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命运读书笔记 > 地图 > 命运读书笔记

命运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个性与命运交响曲读书笔记。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性与命运交响曲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闲来没事,看了心理学家卡尔柯尼希的《个性与命运交响曲》一书,书中阐述的内容,非常朴实而深刻。它对人的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他认为人的性格分为抑郁型性格、强迫型性格、羞怯型性格、歇斯底里型性格、攻击型性格、精神分裂型性格,并对每种性格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他在娓娓而谈中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让人叹服。

对照书中的相关理论,学以致用,分析自己性格的优缺点,我觉得该书的理论确如一面镜子,让自己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的性格,从而去有意识地克服性格中的缺点,发扬性格中的优点,做一个身心和谐的人。

由此,我也觉得,这再一次说明了书要读杂,学哪一门并不意味着只掌握这一门,就不顾其余了,要做一个综合素质的人,还要多方面地汲取营养,对于写作而言,是脑中积存、沉淀的多种养分,在一瞬间喷薄而出,形成思维结晶的过程而不是不是为了单纯的写作而写作。那样子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


《生活与命运》一书的作者是俄罗斯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大家女知道这本书籍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篇1:

国庆期间,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生活与命运》。

《生活与命运》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者瓦西里·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由“奴隶”蜕变为“自由人”、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这本书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人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刻画出极权社会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

这本书写成之后,于1961年被克格勃“逮捕”。克格勃不仅带走了书的打印稿,而且没收了和它相关的草稿和笔记,甚至连打出这本书的打字机和碳纸都不放过。当时掌管意识形态的总管苏斯洛夫声称这本书“二三百内都不可能有出版的机会”。然而,历史偏偏如此吊诡,书的命运并未遵循这样的轨迹。1980年,被封锁二十年之后,此书重见天日,并引起巨大轰动,被尊崇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今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了力冈的译本,全书894页,79万余字。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这档读书节目中花了五个夜晚介绍此书并大力推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究竟是生活方式决定了个体的命运,还是命运左右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得拥有什么样的意志才可能抵挡得住恶的侵袭和碾压?

书中主角之一维克托是苏联研究核分裂问题的物理学家,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起初备受称赞,被大家赞为天才,后来研究所换了一位新领导,领导指责他过度夸大爱因斯坦的功劳——因为爱因斯坦是个犹太人,而斯大林也是反犹的。从此之后,他备受排挤和孤立。

这样伟大的一位科学家,他的生活状态如何?他在关注什么?书中写到这样一个细节,实在耐人寻味:研究所里发食物包,一个“在研究方面一点本事也没有”的斯维琴分得了20个鸡蛋,“不知为什么”只给了维克托15个,而且和他的好朋友索科洛夫一样,都是十五个。

这样一件事,在维克托心里引发了诸多不快。他愤愤地对妻子说:“我真想不通,会有这样混蛋的事,发给斯维琴二十个鸡蛋。我们这儿真会侮辱人!”

对于“索科洛夫在名单上和他排在一个等级”这件事,“他也感到很不痛快,虽然也觉得不好意思。当然嘛,应该表示维克托的成就大一点,哪怕多一个鸡蛋也好,比如说,给索科洛夫十四个,少一点点儿,只是表示表示”。

“他觉得自己很可笑,但是,不知为什么他觉得他和索科洛夫分得一样多,比起斯维琴分得比他多更可气。斯维琴的情形是很简单的:他是党委委员,他的优势是在党国方面。维克托对这一点是不生气的。可是索科洛夫的情形就涉及科研能力和科学家的成就。在这方面维克托就不能平心静气了。他从内心里感到气愤,感到难受。但这种评价的表现方式是很可笑又可怜的。他很明白这一点。但是如果一个人并不总是很伟大,而是通常会很可怜,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维克托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并非全然没有反省,他知道症结所在,也不满于自己的渺小和卑微,“但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他压住,他感觉到它的威慑的重量,它强迫他按它的意图去想,强迫他按照它的意思写。它就在他身体内部,强迫他的心收缩,溶解他的决心……”

他感慨,“为什么回到莫斯科以后,他好像老了,没有劲头了,关心起生活琐事、庸俗的问题、官场上的事?为什么在喀山的时候他的精神生活更深厚、更有意义、更纯洁?为什么就连他主要的科研兴趣、他的欢乐也模糊了,同许多渺小、虚荣的念头混到了一起?”

