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精进》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精进》读后感800字

《精进》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_13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_13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1300字

在阅读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时,作者多次提到了此书,就计划着下批书单必读此书,目前自己也比较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及将已有知识的串联也贯通,本书一些内容确实给我很大启发与提醒。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懂得了一些知识管理方法,临界知识、底层思维的概念,并认识到了认知、思维差异对一件事一个人的影响,作者总结了一些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及技巧,通过学习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并且很好的去应用,做到事半功倍。

在开始此书阅读时我是采用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去阅读,先拿到书,采检视阅读法,对书的大致内容进行了解,并对一些自己认识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片断阅读,然后根据已了解的知识,提出了三个问题:1.如何管理知识?2.哪些知识需要管理或管理哪些知识对我有帮助?3.怎么去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都有哪些?如保去应用?带着这些问题就进行分析阅读。

知识与管理

对于知识这个概念理解,原来比较模糊也比较宽泛,以前认为自来书本的信息应该统称为知识,作者的观点:那些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这应该是对知识这个概念的更具体的定义,是有结果导向的,如今互联网的时代,各种信息满天飞,好多人都有知识焦虑、信息过载的困惑,不是说自己的知识太多了,而是外界信息太多了。那么我们去学会选择,去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那些能改变自己行动的信息。从小老师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自己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认知的深度。知识管理就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进而改变行为模式。

临界知识

具体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这些均来自我们的生活,是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有实验验证或者有数据分析支持的,且普遍存在的。书中作者提到的临界知识有: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

该怎么去学习临界知识,首先要有“绿灯思维”,作者举的事例我也经常遇到,开始自己也是很混沌的,有时候也会跟对方争论,最后还是各持已见,其实这些不同想法的存是都有一下的道理的,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认知深浅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学习临界就是要突破自我认知,遵循事情存在的客观实事,发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在2018年的跨年演讲中引用的菲茨拉德的一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点“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每天或定期对自己进行复盘: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近期我开始坚持写读书笔记及日记,有写读书笔时,我除了阅读又把书大概内容过了一遍,对一些知识点能进行链接,一些新的知识点加深了理解,对一些模糊的概念又能消化一些。日记都每日生活的记录与观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反思自己处理事情的一些方法与思路,梳理日常事务,提高效率,发现身边的美好。利用一些聊天、闲谈的机会,给周围的朋友进行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也算是以教为学吧。

应用作者一段话: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剑刃。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思考。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_1400字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1400字

01

《好好学习》,算是我在2017年读到的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吧,它颠覆了我很多以前的认知,又让我了解了很多重要的新认知。

已经忘了是从哪里知道了这本书,但不过好在我遇到了,使得我现在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和做法都有了新的方向和角度。

如果你上了很多的在线课程,很忙很累,你却没有感到有什么效果,那你可能陷入到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那你需要看看这本书里告诉你如何可以逃出这种低水平的陷阱。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但努力的结果却收效甚微,那这本书会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儿?

02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探讨学习方法的书,告诉你如何找到做事情的底层逻辑,再用这些底层逻辑去指导我们现实中的生活。当你尝试用这些底层逻辑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收获是非常显著的。

尤其是书里最后一章提到的思维模型,比方说复利思维,黄金思维圈,二八法则等等,这个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阅读的收获是非常大的。

当你用复利思维去考虑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做决定的时候,你又多了一重选择标准,你只需要看看哪个会带来长久的收益就可以了,当然收益并不一定就只是钱,可以是成长,可以是人脉等一些看不到的收获。

当你用二八法则去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会去选择那重要的20%来做。这个时候,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政治课本上教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史蒂芬柯维会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强调要事优先了。

03

这本书里不仅介绍了普世的底层思维,就是适用于我们普罗大众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它也告诉我们如何去找到自己的底层思维,比如,我们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那如何应用呢,那就要进行刻意练习了。

之所以这些认知挺重要,是因为它会让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会更深刻,当你认识深刻之后,做事情就不那么冲动,更容易看透事情的本质,这是一项挺不容易掌握的能力。

为了引出底层思维的这个话题,成甲老师在第一章提到了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在快速发现的时代,我们只有真正地把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提高了,我们才有不被时代抛弃的资本。如果你掌握了很多的知识数量,那你的优势只是量,而在这个时代,因为互联网的便捷,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如此容易,量不再是一种优势,所以知识的“质”就成了关键。而底层思维就能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成甲老师在书中用的词是“临界知识” ,但我总觉得“临界知识”不如底层思维说起来通透,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写的时候就一直用的底层思维这个词。

04

为什么我们要相信底层思维的魔力呢?成甲老师在书中提到的个人经历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课程文案的例子,一个是得到《成甲说书》的例子。前一个例子,让我知道了销售其实是和心理学让的信任感挂钩的,当你用文字向很好地解决了信任感的问题之后,你的销售成绩自然不会很差。成甲老师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让自己课程的销量和评分都遥遥领先。另一个就是得到《成甲说书》的例子里,这一部分有一个章节专门做了讲述,讲成甲老师如何将这些底层思维综合运用起来,使自己能在忙碌的工作中做出保质保量的课程?读完这些,就会对这些底层思维有了更加具象的认识了。

这本书还有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它链接大量其他的优质书源,让你从一本书又了解了其他好书,这也是一种内容之外的收获。

如果你想要提高认知,提高学习效率,想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努力的话,这本书都会找到答案,祝好运~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_2600字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2600字

