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新编京剧历史剧《花蕊》观后感。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每个人对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新编京剧历史剧《花蕊》观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文/老玺
近两年京剧舞台推出一批新作,也涌现出一批新的演职员,大有一片繁荣景象。昨晚在电视上看了一场江苏京剧院演的新编历史剧《花蕊》,这里谈几点感受。
这出戏演的是北宋年间西蜀国王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之后随孟昶来汴京归降,被赵匡胤、赵光义看上了。这兄弟俩用药酒毒死孟昶,老大哥赵匡胤先下手为强,占了花蕊夫人。弟弟赵光义心生妒忌,恨哥哥既坐江山又占美人,一再向花蕊夫人表达爱情,试图杀兄霸嫂。花蕊夫人既在内心恋着原来的丈夫孟昶,又竭力护着赵光义的不轨行为,还安心于享受着年过半百的赵匡胤父兼兄式的慈爱。据导演介绍,这就演绎了一场爱与死的故事。

新编京剧历史剧《花蕊》观后感
看得出从该戏主创到演职人员都是下大功夫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舞台宏观景象令人耳目一新。舞美、灯光、背景、道具等设计布置新颖,现代的灯、光、电技术一应俱全,也很显大气。唱腔总的感觉不错,加了些曲子小调与伴唱很活泼,也有几个大唱段听起来还很过瘾。音乐编排配置也很好,加了大量中低音乐器,还不时地亮出清脆嘹亮的笛子声,也倒合谐。演员功底都不错。主演花蕊的李洁是该院当红的台柱子,身段、扮相、唱腔、舞打和表演都很出色。饰赵匡胤的严阵是已经驰名全国京剧戏坛的名角了,自然很压台,有几处表演真出了些彩头。还有傅希如饰赵光义、盛海宁饰孟昶、李为群饰赵普将军,都比较到位。总之,这出戏如果你是站着看,整台戏都还会感觉不错。

新编京剧历史剧《花蕊》观后感
但是,如果你坐着看,静下心来听,仔细地品味,的确还有不少欠缺之处。懂历史、爱文学的人大都知道花蕊夫人的故事。花蕊夫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诗人,是难得的才女,史上颇受人称道。从写历史戏的角度,花蕊夫人完全可以当一位历史人物去展开描述。如果与赵匡胤联系起来,应当不只限于爱情。历史上也没有与赵光义三角关系的说法。花蕊夫人之死是赵光义射杀的,但好象是因为皇位继承之争。不是像剧中演的赵光义借打猎欲射杀其兄赵匡胤,是花蕊奋勇当先,为遮挡赵而受箭身亡。把戏这么一演,就基本上算不上个历史剧了。从演花蕊夫人的角度看也不够份量。于是,从编剧到几个主要演员唱念做打表演的全部景象,给人的印象是这台戏份量不足。故事主题选择欠妥,情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从舞台表演上看比较多地显得浮躁些,只有两节觉得比较沉稳感人。即花蕊夫人持团扇在宫中的那一段和最后的一大段唱腔与表演,让人觉得吃功夫,有味道。

新编京剧历史剧《花蕊》观后感
其他也有一些不妥之处,如孟昶说的粗话太多了,有些不像话。赵匡胤怨自己老了,就摘下髯口放在地上,叫人不可思议。还有把赵普老将军只安排了些类似串场的旁白,有失这个人的身份。
编新戏、演新戏不容易,没有千锤百炼成不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极需要我们的戏剧舞台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作为一名观众或叫戏迷,对他们的努力与奉献非常感谢。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分享历史剧觉醒年代热门观后感(6篇)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如何在写的觉醒年代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分享历史剧觉醒年代热门观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分享历史剧觉醒年代热门观后感 篇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当代青年,作为农信系统的青年员工,我们既要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信仰,又要去发出青春之声,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做一名新时期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农信人。在我行全面推进服务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中,青年员工要发挥自身优势,争做转型的排头兵。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认真领会总行下达的各种文件精神,思想要与企业发展的愿景所统一,忠诚于企业,增强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当今社会,大浪淘沙。如今的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层出不穷,对于我们在服务、业务、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正值青年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开拓视野,练就一身本领才能跟得上业务需要,赶得上企业前进的步伐。为了能够担负起企业发展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做一名勤学上进,本领过硬的青年农信人。

《觉醒年代》,重现的是历史,觉醒的是灵魂。英雄先烈随身已千古,但是精神信仰穿越时空犹在。作为青年农信人,我们要学习并传承先辈们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以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去面对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和环境,真正做到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

分享历史剧觉醒年代热门观后感 篇2

近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在CCTV-1黄金档震撼开播。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张永新执导、龙平平编剧,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朱贺日尧、高爽等演员联袂出演,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该剧首播破1后,连续两天都稳居收视冠军。

《觉醒年代》开篇就通过一场辩论将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众生相展现在观众眼前。其中高爽饰演的郭心刚是一名对革命怀有热情的北京大学学生,颜值演技双双在线,颇受观众喜爱好评不断。在首集中,郭心刚与一众身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们探讨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陈独秀的言论却引起了留学生们的唾弃。高爽称这也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因为他心中怀揣着对前辈的敬意,怎么也找不到最佳状态,越到后期越有心理负担。对于张永新导演和于和伟老师的现场帮助,高爽表示非常感谢,导演让他想象这口口水是替天下人讨伐曹操吐的唾弃之水,使他慢慢放松,最后完美展现了这场冲突戏。

“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剧中,郭心刚这个角色没有历史原型,但他是许许多多革命青年的缩影。在那个时代,国家不需要那些年轻人居庙堂之高,需要的正是像郭心刚这样摆脱社会冷气,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的爱国志士。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份少年气,使他们能把心头的热血挥洒向革命的战场。

