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中国式教育的悲哀,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常说的那句话吗,你长大之后就会明白了,这就是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却从未问过孩子的想法,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大家一起来看下吧,相信会有很多共鸣。

12月7日,一部被尘封五年的电影终于在国内院线公开上映了,这部电影就是《狗十三》。它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片名中的狗指的是一个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十三则是剧中十三岁的女主角李玩。

电影上映后就以不落俗套的剧情和真实震撼的质感征服了一大批的观众,赢得了广泛好评,不仅在豆瓣上获得8.3的高分,还获得了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柏林电影节水晶熊最佳影片奖?,不少观众表示他们从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就像预告片中的宣传词:没有怀孕、堕胎、出走、死去,却看见了自己,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啊。

《狗十三》不像大多数粗制滥造、一心追求票房的青春题材电影,它把目光对准了长大中的伤痛、孤独和挣扎,揭示了家庭教育中不那么光彩的一面,整体基调压抑而沉重。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剧中主角李玩是一个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所以她现在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很自然的,父亲很快再婚了,并且生了一个弟弟。

李玩成绩优异,尤其物理更是她的强项,但是英语不是特别好,父亲为了提高她的英语水平,强行将她参与的兴趣小组从物理改成了英语,李玩很生气。为了安抚李玩,父亲给她买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狗,热爱物理的李玩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并且和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小狗被爷爷弄丢了,李玩压抑已久的情绪集中爆发了,她拼命去寻找小狗,后来继母送给她一只新的小狗,说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在一阵抗拒后选择了接受。有一天李玩与爷爷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就出门去找同学倾诉委屈了。奶奶担心她,出门去找她,却没有想到迷路了,幸好被家人找到了,虚惊一场。父亲很生气,愤怒地训斥李玩,按着她的头,让她一遍又一遍的向爷爷奶奶道歉。事后,李玩借口去洗澡,蜷缩在卫生间的一角,借着哗哗的水流声嚎啕大哭。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李玩的心理上遍体鳞伤,同时她也长大了,学会妥协和认清现实了,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

电影的最后,李玩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小狗有了新主人,李玩也没有上前去讨要,她觉得爱因斯坦在新的环境中也许有更好的生活。

在电影中,李玩不仅要面对长辈们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更要面对父亲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比如有一次,李玩最不擅长的英语考了年纪第一的好成绩,父亲说带她去看电影,但是时间已经过了,于是就带她去吃饭,没想到去的是弟弟的生日宴会。

在大多数中国式家长的眼中,听话就意味孝顺,换言之,如果不听家长的话就是不孝和忤逆。虽然父母都是爱子女的,都是这份爱中却掺杂了太多强制性的、自私自利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式家长都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或者一个物件,用粗暴的方式把他们塑造成自己想看到的模样,可想而知,在这样教育环境中成长下来的孩子会经历怎样的折磨和伤痛,正如《狗十三》中的一句台词: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冰刀,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在我们传统家庭教育、家庭秩序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天真被过早剥夺,是一种遗憾。真正的大人应该是,可以努力不让这些事情在未来、在下一代身上重演,这才是一种进步。导演曹保平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

少女李玩的成长故事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成千上万普通人的少年往事,其中充满了种种妥协和对抗、怨恨与和解,既有对成人世界的批判,也有对青春时光的感慨,浓缩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内心变化过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很多中国父母都恨不能把凡是不符合他们期望的孩子回炉重造他们分不清爱和控制欲的区别。

父母在等孩子说声感谢,孩子在等父母说声对不起,最后谁也等不到想要的。

承担着不易的大人,往往将他们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可能就是因为经受了一次次不经意的伤害,那个任性的小女孩再也不哭了,懂事了,这就是一代代轮回的悲剧。

上面这些评价来自于网友的观后感。

看完了曹保平的《狗十三》,我忽然联想到了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李霄峰的《少女哪吒》。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电影都具有相似的内在脉络,虽然表面上是一个青春片的外壳,但是实际上探讨的东西却冰冷坚硬,直指人心。

在心理学的视野下,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了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对自我的认知,并且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关系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代心理学界普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接受良好的、健康的教育,那么,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育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但是并非每个家长都能天然的考及格。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就认为,如果家长们已经习惯了用严厉的批评和严肃的表情来挫伤孩子的自信力,就算这位父亲的态度后来转变了,孩子也会认为这种转变是一个假象,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亲近和信任父亲。

父母的责任,不仅是教导孩子读书,学习和做算术,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这样他们承受的压力才不会比别的孩子更大。阿德勒说。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是最近很火热的电影,让很多的人心有感触,其中的故事是讲诉了一个女孩的成长,里面的原生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大,带给很多人感同身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这个畸形的世界啊,中国式教育的残忍,你有没有感受过重男轻女的家族里,作为女孩,那种寒心,甚至都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

狗十三真的压抑又说不出具体哪里最戳我好像很多瞬间都似曾相识又离我很远了不愿想起又被剧情带着回忆和这个片子产生不了共鸣的人你们太幸福了真的。

想到德善爸爸说:对不起,女儿 爸爸不知道,对大女儿,要好好好教育;对二女儿,要好好关心;对小儿子,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我的女儿,就稍微体谅一下。

电影的后劲真的很大了,最后李玩吃下狗肉,看到爱因斯坦却跟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她认出过来,幸好没有的时候,差点哭出来。海报上有句话,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凶杀案,因为这样的成长太普遍了,所以没有人觉得不对劲。

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接受着不喜欢的东西,常常放弃心爱的东西,或是被迫,或是甘愿,不想分开也得分开,不想接受也得接受。哭吧,哭完把眼泪擦干净,这样的事情,以后多着呢。

影片的小女孩看了多让人感到不懂事。真正在青春里感到痛苦艰辛的孩子,不会因为一只是不是原来的狗跟父母爷爷奶奶闹这么大。他们的矛盾冲突在与稀松平常的生活里没有让自己获得平等人格来对待的权利。而这部片中冲突起因是一条狗,漫长的寻狗镜头加上片末勿食狗肉的呼吁总让观众跳戏。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从电影院出来整个人都很压抑,开始回忆自己的成长多少都和李玩有着重合。原生家庭的教育真的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一个孩子,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就不会考虑要孩子,这不是自私而是负责任。

《狗十三》令我想起了自己的两个经历。

小的时候曾祖母家里养着一只猫。据说比我还要大上几岁。也就是我五六岁时,她就已经十几岁了。那只小花猫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全部。

那时候,几个孩子常常采花帮它打扮。又为它假设一个生日的日子,摆满小零食为它过生日。看到邻居家有一个小公猫,又不顾它挣扎地抱着去和人家公猫结婚。

孩童时的许多馊点子都用在这是小猫身上。但是她总是很温顺地任由我们摆布。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猫和其他小动物校内相比,在我心里是不一样的。对猫的深深热爱大抵也是在那时候开始的吧。

而在我四年级的暑假,也是曾祖母走了的第二年。在亲戚家聚餐时,一位姑姑说:前几天回老家,那只老猫走了。在前面的旧房子发现的,只剩下一些毛了...:

后面说了什么我已经听不清楚了。无数次想过小花猫也会离去,那一刻我听到我的世界里,彷佛有一个东西轰隆一声倒下了,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喉咙突然像被棉花堵住了一般,周围的世界变成了哑剧,再也听不见什么。

啪ldqu()o;啪眼泪一滴两滴。那时候才刚刚开始吃饭,一桌子的亲戚,可是我不顾一切地冲进了房间,眼泪止不住的流。我知道这种行为在大人看来是不懂事的。隐约听到饭桌上有人说:傻瓜连饭都不吃,为了一只猫...

