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今生的钥匙前世的锁读后感 > 地图 > 今生的钥匙前世的锁读后感

今生的钥匙前世的锁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慈悲客栈:最催人泪下的前世今生读后感500字(3)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慈悲客栈:最催人泪下的前世今生读后感500字(3)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座楼,世间情,悲欢离合、生死离别、情爱缠绵,尽在其中,人们称它为慈悲客栈。世人大多都是为了果,偏偏有人只为一个因。繁苍楼里,n他是干净明朗的说书人,她是纯真无邪的听书人;n丞相府里,n他是杀人如麻的无情杀手,她是不谙世事的丞相爱女;n他说,世间看客,从不驻足,绝无留恋……n他说:她不是我的小姑娘n她说:我只是想请你吃一碗面……n直到那抹桂花香殆尽,他才知,因果早已注定。慈悲饮,以命换命,只求她余生安好。书院里,n她是豪爽直率的将门长女,他是温润如玉的尚书独子;n上弦月,n她是他此生独一无二的夫人,他是她此生至死不渝的夫君;n明月大漠,n她背箭握弓,一骑绝尘,为夫而来,n他杀伐决断,以身殉国,与妻同死;n她说:我来向你求亲,你娶我,是愿意还是不愿意?n他说:滚回去。把眼泪擦干净,等老子上门提亲。他说:风信子开了,我就回来了。直到信子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花开待归之人,永远没有来,父亲是,夫君亦是。慈悲饮,灰飞烟灭,只求碧落黄泉与君同在。苏府外,是她与他的阴差阳错;n繁苍楼里,她是一见倾心的大家闺秀,他是迷途知返的花丛浪子;n长安城门,她与他共度一生的决定;n从此,她与他的历经千帆,她与他的陌路同途……n初见太过美好,以至于陌路同途太过煎熬。慈悲饮,回到最初,只求今生与君不再相见。敌营帐前,n他是风华绝代,心系天下苍生的叶宗师,她是云淡风轻,为救百姓甘愿赴死的异姓公主;n慈悲楼里,n他是丰神俊朗,只着普通衣衫的叶先生,她是忘记一切,明朗如初的林掌柜;n她说:素问是谁?n他说:素问,是我的心上人。慈悲饮,用我的余生阳寿换你的灵魂重塑,同人同鬼,只求可以陪着你。一生很长,愿有一人让你此生安稳,从此万水千山,生生世世。

看的时候,哭了。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却道出了人心底的悲凉。世事无常,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或后悔或庆幸。若这世上真有一间慈悲客栈该有多好?

人这一生的劫难啊,一开始大都不会露出它的本来面目,通常,它会披着惊喜、美丽、动人的外衣,翩然而至。

可是反观现实,世上永远没有后悔药。我们都曾悔不当初,都曾祈求回到过去,可现实是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也许这就是成长吧。依旧相信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病树前头万木春。”前路漫漫,唯有心怀慈悲,不辜负自己,坚定的走下去……

慈悲客栈,慈悲饮,三盏清茶,茶台花香。 

发现看这本书的都是因为一首歌,看了部同名的电视剧,因为剧中人的一句话知道了这本书,带着好奇心浏览了这本书,其实都是讲的悲催的爱情故事!我是不爱看言情小说的人,生活远比言情小说狗血的多,如果真有慈悲客栈,我会怎样?想起以前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大抵意思是一个人因为有心,所以有很多伤心的事,但有一个当铺可以把自己的心挡掉,然后就不会伤心了,但若要换回自己的心,必须用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换,可有时挡的时间过久,无论用什么也换不回来了!变成了无心的人.和这个慈悲客栈有些类似,只是不记得是什么名字了。这本书唯一喜欢的文字;慈悲客栈,慈悲饮,三盏清茶,茶台花香!世人皆道慈悲饮,一饮放下江湖恩怨,二饮忘却红尘疾苦,三饮不负人间慈悲。三盏之后,以命抵命,让时间,回到你后悔之时;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愿来世,可许你烟火人间。 ​​---《慈悲客栈》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前世今生》有感


读《前世今生》有感

文/张明明

看《前世今生》这本书,有种新奇而又亲切的感觉。以前每每遇到关于生命轮回的文章或视频,总能拨到心底的那根弦,有种莫名的感觉。尤其在看完这本书,更加激发了我对自己的前世的好奇和遐想。读凯瑟琳催眠状态下道出的语言整理成的文字,有时涕泪连连,有时感同身受,有时醍醐灌顶,有时思绪万千。读着她的经历,我也浮想联翩,跟随直觉去追寻曾经的足迹。

跟着凯瑟琳催眠状态下穿梭在一世又一世的轮回里,梳理着里面的一些关系,发现:

她某世的女儿,成为今生的侄女;

她某世的父亲,又成了今生的爷爷;

她某世的父亲,还是今生的父亲;

她某世的母亲,仍是今生的母亲;

她某世的女儿,成为今生的一个好友;

她某世的父亲,成为今生的一个朋友;

某世里割断她喉咙的敌人,成了她今生的一个情人。

魏斯医生指出:很多研究宣称,一群灵魂会一次又一次地降生在一起,以许多世的时间清偿彼此的相欠。

所以,我在想,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帮助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乃至梦中的众生,应该也是与我有甚深的缘分,也是为了偿还彼此的债务或恩怨而相遇的吧。这或许就是人们口中常常说的缘分吧。

我想,除了偿还彼此的债务或恩怨,有些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在死亡后、下一世轮回前的中间状态中的凯瑟琳还透露,魏斯医生的父亲和儿子也在那里,并告诉他你儿子的心脏不好,是反过来长的,像鸡心。他因非常爱你而为你做出重大牺牲。他的灵魂是很进化的他的死偿了父母的债。同时他想让你知道,医药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它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这是魏斯医生的第一个儿子,确实仅活了23天就夭折了;确实因为先天心脏里有毛病,即便动了重大的心脏手术也没有挽回生命。这让他们难过消沉了好几个月。

孩子真的是来帮助他的,正如魏斯医生所说:在亚当(他这个儿子)出生的那期间,我正对是否选择精神医疗而举棋不定。我在内科实习期做得十分愉快,又有一个住院医生的空缺等着我。亚当的意外使我坚定选择心理治疗做终身职业。因为现代医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竟不能挽回一个小婴儿的生命,令我愤慨。

看到这里,我又回忆起我儿子2017年12月11日在泰安儿童医院住进重症监护室的情形。当决定要把他放进去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他没事,他不需要住进去。可是眼前所看到的化验报告显示:他确实必须住进去。有股无形的力量非要推着我把他送进去。我的心如刀割,就像凯瑟琳在那一世在洪水中救她孩子的心情,整整难过了两三个小时。

因为当时已经接触金刚智慧,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向好友冀谦求助,诉说了此刻的心情和感悟。我说我总觉得孩子是为了帮我才生病的。他一语点醒我,说这是我内心镜像的呈现,一切人所遇到的一切境缘都是他内心的呈现,我一定也有这方面的种子。如果我能去负起100%的责任,一切就都会过去。并看了他给我发的文章《所遇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皆为自身业障从记忆中的播放》。

说来也怪,我在重症监护室外楼道里的信号很差,几乎微信接收不到信息也发送不出去,得跑到很远的窗边才可以。而他给我发的那个文章很顺利就收到了,让我很意外。不管怎么样,那文章就像救命稻草一般,我很快看完,反复思考我的相关种子在哪里,我需要负责的地方在哪里。

直觉告诉我,我之前忽视健康因素太厉害了,饮食不健康,作息时间不健康,我对自己的健康不关注,也不关注家人的健康,所以儿子就以他的生病来提醒我。再加上玉霞姐、田华姐对我的帮助,为我放生,然后启发我祈祷获取菩萨和上师的加持,然后我就在窗前不停地虔诚祈祷。

也就在那时,第一次我理解了为什么《地藏经》里把人间形容为火宅,就是因为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痛苦万分;第一次理解了地藏菩萨为何立弘愿,理解了他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伟大决心;第一次理解了人生无常,无常大鬼不期而至,修行如此重要;第一次理解了何为真正的菩提心,心甘情愿地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儿子。

另外,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断地在医院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很真诚、尽心努力地做。那几天里,我所做的好事比出生以来的三十多年都多。单是放生就一次性放了五千元。这对于一直收入不高、生活简朴、一毛不拔的我来说,的确不是个小数目。(其实本来想放生一万元的,但考虑到家人,最后放生五千元)

第二天,儿子开始拉肚子。我知道这是在排毒,是好转反应,所以并没有过多惊慌。到第三天的时候,儿子就出院了。(通常像他这种情况,最少都要7天,全家人跟着担惊受怕,还未必能好。)

这件事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终于认识到:当人的真诚心发出来,对自己当下的境遇负起百分之百的全责,把自己豁出去的时候,感应真的是会快速的现前!古人说的至诚感通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在儿子进重症监护室时,我就觉得孩子来到我身边一定有他的目的和意义,必定是让我从中领悟到些什么。

《前世今生》读后感800字


这两天看完了《前世今生》,在心领袖的项目上唐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赏的一位高知,哈佛博士后,在中西方都接受的是顶级学府的教育,目前他是一个三生说的信徒;最近外出听一个公开课,老师也是某香港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都受过高等教育,在课程中也提到灵魂转世;2017年周国平(一位我从初中时就非常喜欢的哲学家)来滴滴分享,近70岁的他成为了佛教徒。他分享人生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体的探索(如何做到优秀?更多是能力层面);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觉醒(如何获得幸福?关系层面);第三个阶段是灵魂层面(关于死亡,生命最终的去向)。

让我产生了好奇,为何这些高知,在走完了生命很长的旅程之后,会相信三生说灵魂转世。近几年,身边有一些佛教徒,我也开始接触佛教,四法印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带给我很多力量和启发,但是对于灵魂转世生命的轮回,我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想法,我没有皈依成为佛教徒。两年前有幸跟一位印度过来传道的大师请教我的困惑,他的回答很中肯,当时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我遵从了内心,学习佛教智慧,保持中立身份。

今日,当认知再次受到冲击时,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带着好奇。书中的凯瑟琳找作者(心理医生)治疗,通过催眠发现有86次生命的轮回,很多人在她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反复出现,只是转世后角色不同,而作者曾经是她的老师。每次生命结束后灵魂都会浮起来,类似濒死体验中说的那样,浮在空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然后被一道光吸引。在转世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灵魂在那里安放,如果意识层级没有进化得足够高,前世还有要完成的功课,会继续转世进行修行的确刷新了很多认知。

看完之后,我依然是开放的心态,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我对于自己的前世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它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什么。对于来世我也不是特别关注,因为来世不可控,而我最为关心的是当下这一世,我希望活好这一世,不断进行意识进化,修好未完成的功课,这是我唯一能掌控,能感知的。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道理是类似的。

态度上全然开放,不排斥,不评判,接受现在自己的认知就在这个水平,抱有一份好奇,也许认知有一天会发生改变,那是未来的事情,活在当下最重要!

