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大学读书笔记 > 地图 > 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大学之道》读书笔记。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大学之道》读书笔记,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之道》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政治始终抱持着又爱又惧的情结。 一方面,中国人非常热衷于政治,只要家族成员有从政机会,不但整个家族会有扬眉吐气、光耀门楣的得意之情,甚至整个村庄也会因此而倍感殊荣、兴奋不已。因为在朝为官能够施展抱负,为民造福,当然是好事一桩。各行各业,无不以升官发财为祷,彼此互相勉励祝福,把职场当做官场看待。由此可见,中国人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十分重大。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对政治又非常惧怕,常认为政治是以诈术为手段,目的在争权夺利。而所谓的公共利益,只不过是一种幌子,实际上在掩饰个人的权力动机。 久而久之,大家对于政治,便采取了两极化的看法、抱持不一样的心态。这种矛盾的知,倘若不能加以化解,做出合理澄清,试问,社会人群的共同事务应当如何推行处理?又该如何建立起共识,使大家能够求同存异,在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分工合作,谋求整体生活的安宁与幸福呢? 政指众人的事务,治理众人的事务即为政治。可见广义的政治,其涵盖面很广。在家称为家政;在国便是国政;邮有邮政;户有户政;学校也有教育行政;而各行各业存在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为众人谋福利,因此可称为业政。 换言之,把众人的事务推广到极致,便可成为创造一切人生文化价值的事业。、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发现,中国儒者倡导礼让,然而,一旦是为了替天下兴公利、除公害的时候,就极力主张当仁不让。清初大儒顾炎武更明确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呼吁知识分子应当把政治清明,视为君子本来就应当尽到的责任。不像西方人那样,只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均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知道良好的政治秩序,是经济、社会、教育的根本基础。尽管近百年来,西方学说一直强调经济应该和政治分开、道德感化的力量不如法律那么有效等学说。但我们心知肚明,中国人有自己行之已久的做法,可以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大道。

《大学》这一部经典,便是我国所独有的政治哲学之精髓。以自我修养和道德感化为基础,把德行与德政合而为一。采取除暴安良的做法,发挥仁者 替天行道(非替天行道)的精神,从而建立起百姓安和乐利的生活,并引导整体社会走向止于至善的正道。以五千年的历史为镜,更印证了《大学》之道是 经,意即根本不变的常则。历朝历代不论实行哪一种体制,只要能够真正据以实践者,皆能缔造出良好政绩,获得百姓的拥戴。 经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特性,我们不可能回到从前,然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有效、方式合理,并发挥中国固有的持经达变的精神,必能继旧开新,走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

现代化的中国,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恢复古代体制,更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这些想法,都已经被证明了根本行不通。 本立实际上是我们研读国学的最大好处──把原来的立国之本搞清楚、弄明白,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道生──生出在现代可行的道来! 国际化不应该是西方化,而现代化则必须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一点小小的心意,敬恳各界先进朋友,不吝赐教为幸。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回归大学之道》的读书笔记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自然之道》读书笔记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鳅。是啊!大自然的生灵都是相生相克的。但当我读了《自然之道》这一篇课文时,我才真正明白了如果你不遵循自然规律,那造成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科考队员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绿龟是如何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走着走着,突然看到龟群的侦察兵快要被一只突兀而来的嘲鹰叼走了,在大家不能见死不救的强烈要求下,向导把那只幼龟送入了大海,可却让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安全,然后鱼贯而出。可却成了嘲鹰、海鸥等食肉鸟的美餐。

