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命运读书笔记 > 地图 > 命运读书笔记

命运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读书笔记之《两块石头的命运》。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读书笔记之《两块石头的命运》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两块石头的命运》这篇文章是讲在一座很高而且坎坷不平的山上,它的山顶有两块石头它们在山顶上待了很多年,有一块石头它觉得这样的生活枯燥无聊,便想下山去游历,便将这个想法跟另一块石头一说,那块石头立即反对,因为下山要经过很多磨难,还不如在山顶上一览山下风光,四周绿树成阴,第一块石头讨厌这样的生活,又劝不动第二块石头,便独自下山去了,第一块石头经过许多磨难成了稀世珍宝
有的人生就是需要许多磨难,来磨练自己,才能丰收幸福的硕果,但是也有人像第二块石头一样羡慕别人,但又被所看到的困难压倒,幸福是要经过许多磨难才得到的,而不是凭空来的,就像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训练时要付出多少汗水啊!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一样,但结果都不一样。有人为了幸福而奋斗,也有人看着另一些人因为奋斗而收获幸福,但又被困难打挎。
我小时候根本对读书就是七窍通了六窍,但我读一篇文章后,让我努力奋斗,但学习都上不去,原来是用错了方法,爸爸告诉我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巧用方法,经过我的努力,学习好了,有了现在的成绩,你看,我就是经过努力而有了现在的成绩。
我们努力之前,要先定一个目标,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像第一块石头朝着下山游历的目标前进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向第一块石头学习,而不像第二块石头羡慕别人的幸福,而被困难打倒,那所拥有的美丽幻想,瞬间将全部化成泡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两块石头的命运》读书笔记范例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两块石头的命运》这篇文章是讲在一座很高而且坎坷不平的山上,它的山顶有两块石头它们在山顶上待了很多年,有一块石头它觉得这样的生活枯燥无聊,便想下山去游历,便将这个想法跟另一块石头一说,那块石头立即反对,因为下山要经过很多磨难,还不如在山顶上一览山下风光,四周绿树成阴,第一块石头讨厌这样的生活,又劝不动第二块石头,便独自下山去了,第一块石头经过许多磨难成了稀世珍宝……

有的人生就是需要许多磨难,来磨练自己,才能丰收幸福的硕果,但是也有人像第二块石头一样羡慕别人,但又被所看到的困难压倒,幸福是要经过许多磨难才得到的,而不是凭空来的,就像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训练时要付出多少汗水啊!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一样,但结果都不一样。有人为了幸福而奋斗,也有人看着另一些人因为奋斗而收获幸福,但又被困难打挎。

我小时候根本对读书就是七窍通了六窍,但我读一篇文章后,让我努力奋斗,但学习都上不去,原来是用错了方法,爸爸告诉我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巧用方法,经过我的努力,学习好了,有了现在的成绩,你看,我就是经过努力而有了现在的成绩。

我们努力之前,要先定一个目标,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像第一块石头朝着下山游历的目标前进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向第一块石头学习,而不像第二块石头羡慕别人的幸福,而被困难打倒,那所拥有的美丽幻想,瞬间将全部化成泡影。书,书中贝贝是个唐氏综合征的患儿,有轻度智力障碍而且终生无法治愈。贝贝两岁时,父亲在野外考察中遇难,母亲随不了这种打击而离家出去,从此贝贝就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以顽强的毅力把贝贝训练成一个有尊严的人。当贝贝十岁那年,奶奶因心脏病而去世,贝贝一下了成了孤儿,他住进了福利院,即使他的命运很不幸,但贝贝仍然乐观向上,没有向命运低头,做了许多好事。

贝贝的老师逮了几只蝴蝶想让同学们认识,要保护蝴蝶,可是有些同学看蝴蝶很漂亮,便想带回家,这时贝贝主动提出要放飞蝴蝶。表现了贝贝善良,无瑕的心灵。

有一次,贝贝在跟小胖抢玩具中膀子骨折,警察要让小胖一家做牢,多亏贝贝原谅了他们,才没有让他们做牢,从中看出贝贝宽洪大量,不记前嫌的美好心灵。

连贝贝都以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乐观向上,作为一个健全人的。要向贝贝学习,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要宽洪大量。而且要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的家园。