《遇见我的前世今生》读后感


寻找真实的自我——读《遇见我的前世今生》有感

13级 杨小卜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原以为是本单纯的言情小说,但还是对它的书名很感兴趣,便拿起它随手翻看了一眼,结果这一看,就让我对它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遇见我的前世今生》是高原的著作,高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潜能开发大师,中国图书“潜意识”类题材最畅销的作家,他继承了全球著名的励志大师、潜意识专家如詹姆士·艾伦、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托尼·艾宾斯等人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经验,在潜能引导、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改变上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本书的序言有个题目《与另一个“我”不期相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序言的内容,其中,我颇有感触的话有以下几句:

“每个人都对于另一个自己怀有两种复杂的态度,莫大期待,或是深层的恐惧。”

“心灵就像一面坚实的铜镜,它总是给你一具模糊的映像,使你似妖,又如智者;让你坚强,又不停是把你摧残。你看到的是什么?并不取决于它给你的,而取决于你自己的理想和方向。”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当你战胜它时,你就成了自己心灵的主人;但当你失败时,你就成了它听话的奴仆。它在你软弱的时候侵蚀你的灵魂,在你害怕和无助时让你丢掉前进的方向,失去所有强大的积极而正面的力量。”

作者在最后还说,“希望我的这段充满幻感、痛感与释放的旅途,对所有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帮助。”的确,在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学会了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同时,我也开始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呢?另一个我是什么模样的?它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知名人物的禅修案例,以及丰富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各种自我疗愈的神奇方法以及自我苏醒、自我觉悟的心灵过程。这既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身心灵的对话,故事体的小说,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心灵励志经典。

本书是高原在面临人生困境之时一次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之旅--公司的破产、妻子的离弃、身体的疾病……在遇到事业的重大挫折和人生的重大变故时,作者曾一度迷失了方向,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作者选择了旅行,从洛杉矶到印度,从孟买到中国西藏,从东京再到南美,在路上,作者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包括企业家、律师、小老板、修女、僧人、不得志的小职员等。特别的际遇给了他特别的启示,最终作者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苏醒、觉悟、豁然开朗,这种感觉,或许,一生只有一次。

在“遥远的呼唤”这一篇中,有位高僧的话让我沉思:“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追寻的过程。人到一处去,总有追求。但是,人们所拥有的正在追寻的额呵即将经历的事物,它们都存在于内在,人们的内在富有原生的强大力量,它直接听命于自然和宇宙。就像你,你的欲望和野心,迷茫和困惑,并不轻易受你自己的控制,却在你的身心和灵魂之中。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灵魂做起,而不是外在的皮囊。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于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因你自己而起,所有的业障不过是自己作为的结果,这个果实是属于你自己的,不应该有任何人分享,即使他的味道是苦涩和罪恶的。”

读到这里,我震惊了,我是第一次看到过这种观点,我想,他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他从完全相反的角度审视世间事物。其实,许多人是自己杀死了自己,他们不想发现真实的自己,他们对于未知的自己怀有持久的恐惧,只是关注着问题本身,而从不追问自己的内心。

我发现,我们总是不断地对他人重复定论,总是在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我们总是希望他人改变事情,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希望世界以自己为中心,世界要自如地依我们的意志运转。所以,当发生问题时,我们把责任归于外在的时候,我们就输了,人生的本质就是战胜困惑,对于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我们应该感到万分抱歉,而不是愤怒和绝望。以这种看待自我的新方式去面对挫折和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帮助我们治愈我们的精神困惑的。

同样的,怎样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呢?唯一确定的有效的方法就是爱自己,这将是开启治愈之门的密码,这个方法是要用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只有热爱自己并拒绝抱怨和逃避,才有机会打开未知的能量之门。

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觉知,一种心理状态。一个人的意识内容包括了他的思想认识、思维、情感、意志等内在的心里活动,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目的在于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而本书中,作者从普莉塔娜修女口中得知的“意识”的解释是:

“意识是我们的魂魄和灵性,是生命的终极力量,它有很多面具,就像你现在戴的这张忧伤的面具也是属于她的一种能量。你的痛苦、欢乐、悲伤、兴奋、绝望和冲动,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赶紧开始回想学过的关于“意识”的相关内容,拿出课本,仔细地回顾了一遍,顿时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很是抽象,会让人萌发出各种问题。突然想到了“潜意识”这个词,在看作者简介的时候,就看到了他的图书标签是“潜意识类型”,这不禁又让我有了感叹,心理学的知识无处不在,以各种方式给这个迷茫的世界呈现着它的神奇力量。

书中写到“凡事在成熟之前,都必有苦涩之味。无人可控制一切,有优必有劣,有强必有弱。虚弱是智者的坦诚,强大却是愚者的虚荣。”

读完这段之后,我一时没有明白,考虑了很久,才又所会意。正如作者所发出的疑虑一样,我也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有很多的缺点,每天都在发现新的缺点,为防止敌人抓住并置我于死地,我该把它们藏起来吗?可是,我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人,为了表现自己胸有成竹,百战百胜,我不能让手下和对手看到我的缺点。我一直试图这样做,但我的压力很大,因为做到这些实在是太难了。”

其实,对于这种拥有这种想法是让人可怜并且同情的。我们应该勇敢地告诉别人你的不足,包括你的对手、敌人以及所有让你有警惕心的陌生人,这样反而会释放自己的压力,要知道,有时候缺点会因为我们的坦诚正视而变得可爱起来,转化为优点。

是啊,为什么要掩饰客观存在的事实呢?人们不是将内在暴露的太多了,而是掩饰得太过泛滥。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问自己要什么,也不需要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要学会问自己还能做什么?为自己,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们。有些时候,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应该好好地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有些答案和真相,是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每个人都会遇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迫。许多人因为承受不住事业、婚姻和疾病的连续打击而选择轻生,还有一些人精神崩溃,每日流泪,悲哀度日。当然,还有很对的人,他们面临这种绝境,突然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拼命地寻找治疗方法。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发现开始抓不住自己的思想,感觉,体内的能量四处游荡,我们想要倾诉和释放,但是找不到一个出口。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比如说最好的朋友或是心理医生去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彻底地放松,或者是去旅行。没错,强者的人生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希望或绝望,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事实上,我们平时为之惧怕和恐惧的事物,有时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只要我们拥有了勇气和力量,成功的力量已经紧紧地追随在我们的左右,它会让能够推动我们成功的信念进驻到我们的内心,我们也会体会到生命的全新改变。

作者说要清楚体内的“坏苹果”,他在经历了破产、离婚、疾病等一系列的重创之后,每一天都在坏苹果上面附加新的苹果,他希望能够掩饰掉发生的所有不幸。其实,用对未来的期盼遮掩昨天的失败--如果我们不拿出有用的解决措施,没有放下包袱的决心,那么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结果就是,我们的脾气越来越坏,身体越来越差,朋友越来越少。很显然,只有慢慢地挑选苹果,逐渐地把这些无用的能量清除出去,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遗忘是我们说无法控制的,它是心灵的绝症,很多人就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逃避痛苦,就算艾宾浩斯发现了记忆曲线,可我们还是不能控制遗忘,不知不觉间我们忘记了家中的电话号码、银行卡密码、亲人的生日、童年趣事,朋友的姓名,这些或简单或严重的记忆遗忘,使我们在重要的时刻面临危机。

作者对于“遗忘”的描述,让我想起了学过的对遗忘原因的解释,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压抑说把遗忘解释为动机性的,是对痛苦的、令人尴尬的记忆的压抑;提取失败说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长久地保存,发生遗忘主要是因为存储的信息不能被提取,而许多记忆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在回忆时缺少适当的记忆线索。

课本中的对“遗忘”系统地讲述让我想着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能够做到更好,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想要遗忘一些不好的、痛苦的事,可是偏偏就是忘不掉,或许这就是在无意识中的强化吧,不知不觉间就将其深入骨髓,难以遗忘。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表演,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模一样。社会的本身,就是一个人参与同时进行表演的舞台,人们默契地相互搭档相互配合着,将心灵的真相掩盖起来,穿上道具,演出剧本设计好的情节,一切都貌似很正常,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令我感到悲伤的是,我们一直在整治着别人的心中对自己的既定印象,使自己尽可能完美化,我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努力期待通过大的活动争取到更多的荣誉和美好的结果,期望他人能按我们的看法描绘自己的形象。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在他人眼中增加自己的色彩,在他人眼中增添自己的伪装,去塑造一个他人眼中非常有价值的“镜中之我”。这就是心灵的欺骗与伪装,我们不断地掩饰自己的内心,忽略自身的真实要求,隐藏自我的真是面目,一味地迎合他人,然后逐渐地迷失自己。我们已经迷失在虚伪的陷阱里,不能自拔,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个欺骗的开始代表着更多欺骗的到来。

不过,我们的摆谱和表演就是想让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观,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地壮大自我、晋升自我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摆谱和表演的本身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他的存在可以使我们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打造出一个更具“价值”的“镜中之我”。

作为在地球上最为高级的生物,人的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能量。在我们的躯体中,包含着两部分思想:一是意识,而是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并非势均力敌,潜意识的力量要比意识的力量大数万倍,更能助我们实现愿望。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中,我们并没有唤醒自己身体中的潜意识。

有些人总是抱怨他们不能好好地运用潜意识,问题就出在他没有领悟到它的形成过程:潜意识产生于我们的内心,它会把我们心中所想变成真实的事物。潜意识也存在着缺陷,它无法分辨事情的真假,对于谎言或真诚并不理会,潜意识对我们的大脑过于忠贞,它一旦接受了一个想法,不会对你提出的要求变为事实,而且不会问你真假如何。所以,我们可以欺骗任何人,就是不能欺骗自己的潜意识。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自我欺骗。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自我欺骗,源于不愿正视自己逃避的现实,当我们习惯于自我欺骗的时候,就再也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自我欺骗了。一旦这种状态成为定式,我们便无法自知和自省。换个说法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自圆其说,我们找着一种合情合理的理由来将自己的不诚实、不想面对和逃避的现实轻松地抹杀,掩盖住内心真正的价值观,来给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披上一件合宜的外衣。