我知道这样的行为很不懂事,不吃饭也改变不了事实。但是那只猫陪伴我很久,我和她有许多的回忆,如果不理解,至少我希望他们沉默也是好的。

可是那一句为了一只猫,不值得却是如此的令人心痛,那种不被理解的感觉像是再被插了一刀...

就像剧中的李玩,她说:找不到能不能不要随便拿东西糊弄我,当我是傻瓜吗其实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她只不过是想找回爱因斯坦,而不是想要一只狗。那种不被理解的感觉多么相似...

后来,在我高二的时候也养了一只猫。橘黄色的小猫,在出生不久就来到我家了,圆圆胖胖的。拿绳子逗它,总会乐此不疲地和你闹,睡觉时会打盹,吃东西会狼吞虎咽,向你走来时像一个圆圆的毛球。刚刚为它洗完澡,很快就因为到处跑又弄脏了。

那时候我很爱它,几乎是到骨子里,几乎是睡前想,醒来起它就是我起床的动力。还记得有一次我悄悄地在它耳边说了一句:猫猫,我们结婚吧。被我妈听见了,还笑我,但是猫却听懂了一样,看着我,用头蹭蹭。

上课的时候都会想它想得出神。还记得那年春节,我和妈妈反复叮嘱:你要知道,我们家的小猫,是第一年过春节,它还没有听过鞭炮声。那天晚上鞭炮声很大,我几乎一夜未眠地担心它。

寒假结束,上学了,回来听妈妈可能猫猫想我了,闻着我味道爬到我床上了,还有书包上。那时候听着,突然就觉得那只猫,不像一只猫,像是自己很亲密的朋友一般。

后来我在乎的猫猫,还是丢了。这个消息是在饭桌上听到的。有那么一瞬间,像是回到了四年级的暑假。还是那个我,坐在餐桌上,甚至这种痛比四年级时还要更强烈。但是当时的我,比想象中淡定,没有表露任何的内心想法,强硬地忍住了眼泪。如鲠在喉,却强迫自己把那碗饭,一点一点地吞了下去。而后在房间捂住嘴巴,哭了很久很久。

所以,在影片最后,当李玩看到爱因斯坦却跟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她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却转身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痛哭时。和我是多么的相似,那一刻没忍住,哭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与这部电影。也早有交集。

关于《狗十三》这部电影在看了wyn的推文以及它的热评第二条之后很想去看狗十三。

wyn说某种程度上说狗十三应该是被归类为「少女恐怖片」。说得真对,我哭成狗。

虽然一直也知道,重男轻女这封建思想。但是,到今天 ,在我们中国依然根深蒂固。个人觉得李玩算是幸运的吧。起码她有很疼爱她的爷爷奶奶啊。爱因斯坦不见的时候。李玩跑出去找狗狗。她爷爷年纪那么大了也陪她到外面跑。

当她爷爷出现在镜头前的那一瞬间我哭了。还有她爸为李玩的事情回家,跟她爷爷奶奶诉说时。

她爷爷说孩子是我带大的我不惯她谁惯她我的天呐, 这是什么神仙爷爷啊。

还有李玩奶奶是一个已经很久没有出过门的老人家了,为了找李玩,她选择了出门。结果迷路了,李玩爸爸责怪她的时候。 奶奶也是维护啊。

而我的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我也是不奇怪的。只是每次想起我妈说,你爷爷当时知道你是个女生的时候,别人祝他得了个千金,他说了一句:嗨牌啧喔。

现在想起来依然会难过啊。其实爷爷已经不在了, 他走的时候我没有见他最后一面,可是还是哭了好久。也责怪爸妈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尽管知道他一直重男轻女。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


什么时候人可以一瞬间长大?大概就是在你失去一些自己很珍惜的东西的时候。成长不仅仅只有快乐,还有的是痛苦,长大意味着你可以开始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接受生活中的各种磨难,其实谁想长大呢?以下是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与大家分享。

她叫李玩,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一个离异的家庭,一个陌生的父亲,两位慈祥却不懂自己的老人,一场单调无味的校园生活。这,是她原本正常平凡的轨迹。却因为它,一条狗,逐步改变

那是一条继母为讨她开心买来的狗,那是一条被父亲强改自己不喜欢的兴趣班时令她心烦的狗,那是一条只会乱叫打扰她的狗可那条狗却,不知怎的,一直围着她转,任她如何踢,如何赶,它都不走。妥协,让它进房间;妥协,喂它吃狗食;妥协,允它上床睡深爱物理,为它取名爱因斯坦;每日为它拌狗食,与它共散步;早上,它送她出门,晚上,它迎她回家,她盈着笑,它摇着尾一起度过了多么美好的时光那段时间,爷爷奶奶见她久违的笑着,笑着直到那一天

直到那一天,它走丢了她不顾一切,冲出家门,她大声喊着它的名字,疯狂,激动。不管巷子里多黑,她冲进去;不管城市多大,她拼命跑;不管行人多多,她见一个问一个。不惜推到年迈的爷爷,不惜顶撞生气的父亲。印了无数份传单,跑遍每一个角落再次陷入绝望那一日,听闻爱因斯坦找到了,她疯跑回家。不是它,不是它!继母父亲爷爷奶奶对她笑脸盈盈,骗她,连最亲密的姐姐也骗她

她彻底叛逆。学会了混夜店,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夜不归宿,学会了离家出走,更极端,更歇斯底里,更让爷爷奶奶捉摸不透。疯过了,哭过了,终于选择接受现实,走向那条不再乖顺的爱因斯坦,对它也不再温柔

大概慢慢明白了这无奈,这现实。被爸爸暴打含泪说出我错了,对父亲的道歉显得如此冷漠而冰冷。学会了面对,终于决定好好学英语,终于取得了进步,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夸奖,终于可以得到一个愿望不知,看场天文展那么难,不知,再次碰到酒那么容易。不知,竟然突然有了一个弟弟,不知,他抢留不住。获奖后,父亲笑眯眯的答应我去见它可等来的

接受了,在那个男孩说喜欢自己时说出了反正还会再有下一次;接受了,在叔叔强烈邀请吃招牌狗肉时张开了嘴;接受了,当弟弟的生日时全家为他祝福,当聚集所有人目光的人不再是自己时默默离场,对姐姐说着没事,脸上的微笑却不能再苦涩。接受了,那日在街上看见了心心念念,日夜思念的真正的爱因斯坦时不再回头。错过了它,转过下一个街口,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爱因斯坦,你知道吗,或许你还是原来的你,可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了。第一眼将你认出,又何尝不想抱抱你,溜溜你可是,或许我再也没有资格了。当我吃下了那一块狗肉,当我接受了你的冒牌,当家中的宠爱已经不是在我身上汇集,当寻你的启事慢慢破损,当我不再是我