《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读书笔记


前些天看了《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这本书,故事叙述的是一位辛勤的邮递员,他对一条道路上的很多石头,他梦想着用这些石头建起一座座城堡,那该是多么美丽啊!人们认为他是在异想天开,可他不这样认为。他每天去送信时就经常带一些石头回家,后来他拥有了很多的石头,并用这些石头慢慢建起了建筑物。20年后,凭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他建成了他的梦想城堡。

现在,这个城堡已成为法国著名的风景旅游点,它的名字叫邮递员希瓦勒之理想宫。当一块石头有了梦想,它就不再是石头,也不再静卧在泥土之中。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由得感叹。这是一个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他却用他的双手实现了,看来,只要一个人有梦想,并且为这个梦想努力拼搏,最后总有圆梦的一天。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

我们从故事中可以得到启示: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





石头汤读书笔记


最近,陈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读了《石头汤》这本书。书里的故事是:有三个和尚,他们来到一个村子,发现这里的村民都不友好,只顾自己,相互不团结,不往来。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以前经历了战争、自然灾害,经历了很多的痛苦,所以,村民们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和尚想出来了一个办法,他们决定在村子里面煮石头汤。村民们感到很好奇,都想看看石头汤是怎么煮的。有的村民给他们送来了大锅,有的给他们送来了调料,有的给他们送来了各种菜,每一家都拿出了一些东西,最后煮成了一锅美味的石头汤。大家坐在一起,分享石头汤,度过了开心的时光。后来,和尚走的时候,所有的村民们都来送他们,并感谢和尚送给他们了最好的礼物,就是分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变得快乐、幸福,就要学会分享,因为分享使人快乐。

《石头汤》读书笔记


假期,我读了好多本书,其中有一本叫《石头汤》的绘本,讲的是三个和尚:阿福、阿禄、阿寿来到一个村子,发现村里的人们很少相互往来。
和尚们走进村时,大家都躲在家里,没有人到门前来。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尚们说。阿寿说我们要让他们看看怎么煮石头汤。于是,他们捡来树枝,拿出一口小铁锅盛满井水,架到火上开始煮汤了。一个小女孩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煮石头汤。我们需要三个圆圆的石头和一口更大的锅。小女孩在院子里捡了三个刚好合适的石头,从家里拿来大锅。大家看见了都充满好奇。和尚阿福说:我们需要一些调料。我家有一些胡椒粉。秀才说完马上就不见了,回来时手里拿着好多罐胡椒粉。阿寿说:我们还需要一些萝卜、洋葱、面条、蘑菇、扁豆。人们纷纷都去拿了。大部份的都是家里有什么菜就拿什么菜。那天,大家一起吃饭、喝汤、跳舞,开心极了。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这样热闹了。
我也不会忘记这本书,因为它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好印象:分享使人更加富足!

《石头会开花》读书笔记


今天,当我读完《石头会开花》后,我被深沉感动了。
方言因为先天性的智障,曾被许多学校拒收,直到她12岁那年,遇到了热心的赵老师,才成为那所乡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有一次课上,赵老师让方言用相信造一个句子,方言却造了一个令人可笑的句子:我相信石头会开花。同学们听了,都叫方言是傻瓜。但赵老师却说方言造的句子最好。一个月后,赵老师带了一块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给同学们看,他们惊呆了,石头上开出了一朵小花。方言开心地笑了,像一朵花一样灿烂。她自信地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
赵老师知道,哪怕是一块石头,只要它努力,也会在石头上开出花来。人也一样,只要你努力的去做,就算你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法吸收任何一点养份,也可以开出花朵。
赵老师千里迢迢地托人弄来那块火山岩,是为了能在方言的心灵上,写上两个字自信,让这块石头坚强地开出那朵最美丽的鲜花!