用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在收藏夹里放了很久的书,现在习惯了每次读完都写点什么,只是想记录此时此刻的想法与心境。成甲的这本书个人建议还是值得一读的,是本提升认知深度的书,如何提升,则需要抓住临界知识。我大概总结了以下这些:
在书中,成甲首先提出一个知识概念:只有能够改变你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而知识与知识又是不一样的。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知识上。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而通用必修课 就是要掌握这20%知识中的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包括第一级别第二级别的课程,上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经济学,谈判技巧、沟通方法、人资管理基础包括专业知识里的供需平衡、双因素理论、营销学中的4p等,对于这些知识我们没有达到第三级课程,思考——将这些底层的知识与我们身边的问题关联起来去思考分析挖掘最底层的结构与规律,真正的把他们变成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考方式。其实经济学是充斥在生活之中的,我们只是没有关注临界知识而已。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喜欢这句。
掌握临界知识需具备两个心态三个方法三个技巧。在掌握这些之前首先要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正如那句:听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上学期间,我总爱做各种笔记,可是完事后我都会懒的翻一翻。朋友圈里的文章,收藏了一大把回头也没有看过几次,碎片化的学习也只是零零散散。一年读了很多书,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你的行动改变了没有?获得了多少知识?我们需要跳出这种“低水平勤奋陷阱”。如何跳出?管理自己的时间,多思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建立联系。
两个需具备的心态:1.绿灯思维,就是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应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先去理解、倾听和沟通,积极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区别“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打破习惯性防卫 2.以慢为快:结营寨,打呆仗”就是要学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寻求事物的本质,掌握关键点。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磨刀不误砍柴工。慢是为了更快的学习。
三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反思的三方面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这种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立刻得出的结论,称之为“跳跃性假设”。 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设立目标,每天反思,寻找差距。
训练反思的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自己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录事情的结果。只有把思考过程,甚至身体反应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和触动。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一件事,而这决定了人和人的差别: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读深度,就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奇葩说里面不管辩手如何的针锋相对,最后罗胖和张泉灵的总结总是充满两点,这也得益于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角度的不同。
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这是因为,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知识输出,但实际上这个过程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经知识,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想明白问题。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这个深有体会,我们在对别人讲明白一个问题时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在准备时,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别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所谓心里表征举个例子,如果一说蒙娜丽莎,大家脑子里会浮出蒙娜丽莎的形象,蒙娜丽莎在你脑海里的形象就是你此刻的心理表征。对于心理表征成甲在这引入了元认知的概念,就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提升元认知能力。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刻意学习的知识,可以读一读《刻意学习》这本书。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 2、大量的持续练习。
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记录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挖掘看得见事情背后看不见关系的过程。更有价值的记录,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等。学会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
其实临界知识点思想,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点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简言之,就是解决问题最稳妥的办法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寻找临界知识: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点重要知识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总之: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
发现自己的天赋:写下那些曾经让你投入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那里面埋藏着你的兴趣。天赋,是你自然投入而熟视无睹的事情,是你不由自主,理所应当去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对别人来说是工作,对你来说是乐趣与喜爱。在自己有天赋的领域寻找临界知识。
构建自己的能力圈: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都是一些具体的临界知识,在生活中这些临街知识都在问题的根源,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发现。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临界知识综合应用,剖析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
临界知识需要不断的从知识中思考、反思、记录、回顾中去提升的,更多的是培养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断从记录中去反思寻找的过程,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反思可能是最难坚持的,还有有质量的记录,作者在书中都有很大篇幅的说明方法可以借鉴。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_700字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700字

这是一本讲如何更快更高效学习的书。通篇下来,个人认为最大的干货在最后一章:核心临界知识及应用。如果想节省时间,可以专注于这章。应用二八法则,就是花20%的时间,掌握了全书80%的精华。不过在书的前面有个论断很精彩,那就是如何区分信息和知识: 不会产生行动的知识,只能算信息。一本书再好,如果看时头头是道,转化行动几乎为零,那只能说我们最多算了解了一下信息而已。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也是如此。

无数次面对各种 ××天搞定xx,其实我也有一个偷懒的心态,就是幻想某天看到一本牛书,就像这本一样,几个,十几个小时就告诉我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然后就不用看其他书了。事实注定这只是一种奢望。牛人总结的再多再好,也只能是参考,最多能拓宽一点思考的角度。没有思考的刻意练习+行动的反复实践,终究不会改变你的人生。那这本书带给我的收益在哪,有哪些信息有可能转化为知识呢? 稍微梳理一下:

1。复盘是提高能力的关键(以下一小段摘录于一位书友的总结,说得太好了)。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复盘,换个词叫以教代学。如何提高工作能力?复盘,换个词叫工作反思。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复盘,换个词叫元认知。

2。黄金思维圈。属于提高思维能力的元认知之一。从任务/问题是什么(what)出发,思考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任务/问题会发生(why),最终聚焦如何解决问题(how)。这样what-why-how的思维模式,会极大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系统模型分析,找到系统关键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谓系统关键解,是指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对其施加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应用难度大)

4。 二八法则。关注核心流程,核心步骤。

5。复利。

6。冗余备份。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_2200字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2200字

临界知识,才是你发现问题本质的杠杆

作为读者,曾长时间陷入一种困境,感觉读了很多书却完全记不住,更别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了。每次读书,也会认真地做笔记,认真到把自己感动,仍然什么都不记得。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发现学习的精髓是什么。

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一书中,作者成甲指出学习的精髓是:掌握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再去解决问题。如何能够掌握那些规律,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提到本书的一个核心概念:临界知识。临界知识是什么知识?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你定会很诧异吧?

