几只鸽子,演员依然是这几个人,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了,两个保护那瓦霍族的男一号,男三号肯定不会陌生,一个吴宇森《变脸》的主角——尼古拉斯凯奇,一个吴氏《断箭》的主角克里斯汀·史莱特,看来多少年过去了,还是用自己熟悉的人在行,老美是这样,老吴也是~~~~

大家是不是觉得里面那个被士兵叫做“枪头”的上尉很眼熟?对了,他就是彼得·斯特曼,基努里维斯的《地狱神探》总看过的吧?里面最后出场的死神大人可就是他啊!虽然前后不到十分钟,但那驾轻就熟的演技,将阎罗王大人演得入木三分,另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真不愧是好莱坞的王牌老戏骨啊!

但到了这部片子里面,全场就看见凯奇一个人在那里耍酷摆pOSE,要么神经病一样的发癫!打仗要象他那么打的话,1000个替身都不够死的,战争片拍的象文艺片,这个就是吴宇森最大的不足,今年的赤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要拍战争还是要多点真实,少来点花絮和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建议吴大导演空的时候多看看《黑鹰坠落》和《拯救大兵雷恩》,这是样本,不能随便糊弄个欺骗消费者!结果到最后是票房和口碑一样惨!凯奇最后的死亡和《拯救大兵雷恩》中汤姆汉克斯的死亡,哪个更震撼人心?相信应该不言而喻了。

论演技,凯奇这部戏里没有任何演技可言,那个演“白马”的印第安人都比他强十倍!难怪票房惨淡,人家要看pOSE的话,情愿看帅哥去,干嘛要看个老男人?凯奇的优势不是摆酷,而是深情,从内心爆发出的那种情感,歇斯底里的冲动,《变脸》就是最佳范例,当然一个好剧本确实重要,不过从反面来看,吴宇森更擅长这种枪战片,而不是战争片。

这部片子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作为反面教材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一)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告白影评(二)

说到校园暴力、青年人的堕落、教育的变质等一类问题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一列可以列一大堆。比较出名的像《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大象》之类的,都已经成了生命力长久的佳作。即使就是日本,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2010年刚刚推出的这部《告白》在题材和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却在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将这个故事讲的无比压抑、黑暗和绝望。这种观影感受,已经很久没有了。

剧透文,未看电影的建议先看影片,这部黑暗透顶的悬疑剧绝对会是2010年度的一个巨大亮点。

《告白》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学里,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渐渐进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混乱的教室里,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打闹、喧哗完全无视课堂的秩序和纪律。老师森口悠子也不管,只是自顾自的讲述着自己的事情。她看似漫不经心的讲出了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学校里被自己班上学生给杀死的事实,顿时如一颗炸弹在整个班级爆炸了。未满18周岁的孩子杀人了也不会受到刑法的处分,所以森口老师也没有办法去追究凶手的责任,但是她却执意要让两个误入歧途的年轻孩子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虽然这种绝望黑暗的作品,很难在世界的主要电影奖里捞到什么好处,但是还是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日本旬报》将其列为了年度十佳,与同期中国的《让子弹飞》成了亚洲影展最大的两颗明星。

中岛哲也曾经因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闻名于世,《告白》延续了同样的拍摄风格。他将过去拍摄MV的手法直接引入电影之中,小段小段的故事切换,大量的模仿MV的镜头处理以及切换,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以剧情碎片的重组来推进悬疑的发展,一层层剥离出事件的真相,揭露出事件的发展,这和《记忆碎片》十分相似,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延续,所以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比较花哨和前卫。背景依靠持续的音乐推动,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和电影整体的气氛丝丝紧扣。这一点,非常类似将游戏引入电影的《罗拉快跑》。都体现出了一种很前卫、时尚、流行的非主流风格,个性十足,也很有代入感。许多慢镜头、快镜头的交替切换,对于雨水、血液的特写处理,都有助于营造导演特殊的故事舞台,血腥场面的处理,用色的冷艳以及飞溅血滴的特写,都显出了一种扭曲阴暗的暴力之美。这些特殊的处理手段和传统的电影非常不同,虽然新奇,但是还是引起了许多守旧人士的不满,认为其花哨凌乱,不正统。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说多虑了。

电影最大的主题还是在讲述少年的堕落,青春的流失。影片中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就没有正常孩子的样子。影片刚刚开始,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虽然在上课,却没有一个学生听课。有的在聊短信,询问初吻的事情;有的在谈论黄色碟片;有的在打闹……整个课堂,一点秩序也不存在。之后,报纸上提到的少女无因杀人事件,成了全国学生的膜拜对象。再继续向前,班级里居然也出现了杀人凶手……你可以发现,随着整个电影的继续,凡是出现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全部都是黑暗而扭曲。电影整个背景都用了滤镜滤去了阳光的温暖,所以无论天气是阴是晴,电影的画面都是一种阴靡和灰暗的。

青少年为何堕落于此,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导演的看法。

学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学校的教育却是严重失职的。整部电影,除了悠子和后面的男老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人员。装修现代的学校,只是成了一群疯狂少年的聚集地。缺位的教育,助长了学生的堕落和目无纪律,如同《大逃杀》里那样的情况一样。

男老师以及悠子的丈夫,都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主义的代表。用爱感化、耐心教导、称职负责、平等交流等等。尤其对于年轻男老师的形象,就体现出了一种成人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严重脱离。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沟通”一直是其教育的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我会关注你们的哦”就是他的口头禅。但是巨大的鸿沟,破坏了这种沟通的可能性。他的天真,被孩子们看不起,孩子们的心机,他也看不到。所以,沟通的不能够,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败。他的关注和沟通,没能发挥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逼迫孩子的巨大压力。

悠子也曾经向往这样的理想化的教育状况,女儿死之前,她虽然理解了孩子们的心机,但是依然努力工作,试图去靠近这种理想。当她明白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之后,爱的教育就基本在她心中死去了。丈夫的病重去世,无辜女儿的惨死,也就是那种美好希望的彻底破灭。她的观念转变了,她不再期望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们向上,她要从反面去让孩子知道罪恶的真正恐怖所在。所以,她以自己对孩子们的了解,用更加黑暗和残酷的手段,来教育迷途的孩子。女人可以很温柔,也可以很毒辣。松隆子的绝妙演出,精彩的阐述了这个女性身上的二元对立。

家庭:家庭主要是通过悠子本身,直树以,修哉和美月来表现的。成年人总是太忙碌,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只要关心好孩子的物质就行了。悠子对于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长期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所以女儿才出事了。

直树的母亲,则一位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孩子卷入了杀人事件之中,杀死了自己老师的小孩,她不仅不觉得羞愧,还认为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责任。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直树之所以犯罪,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懦夫,就是因为家庭对他过于溺爱和包庇,所以别人眼中,他什么也干不了。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才杀人证明自己的“能”。直树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太忙了,忙到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家庭的不完整和扭曲,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是什么样呢?

修哉也是一样的,他的扭曲完全来源于自己的恋母情结。由于从小得不到母爱,得不到母亲的肯定,所以不断的进行各种骇人听闻的实验,来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一生所求,无非就是离开的母亲能够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眼”。父亲重组了新家庭,就基本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要,修哉成绩十分出色,但是自闭而变态,父亲没有注意到,母亲如同直树的父亲一样,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前途,彻底抛弃了家庭,对修咋完全不关心。

美月曾经用毒药毒死了全家,在全国引起轰动。她杀人没有原因,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是因为空虚。家庭,父母在她的生命里缺失了,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她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通过没有原因的杀戮,来寻求一点刺激和答案。整个日本的少年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空虚和迷茫之中,成年人的缺位,教育的失职,所以虚无主义蔓延。曾经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但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更大了,如今的日本,已经不能如昔日美国少年那样在空虚中悟出自己的是意义,反而沉浸到了无边的消极里。

社会:社会的道义和良知也一文不值。修哉之所以要去杀人,是因为他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关注的大奖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杀死全家的少女的新闻给挤到了犄角旮旯里。社会媒体早就不在以揭露和打击黑暗丑陋为职责了,反而变成了以炒作来赚钱的无良宣传工具。凶杀、色情等等成了新闻的热门,大篇的报道胡说八道以此赚钱。有意义的事情则被无情的漠视。超市里的员工,看到满身是血的直树,不仅不关心其状况,反而问直树的母亲要钱来赔偿超市的损失。社会异化了,美德都不在了,道义都消失了。赤裸裸的金钱和功利主义统治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美月杀死全家的事件,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不仅没有变成引起警惕的社会问题,反而成了广大青少年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没有成年的孩子,杀了人不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这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却缺失了对迷途青少年的教育。犯了罪,只需要去少管所呆几天,就可以被社会保护起来,重新进入社会中生活。保护的爱,成了一种罪恶的温床。不负责,成了社会的常态。