作者用手术刀一样锐利的笔锋巨细靡遗地展现出维克托的心理历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维克托如何慢慢滋生出庸俗和卑微,褪去物理学家本该有的纯粹,也让我们看到名利和国家机器怎么一点一点把一个人套牢。

和新领导发生不愉快的冲突之后,维克托听说新领导把研究所的一些人请到家里去做客,但唯独没有请他。聚会的时候有人谈起他的论文,批评他论文中的观点和列宁主义的物质观相矛盾,其他人纷纷支持,表示他的论文和“某次有名会议上所定的方针”是抵触的。

得知无人为自己辩护时,“维克托感到毛骨悚然的恐惧,触发了平时隐藏在心中的恐怖感。他害怕国家发怒,怕自己成为国家发怒的牺牲品,国家发起怒来,可以使人变为齑粉”。

在恐惧之余,维克托还纠缠于没有被邀请这个事实,“可是这些小事、微不足道的事还是使他很不安,很难受。希沙科夫怎么能不请他呢?的确很不礼貌,很没有道理。特别有伤自尊的是,平庸无才的希沙科夫和他的宾客们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他非常痛苦,就好像除了不幸的事,这一生都无法挽回了。他知道这是胡思乱想,可是自己拿自己没有办法。哼,哼,还想比索科洛夫多分一两个鸡蛋呢”。

在这样的琐事和惶恐中,面对代表权势的人事官员,维克托“这位做出了不起的科学发现的人,这位又傲慢又骄矜、又清高又尖刻的教授、博士和著名学者,顿时消失不见了”。

“顿时消失不见了”!平平常常一句话,细细咂摸起来,却令人毛骨悚然。个体的思想性和独特性原来如此容易被抹杀,要做一个不为生活潮流所左右的人原来如此困难,哪怕他是个在科学高峰上不断登攀、孜孜以求的物理学家,哪怕他常常思索科学与真理的问题,他还是会在看不见的力量面前低下头颅,俯首称臣。国家机器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并且毫不留情地将个人的意志碾碎。

面对如此强悍有力的威压,维克托“本能地感觉到所有自己的反抗、最后通牒、发脾气都是徒然的、国家制度的威力像巨石一般耸立着”,“他产生了一种新的心情。对于国家发怒的歼灭性力量,他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感到孤独、可怜,像小鸡一样软弱无力,感到大祸临头,因而有时产生一种绝望、一种生死有命、听之任之的心情”。

身处极权之下,维克托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之舵。被孤立隔绝很久之后,有一天,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祝他研究顺利。从此,“一切都变了,一切都翻了个儿,他们的命运完全不同了”,以前维克托一直对大家把斯大林神化感到很气愤,但现在他不气愤了,不害怕了,“斯大林的权力越大,颂歌和定音鼓越响,这尊活神像脚下的神香烟云越浓,他的幸福感越强烈”。

那些被碾压的相识的人的命运没有成为他的命运,他为此暗自庆幸,但同时也感到感伤,觉得那些人不可理解。

从此之后,他开始关心领导人的私事,关心秘密的和半秘密的情况,关心无伤大雅的手腕和非同儿戏的阴谋诡计,开始关心是否被邀参加主席团,关心有谁进入特别名单或在名单中没有名字……他对这一切都有了兴趣。

