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失控》读后感_19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失控》读后感_1900字”,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失控》读后感1900字

分布式。蜂群意识、经济体行为、超级电脑的思维,以及我的生命都分布在众多更小的单元上(这些单元自身也可能是分布式的)。当总体大于各部分的简单之和时,那多出来的部分(也就是从无中生出的有)就分布于各部分之中。无论何时,当我们从无中得到某物,总会发现它衍生自许多相互作用的更小的部件。我们所能发现的最有趣的奇迹——生命、智力、进化,全都根植于大型分布式系统中。
自下而上的控制。当分布式网络中的一切都互相连接起来时,一切都会同时发生。这时,遍及各处而且快速变化的问题都会围绕涌现的中央权威环行。因此全面控制必须由自身最底层相互连接的行动通过并行方式来完成,而非出于中央指令的行为。群体能够引导自己,而且在快速、大规模的异质性变化领域中,只有群体能引导自己。要想无中生有,控制必然依赖于简单性的底层。
递增收益。每当你使用一个想法、一种语言或者一项技能时,你都在强化它、巩固它并使其更具被重用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或滚雪球。成功孕育成功。这条社会动力学原则在《新约》中表述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更多。”任何改变其所处环境以使其产出更多的事物,玩的都是收益递增的游戏。任何大型和可持续的系统玩的也是这样的游戏。这一定律在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类心理学中都起作用。地球上的生命改变着地球以产生更多的生命。信心建立起信心。秩序造就更多的秩序。既得者得之。
模块化生长。创造一个能运转的复杂系统的唯一途径就是先从一个能运转的简单系统开始。试图未加培育就立即启用高度复杂的组织——如智力或市场经济,注定走向失败。整合一个大草原需要时间——哪怕你手中已掌握了所有分块。我们需要时间来让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相磨合。通过将简单且能独立运作的模块逐步组装起来,复杂性就诞生了。
边界最大化。世界产生于差异性。千篇一律的实体必须通过偶尔发生的颠覆性革命来适应世界,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灰飞烟灭。另一方面,彼此差异的实体则可以通过每天都在发生的数以千计的微小变革来适应世界,处于一种永不静止却不会死掉的状态中。多样性垂青于那些天高皇帝远的边远之地,那些不为人知的隐密角落,那些混乱时刻,以及那些被孤立的群族。在经济学、生态学、进化论和体制模型中,健康的边缘能够加快它们的适应过程,增加抗扰力,并且几乎总是创新的源泉。
鼓励犯错误。小把戏只能得逞一时,到人人会耍时就不灵了。若想超凡脱俗,就需要想出新的游戏,或是开创新的领域。而跳出传统方法、游戏或是领域的举动,又很难同犯错误区别开来。就算是天才们最天马行空的行为,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试错行为。“犯错和越轨,皆为上帝之安排,”诗人威廉·布莱克这样写道。无论随机还是刻意的错误,都必然成为任何创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系统化的错误管理机制。
不求最优,但求多目标。简单的机器可以非常高效,而复杂的适应性机器则做不到。一个复杂结构中会有许多个“主子”,系统不能厚此薄彼。与其费劲将任一功能最优化,不如使多数功能“足够好”,这才是大型系统的生存之道。举个例子,一个适应性系统必须权衡是应该拓展已知的成功途径(优化当前策略),还是分出资源来开辟新路(因此把精力浪费在试用效率低下的方法上。)在任一复杂实体中,纠缠在一起的驱动因素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可能明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使系统生存下来。生存是一个多指向的目标。而多数有机体更是多指向的,它们只是某个碰巧可行的变种,而非蛋白质、基因或器官的精确组合。无中生有讲究的不是高雅;只要能运行,就棒极了。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静止不变和过于剧烈的变化都无益于创造。好的创造就犹如一曲优美的爵士乐,不仅要有平稳的旋律,还要不时地爆发出激昂的音节。均衡即死亡。然而,一个系统若不能在某个平衡点上保持稳定,就几乎等同于引发爆炸,必然会迅速灭亡。没有事物能既处于平衡态又处于失衡态。但某种事物可以处于持久的不均衡态——仿佛在永不停歇、永不衰落的边缘上冲浪。创造的神奇之处正是要在这个流动的临界点上安家落户,这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变自生变。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这也是大型复杂系统的做法:协调变化。当多个复杂系统构建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如果游戏规则的订立是由下而上,则处在底层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就有可能在运行期间改变游戏的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使系统产生变化的规则自身也产生了变化。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进化是关于个体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学说。而深层进化——按其可能的正式定义,则是关于改变个体的规则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学说。要做到从无中生出最多的有,你就必须要有能自我变化的规则。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失控》读后感2000字


本文内容是根据《失控》一书加上自己的猜想而写,与原著所表达意思不同。

《失控》一书我已间断的读了两个月,但阅读速度十分缓慢。总共才到五分之一的样子,我就感觉自己的大脑信息不够处理了,脑细胞消耗比较大非要写点什么记录好此时我的心理想法。

一,存在感

存在感此刻是指我们地球这个大自然集体的存在的意义。从细菌,微生物,植物,冷血动物,哺乳类动物,到人类。这是一套循环的立体生物图。如果说地球这套大自然的系统看做一个盒子(盒子理论)我们人类相对于系统的存在感就是最接近盒子口盖的种族,而且对盒子外的世界有了部分的了解。同时地球和银河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盒子的关系,银河系与宇宙也可以看做盒子关系。在人类与地球的盒子关系里,我们人类处于生物链的顶峰,但地球与银河系,银河系与宇宙中我们还是太渺小了。我想这一整套宇宙的盒子系统中,人类肯定不是最优秀进化最快的种族,也许某个种族快要解开宇宙这个盒子的盒盖时,宇宙也将因为能量失控而陷入崩塌。