记得我5岁那年,到外婆家去玩,看到一个鸡蛋正要孵出小鸡了,于是,我便认真地观察了起来。只见,从那蛋里艰难地钻出了一个湿露的小脑袋,但小鸡身子还无法从蛋壳里钻出来。那小鸡仍坚持不懈地啄着壳,想尽快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早点晒到太阳。我真不忍心看着小鸡被蛋壳束缚的样子,便挑了一块石头,啪的一下把小鸡的壳打烂了,小鸡出世了。我欢呼着,蹦跳着,好像完成了一项庄严的使命。正当我高兴时,却发现小鸡瑟瑟发抖,看上去似乎很怕冷。我想弄清原因,便去找外婆问个究竟。我刚说完事情的经过,她哈哈大笑:小鸡必须自己把壳啄烂出来。如果你帮它打破壳那就是拔苗助长,它反而会死。啊我张大了嘴巴,不知所措,一种不祥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着急地跑回鸡窝,望着渐渐死去的小鸡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真正明白了:人是万物之灵,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治校之道》读书笔记


读完陶继新先生的《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面对陶继新先生展现的每位校长的风采,书中流淌着各位校长的智慧,令我抚案沉思,思绪万千。感受20位名校长的治校之道,有以下几点收获与思考。

一、用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

20位校长各有所长,但共同之处就是都是有思想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而办学思想首先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一种境界。从胡美山校长的人本思想到李升勇校长的从小处着手铸民族之魂的理念,到赵福庆的创新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念,它不是一个技术、形式的东西,它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办学思想体现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思路、计谋、策略和韬略,就是说,它不完全是一个根据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上级文件中体现他的计谋、策略和韬略;它是校长向自我的智力和体力极限挑战的过程。

二、教师的发展成就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学校的发展。胡美山校长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周奎齐校长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教师树学校品牌。侯溪萍校长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与生命成长,学校只有为教师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才能长期保持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研业绩,增加学校的竞争力,才能提高学校在发展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联想到当前我县农村学生到县城借读不断升温的现象,家长选择的是学校还是老师呢?我想,与其说学生家长在择校,还不如说是在择师来得更准确。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就教师就是是成就学校,只有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

三、用文化浸润学校

文化来自于读书,思想也来自于读书,20位校长都是爱读书的校长,不但自己爱读,也号召老师读。一位语文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备课上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科领域内,学校课本中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自己知识海洋的一小部分。只有衬托着学校课本的背景越宽广,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自如、自然。

作为校长要带出一批爱读书的老师,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第一精神需要,让自己和老师们要有读书的兴趣,喜欢博览群书,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谈到读书,我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大多数老师竟仍然以可怜的老本,努力支撑维持着现状。

学生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只有读书在学校蔚然成风,这样在文化中浸润的学校才能有一定的生命力。

四、校长是教学科研的领头雁

20位校长既是行政领导,有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领头雁。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高深莫测和高不可攀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一提到研究就感到害怕,实际上,我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接触的学生每天都在变化,我们自身也在变化,如果我们的老师出现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看到教育现象的蓬勃生机,没有把自己看做教育的创造者。我们只有善于深入思考教育现象和教育原理间的关系,才能预防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校长只有日益深入钻研教育教学过程中微小细节,不断在教学研究中开辟新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成为教师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校长本人不参与教学研究,不能在研究中发挥首创作用,而指望教师主动精神的自然产生,那样的成功是很偶然和意外的。

日复一日的教学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厌倦情绪,如何让教师对教育教学保持持续的新鲜感和拥有永久的成就感,是校长们长久以来的难题和工作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给教师一些乐趣,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实践告诉我们:管理一所学校,就是在经营一份事业。经营学校,需要积极的心态。成功的校长有自己一套成功的治校策略和崇高的人格力量,而且他总是比别人更能适应时代,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智能结构和思维方式,与时俱进。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列出的第三项就是君子成人之美。论语中整句如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节里吸引我的,是老余比较君子与好人的差别:好人必然会与人为善,但君子除了与人为善之外,还会成人之美。在灾难面前,君子与好人做着同样的事,但在无灾的日子里,君子更会寻找正面意义的形式享受,为此,君子要比好人似乎更高雅一些。然后,平老师批注说,好人就是普通青年嘛,君子看上去像个文艺青年,有那么一丢丢的矫情和一些不高也不低的格调。