有人会将这种心灵的自我欺骗称为“内省”--他们甚至称其为难得的优点。不过,在我看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在更加严重地自我欺骗了。内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属于反省的层面,可事实上他在回避现实状况,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是他原本的错误合理化。内省的结果是越来越接近现实状况,而自我欺骗的结果是使自己愈加虚伪,脱离了真实的自己和心灵的健康要求。

作者说,长期以往干扰我们和压抑我们的内心潜意识觉醒的本质原因有三个障碍的本质:

1、对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

2、为自己找理由

3、刻意地积极思考

除了积极思考,还有一种方式来改变负面状况,那就是正确的自我反省,良好的内省会帮助我们对心灵的变化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让负面的思想慢慢地自己化解掉。一个人只要接受真实,就有勇气摒弃虚假,自我反省所需要的勇气,不过是让我们正视、去面对真实。所以,投靠了真实,我们的人生将收到巨大的回报。

在《一道情绪的测试题》一篇中,开篇就有一个问题:

“情绪是什么?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南迪·内森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30%左右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

也许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中很客观的一段时间被愤怒、焦躁、忐忑等等不良的情绪所填满。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真正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各种层出不穷的实例告诉我们,情绪的变化常常在我们的一些神经生理活动中得以表现。

美国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难以估量的危害。经常发怒和充满敌意的人,与正常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哈佛大学的调研也发现,在1600名心脏病患者中,有超过50%的人经常焦虑、抑郁、脾气暴躁,程度超过普通人的三倍。

毫无疑问,这是科学的结论,坏情绪永远都是内心最没用的情绪。对我们而言,各种情绪就像是脉搏,就像是血管,我们没有办法彻底地剥离它们,但是最重要的历练就是调节自己容易紧张的个性,争取把坏的情绪扼杀在摇篮中,让他们无法壮大,无法深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构造出最积极的情绪堡垒。要想为美好的情绪争取一片新天地的话,就要勇于跟那些消极的情绪作坚持不懈的斗争,抵抗并且引导它们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改善坏情绪没有任何回避和拖延的借口,因为坏情绪的伤害不会因为你的遗忘就自动地逃到一边,它会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内。一有机会,它就会兴风作浪,主导我们的潜意识,并污染我们的心灵。

所以改善坏情绪,需要改变我们错误的认知,从以下的方面做起:

1、寻找坏情绪的原则

2、尊重我们的身体规律

3、保证自己的睡眠充足

4、为自己创造亲近自然的时间

5、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

6、在生活中合理饮食

7、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

还有,对付坏情绪,我们要及时地给予自己暗示和警告,学着调整自己,使自身摆脱消极情绪的控制,而如何调整自己,作者给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

1、在恰当的时候转移注意力

2、改变自己对于事物的陈旧的认知

3、擅长利用自我暗示的力量激励我们的心灵

只有我们确信“无论什么事情都能改变”,我们才能改变事情,我们必须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必须”怎样,而不是我“应当”怎样。

有时候,积极的暗示可以通过镜子完成,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努力微笑,持续简短的几分钟,心情就会愉快起来。自我暗示不仅可以用沉默的方式完成,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甚至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

只要我们能不间断地给自己积极正面的暗示,就能有效抵消自己长久形成的思维习惯。自然而然,我们越是经常选择积极、扩张的言语和概念来鼓舞自己,就越容易地创造出一个积极的心态。

每个人对待自我的态度决定他人生所赋予的价值。威廉·詹姆斯这位著名的心理大师曾说过,“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需要虔诚地认知自己对待自我的态度。关于“自我”的认知,必须与跟其他层次的有意识活动完全区分,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把“自我”这个认知从其他大脑层面的意识活动中完全剥离。

一个人对待“自我”的方式决定了他能否完全地信任自己,不能完全信任自己,就会陷如极端的自卑与自信的漩涡。我知道,很多时候,自信其实离自己很近很近,心灵深处隐藏的种种事实,是成为我自卑或不够自信的理由。可是,自卑与自信,跟我们自身所处的顺境或逆境又有什么关系呢?内在的自我信任,其实只与一个人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否密切相连。事实的确如此,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真正自信的人总能活出他强大的风采。

暂且把自信放一边,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自卑。自卑本质上,是一个人人格上的隐形杀手,它造就了病态的人格、扭曲的心灵等等,促使人们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失败者,甚至成为厌恶生活的轻生者。唯有深入探讨自卑形成的原因,方能找到消除它的方法和途径,找到依据和资料,并最终战胜它和征服它。

从精神的角度来看,自卑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偏离造成的。往简单的方向说,自卑就是一种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也认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里。它会给人的心灵营造一种假象,就像编排的一场电影。自卑的人会在做事的时候缺乏基本的信念,无所作为,甚至无法完成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具体来说,他们在困难面前容易早早低头,并且无可奈何地放弃。

很明显,自卑者的潜意识里总是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而他们也总是把他人的一些与自己毫不相关的言论和行为,视作对自己的藐视和轻蔑。由此,他们陷入了一个看似永远也不会结束的恶性循环,他们内心的自卑情绪会日益加重,就像恶性肿瘤一样潜伏在人的体内。

长期笼罩在自卑情绪中的人,他们不仅会失去健康的身心,更会为自己的行为埋下消极的心理障碍。这些人无法看到自己的长处,更别说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了,总而言之,这均是对自己缺乏信任的结果。

也许,消极的自我评价与暗示,正是造成我们自卑的根源。消极的自我暗示不因我们的出身而受到左右,不过,在我们小的时候,对此无能为力,甚至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些情绪属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这种极端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了它们的影响,懵懂阶段的人们,对此消极状态,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所以一个人如果他低估了自己,则被无尽的自卑笼罩,在生活中自暴自弃。人终其一生要达到的境界,只有一个,便是心灵内部的平衡,建立稳固的自我信任。

书中提到的告别这种窘境的方法有以下两个努力方向。

1、要完全把握自我评价的幅度

2、要为自己确定合理的可比性的对象

人要学会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现在的很多人都是躲避压力的“隐者”,他们多是有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巨大的精神负担,所以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处世方式,找一个地方将自己隐藏起来,以便躲开压力的瞄准。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内在清净而又整洁,就必须开始进行“内在大扫除”,以此来清理无用的能量。“压抑”或“逃避”的方式只能使无用的能量堆积,面对,接受,处理掉那些感受才是保持内在洁净的根本。

一个真正聪明的并且关心自己心灵健康的人,他不仅会每天进行“内在大扫除”,更注重内在的日常维护,不管有无外在的压力,我们都应随时去注意自己每个当下的感受,保证即时释放无用能量。

在《战胜恐惧》这一篇中讲到,很多人在考试前都会感觉十分紧张,本来复习的不错,时至对于一些难点知识点也相当熟悉,但当他们走进考场,盯着空白考卷的时候,大脑就会一片空白,记不起任何东西!其实,不仅是学生,常人都会有会这样的经历。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条很重要的潜意识规则来解释: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他能意识到的想法上。出现这种现象的人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我可能会失败”的想法上,结果潜意识把这种“可能性的失败”变成了现实。恐惧失败会带来真实失败的体验,这就是“暗示性失忆症”。因为畏惧,人们得到了自己畏惧的结果。

毫无疑问,恐惧是心灵的杀手,小小的恐惧就是心灵的一部分坏死的细胞,它虽小却能使整个生命彻底杀死。

想使意识与潜意识保持和谐一致,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放松,使整个心灵平静下来。在积极思想地不断刺激下,无所不能的潜意识就会开始慢慢地发挥了作用。潜意识相应地调整了意识里的思想,想象出一美好的结果,不停地发布命令,心灵就会通过各种办法来帮助我们实现这种美好的结果。

我们想要获得勇气,让我们的恐惧“饿死”,就要尽全力的创造一下的这些情境:

·爱

·给予

·帮助他人

·休息

·树立清晰的目标

·干净、整洁

·跟积极的人接触

·拥抱大自然

·合理、健康、均衡的饮食

·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

·鼓励自己

·热爱分享

·鼓励自我改变

一个人,在尘世厚重走得太久了,背负的欲望和压力太大,心灵将不可避免地沾染尘埃,使得我们原本洁净的心灵受到各种信息的污染和蒙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这个星球上,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同时,人也是最会欺骗自己的灵性生物。人不但看不清真实的自己,也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富有多少神圣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积满了污垢,他那颗蒙尘的心,让他的灵性变得灰暗迷茫,他的潜意识“神性”衰弱,显意识又疲乏无力。我们内心的垃圾隐藏的极深,比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隐藏在内心的种种不易发觉的角度。

只有扫除了灵性房间内的厚厚灰尘,为积极和快乐腾出更多和更大的空间,才能够使你黯然的心变得明亮,让你杂乱的心变得清净,从而告别人生的烦恼和绝望。同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当你需要选择的时候,请慎重思考并基于思考

2、我们要及时地做出最符合心灵的选择

3、使灵性迷途知返,即便被人发现你的羞愧

4、对于自己的人生,你学会综合权衡和深入思考

5、珍惜自己的过去们,并且永不抱怨

作品的最后,作者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心灵旅程,得出了一个感悟:不管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每天都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你的心灵始终在它的旅途中留下丰富的记忆。

[参考]读后感前世今生(精选6篇)


读书如果源于兴趣,源于喜欢,那么它将对我们受益匪浅。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自身也有了新的见解,读后感可以记录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那么你会写作品读后感吗?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前世今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后感前世今生【篇1】

内容简介:耐心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那样。我们必须接受凡事来临的时间,不要强求。但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重点。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死去,也从未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前世今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前前后后看了几个星期才看完。一开始的时候是兴致盎然的,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些无味。 在这本书中,魏斯详尽地描述了对他的病人凯瑟琳的催眠过程,以及凯瑟琳在催眠过程中的一系列对前世的解读。凯瑟琳经历过许多次人生,没记错的话,大约是86次,对其中的十多次人生可以详尽地复述,在前世里,有些身边的人就是现......

前世今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书的最后有三位持不同观点的人,对本书内容的讨论其中有位举出了清朝一本书中的一个关于转世的小故事个人认为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就如现今流行的穿越小说,是否未来也会被后人拿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有人时光穿梭的证据。而不论故事真假,轮回转世是否存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请相信,对于命运和生死,不要恐......