二,社会学,人类和蜂群的区别

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论题。同样是群居,同样是有着严密复杂的社会系统,亿万年发展过来两者却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廉价,迅速,质量就是蜂群进化缓慢的原因。廉价是指,创造一个生命体所需要的能量和时间周期太过小,少了。能量和周期的短暂,那么个体的存活能力就十分低下。迅速也就是周期问题,生存时间短暂,科技经验知识只能通过基因遗传成为本能,而无法流传下去。质量是说明基因的好坏决定了进化和发展。蜂群没有在亿万年里进化为哺乳类,这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人类就不多说了在此。这里的蜂群不一定就是蜜蜂,还有老鼠,蚂蚁等,甚至和外星人相比我们何尝不是这浅薄的蜂群么。

三,进化

达尔文同志的《进化论》大家都肯定知道其中原理如何,在此基础上我简单的猜想下人类的进化方向。第一,改变基因。简单来说我们基因进化的过程就类似于孢子这款游戏一样,拼命的啃食其他的基因使自己不断强大。古代人一直处于战乱与自然灾害的威胁中度日,他们的身体强壮度远非我们可比拟。但可惜的是现代社会是个人吃人的社会,拼的是脑子。亿万年来我们被大自然所进化的基因在此时被隐藏了起来。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突破基因的缺口,当然一旦突破也许就真的成为了电影里漫画里的超人。当然这样改变基因后,我们的人均寿命必然延长,而人口数量和繁殖能力将逐渐被剥夺。到时候我们人人都是超能力者。这让我想起《海贼王》里面的能力果实,吃了后是不是就开启了各种基因锁的密码呢?

第二,科技进化,这也是我们现在主要的进化方向。先扯远点,古代修真传说,可以看作为一种科技进化符文科技。暂且不管东方的御剑飞行和西方的阿拉丁的飞毯诸如此类的东西。我大概用科学的语言猜想解释下,通过天材地宝的提炼,运用可知的知识以符文的形式像编程一样输入到物品中,改变其周围环境的因素,通过精神力作为启动密码,汲取周围环境的能量产生飞行的效果。现代科技嘛,原理类似,不过更加的精细缜密,毕竟修仙是个人行为,且没被证实过,现代科技是集体行为。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想《星际争霸》这款游戏一样,基因进化成了神族,科技进化成就了人族,或许蜂群进化方向正确而成了虫族呢,进化的道路本就很多。

三,人类未来

基于上述进化的理论,简单而言死亡是进化最好的老师,物进天择,是很有哲理的。如今的人类要进化已经很难,没有自然的威胁,战争在这个大环境下没法大规模开打,无论是在基因上和科技上我们都处于一个停滞期。虽然不喜欢战争和灾害,但人类要进化,要快速赶上宇宙的其他种族,我们需要不断进化。现在全世界都在搞军事竞备,也许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也就是人类科技进步的时候,更也许是人类灭亡的时候。关于基因进化的未来,我以《生化危机》为例。t病毒是通过提高细胞的生存时间和活性产生,原意是保护伞公司研究长生不老而准备,却最后被居心不良的人控制。T病毒在和人类融合时消耗了人的脑细胞,所以人虽然得到了活力无限的躯体,但没有承接自己的智力而沦为丧尸(所以大部分丧尸行动不需要食物提高能量并且长久生存还没有智力的原因)但女主角爱丽丝是唯一能和T病毒融合的人类,并且由于被保护伞抓获从其体内提出了G病毒,从此丧尸开始逐渐走向智能化.进化化,当然爱丽丝也成为超能力者。当然我们人类不一定会遇到生化危机,但是在各种人类的灾害面前比如病毒危机,末日危机,环境危机等等,人类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活下来的人都是基因的胜利者,都是超人了。

四,外星人

以前我的日记2011年《宇宙,科学,玄学》中提到过,我就少写点了。我们和外星人的关系就是蜂群和人族的关系。我们明显处于劣势,或许他们就是养蜂人,我们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一旦我们踏上星际旅程的科技状态时,我想我们的末日也不远了。宇宙是残酷的,外星人是不会允许我们有能力和他们掠夺资源。霍金也说过,不要妄图联系外星人,这会带给我们灾难。因为我们不是最接近宇宙盒子的种族。

《失控》读后感_700字


《失控》读后感700字

慕名看的本书,此书亮点是诞生于二十年前,其中描述的科学规律命中了未发生的互联网规律,就是失控。
互联网改变了以前的组织创新规律,取而代之的是组织里的个体创新,组织的控制(规则)反而会束缚个人,所以失控是导向好的结果。所以很多互联网企业自然形成了相对失控的管理结构,导向失控。
传播失控,传统的传播是靠渠道,宣传,量变到质变。互联网现象级产品传播,天生就是失控的,仔互联网没有地界甚至没有国界,传播不在可控。
互联网由于变化快,环境变量巨大,所以坚持一些长期有价值的事,可能从结构上有新的繁荣可能。比如暴风视频输给优酷,不下牌桌但是vr起的早。比如财付通不如支付宝,但是微信出现了。整体是不可控的。
还有方法层面的,不求最优但求多目标和鼓励犯错。说的是行业里的“试错”和“精益创业”,选择一个方向的时候,不要构造最优解,市场变化太快,逻辑错误率高。应该用最小成本(精益),然后用市场声音来证明靠谱(试错),迅速迭代,再迅速试各种可能性。都是适应互联网变化快的方法。
边界最大化也是方法论,颠覆创新通常都是从边缘地带发起的,这也是为什么科技公司很难火太久的原因。不是不重视对手,而是没想到对手哪里来。所以边缘存在可能,最大灰度的可能性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创新。
再有就是分布式这类,小团队作战。云计算逻辑,这种推定事实。
简单来说,就是有很多科学规律很有趣,说明了自然界的不可控,这些也出现在行业和企业中。
但是介绍科普的篇幅过重,过于啰嗦,含金量比较低。然后整体结构也比较零散,就是科普小知识分享+猜想。
写在二十年前的书,很多事实现在已经更清晰的展现,所以到现在更加不值得精读的书。