读书笔记之《海底两万里》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和《海底两万里》书中的主人公探险家尼摩船长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古怪,但看到朋友死去却会无声地落泪;他知识渊博,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他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他会把整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甚至还为法国政府偿还几百亿国债;他还会逃避人类,对他人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却仍是个善良的人. 在南极缺氧的时候,当时只有潜水服上的储气罐里还有一丝空气.那时由于缺乏氧气,他们几乎虚脱.这时,尼摩船长没有去吸那最后一丝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教授.他为别人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深深感动了我. 作者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 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 鹦鹉螺号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我觉得我自己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 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博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书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 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本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过程中我和尼摩船长以及游客们都可以说是随着事情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 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是值得你一看的好书哦!莫错过啦。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国家命运》读书笔记


看了《国家命运》,感慨万千。书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在经济、技术、设备都很落后且核材料缺失的艰苦条件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动人故事。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领导人充分认识到,缺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使我军在战争中吃了大亏,也将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决定研制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以及后来的人造卫星。在那个资金缺乏、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科研条件万分简陋且没有外援支持的时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一批批年轻的高端科技人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突破重重难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用他们的一腔爱国热血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挥洒汗水,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千年梦想,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反观今天,我们的钱包鼓了,我们的技术设备先进了,我们的科研条件是当年无法比拟的。是的,国家富了、强了,但两弹一星的精神却贫了。探索创新、淡泊名利、为祖国而苦战、为科学而献身,这些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闪光点,如今却湮没在金钱堆起的浮躁之气中。今天的科技人员,又有多少能突破金钱地位的枷锁,用严谨的态度,纯粹地为国家命运和科学本身而奋战?

科学无止境,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决定命运、创新才能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枝附叶连,只有为科学而奋战、为国家而拼搏,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


《生活与命运》一书的作者是俄罗斯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大家女知道这本书籍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篇1:

国庆期间,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生活与命运》。

《生活与命运》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者瓦西里·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由“奴隶”蜕变为“自由人”、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这本书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人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刻画出极权社会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

这本书写成之后,于1961年被克格勃“逮捕”。克格勃不仅带走了书的打印稿,而且没收了和它相关的草稿和笔记,甚至连打出这本书的打字机和碳纸都不放过。当时掌管意识形态的总管苏斯洛夫声称这本书“二三百内都不可能有出版的机会”。然而,历史偏偏如此吊诡,书的命运并未遵循这样的轨迹。1980年,被封锁二十年之后,此书重见天日,并引起巨大轰动,被尊崇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今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了力冈的译本,全书894页,79万余字。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这档读书节目中花了五个夜晚介绍此书并大力推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究竟是生活方式决定了个体的命运,还是命运左右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得拥有什么样的意志才可能抵挡得住恶的侵袭和碾压?

书中主角之一维克托是苏联研究核分裂问题的物理学家,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起初备受称赞,被大家赞为天才,后来研究所换了一位新领导,领导指责他过度夸大爱因斯坦的功劳——因为爱因斯坦是个犹太人,而斯大林也是反犹的。从此之后,他备受排挤和孤立。

这样伟大的一位科学家,他的生活状态如何?他在关注什么?书中写到这样一个细节,实在耐人寻味:研究所里发食物包,一个“在研究方面一点本事也没有”的斯维琴分得了20个鸡蛋,“不知为什么”只给了维克托15个,而且和他的好朋友索科洛夫一样,都是十五个。

这样一件事,在维克托心里引发了诸多不快。他愤愤地对妻子说:“我真想不通,会有这样混蛋的事,发给斯维琴二十个鸡蛋。我们这儿真会侮辱人!”