读后感前世今生【篇2】

书摘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布莱恩·魏斯

◆第5章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

每日累积下来的负面力量应该受到同样的关注,譬如一个病人的严苛自我批评,可能造成比一件重大事故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些伤害的影响,因为混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中,更难被忆起或驱逐。一个持续自责的小孩,可能和记得某天被严重羞辱的孩子一样失去同样多的自信。一个平常家里会有一顿没一顿的小孩,跟经历过一段饥荒时期的孩子对食物有同样的危机意识。

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通过知识成为像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知道的事这么少,你在此是我的老师。我们借由知识接近神,然后可以休息。接着我们回来,帮助其他人。”

◆第7章“超意识界”的讯息

我想到人类总倾向于同类相聚,避免或甚至排挤外来者。这是偏见和种族仇恨的根源,“我们必须学习,不仅去接近和我们的磁场相似的人,还必须帮助其他人”,我可以感受到这些话里的洞察力。

我要她用较高的观点来看她的童年,并试着回答自己提的问题。我最近读到有人能这么做。有人称这个观点为“较高自我”或“成长自我”

我们不能杀人,不管是什么情况,只有上帝才能惩罚人。

◆第10章遇见永生的自己

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第11章闪现的真性情

大多数人都在他们的教堂、聚会场所或寺庙里诵读着经文,那些经文也记载着灵魂的不朽。但是仪式一结束,他们又回到互相竞争的轨道里,依旧贪婪、喜好操纵、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性都会阻碍灵魂的进步。

◆第12章爸爸,我爱你爱了四万年

是的,我必须学着有信心,也要信任别人。但我没有,我认为每个人都想害我,这使我对许多不该回避的人和状况都刻意疏远,反而和不该在一起的人共处。”

◆第13章末日大预言

大自然是平衡的,飞禽走兽和谐地活着。人类却还没有学会这一点,他们不断在摧毁自己。他们做的事缺乏和谐,也没有计划。自然就不一样了,自然是平衡的。自然是活力和生命及休养生息。人类只知道破坏。他们破坏自然,也摧毁其他人,最后他们会毁掉自己。”

◆第18章答案就在那里

智慧是很慢才能得到的。这是因为容易吸收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情绪的或潜意识的知识。一旦转化好了,这种印象就是永久的。这种反应的必要催化剂就是行动。没有行动,观念就会萎缩、褪色,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是不够的。

读后感前世今生【篇3】

这本书被山上法师安利几次之后,终于有了翻阅的因缘。读毕,窗外雨至,内心晴明。(书不推荐,附录有惊喜。)

从客观的态度来说,正文实在算不上严谨的科学纪实。然抱着开放性的态度,读正文,读书友有趣的评论和争议,读至最后的附录,竟发现自己相应的文字和道理,十分欢喜,遂做了些笔记和思考。

文中对事件本身的记载冗长重复,并思辨不足。比如时间的严谨性,为何不坠畜牲道,轮回的究极意义,所谓的医学科学方法不服众等等。这也是导致接受多年科学教育的书友一时间不能认同的原因之一。除去这些,他更大的意义在于种下了一颗种子,发现自己,试图了解生命意义的种子,待因缘和合之时就会有生根发芽的希望。佛家讲轮回的主体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含藏了生命的种种记忆和一切造作的痕迹,具有感果的潜质,它犹如一个库藏,不断存入或取出。但它并非不灭的“灵魂”,而是念念生灭,不断流变的。修行就是通过前六识,把第八识中的善法种子、无漏种子开发出来。很喜欢附录二中胡因梦修行之路分享,从追逐前世到老实修行。无论信不信佛法,人生都是一场修行,前世戒今生,今生修后世。对于死亡,我们除了恐惧还能做什么?安住当下,安住自心,和常讲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似乎也有相应之处,这是本书于我的意义之一。

其次是科学与佛法的讨论。文中以科学之名,研究前世之事,但却有漏洞。让我提起兴趣的是附录三中高黄之辩,很有意思。也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科学-科技,关于佛法-佛教。

科学科技佛法佛教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学诚法师。1992年,学诚大和尚就提出了要对话科学、学习科学的理念,不离世间法,与时俱进。

科学具有严谨性客观性,实事求是让人信服。但确实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在假设、论证、推翻假设的自我否定中进行发展;相对的,佛法具有自觉自省,也随喜赞叹,站在一个更全面,有自省有自信、知目的重过程的角度上来进行发展。

科技作为科学的技术手段,具有工具的价值,却缺乏目的的价值。佛教作为佛法在世间的载体,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被商业化、被迷信化等等。

文中的引用卡普拉之言:“神秘主义或许懂得道的根源,却疏于道的枝干;科学则精于道的枝干,却漠视它的根源。尽管科学并不需要神秘主义,神秘主义也不需要科学,但我作为一个人,却两者皆需。”

然科学和宗教的相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是教义本身的融合,还是个人内心的求索,都是对生命究极意义的探寻。

综上,个人拙见。

20xx.07.11

读后感前世今生【篇4】

人的一生是梦的旅途,伴侣有一个足矣。然而,读一本书似人的一生,又不然。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总想霸占每一本好书。一次书荒,我找不到了方向,失落间,看见了这本书,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我本就喜欢诗歌,诗歌中的文字唯美,需要思考,也不一定能探知作者的心理。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谓是佳作,就让我领略一下他的一生吧。

徐志摩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幼仪,是个比较平凡的女人,他们之间几乎无情感而言。要说爱就只有张幼仪自己吧,她从嫁给徐志摩后,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可是在她在生产时,徐志摩去不闻不问。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丝毫怨言,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

也就是张幼仪在临产期间,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所以不想再维持这没有爱和自由的婚姻,就与张幼仪离了婚。在英国剑桥的时候,他疯狂地迷恋着这位美丽且才华横溢的女子,他为林微因写了许多诗。但是他们的理智终使他们分开。《偶然》就是一首他们分离时写的,其中写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相恋。徐志摩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就是写向往与陆小曼自由恋爱。陆小曼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所以徐志摩只能不停奔波,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陆小曼对家庭观念的淡漠使他难以忍受,陆小曼的大手大脚使他捉襟见肘,他是从狂热的爱情中"梦醒"了吧.于是很沧桑的写下这首诗的名句"我再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这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这是徐志摩的一句话。我读不懂,也许这是只有他才懂他心里的悲伤。我想,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的。徐志摩伤害过的人,原谅他了;他爱过的人,理解他了,这就够了。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成长,有时比成功更重要。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或者,太过于执着了。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曲折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悲伤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它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曲折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读后感前世今生【篇5】

这两天看迷了《前世今生》,一天就翻完了,我很惊讶和欣喜遇见这本书,好像专门为我准备的。因为我知道因果报应,知道生命有轮回,但以我能接触到的资料,我不能说服自己毫不迟疑地相信它,我仍然有很多疑惑。但看完这本书,我的疑惑消除了,我确信了生命(灵魂)是不死的,生命是有轮回的。

这本书的作者布莱恩.魏斯,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心理治疗师。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

布莱恩魏斯就他的病人凯瑟琳焦虑、恐惧和痛苦的病情正常治疗无果的情况下,对她进行催眠,试图找到她童年时已经忘记的创伤,可是这个过程却意外地把他带入了一个全新未知的领域!因为,凯瑟琳催眠状态下所说的,是她在不同轮回里前世的经历,描述地确定、详细而生动,让魏斯医生目瞪口呆!

需要强调的是,魏斯医生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家,在这之前,他从不相信灵魂,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是凯瑟琳的整个治疗过程,在一连串的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记得了引发她症状的前世的回忆。她同时也能做管道(媒介),传达一些高度进化的灵魂实体的讯息,让魏斯医生从完全不信到怀疑,到查证,再到科学分析验证,再到录音记录,最后他确信无疑。

这本书就是他就整个催眠治疗过程所做的记录。仅是记录。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所读到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他什么也没添加,也没什么删节。而且他花了四年的时间,才鼓足勇气,冒着被同行视做异类、不正常的风险,透露这些不正统的讯息。这也是他所得到的讯息的本意。因为这些讯息出自于灵魂实体,他的意图也是要让魏斯医生分享出来,去影响人类的思想,让大家都了解生命的不朽和生命的真义!

这个过程里魏斯医生也提出:从历史看来,人类总是不情愿接受新观念。就像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卫星时,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完全不接受,甚至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现在的心理医生和治疗师也是同样情形。对前世回忆和肉体死亡后的生存,已累积了相当多的证据,也不愿检视评估。他们的眼睛仍紧紧地闭上。

而魏斯医生,能在他还怀疑的时候,能够保持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去观察,去查证,她的回忆有可能不是幻想或者想象,我们眼睛或其他感官感觉不到的事物也有可能存在,持开放态度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资料。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的作风!要不是他的开放包容,也就不会有此书用真实的案例揭示和证实轮回的真实存在。

其实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我曾经对儒家和佛学思想都深深地排斥过。我曾经愚痴地认为:儒家思想是迂腐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佛家思想是教人逆来顺受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利益而存在的。但是后来我也尝试抱着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学习这些智慧。真正了解和学习过后,我为自己曾经那些愚蠢的想法和错误的思想认识感到汗颜!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不了解就没有资格随意评判!

毛主席也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千万不要随意评判你所不了解的事物。否则,你可能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所以,当看到绿色教育唐明老师推荐的50本书时,我尝试着买了其中感兴趣的两本,其中就有这一本《前世今生》。这本书颠覆了我的人生观,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解答了萦绕在我心头半年多的疑惑。跟着凯瑟琳经历、浏览、感悟十几世的轮回,以及听到来自灵魂实体的一些教导,也让我了悟到超越生死的真相:生命(不仅是人)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

前所未有的轻松,开心!