在车里问父亲,当初,你为什么和妈妈分开?父亲哭了起来,《再回首》歌声响起,或许,一切,再难回首。

我叫李玩,在悲与喜,痛与爱,虚伪与无奈,假意与真心中,终于接受了成长。走了自己仅剩不多的爱。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附:影评)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by之梦轩主人

豆蔻梢头尽风波,从来青春坎坷多。

直待残灯照霜雪,一樽清酒一声歌。

注:

豆蔻:即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古人常用豆蔻比喻少女。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昨日,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遂成诗。

附:《狗十三》影评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过电影《狗十三》,你会发觉这是一面镜子。

没错,是一面镜子。它让每一位中国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影子。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些影片中的台词,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言语。这些看似爱之深的父母用语,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残忍的青春蜕变。

《狗十三》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张雪迎饰演的女主角李玩13岁,而狗指的是电影中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情节都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不论失去个人所爱事物后的焦虑与悲切,还是在教室里、舞台上的尴尬无措,抑或是在饭桌上和成年人格格不入却只能笑脸相迎,这样的情节与其背后刻画出的角色情绪,都勾勒出了一位性格不成熟、有着自我意识却要面对成人世界诸多压迫的青少年形象,而这位青少年,其实和曾经的我们,一模一样。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而电影真正想要突显的,是青春世界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战争。

电影有三段酒店饭桌的戏都相当精彩,第一段戏让李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庸俗,第二段戏刻画了她的自我意识和成人庸俗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在第三场戏中(不剧透),李玩的自我意识彻底的崩塌,她开始向成人世界趋同与妥协,因为她在斗争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也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但这种崩塌与妥协的背后,是内心的刺痛,而那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也在那一刻,从银幕中穿出,直抵观众。

成长的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成年人的谄媚,是对这个狗13一样的世界的被动和解。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真希望如李玩所说有个平行宇宙的李玩,那里的她可以活得率真爽朗,自在洒脱。希望我们都不要在这个狗13的社会里,活成爱因斯坦。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2000字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

Debbie

周末在家时看了电影《狗十三》(英文名《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导演是曹保平,之前拍过《李米的猜想》和《追凶者也》,都很不错),有一些感受和思考,想来想去,不由得把自己绕进去了,所以索性把它写出来。

这是一部题材很与众不同的电影,一个13岁的孩子的成长,不同于江湖武侠、都市恋爱、侦探悬疑、搞笑喜剧,但作者却在这个题材里营构了包罗万象的人事,触动了我的内心;细节做的很到位;陕西方言也很恰当;剧中人物演技都很到位,尤其是爸爸。

电影里的主角是一名13岁的女孩,还在读初中,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想报的兴趣小组(物理小组)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而不能报,只能报(英语小组),当然父亲也有父亲的想法和无奈(孩子升学成绩和老师的面子);不太懂谈恋爱的堂姐;还不会溜冰,在喧闹的溜冰场里,无助地站着;和不太沟通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像每个在长大的孩子一样,有漫不经心的不开心,有自己天马星空的幻想(多重时空),和觉得永远不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电影中的父亲、爷爷奶奶很疼爱她(爸爸在当着老师的面吵她之后哄她,爷爷奶奶怕她不能接受,暂时瞒着新阿姨生小孩的事情,买她喜欢的螃蟹),甚至是继母,第一次见面时也会买滑冰鞋来获得她的好感。

事情的缘起是爸爸为了哄她买的一条小狗,叫做爱因斯坦,她一开始很不喜欢,小狗可怜兮兮的攻势还是俘获了她。她煮面,她们同吃同睡,她不喜欢爷爷奶奶把狗关在厕所里面、用切碎的猪肝和着米饭喂小狗。可是后来爷爷去菜市场买菜时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后,一切突变。

她在夜晚慌乱无助地去找爱因斯坦,甚至不小心把阻拦自己的爷爷推倒,爷爷的脚受伤,从此不便走路;到处贴传单;因为一直找小狗,多次晚回家,奶奶也出门找她,差点走丢。她固执地找着爱因斯坦,却无形中损耗着家人因为丢狗对她的愧疚、耐心。在继母买了一条在外形上跟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小狗时,在大家都一直地劝她甚至要求她接受这是爱因斯坦,她拒绝承认它是爱因斯坦(表姐李堂的反应值得玩味,在继母的眼神示意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这种互不理解中,看到酒后归来的她,爸爸终于出手打了她。

打完之后向她道歉,她似乎真的“懂事”了,学英语,叫新的狗爱因斯坦。在物理竞赛中获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讲的是她喜欢的时空,她学会了妥协。终于可以参加弟弟的生日会,笑着掩饰着自己的失落。一次是爸爸的聚会,她喝了酒,错过了天文展览;一次是她自己的庆祝会,她吃了狗肉,她终于妥协了。

有几点仍然使我印象深刻,也无法想出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

1、爸爸:为什么会唱红歌?为什么在提到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会流泪?

2、在小弟弟被训练滑旱冰时,频繁跌倒,想要拥抱的时候,教练不肯给他怀抱,却一直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一幕想要传达的是?

3、她在拒绝回应李堂前男友的示好之后,说的一句,这样的事,以后还会有,这一幕是“懂事”了之后的她体会到的吗?在片尾,看到原来的爱因斯坦(新主人称之为贝贝)时,她为什么拒绝相认(此时甚至李堂也不理解)?

4、弟弟用晾衣棍打遍了家里所有的人,在打狗时被狗咬,继母希望丢掉狗,她为何泪流满面地安抚下了狗?在卫生间里瑟缩的狗是不是像她自己,像那天被爸爸打了一样,哭着流着泪去洗澡的她?

5、当爸爸说,可以满足她愿望时,她说要去看新的爱因斯坦?是为了找什么?

6、电影里唯一出现的英文单词“伪善”,是说什么呢?

7、喝牛奶,在她这里出现了三次,一次是爷爷奶奶的饭桌上,一次是爸爸的酒桌上,将牛奶换成红酒,一次是陪着她的李堂的前男友,他们都不知道她不喝牛奶;在弟弟那里出现了一次,弟弟喝了之后又吐出来,是象征这什么呢?

8、她楼上学鸟叫的怪人,后来似乎是精神病人所以被绑在担架上抬走,有什么含义呢?

9、纹身,这个男孩先纹的是堂,后来改纹了玩,纹身象征着什么?

一起看电影的人,觉得女孩太不懂事,不能体谅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苦衷?因为一条狗,就这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可是换做是小时候的他,在相同的环境下,就一定可以理解吗?