《失控》读后感_2900字


《失控》读后感2900字

KK是一个编辑,他在采访和阅读吸取了很多前沿的但不同学科的知识后,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形成体系,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地将这些知识联系了起来,构建了一个四通八达错综复杂的网状知识体系。于是我们在生物学中看到了工程学,在计算机中理论中KK又很快联系到仿真。这样的网状思维是有意义的,可以让我们跳出单一的一种视角,回归事物本真,抽象出最原始的逻辑,就像哲学;同时,这样的网状思维又是容易误导的,因为将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抛去支撑其的物理和理论基础,将结论粗略地描述,得到一个趋势一样的东西,然后找到两个不同学科之间趋势的相像之处,动用自己的联想而非科学描述和证明将其联系起来归纳出共同点,缺少KK文章中自己也讲过的“科学理论”的科学性。总归要去芜存真,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但是,结合KK全文所讲的内容:单个前沿学科就已经是复杂系统了,更别说学科交叉后的一些共同特性研究。这么复杂的一个系统课题,要想从上往下用一个精准的理论体系(也即认知方式)弄明白,或许也很难。所以,KK做的也是允许自己的思维“失控”,让思维边界最大化,允许试错,变异出多种思维,多一种思维的角度,人类思维认知的这个整体系统,或许在进化的路上多了一种原材料。

总归,集体层面可以失控(因为应对过于复杂变化环境,不失控意味着要么全盘赌赢,要么全盘赌输,失控只要部分赌赢就可以了),可以依靠大量的变异以及后续的筛选,低效率但有效地探索出一条进化的道路。以自然选择为例,集体层面上的失控变异,是以大量的个体死亡为代价的。个人层面上不可以无条件失控,思维不能成为一个混沌系统,个人层面没有那么多大数量的存在让自己试错,但不犯错,也不可能。失控理论不能应用于个人,那么人对自己的掌控,就在于相对连贯但也调整进化的认知。

对本书的一些理解就是这样一种认知。将一本50万字的书抽象成几条是有些困难的,那我也就写一下印象深刻的点吧。

1. 全书洋洋洒洒讲了群体、控制论、进化论等内容。个人认为着力的基础点在于群体或说复杂系统。作者笔下的群体讲了两点:分布式组织涌现出高级功能;大数量群体筛选出进化。虽然作者全文没有做区分,但感觉两点还是不同的。第一点例子是蜂群、通过多个简单功能模块组成的机器人;第二点例子是自然选择、对大量变异的计算机程序筛选得到满足要求的程序。

2. 对于分布式组织涌现高级功能这一点,要求分布式的各组分自身有较好的自我调整性,因为人类不可能实现对如此多的细节的掌控(掌控也是不合理和过于刚性的),因而各组分有一定程度的“失控”,或说灵活度,也叫包容性。如果不失控,非冗余最高效率解决当下问题的结构,在瞬间变化的复杂环境下会很容易折断。其实失控也只是人类对无法完全预测和认知的问题的妥协。这种情况下,大量分布式自组织结构组合可完成中央控制方式无法实现的功能。

3. 复杂系统中,自然是先行者是明确的老师。但并不完全能说,人造和自然所生终究一致。就如同基因工程,或许熵增的随机概率下的优秀和卓越,在自然中不存在,但在人为情况下是存在的。举个例子,高纯度的硅芯片和高组织的结构,在自然中无法生成,这种人工产生的东西,或许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还例如自然界生物思维方式是线性的,但计算机是并行的。

4. 由于机器人“时间”、“生命价值”、“人力成本”等方面和人力资源本质上的不同,在完成和人类似的工作时候,可根据这样的特点,思考其特有的解决方式。所以,AI对问题的解决,对人类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过程的取代,可能有很多新的、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或想象到的途径去做到,这有可能是AI产品经理的职责。

5. 书中提到研究称,剥夺对外界的感知会直接导致意识的崩溃。“身体是意识乃至生命停泊的港湾,是组织意识被自酿的风暴吞噬的机器。”

所以,保持清醒反应的很重要一点就是保持和外界的联系,观察并获得外界的反馈。触觉,视觉,听觉,用心去觉察,或许能敏锐思维。所以,为什么情绪掌控的时候,通过控制自己身体(听歌、运动)这样的外在的方式,能起到这么大作用。“如果意识直面的大都是自身内部的线路和逻辑问题,那它就只能终日沉迷于自己所创造出的奇思异想”。所谓想太多书读少、所谓旅行、所谓运动。

6.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大家也都感慨的KK对未来世界的预测准确性。90年代的人精确预测到智能家居、移动支付、数字货币、虚拟社区的连接,不过也有预测超前的大数据调控下的个性化控制生产流水线哈哈哈。但实际预测难度有多大?因为很少看过20年前预测未来的其他书籍,无法做个对比这里就不做评论了。另外套用KK自己的观点,大数量的赫尔博斯图书馆中,必定有一本对未来精准预测的书。