读后感前世今生【篇6】

《前世今生》读后感1000字:

这两天看完了《前世今生》,在心领袖的项目上唐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赏的一位高知,哈佛博士后,在中西方都接受的是顶级学府的教育,目前他是一个“三生说”的信徒;最近外出听一个公开课,老师也是某香港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都受过高等教育,在课程中也提到“灵魂转世”;2017年周国平(一位我从初中时就非常喜欢的哲学家)来滴滴分享,近70岁的他成为了佛教徒。他分享人生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体的探索(如何做到优秀?更多是能力层面);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觉醒(如何获得幸福?关系层面);第三个阶段是灵魂层面(关于死亡,生命最终的去向)。

让我产生了好奇,为何这些高知,在走完了生命很长的旅程之后,会相信“三生说”“灵魂转世”。近几年,身边有一些佛教徒,我也开始接触佛教,四法印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带给我很多力量和启发,但是对于“灵魂转世”生命的轮回,我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想法,我没有皈依成为佛教徒。两年前有幸跟一位印度过来传道的大师请教我的困惑,他的回答很中肯,当时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我遵从了内心,学习佛教智慧,保持中立身份。

今日,当认知再次受到冲击时,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带着好奇。书中的凯瑟琳找作者(心理医生)治疗,通过催眠发现有86次生命的轮回,很多人在她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反复出现,只是转世后角色不同,而作者曾经是她的老师。每次生命结束后灵魂都会“浮”起来,类似濒死体验中说的那样,浮在空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然后被一道光吸引。在转世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灵魂在那里安放,如果意识层级没有进化得足够高,前世还有要完成的“功课”,会继续转世进行修行…的确刷新了很多认知。

看完之后,我依然是开放的心态,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我对于自己的前世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它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什么。对于来世我也不是特别关注,因为来世不可控,而我最为关心的是“当下”这一世,我希望活好这一世,不断进行意识进化,修好未完成的功课,这是我唯一能掌控,能感知的。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道理是类似的。

态度上全然开放,不排斥,不评判,接受现在自己的认知就在这个水平,抱有一份好奇,也许认知有一天会发生改变,那是未来的事情,活在当下最重要!

读后感前世今生(精选7篇)


我们总会被一本好书所打动,阅读作品后,我们都对作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新的认知。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搜索并整理了读后感前世今生,以下是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读后感前世今生 篇1

第三次灵异事件,是我和我谈了4年的ex,其实是我们在一起的第三年,前面的十一,那一年我们感情回光返照一样特别好,我也一个月去一次温州找他,那天晚上他回家去了,我一个人在酒店,我住酒店没有锁防盗链的习惯,不知道为何那天鬼使神差的锁了,然后当天晚上就被撬门了,整个房门都被撬开了,插在墙边上的房卡都被拔出去了,就那根锁上的防盗链救了我,前段时间和我许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联系上了一起出去吃饭说起这事,那天很奇怪,凌晨1,2点了,一般我ex早就睡了而且他晚上开震动手机,那天晚上却我发了求救信息他秒回我,也第一时间赶来救我,那时候我特别特别感动,但是现在和朋友说起,我朋友说这件事不会和他也有关系吧,这个就不说了,都过去了,猜疑也没有任何意义!总之那天我被吓的魂飞魄散的,[撇嘴]我目前就这三次比较重大的灵异经历,第一件事是我妈妈跟我说的跟我完全没有任何记忆,包括我和我爷爷的所有记忆我都没有,第二第三件是自己亲身经历,而且这两件事后果都不堪设想,足以改变我接下来的命运,或许也早就已经不在人世,一个是反常性格强硬拖我上车的涛弟弟,一个是鬼使神差锁上的防盗链,所以我信命,我觉得自己特别特别幸运,生命里贵人特别多,而且每个阶段都有每个贵人,虽然他们不能陪我走完全程,但是陪我一起经历过一段风景,足以铭记一生!很奇怪就是我和我爷爷那么好,我对他却毫无记忆,现在追溯到最早的记忆,也是我念托儿所老师抱着我坐在钢琴边,我,还有印象,那应该是我最早的印象,也有一些无法解释的,比如我天生没法吃内脏,尤其是猪肝,我闻到味道就想吐,吃进去会自动吐,所有的动物内脏都不能吃,还有我特别恐惧开车和坐车,尤其是坐车,特别恐惧,尤其大卡车,我坐副驾驶都会系安全带,看到大卡车我都会腿软心慌,追溯到我姑姑小姐妹蓓蓓阿姨在我小时候出过严重车祸,被大卡车撞的下半身瘫痪,但是现在我觉得我恐惧开车坐车,还有大卡车一定还有深层的原因,还有我不能吃内脏,就等着以后慢慢揭秘吧,珍惜当下,感恩,付出爱!

读后感前世今生 篇2

人的一生是梦的旅途,伴侣有一个足矣。然而,读一本书似人的一生,又不然。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总想霸占每一本好书。一次书荒,我找不到了方向,失落间,看见了这本书,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我本就喜欢诗歌,诗歌中的文字唯美,需要思考,也不一定能探知作者的心理。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谓是佳作,就让我领略一下他的一生吧。

徐志摩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幼仪,是个比较平凡的女人,他们之间几乎无情感而言。要说爱就只有张幼仪自己吧,她从嫁给徐志摩后,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可是在她在生产时,徐志摩去不闻不问。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丝毫怨言,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

也就是张幼仪在临产期间,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所以不想再维持这没有爱和自由的婚姻,就与张幼仪离了婚。在英国剑桥的时候,他疯狂地迷恋着这位美丽且才华横溢的女子,他为林微因写了许多诗。但是他们的理智终使他们分开。《偶然》就是一首他们分离时写的,其中写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相恋。徐志摩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就是写向往与陆小曼自由恋爱。陆小曼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所以徐志摩只能不停奔波,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陆小曼对家庭观念的淡漠使他难以忍受,陆小曼的大手大脚使他捉襟见肘,他是从狂热的爱情中"梦醒"了吧.于是很沧桑的写下这首诗的名句"我再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这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这是徐志摩的一句话。我读不懂,也许这是只有他才懂他心里的悲伤。我想,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的。徐志摩伤害过的人,原谅他了;他爱过的人,理解他了,这就够了。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成长,有时比成功更重要。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或者,太过于执着了。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曲折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悲伤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它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曲折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读后感前世今生 篇3

《前世今生》读后感1000字:

这两天看完了《前世今生》,在心领袖的项目上唐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赏的一位高知,哈佛博士后,在中西方都接受的是顶级学府的教育,目前他是一个“三生说”的信徒;最近外出听一个公开课,老师也是某香港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都受过高等教育,在课程中也提到“灵魂转世”;2017年周国平(一位我从初中时就非常喜欢的哲学家)来滴滴分享,近70岁的他成为了佛教徒。他分享人生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体的探索(如何做到优秀?更多是能力层面);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觉醒(如何获得幸福?关系层面);第三个阶段是灵魂层面(关于死亡,生命最终的去向)。

让我产生了好奇,为何这些高知,在走完了生命很长的旅程之后,会相信“三生说”“灵魂转世”。近几年,身边有一些佛教徒,我也开始接触佛教,四法印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带给我很多力量和启发,但是对于“灵魂转世”生命的轮回,我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想法,我没有皈依成为佛教徒。两年前有幸跟一位印度过来传道的大师请教我的困惑,他的回答很中肯,当时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我遵从了内心,学习佛教智慧,保持中立身份。

今日,当认知再次受到冲击时,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带着好奇。书中的凯瑟琳找作者(心理医生)治疗,通过催眠发现有86次生命的轮回,很多人在她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反复出现,只是转世后角色不同,而作者曾经是她的老师。每次生命结束后灵魂都会“浮”起来,类似濒死体验中说的那样,浮在空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然后被一道光吸引。在转世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灵魂在那里安放,如果意识层级没有进化得足够高,前世还有要完成的“功课”,会继续转世进行修行…的确刷新了很多认知。

看完之后,我依然是开放的心态,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我对于自己的前世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它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什么。对于来世我也不是特别关注,因为来世不可控,而我最为关心的是“当下”这一世,我希望活好这一世,不断进行意识进化,修好未完成的功课,这是我唯一能掌控,能感知的。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道理是类似的。

态度上全然开放,不排斥,不评判,接受现在自己的认知就在这个水平,抱有一份好奇,也许认知有一天会发生改变,那是未来的事情,活在当下最重要!

读后感前世今生 篇4

这本书被山上法师安利几次之后,终于有了翻阅的因缘。读毕,窗外雨至,内心晴明。(书不推荐,附录有惊喜。)

从客观的态度来说,正文实在算不上严谨的科学纪实。然抱着开放性的态度,读正文,读书友有趣的评论和争议,读至最后的附录,竟发现自己相应的文字和道理,十分欢喜,遂做了些笔记和思考。

文中对事件本身的记载冗长重复,并思辨不足。比如时间的严谨性,为何不坠畜牲道,轮回的究极意义,所谓的医学科学方法不服众等等。这也是导致接受多年科学教育的书友一时间不能认同的原因之一。除去这些,他更大的意义在于种下了一颗种子,发现自己,试图了解生命意义的种子,待因缘和合之时就会有生根发芽的希望。佛家讲轮回的主体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含藏了生命的种种记忆和一切造作的痕迹,具有感果的潜质,它犹如一个库藏,不断存入或取出。但它并非不灭的“灵魂”,而是念念生灭,不断流变的。修行就是通过前六识,把第八识中的善法种子、无漏种子开发出来。很喜欢附录二中胡因梦修行之路分享,从追逐前世到老实修行。无论信不信佛法,人生都是一场修行,前世戒今生,今生修后世。对于死亡,我们除了恐惧还能做什么?安住当下,安住自心,和常讲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似乎也有相应之处,这是本书于我的意义之一。

其次是科学与佛法的讨论。文中以科学之名,研究前世之事,但却有漏洞。让我提起兴趣的是附录三中高黄之辩,很有意思。也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科学-科技,关于佛法-佛教。

科学科技佛法佛教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学诚法师。1992年,学诚大和尚就提出了要对话科学、学习科学的理念,不离世间法,与时俱进。

科学具有严谨性客观性,实事求是让人信服。但确实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在假设、论证、推翻假设的自我否定中进行发展;相对的,佛法具有自觉自省,也随喜赞叹,站在一个更全面,有自省有自信、知目的重过程的角度上来进行发展。

科技作为科学的技术手段,具有工具的价值,却缺乏目的的价值。佛教作为佛法在世间的载体,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被商业化、被迷信化等等。

文中的引用卡普拉之言:“神秘主义或许懂得道的根源,却疏于道的枝干;科学则精于道的枝干,却漠视它的根源。尽管科学并不需要神秘主义,神秘主义也不需要科学,但我作为一个人,却两者皆需。”

然科学和宗教的相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是教义本身的融合,还是个人内心的求索,都是对生命究极意义的探寻。