在最近播出的剧情中,《新青年》的创刊号一出,各地热血青年热烈响应,很多青年人从这本杂志上看到了个人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各地革命的种子纷纷发芽,如雨后春笋。郭心刚身为一名北大学子,心中满腔热血,誓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CCTV-8《紧急公关》中的职场精英李岩,到CCTV-1《觉醒年代》中的爱国北大学子郭心刚,高爽在荧屏塑造了多个正义、正直、意气风发的正面角色,均取得了不俗口碑。先天的外型优势加之细腻的演技功底,令观众和粉丝对他的影视作品抱有很大的期待,且每一次均能递交高分答卷。让我们继续期待他在《觉醒年代》中精彩的表现。

分享历史剧觉醒年代热门观后感 篇3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分享历史剧觉醒年代热门观后感 篇4

《觉醒年代》是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你想了解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成立前那段历史的话。目前一共看了12集,有以下体会:

1、历史人物总会在小节有些与众不同,如剧中陈独秀的出场:蓬头垢面、衣服褴褛,捡别人不要的盒饭吃,当众人讨论得滔滔不绝时,镇定镇定自若,甚至脸上被别人吐口水时,也是很平静。

2、陈独秀是真狠,对自己狠,对原配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狠。

3、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的今天,北大的文科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是从那个时候提倡“兼容并包”发展起来的。

4、要有所成就,必须打开自己的眼界。

5、小孩的培养,一定要经历过吃苦。

6、毛主席写文章真的是厉害,24岁往《新青年》投稿的《体育之研究》提出的“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令陈独秀刮目,当即发表。

7、深扒了一下,陈独秀的感情生活是传奇的。一生四段感情:爱上亲姐妹,之后与女医生打得火热,最后与比自己小29岁的女工共度余生。男性历史人物,总是精力旺盛,协调能力超强。搞文学创作的,大多需要新鲜来激发灵感。

8、想起《建党伟业》的一个情节:1919年的除夕,毛润之没有回家,而是留守北大图书馆,通过看烟花把恩师的漂亮女儿杨开慧追到手了,成本小,收益大。同样是过除夕,我们争取到的太少。

9、合伙创业,志同道合远没有十个手指都能发挥作用的那么重要。

10、觉醒年代,是一个好名字,寓意深远,务必要对号入座。

分享历史剧觉醒年代热门观后感 篇5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将于今晚(2月1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震撼播出。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策划创作,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全景还原建党历程 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历史卷轴。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依然没有能够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识之士开始奋起抗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致敬建党革命先驱 塑造刻画生动鲜活人物群像

电视剧《觉醒年代》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剧中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此外,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一流团队精心打造 电影质感再现建党伟业

该剧题材重大,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集结了一流主创团队。“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操刀剧本,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马向阳下乡记》《安居》导演张永新执导。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刘琳、朱贺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的加盟,让《觉醒年代》看点十足。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勾勒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的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

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娱乐集团优酷剧集中心、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海宁新永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分享历史剧觉醒年代热门观后感 篇6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

我们并不缺乏无法纪念的历史,可我们却总是用吃喝玩乐来填满生活。所有的懒惰与怯懦,都是从忘记历史开始的,我们忘却了来之不易,也忘却了物力艰辛。

文学和艺术创作最大的作用就是镌刻过去,启迪未来,《觉醒年代》,近些年难得的剧作了。一开篇,就一瞬间好像又回到了求学时故纸堆中描述的那些旧时旧事,那个距离我们最近的最远的历史,那个时代的一首悲怆史诗。总是感觉那个时代的人都充满了鲜亮明媚的人物性格,身处最为屈辱至暗的时刻,却能激情、沸腾、炽烈,好像地底的岩浆越是压迫越是要喷发,随着喷发流入闯入时代的冰流,激荡起满目热气,滚滚洪流,永远向前。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凭一腔孤勇,仍能勇往直前向东去,向西去,去尝试,以头颅,以青春,九死不悔,单单冠以猛士,尤不足述其慷慨。

中国诸朝之变革,从来都不应该是华洋之变,古今之革。皆是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非洗经伐髓,不可治之。

读书人,太平医病,乱世医国,承天景命殷忧启圣。

什么是美好啊?是一切耀眼,是颜色?是线条?是旋律?是,缺不全面。

最好的美好是时代,是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里翻腾的所有英雄人物,是所有籍籍无名,是惊天动地,是润物无声,是喷涌的热血,是满怀的泪水,是老怀雄壮,是少年意气。

中华之国,千年不坠,荣之,辱之,沉之,浮之,不气不馁,不惊不怯。

乱世出英雄,因为他们的付出所以才换回了我们生活的安宁。

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所以用最年轻的生命去谱写出最不平凡的一生,请记住这些人吧,这些我们称之为先烈的年轻人。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历史剧鸿门宴经典观后感4篇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欣赏优秀的作品。在观看《鸿门宴》的时候,我沉浸其中感触良多,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自己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怎么才能防止将《鸿门宴》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下面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剧鸿门宴经典观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历史剧鸿门宴经典观后感 篇1

《鸿门宴》简直就是《见龙卸甲》的姊妹篇,同一个制作班底,可见,《见龙卸甲》虽然当年受到了很多诋毁,但业内是得到了认可的。

盲棋。只在十多岁时,在阿城的小说《棋王》中看到过精彩描述。李仁港的片子,有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精彩的形式在影片中展现。你能听到琵琶有多美,战鼓有多好听,马战有多精彩,盲棋车轮战有多厉害。这些元素其实都很熟悉,印象中没有什么稀奇,但在他的片中却能发出异彩,我怎么觉得与80年代受欢迎的寻根小说异曲同工呢?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异彩,得编这个故事的人多少年的眼界、底蕴、磨练的积淀才能形成。