对于“索科洛夫在名单上和他排在一个等级”这件事,“他也感到很不痛快,虽然也觉得不好意思。当然嘛,应该表示维克托的成就大一点,哪怕多一个鸡蛋也好,比如说,给索科洛夫十四个,少一点点儿,只是表示表示”。

“他觉得自己很可笑,但是,不知为什么他觉得他和索科洛夫分得一样多,比起斯维琴分得比他多更可气。斯维琴的情形是很简单的:他是党委委员,他的优势是在党国方面。维克托对这一点是不生气的。可是索科洛夫的情形就涉及科研能力和科学家的成就。在这方面维克托就不能平心静气了。他从内心里感到气愤,感到难受。但这种评价的表现方式是很可笑又可怜的。他很明白这一点。但是如果一个人并不总是很伟大,而是通常会很可怜,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维克托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并非全然没有反省,他知道症结所在,也不满于自己的渺小和卑微,“但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他压住,他感觉到它的威慑的重量,它强迫他按它的意图去想,强迫他按照它的意思写。它就在他身体内部,强迫他的心收缩,溶解他的决心……”

他感慨,“为什么回到莫斯科以后,他好像老了,没有劲头了,关心起生活琐事、庸俗的问题、官场上的事?为什么在喀山的时候他的精神生活更深厚、更有意义、更纯洁?为什么就连他主要的科研兴趣、他的欢乐也模糊了,同许多渺小、虚荣的念头混到了一起?”

作者用手术刀一样锐利的笔锋巨细靡遗地展现出维克托的心理历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维克托如何慢慢滋生出庸俗和卑微,褪去物理学家本该有的纯粹,也让我们看到名利和国家机器怎么一点一点把一个人套牢。

和新领导发生不愉快的冲突之后,维克托听说新领导把研究所的一些人请到家里去做客,但唯独没有请他。聚会的时候有人谈起他的论文,批评他论文中的观点和列宁主义的物质观相矛盾,其他人纷纷支持,表示他的论文和“某次有名会议上所定的方针”是抵触的。

得知无人为自己辩护时,“维克托感到毛骨悚然的恐惧,触发了平时隐藏在心中的恐怖感。他害怕国家发怒,怕自己成为国家发怒的牺牲品,国家发起怒来,可以使人变为齑粉”。

在恐惧之余,维克托还纠缠于没有被邀请这个事实,“可是这些小事、微不足道的事还是使他很不安,很难受。希沙科夫怎么能不请他呢?的确很不礼貌,很没有道理。特别有伤自尊的是,平庸无才的希沙科夫和他的宾客们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他非常痛苦,就好像除了不幸的事,这一生都无法挽回了。他知道这是胡思乱想,可是自己拿自己没有办法。哼,哼,还想比索科洛夫多分一两个鸡蛋呢”。

在这样的琐事和惶恐中,面对代表权势的人事官员,维克托“这位做出了不起的科学发现的人,这位又傲慢又骄矜、又清高又尖刻的教授、博士和著名学者,顿时消失不见了”。

“顿时消失不见了”!平平常常一句话,细细咂摸起来,却令人毛骨悚然。个体的思想性和独特性原来如此容易被抹杀,要做一个不为生活潮流所左右的人原来如此困难,哪怕他是个在科学高峰上不断登攀、孜孜以求的物理学家,哪怕他常常思索科学与真理的问题,他还是会在看不见的力量面前低下头颅,俯首称臣。国家机器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并且毫不留情地将个人的意志碾碎。

面对如此强悍有力的威压,维克托“本能地感觉到所有自己的反抗、最后通牒、发脾气都是徒然的、国家制度的威力像巨石一般耸立着”,“他产生了一种新的心情。对于国家发怒的歼灭性力量,他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感到孤独、可怜,像小鸡一样软弱无力,感到大祸临头,因而有时产生一种绝望、一种生死有命、听之任之的心情”。

身处极权之下,维克托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之舵。被孤立隔绝很久之后,有一天,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祝他研究顺利。从此,“一切都变了,一切都翻了个儿,他们的命运完全不同了”,以前维克托一直对大家把斯大林神化感到很气愤,但现在他不气愤了,不害怕了,“斯大林的权力越大,颂歌和定音鼓越响,这尊活神像脚下的神香烟云越浓,他的幸福感越强烈”。