综上,个人拙见。

20xx.07.11

读后感前世今生 篇5

书摘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布莱恩·魏斯

◆第5章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

每日累积下来的负面力量应该受到同样的关注,譬如一个病人的严苛自我批评,可能造成比一件重大事故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些伤害的影响,因为混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中,更难被忆起或驱逐。一个持续自责的小孩,可能和记得某天被严重羞辱的孩子一样失去同样多的自信。一个平常家里会有一顿没一顿的小孩,跟经历过一段饥荒时期的孩子对食物有同样的危机意识。

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通过知识成为像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知道的事这么少,你在此是我的老师。我们借由知识接近神,然后可以休息。接着我们回来,帮助其他人。”

◆第7章“超意识界”的讯息

我想到人类总倾向于同类相聚,避免或甚至排挤外来者。这是偏见和种族仇恨的根源,“我们必须学习,不仅去接近和我们的磁场相似的人,还必须帮助其他人”,我可以感受到这些话里的洞察力。

我要她用较高的观点来看她的童年,并试着回答自己提的问题。我最近读到有人能这么做。有人称这个观点为“较高自我”或“成长自我”

我们不能杀人,不管是什么情况,只有上帝才能惩罚人。

◆第10章遇见永生的自己

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第11章闪现的真性情

大多数人都在他们的教堂、聚会场所或寺庙里诵读着经文,那些经文也记载着灵魂的不朽。但是仪式一结束,他们又回到互相竞争的轨道里,依旧贪婪、喜好操纵、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性都会阻碍灵魂的进步。

◆第12章爸爸,我爱你爱了四万年

是的,我必须学着有信心,也要信任别人。但我没有,我认为每个人都想害我,这使我对许多不该回避的人和状况都刻意疏远,反而和不该在一起的人共处。”

◆第13章末日大预言

大自然是平衡的,飞禽走兽和谐地活着。人类却还没有学会这一点,他们不断在摧毁自己。他们做的事缺乏和谐,也没有计划。自然就不一样了,自然是平衡的。自然是活力和生命及休养生息。人类只知道破坏。他们破坏自然,也摧毁其他人,最后他们会毁掉自己。”

◆第18章答案就在那里

智慧是很慢才能得到的。这是因为容易吸收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情绪的或潜意识的知识。一旦转化好了,这种印象就是永久的。这种反应的必要催化剂就是行动。没有行动,观念就会萎缩、褪色,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是不够的。

读后感前世今生 篇6

内容简介:耐心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那样。我们必须接受凡事来临的时间,不要强求。但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重点。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死去,也从未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前世今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前前后后看了几个星期才看完。一开始的时候是兴致盎然的,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些无味。 在这本书中,魏斯详尽地描述了对他的病人凯瑟琳的催眠过程,以及凯瑟琳在催眠过程中的一系列对前世的解读。凯瑟琳经历过许多次人生,没记错的话,大约是86次,对其中的十多次人生可以详尽地复述,在前世里,有些身边的人就是现......

前世今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书的最后有三位持不同观点的人,对本书内容的讨论其中有位举出了清朝一本书中的一个关于转世的小故事个人认为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就如现今流行的穿越小说,是否未来也会被后人拿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有人时光穿梭的证据。而不论故事真假,轮回转世是否存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请相信,对于命运和生死,不要恐......

读后感前世今生 篇7

一、读书内容介绍

可以说,这是一本神奇的书。

这本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魏斯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来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

在那80多次的轮回中,凯瑟琳的意识能回溯到前生,使她能详细描述、解释她在清醒状态下不知道的经验、知识,并够准确透露她不知情的死后状态和人不具肉身的状态,甚至通过和高灵交流准确无误地讲述了只有魏斯医生本人才知道的自己的孩子和父亲的事情。真可谓奇!

虽然书中更多的是讲述一个事实,一个故事,但是也不乏魏斯本人的见解。魏斯博士通过书中的记录向我们传达了很多来自“前世灵魂”的信息。这些信息大致包括:人生来并不平等,但最终会平等;是不是转世,取决于是否有未完成的德行;不要要求完美,不要在意缺陷,爱才是最重要的;平衡与和谐是智慧的根本,但现在的人们凡事都做得太过;快乐植根于单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钻石,灵魂的工作就是清洁上面的灰尘,使它闪闪发亮…..

除了前世今生的轮回外,这本书还讲述了面对恐惧、离别、无奈、愤怒、贪婪种种危机时,我们要怎样有效地控制情绪,特别是催眠状态下的凯瑟琳为我们传授的关于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耐心与时机、信任与宽恕等实用的人生建议,更加敦促我们打开心灵,以坦然之心迎接广阔的未知。

所以,这既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身心灵的对话,故事体的小说,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心灵励志经典。

以上便是我对书籍内容的一个概括,接下来是我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二、理解与认识

首先值得一谈的是文章的语言。作者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即便不强调文章的真实性,也给我那种面对面交流,不得不信服的感觉。不仅凯瑟琳的前世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书中一些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也让我受益匪浅。

但是说真的,凯瑟琳的前世大多时候都是悲云笼罩。痛苦、绝望和冲动是她之前人生的主色调。仔细一想,这也不失为一种能量。用书中的那句话“说凡事在成熟之前,都必有苦涩之味。无人可控制一切,有优必有劣,有强必有弱。虚弱是智者的坦诚,强大却是愚者的虚荣。”也许就是这些苦涩滋味,让人生得意更加强大。似乎凯瑟琳在经历前世轮回后身体的康复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人生中,当面对那些苦难,那些我们平时为之惧怕和恐惧的事物时,

要知道往往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只要我们拥有了勇气和力量,成功的力量已经紧紧地追随在我们的左右,它会让能够推动我们成功的信念进驻到我们的内心,我们也会体会到生命的全新改变。就像凯瑟琳,在勇敢面对前世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另外,文章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一世都是为了学会写什么,懂得些什么道理,当我们该懂得的都了解的时候,就该离开这世界。”这句话仿佛就印证了,为什么天妒英才,为什么有才华的人英年早逝。因为他们太优秀了,这一世该懂得都了解了,也许就该离开了吧!于是,我觉得我们活在世上,能做的不是拼命去争抢什么,而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吧。而这个过程中,情绪往往又会左右人们,使人失去那颗平淡的心。人都容易情绪化,这是个事实。也许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中很客观的一段时间被愤怒、焦躁、忐忑等等不良的情绪所填满。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真正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会空出心灵去感悟世间的一切,才能做到上善若水吧。

三、质疑

说到这里,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这个世间到底有轮回吗?

在查阅多方资料,似乎有这个东西:

1、据统计,通过特殊催眠法,约有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可追忆到前九世。

2、在我国,西藏宗教自古以来就有轮回转世的观点。

3、在保加利亚,一名刚出生两个月的女婴就会说八国语言,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例,而且只能用轮回转世来解释。

看着这些例据,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东西。就是人去世之前会留下一段脑电波,包含着这个人生前重要的,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在未来特殊时刻,特定场合,会被他的转世接受,大脑就有多出前世断断续续的记忆。

其实对于这种东西,我仔细想想,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至少魏斯的这本书有关轮回的说法是在传播正能量,也可以接受吧。

四、前后认识的差异和改变

1、“凡是皆有其理由,也许事情发生的当时,我们既无先见之明,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但假以时日和耐心,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故也是文章的核心理念。正是如此,除了书中讲述的故事可看出这句话的含义之深,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做人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一切都做不成。很简单的,譬如读一本书,没有耐心去读,哪来的获益匪浅;譬如遇到困难,没有耐心,只会小事化大,大事化的无法解决。再看看我个人的行为,似乎也缺乏这一点。而今在看完这本书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2、回忆可以提供疗方。凯瑟琳在催眠中回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即使那些生活困苦,悲惨,但是这之后她的病却康复了。这不恰恰说明了回忆可以提供治疗吗?关于回忆还有这种作用,我是从未想到的。但是再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的呢。一个简单的例子,不是有句话叫忆苦思甜吗,现在面对困难,但是回忆到过去更加艰难的岁月都挺过去了,如今又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吗?

3、人生来并不平等。这是书中多次提到的观点。当然这是建立在相信有轮回的基础上的。一直以来,心中都是那个观点“人人生而平等”,这次我的观点被动摇了,或者说有了些许改变,源于凯瑟琳身上。

4、对轮回的看法。从小被教育相信科学,而轮回转世皆为迷信。不得不说,魏斯有一次让我的观点有了改变,至少对于轮回,不再是一概否定了吧。

5、多关注问题本身。

文中凯瑟琳在轮回中,有一位高僧对她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追寻的过程。人到一处去,总有追求。但是,人们所拥有的正在追寻的额呵即将经历的事物,它们都存在于内在,人们的内在富有原生的强大力量,它直接听命于自然和宇宙。就像你,你的欲望和野心,迷茫和困惑,并不轻易受你自己的控制,却在你的身心和灵魂之中。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灵魂做起,而不是外在的皮囊。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于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因你自己而起,所有的业障不过是自己作为的结果,这个果实是属于你自己的,不应该有任何人分享,即使他的味道是苦涩和罪恶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遇到问题总是在乎表面,或者说总是忽视了自身,直接一点,失去了自我。他们不想发现真实的自己,这种行为无疑是自己杀死了自己,他们对于未知的自己怀有持久的恐惧,于是总是追求任何东西的表面。在明白这些后,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有了改变,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本身内涵。

五、(准备进行的)行为的改变

说到底,思想的改变终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重在行为改变。但是距离读完这本书也没过太长时间,自己发现还是思想改变较多,实际行为改变甚少。思想上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发现自己更能以平常心对待人生,包括对过去,将来,甚至死亡。而行为上多了一份谨慎,遇事更能慎重考虑。

所以,目前为止,思想已端正了,而行为的改变已迈出了第一步,下面是我所打算的在未来要进行的行为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意识到的不好的行为发起的挑战。

1、尊重身体规律,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经常运动。

2、帮助他人,积极与他人接触,多拥抱大自然。

3、绝不旷课,尤其是陈亮老师的课。

……

《飞扬与落寞:徐志摩的前世今生》读后感1000字


人的一生是梦的旅途,伴侣有一个足矣。然而,读一本书似人的一生,又不然。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总想霸占每一本好书。一次书荒,我找不到了方向,失落间,看见了这本书,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我本就喜欢诗歌,诗歌中的文字唯美,需要思考,也不一定能探知作者的心理。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谓是佳作,就让我领略一下他的一生吧。