7. 进化是群体主义的,不是对个体最优。以大量组分,个体为基础才能启动进化。个体一直以各种手段对抗进化的筛选条件。这种对抗,在高认知社会中就变成了同情和人权。

或许有一天,我们目前用在计算机程序个体上的进化筛选,也会被更为强烈有力的、计算机程序自己进化出的群体道德击败。

8. 控制的未来是:伙伴关系,协同控制,人机混合控制。

9. 达尔文主义,是很难证伪的,无法证伪的就不是科学。目前已经有一些生物科学证明了达尔文主义的一些缺陷,例如生物组分融合理论、元基因控制理论。

10. 混沌实验中三个经验:首先可以抽取混沌系统内在的固有模式,取得良好的预测;进行一次有用的预测不用看的太远;即使是一点点有关未来的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你埋首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时,少有清晰界定的选择,不完全的信息又蒙蔽了所有的判断,这个时候,要评判过于遥远的选择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了。那么不是说不去判断,而是理解判断的难度。

11.有些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笼罩着空气和水这两种介质的行星并不是偶然。水和空气使得视觉听觉可以实现,接受信号同时对未来预测,对自己目前的环境做出判断。适应性,就是利用信息来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广一下,其实大数据也是利用环境信息做反应,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数据用的感知是更加抽象的信息和数据,不是视觉感知上的某张图片。利用大数据,是非常自然非常生物的。信息传递越顺畅,肯定对系统生存就越有利,公司企业也是如此。信息,是用来对现在的调整对未来的应对。回归到水和空气上,信息传递的通道一定要顺畅而不应该有脏数据或混沌系统。

12.文后九律再精简:分布式模块去构建复杂系统,扩大差异化的种类和空间,寻求灵活的调整。

本身失控这本书就挺抽象晦涩了,再试图蹩脚地提炼一下,发现更加晦涩。笔记对读者不友好,算是给自己用的总结吧。毕竟张小龙推荐,或许后面常读常新,再回看笔记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张小龙推荐,可能因为在他那个层次,面对的社会现象或企业管理这种复杂系统情况更多,更有触动点。这样一本书,如果平时少接触复杂系统,可能体会就不会很深。读书,在对自己生活经历触动的地方,感受才最为深刻。所以目前自己认为,这不是一本给刚入职场或在校学生提供实操指导的书,年龄大一些再看可能会更有收获。当然,KK的这种网状思维,对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广度方面还是有作用的。不要问我能提升多少,认知(思维)是一个复杂系统,所以对所谓思维认知这个复杂系统的提升程度的认知,或许想自上而下实现也是很难的吧。

最后记录下数字 50万字书,1万字笔记,3000字书评,19.5小时阅读时间

失控读后感(3)篇


本书是kk于1994写的第一本书,除《失控》外,他还著有《必然》、《科技想要什么》等力作。本书采用采访体的写作手法,记录了凯文·凯利与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艺术家、技术达人等的对话和思考。站在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当时书中预测的内容,发现很多都是对的,并且对未来依然有预见性。本书主题:n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生物与机器联姻的时代。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我们人类该如何理解他?又如何认识我们自己?该如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过我们的生活?n本书要点:n1.人类的认知是不断进化的n纵观人类历史,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发生过四次唤醒。第一次,哥白尼认知唤醒,把人类从宇宙中心神坛的位置上拽了下来。我们发现,我们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达尔文认知唤醒,我们认识到了我们也不是地球的主宰,我们其实是由其他生物进化而来的。第三次,弗洛伊德认知唤醒,我们发现,我们连自己的意识都不能完全主宰。我们每天做的很多行为其实意识都控制不了。第四次,机器智能认知唤醒,我们正在迎来生物与机器联姻的时代。无论生物,还是机器,其实都是进化体。2.人认知概念是一种灰度的阶梯进程n我们之所以不太能把石头、青蛙、人类、机器这些概念理解成共同的一类东西,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们本身内部的运作规律。而这些概念看上去不同,则是因为所有的东西在进化中,都会是一个有灰度的过程。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灰度的斜坡,而非黑即白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人为设定的概念。3.进化体的三个特点nkk所说的这些进化体,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世间的物质都在进化成越来越复杂的东西。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的本质都是,由氢元素互相组合并组合的越来越复杂的东西。从这个视角来看,从最低端的石头、到生物、到人类、到国家,无非都是氢原子的复杂程度不同。那有机物、无机物、生命还是机器,都只不过是人类规定概念而已。第二,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生命集群。植物细胞中的叶绿素其实就是一个细胞。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其实也是一个躲在细胞中的细胞。还有我们人体中的各种菌群,其实也是独立于我们个体,是和我们互利互惠的共生伙伴。进化体越复杂越庞大,里面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越能栖息更多的进化体。这种进化体的构建方式,就叫分布式。厉害的进化体——包括生命、人类、网络,全都是从这个一层套一层的大型分布式系统里,涌现出来的。第三,特性、去中心化n在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从下而上的,一个去中心化,没有领导的组织。过去中心化组织的优势,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不复存在。未来人类的社会,控制的霸权时代已经不可能继续了,只有让位给那些底层的,涌动的力量,进化才能雕琢我们人类作不出来的东西,涌现出我们人类设计不出来的世界。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多样性产生失控,才有进化。4.我们将走向何方n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生物与机器联姻的时代。这个时代将无比强大,以至于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是在为他服务。他就像是在我们头顶上生长出来的一个东西。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时代什么时候到来?以及它的到来对我们人类意味着什么?会令我们何去何从?但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悲观,我们依然有自己该做的许多事情。5.人类未来生活指南n最后,kk对未来人类的生活给出了几点建议:n1.别去控制别人n去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已经成为趋势,别想着再去控制别人,控制这事已经过时了。2.连接才是王道n单个进化体的价值,由他和这个系统连接的数量和质量来决定,就像pR值一样。3.什么都要先跑起来n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再有对错之分,“大自然从不犯错,因为大自然从不做任何形式的陈述”。而个体的适应性则变得更重要,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跑起来。4.要成为专业人才n未来是一个没有全才的世代,大家需要相互协作组成一个整体,所以掌握一个属于你的核心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5.胜者越来越通吃n在一个高度连接、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一旦你顺应趋势又方法正确,那你的领先速度会变得非常快,像滚雪球一样进入爆发式的增长模式。6.边界最精彩n传统的机会存在于核心区的认识可能要被颠覆,未来拥有更多机会的地带将是边界区域,也就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缘地带。未来的创新往往将会从行业与行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激烈碰撞中产生,比如p2p的诞生。7.你要活得更像人n未来,机械性的、纪律性、重复性的事情将会被机器取代,所以现在就少做。我们需要让自己做更创造性,人情味更浓的事情,多挖掘培养兴趣爱好。