从鸿门宴起,故事开始变得好看。鸿门宴后,故事进入高潮,惊艳到了我。非常喜欢鸿门宴后的故事走向,故事一步布局,看到十步之后的结果,不就是围棋之道吗?有趣,有趣!前面所有伏笔,在结尾都得到了呼应。

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萧何、虞姬,千古留名者,该何等风流!我之前不知道范增、张良、樊哙这些名字,看完这部片子后,记住了这些名字,人物那么鲜活,各色命运那样有趣,我会觉得我们的历史真是精彩,小市民如我,亦心生仰慕。非常喜欢李仁港对鸿门宴的故事重构,超过了我的想象。

历史剧鸿门宴经典观后感 篇2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好的历史剧了,完美的历史背景,权谋斗争,可歌爱情,战争宏大和人生启示。在中国可能这段历史是最适合拍成电影,而不落俗套,娓娓道来。整部电影没有限于鸿门宴的历史框架,蒙太奇手法贯穿全片,从项刘二人的相识开始。鸿门宴是本剧一个高潮,其高峰因为有所改变而更显得美妙精彩。棋局之斗精彩异常,可以在好一段时间内占据国内电影界描述棋局的传奇地位。

一般历史剧最难得的是处理好感情戏,本剧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显得拖沓了些,因为大众对这部电影的电影多是限于一部历史剧,觉得感情戏的存在有失血性和风雅。但是我仅此技术层面上来说,避免拖入无谓的争论。

前面说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因为有了痴心的项羽虞姬这对恋人才唱出了绝恋的气氛,所以本剧的感情戏不仅不是陷入拖沓的恶搞剧情,反而是本片应该讲述的一个重点。有人觉得刘亦菲没有那种美感,我刚看到时确实感觉这部剧或许完了,但是导演在描述这段爱情时,对于战争的回扣与蒙太奇手法的熟练掌握,都没有因为我们对刘亦菲之前的固化印象有所滞碍,所以有点觉得是这部电影救了刘亦菲的演技。

最后剧情在乌江自刎一段,可以使场面音乐更加凄婉一些,但是可能考虑到之后还有那么多的楚汉相争的延续部分,所以少了些煽泪场面。那段延续部分,可以形容为款款走来的一位老者,或是范增或是张良,在慢节奏中华丽点缀了本片的一个基调,正如《英雄》中最后的“天下”二字一般,立刻把本片上升了一个层次,回扣了全片,留下的是对《鸿门宴》恋恋不舍的臆想。

本片有三个人的演技最为夸赞:黄秋生、黎明、张涵予。范增和张良二人的作用不用多说,权谋的集中体现者。黎明演的刘邦本身就是一个权谋和爱情的复杂体,很考验演员的演技,但是黎明在多个地方内涵的笑给了大家很多对这个角色的正确定位,而且王者的气质也是尽显到位的,所以我比较赞他。如果让黎明去演刘备,我觉得应该也不错。

历史剧鸿门宴经典观后感 篇3

今日周末,应先生倡仪观看电影《鸿门宴》。对于年少时所学的《鸿门宴》我如今只记得其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具体细节,全然忘记得一干二净。今日只说说我看此电影版后心中所感。

首先是咱们第一号男主角:项王:项羽任性,刚直,武艺超群,他不是一个可以取天下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英雄。我最喜欢李清照的就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是活得最真实的一个人,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思。在我心目中,他就像金庸笔下的“大侠”。他和虞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至死不渝,生死相随。项王一代英雄,豪情万丈,但他同时又有着满腔柔情,细致入微的爱护和体贴着虞姬。虞姬得此厚爱,亦死而无憾,最终一剑毙命,与项王生死与共,永远在一起!

我心中排第二的当是范增。电影刚一结束,我就忍不住跟先生感叹:“范增演得太好了!”电影里的范增堪比诸葛亮,料事如神,会占卜吉凶,一流的棋手加谋士。可惜,他太爱咱们的项王,时时处处为其排忧解难,致使咱们的英雄凡事有指望,有靠山,只能一辈子长不大。看到项王事事问范增拿主意,没了范增整个一武夫的'样子。我是痛下决心,儿子大了决不留在身边。上大学离我是越远越好。

张良,才华横溢。和范增有惺惺相惜之情。他让我想到杨修。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好张良没有被刘邦害成,侥幸逃脱了。张良还让我想起小时候猜的谜语“张良拉住韩信衣”答一水果。实留(石榴)。嘿嘿

韩信青史留名。小时候也读过他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记得那时候很佩服他。现在想想,他和很多助“纣”得天下的人一样,下场之惨。唉,觉得人世之争真是毫无意义!还不如我午休半时辰的美好时光呢!哈哈哈

萧何和许多陪主子打江山的人一样,最后被乱棍打死!真是不胜心寒。整部电影看得我心都要碎了。先是项王被张良所骗,离间了他和他的亚父范增;接着是霸王乌江别虞姬;再下来就是刘邦清除随自己征战之人。对于得了天下后不信任身边的人,处理得我最满意的当属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虞姬,美丽,聪慧。真是慧质兰心。她由我最喜爱的女星刘亦菲所饰演。温婉,贤淑,美丽。她演的是我心目中的虞姬形象,大爱。哈哈。

刘邦,最不愿意说他了,可是他毕意是鸿门宴上一等一的主角。多疑,心计特别深。我平生最恨这种人。可是,想想他所使的手段都是官场必备啊,真替那些当官的累!想到此,心中不免一乐,嘿嘿,还是咱这小老百姓最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无酒喝凉水!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用每天揣摩别人的心思活,真是好不潇洒快活!