不仅如此,他渐渐依赖于权力带来的种种福利,他甚至开始感觉到原先那些孤立他迫害他的人都如此具有人情味。

依附于权力的维克托得到了黑色的光芒,从中汲取到了人情的温暖,为了不失去这种温暖的善意,为了不至于再次和这群充满“人情味”的领导同事们为敌,他违心地在一项指控犹太医生谋害高尔基的莫须有的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能指责维克托什么呢?在他鼓足了勇气选择反抗的时候,他得到了惩罚,现在,他学乖了,所谓功成名就,正如《悲惨世界》所言,“就是学乖了,一步步腐化堕落”。维克托安慰自己,反正那几位医生自己也已经供认不讳,多他一个人签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违背良心,都是从自我回护开始的。个体的生存如此艰难,总是为环境所迫,总是为生活所绑架,总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当一个人拼命为自己找理由辩解自己不光彩的行径时,堕落就开始了。

命运似乎在跟维克托开玩笑,当他选择鼓起勇气反抗的时候,他失去了一切,而一旦当权者的青睐自天而降,他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生活也随之天翻地覆,他领受了一切优待,“凡是以前似乎很复杂、很麻烦的事,现在办起来非常容易、非常顺手了”,那些拼命整他的人对直地看着他的眼睛,那目光充满了真诚和善意。可是在他自己眼中,他并不十分满意,他感觉出自己有变化,但却不明白,究竟变化的是什么。

“当初他头脑里想的是人生、真理、自由、上帝……那时候谁也不需要他,电话铃一连几个星期都不响,熟人在街上碰见都不和他打招呼。可是现在,当几十个人在等着他,又给他写信,又给他打电话,小汽车的喇叭在窗外轻轻响着的时候,他却在也摆脱不了一些空泛无聊的想法、卑微的烦恼、庸人的担心。不是担心说错了话,就是担心笑的不是地方,总是有一些微乎其微、庸俗无聊的想法伴随着他。”

读到这里,我回想起契诃夫小说《恐惧》里的一段话:“我们把我们的力量全浪费在一些我们不需要的、妨碍我们生活的无谓事情上;这就使得我害怕,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为了谁要这样做……”

到底是什么妨碍我们自由地享受生活,生活本该是美的,就像契诃夫所言,一切都该是美的。可究竟是什么在妨碍我们按着自己的心意去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在绑架我们?

总是有一些微乎其微、庸俗无聊的想法在控制我们,绝大多数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无法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似乎真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指出的那样,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处在平静的绝望中。

书中写道,维克托“他签字,因为他怀着一种愚昧、令人恶心的驯顺感情,怕生活又受到新的摧残,怕又一次担惊受怕。成为胜利者之后,他失去了心意的自由。他本身正在滋长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渐渐使他成为奴隶”。

“只有不曾亲身体验过这种力量的人,见到有人屈服于这种力量,才会感到惊讶。亲身体验过这种力量的人,感到惊讶的倒是另一点:敢于发一下火,哪怕是迸出一句怨言,或者很快地做一个表示抗议的手势。”

这些阐述深刻地道出个人要想抵抗极权压力的艰难。那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所以维克理应过得艰难,理应过得痛苦。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极权之下,个体无从选择?权且不去争论是否真的别无选择,就拿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我们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想要的生活吗?环顾四周,压力往往以更亲善、更温和、更贴心、更琐碎的方式来袭,比如职称、头衔、名利、成就、别人的眼光……人是不是总是要受制于外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这些东西在使我们恐惧,使我们患得患失,渐渐使我们成为奴隶,使我们失去心意的自由?

突破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冲出静静的绝望的重围,到底有多艰难?