不记得这本书读了多久,但这次在阅读过程中却很少做笔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总感觉没能充分理解,另外一个原因是感觉读懂了却没什么好写。既然已经读完一遍,那么还是要有个阶段性的体会的。首先,虽然读的书还不是很多,但就我感觉与该类型相似的书也读了几本,诸如《自私的基因》《黑天鹅》《未来简史》,至于这类书到底属于那一类,我无从谈起。但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有那么一批优秀的人在做非常规专业的研究,不受资本和政治的控制,这种研究不局限于某种教条的形式,却得出颠覆性的结论。有位长者曾分享给我一段视频,我不认识其中的解惑者,但我很敬佩他的见地。有人问为什么在欧美人面前有自卑感?他不是安抚要自强不息打鸡血,而是客观分析这种局面的由来。近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由欧美发起的,工业、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我们其实都是接受的欧美教育。直到今天,我们在追求经济和尖端技术的时候,欧美依然在做高自由度、自省式的研究,不知道这种差距是否可以通过金钱和技术挽回。其次,我感觉到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当然也许因我见的世面太少。看这类书说辛苦也辛苦,因为他可以将一种结论运用到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几乎所有领域,这种学科的跨度是对读者知识广度的极大挑战。尤其是在我们这种专业性壁垒这么大的环境下,我常常会感受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轻视文化,说好的西方人基本知识能力差呢?当然看这类书说轻松也轻松,因为作者阐述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教条的几个条目。之所以有这么大学科的跨度,一是为了推演出正确的结论,二是为了让这个结论经受各种拷问。我们要做一个聪明的读者,理解其精髓,灵活掌握和应用。最后,说重点。我理解本书的精髓是化繁为简,你大踏步前行的时候,不需要大脑设计腿脚关节和肌肉的每一个动作,只管走就可以了,其余的事情脊柱、肌肉、骨骼自己就搞定了,而且大脑无需时刻准备跌倒的预案。在读到自下而上控制的部分时我感触很深。以前我常常自下而上这个概念,我听到的解释是自下而上的提供反馈,以求得到更合理化的管控,其本质还是为了自上而下的集权控制,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是错的,或者解释是错的。直到读到这一章节,我才能做到接受。自下而上是给予下层充分的自由度,任其自我完善和进化,上层把控大方向和适时干预即可,下层组建的整体自然可以抵抗崩溃、达成整体目标,正如老子的无为而治。集权下的大众是群氓和乌合之众。

这本书很厚,但已是相当精炼,终于看完了,实际上阅读总时长远远不止于此,饕餮盛宴之后,我该为此书说点什么呢?

        关于此书读书笔记豆瓣已经有很多达人异常精彩的论述过,我也不打算再次勾勒知识点,仅就阅读收获而言,不亚于菩提树下顿悟,醍醐灌顶之感。

       对于我那颗对世界探索的心,这本书从微观、宏观之处给了前所未有的指引,本来要划重点,结果发现几乎每段话都是重点,只好作罢。

        造物的逻辑是什么?进化到底想要怎么样?我们生命的构成理念是什么?从个体生命体到生物生态圈到宏达的宇宙,每个系统运行的规律是什么?人类受到启发而制造的机器以及人工智能,又会走向何方?

        凯文.凯利可不是将主观臆断拿来灌输给别人,这本书里凝结的都是作者写作当年生物和科技等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家心血结晶,凯文对这一切做了整理和疏通,用杰出作家的手法和一流科学家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写出这样一本书。

        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教会你用造物主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里面很多理念让人为之着迷,此前我从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是如此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笼统的称呼他们为科学家,模糊的知道他们在搞科学,却不知他们一直顺着造物主的裤腿往上攀登,一代一代,直到看清造物主的真面目,即使现在还远远没到看清的程度,但他们就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火种,大大改善了我们的世界,扩展了我们的认知。

       20多年过去了,电脑性能有了质的飞跃,当年的黑科技在今天已被普通人所使用,但这本书没有随着时间过时,它依然让人激动不已,敬佩凯文这种牛人,写出这种天书,如果说一个人思考世界需要一本书,这一本是首选。