森口老师从一个温顺负责的老师,变成恶毒冰冷的复仇者,从丈夫那样博爱主义的信徒,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执行者。何尝不是这个冷漠社会的必然结局。餐厅里,那个温暖家庭在用餐,可爱的小孩子跑过来给森口送了一块糖,这个场景,才是森口一直心目中的理想啊,这触动了森口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半路上,她扑地而痛哭。

社会是冰冷的,导演是绝望的,所以他在电影里极尽残酷的讲述了这样一个黑色的青春故事。想起曾经杨德昌引起轰动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的镜头同样冷酷、冷静,但是却是十分可观的在记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些孩子。中岛哲也显然更加愤青和情绪化,他也因此,将这个血淋淋、赤裸裸的黑暗故事,讲的更加直白而惊心动魄。

告白影评(三)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与前者如出一辙。这么一部独特的电影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那么我们就从画面,声音,整体构架上去仔细的分析这部电影。

画面

如果确实要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多而不杂,平而不虚。影片的面面延续日本电影的一贯风格,严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效果。似乎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数电影,但是作为惊悚系列的电影,这样的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镜头严谨必然让人产生不出视觉的不适感,画面唯美必然显得不够紧张。因为从以往的惊悚题材电影上来看,主观与低角度永远是主体,因为那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出恐怖感,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告白》它实实在在的做了个大胆的实验,影片中镜头很碎,不像以往一个镜头摇出几个景。但镜头固然多,导演却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画面中故事的主体与重点,这点与唯美的画面配合的相当完美,无论从对焦与用于转场的空镜头都处理的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没有用的,每个画面都充满张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每个画面都能引出观众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观众的思维总是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所以导演故意把影片的节奏弄得缓之又缓。但这也并非是考虑到观众的这个因素,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让观众完全看不懂,那么也只能让观众看清楚个大概,这样又引发观众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紧张!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看出电影的精妙之处,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平面式的叙事而更多的是从心里上进一步的崩溃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镜头多但是不杂,另外影片镜头的角度没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数是平视。平实的镜头大多是给大家带来生活化的视角,很平淡也很虚,大体看来不实在。但同样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乐却显得格外的不同,那么音乐上又有什么文章呢?

声音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与大多数同类电影如出一辙,甚至还逊色于某些优秀的惊悚电影,但它在一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与画面的配合!在画面的部分提到了音乐,那么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音乐。该影片的原声很多,音乐相当丰富,因此它始终也没有一个主题的音乐出现,那么这就给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总是使人揪心和不确定。也许就是导演最初的意图。就像影片出现大量的声画分离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诡异的笑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具独特的部分。永远让观众看不清导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认知的影子。

构架

一个电影的构架是决定于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导演是否能够讲清楚一个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在构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当重要。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精妙的购架。《告白》的构架相当巧妙,这从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上面是煞费苦心。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有着多维角度的立体状。它不但讲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心灵的独白,但这种独白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已经是一个突破。而这个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单调。其实假使抛去这些方面单从故事上来看,故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所以单从这点上来看。导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视角在于意识,关注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却可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的整体构架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讲故事来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和电影的主题调到一样的频率。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以一个思维去引导着你走。让观众完全入戏,是一种催眠式的结构方式,所以观众根本上也就不会注意到结构和剪辑的影子了。如果非要从技术上给它一个解释的话那么一句话便能概括。它的结构是一个哑铃状的,把大量的故事个人物复杂的关系放的中间,而其余两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这么一讲对于一部以意识为主导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因为毕竟抛去的是更主要的东西。

《告白》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得了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但单从这些上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又是不可取的,一部电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知和肯定,面向观众是一个导演的品德也是一个导演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告白》做到了这一点,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却只能是感知的东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一点,是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验到这一切,是体验而不是领悟,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别所在就是体验与领悟的差别,电影是视觉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体,必然要让观众在一定意义上身临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于此。

告白影评(四)

认真看了日本片《告白》,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

说回弱者,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学生B下村直树不同于北原是无论体育还是学习都很差,不单认知能力差,而且常被同辈欺凌,显然就是个人能力的弱者。B喜欢归罪别人,出现精神病的时候甚至怎么是生还是死都高不清楚。这个很大程度跟他母亲喜欢推卸责任到别人身上有莫大关系,同时B母亲常说自己儿子善良优秀。我想这句话是给一些所谓热血教师和当红教育专家当头一棒。首先B母亲电影从不见其丈夫,可见是隐性单亲家庭,母亲不懂与人相处,儿子可想而知,大概她本身也是自大、主观引发自己不能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只能通过日记抒发自己情感。自然儿子不能日记表达,但是乏于交往和母亲一样。现代社会鼓励人创新发明,使到整个社会气氛喜欢激励,缺乏从前封建社会的“安于现状保守教育”。现代社会不少人以为自己懂得一点点就能够拯救地球,奥特曼打怪兽,显然热血教师维特就是这样,问题都不清楚,就凭自己一腔热情就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社会那些所谓偶像派,比如樱宫正义之类,喜欢写一些煽情励志,一些不知道社会复杂就以为那些人讲几句动人的话就能得到神谕一样。其实B的教育本来就要他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让他表现给人看。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学生A渡边很有能力,以为把能力作为吸引人注意的误区。当然渡边另外有的精神病,强烈被母亲抛弃强迫症。症状不说,倒是其母亲对待生活什么事情就至于物体研究的角度,使到自己和儿子都是情感的弱者,把自己和他人都作为物化或机械化,尽管以为自己很精明、精密。实际给人拆开虚伪思想深处,对其伤害反而最大,因为挑动自己知道自己是那么弱小。渡边杀北原就是最好的表现。所以我想社会总鼓励人机械化的完成一些事以为完美,值得反思。

本人应该先写主角森口悠子老师。只是我前面的说的人看完后都能有个脉络把握,但是悠子我是实在不能把握。比如悠子为什么做教师,对樱宫的爱慕说明对教育的向往,但是又因为别的老师出了个拍照门又担心在教育工作出事。女儿的关爱,为之报仇的决心,可见女儿在地位很重,但是照顾女儿老太太入医院,缺要服从工作,没有分到照顾女儿的时间,固然制造学生杀她女儿的机会,同时批评教育制度做很多无用的额外功。显然电影也志不在此,但是值得我怀疑她爱女之心。悠子如此深重怨念最后也说自己不能原因A,但是最后却说给A的教育,显然她与美月餐厅上小孩给她送礼物不足让良心启发的理由,同时悠子看渡边网页知道渡边根本不在乎自己生命,杀他不是最好的整治,最好她用一句开玩笑回应渡边显然是回应之前渡边两次想杀人都说开玩笑的回应。只是我认为文学意义大于实在意义,如果悠子以记恨的方式记忆这话,那么就是没有想解救渡边。反正悠子我认为太复杂,总觉得突然情绪杀人就是渡边杀美月、或者B杀小女孩那样简单粗暴。悠子贯穿整个电影来说,她应该不具备甚远计划的人,同时樱宫阻止她抽艾滋血也是这个解读。反正我搞不通。所以尽管我认为悠子是个弱者,但是说不清她什么弱。

总来说电影开始悠子的告白很能反映一个完整的故事,后面只是反映不通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并非另外一个所认为。电影手法很想日本一名电影《罗生门》的表达方式,不过显然录音机效果强于摄像机效果,实力还是跟《罗生门》有很大差距。

野山影评


野山影评(一)

赵本山小品里说“村里的鸡怎么看、鸭怎么看、鹅怎么看”,这大概就是贾平凹《鸡窝哇的人家》里那些农民们的心理状态。那时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别人家的八卦”除了能成为家长里短的谈资,更能让家庭分崩离析。改编成电影之后,《野山》则用一个“换老婆”的故事凸显了“人言可畏”的现实性。禾禾和灰灰原本亲如兄弟,但由于禾禾跟嫂子桂兰“过从甚密”,始终逃不开村里人的风言风语,爱面子如命的灰灰闹到家里鸡飞狗跳,而桂兰也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女性,两人索性离婚。之后灰灰就跟禾禾的前妻秋绒结婚,而桂兰则跟禾禾搭伙过起了日子。这原本就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但是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这样的换妻还是相当前卫的,因此它对于80年代的婚姻观意识探索方面走在了前面。

不过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野山》更多的是表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意识层面所出现的变化。其中对比最明显的莫过于禾禾和灰灰。禾禾喜欢“瞎折腾”,总是琢磨挣钱的道儿,烧窑、养鱼、卖豆腐、养蚕,虽然总是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探索和坚持精神十分可贵。相比之下,灰灰就属于“保守派”,他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就连刷牙这种事觉得这些是不正经的洋玩意儿,“当农民就要像农民的样子”,对于流言更是没有忍受的能力。通过类似的人物,它触及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小见大,从中可以管窥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酝酿的细微变化。