接下来我们将仔细研读本书,学习何为临界知识,如何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何为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是“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举个例子,拿读书做笔记来说,通常是用简单的文字按照1234在本子上罗列出来。但是近些年思维导图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并得到广泛的运用,颠覆了我们常规做笔记的方式。为什么呢?

1981年,科学家罗杰·斯佩里凭借他对左右脑分工理论的证明获得了诺贝尔奖。根据他的理论,左脑善于分析,而右脑善于创造。右脑也更擅长对图像的记忆。我们发现同样是做笔记,如果你用图像的形式做出来,比单纯的文字更容易记住。因此在要刻意记住某些内容时,辅以图像,会让你效率倍增。你会恍然大悟,不是自己记性不好,而是没有了解最基本的规律,并用这样的规律来指导你的行动。而这样的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多的发现临界知识呢?本书中,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

01. 学习心态

首先要拥有“绿灯思维”。通常针对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很多时候,当我们发表了一个观点,而对方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常常并不能耐心听对方讲什么,而只想着反驳。就比如说,想要提高写作水平,要多阅读。有人就会说,我读了很多也还是写不出来啊!别人告诉你,应该如何提高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你又很不屑地说,这样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阅读根本不是真正的读书。这样,就算对方有再多的知识和宝藏,你也不能接受并学习。所以有个开放的学习心态非常重要。

其次是以慢为快。最开始看书时,我常给自己限定阅读时间,比如一周。对于干货类书籍,阅读起来简单易懂,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完成阅读。而那些比较深奥或是很厚的书籍,常常在一个星期内并不能读完。为了赶时间而阅读,让我缺失了深度思考的机会。而这缺失的思考恰恰是获得临界知识的关键。作者说对于书中某些知识点,可能会触发到之前阅读的知识,这时就应该放慢速度,为自己的知识建立连接,才能更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对那些阻塞我们的知识花大功夫。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招数,如果在十八个招数中,有一个没有练习顺畅,那这套功夫你就用不上。而慢下来,就是为了打通这个脉络。

02. 学习方法

为了发现更多的临界知识,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三种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作者花了较大篇幅来讲述。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举个例子,在练习写文章时,如果有一篇文章点击率相对于其他文章比较高,你就心花怒放,哇,觉得自己太厉害了。可是你也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篇文章点击率高?是自己写作水平真的提高了?还是文章标题写得好?内容恰好击中别人的痛点?同样的,阅读别人的文章也要仔细分析,为什么好?或是为什么不好?通过不断地总结学习,才能掌握写文章的方法或是精髓。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别人写的好是有天赋等等。

以教为学,就是通过讲给别人听,来倒逼自己输入。只有自己弄清楚了,才能清楚地讲出来。

刻意练习,作者说:刻意练习就是提高我们元认知的能力,元认知就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思考。元认知是思考的过程,而临界知识是思考的工具。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作者说有三个部分: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比如说,如何分析文章,可以分为标题,案例,金句,启发这几块。标题是什么类型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案例来论述他的观点?文章中有金句吗?看完文章后,对你有什么启发?每一块都是一个小的单元,各个单元建立合理的联系,就成为一篇文章。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你就会发现爆款文章背后最基本的逻辑和方法。这将成为你的临界知识。临界知识积累的越多,越能够触发你透过问题,看到本质的本领。

发现并运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上文有详细地讲到最基本的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规律和方法,那么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呢?作者建议,首先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找到最重要知识的原理和知识的原始出处;尝试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尝试自己建立假设,并论证。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后,再辅以刻意练习,并大量地练习,由量变产生质变。因此先坐下来,认真地思考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再着手开始学习。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比如:复利,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等。这些都是最基本也常会用到的底层规律。每一个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多多思考,是不是可以用这些底层规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掌握临界知识,做那个能够撬动杠杆的人。

《好好学习》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总结:本书主要讲了一些读书和知识管理的方法论的东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临界知识(对应的能力和读书的方法),快速学习的2个思维和3个方法,自己举例的临界知识及应用。读了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主要包括在丰巢2年工作经历的总结上,以及今后工作中自己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学习,如何形成自己的能力圈。用一句话来概括,不要做河表面的粗枝烂叶,要做深水里的大鱼,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弄清楚问题的本质,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自己会有一个四个月的自我提升计划,从思维方式、业务能力、生活状态等,以此来迎接自己新的生活。以下是自己对本书读后的相关总结和观点,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一、什么叫临界知识

书中的解释是经过我们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我自己的理解是指通过很多现象总结出背后的逻辑或者结构,并指导你今后的工作或者生活。即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掌握背后的规律和结论,你就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临界知识可以是从书中学到,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得,更能从和人的沟通中总结得出,总之只要愿意思考事物背后的逻辑,你就会发现临界知识。今天的工作中,领导布置的任务,不要停留在执行或者怎么执行的层面,而应该想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任务,这个任务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完成需要什么样的关键因素(比如丰巢为什么会做电商,电商业务中为什么会存在拍立省项目,拍立省项目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丰巢电商要按照时令节令两条主线去运营,丰巢电商为什么会以爆款策略为主等等,这个后面会做思考和分享)。