读《失控》有感


失控的社群,不确定的传播

——读《失控》有感

一个文科生读理工类的书,常常是一场灾难。我大学的时候不自量力,读霍金的《时间简史》,认为自己看懂了,还兴奋地用荧光笔划出寓意深远的句子。结果那时我读理工科的女友在桌头偶尔看到这本书,读了后跟我说,"书真不错,就是不知道谁读的,重要的没看出来,不重要的反而都标下来了。"

之后,我就常常跟理工类的书保持距离。然而在看完《三体》三部曲以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三观尽毁,决心重新用科技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我是一个科技盲,然而今天,连科技盲也能意识到互联网科技对于人类的意义。过去大家觉得科技和人文是两件不相干,甚至是对立的文化领域,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开始告诉我们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和人文正在往高度整合的方向前进,未来是否出现超级人工智能,甚至替代人类,不少人都相信会出现。KK就是其中一个。

KK是《连线》的创始主编。第一届世界黑客大会的发起者。1994年就出版了这本《失控》,2010年出版中文版。人们感叹的是,书中很多关于二十年以后的预言,现在大都实现。不过读此书的目的,不是追星的艳羡,而是理解网络和数字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乃至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的革命跟我们这些东方人的古典思维方法其实息息相关。KK说"亚洲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飞速的发展就发生在我眼前,我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整本书似乎到处都展现出东方神秘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调调,这是我所熟悉的,但是它不是通过言简意赅的哲学,而是通过对科技进展的描述来呈现,这是我所惊讶的。不少朋友反映不好懂。"不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用通常的线性思维惯性来理解这本书的观点,而这本书却似乎刻意用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叙述笔法来展示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可能性:理论上说就是并行分布式计算,通俗点说,就是蜂群思维逐渐替代中心化的思维范式。

所谓蜂群思维实际上是对蜂巢的认识:十万多只蜜蜂的蜂巢秩序如何形成的?蜂群的灵魂在哪里?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统治者并不是蜂后,而是滚雪球似的舞蹈投票,最大蜂群获胜。这是一个类似白痴组成的选举大厅,但是效果惊人,这种彻底的分布式管理却让昆虫群体形成了一个仿佛有意志的有机体。这是一个由两万个群氓构成的有机体,或者叫超级有机体。蜂群思维展示的是群体的"涌现"的思维。

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更神奇的是,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当大量虫子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复杂到某一阶段,"集群"就会从"虫子"中涌现出来。"我们从蜂箱中发现的一切,都潜藏在蜜蜂的个体中,但是从任何一只蜜蜂都永远不能找出蜂巢的特性。"

当整体的行为从各个部分的有限行为里有规律地涌现时,身体与心智,整体与部分的二元性就真正烟消云散了。但我们不知道如何从底层涌现的。KK进一步指出:低层级的存在无法推断出高层级的复杂性。要想洞悉一个系统的涌现结构,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运行它。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数量带来本质性差异。"记忆就是许多离散的、非记忆性的碎片汇总起来而从中涌现的事件。"蜂群思维是能同时进行感知和记忆的分布式内存。

这种思维范式和我们通常对于思维产生的理解是很不同的。我们过去假定有个大脑,或者有个社会的中心在做出设计和规划,然后大家遵守和服从这些规划,就能够实现社会的秩序。但是现在蜂群思维是在互联网和数码科技的条件下,人类不再通过中心形成规则和秩序,而是在大规模似乎"无意识"的集体行动中,形成人类社会的秩序。互联网如同原始人的一把斧子,或者火,它使得人与工具融合。不过互联网比斧子或者火这样的工具厉害,那些工具被单个人使用,而互联网则是众人一起使用,并进而产生了所谓蜂巢效应,你不知道是怎么形成集体行动的秩序,但是当大家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地构建事务的时候,秩序借助最少的规则完成。完善的计划已经不可能了,也不需要。人造的(文化)与自然(nature)已经不再是断裂的,而开始呈现出连续性。

在KK看来,(我觉得也是我们理解社区实验对于今天世界秩序的意义的关键),世界的秩序按照两种逻辑发生,一种是按照顺序操作的思路来构建系统,另一种则是许多系统平行运作拼凑起来,从彼此并无关联的事件中产生。从群体中涌现出的不再是一系列起关键作用的个体行为,而是众多的同步动作。后者的群体模式更重要,这就是集群模型。两种极端的组织方式的混合构成现实生活的所有系统。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社区或者社群,我们就发现这样的系统就是两种极端组织方式的混合体,一方面政府系统或者市场组织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秩序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同时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系统。它自然汇集着许多自治成员。自治意味着每个成员都根据内部规则及其所处局部环境而各自做出反应。这与服从中心命令,并根据整体环境步调一致的反应截然相反。这些自治成员形成一个对等网络,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它的特点是: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特征;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

这种分布式系统的好处是具有很强的可适应性;弹性;无限性;新颖性,具有可进化的特征。当然,同时它常常不是最优,它不可控,不可知,不可预测,不能及时反应。

对社区这样的认识对我们的社区实验提出了新的策略思考,可以说,从终极来看,社区需要的是失控的集群,而在NGO或者发展机构干预的过程中,对于必须绝对控制的工作,还是要采用可靠的老式钟控系统。多数社区实验都是在控制与适应性寻找一个平衡。"最有利于工作的设备就是部分钟控装置和部分群系统组成的生控体系统的混血儿".而我们过去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发的群系统的作用,但是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机制将两者融合。这是下一步实验需要明确的方向。