亮点1

第47分钟,郁闷的禾禾到城里吃饭,因为看球时骂中国队“笨蛋”而惹恼邻桌的客人,两人动了手。禾禾借着酒劲儿发起了酒疯,站在马路中间咆哮:“我怎么了!我想钱也不是,我花钱还不是。”然后满地撒钱,晕倒在地。是不是觉得这位禾禾的扮演者很眼熟?他就是《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饰演金大柱的杜源,国家一级演员。出演《野山》时他才28岁,而且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亮点2

第74分钟,秋绒相中对了灰灰,说:”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咱们两家就和在一起。”早就对秋绒有了感情的灰灰很谨慎地问:“外人会不会说咱们呢?”但是当激情来的时候,还是女人更理智些,秋绒说过一阵子找个媒人来说和,就能堂堂正正结合了。尽管影片之前已经多次暗示和铺垫了,但是当“换妻”真的出现时,还是会多少让人很意外。

野山影评(二)

影片《野山》(1986)描述两户农家离婚后与对方的配偶结婚,这个中国式换偶的故事不仅票房大卖,还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结局:5月20日,马尧海等22人聚众淫乱案一审宣判,马尧海因态度不好,“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被从重处罚,获刑3年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1日媒体披露,人民银行东莞市支行领导方达文等6人私分国有资产3000多万、受贿总计近百万,却都被判处缓刑。

有论者质疑:私分巨额国有资产并受贿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为何敌不过“聚众淫乱”,前者可以从宽从缓,而后者只能严惩重判?

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之事,属于私生活的范畴。构成犯罪须有受害者,换偶的受害者在哪里?据说它侵犯了公共秩序和主流的道德观念。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主客观都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于私密空间发生的行为,对公共秩序的侵犯体现在何处?

古往今来,如果没有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人类至今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人对这个世界(包括人本身)的探索和发现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尝试各种可能性,对人这种最可贵的品质予以尊重和包容,才是文明社会真正的主流。人们需要做的,是将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而不能任意解释,甚至无中生有地无限夸大其社会危害性。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扞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同样,即便我个人无法接受换偶,我也认为你有这个权利。换偶有罪,用花卷换馒头、白面换大米是不是也有罪?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国家、法律、道德在本质上都是为人的自由服务的工具,这些工具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以适应人们对自由、权利的理解,更好地服务于人本身。

年元旦晚会上的小品《大米·红高粱》,郭达那一声声高亢、悠长的“换大米”,令人们哄堂大笑的同时,也勾起了对票证经济不无苦涩的回忆。尽管1997年刑法才废除“投机倒把”的罪名,但“投机倒把”在流通领域早已不复存在。而“聚众淫乱罪”过去近20年并无一例实际判例,足以证实这一罪名早就名存实亡。

可见,倘若法律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具体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明显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面。人不是物,但人有无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鼓励自愿献血和遗体捐赠,却严加惩处自愿的换偶?前者是公益行为,但后者至少算不上对公益的损害,它只对自愿参加者产生影响。

法律和道德都需要与人们对自由的理解相适应。“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勿须多说,曾几何时,社会主流对裹脚这种大规模摧残、虐待女性的丑恶行径趋之若骛,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轼《菩萨蛮》)

女性自然的天足成为嘲笑的对象,嫁人都很困难。这种可怕、丑陋、变态的审美观、道德观居然绵延了上千年。清兵入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且禁绝缠足。汉族男子剃去头发,以示臣服和归顺。然而,清王朝竟奈何不了缠足之风!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有“男降女不降”之说。

不堪回首的荒唐年月,开个家庭派提、跳个舞,就是道德败坏,流氓罪伺候,其根源究竟在哪里?道德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对待换偶,应该像面对第一个丢弃裹脚布的女性和用山药蛋换馒头的农民,对这样充满争议而又不具社会危害性的自愿行为,主流社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一定的空间。

野山影评(三)

在众多的犯罪电影中,最吸引人的在于警探们在破案过程中那抽丝剥茧的过程,如像八毫米、暗流之类,本片在情节的设计上与以上类型的电影略有不同。这部犯罪电影的主角是犯罪者而不是警探。

影片开始并没有像普通电影那样向你展示一个谋杀案,然后大侦探出场,我们在看罪案类电影时,经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案件的复杂,可是真正有几个案子可以做到一波三折呢,玩尽杀绝中做到了,影片的故事发生地点,没有选在犯罪率超过的纽约、芝加哥这种大都市,而放在了佛州的一个小镇上,温暖和煦的佛州,宁静的小镇,就在这里孕育出一个惊天的大阴谋,一个阴谋中有套着另一个阴谋,一环扣一环,观众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像在预测风云变化的天气,起初晴朗明媚,突然间阴云密布,似乎大雨将至,但突然天气又渐渐明朗,此时观众们好像抓到了电影中的蛛丝马迹,预测到了结局,认为即将烟消云散,真相大白,正在此时,剧情再次风云突变,迷雾缭绕,观众们顺着电影的发展,似乎探索出走出迷雾道路,可当电影结束一切真相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才发现自己被耍了。

本片的情节变化颇多,整个案子也是离奇诡异,但每次剧情的变化,编剧们都能自圆其说,影片中的阴谋之深,计划之复杂周密令人惊叹,本片作为罪案电影,在故事的铺垫上是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这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超完美谋杀案类似,但平心而论,超完美谋杀案这部电影实在配不上超完美三个字,反而觉得本片应该改个名字,叫超完美阴谋。

本片除了故事情节上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外,众多的帅男美女的云集和大量的情色场面也是吸引人眼球的重要砝码,马特狄龙、凯文贝肯、内夫坎贝尔、丹尼斯理查兹这四大主演中既有邦女郎,又有尖叫女王,电影中凯文贝肯的露点镜头,内夫坎贝尔和丹尼斯理查兹的女同镜头,以及马特狄龙和丹尼斯理查兹多长肉搏让这部惊悚犯罪电影又打上了情色影片的烙印。这样一部既有惊悚悬念而又性感撩人的影片可以堪称是罪案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貌似玩尽杀绝还有两部续集,但从制片方对续集采取的直接发行DVD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续集质量之差,不看也罢,就当没有续作,免得因狗尾续貂之作毁了前作的经典。

越狱影评


越狱影评(一)

大银幕上有《肖申科的救赎》,小荧屏上有米帅的《越狱》,有了这两部珠玉在前,再拍越狱题材的影视剧,恐怕很难赢得当下观众们的青睐。不过阿根廷导演格拉希罗执导的这部《越狱》却是例外,本片虽有一个越狱的名头和故事主干,但内里其实是一部政治惊悚片。

对照《影子写手》——如果说,前者是对“上流社会”和表面文质彬彬的政治阴谋进行描绘的话,那《越狱》就将摄影机伸向了底层,通过对一群肮脏、猥琐的越狱犯人的着力刻画,折射出了阿根廷当代史里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从悬念营造上来讲,阿根廷的《越狱》要比美国的《越狱》差远了,在影片的前半部,基本没有太多的矛盾阻碍犯人的越狱计划,只是到了最后两天,才有了功败垂成的紧张气氛,不过导演也是虚晃一枪,犯人们最终还是成功的逃出升天。

若仅仅是这么个故事,《越狱》没啥价值,不过当犯人们在发掘地道时无意间挖出了一个藏骨坑时,整个故事的主旨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从《越狱》变成了《盗墓笔记》:犯人们逃不逃的出去以及用怎样的方式逃出去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该怎样面对这些尸骨?越狱的犯人们很尊重死者,他们用古老的原住民仪式对这些亡魂做了超度,请求亡魂允许自己通过他们的领地,并承诺逃出去后会把这些尸骨的情况公之于众。于是,一个逃犯找到了记者,开始面对面的讲述这个故事,整部影片就是这样展开叙述的。

重点就在于那些尸骨的来历,按照影片的介绍,那些尸骨是在1970年代阿根廷军事独裁者魏地拉总统统治期间埋葬的,当时,魏地拉总统正在阿根廷全境发起一场“肮脏战争”,用残忍的手段折磨并杀害持不同政见者,究竟死了多少人,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而这场发生在阿根廷的“肮脏战争”也是斯时横跨整个南美洲的“秃鹫行动”的一部分。所谓“秃鹫行动”,是由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巴拉圭和乌拉圭六国军方、警方及特务机构合作进行的,这些国家的独裁政权同邻国间相互交换信息,绑架、拷打和暗杀持不同政见者及来自其他成员国的流亡者。有资料显示,美国政府对“秃鹫行动”心知肚明,基辛格、福特等人甚至直接对之给予了支持——基辛格就是代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那位,还拿过诺贝尔和平奖。