弗罗斯特在诗里写到,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那里有天壤之别。

不管在何种处境之中,始终都有另外一种可能,个体始终可以选择另一条路,过另外一种生活。就像《生活与命运》这本书里写到的索菲亚一样,作为一名医生,她有资格在纳粹集中营中存活下来,但她放弃了这种可能,选择陪伴一个刚刚认识不久的小男孩一同死去,出于对小男孩的爱,出于做一名母亲的渴望。

人始终是有选择的。或许历史常常表现为恶的势力对善的种子的无情碾压,但个体无论处在何种境况之中,都是有选择的。

格罗斯曼最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维克托身上的闪光,或许是因为维克托身上打下了作者本人的烙印,而我们千万别忘了,作者本身恰恰完成了从奴隶到反抗者的成功转变,他写此书,正是为了替长眠者发声。所以,他让维克托在最后出场的时候反思、警醒。维克托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与他所失去的东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不论是从太平洋岸直到黑海岸的辽阔大国,还是科学,与一个小小人物的正直与纯洁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年复一年,每天,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斗争,保卫自己做人的权利,保持纯洁与善良的权利。在这种斗争中既不需要骄傲,也不需要虚荣,需要的只有搏斗。如果在可怕的时期出现了毫无希望的时刻,一个人就不应该怕死,如果还想做一个人的话,就不应该怕”。

故事的最后,维克托对自己说“好吧,咱们就试试吧。也许我还有足够的力量,妈妈,妈妈,这是你的力量。”

他清楚地看到,现在还不晚,他还有力量抬起头来,做自己的母亲的好儿子,过属于人的生活。

试着做一个人,试着过真正的生活,试着在人间找到天堂,哪怕被生活揍得鼻青脸肿。如果就此缴械投降,就此耽溺于生活中那些庸俗琐屑的事情,那怎么能叫活过呢?

尽管反抗如此艰难,但作者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善是如何在缝隙中坚韧生长。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篇2:

恐惧,是我在读《生活与命运》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

恐惧,抽离了维克托原有的精神力量,把一个原本纯粹的科学家蜕变为驯顺的绵羊,让他在惊恐和矛盾中抽刀挥向被当权者视为牺牲品的犹太医生。

恐惧,让生活失去了原有的样貌。

我们怎么才能摆脱恐惧和顾虑,去过真正的生活?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2015年9月29日晚上,国庆假期的前一天,认真好学的班长问我国庆期间有什么作业,我半开玩笑地回了一句:自主复习、阅读、生活。

“生活”这一项让他很疑惑,他半晌无语,说了句“老师好开明……”。

第二天上课,学生问我:国庆作业真的是“生活”吗?什么是“生活”?

我自己觉得好笑,学生是不是在想,“生活”这项作业该怎么做?怎么会有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

学生并不知道,“生活”并不是一项作业。如果仅仅把“生活”当作作业,是不是就会去糊弄和敷衍?更何况,难道生活是外在于生活而存在的吗?

所谓生活,就是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就是做生活中各种各样真实的事情,与身边各种各样的真实的人打交道,就是睁开眼睛去看蓝天白云碧海黄沙红瓦绿树、翕动鼻翼去嗅花香草香风的气息夜的味道,生活就是与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进行互动和交换。

所谓生活,就是像影视剧里的日本人常常说的那样:“我要认真地活着”“我一直努力地用心地活着”;就是像日本人那样在每一次用餐之前双手合十认真祷告,虔敬而满足地说一句“我开动了”;就像《小森林》里那个深山里独居的女孩那样认真地耕作,对食物充满热忱和崇敬,细致而精心地打理自己的一日三餐,纵使只有一个人,也绝不糊弄,用尽心思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亮色……