KK在书的最后提到了如何无中生有的九律,类似于老子的《道德经》。他再次说明21世纪的科学图标不是原子,而是网络,网络背后是没有权威、没有中心的控制。由复杂性而生的凌乱之力并非能够杜绝错误,但却具有容纳错误的能力,这使得分布式存在成为学习、适应、进化的沃土。它与其说是一个物体,不如说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其实在社群的形成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只有无常。

对我来说,这种古老哲学和当代科技的融合,并嵌入到我们的人文生活中来是对我

最重要文化震荡。我们对于社区或者社群得思考已经不能不总是要引入互联网的生态条件了。这种数码科技的嵌入究竟是给了社群中的人们更多赋权,还是剥夺了人们思想的深度和多向度的可能性,还很难下定论。但是在我们的生活操作的策略层面,它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对社群传播的颠覆性的变化。

失控的读后感2000字范文


失控,不是失控,是不要有控制这个概念

今天静下心来,看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已经伴随我很久了,我每年都是看了一半,又放下了,趁着这个机会,将他读完吧。

失控,通过表面的意思,好像是在说,失去了对什么东西的控制,感觉有不好的东西来临似得,毕竟我们人类,都是喜欢确定的,喜欢控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太自恋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的第一个感觉,其实整本书,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就不应该有控制的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化的特别快,成为更为丰富多彩复杂的进化体,你尝试着控制就是在阻碍着人类的进步,你现在想这不是在搞笑的吗,不存在控制那国家是怎么来的,哪里来的领导人,哪里来的领袖呢等等,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因为之前的我一致坚信,所有东西是需要被管理,人需要领导人,狮群有领头狮子,狼群有狼王等等,难道这不是资源的规律吗,所以在这个观点上,貌似把我的操作系统刷新了,我好像明白了,人类需要不是领袖,而是某种可以试用所有环境的制度,有点像自然,一切都按照道的方式在运转,这不是更好吗,嗯,好了,我们现在来详细的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本书第一部分,讲述人类的认知,为作者的观点,打下铺垫,作者讲述,我们人类到目前位置总共发生过四大认知革命

第一次,哥白尼,告诉我们人类,我们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只是宇宙的一部分

第二次,达尔文,告诉我们人类,其实我们和其他动物都一样,都是进化来的,没啥好高贵的

第三次,佛洛依德,告诉我们人类,我们内心是存在多个自我的,我们不是我们的主人

上述的三个观点,现在看来,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可是我们回到过去的那个岁月,恐怕当时人类,是不可能达到这种认知高度的吧,我现在清晰的记得,高中同学聊天,假如我们也可以回到三国,我至少一个周瑜吧,这就是认知的问题,就像现代的人类,将狮子,海豚,归为一类,因为是哺乳动物,可是古人确说,这不是扯淡吗,那个是鱼,所以,每一次的认知,我们所站在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视角更大,认知更加深刻,这就是KK站在宇宙的高度,告诉我们人类第四次的认知革命,即为,人类和机器是打通的,例如我们将石头,互联网,人类归为一类,在没有读这本书前,我真的不敢想,可是KK告诉我们他们就是一种东西,叫做进化体。

好了,既然我们都是进化体,那我们来聊聊什么是进化体,进化体,有三个特性,第一个,世界的物质都在进化成为越来越复杂的共同体,这里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物质由简单的进化来的,其二,进化的方向是复杂的共同体,例如我们人类,谁知道有多少个细胞呢,多少个细菌呢,所有我们进化的产物,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共同体。第二个,进化体是分布式的,这个概念如果不站在足够高度,恐怕是理解不了的,例如,我们人类共同组成的社会,也是一个进化体,通过不同的国家或者民族分布式的组成的这个大的进化体,作者表达是这个意思,所有不要局限在当前的认知世界里面,毕竟人和石头都是一样的呀 ,这就是所谓认知革命吧,超过时代的认知吧,KK,同时也在这里,给我们重新定义来了什么是生命,例如微信群就是一个生命,你第一时间会反对,扯淡,它怎么成为生命了,又不吃饭,拉屎,看看看,认知没有和KK一个频道吧,KK对生命的定义是,如果一个个个体,通过组织成为另外一个个体,此个人涌现出了一个新的特性,那这个特性就是生命,这样一说你说微信群是生命吧,核心,高度一定要高。第三个,去中心话,需要一个从下而上的中心组织,又晕了,人类到现在,都是从上到下吗,怎么又要一个从下而上的呢,是的,KK支出,从上向下,是为了效率,但是必须有这样的三个条件才能发挥出来,1 短时间内 2 系统简单 3 目标单一,最明显就是战争,但是进化体,且且这三点都满足,而且是相反的所以,所以就从下向上,这样才利于进化和多样性,例如现在各种负责的商业模式等等,这些肯定不是领导人设计出来的,用KK的话说,进化体,就是善于钻控制,所以产生了多样性,即为在一个既定的平台上创造更为多样的事物。好了,到此作者的观点都介绍完毕了,想要理解作者,站的高度一定要高,就像KK说,其实已经有一个更大的进化体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我们现在人类还是无法理解,可能就存在我们头上,在收集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数据。

对于作者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我们想说的是,进化体是需要复杂的共同体,分布的,去中心的,但是我觉的,这需要一个基础,大家都在说,KK一直在探索上帝的底牌,即为我们的终极未来,但是请不要忘记了,上帝是失败过一次的,那就恐龙,恐龙也同样进化进化了上亿年,结果还是一个样子,他们也是分布式的,去中心的,复杂的共同体呀,为啥没有人类的文明呢,我觉的这里就是,我之前一直认为的因为领袖,貌似我错了,应该是制度或者说是规则,或者有个这样的环境基础,如果科技不进步,人类的认知在牛逼,也是不可能搞出更加复杂的进化体的,也许作者的假设就是科技会一直进步,所有我们不会向恐龙一下,搞了几亿年,还是一个样子,上帝,没有办法,算了,重新在来,引入了,科技,貌似这个模型不错。