二、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三种能力是什么

执行能力、专业能力、结构能力

我自己的理解如下:工作1-2年的人此时需要锻炼自己的执行能力,即领导交代的事要完成,有一个谦卑的态度向别人请教问题,不排斥任何的知识获取的机会,从而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和能力圈(在某个细分领域,你的专业能力能击败90%的人)。工作3-5年的人此时需要锻炼和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在特定的领域有自己的见解,能独立完成整个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你要跨学科的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比如在丰巢,你要有商品规划能力,预判能力,项目统筹能力,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要求你在行业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对整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工作5年以后的人需要开始锻炼自己的结构能力,即要挖掘事物背后的逻辑和结构,即所谓的临界知识,需要时刻问自己为什么为这样做,逻辑是什么,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等。不断挖掘事物背后的临界知识,总结并沉淀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目前自己包括大多数的人都会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的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时间投入提升到结构能力,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要想成为自己行业内的专家,就必须完善自己的结构能力。

三、我们该如何读书

有一个现象相信大家都会遇到,我最近读了不少书,可是这些书现在再拿出来看的时候,发现自己基本上是白读了,因为啥都记不得了。有些人还会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即一个月要读20本书(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计划),为此给你安排了每天要读30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了,也要完成阅读,这其中基本没有任何的思考,读完也没有任何的反思和总结,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低水平的勤奋陷阱。

在这里,我读完本书,我总结了几个方法(其中也加入了我的思考),第一就是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书,比如我今天开始读影响力这本书,我一定会事先罗列一下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丰巢工作中,我会遇到团队管理的问题,如团队成员工作分配问题、团队中人员的情绪问题,如何培养和团队人员信任感,如果管理团队人员,什么时候管,什么时候理等),带着这些问题,你就会有针对性的去找答案,同时也会记忆深刻,从而发现事情背后的逻辑,形成自己的结构能力。第二就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种书中说的)。第三就是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不要追求数量和自己在外人显露的虚荣心,一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而读的。第四就是要从读完以后一定要写读后感,即对本书的理解,以及对今后自己的工作的指导,将书中的内容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可以学以致用。

四、《好好学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2个底层思维(工作中都会碰到)

1,绿灯思维,即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这点我感受颇深,在丰巢的时候,表姐这边给到的一些选品意见,我们就会产生习惯性防卫,其实现在想来,自己应该多一些绿灯思维,这样你会得到的更多。但是这里多说一句,为啥表姐提出的一些意见,我们会出现防卫,第一就是我们的懒惰心理,觉得非常麻烦,再有就是我们的专业性受到了挑战,自己会很没有面子,这两点原因导致了我们的习惯防卫出现了,在这里向表姐说声抱歉,我们应该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倾听的)。

那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呢,那就是拥有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还有就是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我是好的,我的观点/行为是用来改进和提升的。

2,以慢为快(这部分我觉得没啥要说的,书中的意思就是要稳扎稳打,慢工出细活,如果想真真的学习的快,还需要把自己慢下来,多思考,不要追求数量和表面的数字)

五、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以下说一下我的理解:反思的逻辑是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书中说每日要写反思日记(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我自己目前也在写日记,但发现很难坚持下来,不要说些反思日记了,所以我这边的想法就把反思日记按照周更。关于具体的反思方法论可以具体看一下书,我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以教为学,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当做老师,这样你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研究深度就会更加用心,因为是要讲给别人听,所以你会印象深刻。

重点说一下刻意练习,在说刻意练习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先要明白什么叫元认知,元认知是指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而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我们的思考过程都是有强大的习惯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悬挂假设、反思、矫正假设等一系列方法去改变它。而这个过程,实际就是用刻意练习在改变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和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多都会根据经验、情绪去采取行动,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过程,而刻意练习就是让我们的思考过程更加专业系统化。

六、关于存量、增量关系

大到一个公司的各个业务,小到一次活动的商品选品,都会存在存量和增量的问题,即存量是指之前验证过的,能保证公司正常运转或者业绩销量的部分,增量是具有创新但是也具有高风险,一个健康的结构一定存量和增量合理的并存的。(这个现象也说明的丰巢电商商品结构的问题,如果每次只推现有的存量商品,而不敢尝试增量(有潜力的新品),丰巢整个商品池会越来越窄,最后一定会越做越死,所以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所以要撇开一部分KpI,去创新一些东西)。人都有及时享乐,厌恶风险的特性,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拥抱充满风险的增量。同时不管是增量还是存量,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的是第一准则)。

七、什么是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关于重要决策,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出。

八、案例分享(其他我觉得没啥好写的,就一个黄金思维圈可以写一下)

所谓黄金思维圈,分为三个层面,即what,也就是事情的表象,how,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why,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即why的思路逻辑为这个工作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为什么有这个工作,这个工作的关键是什么,突破口是什么这个对自己工作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有这种思维能力,这样你才能举一反三,超预期的完成领导的任务。

詹天佑读后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詹天佑读后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今天我读了一篇作文,作文叙述了詹天佑的一生。读完后,我深受感动,得到了很大启发。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詹天佑出生1861年,在十二岁就出国留学,二十一岁就获得学士学位,但是,却仍然不忘国,回国后,成了测绘师,詹天佑十分好学,几乎每条铁路的都由他来设计,因为工作劳累,在1919年4月逝世。最后,又介绍了他的伟大事迹,以及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其实,詹天佑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而重要的就是努不努力。他为了为国家出一份力,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异条件,由此可见,詹天佑的爱国情感是多么强烈!詹天佑的一生全都献给了祖国,他后悔过吗?没有!他反而会觉得高兴,因为他会想到:我又为祖国尽了一份力!