我有过相似的经历,似乎在经历那两件小事上长大了(想看还珠格格和金粉世家时,家里人说太晚了不让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任其独自生长,不受约束,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不受干预的真空环境。从小到大,一直被大人教育着要懂事,世界并不围绕着自己转,必须接受无奈、忍受痛苦,跟这个世界上除了自我之外的一切妥协,这个妥协的过程,不管是被暴力还是被以爱之名强加的,最终我们都会接受,不再强求。何止是长大的过程,在融入学校、进入职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学会妥协,接纳一切,然后再尽力争取自己想争取的结果。这是一场漫长的驯化或者说养育,我们为家庭为社会熏陶同化,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地传递下去,毫无知觉。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被驯化的一方好?还是为了自己不再麻烦,不再需要额外付出?这是不是一种伪善?更不用说暴力战争,可谓最极端的手段(比如“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怜悯,怜悯剧中的一切人,而不是讨厌某一个角色;就连这份怜悯,都夹杂着无奈,没法追究这样的结果该由谁来负责,无法恨任何一个人(因为谁都没有错),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奇怪的是,竟然也让我渴望自己变得温柔。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欣赏700字


近日,由张雪迎和果靖霖等主演的家庭剧情电影《狗十三》正在各大院线上映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童年到成年之间发生的很多故事。网友们对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狗十三》是一部刚上映的电影,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去看了,可能是因为当时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宣传片吧。

在我看完以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虐心的一部片子,电影里穿插了好多东西。虽然有些很懵,但是还是全程哭了下来。我想看完后的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吧。电影刚开始是李玩的叛逆,她爸爸的强势与不理解李玩,还有她的看起来不懂事。这也就是故事后来的发展。后来李玩的父亲给李玩一条狗,她从开始的看起来不喜欢,到后来的跟狗狗吃一样的饭,她很喜欢它,还给它起名为爱因斯坦一个有趣的名字,可能是因为李玩喜欢物理的原因吧。就在这事她的狗丢了,她开始叛逆疯狂的找狗,我可以理解她。是那种失去了自己最在乎的东西那种难过从而接近疯狂。又因为狗,她叛逆,不回家,喝酒,奶奶因为她,好多年不出门却出门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能看到这儿都会哭的()李玩过分吧。毕竟她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话,也就是这个晚上,她的父亲骂了她打了她,很揪心。狗最终也没找到。她好像忽然之间长大了,可能是因为奶奶的行为触动了她的心,她开始很努力的学习。然后故事并没有那么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刚开始。接着她的继母的孩子出现,家人们想用另一条狗来代替爱因斯坦出现,当她开始去接受新狗狗时,因为弟弟打了狗狗从而被咬,她的父亲把狗送走了,说是送到狗肉店。她几乎又一度陷入崩溃,但是彻底的让她开始改变。她那天晚上喝了她从来不会喝的牛奶。

从那以后她开始学着不管开心不开心都用微笑面对,隐藏了自己,不再是那个任性会把情绪发泄出来的女孩儿。最讽刺的应该是最后她知道父亲没有把狗狗送进狗肉店,带她去看狗狗的时候知道它不在了,后来因为她比赛得了第一父亲为她弄了一个饭局,有个人给她点了狗肉,父亲还让她喝酒的同时那个叔叔让她吃狗肉。一个爱狗狗的人同时又刚知道自己的狗狗去世的人却微笑的应下然后吃下了那个叔叔给她夹的那块肉,因为每个人都在等着她吃。结束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她弟弟在滑冰自己不会一边跌一边自己站的画面。剧情颠簸,虽然我描述的也不是很具体。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是有多重要,电影中的父亲说实话不是一个好的父亲称职的父亲。孩子的成长叛逆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父母是孩子进入社会的引领人,孩子与父母之类的沟通很重要。但是看完他们的相处模式又一瞬间好像懂得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不管怎么对我们,不管方式是否正确,父母都是非常爱我们的。只是他们可能不懂得用什么方式合适而我们也不理解。面对爱因斯坦的一生,我想说的是如果选择了养狗那就请对它的一辈子负责,而且抵制伤害他们的人还有选择吃他们的人。狗狗是最衷心的。面对李玩的改变,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不知道在那个瞬间就好像一夜之间长大,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最后的画面让我懂得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度过的,怕的不是跌倒,而是没有站起来的勇气我们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的。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话,这种情况以后多的是这句话可以用在任何地方,可以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以后的未知,都不要怕啊。跌倒也不怕啊,站起来就可以了啊。

[精品]电影狗十三观后感(920字)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怎么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电影狗十三观后感(92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篇1)

年少时,我们总盼着能快快长大,快点儿进入到大人的世界,做一些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事。而真正长大后才发现,成人的世界是多么拘束和无趣,又不禁怀念起少年时的点点滴滴。青春的印记、成长的花絮,更是如同打开了尘封多年的记忆,令人难以忘怀。难以言喻的遭遇、令人窒息的压迫、不堪回首的岁月,不光出现在每个人成长的记忆里,更是如同影片《狗十三》里的主人公李玩一样具有代表性。花季少女和可爱狗狗相遇了,从陌生到熟识,本该是个温馨且甜蜜的故事,而成长的枷锁却禁锢了她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与心酸,也折射出了当下家庭中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

《狗十三》所讲述的故事颇有些耐人寻味,主人公李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送给她一条小狗,她起名叫“爱因斯坦”。少女与狗狗之间的关系不断升温,从一开始的横眉冷对到多云转晴再到亲密无间,“爱因斯坦”的突然丢失,疯狂找寻“爱因斯坦”的李玩,给家庭和长辈也带来了伤害,当李玩彻底放弃时,却不经意看到了“爱因斯坦”,而事件背后的真相却如同萦绕在心头的阴影一般,久久挥之不去……

片中的主人公李玩,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少女,父母离婚后,她开始跟随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当父亲再婚后,面对着熟悉的家庭和陌生的亲人,李玩对家人产生了彷徨与迷惘,对未来更是显得不知所措,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现后,这种感觉更是愈演愈烈。而“爱因斯坦”的出现及时化解了这种尴尬,这个活泼可爱又好动的小家伙,总能在不经意间缓解李玩的迷惘和焦虑,陪伴“爱因斯坦”也成了李玩减压和放松的唯一途径,而“爱因斯坦”的不幸走失令这种依靠荡然无存,李玩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审视整个世界,独自面临成长所带来的痛点。

从“爱因斯坦”的失而复得到父亲心态的转变,从后妈和弟弟的登堂入室到爷爷奶奶的重男轻女,再到弟弟在家中的横行霸道……李玩的生活,也在这日复一日中的巨变中变得支离破碎。

整部影片,并没有呆板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极富生活气息的故事,家庭氛围浓郁的场景,以及主人公李玩的各种遭遇,来刻画出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成长时的不知所措和种种阵痛。影片中的出场人物以及家庭组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当下家庭里的真实写照。年幼的孩子在家里无法无天,家长多采取纵容的态度;青春期的孩子,不光要面临学习的重担,还要体会成长所付出的代价;父母们不是忙着生意就是各种应酬;爷爷奶奶更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关怀与纵容之间找寻着平衡点。《狗十三》这部影片,如同一剂直面家庭生活的良药,不光适合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人到中年的父母、还是年近古稀的爷爷奶奶同样适用。