昨天竟忘了说项伯了,项伯啊项伯,说你善良吧,你应该杀过人吧。在战场上你怎么不对自己的对手仁厚,却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对自己的亲侄子的对手仁厚。我太佩服你了!

历史剧鸿门宴经典观后感 篇4

看了《鸿门宴》中范先生和张良对弈后,感叹人生如棋,是一种竞争,是一种调和。在围棋中,活棋与围空是相互依托,活棋必有实地,我的总是我的,即使生于一方,老于一方。在我看来,围棋就好似一部生活的经典。

在古代,围棋被称为是一种战争的艺术,谨慎小心,不能随意而为。这是一种对围棋的尊重。人生就像这围棋,每下一步子,都会对之后的棋有一定的影响。

人生如棋,下棋总会有人输有人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大意失荆州”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胜负乃兵家常事。一盘棋,赢了不骄不躁,输了不气不馁。只有拥有胸怀宽广,将胜负一般对待的平常心,才能不断心有所得。项羽和刘邦就是最好的例子。项羽武功高强,有勇有谋,但不懂得善用贤士,过于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如此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纵然天生神力又如何?而刘邦恰恰相反,为人虚心,司马辽太郎在书中说过,刘邦就像个大口袋不停地装着别人的意见,这是使得他登上宝座的重要原因。

人生如棋,不仅要会进也要会退。懂得把握时机,该进时进,须退则退。刘邦退出关中,将王位奉上,远走到偏僻的汉中。他输了吗?没有,相反,汉中土地肥沃,是块宝地。他在汉中重整军队,把握好时机反攻项氏大军!项羽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是一次失误!在争夺敖仓时,刘军已不堪一击,可项羽没有乘胜追击,也是一个重大的失误!这种种的失误都为项羽最后的失败买下了伏笔。

棋如人生,落子无悔!项羽败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楚国贵族,一个天生神力的西楚霸王,一个骄傲的传奇人物,最终,败了。在下棋时,“举棋不悔真君子”。生活也是如此,没有后悔的余地,不容你后悔。只有在做事情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抓好每一个机遇,兵贵神速,又要出奇制胜,,才能大大提高胜算。

一部《鸿门宴》讲诉了太多的经典,人生就像一部棋,我们将会在“楚河”“汉界”中徘徊,生活中要懂得取长补短,才能在最后击败对手,取得胜利。

京剧《丝路长城》观后感


题目中的小白真的是什么都不懂那种意思,不是我的名字。所以就当做一个纯外行的观后感好了。然后我这两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而且一直在奔波,所以看到最后很犯困不确定是戏本身的原因还是我该到困的时候了。
一开始指挥来了,大家还鼓掌,北京观众好有礼貌,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懂得西洋乐礼仪。开场是民族交响乐,结束时京剧的打击乐进来了,正式进入京剧。
袁慧琴老师一上来嗓子有点沙,后来好了,他们这一场讲的是柳娘即将结婚,还没和玉郎拜完堂,胡人就杀来了,柳娘不知所踪,玉郎与匪徒打斗被毁容,柳娘父亲被杀死的事情,词还挺好的,每一场之间的交响乐用的是个很有记忆点的旋律,这不会用微博写谱子我就不写了,总之是大明宫词范儿的。
第二场于魁智老师上来,声音和电视里听到的很不一样,十分沉,还有点哑,不过后来我认为这是现场音响的关系,因为这些演员声音普遍都和电视上听到的不一样。。。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是唐太宗认为北荒之乱是因利而聚,因利而散,这个利就是谋生之需,所以要疏通,同时对于该打的坚决打(就是这么辩证)。
下一场就是边疆的胡市,玉郎和柳娘母亲去做生意,偶遇流落在胡地的柳娘的事情,在胡市上他商贩们还唱歌,但居然不是西域风情的歌,而是西北民歌那感觉的!不过接着就有了突厥风格的歌舞。柳娘母亲突然看到一个商贩的帮手很像柳娘,就让玉郎去问,这时候柳娘出来唱了一个耳边厢猛听得乡音回响,前几个字里有个滑音(忘了是哪个字)好听极了,下滑了6度,但是整体来讲这段唱虚了,声音很怪,有几个地方好像底气不足,还有几个字练本嗓音都出来了,这块胜素老师有点小生倾向(因为她本来就女扮男装),这段的旋律挺像样板戏的。然后柳娘玉郎相认的一段非常好听,非常!
丑角在整个戏里点缀地挺好的,恰到好处,不闷也不过,接着杨赤(北荒)就出来了,因为现场音效的关系,活活把一个花脸打造成了纯正的美声男中音。北荒认为,唐太宗一方骄兵必败,同时唐朝也派认去诱使他们相信自己已经奢靡不堪,所以北荒决定发兵,不出所料被捉了,这期间是一大段非常精彩的武戏。
一直到这里都是规规矩矩,给人一种把西洋乐队删了说不定还是个挺不错的传统戏的感觉。接下来就开始新编戏路线了。
被捉后北荒被带至唐王那里,北荒首先认为唐王跟自己想必只是大可汗,后来一步步变成强可汗。这时出来了一批北荒老子民,唱天苍苍野茫茫,苍苍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个旋律就是典型的新编戏旋律,谁知哪来的,类似《钦差林则徐》里那个老夫妻排排坐吃果果那地方的旋律风格,北荒说哪里来的乡音,实际上根本不是西域风格,连内蒙风格都不是。所以我一直很困惑,北荒到底是蒙还是疆,他叫可汗应该是蒙,但胡市明显是疆的风格,丝绸之路也是疆的,和北荒啥关系(也许有,但我历史不好,这块是真不了解,一直的印象是丝绸之路是突厥一系的)。这一段话剧味十足,跟屈原那个戏似的,接着唐王一句白话文不但赢得了战争,更赢得了人心开启了说教段落。此时北荒已经开始觉得唐王不仅是强可汗,还是天可汗。
接下来是反二黄。旁边老奶奶睡着了。
北荒一心求死,唐王给了北荒一个回头之船,这个船驶向丝绸之路,然后北荒还是一心求死,他们往复推让了太多次,从这开始我困了,北荒你到底死还是不死啊怎么这么墨迹,建议推让次数可以减少一到两次。
然后北荒终于决定不死,帮唐王重建丝绸之路,接下来就是民族大团结,各路人马都上来跳舞了,还有个耍叉的,很高级。其中有一群人跳的是藏舞,丝绸之路和藏的关系我照样不了解。。。接下来是敦煌舞。
然后柳娘和她母亲又上来了,这一段胜素老师放了大招,也许是想弥补前面的不足,梅派味十足。母女俩说看啊在皇上的治理下生活多么好!其实我觉得到这就差不多想想办法结束就好了,但是还有很多主旋律官话没有讲,所以后面还有一大段各国使者参拜唐太宗的情节。他们唱的也不是西域旋律,而是山歌!!!其中感觉有个使臣真的是外国人,金色头发那个,不仅长得一副外国脸,练举手投足都是西方莎士比亚剧的感觉。
唐太宗这一大段词都是党话。
此时后面老大爷在打呼噜。
唐太宗送给各国的国礼有三种,一是青铜明镜,二是丝绸缎锦,三是农桑籽种,并分别阐述了各自的意义。
然后就结束了。
总体来说中场休息之前给我的是惊喜,但之后就有点拖沓和主旋律爆棚(没办法,现在流行剧本必须这样),另外在念白的时候西洋衬乐可以拿掉一些,效果说不定会很好。主旋律的话可以编的更传统化一些,因为现在虽然大部分词挺好的,有些词还是偏,且党。
后续肯定还会改的,肯定还会改更好的。