或者,就是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里说的那样,“即使我不再相信生活,即使我对珍爱的女人失去信心,对常理失去信心,甚至确信一切都是混乱、可恶乃至被魔鬼操纵得一团糟,即使一个人绝望时的种种恐怖统统临到我头上——我还是要活下去,一旦从杯中抿了一口,便再也不愿舍弃它,直到把酒喝干为止!不过,到三十岁我一定把杯子扔掉,哪怕没有喝完也扔掉,然后离去……不知道去何方!但是,我坚信在三十岁之前我的青春将战胜一切,战胜对生活的种种失望和厌恶心理。……不管怎样,你身上一定也有这种生的渴望,但为什么它是卑鄙的呢?……就是想活下去,我愣是活着,哪怕不合逻辑。我珍爱黏糊糊的、春天发芽的叶片,珍爱蓝天,珍爱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爱的某些人,珍爱人类的某些壮举,也许我早已不再相信这等丰功伟绩,但仍打心眼里对之怀有敬意。……我爱黏糊糊的春叶和蓝天,如此而已!这里没有智慧可言,没有逻辑可言,这是发自五内、发自脏腑的爱,是对自己青春活力的爱”。

这都是生活,这都是生活的应有之义。

但是,为什么学生们感到如此惊讶、困惑和茫然?

在他们的世界里到底有什么?他们是不是早已习惯于把生活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因为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过真实的生活。从一年级开始,他们是不是接受了太多的知识灌输,看过太多的道德表演,上过了太多的补习班,说过了太多违心的言语,他们早就和真实的生活疏离,他们被关在学校里或家里或补习班或托管机构里成天跟书本和作业打交道,跟虚拟的世界打交道。

住所对面楼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在家的时光基本都是在厨房里度过的,尤其是女主人,我总是能听到她用尖利的嗓音在吼她的儿子,不是嫌他作业没完成就是嫌他又在玩游戏看电视。总之,吼叫就是她对儿子的说话方式。这样的家长,随处可见,公车上、街上、购物中心、超市、小区里……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的人,心里是不是潜藏着太多的怨气和愤怒?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的孩子,他们对生活、对别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

他还会爱吗?

如果对于生活最原初的记忆就是苛责和训斥,孩子对于生活还能报以满腔热情吗?所谓世界报我以痛,我报世界以吻的境界,是否是不自然的、反人性的?

我观察过大街上和公车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尤其是孩子,我很少看到一脸平和、满脸阳光、笑容可掬的孩子,我看到的孩子或者神色阴郁,或者满脸疲惫,一脸麻木,或者透着怯怯的表情,或者带着戾气,或者大声喧哗,甚至我还听到四五年级的孩子煞有介事地谈论房价。对他们来说,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们是不是会觉得,生活就意味着学习、写作业、考试、被家长责骂、上补习班?如果生活仅仅包含这些内容,会有谁热爱生活呢?

这好像是个悖论。

如果他从来没有体会过生活的滋味,他还会去热爱生活吗?

我们提倡孩子要写出真情实感,描写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些孩子真的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吗?

话说回来,作为成人的我们又如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雷老师写道,“我们在一切事情上都远离事情本身,永远在跟目的和意义打交道,我们很少看到两个人的倾心交谈,我们不知道在跟谁说话,我们考虑得太多,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担心和面子问题等等。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不真的,都是谎言”。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正好可以作为王雷老师这番话的注脚。

我参加的一个培训班即将结业,班长组织聚餐,以表示对导师和班主任的感谢。感谢是应该的,至于用什么样的形式,见仁见智。聚会这种形式,不见得适合所有人,喜欢聚会的、有条件参加的,自然就参加;不喜欢聚会或者路途迢迢出行不便的,则不应勉强。事情本该如此,但现实中偏偏不是如此。

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这句话,实在是说到了点子上。

蜗角功名,名缰利锁。

我们不是维克托,但恐惧和顾虑,一样让我们的生活丧失了应有的面貌。

《尘曲》读书笔记


年少时我们总渴望变得强大,总渴望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更是渴望自己能够与整个世界对抗。当我翻开,七堇年的这本书《尘曲》,我才发现,我也一直跟着她的足迹,去游荡了,却很久,很久没有在书里行走。