那些被碾压的相识的人的命运没有成为他的命运,他为此暗自庆幸,但同时也感到感伤,觉得那些人不可理解。

从此之后,他开始关心领导人的私事,关心秘密的和半秘密的情况,关心无伤大雅的手腕和非同儿戏的阴谋诡计,开始关心是否被邀参加主席团,关心有谁进入特别名单或在名单中没有名字……他对这一切都有了兴趣。

不仅如此,他渐渐依赖于权力带来的种种福利,他甚至开始感觉到原先那些孤立他迫害他的人都如此具有人情味。

依附于权力的维克托得到了黑色的光芒,从中汲取到了人情的温暖,为了不失去这种温暖的善意,为了不至于再次和这群充满“人情味”的领导同事们为敌,他违心地在一项指控犹太医生谋害高尔基的莫须有的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能指责维克托什么呢?在他鼓足了勇气选择反抗的时候,他得到了惩罚,现在,他学乖了,所谓功成名就,正如《悲惨世界》所言,“就是学乖了,一步步腐化堕落”。维克托安慰自己,反正那几位医生自己也已经供认不讳,多他一个人签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违背良心,都是从自我回护开始的。个体的生存如此艰难,总是为环境所迫,总是为生活所绑架,总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当一个人拼命为自己找理由辩解自己不光彩的行径时,堕落就开始了。

命运似乎在跟维克托开玩笑,当他选择鼓起勇气反抗的时候,他失去了一切,而一旦当权者的青睐自天而降,他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生活也随之天翻地覆,他领受了一切优待,“凡是以前似乎很复杂、很麻烦的事,现在办起来非常容易、非常顺手了”,那些拼命整他的人对直地看着他的眼睛,那目光充满了真诚和善意。可是在他自己眼中,他并不十分满意,他感觉出自己有变化,但却不明白,究竟变化的是什么。

“当初他头脑里想的是人生、真理、自由、上帝……那时候谁也不需要他,电话铃一连几个星期都不响,熟人在街上碰见都不和他打招呼。可是现在,当几十个人在等着他,又给他写信,又给他打电话,小汽车的喇叭在窗外轻轻响着的时候,他却在也摆脱不了一些空泛无聊的想法、卑微的烦恼、庸人的担心。不是担心说错了话,就是担心笑的不是地方,总是有一些微乎其微、庸俗无聊的想法伴随着他。”

读到这里,我回想起契诃夫小说《恐惧》里的一段话:“我们把我们的力量全浪费在一些我们不需要的、妨碍我们生活的无谓事情上;这就使得我害怕,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为了谁要这样做……”

到底是什么妨碍我们自由地享受生活,生活本该是美的,就像契诃夫所言,一切都该是美的。可究竟是什么在妨碍我们按着自己的心意去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在绑架我们?

总是有一些微乎其微、庸俗无聊的想法在控制我们,绝大多数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无法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似乎真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指出的那样,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处在平静的绝望中。

书中写道,维克托“他签字,因为他怀着一种愚昧、令人恶心的驯顺感情,怕生活又受到新的摧残,怕又一次担惊受怕。成为胜利者之后,他失去了心意的自由。他本身正在滋长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渐渐使他成为奴隶”。

“只有不曾亲身体验过这种力量的人,见到有人屈服于这种力量,才会感到惊讶。亲身体验过这种力量的人,感到惊讶的倒是另一点:敢于发一下火,哪怕是迸出一句怨言,或者很快地做一个表示抗议的手势。”

这些阐述深刻地道出个人要想抵抗极权压力的艰难。那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所以维克理应过得艰难,理应过得痛苦。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极权之下,个体无从选择?权且不去争论是否真的别无选择,就拿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我们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想要的生活吗?环顾四周,压力往往以更亲善、更温和、更贴心、更琐碎的方式来袭,比如职称、头衔、名利、成就、别人的眼光……人是不是总是要受制于外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这些东西在使我们恐惧,使我们患得患失,渐渐使我们成为奴隶,使我们失去心意的自由?