京剧观后感(通用5篇)


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给带给我们启迪,在我们观看了一部作品之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观后感可以记录观赏时的心情变化,观后感可以是因观看影片而激发的一些决心和理想。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吗?京剧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京剧观后感(篇1)

京剧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还被称为是国粹,我想原因应该就在面前的戏曲表演中。布满缤纷光彩的服装,浓重的中国气味,一位位迈着京剧步伐的演员们登场了。一个甩袖如同一道和煦的东风,将京剧气味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眼神让大家把吸引力纷纷投向了他们,在他们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浸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没有摇头,没有做别的什么,只有凝视,眼中布满着惊叹的神色,好美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的这样脱俗富有虚实的色彩。

黝黑的环境中,皎洁的月光下,咕咕咕咕猫头鹰在啼叫着,是什么让它紧张起来了?是什么让黑暗的使者警惕着!啊,有一场打斗,悄无声息的来临了。武生伸出了他的手,勘探着前方的道路,紧皱着的眉头,表现着他的焦虑与愤怒。依然伸了伸头,苦苦地寻睨着,他在哪里,我要杀的人躲在哪了!一蹦,愤怒的神色溢于言表。啊,拿命来!探着手,伸着头,咦,就在此时,旁边是个人!这不就是我要抓的人吗?砰砰乓乓,开打了。演员们的扎实功底整理时显现了出来,恩,没有语言的润饰,只通过两名演员虚拟的表演各种武斗招式,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三岔口》登场了。

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纳。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便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没有一样不是信手捏来的。是的,在我们看来的十分普通的一个动作,他们为了做到不断改进,也无不让我们由衷的惊叹、敬佩。掌声如同阵阵波澜,席卷了整个戏院,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为他们呐喊,为他们的精神而祝福,演员们脸上的微笑,折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沐浴在赞美声中,多年里来的艰苦锻炼也变得不值得一提了。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贵重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相信中国的京剧必会闪耀出他璀璨的毫光。

京剧观后感(篇2)

但是,如果你坐着看,静下心来听,仔细地品味,的确还有不少欠缺之处。懂历史、爱文学的人大都知道花蕊夫人的故事。花蕊夫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诗人,是难得的才女,史上颇受人称道。从写历史戏的角度,花蕊夫人完全可以当一位历史人物去展开描述。如果与赵匡胤联系起来,应当不只限于爱情。历史上也没有与赵光义三角关系的说法。花蕊夫人之死是赵光义射杀的,但好象是因为皇位继承之争。不是像剧中演的赵光义借打猎欲射杀其兄赵匡胤,是花蕊奋勇当先,为遮挡赵而受箭身亡。把戏这么一演,就基本上算不上个历史剧了。从演花蕊夫人的角度看也不够份量。于是,从编剧到几个主要演员唱念做打表演的`全部景象,给人的印象是这台戏份量不足。故事主题选择欠妥,情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从舞台表演上看比较多地显得浮躁些,只有两节觉得比较沉稳感人。即花蕊夫人持团扇在宫中的那一段和最后的一大段唱腔与表演,让人觉得吃功夫,有味道。

京剧观后感(篇3)

看完动画片《京剧猫》已经有些时日了。难以想象我一个30多岁的成年人,会追着一部动画片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的看完了《京剧猫》的两部动画片。

《京剧猫》所阐述的道理,小孩子一般难以理解,这仿佛就是给成年人拍的一部动画片。《京剧猫》我个人感觉它是掺杂了许多优秀动画片的元素而成。比如:《七龙珠》、《数码宝贝》等。