《越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到了片尾,现实中的越狱犯对着摄影机讲述起了他们的故事。那个监狱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常常有犯人带着淋漓的伤口被看守架回牢房,监狱中也一直流传着犯人被折磨甚至肢解的流言,所以,阴森、恐怖的地下室根本没人愿意去,这无形中也给越狱犯们加了一道护身符。

1998年,魏地拉被软禁;2010年,阿根廷一家法庭判处他终身监禁,当法官宣读判决书时,许多其统治期间受害者的家属开始尽情的鼓掌欢呼,而对这段恐怖的历史,班德拉斯主演的《梦想阿根廷》也曾有所触及。

其实《越狱》这个题材在许多地点都能适用,譬如卡廷森林,譬如金边郊区,譬如卢旺达的小镇。

魏地拉是第一位访华的阿根廷总统。

越狱影评(二)

看到越狱第四季第22集最后几分钟的时候,发现萨拉带着小迈克尔和林肯、马宏他们一起去迈克尔的墓碑前祭拜,很疑惑为何迈克尔就这么死了,直到看到越狱特别集迈克尔再未走出那扇通往自由的门时才懂,越狱也就因此和我说再见了。

花了差不多三个月左右的时候来看这部口口相传的美剧,宿舍的龙哥曾经花了四年的时间来守候,每次在宿舍听见那句“previous on prison break”标准的美音响起时就知道新的一集又出了。那时候听龙哥讲什么迈克尔是神人,讲什么T-bag就是个小混混,讲什么在监狱里面还有用一个鸡爪子做决斗的老大,我总是一愣一愣的。如今当我看完整个越狱全集的时,我全都明白了,原来一切是那么自然而又简单。尽管龙哥说后面的两季拍的不如前面的好看,有些牵强附会,但我想既然导演能拍下来,证明已经花了很多心血了,结局应该还算比较正统吧。迈克尔死了,但其他人都活的很好,做出点牺牲也值。

这部电影虽然叫越狱,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东西。例如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管理的策略,有人看到了自由的无价,有人看到了非亲兄弟胜过手足而母亲为了利益可以杀死儿子,有人看到了监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监狱生活又是怎样,还有人看到了政治完全可以被利用,所谓的总统不过是个傀儡,再加上其中包含的智慧,忠诚,信任,真爱,同情,正义,邪恶,除了这些,还有太多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不仅吸引人,让人深深的沉浸其中,还能从中学到东西,绝对是一部经典的美剧。

迈克尔为了寻找到自由,为了能和家人在一起,亲自越了两次狱,第一次为了救哥哥林肯,第二次为了救女友和侄子,至于特别篇中是为了救妻子和孩子。其实他的要求很简单,根本不想参与到利益争夺之中,锡拉在他看来根本一文不值,这就是对自由的最高向往。他选择了和同样聪明的母亲截然不同的道路,告诉我们人生除了利益、金钱、名望外还是有其他一些更美好的东西的。

就写到这里吧,感谢越狱这三个月的陪伴,感谢迈克尔的才智,感谢林肯作为兄长的关怀,感谢苏克雷对朋友的忠诚,感谢马宏的艰难转变,感谢萨拉的同情和正义之心,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贝里克,尽管他外表看上去不咋的,也很贪财,内心其实很弱小像个未长大的小孩,但他最终为了朋友选择牺牲自己,他的死为他人带来的幸福,他绝对不可忽视。

越狱影评(三)

因为放假了,所以才能有很多时间上网,所以才能过瘾地看《越狱》。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经典的连续剧,不仅因为它的剧情复杂,引人入胜,更因为它饱含了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它让我看到了原本陌生的认识如何逐渐地成为朋友并相互信任,就像Charles和Benjamin Miles;如何去真正地爱一个你所爱的人;如何坚持原则信守承诺,正如年轻的David虽然出卖了scofield,但是他仍然把David带出了高墙;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家伙其背后的邪恶的本性。此外,片中还充满了亲情,兄弟般的友谊,以及男女间真挚的爱。此外,它让我看到,就算是恶棍,在家人面前也会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就算是副总统,也会是个政治恶棍,走狗。这部连续剧是一部教给你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对别人重要的人。如果你对轻微的血腥场面不过敏的话,我强烈地把这部电视剧推荐给你。

后记:关于它的剧情方面,我不得不说上两句。真的是很精彩,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你都必须仔细观看,也许它就是后面推动剧情进展的原因。一些以前出现过的感觉没什么用的片段,再回过头去看后,竟然发现那就是后面剧情中的一些事件的起因。就这点而言,真是让我不得不从头到尾地多看几遍。另外,影片剧情的发展很自然,不想某些台剧,生搬硬套,整个130多集。

随波逐流影评


随波逐流影评

1

电一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了把普通人平凡而操蛋的生活在银幕上面表现的特别一点,编剧们总会异想天开地对剧情进行浓缩汇总夸张,让一切的巧合发生得理所当然。

而我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作为全片的根基的让阅妞无数的男主角动心的本应出彩而特别的女二号为何会被塑造成这样涂有外表头脑幼稚的形象。促成这 么大剧情转折的关键人物必定有更多的亮点才行。如果硬要她不懂ED、看青少年杂志、思想幼稚的话就必须把男主角塑造成喜好这类得人才行啊。阅女无数、喜欢 95以前音乐、品位高雅、事业成功的男主角需要怎样的动机才可能对这样的女人动真情呢?这是个问题。

当然,比起直接上地震来改变剧情的《战国》来说。好莱坞的这些爆米花要做的专业的多。

2

全片最给力的,要数妮可和那两个小孩儿的表演。看完此片越发觉得,其实妮可真应该去尝试尝试喜剧,我看行。正片演多了就太容易被定型了。就像吴君如,一提到她就想到无厘头的香港喜剧;可还有几个人记得,她那些精致的正剧形象。

而两个小孩儿,虽然只是耍小聪明卖乖。但真实卖力,挺出彩。

3

看剧照的时候就误把亚当认成了阿本。才发现两人长得挺像。就是亚当老了一点,肉多些、脸松一弛一点。yy一下,要是亚当包装包装走偶像派;阿本走恶搞喜剧明星的戏路的话就精彩了。

4

后半段还好,前半段还有点不顺畅的地方。特别是rihana和Bruno的配乐的时候,本来就短,剪辑还没有来得及跟上,做的很不专业。画蛇添足了。其实与其说不专业毋宁说不干脆。明知效果不好,可就是想去和观众套近乎,纠结一番之后就这样随便了

要我说啊,ost什么的还是原创的为好。特别是喜剧的,找个欢乐点的就行了,也花不了几个钱,还特别内涵。

5

其实安妮斯顿和亚当在20年前双方都还没红的时候就认识了,合作这还是第一回。不知道之前他们干嘛去了。

安妮斯顿的国民姑娘形象保持的不错。个人觉得和皮特的分手其实大大的帮助了她的事业。

大叔影评


大叔影评(一)

有很多人说《大叔》是韩国版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其实它却是《怒火救援》的翻拍。

但如同《疯狂的石头》之于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以及《三枪拍案惊奇》之于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大叔》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借鉴。这是韩国电影步向国际大片行列的又一次尝试,合理地借鉴优秀作品并结合韩国观众自己的观影取向进行改编,对于电影艺术相较落后的韩国商业片,这些都是其成功的必须要素。萝莉与大叔的故事不仅仅需要一个可爱的萝莉更需要一个合格的大叔,《怒火救援》选择的是动作片人气影星丹泽尔华盛顿,用好莱坞激烈的追车、枪战作陪衬,而《大叔》便找来帅气的元彬,添加的是人体脏器黑市买卖的噱头,血腥动作绝对限制级,真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同时期出来的另外一部韩国影片,却是非常的狗血,同样是商业化的《超能力者》却只是学会了《大叔》的一招——只是加入了帅气的男明星去支撑单薄无力的剧情,显然和《大叔》不可同日而语。混乱的剪辑,跳跃的剧情,导演的掌控力薄弱,都成为它的硬伤。相信《超能力者》这种不伦不类的韩剧很快会淹没于影迷的指责声中。

有人指责《三枪》的低级趣味,也许看过《血迷宫》的都不禁感叹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将会给中国电影发展造成多么大的阻碍。

大叔影评(二)

是偶然遇到《大叔》的,我不太爱看韩剧、不了解元彬、金赛纶。不过之前看过金赛纶的《旅行者》的影评。吸引我竟企图用校园网的网速下载这部电影的动力是《大叔》贴片广告上的一句话“韩版《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经典我已经不能再多说什么了。顺便提一句,它也是我观影的启蒙片。看完这片子了,感觉慢慢说吧。