突破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冲出静静的绝望的重围,到底有多艰难?

弗罗斯特在诗里写到,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那里有天壤之别。

不管在何种处境之中,始终都有另外一种可能,个体始终可以选择另一条路,过另外一种生活。就像《生活与命运》这本书里写到的索菲亚一样,作为一名医生,她有资格在纳粹集中营中存活下来,但她放弃了这种可能,选择陪伴一个刚刚认识不久的小男孩一同死去,出于对小男孩的爱,出于做一名母亲的渴望。

人始终是有选择的。或许历史常常表现为恶的势力对善的种子的无情碾压,但个体无论处在何种境况之中,都是有选择的。

格罗斯曼最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维克托身上的闪光,或许是因为维克托身上打下了作者本人的烙印,而我们千万别忘了,作者本身恰恰完成了从奴隶到反抗者的成功转变,他写此书,正是为了替长眠者发声。所以,他让维克托在最后出场的时候反思、警醒。维克托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与他所失去的东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不论是从太平洋岸直到黑海岸的辽阔大国,还是科学,与一个小小人物的正直与纯洁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年复一年,每天,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斗争,保卫自己做人的权利,保持纯洁与善良的权利。在这种斗争中既不需要骄傲,也不需要虚荣,需要的只有搏斗。如果在可怕的时期出现了毫无希望的时刻,一个人就不应该怕死,如果还想做一个人的话,就不应该怕”。

故事的最后,维克托对自己说“好吧,咱们就试试吧。也许我还有足够的力量,妈妈,妈妈,这是你的力量。”

他清楚地看到,现在还不晚,他还有力量抬起头来,做自己的母亲的好儿子,过属于人的生活。

试着做一个人,试着过真正的生活,试着在人间找到天堂,哪怕被生活揍得鼻青脸肿。如果就此缴械投降,就此耽溺于生活中那些庸俗琐屑的事情,那怎么能叫活过呢?

尽管反抗如此艰难,但作者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善是如何在缝隙中坚韧生长。

生活与命运的读书笔记篇2:

恐惧,是我在读《生活与命运》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

恐惧,抽离了维克托原有的精神力量,把一个原本纯粹的科学家蜕变为驯顺的绵羊,让他在惊恐和矛盾中抽刀挥向被当权者视为牺牲品的犹太医生。

恐惧,让生活失去了原有的样貌。

我们怎么才能摆脱恐惧和顾虑,去过真正的生活?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2015年9月29日晚上,国庆假期的前一天,认真好学的班长问我国庆期间有什么作业,我半开玩笑地回了一句:自主复习、阅读、生活。

“生活”这一项让他很疑惑,他半晌无语,说了句“老师好开明……”。

第二天上课,学生问我:国庆作业真的是“生活”吗?什么是“生活”?

我自己觉得好笑,学生是不是在想,“生活”这项作业该怎么做?怎么会有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

学生并不知道,“生活”并不是一项作业。如果仅仅把“生活”当作作业,是不是就会去糊弄和敷衍?更何况,难道生活是外在于生活而存在的吗?

所谓生活,就是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就是做生活中各种各样真实的事情,与身边各种各样的真实的人打交道,就是睁开眼睛去看蓝天白云碧海黄沙红瓦绿树、翕动鼻翼去嗅花香草香风的气息夜的味道,生活就是与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进行互动和交换。

所谓生活,就是像影视剧里的日本人常常说的那样:“我要认真地活着”“我一直努力地用心地活着”;就是像日本人那样在每一次用餐之前双手合十认真祷告,虔敬而满足地说一句“我开动了”;就像《小森林》里那个深山里独居的女孩那样认真地耕作,对食物充满热忱和崇敬,细致而精心地打理自己的一日三餐,纵使只有一个人,也绝不糊弄,用尽心思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亮色……