小时候看过许多的动画片,那个时候还是黑白14寸的电视时代,像《蓝精灵》、《狮子王》、《黑猫警长》、《大力水手》、《猫和老鼠》、《唐老鸭和米老鼠》、《多啦A梦》。

等到我上技校的时候,又看到了《七龙珠》,一直到我工作之后,才在网吧里把《七龙珠》全部看了一遍,记得好像是500多集,悟空和魔人布欧的最后一站。再之后,断断续续又看了《七龙珠》的后续版本。

按照常理,一个30多岁的成年人,很难会被一部新的动画片再去吸引。像《数码宝贝》我也只是看到小孩子在看,自己才知道有这么一部动画片,但自己对它没有什么兴趣。

没想到,无意中打开电视,电视上正播放着《京剧猫》的其中一集,看了不一会儿就把我吸引住了。当时是小青正在给白糖上一堂课,讲述12宗的基本知识。看完这一集,我就对这个动画片产生了兴趣,于是搜出了整部动画片,一口气把第一部看完了。觉得不过瘾,又找到了第二部,一集一集的连着看,直到看完。

以猫来比喻人,主要讲述了人心的善恶。所谓的混沌,其实就是心中的恶念。黯对12宗宗主的主要控制手法就是打上心灵枷锁。凡是被控制的宗主,其战斗力非常强大,被解救之后,他们的战斗力又平常的很。

白糖在第一部里,参加了一次分宗试炼,那一集其实就讲述了心对于善恶的选择。最终白糖选择正义,驱除了邪恶,注意仅是驱除,并不能消灭。

善恶好比阴阳,它们是共生且一体的。每个人都是善念和恶念,不管是佛还是魔,佛善念强大,但也有恶念,只是被控制的很好,或者说伪装的很好;魔将恶念释放到了极致,但心中依然有善念,只是隐藏到了极深处。

善与恶即相互对立,又共生一体。就好比手心和手背,光明与黑暗。为什么“善”显得比较弱呢?因为善的展现,往往好像春风化雨,是一种无形的力,让人感觉不到,却以异常的舒服。而恶,则是将力量尽情的渲泄,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它的感受就是痛苦。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一是二,二亦是一。一是指太极,太极含阴阳两仪,故一是二。二就是指阴和阳,阴阳构成整个的太极,太极是一,故二亦是一。

《京剧猫》和《七龙珠》在“意”上有些像。它们都是一部修行的故事。炼体、修心。

小红老鼠“叽哩咕噜”屡次帮助白糖完成修行。有人说小红老鼠是做宗的宗主,还有的说小红老鼠是修,正是因为“悬念”,才吸引人。就像评书一样,每回留个扣子,就能勾住一群爱听书的人。

在白糖被蜘蛛网粘住时,通过静心,激发韵力,然后使用韵力与其他事物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这里还引出了“万物平等”的概念。

在不断的修炼过程中,星罗班每个人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在第一部的最后一集,星罗班在手宗与黯的化身进行了直接对抗,白糖发大招打败了黯的化身。

而第二部,整部都是与念宗的对抗,其间也与判宗进行了战斗,这是为下一部留下了引子。傀儡师作为第二部的终极大BOSS,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同时在第二部,星罗班的师父唐明也战死,估计让不少小观众为之难过了许久吧。

直到第二部结束,许多谜团也未能解开。

修到底去了哪里?

小红老鼠“叽哩咕噜”到底是谁?

白糖和黯的关系?

只要有信念,就一定会成为强者——修!

看完《京剧猫》的两部动画片,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动漫。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了,非常精彩,又不失其内含。里面的一些话是那样的发人深省,既像心灵鸡汤,又道出了真理。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动画片。这是一部教人向上的动画片。

京剧观后感(篇4)

《三娘教子》是秦腔大戏《双官诰》中的一折,尽管本戏现在很少演出,而这一折却久演不衰。

这真是一折好戏。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素大气。其明显的教化作用,也使该戏深入人心。每每演出时,台上台下能够广泛共鸣,效果极佳。在农村的葬礼中,这也是常演剧目,尤其是那些母亲已丧的人,在灵堂前听着这戏,不由得想起母亲的种种艰辛和关爱,不禁悲从中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出戏唱起时,心里在牵挂着,缅怀着母亲。

不过,这个戏,用来教育成人则可,如果用来教育儿童,则有可能事与愿违。《三娘教子》难以作为家教的样板,却可以作为家教的一个借鉴,从中可以看出家教的禁忌。

首先,家教应对症下药,忌药不投症。那天,薛乙哥从学校回来是因为心里有事:“薛乙哥在南学我懒把书念,怀儿内抱圣贤转回家园。在学校众同学都揭我短,说我是无亲娘难解难参。此一去我回家和娘争辩,谁的是谁的非细问一番。”而三娘并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什么,只是让孩子背书,孩子背不过书,母亲开始责怪,从而引发更大的冲突。要教育孩子,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心理。

其次,家教应循循善诱,忌怒气冲天。当薛乙哥背书不过,三娘打字方出口,孩子说了,要打打你亲生的。这时,三娘控制不住了:“小奴才一言问住我,结舌闭口王春娥。从今不把子来教,春娥免把心来操。若要此事甘休罢,娃娃呀,从今后咱这日子过不成了。讲着讲着恶气翻,那有心情教儿男。任儿成龙飞上天,任儿变虎虎归山。从今后不把奴才管,成龙变虎任儿玩。”在这里,三娘越说越气,竟然说出这样的负气的话来。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很危险的。从剧中也可看出,三娘讲这些话的结果是,孩子说我也成不了龙上不了天,管它呢,我玩儿去了。怒气冲天的时候,最好不要教育孩子。