首先这片子开头三十分钟确实是在重拍《这个杀手不太冷》,看看人物设置吧。一对邻居。小女孩小米跟她吸毒、在酒吧跳舞的母亲。另一方一个背景不明朗、身手无敌的男子元彬(因为他剧集的名字不好听)。像吧?再看看前半个小时的剧情。先是说小米跟元彬之间的平静的生活,后来当然平静就是用来打破的,小米的母亲掺进了一起毒品交易,小米和她母亲被黑社会掳走。然后元彬就踏上了千里救小米的征程。听起来元彬很够劲吧!不过如果你还想接着看《这个杀手不太冷》,很不幸剧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是韩版的《怒火救援》,真真的跟《这个杀手不太冷》没关系了。先上两张图再说。

见过这么帅的杀手吗?没有,所以说他不是杀手,再说就要剧透了。

这是金赛纶演的小米。感觉怎么金赛纶越长越小,在《旅行者》里貌似都比这里只大不小。

好了看完剧情,比较一下两片吧。因为剧情原因我们只拿前三十分钟的《大叔》说事儿。韩版的跟好莱坞版的感情处理确实很不一样。《大叔》里的感情充满了东方的韵味而且在另一种方面也更加饱满。也可以看出来就像日本的恐怖片好莱坞怎么也学不来精髓一样。《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外露情绪的除了那句害得他们搬家的“He is my lover”跟喝牛奶那段戏以外就没有多少了,而且记得里面让。雷诺一直很不怎么敢领那个女孩的情。小米则喜欢整天缠着元彬,有时自己家不方便的时候晚上也在元彬家睡觉元彬表面冷冰冰,但有个镜头透露了他的感情,就是他故意把香肠拉出来想留小米吃饭,后续的剧情也解释了他对小米的感情即对妻子和未出生孩子的愧疚。但是我想问一下编剧一定要给元彬个理由吗?等会儿关于编剧的白痴我再另开文讨伐。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金赛纶的演技了,整个《大叔》里面最感情喷薄而出的一幕戏是小米对元彬的独白,伴着眼泪说的观众心颤。台词我就不重复了,编剧在这里还是表现了出力的。小小年纪绝对演技派。感觉同样生活在好莱坞的差不多大的范宁有演技多了,更别提徐娇了,在《旅行者》里,她独挑大梁,真的是只有她一个人的戏,拿到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这部电影我以后再写篇影评。小米的那段独白太肉麻了,我说不出口,在这里说一下元彬里面最动人的台词吧!“才分开几天,就不记得什么样子了,要是有张照片就好了。”

接着我们来聊聊白痴的编剧,首先夸一句,片子里前后呼应,伏笔做的还可以,至少故事都说圆了。不想某些导演连故事都讲不明白还玩哲学呢。比如小米的游戏卡、小米做的美甲,小米给保镖贴的创可贴。另外提一句,小米给元彬做饭那段挺温馨的。拿到片子后我最关心结局元彬死了没?因为《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结局一直让我唏嘘,不能释怀啊。我调到结局最后一个镜头看到元彬抱着小米,我放心了,到底还是韩国人啊,不能让这么帅的哥死咯!三十分钟后,元彬开始了拯救小米,编剧的狗血就在这里开始泼洒了。你说你安排黑社会好端端的贩毒品不就得了,你干嘛让他倒卖器官啊!最后还弄出了一个眼球交给元彬这把我给恶心的。剧情里有一支警察的分支剧情,这剧情的作用是解释元彬的来历,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强大!但是你给那帮警察那么多戏份干嘛?我开始还在想那正义的警察之师是不是在后来要干点嘛啊?结果他什么也没干,前面抓了那么多毒贩,摆了那么多pose,最后只为了把元彬塞警车里!还不是元彬一个人像超级英雄一样搞翻贼窝。警察过多的剧情严重的抢占了小米的戏份,三十分钟后都几乎看不到她了。剧情狗血狗血到什么程度?当看到那变态医生要切掉小米的眼球时,一个给保镖的镜头已经完全泄露了一切。我想众观众肯定都能猜出来保镖把变态医生给干掉了,用他的眼球代替了小米的。就是这么明显的推理,就仅次于明白着告诉你了。结果还让元彬怀抱着变态医生的眼球哭的影影绰绰的、为了那个差点拼了老命的跟人搏斗,还让他最后干掉boss之后拔枪自杀。何必呢?何苦呢?我们都知道结局了,我们就眼巴巴的看着元彬像个傻×一样的被人耍。干嘛呢?黑色幽默呢?

大叔影评(三)

昨晚边复习边看完了元彬主演的《大叔》这部电影。自从看完蓝色生死恋之后,就很少再看元彬的作品了,在印象中,这好像算是第二次吧!还记得在看蓝色生死恋的时候,很多女生都深深地为元彬着迷,因为他俊俏的外表,阳光的形象,执着的对爱的追求。

再看元彬在《大叔》的形象,很颓废的一个角色,一个丧失了妻子之后就在民间隐姓埋名做当铺生意的前特殊要员。他与世隔绝,不喜欢说话,也不接触外人。留着长长的,遮住眼睛的头发,却更显他的深邃和神秘,就连隔壁的小女孩小米都觉得他应该是适合在监狱里呆的那种人。元彬的新形象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颓废的感觉,不苟言笑的他将这样的颓废,对生活的无望诠释得淋漓尽致。甚至对隔壁的可爱的小女孩他都不加理睬。

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偷东西,有个吸毒的妈妈,被老师和同学们讨厌,没有人疼爱和喜欢,却使这个隔壁的大叔敞开了心扉,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看到了生的希望,甚至在最后不惜为她一个人直捣黄龙,只身闯进贩毒份子集团,只为了要救出可怜的她。

在电影中有一幕是小米在小店里遇到了大叔,但是她因为白天大叔假装不认识她而生气了,她故意地从小店里偷了一包东西走出去,想气他。大叔在小巷里追到了她,然后她回过头哭着对他说:“是不是连你也讨厌我?如果连你也觉得我讨厌那就没人喜欢我了!”看到那一幕我哭了,金赛纶演的这个小米实在太好,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破绽。让人好像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可怜的小米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的感受,在学校被人嫌弃,在家里妈妈也不管她,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唯一愿意听她说话的人就是这个隔壁的神秘的大叔,尽管她妈妈告诫他会是一个坏人,但是她还是常常往他的当铺跑,一个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只是在内心渴望着有个人,至少有个人能够不讨厌她。

在电影结束的前一幕小米和大叔紧紧地抱在一起,大叔流着泪。是这个小女孩重新唤醒了大叔内心的温柔,让他重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爱。他在杀了绑架小米的贩毒分子之后本来是想自杀,但是因为他听到了小米的呼唤,小米还活着,便也是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或许他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的离世曾让他心死,对这个世界绝望。但是小米的出现,就仿佛冬日的阳光一样,给了他阴暗而颓废的生活一缕希望的阳光。他心里的坚冰被这样一个纯真的小女孩融化了。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对人性的呼唤,哪怕是冷血无情的杀手,他们对于这些无辜可怜,天真无邪的孩子还下不了手。电影中还有一个配角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绑架了小米,但是也是他放了小米,在最后的一刻他找回了自己的良心和爱。在他的身上仍然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只是他死了,这是让我刚到最难过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的心也是温柔的,敏感的,尽管他杀人的时候丝毫不眨眼。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了大叔的手上,因为大叔误以为他也是杀害小米的凶手之一。

但是这部电影有太多过于血腥的画面,让人看到胆战心惊。或许导演是想表达出大叔看到小米的眼球被挖出来之后的那种愤怒,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点太过了,有点触目惊心。有一个镜头是大叔不断地用刀割一个人的手腕,直到动脉被割断,鲜血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有余悸。

比起在蓝色生死恋中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的泰熙,元彬的演技已经是更上了一层楼,不愧这一部电影成了韩国,**年度最卖座的电影。

大叔影评(四)

整部电影的剧情其实简单到用一句话就足以概括,然而对于我这个向来不喜欢看动作电影的观众来说,仍然有着震撼心弦的感动与无以名状的情怀!

虽然我看过的动作电影屈指可数,然而整部影片凌厉的剪辑,连贯的节奏,迸发的血浆依然让我看的血脉喷张,精彩过瘾!动作戏丝毫没有拖沓多余的无用镜头,大叔每次出手的“快,准,狠”给人留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爽厉感。

最牵动我心的还是元彬与小女孩天然流畅的演技与默契自然的配合!在我看来,演技好坏从来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只要能让我心有所感,我都会对演员的表现给予肯定!元彬在此部电影动作戏中颠倒众生的飒爽英姿,自然离不开剪辑特效的烘托,但他在片中时常闪现如修罗般隐忍与勇猛的眼神,是经过生命的沉淀与历练后的精华所在,这种眼神不可仿效,无以复制!