《狗十三》讲述了曹保平眼中的青春,影片选择的视角相当独特,既没有落入爱情的俗套里,也没有落入打架、酗酒的常规路数上,而是透过一个全新组合的家庭,一位十三岁的少女,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将青春与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孩子内心的悸动和大人迷茫的世界,内心深处无声的妥协以及中国式亲子关系的阵痛,都汇集在了这部影片里。

影片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家庭为抓手,以青春期孩子的经历和遭遇为原型,透过主人公李玩的故事,刻画出一个现实意义浓郁的家庭,尤其是对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描写,极为详实。这个以现实题材编织而成的故事,不光是当下国人家庭生活的缩影,更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每位观众都能在银幕上找到最最真实的自己。

密封了五年之久,《狗十三》终于与全国观众见面了,这样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别说是五年,就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仍旧不会落伍、仍旧震耳欲聋。从《光荣与愤怒》到《李米的猜想》,从《烈日灼心》到《追凶者也》,曹保平早已证明了自己的独树一帜,而这部直面国人青春之痛与成长之殇的《狗十三》,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能否成为下一匹票房黑马,无疑更值得期许。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篇2)

去年有一部电影《狗十三》上映,但当时错过了电影院,没想到下档后,今年在视频网站看了几遍。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触的电影。

没有人的成长是不经历痛苦

电影中的李玩,经历了成长期的阵痛,被家庭逼着“长大”了,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时候我也经历过那个时期,可能比李玩更严重。当然我承认,初中时期的我没有李玩优秀,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师来决定,我自己没有什么想法,所以觉得自己更可悲,连反抗的基础都没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师说了算,怪自己不够勇气。

听话了也并不代表妥协

李玩最后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小孩。虽然大人眼中她是长大了,听话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协了。她只是选择把悲伤和不满深藏而已,她不想让长辈们再为她难过和操心,所以就算再爱狗再难过也还是随了大人们的愿。她真的长大了,她以后有能力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再经历和她一样的经历。

多换位理解和共情,其实矛盾并没有那么大

电影中,父亲是爱女儿的,李玩也是爱爸爸的。但是,他们之间却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战争,女儿在父亲面前吹酒瓶,父亲不惜痛打了女儿,并且彻底压下了女儿的焰火。其实,他们之间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实冲突也是可以避免的。父亲也不容易,为了事业也得在老板面前点头哈腰,中年男人的压力可想而知,女儿如果早一点理解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怨念了。同样,父亲也不能觉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对于他们的承诺可以随时违反,或者认为子女的爱好和梦想没有自己的事业重要。中国式父亲都有这个毛病,但是子女应该有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力,父母不应该过度干涉。

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内,响起了《再回首》音乐的时候,李玩爸爸痛哭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亲的忏悔和悲伤。其实,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小孩成长没有一个不经历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没有哪一个父母是轻松的。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篇3)

我是一个特别爱看电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评分特别高时,就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龄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妈妈离异,一直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爸爸也为她找了一个继母,她拥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没有告诉她,并且为她买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让她不是那样孤独。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电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剧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长学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项学科英语。大人们总是逼她学自己不爱的东西,离异后的父母也没有时间陪她。当狗走丢之后,大人们都没有去寻找,都认为一只狗不值得大动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会迷路,也会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价值。

电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说爷爷奶奶在知道孙女一直没日没夜地找狗的时候,说“你是要逼死我吗”。爸爸总是对她说:“弟弟还小,要让着他”。家人都认为一个科技展览会不如一个生意饭局重要。只有女孩守护着内心的声音。小王子曾经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团团员员,可以相互陪伴着对方,愿所有人乘风破浪后归来仍少年,像电影中的女孩学习,守护自己在意的真情。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篇4)

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家人面面相觑,却连找都没帮她找;“陈玩”父亲为了和领导喝酒,耽误了陪“陈玩”去看天文展的时间,结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没看成;“陈玩”父亲为了在领导面前有面子,让不会喝酒的女儿给领导敬酒······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的作风,他们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管你心里是开心还是委屈,而且还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陈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让爸妈开心,可是她自己却开心不起来了,因为她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最后当她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狗“爱因斯坦”时,她不想去触碰了,因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够委屈求全的“大人”。

“陈玩”所谓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并非真的长大了。当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被人重视时,我们就会把真实感受隐藏起来,转换成让别人能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别人,这样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烦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敢对别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长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让我们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陈玩”的讨好型人格,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自己。我们应该在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纠正,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学会向别人提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大人”。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篇5)

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骂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骂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篇6)

这部电影是看了影评之后想看的,缓存在iPad里有段时间了。今天想看电影,打开看,没想到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应该也是很多人,我想。

有没有想过,你是从什么时候懂事的?

这部电影,讲的是主人公李玩如何一步步放弃自我,变成一个大人的。

喜欢物理,被爸爸强制改为英语学习小组。狗被送走,丝毫没有说话的权力。被迫参加饭局,被要求喝酒。坚持自我的时候,被家人问什么时候才能懂事。

现在看这些,我会想,为什么要懂事?孩子真的错了吗?还是大人错了呢?

从小,我就是个懂事的孩子。李玩身上发生的事情,很多我都遇到过。但基本没有反抗过,就是为了大人说的懂事。但我真的很难过。想起黑头,眼泪总会流下来。黑头也是一条狗,狼狗,从小在我家长大,我很喜欢它,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就放开绳子让它跑。每次放开绳子,它都要跑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但是有一天,妈妈说狗吃太多了,卖了吧。那时候狗狗在我家应该有两三年了。我舍不得,妈妈骗我说,卖给看果园的,它会过的更好。当时的我真的好傻,就信了。长大后才明白,根本就不是,不可能,我家黑头那么老实,怎么可能看的了果园。妥协处处在,因为我很少反抗。小时候喜欢画画,妈妈说学艺术太贵了,又没前途。放弃的那么轻而易举。四五年级时,养了两只羊。放学就去放羊,在爸妈的帮助下,羊养的又肥又大,还生了小羊。升初中时,妈妈说学习紧,卖了吧,就卖给了隔壁家。还记得漂漂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多少次不开心的时候跟它诉说,它的眼睛仿佛能看到眼泪。

我活成了爸妈的骄傲,却丢了自己。

长大了,出来读书了,越来越发现妈妈也经常做错,为什么要那样要求孩子呢。

再往后,我开始越来越发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由父母来作画。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篇7)

小的时候总想着长大,可是长大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十二岁的李玩在那个夏天终于体会到长大的痛苦。

她不是要求事事公平,只是想要天平不要倾斜得这么厉害;

她不是非要一只狗,只是想要你们认错的态度;

她不是想占据大家的全部心思,只是想要一点关注。

可是你们都没有给。

她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她也叛逆,也不懂事,你们觉得她小所以没关系,可是后来又拿你大了要懂事来要求她;

她没有容不下弟弟,可你们觉得她接受不了,所以瞒着她,后面要求她扮演好姐姐的角色,是你们忘了是你们把她推到外面让她觉得自己是外人的。

你们的道歉从来不是觉得自己做错了,我打了你,说了一声对不起,你就必须原谅我!要不然就是你的错。

可是为什么呀?明明受害者是她,最后面却还变成了犯错者,这是什么道理?