第三,家教要切合实际,忌把孩子与人相比。剧中有这么的唱词:“谁知你贪玩耍不把功用,有几辈古人讲儿听。黄香檀枕把亲奉,王祥求鱼卧寒冰。商洛儿连把三元中,甘罗十二为宰卿。你奴才将近十岁整,还只顾贪玩不用功。”虽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象这样不切实际的相比是不足取的。生活中,常见一些人教训孩子,喜欢说你看那谁谁谁怎么样怎么样,而这样比的结果往往是引起孩子极大的反感。

第四,教育孩子应就事论事,忌陈芝麻烂枣子说个没完没了。比如,我为了你如何如何,为了你如何如何,往往使孩子厌烦。

《三娘教子》这折戏本身也印证了这些。三娘打呢,还没打,打字刚出口,孩子就蹦了;三娘骂呢,孩子不耐烦了;三娘负气呢,孩子自顾自的玩耍他的了。戏里教子成功,还在于以情感人。

成功的塑造三娘这一形象的名家不少,且各具风采。王玉琴、张惠侠、郭明霞久负盛名,都有很高的造诣,是演三娘的当之无愧的大家。而萧若兰的三娘在唱腔处理上,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确有另一种高明在。

京剧观后感(篇5)

春节的时候去长安大戏院观看了迟小秋的《锁麟囊》,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用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来形容实在不足为过。

在电视上,手机上看过听过无数遍《锁麟囊》,对这个故事十分熟悉,对迟小秋的唱腔也非常喜欢,但是从没有现场看过,所以决定去看一次。

大年初二的晚上,寒风刺骨,可是长安大戏院里缺流动着一股热情,7点30开演,可人们5点多就陆陆续续的到了,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三一群两一伙的说笑着,谈论着,当你走过,都在说着今晚的演出,好多人都在戏院进门处的显示屏前照相留念,显示屏上正滚动播放着近期的京剧演出安排。接着戏院工作人员给人们发放今天的演员表。

7点整,剧场门开放,我随着人流进去,舞台上挂着深红色的帷幕。舞台下方是四排茶座,供尊贵客人享用,其实这也是保留早年听戏的传统。然后是大概13排的阶梯座椅,座椅上当是半圈的二楼。

我的旁边坐着一位男士,自然的就聊了两句,吴原来他是河北保定农村的。他是专程来北京看这出戏的。他说他要坐车到几十里的高阳县城,然后坐车到保定市,再坐车到北京南站,又从北京南站坐车到达长安大戏院。并且还要订上当天的旅馆,明天再原路返回。你想想这要耗费多少周折,多少钱。我感叹于京剧的魅力之大!我的前排是老少三代,广东人,来北京旅游,想感受一下京剧的魅力。我说:你们这次来看的是最高规格,绝对不虚此行。

7点30准时开演,我悄悄环视一下剧场,已经座无虚席。当大幕拉开,锣鼓一敲,人们都安静下来。先是熟悉的购买结婚用品,当迟小秋在幕后念白:啊,梅香,鞋样要……,人们情不自禁的鼓掌叫好,而当迟小秋袅袅娜娜的在梅香搀扶下走到舞台上时,人们更是激动的叫好!春秋亭一折唱的婉转,有力,张驰有度,与琴师沈源配合的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人们不断由衷的鼓掌叫好。在演到洪水过后薛香菱看到胡婆的时候,迟小秋将被这巨大变故打的一时没转过神来,和意识到现实境况的痛苦于凄凉,以及看到胡婆亲人的不舍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看的我眼含热泪。为卢家公子找球的时候水袖舞的酣畅淋漓,引起观众的热烈叫好。跟卢夫人讲述当年春秋亭避雨三次坐座位时的惶恐和最后又不失大家闺秀的大体表现的细腻充分和到位。

我是微笑着看完的,到精彩的地方有时候拿着手机还要赶紧腾开手鼓掌的。感觉这样美好的艺术不鼓掌实在是一种亵渎!另外其他演员也都表现出色。尤其是两个丑角丫鬟,时不时的来个插科打诨。当薛香菱唱到要把锁麟囊给另一乘花轿时,梅香说:您瞧人家这境界,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呀!当薛香菱让薛良去问卢家老爷子时,梅香对薛良说:你跟他说吧,你们俩都是唱老生的,有共同语言。惹得观众都笑了。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当迟小秋笑容可掬走上舞台的时候,人们都站起来,大声含着:好!好!迟小秋说:感谢全国各地的戏迷朋友们来观看演出,今天是大年初二,我也非常的卖力气。说到这儿的时候,观众们又热烈叫好!接着迟小秋唱了一段苏三起解。人们才带着满腔的满足走出剧场。

在我去卫生间的时候,一位等着的老太太还拿着手机看录的视频。我笑着说:再回顾回顾呀?老太太笑了,我说:你说多好听!现在的年轻人就不爱听!好几个人都点头表示同意。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而程派《锁麟囊》更是其中一朵常开不败的娇艳之花。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多处运用对比:薛香菱发大水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对比,卢夫人发大水前后贫富的对比,两个傧相嫌贫爱富的类比,春秋亭薛香菱与卢姑娘贫富对比,洪水后两人贫富与地位的巨大差异的对比,还有洪水前后仆人对薛香菱的敬重,和洪水后卢家丫鬟碧玉的轻视揶揄形成对比。如此的严谨,紧凑蕴含着除了教育人行善积德好人有好报这一点外,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比如贫富不会长久不变,为富不能不仁,人生会有无常等等。更不必说戏词洗练生动,唱腔的婉转动听了。

总之,这次演出给了我满满的艺术享受,让我过足了戏瘾!使我由衷的赞叹:为迟小秋点赞!为程派点赞!为国粹京剧点赞!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点赞!