可现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应该好好学习,假如学习成绩不好,大学都考不上,连自己都顾不上了,谈何来的报效祖国呢!而且,一定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拿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刻苦钻研,读懂了农作物的奥秘,研究出许多新品种,为国家做了额许多贡献。

在今天,我们一定努力学习,拥有一颗爱国的心,长大以后为祖国多做贡献!

《好好学习》读书笔记:什么是深度认知?


《好好学习》读书笔记:什么是深度认知?

说实话,“深度认知”这个词我以前真的没有听说过,我长久以来的感受就是:“知识我学会了,会用了就行了呗!”原来不是这样,要想让你的学习更有效,发挥的威力更大,你就要好好进行深度认知的学习。

1.“海量信息获取的时代,我们拼什么?”

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以前我没有想过,现在我每天都在琢磨!成甲从认知建构的角度做了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认知数量构建认知优势。好像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在告诉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有优势!但是这个阶段到了2000年,发生了变化!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新千年,互联网高速发展,知识的数量不再是问题,动动鼠标,还有什么是你查不到的?那么这个时候,快人一步的获取到知识就成为了构建优势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要忘记,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这个阶段,而且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持续下去。当知识获取的数量和速度都不再受到限制,所有人接受的信息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那么这个时候,谁思考的更深刻,谁就构建了自己的优势。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你再细细品味一下,改变自己命运的是知识的数量还是认知的深度?

2.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才算深度认知?举个例子,我们做数学应用题,比如行程问题,这里面是有公式的,你知道路程=速度*时间,很多问题就可以直接套公式计算。但是当题目没有直接把速度、时间告诉你的时候,不能套公式了,怎么办?我女儿在学到这个模块的时候,就会告诉我她不会,因为老师没有教过。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可以通过给出的条件,绕几个弯先把速度或者时间求出来,然后再去解题。这里面就涉及到认知深度的问题,小朋友没有理解行程问题的底层含义,她只看到表面的那个公式,但是我们知道,所以类似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出来。

那么你发现没有,深度认知有什么特点?它更关注具体现象后面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可以帮助你解决普遍的类似性问题。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好好回忆一下,如果你的学习是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你是在提高“技术效率”;如果你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那你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打个比方,作为老师,我们是更重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现在,仔细回忆一下,是不是你一直在想办法提高“技术效率”,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认知效率”?

说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学习底层规律和方法是提高认知深度的有效途径!

3.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现在比较流行一个词:“跨界”。学习要跨界,这是学科融合;工作要跨界,这是能力锻炼。这是没有问题的,多元的社会需要跨界人才,但是我们要看到,跨界是结果,不是原因!想一想今天这个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竞争愈加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认识得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优势。成甲在这里建议每个人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比如时间管理、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每天都要用到的执行能力。

二是专业必修课程:即在某个领域内能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作为教师应该具备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

三是通用必修课程:即掌握通用知识,认识事物底层结构与规律的能力。也就是前面说的深度认知。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深度学习上!原创:小菲霞

《好好学习》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说来惭愧,想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已经很久了,一直拖到今天才开始动笔搞完。因为觉得需要好好用心梳理大写特写一番,潜意识里当个浩大的工程去做了。

一开始看到成甲先生的大名是在李笑来老师在其app上的大力推广,抱着好奇心看到成甲先生的个人简单介绍和著作内容。看到书的介绍中写的每个犀利的问题都击中自己学习时的一些问题,意识到这本书应该非常有价值,于是果断上网订购此书回来学习。

结果书一到手就发现有“毒”啊,打开后就根本停不下来。成甲先生对于学习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让人惊为天人,果然不负江湖盛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他对于读书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知识管理的实践运用,让人感觉到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我十年书。故此,自己把此书认真看了三遍。不断思考总结和玩味体会。

首先书中让我觉得最打脸的内容是我以往读书也有多次陷入其所谓的“低水平勤奋陷阱”。自己这几年买书读书不少,却也遗忘不少。每天海量的信息充斥自己的世界,读过的书写过的笔记也无暇去回顾总结和反思。导致很多好书读完以后当时感觉是畅汗淋漓,却时间一久,发现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还是会犯书中提及到的一些问题,没有把理论有效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本以为是因为时间长了容易遗忘,需要把读书笔记多温故几遍,加强记忆。却被成甲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因为那种阅读+划线/摘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读书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罢了。这不是我们大脑所擅长的行为,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和旧经验联系起来。

现在我明白了读书不在于读多少,而在于自己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有效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于是,我也开始读书不再追求速度,而是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去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让读书的成效显现一种产生复利的效应。