好了,针对上述,作者给出了,7点建议,别去控制别人,链接才是王道,要先跑起来,要成为专才,赢者通吃,边界更加精彩,你要活的像人,好了作者为啥提出这7点建议,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欢迎伙伴看了,我们一起老讨论。

最后提一点,妈妈咪的,这本书写在1996年,可是对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尤其当我读了区块链相关知识,更加坚信了,好吧,你厉害,所以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学习。

《白说》读后感_1900字


《白说》读后感1900字

先从“读书”这件事说起,书的前几章便聊到了“读书不是一种坚持,应该是种乐趣。”在这浮躁的竞争激烈的社会,当“短频快”成为主题,功利性的书籍占上风,“成功学”异军突起,我们在“畅销书”中,能读出几分乐趣?
常在书评中见到一些未读完就做出的“断论”,就如同我对一些电影未完就起身离座的人深表遗憾。因此,我想说,这本书算是白岩松多年演讲的合集,每一章节都有他如今(2015)年的自我评价。如果非要功利性地认为书中谈论的许多事都是过去式都不顺应“时下”,那么就不要选择这本书。私以为,一本书的价值也许还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内容背后的思想与思维逻辑,最重要的,比起共鸣,它能带给你什么突破性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老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民族气概。我不是媒体人,但我想对于一些媒体从业者或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将很有“功利价值”。讲到民族气概,白岩松让我看到“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感”的强关联。书中多处提及他个人《道德经》以及传统文化观点。我想,处于种种AB面的中国,很缺乏民族气概与广阔世界观的双重结合。国家进步的过程,也如同个人进化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不断纠错,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与实际行动,而不是无知的谩骂。能否客观理性,又不乏情怀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也许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素养。尤其在媒体自由化的时代,说什么都可以不负责任,不跟风不叫嚣,保持独立思维辨别是非,“keep calm and move on”,因为很多时候,感性的纵容能让你一时畅快,但理性与克制能让你舒坦得久一点。
下面总结几个课题:
1. 关于幸福
这个课题似乎人人都要说一遍。书中有句话很有意思,大概是“不饿了,却不幸福了”。在温饱都难解决的年代,一个馒头就是幸福之源。如今,根据Maslow需求理论也知道,幸福的难题落在精神上,这是一种进步,那么,无论是在物质里苦苦挣扎或是沾沾自喜的人,我认为都是可悲的。
2. 关于无聊
很多人很怕“浪费时间”。选错了路,选错了人,都是浪费时间。从人生苦短的角度来看,的确应该“精选”,但从人生“殊途同归”来看,过程又显得比较牛逼。那么“浪费”一点时间或许收获更大。记得有位长辈说过,“有时候慢就是快。”不得不说许多伟大的创造正是来自“无聊”,很多事的确应该“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也许是前辈对于焦虑浮躁的时下年轻人最好的启示。
3. 关于失败
我们看了太多成功学,但是中国教育似乎很缺乏失败学?记得父亲在我高中时期就常说,他希望我的挫折能来得早一点。现在我才明白其中道理。另一个就是“得失”与“成败”,现代人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能力似乎下降了,实际上,死亡将是你人生最无能为力的失败,你该如何面对?当我明白了一个有勇气死却没勇气活的人是多么可笑的时候,我很明确我这辈子与“自杀”无缘,我也不会让自己成为弱者。
4. 关于音乐
白岩松分享了他很喜欢的古典乐,虽然我不好这口,但还是从中阅读出了乐趣。有句话印象深刻,“音乐创作,代表这个时代本身”,我想这大概是由于音乐是特定环境下由某个人代表某个群众的发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如今国内的流行乐水平与听众品味。
5. 关于讲故事
读这本书的一大乐趣是这个老媒体人能与你分享很多他接触过的人事物,虽有点历史了,但不会影响故事的感动。说到讲故事,我第一个联想到时下在资本市场里,讲故事何尝不是一个必备技能?
6. 关于善恶与二元对立法则
提及中国DNA里有很大程度“非黑即白”、“好人or坏人”的二元对立法则。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矛盾双方的共生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将发生互相转换。“认知比事实重要”,你怎么看待一件事恰恰成为这件事的走向。就如同善恶,也没有明确界限。我们在做的很多事,更多不是为了体现“善”,或者让人“变好”(因为人本身就是善恶共存体),而是为了抑制恶,那么体制与信仰就起到很大作用。
谁可怜?谁才是受害者?尼采说,“怜悯与施舍是可耻的”。这也许能联系到书中提及的,公益应该是自愿的,你在帮助他人其实是为了恩惠自己,满足自身助人为乐的“乐”。
再说到残疾人,说到社会的尊重与公平。想起曾经一位向听障人士提供就业的义士说过,“不要给他们提供什么特权,残疾人最渴望的尊重就是没有特殊。”所以很多我们自认为的“善举”,恰恰在某种意义上带来更深的“恶举”,这一点的确很值得扪心自问。
白岩松的行文也十分爽快幽默,理性与感性恰到好处地交融,值得细细品味。若扫完我以上的总结觉得“也许会有趣”不妨自己看一下,毕竟这只是我一己之见。我也正在改掉“看到他人只言片语就错过亲身体验”的惰习,让自己不那么“快”,好像是当下我认为最幸福的事。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失控》读后感_19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