徐志摩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幼仪,是个比较平凡的女人,他们之间几乎无情感而言。要说爱就只有张幼仪自己吧,她从嫁给徐志摩后,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可是在她在生产时,徐志摩去不闻不问。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丝毫怨言,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

也就是张幼仪在临产期间,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所以不想再维持这没有爱和自由的婚姻,就与张幼仪离了婚。在英国剑桥的时候,他疯狂地迷恋着这位美丽且才华横溢的女子,他为林微因写了许多诗。但是他们的理智终使他们分开。《偶然》就是一首他们分离时写的,其中写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相恋。徐志摩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就是写向往与陆小曼自由恋爱。陆小曼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所以徐志摩只能不停奔波,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陆小曼对家庭观念的淡漠使他难以忍受,陆小曼的大手大脚使他捉襟见肘,他是从狂热的爱情中梦醒了吧.于是很沧桑的写下这首诗的名句我再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这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这是徐志摩的一句话。我读不懂,也许这是只有他才懂他心里的悲伤。我想,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的。徐志摩伤害过的人,原谅他了;他爱过的人,理解他了,这就够了。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成长,有时比成功更重要。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或者,太过于执着了。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曲折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悲伤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它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曲折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生态环境的前世今生》读后感


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中的《生态环境得前世今生》这篇文章,我越发觉得保护生态环境,遵守自然规律有多么重要。

文中的海宁是一个用了3年时间和大量资金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海宁市民们的所作所为使那里的环境变得非常好——市民们总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的街道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仿佛看到了海宁的景象: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湖水碧绿,空中不飘有一点杂质,那可真令我向往。

相比之下,文中的浦一江一就没有那么好的环境了。原本浦一江一的生态环境挺好,但由于开发了水晶,工作垃圾增多,许多浦一江一市民大肆将垃圾扔到水中,原本澄澈干净的湖,不久就成了垃圾湖。这里我看的十分愤怒:原本那么美丽的城市,居然有人忍心将垃圾丢到湖中,就只是为了方便处理垃圾而已,难怪后来浦一江一的环境会那么差。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又继续读了下去。浦一江一的人们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严重,并实施了“五水共治”,这项计划实施不久,浦一江一的水又变回了原本的碧绿。

看到文中的两个例子,我对比了一下我所处在的杭州市的环境。我惊奇的发现杭州有许多的环境污染:我家附近的湖里都是垃圾;大街上汽车的喇叭声仿佛要震坏耳膜;景区到处都是“到此一游”的字样......这使我感到十分羞愧。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有多么重要,所以我希望市民们能像浦一江一“五水共治”一样,改善环境,遵守自然规则,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白鹿原》读后感---我的前世今生故土


《白鹿原》读后感---我的前世今生故土

文学,是人学,是教人向上的审美艺术,弘扬的是真善美,鞭挞的是假丑恶。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还不自觉地做联想和猜测,赋予作家原本没有的意义。

已是第四遍读完《白鹿原》了,每次读后都想写点什么,竟然无从落笔。大概我渭北人的缘故,《白鹿原》就像描述我的前世今生故土,读后满脑子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符号。

艺术的大敌就是取媚和矫情,一切艺术应是心智之果。《白鹿原》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整部《白鹿原》构架恢弘,从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了一卷壮丽的生活史,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总能叫人无数遍的咂摸回想。

陈忠实把《白鹿原》的写作当成自己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的枕头,这样的写作态度无疑使他的这部巨着有了几多壮美。《白鹿原》里几句话说得好:世间一切佳果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来什么味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的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的三顿吃,好衣服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的住一辈子诵读。《白鹿原》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共有的困惑、迷惘,艰辛、无奈,愤懑、无助,选择、碰撞,追求、幻灭……生逢那样的时代,活着,真不容易;如果想活得“浑全”,需要怎样的大智慧啊。

读后《白鹿原》明智。世事难料。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无情地反复敲打,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得意,也别自卑。活得好,是祖上积德,自己命运好;活得不好,是好运未到,还需自己再加把劲儿。人生路漫漫,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待人生的态度,宠辱不惊,在困难的时候能挺得住,在得意的时候稳得住。

读后《白鹿原》明理。尊重位高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难保一辈子卑微,即使一辈子卑微,如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养了一个闹农协、当山匪,后来当保安营营长的英雄好汉儿子黑娃来;而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人在世千万不要把他人看死了,看扁了,断了自己后路。

读后《白鹿原》明德。白鹿书院的朱先生早先一直以神算和劝退大军闻名乡里,后来发赈灾粮和修县志也备受称赞,他不穿洋丝,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坚持晨读,显示着一个旧学士对于圣人的教训最后的坚守。在混乱的时局中,他看出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力,奋起最后一腔热血集合修县志的几位先生准备冲上战场抗击日寇,然而进入军队上场杀敌毕竟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受到重重阻力终究没能成功,那以后,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县志付印上,哪怕自己赔上本钱。朱先生有自己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让人敬重。

读后《白鹿原》明事。白嘉轩做事太硬,如同他挺直的腰板,要是能给子女多一点谅解,或许白孝文也不至堕落到那种程度;而鹿子霖做事太过阴损,如书中所说“家风不正,教子不严,是白鹿家族里鹿氏着一股儿的根深蒂固的弱点”,这个“不正”、“不严”似乎就是鹿子霖这个人一生的写照。做人还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荡荡,才能心无所惧。

卡尔维诺说,“经典”者,每重读必有初读般的新鲜感,而初读又有唤起珍贵记忆的重逢之感。我读《白鹿原》就有梦回前世今生故土的乡愁乡思乡恋。

小记“黑臭河”的前世今生——读《筑梦路上》有感


窗外,阵阵喜庆的鞭炮声不断地传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此刻,坐在书桌前的我,轻轻地合上《筑梦路上》的最后一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由此,我想到了家门口那条清澈见底,绿树成荫的小河的前世今生。

听老一辈的人说,家门口这条小河是为了疏浚西湖,引入钱塘一江一水而人工开凿的。以前,两岸的居民经常到小河里洗衣服,甚至把垃圾扔到河一一床一一里,时常有一些建筑公司趁着夜色,在此偷偷倾倒建筑垃圾,久而久之,一条原本美丽,清澈的小河,彻底变成了一条又黑又臭的污水河。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地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于是,“黑臭河”地整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专家们地实地测量和反复论证,最终制定出了整治“黑臭河”的方案。于是,在去年春季的一天,“轰隆隆”的机器声在河岸响起,数辆挖掘机开进了河一一床一一,开始进行整治施工作业了。工人叔叔们顶着烈日,不断地开凿河一一床一一,挖掘淤泥,疏浚河道,曾经的“黑臭河”正日以继夜地发生着变化。河岸两旁又种上了许多桂花树,铺上了嫩绿的草皮。经过三个多月的整治,“黑臭河”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原来黑如墨汁的河水,如今已变得清澈见底;原来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小河,如今却不断地飘来阵阵桂花的香味。以前每当有人经过小河边,总会捂着鼻子快速走过,生怕被臭味熏倒。而如今,人们却徜徉在鸟语花香的游步道上,不时会有小朋友们嬉笑地经过你的身旁。从他们天真可一爱一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多么得幸福!

曾经的“黑臭河”终于摘掉了又黑又臭的“帽子”。如今,正以她婀娜多姿的身影,焕发着青春的朝气,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她,就是我们怀抱梦想,奔向幸福地历史见证!

读《前世与今生》有感_优秀读后感700字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正在电脑上看着今天的新闻热点。忽然,键盘点到了一篇文章,打开一看,原来是林清玄先生写的散文《前世与今生》,对于作者林清玄先生,他是我敬佩的作家,于是,我仔细地阅读了这一篇散文,读了之后,我感悟颇深。

作者林清玄,中国台湾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对于林清玄先生,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作品《桃花心木》和《和时间赛跑》就被入选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教材,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林清玄先生的这一篇散文《前世与今生》主要讲的是有一个人问作者一个问题:前世真的存在吗?作者的回答是: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研究是不是有前世这一个问题上,倒不如把握现在、把握今天、把握今世,好好的努力,只要今天努力了,就能看到未来的成功。对于明天来讲,事实上今天就是明天的前世,这就是作者对于前世与今生的回答。可想而知,作者林清玄先生是多么的理智啊!他想的很透彻,回答得让人一目了然。确实如此,有没有前世,谁都不能回答,毕竟我们都无法回到前世,但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握今生,尽自已所能的努力与奋斗,从而创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生。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喜欢活在过去,又寄托于来世,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事。真正的智者就应该如林清玄先生所说,过去的让他过去,把握现在,才能支配未来。

《前世与今生》这一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人生最主要的就把握当下,活在今天。时间就像小鸟一样,今天一不小心就飞走了,明天转眼间又来了,而我们又无法留住昨天,所以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握今天,把今天的事情努力做好、尽力做到最好,那么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是最宝贵的,就像拥有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回昨天,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今天的每一个时光,努力奋斗,不让自已留有遗憾。珍惜当下,把握今天,就是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前世与今生》带给我的启示和教育。

慈悲与玫瑰读后感400字(3)篇


慈悲与玫瑰读后感400字 第(1)篇

看的时候津津有味,想追着看完,看完似乎又无话可说。

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注定是孤独的旅程。

慈悲是善良,玫瑰是美好,完整的慈悲既要慈悲地观照众生也要慈悲地观照自己,在尊崇个体自由中追寻善良美好的人生,但现实却是南辕北辙,即使民主社会也难免多数人暴政。

作者读书很多,文笔很好,思考很独立,痛苦很深刻,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无可奈何,理性、中立、客观,怀抱希望于未来。


※第1章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人生如借,所幸还有音乐。

*在我看来,真正伟大的革命不是一部分人过上好日子,而另一部分人必须去死。

*由于人有合群的激情,集体主义永远不会褪去迷人的色彩

*如果关心自己的利益是罪恶,那么活着本身就是罪恶。

*在我眼里,格瓦拉只是一个被死本能诅咒了的人。他表面上热爱人类,其实生无可恋。如果跟着这个狂热分子的意志走,恐怕人类早已在自己制造的几道闪电之中归于寂静。

*所谓公益,不过是私利的最大公约数而已。

*美好社会有赖于合作,而且没有谁能离得开合作。

*真正的慈悲亦是对人对己的双向成全。既不无视他人的痛苦,也不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

*而现在,我给这位朋友的回答是,还是先把你自己这朵花开了吧,不要为其他九十九朵花而忧虑。

*诗人辛波斯卡说,一个人可以爬上山丘,屏住呼吸,却无法像玫瑰一样生出枝叶,长成树丛,因为“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同样,每个人都只能按自己的方式绽放人生。

*如明代思想家吕坤所言,“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之?”