我们连拒绝原谅的权利都没有了。

网络上有人说,李玩微笑的道谢吃着狗肉的场景令人细思极恐。可我觉得李玩好孤独。那个时候知道内情的亲人没人出来帮她圆说,都盯着她,害怕她拒绝。如果李玩真的拒绝了,结果会是什么呢?只会是又一次的`责备她不懂事罢了。李玩心里头很明白,她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刚刚好怕它认出我向我扑来呢,还好没有。”当李玩在街头偶遇爱因斯坦这样说的时候,我哭得最惨。爱因斯坦是那个最幸福时光的代表,如果它扑过来了,可李玩已经没有再继续那样随心的幸福下去的权利了,这样的标志牌还是离得远远的好,不至于日日提醒自己长大的代价是多沉重。

我没有要求过什么,你们动机不纯的送一只小狗来让我养着,后面弄丢了再找一只来弥补你们心中的不安,当我想要真心实意的去重新爱它的时候,你们又因为弟弟的顽皮要把它送走,从不考虑我的心情,就好像从始至终我的感受不足一谈。

你们把它送走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慢慢的老去了。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篇8)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1000字:

影片描述了一个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在物质条件方面,李玩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她一直备受煎熬。父母离异后,父母都对她很不关心,甚至填报志愿也要顺从父亲的意志,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生活上除了父亲偶尔开点空头支票,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玩一个人独处。

李玩寄居在爷爷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产生思想共鸣的人。爷爷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随便取的,给孙子取名的时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长辈在物质条件上无条件满足、百般溺爱,在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开口都能满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则是肆无顾忌地百般践踏,从来没有将子女视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而是当做自己的附属品。

在长辈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够顺从大人的想法,不给大人添麻烦。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这就意味着孩子变得“难管”“不听话”,大人要带着面具对付社会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满满倾听孩子的想法。长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顺着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无论对错,想象力、创造力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长大即可,紧接着结婚生子,循环往复,大人们也就功成圆满,问心无愧。

同样的,大人做错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复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通过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话题。长辈总喜欢忆苦思甜,不断强调自己受过的苦,并且将一切不行归咎于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类似的道德绑架不断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制造愧疚阴影,让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阴影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会继续延用老辈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扩大愧疚阴影。

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就此形成,突然闯入她生活的小狗,仿佛一颗救星。她独爱物理,喜欢读《时间简史》,给小狗起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独,可以陪伴她化解苦闷,对她毫无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样的李玩也对爱因斯坦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孤独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人总是要成长的,而且成长过程中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李玩原本贫瘠的精神世界因为爱因斯坦有了点起色,可意外来临后,李玩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权势面前一文不名。

在选择长大和保留自我之间,李玩十分无助地选择了长大。就像影片海报一样,孩子想要长大,就要盖住自己原有的颜色,丢掉幻想,带上灰色面具,只有这样才能在虚伪的成人世界里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后妈猛拍领导马屁,“听老领导说话不比看展览获益深嘛”,听领导的话自然受益匪浅,但这个益处落到谁身上就不一定了。长大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只不过有的人提早进行自主选择,而有的人是被动完成选择。孩子们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身体里的一个自己死去。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没得选。

因为如果可以自己做选择的话,我们肯定会选择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档次,多交结有学识的人,远离那些将《时间简史》视为“娃娃看的书”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尽管在这个世界活得不开心,但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我们可以快乐。

狗十三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名字真的很特别,细心的人将十三换做数字写法大概就会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一个名字居然还有了这么大的含义!够永远是狗,但是人却有可能不再是人!看完这部电影,内心很平静但是思绪却飘远了!

都2018年了,有些传统的错误思想一直还是根深蒂固!这部电影,故事的情节其实也很简单,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恶毒的后妈,不太关心自己的亲爸,一只灵魂寄托的宠物,还有越来越成熟和虚伪的自己。

讲点剧透吧!电影的主人公是为13岁的青春叛逆少女李玩,父亲的再婚和弟弟的出生,都让她在这个家中显得越来越渺小与孤立。父亲是关心她,但是这是表面的,从来不关心她内心的真正需求。所以当她变得孤僻时,父亲想的是送一条狗!这是一个讨好她的工具,但是狗真的是个好东西,不像人!尽管李玩()一开始不接受它,但它依然对你好!这条狗被取名为爱因斯坦,就这样陪伴着这个内心无比寂寞的小女孩!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内心,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大人们总是想着给了好的物质就是最好的爱,可是,没有真的爱,物质是会变质的。

后来,爱因斯坦走丢了,李玩疯了一样的找它,就此和家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爷爷受伤,奶奶走丢,这些她都没有在意,她就想找到这个自己精神世界的唯一寄托!父亲恼怒,打了李玩,没有丝毫的情感,但是在打完之后,父亲有后悔了,他开始道歉。此时的李玩似乎开始变得懂事了,她开始不再执拗与寻找爱因斯坦而接受了新的那只长得很相似的狗狗!

但是,事情并没有因此而归于平静。李玩的弟弟,因为是家里的男孩子而从小就受宠,被宠的有些过头了,也很叛逆,会拿晾衣架打人!后来他的目标转向了这只新的狗狗,他打了这条狗,狗狗在反抗的过程中将弟弟弄受伤了。虽然这只新的狗狗也渐渐进入了李玩的世界,但是这时却又一次,因为继母和弟弟给无情的踢走了!后来我们知道这只新的狗狗虽然摆脱了被吃掉的命运,但是它绝食死了!原来的爱因斯坦,被其他人收养了!

大概最令人动容的就是,后来李玩在明知道其他人的故意为之的情况下吃下了狗肉!也许很多人的青春都是这样的,被逼着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好像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这种疼痛青春,会爆发但是终归平静。或许,正确的爱一个人的方式应该是从心出发!我们终究会被岁月打磨,变成光滑的石头!很硬但是没有了棱角。

《枕边有张脸》观后感:中国式恐怖片


《枕边有张脸》观后感:中国式恐怖片

在中国做恐怖片,一直被公认是一件万难成功的事,因为众所周知的问题,包括血浆、犯罪、杀人的数量和性质,以及对鬼和宗教等等方面的限制,笔者从前也是这样为国产片开脱的。直到后来一位做恐怖杂志的朋友善意的指出中国有着丰富的恐怖文化、鬼怪传说,大谈《山海经》、《聊斋志异》中听着便教人毛骨悚然的奇邪志异,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生活在如此可怕的一方水土上,于是开始着迷其中,大量阅读或长或短的恐怖文学,并为国产片没能挖掘到这些宝藏而遗憾,直到现才《枕边有张脸》的践行,让笔者真正看到了中国式恐怖的影像魅力和潜力,身为一个准恐怖迷,备受鼓舞。