然后我对成甲先生提出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深以为然: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反思这块作者认为是提升学习认知能力方面最最重要和基础的技能。成甲甚至每天进行1-4小时的晨修反思。这点很厉害,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差异就是认知水准和思维深度上的差异,要知道巴菲特先生那么大神级别的人物,也甚至每天花近一半的时间进行思考。读书笔记反思我自己以往也有反思书写的习惯,但没有重视到要及时把每天经历的重要事情进行筛选总结,从中去收获启发有价值的东西。自己之前也会每次反思总结,也无形当中养成了成甲所说的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总结思考。以教为学这方面我记得以往看过一个科学理论,学生去听老师讲课,知识有效收获的比例大概是40%,课堂记笔记课后回顾巩固收获比例大概是60%,而自己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却有效收获至90%以上。可见以教为学的作用是多么强大。自己自打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着手一方面在公司里给自己的团队小伙伴们培训或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一方面不断写文章,不断将输入进行输出,这样子有效地整合梳理和深化了我自己学到过的知识,很是受益。刻意练习方面作者提出了关键词:心理表征。这个概念有点抽象,类似于现在说的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这点是我以往没有意识到的。明白了这点以后,我也开始学着作者那样多站在优秀人士角度去思考,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和思考,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同时自己也开始在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型框架,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

成甲先生还创造性地借用物理学的临界值概念创造临界知识理念,临界知识是指那些能够广泛、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知识,诸如:复利效应、概率论、系统思考和二八法则等。然后作者对于一些临界知识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介绍和总结:复利效应、概率论、系统思考和二八法则等,并引导启发读者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自己擅长的有天分的地方入手。我目前受到的启发有:要相信复利的效应,坚持写作、健身和自我成长的投资;要经常反问自己,最重要的20%的事是什么,该如何有效投入80%的精力和时间去收获,要每日反思总结,站在系统格局角度、逆向思维角度以及分版块各个层面顾及······

在此十分感谢感恩成甲先生,不吝分享其智慧和成长成果,自助助人,功德无量。

《好好学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明白不懂的知识可以求助于书,于是我像是一个拿到了一个万能钥匙的人,总是试着拿这把万能钥匙去开启一切未知的锁。有时甚至产生一种想把天下书读尽的野心,随着年龄增长,意识到自己想法的荒诞和不切实际,但是买书的习惯却已经改不掉了,以至于自己陷入了一种买了很多书,却总是看不完的尴尬局面,想看的书太多,时间总是很有限……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这个问题困扰?如果有,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直到最近看了成甲的《好好学习》才把我体内的两个矛盾的气息揉为一股真气。当我们悲哀“书是读不尽”的时候,利用成甲书中的临界知识之一“黄金思维圈”,反问自己:书有必要读尽吗?书有必要读完吗?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题“书有必要读尽吗?”其实已经有答案了,无论你能力有多强,时间有多充裕,你都没有办法读尽天下书。现实就是这么无情和无奈,所以我们只能去解决第二个问题“书有必要读完吗?”也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但是以我对人性的理解,书是读不完的,因为你未知的东西太多,除非你是那种没心没肺,吃饱就睡,对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好奇的人。好像这样回答不够充分和严谨,也没有给出很简单粗暴书不必读完充分理由。不着急,咱们先搁置争议,先回答第三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一旦回答好了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非常赞同成甲的答案: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成甲举了他自己的例子,他之前每年都会读100-200本书,他认为自己这样高强度的读书,不能说没有帮助,只是有很多当时该慢下来的地方没有慢下来。读书快,感觉都快成为了惯性,为了快而快,为了读完而读完。

其实我之所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成甲的犯过的错也是我现在正在迷茫和困惑的地方,我也是每年看很多书,也是为了读完而快读,最后是囫囵吞枣,看到那么多未读的书就会让自己莫名的焦虑起来。即使勉强读完,也是那种:看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

成甲现在仍然是一个月要买10-20新书,一年下来也还是要200多本,而且还有很多事大部头。要是把这些书读完,恐怕一年什么也不干,读书笔记时间也会很紧张。于是他反问自己读书的目的,然后发现自己读书是为了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汇贯通的,也就不再焦虑,也就可以很从容的看书。

他举了一个最近在看的罗伯特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全书500多页,之前他会给自己定下每天读多少页,然后几天读完。但是现在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后,他不再这么做。

他先找到这本书对他感兴趣的章节,比如,他看目录之后对作者提出的“结构图谱”觉得困惑,几个字都认识,加起来啥意思却一点也看不懂了。他把介绍这部分的所有章节看了将近两个小时,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才算完。他也比较推崇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当然我这不是鼓励大家读书一定不要读完,而是想和大家分享读书的目的是应用。当读完和应用要做取舍的时候,我们宁肯书读不完,也不要为了快而读完,也不要为读完而读完,那样我们就真的是事倍功半。这本书说了很多朴素的道理,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一个都是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临界知识”。无法一一展开,喜欢这写观点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作文600字_五年级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书的作者是张乐平。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想让所有人都学习三毛坚强勇敢,机智聪明的精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三毛见到一个店里要招童工,他也去报名,人家见他太瘦了,就不要他。可他却说自己什么都能干。老板说,如果做不好,就不给工资,只可以在这住。三毛心想,总比住外面好吧。就留了下来,可老板对三毛十分坏,什么事都叫三毛干,干不好还打三毛。可这些三毛都忍了下来。

三毛还总会被别人冤枉。有一次,三毛在玩,结果一位大妈叫他帮她一起把被子里的水给挤出来,结果被子上有两个黑手印,三毛被打了一顿。

还有一次,三毛在学校里和两个有名的捣蛋鬼吵了一架,那两个捣蛋生气的把桌上墨水朝三毛扔去,正好砸中了校长,校长以为是三毛干的,就把三毛给开除了。

三毛可善良了。有一次在街上,见有一个人跪在地上,乞讨,三毛就把自己仅有的一些钱给了那一个人,那个人收到了钱之后,立刻挽上了礼服带上帽子走了。三毛见他是假的,气极了。

你看,三毛多可怜呀,没有父母,没有一个家庭。而我们却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父母一有好东西,就会先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的珍惜这美好的一切呢?不学习三毛呢?