*伯特兰•罗素的三种激情——“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像罗素一样独立思考、光明正大地看待世间一切善恶美丑。

*比如对基督教的怀疑——为什么它声称博爱却又为离经叛道者准备了地狱?在罗素看来,“真正非常慈悲的人决不会相信永远的惩罚”。

*唯其如此,加缪才有理由宣告,“在隆冬,我终于知道,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在人类的经验之外,每一种技术革新的背后都可能是一片巨大的沼泽。

*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而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人生若无缺憾,又谈何完美?

*茨威格把1914年之前的欧洲称为黄金时代。

*四海仍在,只是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疏远不需要理由,在一起才需要!”年轻人说。

*离散才是生活的常态,孤独才是人生的真相。

*从前,“家徒四壁”是个坏词,而现在我总想着扔掉些东西。简单,简单,再简单。

*我曾经说,世界给我的最大的慈悲,是“除了人,我别无身份;除了美,我一无所知”。

*疏远谁也不要疏远自己,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一个人进山找神,找了一辈子,最后才知道山顶上的那个神就是他自己。


※第56章 代跋:消散的一切又在心头凝结*2014年,思想国变成了一个微信公共账号。

*亨利•梭罗把住进瓦尔登湖畔的密林当作一两年的实验,而我愿意把一生都置于同一场实验之中。

*禅宗讲顿悟,所以一般人达不到其境界,而净土宗只管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前者被称为“竖出三界”,就像一条虫子,竖着穿透一根竹子,必须咬破一节又一节(姑且也称之为“劫”);而后者被称为“横出三界”,也就是下蛮功夫直接咬破边上的一层竹子就可以了。

*其实,悲观有时候也只是“以慈悲观世”,里面装的却是几粒理性的种子。

*早些年,我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一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消散了。如今看到更多的却是现实的板结。那些需要改变的东西越来越固若金汤,而并不坚固的我们却一个个消散了。

*活得越久,就越发觉得生命中充满了消散。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吧。来自农村的人消散在城市,来自传统的人消散在现代,来自中国的人消散在海外,来自昨天的人消散在今天,来自今天的人消散在未来。

*也许应该拓宽历史的视界,想一想更遥远的将来。比如奇点临近,机器人崛起,人类渐渐做了人工智能的奴隶。在人类未来的大痛苦面前,今日的这些小痛苦完全不值一提。

*就到这吧,夜色已深。感谢以宁和Iris为编校本书所做的努力,感谢所有打开又慢慢合上《慈悲与玫瑰》的读者朋友。

*2017年9月1日 于南开大学新校区

慈悲与玫瑰读后感400字 第(2)篇

熊培云的文字,总会打动阅读中的你。“黑塞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没有哪一本书强迫我去阅读,我只是无意中发现并走进了里面的世界。在那里,我渐渐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当然,我也没有盲目地跟着别人走,我只是被外在的神灵唤醒内在的神灵。”n“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谁的附庸,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利益、思维与灵魂。教育不是为了完成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奴役,而是为了让下一代有更多的创造与自由。教育不是为了实现上一代人的理想,而是让下一代人能够寻到自己的理想并有机会实现理想”n“一棵树与另一棵树,一朵云与另一朵云,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它们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所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既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摇动、推动与唤醒都是影响,而不是压迫。 ”n

慈悲与玫瑰读后感400字 第(3)篇

总得来说对于一些问题和看这个世界的观点和角度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就借用书中几段文字做个书评吧!

既然人都是要死的,而宇宙又对此漠不关心,那么人生还有何意义?面对荒诞的世界,加缪分析了三条出路:自杀和依靠信仰都是在回避问题,而人真正能够把握的是拥抱荒诞并在此前提下充分地度过人生。

就像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大胆地承认生活的荒诞,在徒劳无功的挣扎中表达对生命的热爱。

相较于“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式的美好祈愿,我更愿意活在路上,既不忘初衷,也不忘未来。我相信人的一生是身体下坡、灵魂上坡的过程。当我走到时间的尽头,我愿我的一生每一时有每一时的领悟,每一岁有每一岁的江河。

黑塞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寻找前世之旅读后感400字(3)篇


寻找前世之旅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我对于网络言情一直有很深的误解,源于初三时班级的女生。当时可是非主流的年代啊,徐良,汪苏泷,这些歌手轰炸了女生们的小心思。一个个戴上耳机,听着“《客官不可以》,《和平分手》……”之流,整天一副忧郁到死,这个世界不理解你的表情,现在想想真是好笑又怀念。



当时有个女生推荐给我一本言情,看了以后三观尽毁,故事设定也太玄乎了。三个俊秀的男主,家财万贯,三个美丽的女主,掌上明珠。六个家族几乎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六个人相爱相杀,争风吃醋,各种桥段层出不穷,越看越恶心,也越觉得班级女生智商真低,从此对所有言情没有好感,遇到看言情的人嗤之以鼻。



抱着这样一个态度看了这本小说,结果……我认错,我有罪,我太片面。



这个小说其实还是不错的,满足了所有花痴少女的痴想。颜值炸裂的师父,帅气的师哥,古朴大气的茶馆,最重要的是,可以穿越时间去和各种各样的帅哥发生一段美丽的邂逅,而更狗血的是这些在当时年代里称得上“万古绝伦”的男人竟然只钟情于女主。



哇,想想看,我一个男的都嫉妒。秦王,冲田总司,撒那特斯,拉美西斯,冥王……啊,这些人物随便给一个我都会激动得彻夜难眠,而女主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让这些男人神魂颠倒,主角光环强大到难以置信。



当然后来揭晓谜底,这些人其实都只是师父司音的一部分灵魂,所以从头到尾除了撒那特斯,她都在和师父续前缘。但我想说的是,还是好生羡慕。



撒那特斯穿越时间禁忌,不顾一切跑来和女主相遇,女主刚开始竟然毫不领情。这就莫名想起《欢乐颂》安迪人设崩塌,一笔可观的遗产放到手边,竟然扭扭捏捏,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悲惨的遭遇,陷入自我怀疑,自我肯定的怪圈。我是真的想说,不要遗产给我啊,我不怕童年生活被揭露;不要撒那特斯给那些痴情的姑娘啊,这么一个帅气多金,痴情梦幻的男人竟然一次次被拒绝,想想都心痛。



作者的思路令我膜拜(后来才知道这是抄出来的),作者的语言功底真心不怎么样。女主好几次用一些很幼稚的话就让当时的男主豁然开朗。拜托,人家好歹是秦王,是富有盛名的杀手,是国王……人家的领悟能没你多,道理能没你丰富,做人经验能没你深厚,但女主就是这么化腐朽为神奇,用她那一根筋的思路和蹩脚的语言改写了历史,我不得不服。



我还看了续集,没办法,中毒太深,闲得蛋疼,其实也没多大变化和改进,不过结局还不错,总算没有烂掉。



看完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小说被改编成网剧了,看到剧照那一刻我是真的很想打人。脑子坏掉啦,撒那特斯为什么用马可,是导演欣赏水平不够还是马可对自己颜值有什么误解。



全书中唯一觉得还不错的形象竟然让马可去演,他是不是对他颜值有什么误解。老实说《花千骨》中的杀姐姐我就已经很想吐槽了,我可能欣赏无能吧。



好啦,总得来说,书情节构思不错,情节也还可以,就是有点脱离常识,不太合理,当然言情嘛,读一读,满足一下虚荣心就好,哈哈。总之我觉得,那些渴望天下所有优秀男人都钟情于你的女孩子读这本书最适合不过。

寻找前世之旅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这部小说之前主要因为看了电视剧感觉不错,才来此看电子书,但是,对于这部小说也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过了一边。

 这本小说内容新颖、形式独特。七个轮回,七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叶隐与她的师傅司音开了一个叫前世今生的茶馆,叶隐为完成任务穿梭在不同的时代,邂逅不同的爱情。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很多朝代的风云人物。与其他小说相比,这本小说感情真挚,题材新颖,叶隐与吸血鬼亚隆的禁忌之恋扣人心弦。

在这部小时中,我们可以看到叶隐会去完成多次任务,虽然古灵精怪的她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只身前往,但是,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她每次完成的任务并不是很难,但是每次完成任务过程中,她都会与任务中的其他人有感情上的牵扯与帮助,以至于每次完成任务后都会有不舍,有刻骨铭心的心痛。这是对她前世的惩罚,是她在为前世还债。

而与小隐有感情上的牵扯的人都是历史上非常出色的大人物,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天神之子沙卡的三魂七魄。他们身上都有沙卡的影子,所以小隐才会不知不觉中被他们吸引,又或者是他们不知不觉中被小隐所吸引。

不管是沉默寡言的师傅司音,还是热情奔放的亚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对小隐都是那么深情,痴心绝对。这是几万年前在神界就已经注定了的吧。伊纱注定是卡沙的,卡沙注定的要对伊纱一见钟情。缘分的注定也让这对其实已经深深相爱的对方受尽了万年的苦。想想司音应该是最可怜的,所有的当事人都被抽去了那段记忆,只有他留着那段通彻心扉的记忆过了几万年,还要每天面对完全没有伊纱记忆的转世,他才是那个受尽折磨的人吧。

司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除了剩下那段记忆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真是为他惋惜与心疼,经历几万年的磨难后终不能跟所爱的人在一起,而且所爱的人的记忆中已经完全没有他的存在了。

前世的因,今世的果。所有人所受的苦在叶隐回到万年前重新选择之后应该有个解脱了,然而似乎命运的劫数仍未尽,司音要回到天界永远不可能再见到小隐,小隐人生中最重要的记忆也被摸除了,亚隆可以重新选择是否成为吸血鬼,但却仍然选择永世留在小隐身边守护她。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

 这部小说里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感动与影响着我们,比如说师傅司音的默默付出与真心呵护,亚隆的坚贞不渝、痴心等待,飞鸟的忠诚之心勇敢之举……这些是现在的我们极其缺乏,并极力渴望的,希望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你们,可以寻得这些良人,好好珍惜,全力守候!

寻找前世之旅读后感400字 第(3)篇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慈悲客栈:最催人泪下的前世今生读后感500字(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今生的钥匙前世的锁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