老余的文风,我揣摩了很多年,但也只是到最近才有些许收获,别人只以为他是感性大师,所以才文采风扬,我却是另有发现。最早是在他十余年前评价赵本山时候的,那时老余已经暗暗观察了老赵十几年,一个大学教授观察关注一个娱乐圈中的人物,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不像现在,都堕落了,文化圈和娱乐圈都各自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就关心谁跟谁睡。老余评价老赵当时说了四点:1.宏观的喜剧判断能力;2.准确的角色心理塑造;3.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4灵动的舞台行为节奏。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四句话,这是迄今为止,从艺术评论上给予赵本山最精准的解读,也是让我为什么让我琢磨多年的原因。所以要让余秋雨这样的大师来报道娱乐圈,才真的是一种享受。大家都感觉这个时代的是混蛋的,却不知道原因在哪,其实就是因为文化人的缺位,导致了一切社会活动的庸俗化,蒙昧化,无趣化。

返回来还是说老余的文风,起码在语言表达的技术路线上,我琢磨出,一定要用理性的语言准确的呈现被评论者的特质,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感性角度盲目渲染。现在,老余说成人之美,就左手一口冰水,右手一口酒水,且看他是怎么说的:成人之美也是一项多方位的社会工程,只不过都是正面的,大体上也分为三种可能,一、使未成之美尽量完成;二、使未起之美开始起步;三、化非美为美,也就让对方由污浊攀上堤岸。你看看,这么一解释,这哪是我们理解的微弱的 成人之美,简直就是大慈大悲无限光明能量的阿弥陀佛在普度众生,让每一件从善心出发的成人之美变得高大上起来,如果没有老余这个高人指点,我们所理解的成人之美多么平庸和无趣。

接下来,老余说,一个人,究竟是成人之美还是成人之恶,这种极端性的是非选择,显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是非常细微的。例如,这边在中伤一个无辜者,你知道真相而沉默,那就是成人之恶。阅读至此,平某下划线标出,并在旁笔记沉默的好人,往往是邪恶的同盟。美与恶都是瞬间的,也是形式不明的,不能教条呆板的去学习或者感同身受。但怎么去把握,老余在论语中继续为我们找出答案,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文化正如孙中山先生指出的,习惯于把自己的理念通过很霸道的方式强加在别人头上;而中国文化则认为,天伦大道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只要将心比心就可以了。听余大师这么一逼逼,古今中外之成人之美立见分晓。

前些时日,和本地文化界两位前辈聊天,两位先生加起来差不多130岁的样子,让我小心伺候,临走送二位到电梯的时候,平某突然提出一个提问,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标准,肯定不是一个固定的格式,有房有车有存款?这不就是老余说的西方式的强加的霸道标准嘛,所以一定是中国式的,成功的感受也好,结果也好,认同也好,一定是藏在每个人的心底的,而别人最正确的理解,也一定是将心比心的,成人之美,就是将心比心,真心替对方着想,从言行上帮助别人。两位老者点头称是。又有本地电视台某制片人打电话泄愤不平,说某房产公司欺压百姓,聚敛百姓钱财,背信弃义迟迟不开工建房,相关部门后台撑腰,与开发商沆瀣一气,连电视台都被其利用背书,说这类事件,晋城地面已经发生不止四次。平老师耐心听完,没有太多情绪起伏,这全赖每月几千块的进口降压药支撑着场面,只是好言相劝这位朋友,媒体传播正能量,主持社会正义,甚至去成人之美,也要顺势而为,量力而行,老王誓言反腐,靠的是绝对权力,作为一个被权力管制下的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能量先天是被限定的;又一个,和人斗法,得看清楚对方面目才行,这等无良奸商,人性尽丧,类同禽兽,你怎么和他斗?斗赢了,你比禽兽还禽兽;斗输了,你是禽兽不如;就是打个平手,结果也不过和禽兽一样。某人听闻,气出了一大半,心旷神怡挂电话而去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大学之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大学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