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读后感_1300字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读后感1300字

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

上周末,读完了由奇葩说团队著作的《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在樊登和李笑来的序言中,都强调了好好说话这事儿很重要。

是的,好好说话这事儿的确很重要,但我更喜欢马东的这句: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

思考,是指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简而言之,好好说话,就是要在说话的过程中动脑子。

常见的怼人的话:脑子是个好东西,我希望你也有。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说错话导致的矛盾,也常常是因为没有动脑子,也就是所谓的没有思考。

那么现在,我们就跟随这本书的脚步,一起来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这本书,主要是围绕话语权这个核心,将话术分为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这五维,全面呈现说话的精微奥妙。

其实,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是关于如何演讲、辩论的一本书,毕竟奇葩说是各种观点、金句的集合,以及能言善辩人才的汇聚,更何况开头部分还提到了很多演讲、辩论的技巧,我以为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没用的,差一点就要弃了。幸好坚持读到了如何优雅地提离职这部分,刚好我有这方面的打算,而书中的观点也很中肯,值得采纳。

当对一本书的某一方面产生认可之后,便会认认真真地读其他方面,并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思考,用心去读,你会发现,它也是值得花时间去阅读的。

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常见的误区,解决说话问题的小诀窍以及常用句型,全面而又生动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好好说话的课程。

如,在如何破解初次见面的尴尬时,误区是聊隐私,小诀窍是可以聊名字,常用的句型有:

您这个名字很少见,别人应该一听就很难忘吧?

老师点名的时候是不是总逃不掉;

您父母应该很有文化,才会取这样的一个寓意深长的名字;

哈哈,您这个名字,是不是常被人读错?

……

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新名词,比如:蚂蚁搬大象式的道歉,就是在道歉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地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甚至包揽到一个夸张的地步,这时候,那些原本带有敌意想要指责你的人,不但很难继续落井下石,甚至很有可能反过头来劝上你两句。

因为道歉的时候,你所背负的责任是那头大象,而你自己就是那只搬大象的蚂蚁。你给人的印象就是,你这只小蚂蚁,在很努力地想要背负起搬动大象的责任。这样反而会使别人觉得,搬不动真的不是你的错。

但它有一个适用范围哦,主要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比较模糊的责任地带,而且是为了平息对方的怒火才使用的。在那些比较明确的责任,比如车祸现场,可千万不要给自己招揽责任啊。

一直以来,我以为内向的人不适合做演讲,适合他们的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做一些后勤工作。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给自己找回了一些信心,内向的人在演讲时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专注、真诚、专业……

其实,你没必要特别在意自己的紧张情绪,怕自己演讲不好,你可以单纯地说出来,不好意思,我特别害怕人多的地方,或者很抱歉,我特别容易紧张,他们都是理解的。

要相信,内向的人也能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

总之,这本书根据五个维度讲了一些好好说话的技巧和方法,或多或少,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获益。还是那句话,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好口才”其实都是来自“好用心”。

做一个“用心”的人就好~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在庞大的信息量提炼成知识,并将其整合管理的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呢?《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本书的目录采用了经典的结构性思维,逻辑性地深入浅出为读者们讲清楚知识管理等问题并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首先,书中先谈现今社会出现的知识问题,以及学习知识方式的错误现象;然后通过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哪些学习工具的框架逐一展开,最后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管理者,从如何保存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创新知识等方面进行全新阐释。

其中,书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对我很有启发性。第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五个环节,即学习、保存、共享、使用与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这迫使我自己去深度思考自己是否在知识管理哪个环节有所欠缺,这个问题最终也是为了解决提升个人知识力的问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能随社会环境变化,不断适应并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快速学习、分享、使用和创新知识并创造价值的过程,这就是提升个人知识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如何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第二个问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这里有两个概念,什么是隐性知识,什么是显性知识。简单来说,隐性知识是我们学了知识,但别人不知道,知识没有应用于真实的生活中去,仅仅是理论虚无的一种知识形式。这就涉及到隐性知识显性化,如何主动促进自己的知识从隐性向显性转化,并且只有自己有意识地显性化自己的知识,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才能深化个人知识品牌,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某个领域的知识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与发展机遇。

那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有哪些呢?书中提到的方法:讨论、回答提问、需求压力、工作分解、流程分析等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就是知识输出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用简单巧妙的语言和文字表述知识,说明我们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对自己知识的管理了。