当我看到这篇序,《迟到十年的回信》,我知道,我将会在一个很久远的故事里,去寻找,追求一种情愫。序里这样说道:《尘曲》是一本孤独者得告白。也许真的是这样,一个孤独者,在一个漫长的路上漂泊着。

父亲于你我心里都是慈爱的眉目和背影。你总变换方式来体现你对父亲的热爱。每次看到那个背影里的孤独,你像是怀旧的人那样满目苍夷的想要看到他的脸,想要得到他的拥抱,哪怕只是一个没有深情的关怀。不,我想父亲于你总是深情的,即便他抛下你与母亲的誓言,那回转的门声啪啪作响,却总是藏着他离开家时对你的那一深情凝望。亲爱的新疆,我想看到那个童年的梦,和父亲的凸起的额。

而母亲,于稻城中的那孤独的羽毛般的树,外表坚强内心却脆弱。于路上遇到的那场大雨,外表磅礴内心却细腻。我知道,年少多情的我而言,不知让母亲重复了多少的旧时光,她寄予我的只是心里的小小心愿。而我却不懂得下载。后经历几多追逐恋慕,浅尝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才深知母亲于我,是如此的无私。想来也就心生荒凉,像稻城那些羽毛般的树,在宽阔的时空里抵御着风的来袭。而人生也如此,须在荒凉中感知,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作为行旅人,便足矣。

我多想在采光不太好的屋子里再与老人闲谈几语,与朋友再一起踏过那段泥泞的路途,我想这一次,绝对不会再踩进稀泥里。想与朋友看看泸沽湖的蓝色风情。突然觉得,旅行又是如此的难忘,想到十九岁走过的脚步,与朋友恋恋不舍的笑。我不知有多远,只是一味的向前走。像生命最光华的地方去。就像伊斯坦布尔秋天,捷克布拉格的广场冬晨,奥地利的沿途大雪,维也纳的中央公墓,传奇的香港,国境之南台湾。旅行者定了一条路,从来不问那条路有多远。而这,于我在路上,所谓旅行的意义。

坐在台灯下,执笔写字。沉默如谜的呼吸声,渐渐充斥着整个屋子的安静。写给最后一天的二十岁的自己。你写青春,写死亡,写梦想,写人生。你说,既然是喜欢梦想的人,那就梦下去,不要醒。我深知这是为自己的人生找寻最后的希望而产生的想法。我也知现实与希望总是背道而驰,而这对于你,只是梦断人生,望穿岁月的回忆吧。你像是一个尘世熟稔命途洞穿前世后路的人,与街道中行人檫肩而过的一瞬间,便猜测完她的人生。你说这样的人生轨迹,苍白无力,空洞无味,切记自己懂事以来不要沦落与这样的人生,可是却过了二十年。我突然有些难过。何尝不是与你一样,这样苍白无力的过了二十年。如此渺茫与空洞。是啊,再怎样疯狂,再怎样不可一世,玩世不恭的态度终将被现实吞噬,那些年少无知的回忆,那些单车校园的岁月,足以抹平我们今后回忆的痛处,在成长中渐渐沉默,渐渐成熟,于你于我,都是一种怅然。

而今眷恋生世,朝朝夕夕孑然又繁华,有几滴好酒般的故人之谊,有几曲骊歌般的殷切思恋,来人照我笑靥,去者不引我悲痛,复有何求。

诸那句话:在经历了那些公路,火车旅行,约会,和年华之后,你将以死比生更加值得而告终。

故事里,你是作者又是导演。为我展现了一场深情的人来人往。倘若是爱情,无关与年龄,长相,甚至是性别。也就这般爱情,是最伤心和最真实的人来人往吧。我想这两代人的爱情观,除了和世代有关,再有就是内心世界吧。人本就属于个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多大,只有自知。所以我哀婉叶微青的人生。也懂得世事无常,而她也无法逃避。我更怜惜余生的年少。如此荒唐般结束了自己的年少时光。而上一代人的处事为人,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的孩子。所以余年生得一脸俊美,也是应该。而他的性格以及性取向的不一,也无外乎。康宇这个少年,我也不知道他的性取向。因他做的事情,在与苏予的恋爱的前提下,你可以对他做的事情归结为少年对性的好奇,或者只是对余年深情的友谊。可是当岁月渐渐成为历史,曾经的少年也慢慢成熟起来,而康宇的性取向也开始渐渐浮出水面。这两个少年的人生,没有丝毫的意外,就这样开始了。可是面容却如此慌张,好像还没准备好,还没来得及问问自己可不可以。