天真与狡黠并存的小妹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小年纪丝毫没有娇柔造作的生硬表演!在片中女孩小米有一个沉迷毒品,落魄颓废的母亲;邻家大叔冷漠寡淡的外表下是一个丧失珍贵亲人后速朽漠落的生命,两个孤单游荡又渴望关怀的灵魂给与彼此温暖的慰藉,虽是生活中平凡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简单交流,我却相信他们一定从彼此身上找到一种类似亲人的依靠!所以当大叔不愿承认认识因偷盗被责骂的小米时,小米感受到一种被遗弃的钻心的痛,而正是这次因心灵伤痛对大叔纯真无忌的的倾诉,唤起净化了大叔内心隐匿许久的人性关爱!“如果连大叔都讨厌,就没有喜欢的人了”对于大叔同样是一丝灵魂救赎的微茫希望!

大叔为何义无反顾,赴汤蹈火,置生死于不顾地去救小米,似乎因为在小米遭人责难时自己的逃避而亏欠小米一个道歉;又似乎在小米身上找到某种寄托:对曾因自己一时疏忽而无辜夭折的骨肉的寄托,对继续有理由生存下去的意义的寄托,对这个世间唯一给予自己温暖关怀的寄托;或者是对这个邻家小女孩悲惨命运出于正义感的悲悯天性,无论是何种,人性的复杂情感在整殇酝酿后,化归为简单直截的对某个信念的坚定守候!听从心的指示去做对于自己来说不再后悔,无愧于心的正确的事!

巅峰对决时大叔每次决绝的出手,每个凄厉的眼神都让人过目难忘,令人激赏!大叔的复仇没有背负太多国家道义,铿锵风云,时代责任,反而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当生命的意义荡然无存后,无论之前的疯狂杀戮,或是当结束了最后一个敌人生命时的冷静求死,元彬的表现都有着全然的震撼与深度的惊艳!

影片结尾,当大叔最后对小女孩索求一个拥抱时,我想到曾经在医院走廊大叔与挚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那个温暖拥抱,此时的小女孩对大叔来说,已经是这辈子可以继续守候的亲人的存在了!

风声影评


风声影评(一)

《风声》初上映便引来争议一片,有人评价太过血腥变态,有人评价精彩好看,据本人观后认为,从纯娱乐片的角度看,《风声》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值得一看。影片宣传为一部“抗日谍战”大片,融入了特殊时期敌我殊死斗争的背景,其实不过是影片宣传的噱头。

《风声》本质只是一部普通的恐怖片或惊悚片而已,至少从影片切入的角度来看,着力渲染的是其情节的诡异,画面血腥,人物性格的乖张离奇。影片中多处出现实施酷刑的血腥场面,尤其是周迅被架着在麻绳上用力一拉,洒下斑斑血迹的那一幕,着实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凭借着这些刺激的画面,《风声》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也因此被人诟病,认为《风声》格调低下,变态离奇。

其实,从一部纯商业片的角度来看,《风声》是成功的。相比好莱坞层出不穷的恐怖片、惊悚片来说,风声中展示的恐怖画面实在是太小儿科了。《风声》带给人的仅仅只是娱乐而已,如果非要把它提上所谓的艺术高度,其实未免太小题大做了。《风声》只是一部电影快餐,只要能从中得到快乐,就算没多少营养,又有何妨?

从《风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好莱坞经典惊悚片中“密室囚禁”“杀人游戏”类型影片的影子。看得出来中国的导演对西方好莱坞拍摄方式的模仿已经渐渐成熟。从最初冯小刚拍摄的《集结号》开创了一个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新格局,《风声》这部片子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起点。或许不久之后,中国拍摄的新片中会越来越具有这种西方好莱坞的味道。

这已然成为当前电影制作的一种流行方式,从早先的《机器侠》《建国大业》都看到了这种影子。观众爱看,票房火爆,只要得到了市场,就得到了一切。

本土的东西越来越少,流行的东西越来越多。视觉冲击越来越显著,更讲究影片的制作技术,拍摄手法。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国产电影的一种进步。但愿我们在学到好莱坞影视制作皮毛的时候,也能吸取其精髓。早日拍出像《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七磅》这类触及人心的大片来。

风声影评(二)

《风声》在编剧上确实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至少大部分人看完《风声》之后的评价都是“意料之外”。一直在猜测谁是“老鬼”、“老枪”?直到影片接近结尾才知道,“顾晓梦”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但也无法想到“吴大队长”居然和“晓梦”是一伙的。整个影片把观众的好奇与观赏欲望充分调动。作为观众而言,最后的一切真相大白,虽然多少让人感觉意料之外,但却如此的符合逻辑,符合情形,观众也能够很满意的离开剧场。这无疑也就证明了《风声》这种可以说是“局中局”的结构,是运用得十分成功的。

作为一个学生而言,对电影所传递的每一个信息量都是应该懂得去捕捉的。《风声》让我开始惊胆于编剧巧夺天工的用心,感叹于编剧所传递的思想。

首先,吴大队长与顾晓梦同事河北乐亭人士,作为同乡,又是同僚,并在窗台上许下出去请喝酒的偌言。居然会在首次审讯中,顾晓梦就凭借直觉,没有任何理由的去指认吴大队长是“老鬼”,这难道符合正常的逻辑吗?既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那就便是要隐藏一些秘密。在结尾,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首“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人”的唱段是呼唤同伴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一切联系起来,既是如此的严丝合缝。

其次,在吴大队长受刑时,李宁玉试探顾晓梦是否是老鬼,顾晓梦居然会轻易的承认,这符合一个地下党员应该有的品格吗?一旦信息无法传递出去,组织就会覆灭,这已经不是关系个人的安慰,而是抗日的希望,民族的安危问题。难道仅仅可以因为感情的亏欠而草率的承认吗?这又是一处不符合逻辑的地方。顾晓梦不是普志高,她有革命气节,因为感情而可能会导致组织覆灭,这是不符合情理的。同样在结束的时候,也给了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是顾晓梦设计的一个局,希望牺牲自己,用自己的尸体去传递信息,而李宁玉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原来,在他拿出那个“三河烟”揭发吴大队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受过严密训练的特务,难道会如此粗心大意,把线索和证据留在床单里吗?这一切的设计,同样是恰如其分,合情合理。

再次,在调查阶段的时候,凡是吴大队长和顾晓梦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是几乎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的。而顾晓梦和李宁玉在一起的时候,是有画面的。这又透漏出一个信息,演员怎么可能在观众的眼睛下交换情报呢?这又什么悬念呢?因此,也让我们能够发现,内鬼无疑就是在吴大队和顾晓梦身上。所谓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单靠声音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因为没有画面,声音又是受干扰,断续的,所以为他们俩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交替情报的机会。在最后,通过镜头的补述,我们也就明白了这一点。确实是匠心独具,让人拍案叫绝,充满悬念。

最后,我想谈谈编剧想要传达的思想与理念。我始终觉得,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完成电影或者剧本,目的都是要传递一个理念与反映一种思考。言之无物,是空洞的,是乏味的,是低级的,不耐人咀嚼的。《风声》所传递的是一种精神和一种信仰。在影片结尾的时候,那几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打动人心。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你们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拯救于万一。我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个人的安危与祸福,在民族的存亡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敌人不会明白,就像《红岩》中,敌人不会明白江姐、成岗一样。他们同样不会明白顾晓梦。有了这种信仰,还怕什么呢?也不久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吗?有了这种信仰,这个民族是不会覆灭的,只会不但的发展,任何困难都挡不住的。《风声》无疑又是一部爱国的教育片,缺乏信仰就容易左右不定。让我们对英雄顿时肃然起敬,也让我们坚定信念。《风声》所承载的一切,顿时让我感慨不已。

说实话,真不想提《风声》的什么缺点,因为我确实很喜欢这部电影,若要说漏洞也就是一个小瑕疵。结尾,吴大队说可以根据改变曲调来传递不同的信息。作为一个军人的吴大队,他不是音乐家,他不是密码破译员,至少没有交代他懂。难道他知道具体什么音符在电码中就代表何种意思吗?有点牵强,但也无关紧要。就像鲁迅在《药》里为夏雨坟前无端填上的花圈一样,就是一种希望。同样如此,也是一种希望组织能够转危为安的希望,希望消息可以传递出去罢了。终究瑕不掩瑜,缺点不值一提或有更高深用意,我辈难以读解。

总而言之,《风声》在编剧上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让人拍案叫绝。

风声影评(三)

《风声》基本是一个室内剧。故事的大意是,日伪时期,特务要抓出潜伏在司令部的地下党“老鬼”,故意发了一个假情报引了5个人上钩。而“老鬼”,100%就在这5个人里面。这5个人有各自的背景,牵扯复杂,因此特务处将5个人骗到一个悬崖峭壁上、重兵包围的别墅里,要在4天时间里找出5个人里谁是真正的“老鬼”。这是影片的一个部分,另一个部分,发的那封假情报会导致整个潜伏的地下党组织被日伪一网打尽,因此与世隔绝的“老鬼”,必须在4天时间里,想办法通知地下党。

这是影片好看的两个点,也是最抓出观众的两个点。谁是“老鬼”?“老鬼”又将如何带出情报给地下党?