在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床上勿留空位的风俗和讲究,在笔者的老家,也有用扫床扫帚放在床头辟邪的讲究,防夜半鬼上床。赵小溪执导、牛朝杰编剧的《枕边有张脸》取材自被尊为建国初期十大灵异事件之首的封门村枕边鬼脸事件,有真实事件为背景,集合了神秘的风水学说、枕边卧鬼的民间传说、科考夺宝盗幕等多个深入人心的元素,运用得极为正宗,既可以让恐怖迷感觉找到了组织,也可以让普通影迷在惊出一身白毛汁的同时好好的补上一课,无论观影效果还开启银幕恐怖文化的意义,都远胜于那些只识埋头抄袭美日韩的同类型电影。

对于不关注恐怖文学的人来说,封门村事件和十大灵异事件可能会稍嫌陌生,这并不要紧,如果有兴趣的话随便上网一搜,便有大量的版本可供观览。封门村是中国第一鬼村,顾名思义就是封门绝户,这个古村因逆风水学而建的房屋和非同寻常的殡葬而不同寻常。1963年三个郑州青年在这里不断撞到灵异事件,枕边有鬼脸,无故发烧,见到光身女子跳入井中,失去理智要扼杀同伴,等等,《枕边有张脸》把这些源自真实但无法解释的细节搬上了银幕。经过精心的制作和编排,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惊吓效果。

必须指出的是,《枕边有张脸》并不是生搬硬套,看得出主创团队很了解恐怖文化,也精通恐怖类型片的创作之道,影片在让传奇事件和元素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还把剧情编制得奇情迭起、悬念迭生,从一行人进入封门村,到不断的灵异事件,互相猜忌,充分利用了封门村诡异的建筑地势,五花八门的灵异现象,神秘的考古队杀人事件,各怀鬼胎的人物心理,几方面配合得丝丝入扣。特别是水井和墓室、人物前后因果的设计,已经初具盗幕电影的雏形。

作为首部封门村题材恐怖片,《枕边有张脸》圆满的打出了头炮,是宝藏则早要有人来挖的,估计在不久的将来,《鬼吹灯》以及一系列以十大灵异事件为题材的电影会把这股银幕上的恐怖风越刮越强,其中有一些电影已经进入筹备或拍摄阶段了。

还是那句话,中国并不缺失恐怖文化,我们没有杀人狂家族和驱魔人,没有七宗罪和鬼娃新娘,但我们的资源更富饶,有《易经》和《山海经》,有《剪灯新话》和《聊斋志异》,有《夜半歌声》和《张震讲故事》,从帝王的炼丹到寻常百姓的求符送神,从官方记载到民间流传,太多影响深远的题材,挖掘得当的话,中国的恐怖片有理由成为继武侠片之后的又一招牌项目。


《狗十三》观后感


影片《狗十三》观后感

原创: 彼令

本文不是影评,是感受。可能要看过电影才能同样体会。

我小时候也养过狗,有一次,夜幕降临了它都还没回家。我就面朝大山、面朝河岸,大声地喊它的名字。边喊边哭,想着它是不是在山上被老虎吃掉了,后来一想我们那边的山里是没有老虎的,就放心了;但是可能大山里有蛇呀,会不会被蛇放倒了,一下又好难过。

差不多喊了1个多小时,我都做好它已经挂掉、已经失踪的思想准备了,它竟然趁着夜色,跑回来了,身上还带了些污泥,想必是受了什么苦,可我又猜不出,一时间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妈也很央就我,在我喊的过程中,没有阻止过我,到现在我还有点感谢她。

我有很多小情绪,经常得不到照顾。

一旦被照顾到了,就会铭记、感激。

①幼儿园放学后,我们在田边摘李子。一个斯文的大哥哥,发现几颗金黄色的李子,连着长在一个枝头上,他冒险爬上树,把那枝丫摘下来了,再从树上跳下来的时候,李子散落一地,所剩无几,我们几个小朋友,就哄抢地上散落的李子。抢的时候我还心惊胆颤的,因为别的大哥哥从树上打下来的李子,哪怕是普通的李子,要是被人捡了,他们都会厉声厉色地呵斥,让人交出来,稍不注意还会打人。

他却笑呵呵地,让我们不用还了,就拿着吃吧。20多年了。

②那天同事婚宴,酒席上,大家推杯换盏,喝到最后都去敬老板的酒了,我没有去,独自窝在角落,看他们谈笑风生。

有人特地好心过来教我,快去给大佬敬酒。我说他们都喝了很多了,可能也不想再应酬了,算了吧。教我的人说,你管他们喝多少干嘛,你要去敬了才是关键。

我转手拿起酒杯,又犹豫了,内心有些抵触,觉得喝酒也应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特意去敬老板感觉有点谄媚,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去敬酒了。

放下酒杯后,又出现了转机。老板特意叫到我,端着酒杯,唠了几句,我倒上了更多的酒,双手端起杯子,杯口低于老板,一饮而尽。我很感激,感激大佬不嫌弃,主动拉我一把。

然后我退下了,有些无所适从,坐在椅子上,埋下头。有人过来关心我,是不是酒精过敏,我内心差点哭了,有人能懂。这是我不擅长喝酒的一个原因,而且我的体质,喝酒多了是更容易得食道癌的。

③前几天回老家,小侄女也回来了,她被要求喊一些不知道该喊什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的长辈,但是没有人第一时间教她怎么喊。那种场面我是感同身受的,我不是不喊人,我是不知道怎么喊,但是有时候我都急得火烧眉毛了,我爸妈还总是略带责怪的语气说我,要知道喊长辈,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我,面前的这个长辈,该喊什么。

小侄女有报周末的舞蹈班,所以后来还被要求在长辈面前跳个舞,她不好意思,但是长辈们央求不休(虽然只是开玩笑,但是在小孩子看来可能就是为难,我能体会),我说,不用跳,懒得跳喔,我们好好吃饭。她很开心。

后来吃饭的时候,她要我坐她旁边,后来还说,舅舅,我们两个拍个照嘛。我们都很开心。

别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

④我妈妈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上次回家我才知道,她每次查话费余额都是打人工客服,根据语音提示按了很久的号码,都问不到话费余额。我分分钟给她装了个营业厅App,演示了几次给她看怎么登录,然后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电话账号的套餐使用情况。她很开心。

今天她登陆营业厅App后,没看到余额,微信截图给我看了,语音说了一堆,按照我提示,还是没弄明白。然后我们用另一个手机开视频,对着她手机,我说一句,她操作一下,弄到最后,发现好像是运营商bug,这两天可能暂时看不到。我说可以发短信来查询,也很简单,也免费。然后我自己用短信的方式查了一遍话费,截图发给她,她还是说麻烦,算了不弄了。最后还说了一句:“我不想再麻烦你了。”

我才回想起来,我今天的态度不好,因为当时忙着要去洗澡、忙着要回别的事情,有点急躁,不像以前那么温和耐心。

是我没有照顾好她的小情绪。

以前她可是有什么软件不会用,都会打电话问我的。那种耐心讲解一个简单的问题的画面,很温馨。然后我又打了电话回去,道了歉,相互之间嘘寒问暖说了些,最后道别时我妈说:要是以后,你和你姐姐有一丁点给我脸色看的事情,我都不会去你们家玩。我说:哈哈哈哈,不会的不会的。

以前看到一句话:我们总是把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我便希望以后,我能给最亲的人最好的脾气。

成长中的罹难 《狗十三》观后感

好像也没什么东西

关于成长,我们是否真的有思考过它的定义是什么。虽然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我相信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一定可以给成长的定义给与一个独特的解释。

在电影的宣传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就是生存法则。谁被杀害了?谁又是凶手?我想说的是,我们被杀害了,我们的本真与直率都被杀害了。在这个过程中,家人并不是真正的凶手,许多人的灵魂就死在了人们心照不宣的权力秩序 之中。

片段一:是我的选择?还是大人的选择?