和你这么多年,想自己左手握着右手那样熟悉,但一刀砍下去,还是会痛。少年之间的恋爱就是这般的直接,热烈。想想也是,这世界,这人生,不是这么过,就是那么过,终归灰烬,迟早而已。所以我对他们有些同情。而余悅则患暴食症,像是上了瘾。龙颐则是赌瘾,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场不大不小,也不好戒掉的瘾。

你用不同的人称写了一家三口人的三个不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独立又衔接得当。回想一下我的人生,像余生那样,好多事情好多人,都淡入了光阴,我不复记忆,亦没了牵挂。谢谢你,堇年。给我讲述了这么一个美好又悲伤的故事。就如你说,人世万物,因缘和合,诸行无常,你奈它何。

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国家命运》读书笔记


看了《国家命运》,感慨万千。书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在经济、技术、设备都很落后且核材料缺失的艰苦条件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动人故事。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领导人充分认识到,缺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使我军在战争中吃了大亏,也将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决定研制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以及后来的人造卫星。在那个资金缺乏、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科研条件万分简陋且没有外援支持的时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一批批年轻的高端科技人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突破重重难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用他们的一腔爱国热血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挥洒汗水,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千年梦想,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反观今天,我们的钱包鼓了,我们的技术设备先进了,我们的科研条件是当年无法比拟的。是的,国家富了、强了,但两弹一星的精神却贫了。探索创新、淡泊名利、为祖国而苦战、为科学而献身,这些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闪光点,如今却湮没在金钱堆起的浮躁之气中。今天的科技人员,又有多少能突破金钱地位的枷锁,用严谨的态度,纯粹地为国家命运和科学本身而奋战?

科学无止境,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决定命运、创新才能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枝附叶连,只有为科学而奋战、为国家而拼搏,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向命运挑战》读书笔记


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作文。学习后,我不得不对本文的主人翁:霍金产生赞叹。
本文主要讲:霍金在21岁就得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2年半,但他并没有放弃这剩下的2年半,而是在疾病向他进攻时,顽强地挑战最后,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并建立了宇宙模型。他政服了世界。他那中顽强的精神非常地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但在校园中,我们又有谁是向霍金那样的呢?
比如:有些同学一次考试考不好,于是就开始上课不听课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做,老师讲的话也听不进去了,脑袋里中有六个字,那就是:我是个苯孩子!可以这样说,这样就可以毁了他的一生啊!这是一个多么严肃的问题啊!为什么在失败后不向霍金那样呢?为什么在失败后,就要放弃自己呢?为什么在失败后不继续努力呢?为什么还有些人,就因为在做作业上遇到了难题,就不做了,难道他就不会问别人吗?难道就不能认真地思考一下吗?难道放弃就能解决一切吗?其实在生活上还有许许多多这类型的事,但并不是没个人都是向霍金一样的。其实我也一样,有一次,我数学考试考砸了,回到家,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啊,才考了个及格,怎么做事的呀,没用!所以,从那次开始,我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在下降,后来,老师找我来谈话,我才从万丈深渊中走了上来的。从此之后,我的成绩在班上可以排在前面了。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可以有一点点失败就放弃的,不能气馁,要继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同学门,我们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放起了,我们要学会把挫折化成成工,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放弃,我们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才能放出我们最亮的灿烂!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个性与命运交响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命运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