《风声》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故事很快就进入了上面所谈到的两个正题。5个心怀鬼胎的人分别是李冰冰扮演的译电处处长李宁玉、周迅扮演的译电处收发专员顾晓梦、张涵予扮演的剿匪大队长吴志国、英达扮演的军机处处长金生火和苏有朋扮演的司令侍从白小年。

这是一部考验观众智商的戏。它没有把观众当白痴,影片无时不刻需要你思考,作为观众这一方,我们的感情天平自然是倾倒在“老鬼”这一边----当然,我琢磨着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也不排除有喜欢日伪的人,不过那种人完全属于可以无视掉的级别。观众害怕“老鬼”被抓出,同时我们也担心,“老鬼”的情报能否按时发出。因为两个大反派,黄晓明扮演的武田少佐和王志文扮演的特务头子演得皆可圈可点,他们展现出了两个职业水准极高的特务是如何干好这份工作的---这的确有些难得,因为国产影视剧里的特务,从以前传统的脸谱化的尖嘴猴腮相,到后来一昧卖狠卖阴郁,总之大都停留在表面化上。就拿《建国大业》里姜文饰演的毛人凤为例,姜文完全是把这位跟戴笠齐名的国民党大特务塑造成了一个郭德纲似的喜剧演员,特别是他在车里跟陈道明交代杀人戏的段落,完全就是为了让观众乐呵大笑,根本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特务的样子。

黄晓明和王志文算是被导演安排出了应有的水准。王志文本来就是老戏骨,不必多提,要说一说的是黄晓明,演演《新上海滩》这种纯粹耍酷的角色或者《鹿鼎记》那种嬉皮笑脸流于表面的角色是我原来对黄晓明的印象,即便到了电影里,《神枪手》里也是一副无法入戏木讷着的死脸,而在《风声》里,他挺像那么回事了,至少让我觉得黄晓明这次不是一块比较帅的木头,他终于找到演戏的感觉了。

整个故事就像是金田一、柯南等推理故事里寻找真凶的破解悬疑题材一样,几乎没有冷场,观众被紧凑的剧情随时推进,一直在思考谁是老鬼,老鬼怎么发消息。陈国富把整个故事彻底打乱,重新编写之后,故事更加复杂,也更加刺激。比如武田窃听五人,突然发现吴志国闯入顾晓梦房间,随即窃听信号变沙哑的一场戏;还有将李宁玉带出停尸间,屋子里只剩尸体和两个活人,而这两个活人中必然有一个老鬼的戏份;陈国富很好的利用了电影语言,将这些文字无法描述的美妙变为了电影的独特性,让《风声》彻底的抓住了认真看着这部戏的观众的心。

所以我说《风声》是一部牛逼的华语电影。因为华语电影近几年一直都在走两种极端,一类是《十面埋伏》似的大片模式,空洞、无趣,剧情更是扯谈。比如《黄金甲》,里面就是杀来杀去,周润发把自己儿子干掉自己老婆干掉我也不会有啥感触的,因为这一家子杀来杀去跟我没多大关系,除了周杰伦傻了巴几的送死让我有点感动之外,其他方面我根本入不了戏。演员的命运走向,抓不住观众的心,近年来这种事实在太多了。而《风声》这点做得很好。观众们是站在老鬼这一边的,我们都希望日伪特务抓不到老鬼,有着剧情的巧妙编排和电影气氛的成功塑造,因而当武田每次怀疑五个人中的一个,观众的心都会随之被栓紧,栓死,甚至到其中某一个人亲口对另一个人说我就是老鬼的时候,我们都会怀疑,这人会不会真的就是?说的这番话会不会是掩饰什么?观众在这一刻,已经彻底入戏了。而近几年的大片,能让人从头到尾都这么入戏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另一类,是贾樟柯式的文艺闷片。其实我很喜欢贾樟柯,良性的电影市场也需要这类文艺电影,但中国电影的问题不是文艺片太少,而是太多了。我们的电影市场本来就不大,每年却要蹦出数量不少的文艺片,这个市场能够消化那么多文艺片呢?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某些文艺片非要朝商业片的模式走,用啥激情大片、古装大片、动作大片、战争大片和大牌明星号召人入场,完了观众发现看的根本不是商业大片而是一部完全是导演个人风格的文艺片的时候,本来一部好片,观众也会骂娘。注:我说的不是《麦田》和《狼灾记》。

在这一点上,《风声》也没玩虚的。虽然是个室内剧,但始终是剧情在抓着观众不放手,而且几位主角也都算是观众熟知的大牌,整个场景也做出了宏大的感觉,有很多远景和广角镜头,再加上道具和服装的认真严谨,气势上并不小。而且必须要再次称赞两位导演调度画面和演员的能力,几位主角都超水平的发挥了自己的演技,多个主角同台飚戏的场景也比比皆是,这方面也可让一些有戏瘾的观众过足感觉。

看完《风声》,我和同去的女朋友讨论良久,因为这部电影在剧情上几乎完美无暇,而且留下了很多留白让观众思考。这在华语大片中是比较难得的,因为我们的大片导演们都爱把故事说得死死的,深怕去看的观众智商太低。而《风声》,除了在“老鬼”身份上的一些小问题、以及“老鬼”留下的信过于臃肿(其实也就是为了阐述老鬼自己对于信仰的态度,这点上也是低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两位导演还是害怕观众看不明白,因此要点破它)等一些很小的细节上存在瑕疵之外,整部电影就是金玉其外,金玉其中的典型。对于我而言,《风声》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好的华语电影。

冷山影评


冷山影评(一)

《冷山》,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剧本自然没得说。导演曾执导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英国病人》,功力相当深厚。男女主角分别是当今影坛炙手可热的裘德——洛和妮可——基德曼,连女配角扮演者芮尼——齐维格也是位重量级一线名星,既奠定了扎实的表演基础,同时极具票房号召力。故事十分讨好、体裁比较厚重,通过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使观者感同身受,唏嘘不已。虽然节奏略显缓慢,气氛稍有沉闷,但那淡淡的忧伤、舒缓的优美,仍足以打动观影者。也使得影片既取得了上佳的票房,又获得了学院派的肯定,要不是本届奥斯卡遭遇《指环王》,说不定能有更好的表现。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是一段令美国人始终难以抒怀的岁月。内战,总是会从各个方面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但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同,好莱坞影片极少对南北战争交战双方进行道德、正义上的评判,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残酷性本身、战争对人性中“恶”的张扬进行展现,甚至很多影片在情感上倾向于贵族气更重的南方,这种反思情结到也算是个有趣的现象。

片中,裘德——洛是南方一座小镇的普通工人,在建造教堂时遇见了神父的女儿妮可——基德曼,她刚刚跟随父亲一同迁到这座风景如油画般美丽宜人的小镇。裘德——洛那忧郁的眼神、浓浓的雄性魅力深深打动了妮可——基德曼。妮可美丽的容貌、清春的气息、善良的心灵也如磁铁般吸引着裘德——洛。就在一段美好的恋爱故事即将展开之时,小镇所在的州宣布脱离联邦,战争来临了,小镇的男子均要参战。妮可依依不舍地送别裘德洛,临别时,第一次深深的长吻,一张夹在书中的照片,一句在此等待的誓言。裘德洛奔赴前线,一场又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战斗(电影开场第一幕就是一场惨烈的混战,拍得相当成功),将人脆弱的神经磨砺的如岩石般坚硬,但那本书、那张照片却始终贴身携带。妮可在后方写了103封信,倾诉着对裘德洛的思念,虽然裘德洛在前线只收到一封,但这封信又何止被读过百遍。眼看着年轻的同乡被刺刀捅穿胸膛,死前还喃喃而语:我先回家了。裘德洛终于厌倦了无休止地同胞残杀,当了一名逃兵,踏上了漫漫归家路。妮可在后方经历了丧父之痛,衣食无着,频受骚扰,仅凭那颗思念的心、期盼爱人终会回来的信念支撑,并在严酷的生活中由一名贵妇转变为成熟坚强的女人。裘德洛一路上躲过多次追捕,挡住了美色的诱惑,挣脱了温柔的牵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妮可身边。意外的重逢令人惊喜,但两个人都已经失去了放声欢笑的本能,只是相拥而坐,互相细诉几年来的心路历程。一夜缠绵后,裘德洛最终还是死在保安队的枪下,妮可悲痛地抱着裘德洛的尸体,但却不会再因曾经的生存支柱的倒塌而丧失生活的意义,生活还是要继续。战争最终结束了,影片最后,温和的阳光下,一群人围坐在美丽的风景里,欢乐地生活着。