或者,就是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里说的那样,“即使我不再相信生活,即使我对珍爱的女人失去信心,对常理失去信心,甚至确信一切都是混乱、可恶乃至被魔鬼操纵得一团糟,即使一个人绝望时的种种恐怖统统临到我头上——我还是要活下去,一旦从杯中抿了一口,便再也不愿舍弃它,直到把酒喝干为止!不过,到三十岁我一定把杯子扔掉,哪怕没有喝完也扔掉,然后离去……不知道去何方!但是,我坚信在三十岁之前我的青春将战胜一切,战胜对生活的种种失望和厌恶心理。……不管怎样,你身上一定也有这种生的渴望,但为什么它是卑鄙的呢?……就是想活下去,我愣是活着,哪怕不合逻辑。我珍爱黏糊糊的、春天发芽的叶片,珍爱蓝天,珍爱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爱的某些人,珍爱人类的某些壮举,也许我早已不再相信这等丰功伟绩,但仍打心眼里对之怀有敬意。……我爱黏糊糊的春叶和蓝天,如此而已!这里没有智慧可言,没有逻辑可言,这是发自五内、发自脏腑的爱,是对自己青春活力的爱”。

这都是生活,这都是生活的应有之义。

但是,为什么学生们感到如此惊讶、困惑和茫然?

在他们的世界里到底有什么?他们是不是早已习惯于把生活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因为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过真实的生活。从一年级开始,他们是不是接受了太多的知识灌输,看过太多的道德表演,上过了太多的补习班,说过了太多违心的言语,他们早就和真实的生活疏离,他们被关在学校里或家里或补习班或托管机构里成天跟书本和作业打交道,跟虚拟的世界打交道。

住所对面楼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在家的时光基本都是在厨房里度过的,尤其是女主人,我总是能听到她用尖利的嗓音在吼她的儿子,不是嫌他作业没完成就是嫌他又在玩游戏看电视。总之,吼叫就是她对儿子的说话方式。这样的家长,随处可见,公车上、街上、购物中心、超市、小区里……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的人,心里是不是潜藏着太多的怨气和愤怒?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的孩子,他们对生活、对别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

他还会爱吗?

如果对于生活最原初的记忆就是苛责和训斥,孩子对于生活还能报以满腔热情吗?所谓世界报我以痛,我报世界以吻的境界,是否是不自然的、反人性的?

我观察过大街上和公车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尤其是孩子,我很少看到一脸平和、满脸阳光、笑容可掬的孩子,我看到的孩子或者神色阴郁,或者满脸疲惫,一脸麻木,或者透着怯怯的表情,或者带着戾气,或者大声喧哗,甚至我还听到四五年级的孩子煞有介事地谈论房价。对他们来说,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们是不是会觉得,生活就意味着学习、写作业、考试、被家长责骂、上补习班?如果生活仅仅包含这些内容,会有谁热爱生活呢?

这好像是个悖论。

如果他从来没有体会过生活的滋味,他还会去热爱生活吗?

我们提倡孩子要写出真情实感,描写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些孩子真的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吗?

话说回来,作为成人的我们又如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雷老师写道,“我们在一切事情上都远离事情本身,永远在跟目的和意义打交道,我们很少看到两个人的倾心交谈,我们不知道在跟谁说话,我们考虑得太多,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担心和面子问题等等。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不真的,都是谎言”。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正好可以作为王雷老师这番话的注脚。

我参加的一个培训班即将结业,班长组织聚餐,以表示对导师和班主任的感谢。感谢是应该的,至于用什么样的形式,见仁见智。聚会这种形式,不见得适合所有人,喜欢聚会的、有条件参加的,自然就参加;不喜欢聚会或者路途迢迢出行不便的,则不应勉强。事情本该如此,但现实中偏偏不是如此。

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这句话,实在是说到了点子上。

蜗角功名,名缰利锁。

我们不是维克托,但恐惧和顾虑,一样让我们的生活丧失了应有的面貌。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读书笔记之《两块石头的命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命运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