电影一开场,我们就发现熟悉的一幕。十三岁的李玩和她的父亲以及老师正在讨论有关兴趣小组的报名的事情。李玩对于宇宙以及星空充满了热爱,所以她报了物理系。不过由于老师对于分数上的建议,李玩的父亲态度语气直接从“改吗?”转变到“改了”,将李玩的兴趣小组从物理系改成她本人毫无兴趣的英语系。这一幕,我想应该触痛了许多人的神经,有多少时候,大人们有关注到我们真正的内心世界?他们为你选择可能是他们认为对你最好的路,并非是你所想要的路。

然而,选择自己想要的路并非会不好,曹导在电影之中巧妙地运用了回弹的手段回答了这一问题,李玩用她的实力拿到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第一名,保送高中,用不同的方式同样地达到了父亲的期望。有些时候,选择自己想要的也并非很差。

片段二:我真的疯了吗?

对于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李玩的狗狗)意义重大。在爱因斯坦走丢以后,李玩开始发了疯地寻找。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具备过激行为。家里的人们为了将她安抚下来,使出了“狸猫换太子”的计策。当李玩收到狗狗找回来的通知时,甚至不顾是否有最后一节课跑回了家中。可对于一个对自己的狗真正有爱的人,难道真的会认不出来真不是自己的狗吗?面对着成人的欺骗,李玩不屑地叫嚣着事实,可这在成人的世界是行不通的。在众人的“指鹿为马”,李玩不得不留下委屈的泪水,也只能接受这条“爱因斯坦”。

片段三:对于他们而言,这就叫做成长

回想一下,我们从何时起,接触到了“酒桌文化”,长辈请酒时怎样都要回,敬酒时一定放低杯身。李玩在电影之中,经历了三场宴会,这三场宴会就是李玩在人情世故之中成长的体现。

至关重要的是最后一场,这就是李玩完全“成长”的体现。为了庆祝李玩拿到全国竞赛第一名,李玩爸爸为她置办了这一场宴会。在这之中,李玩的爸爸要求李玩给叔叔敬酒,李玩一言不发,也将杜康饮尽,正式进入成人的酒桌世界。

而真正升华的戏份在后面,李玩在来宴会之前,刚刚了解到另外一条“爱因斯坦”逝世的消息,而叔叔并不知情。为了祝贺李玩,叔叔特意为李玩点上一盘红烧狗肉。面对叔叔的邀请,以及家人们的注视之下,李玩淡淡地说了一句“:谢谢叔叔。”然后吃下了狗肉,这同时获得了父亲的认可。在宴会以后的车程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玩爸爸脸上的喜悦之情,甚至他告诉李玩“:你是爸爸的骄傲!”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李玩成长的表现。

中国式父母眼中的成长

在一部分的家长眼中,所谓的“你长大了”就是要你听话、懂事。听话则是在要求我们不能说的不要说了,懂事则又是要求我们学会察言观色。他们用他们认为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教育,将孩子一步步逼上了成人世界的道路,而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爱一步一步地将孩子地率真与本性的脸打烂,最后换上一副叫做伪善的面具,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题外话:那些反抗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像李玩这样的人不少,甚至有些人反抗的态度更为坚决。可他们的后果是什么呢?面对这些孩子的不顺从,类似于杨永信的恶魔应需而生,过去的豫章书院、临沂第四人民医院丑闻层出不穷,即使遭受到舆论的攻势,他们也能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而原因正是背后有这些家长的支持。反抗的人们,就这样被送进了这些恶魔机构。进去过后,这些孩子又是他们眼中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了。

总结

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让人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无声无息的压抑,甚至让人时而充满了愤怒。极具表现力的画面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不得不让人们回去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什么电影在拍完后等了五年才能够上映,就是因为他批判了现实,指责了我们所不敢言述的事情。因此我推荐大家有空就去阅览这一部佳作。

引用一句台词,往后,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狗十三观后感范文


《狗十三》这部电影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靖霖等主演,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的过程,这是我们今天也能经常看到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狗十三观后感精选范文。

原来还有这种描绘少女被训化的成长悲剧的电影,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被训化着长大的呢,有的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是一场驯化。从懂得反抗到屈服于暴力再到现在的麻木接受,接受所谓的懂事,所谓的成长。长大后再去用同样的一套方式去驯化下一代,很无奈但很现实。

我小时候也像李玩一样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不过并不是因为父母离异,而是他们都外出务工了,那时候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寡言又威严,因为磨合不多没少挨父亲的打,那时弱小叛逆的我只会躲在被子里哭和在日记本上一遍一遍的写着我恨你。然后开始学着懂事,少接触少说话少顶嘴,这种模式经常导致和父亲通电话时没有一个共同话题的尴尬,长大了也就全都释然了,觉得父亲这么多年支撑一个家庭也不容易,但还是很难像别的父女一样亲近()。

李玩比我幸运的是,父亲和她也是亲近过的,只不过李玩的感受比不过他的应酬,他的宝贝儿子。

李玩的名字可以随便取,弟弟的名字要认真取。

生气了就狠狠打你,打完后悔了还要强迫你接受他的道歉。

想要和你亲近就强塞你一只狗,狗咬了弟弟就要马上送走,哪怕是弟弟先挑衅狗,哪怕你已经和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爷爷奶奶和爸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李玩不爱喝牛奶。

出去和朋友喝酒要被骂被打,陪爸爸应酬必须要给叔叔们敬酒。

从拒绝狗接受狗依赖狗丢失狗寻找狗极端反抗新狗被迫接受新狗同情新狗再次失去新狗不再找狗

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李玩的成长,一句都是为你好,一句听话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经历了这些的李玩终于意识到狗在新主人那里才是最安全自由的,自己早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被迫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所谓规则,就像最后在餐桌上吃狗肉还要不得不说一声谢谢一样。

似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光,我们已经无力反抗,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但希望我们在驯化下一代时,能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多些自由,多些向往。

能引发人的反思,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张雪迎和果静林老师表演的都很好,但配乐有的过于嘈杂有的过于吓人,总的来说还是希望这种细腻有意义的影片会越来越多。

喜欢《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中国式教育的悲哀》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