情节讲完了,谈点感想。上网查查,这部电影的影评不少,大多喜欢拿它与《乱世佳人》比,重点谈的都是影片中表现的那感人的爱情,我到是在想,这到底是纯粹的爱情还是通过所谓的爱情展现更深更隐晦的一层东西。必竟爱情比较显性,用之来说事比较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共鸣。

个人感觉,信念,才是影片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支持妮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是什么支持裘德洛拔山涉水。是一种信念,是没有实体、无法触摸的信念,它虽然无形却无比强大,它支撑着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生活。看起来好象是那深深一吻、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情,支撑了两个人渡过几年的艰辛和痛苦。其实这不是亲吻的力量,亲吻仅仅是一个仪式、一种符号,背后弥漫着宗教般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针对爱情本身,而成了一种生存的必需品。说到底,是为了给自己活下去找到一个理由。人也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仅仅是象葛优在《活着》中所说的活着的理由就活着。片中保安队变态般积极地到处捕杀逃兵,与其说是邪恶,不如说是敬业,那也是对他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

有路人看到魔鬼在山坡上往山顶推石头,快推到山顶时石头就会滚下来,周而复始,好奇地问原因。这是上帝的安排,魔鬼说,上帝是为了让我始终有事干。路人到山顶问上帝,你为什么要让魔鬼干这个呢。上帝缓缓地说,我也要为自己找些事干啊。

冷山影评(二)

众所周知,美国的青年男女们比较早熟。当勤劳勇敢的中国男孩与小丫头之间连看一眼都脸红的时候,美国的同龄人已经实践着告别童贞了。所以我从未指望能在好来坞电影里看到那种欲语还羞的青涩纯恋,一提起老美青少年的爱情行为,我总是想起《美国派》系列的疯狂与荒诞。

就是在这种心理下,我看了《冷山》,不由得感到久违的青涩,仿佛与青春的一次惊喜邂逅。这倒不是说妮可和裘德洛的扮相有多么青春——如我国某著名演员以狼虎之龄回复了豆蔻之貌——其实即使对像笔者这样的“老草”,妮可也称得上姐姐了。《冷山》中青涩的气息,来源于男女主人公内向却坚定的性格。他们连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都是那么矜持而慌乱,相互纠缠而又躲闪的眼神后面,隐藏着的是少年人热烈而忐忑的情怀;然而,一旦感情之火点燃,就一发不可收拾,纵使远隔千山万水,哪怕千难万险都要支撑着回到爱人身边。

从这个意义上说,《冷山》很像我们熟悉的古代爱情故事:儿郎外出打天下,奴家后方忍相思;盼得情郎回归时,尚记昔日倾心貌。妮可与裘德洛将这种青涩的感觉把握得很好,一个是如“阿牛哥”般的憨厚,一个是如牵牛花似的娇羞。尤其是最终见面那段试探非常之妙:这么些年过去了,自己在对方心中是否一如往昔的重要?当然,老美还是老美,本质上还是比我们开放的。这不,刚试探完,两人就干柴烈火起来;纯情之后的香艳,连自命风流的笔者都大跌眼镜,只好喟叹荷尔蒙在西方社会之重要性。

上来先大谈了一通“男女关系”,似乎有误导之嫌;是的,我是故意的。这样读者在实际观看本片的时候才有惊喜,因为情情爱爱只是本片内容的一个方面,甚至还不是主要方面。导演早在前作《英国病人》中,已经让我们见识了他“罔顾而言他”的功力:明明是要说一个纠缠不休的爱情故事,却偏偏扯上那么多家国情仇;而到了《冷山》则相反:明明是描绘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却要拿妮可与裘德这对金童玉女的爱情故事作噱头。影片对于南北战争的反映,比《乱世佳人》更全面,也更深入。战场上死亡恐惧与求生本能,战时生活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刻划带着非常文学化的气息:似乎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观众的情感却如汹涌的暗流般被激起。

本片聚集了一批出色的演员,两位主角就自不必多说,他们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但相对而言,影片给人更多惊喜的,是那些配角们。瑞妮兹维格以特别招评委们喜欢的方式演绎了一个大大咧咧、勇敢率真的村姑娘形象,很具得奖的气象。事实上,在本文的写作途中,她正好获得了本届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角。其他的如邻居夫妇,地方恶霸,瑞妮之父和他的肥胖伙伴,还有裘德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虽然出场很短,但却最动人,如一道伤心小箭,迅疾无伦地射中我的心窝。就我个人认为,整部电影的戏肉就在那一段最突出。

《冷山》是拥有博大胸怀的,它关怀爱,歌颂和平,剖析人性的善恶;但它绝不煽情,一切都是在悲天悯人的气氛中默默地展现,不经意间打动你。《冷山》是激烈的,不仅拥有壮观的战争场面,也有野蛮的残杀,与畸形色欲的诱惑;然而《冷山》又是舒缓的,仿佛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历史画卷,一切都隐含在沉稳的叙事当中。它虽然在结构上还不如《英国病人》那般大巧无痕,但笔者已经相当满意了,绝对属于今年好来坞电影的前三甲。

冷山影评(三)

爱可以融化一切,包括战争带来的残酷和对心灵的折磨。

影片开始,虽然用倒叙的方式,但战场上的硝烟与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个别的时期,美丽的艾达来到了这片南方的土地,认识了让她一辈子都不会我忘记的人生挚爱英曼。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以很幸福的组成一个小家庭,幸福的经营自己的农场。战争的开始让一切美梦破灭,就像电影里一位孩子的母亲说,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失去了男人,每个家几乎都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再也不复存在,每个家庭的男士从开始高呼终于要打仗了,到后来十室九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英曼走后,艾达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在鲁比到来以后,终于坚强起来吗,勇敢面对生活。从一个大小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女人。

艾达不停的给战场上的英曼写信,而英曼也几次差点丧命,对艾达的爱以及战争的残酷,让他不惜当逃兵,跋山涉水要回到爱人的身边。一路上,碰到各种情况,也有几次差点被抓回去,在别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冷山。好希望他们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可命运总喜欢捉弄人,英曼不幸中枪,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iwillbebackhome"他回家了,再也不会离开艾达了。即使肉体死亡,灵魂也会一直陪伴最爱的人生生世世。

最后美丽的田园风光再现,善良的人们聚在一起,拉着琴,聊着天,吃着东西,好幸福的一刻,英曼的女儿围绕在艾达身边,英曼、战争中死亡的灵魂在那一刻,也一定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和爱的力量。

一名逃兵的爱情归路

以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历时4年的全民内战---南北战争为故事背景,演绎一名逃兵为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情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跋山涉水回到爱人身边。在完成种种磨难,终于可以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时刻,却还是倒在了枪口之下。在观众发出一片惋惜叹息之声的同时,有力的批判了战争的无情残酷和后人对生存信念的无上向往

在观赏此片之前很有必要简略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尽管影片没有对南北战争进行全貌的交代,而是过多的关注于人文情感一面的描绘,让大家全情投入的沉醉在男女主人公相互的思念和各自应对苦难生活的细节之中,从而让人们对战争产生极大的厌恶和无奈的抵触心理。其实,南北战争的结果是进行了一次最大的人文进步,那就是最终废除了美国的奴隶制度。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不知道还会有多少黑人在为白人们没日没夜的毫无人格尊严的当牛做马。也正是这场战争,让美国两大联邦合并为一个,成为现在被我们熟知的“美利坚合众国”。足可见,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当然,在时下追星追到脚抽筋,迷恋迷到脑弱智的时代之下。当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芮妮·齐薇格、娜塔莉·波特曼、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这些实力干将齐聚一堂的时刻,还能有人理性面对的话,确实是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就算男主是个逃兵,他的个人追求与集体追求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对立的情况下,他也有追求向往的权利,他的感人事迹也应该得到世人的传唱,谁让人家是个“自由”的国度呢,如果你认为个人可以大于集体的话,就更值得标榜这一点了。但不要忘记,当男主倒在血泊之中时,那多多少少也意味着对他个人行为的一点惩罚而不是鼓励。如果你觉得那是在更深刻的控诉战争的话也未尝不可,只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了。

喜欢《《正阳门下》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正阳门下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