《高效学习策略指南》读后感1500字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在学习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学业上的成功不仅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更要依靠个体与他人的相互支持。我国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学生应该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可见,合作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但是,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偏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将学习看成是个体独立完成的事情,在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尽管目前国内各中小学争相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多数教师只重视合作的形式,忽略了对学生互助意识和互助策略的培养,致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借助他人的力量促进共识、共进。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借助于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指示,掌握有关的工具知识的建构常常需要合作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近期阅读的《高效学习策略指南》一书让我深受启发。
学生合作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学业互助策略,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尝试、运用并完善学业互助策略,努力把自己和他人变成利益共同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体现互助策略的价值以及合作学习的优势。学业互助是双向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规则、方法或技巧使助人者和受助者在积极有效的互动中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其目的在于共赢。
学业助人策略是学业互助策略的一方面。它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助人自助,并使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方法和技巧等,目的在于促进助人和求助双方共同进步。该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学业助人要助人自助。学业助人策略强调的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帮助他人自助。简而言之,就是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帮助同学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教会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独立解题。(2)学业助人要助人助己。学业助人策略强调的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技巧等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3)学业助人要掌握一定的规则和技巧。从对方的角度思考,是避免善意变成伤害的一条重要原则。
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发起人、监控者和引导者,承担着启发、调控、修正学生行为的重要职责。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需求与策略运用水平,那么及时地教给学生正确的互助方法和技巧,适时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有效的互助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帮助学生培养互助的意识、营造互助的氛围、体验互利互惠共同进步的成就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日常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最便捷最有效的求助对象,也是学生容易选择的模仿对象。教师要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将先思后享、助人摸底、助人所需等学业助人策略反复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醒学生模仿教师的助人行为。学生在耳融目染之下,会将教师的助人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多反思多调整,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多样化的有效助人策略。

读后感1300字: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取。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资料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状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务必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职责,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资料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务必能为他的潜力和才华带给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职责,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透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透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潜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能够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就应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己的潜力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好处,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好处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己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己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2500字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2500字

陈铁真

利用暑期放假,我翻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末期,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各领域教学不是孤立的,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注重各领域目标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因特别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通过学习《指南》我深刻的领会到整体性课程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当今幼儿课程的发展趋势,我认为这种整合应该从三个方面:首先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避免片面的把课程看成是分离的一门门学科。其次是实施者的整合性。每个具体的活动内容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出发有教师、幼儿、家长相互配合参与共同完成,因此新的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与课程之间的相互适应,他将一系列的理论的观点转化成课题内容的尝试,它对原有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关注幼儿学习发展的整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以儿童为本。

尊重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遵循儿童适应性的原则,而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学习故事讲述《小桃仁》,有的幼儿能结合情境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有的孩子还能主动的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内容,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课程的编制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在儿童现有基础上有一定提高和发展为原则,鼓励儿童去积极地发现和创造,课程的设计给教师和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共同建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二、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既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又要强调课程的社会相关性,它不像学校课程内容那样有严密的学问逻辑体系,它更多的是培养幼儿的素质基础,重点在于促进幼儿发展。他与小学教育不同,既要适合社会要求又要适应幼儿年龄特点避免小学化倾向的发展,如学习欣赏古诗,重点是体会其中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比如《指南》要求4、5岁的幼儿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与认识消防队员或解放军的活动相联系;如艺术教育《唱唱自己的名字》在学会唱自己的名字后,唱唱同伴的同伴;再唱唱周围喜欢的人,最后上升到唱唱我们共同的名字“中国人”,从唱自己名字的愉悦心情上升到自豪的唱出我是中国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建立初步的民族意识,把幼儿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潜移默化的引导儿童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儿童对社会的关爱。

三、课程的研究走向多学科的整合。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将知识与能力、情感课程整合,必须将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综合就是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整合的过程。

1.在活动目标上、将显目标和隐目标相结合;将主目标与次目标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将分科的“学科”内容整合成“领域”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例如《指南》中班动作发展要求“能以匍匐,双膝悬空等方式钻爬”。为了达成目标的实施我设计了活动《穿过封锁线》把目标定位:第一感受爬的乐趣,学习匍匐强进的基本动作;第二通过跨越钻爬等活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第三通过游戏体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快乐。从目标中可以看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相结合。它既要符合《纲要》要求“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儿童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现实要求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2.在课程内容上将分科的“学科”内容整合成领域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进行合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在设计《穿越封锁线》时候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语言领域的内容,体现了多元化的的教学;在活动中始终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争做小小飞虎队员练习本领,经过演练成为正式的队员,利用音效营造战争气氛,引导孩子勇敢的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越过战壕、跳过雷区、穿越电网到前线送粮食,途中实施加入发现敌人怎么办?队员掉队怎么办?等问题,让孩子即了解一些军人的生活常识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在活动中要有团队精神,教学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当最后完成任务的时候,胜利的军号声,把孩子经过努力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孩子没一起呐喊:“我们胜利了!”孩子们互相拥抱,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

因此,将“自然”和“社会”整合起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还何可以以季节变更和社会性节日为主线将有关内容进行合并;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将游戏、教学、参观、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进行“优势”互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上,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过程互相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以儿童积极体验为中心,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四、在实施新《指南》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整合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带幼儿走出幼儿园,主动接触社会,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丰富的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与社区多个单位联合,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如:在交通中队,建立“交通法规教育基地”;在消防中队,建立“安全教育基地”;武警大队,建立“国防教育基地”;设立在关工委的教育办公室随时与老龄委敬老院联系,建立“品德教育基地”;建立“亲子教育基地”,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扩展了空间,丰富了生活经验,开辟了幼儿教育的新途径。

充分利用教育基地丰富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从小知法懂法,遵守交通规则。学做解放军,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亲自采摘,体验丰收喜悦。尊老爱老,萌发爱的情感。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扩展幼儿游戏的空间。

我们坚持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教育开辟更广泛的空间,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教育功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让所有0--6岁婴幼儿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不断实践探索,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或许我对《指南》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

相信《《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_13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精进》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