京剧《红灯记》观后感


京剧《红灯记》观后感

《红灯记》又被称作红色京剧,在这里我觉得红色一词有一语双关的含义。表层的意思就是剧中主角的脸色是红的,在京剧中,红脸代表的是一种忠勇、正直。李玉和的脸是红的,李铁梅的脸是红的,李奶奶的脸是红的,甚至田慧莲嫂子婆媳二人的脸也是红的。深层的红色呢就是指抗日战争,红色京剧即是指明了属性,是描述抗日的京剧。然而这只不过是我的猜想和脑补。
《红灯记》成型于一个落后贫穷的年代,但演员们的演技却丝毫不显马虎。在那个没有现代技术来为之增色、渲染的年代 ,全屏演员的肢体动作,眼神来还原作品,传达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看李玉和的眼神特写,眼神透出的是果敢、正直、坚定。除此之外,里面的台词也很有意思,每一句都暗藏深意,特别是李玉和被捕那一场,与日寇鸠山的唇枪舌剑,两人你来我往对仗似的对话,未提及密电码一字,却句句暗指密电码,台词之精湛,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剧中的唱词更是余音绕梁,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最喜欢的是李玉和被捕前嘱咐李奶奶和小铁梅的那一段,很激情,是全剧中的高潮部分,每一句的唱词亦是颇含玄机。我反反复复听了许多遍,仍不觉腻耳。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意在说革命形势严峻,让李奶奶保护好密电码。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意在指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让小铁梅等候胜利的好消息。
看完《红灯记》,觉得它很切合当下,不忘初心跟党走,《红灯记》不就是一个让我们记住党,记住那段抗战岁月吗?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红灯照亮前行的路。

京剧《杜鹃山》观后感


京剧《杜鹃山》观后感

一直觉得自己足够幸运,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爱戏不久,资历尚浅,却可以得到免费观演以及和京剧名家亲密接触的机会,真真是幸运之极了。也许,不光是我深深爱着京剧,京剧大概也是爱我的吧,所以才会对我一直如此眷顾,在不经意间给我一个神秘大礼,然后,便心花怒放了。
几天前偶然看到北京电台有一个征集观剧团的活动,便毫不犹豫的参加了。切合活动主题当年我和某某一起看戏,把几个月前和宿舍姑娘一起看《碾玉观音》的经历很文艺的写了下来,不想就真的得到了这次免费观演《杜鹃山》的机会,意料之外,欣喜若狂。期间活动负责人打电话来说北京电台要录一个小视频,说不定可以上镜,还可以去后台看演员化妆,更是开心得不行。去后台是我很多年来的一个愿望,但每次看完演出都不知道后台怎么走,在剧院转悠半天,最后还是郁闷离去。
之前在粉丝群里和阎妈妈打好了招呼,约好了周五大兴剧院见,然后就开始心潮澎湃,各种激动,还掺杂着一点点紧张与忐忑。终于等到了今天,带上宿舍姑娘,一路辗转来到大兴剧院,集体采访了一小会儿,便坐下开始看演出了。对于《杜鹃山》,我并不陌生,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听磁带不知听了多少遍,大多数台词和唱段已然熟记在心了。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那时的革命样板戏无疑是极左的,政治色彩极其浓郁,但是小时候的我还没有想这么多,只是单纯的喜欢着样板戏里面的英雄,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革命英雄还是很能俘获一个小姑娘的心的。而且,不论别人如何看待,我一直认为,是样板戏教会了我最初的正义和勇敢。
这次窦晓璇豆豆姐的柯湘我觉得特别棒,嗓音极其的明亮通透,虽然扮相有些单薄,但是爆发力和气场一点都不弱,几乎是我看过的除了杨春霞老师之外最好的柯湘了。其他的演员也都非常不错,印象最深的几个就是穆雨的郑老万,略胖、圆脸、很可爱,和传统戏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詹磊饰演的田大江也非常的棒,身手相当了得,每个动作都干脆利落,相当漂亮。记得之前看詹磊演《打登州》里的王伯当,一下就被惊到了,扮相一流,身段一流,没想到现代戏也演得这么好。张凯饰演的温其久还是让我挺惊讶的,印象中张凯似乎从来没演过什么反面角色,而且样板戏中的反面人物大多都是由丑角饰演的,张凯明显过于帅气了。但是现场效果还不错,张凯把温其久演出了一个有文化的军官的感觉,这和人物设定倒是十分吻合的。
演出结束之后灯光亮起,一下就看到了坐在第一排的阎妈妈,赶紧冲上去打招呼,自报家门之后突然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忽然想起阎妈妈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过如果未来儿媳妇上门的话一定要懂礼貌,先问长辈好,问候一下最近忙不忙,身体好不好之类的,于是便把这几个问题都问了一遍,希望可以给阎妈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想和阎妈妈合影的时候电台的人过来说要再让我们谈谈观后感,于是便到了大厅去采访,阎妈妈特别贴心的说让我们先采,她在后台等我们。整个采访过程进行了十多分钟,结束之后急忙奔向后台,演员已经走得差不多了,阎妈妈居然还真的没有走,还在等我们,真的觉得特别抱歉,也特别的感动。合过影之后随便闲聊,令我惊讶的是,阎妈妈居然记得我在群里发过的每一篇剧评和剧本,把我好一顿夸。当时真的是惊着了,群里戏迷这么多,我真的没有想到阎妈妈会记得我,而且还那么清楚,真的是受宠若惊。阎妈妈的夸奖我也觉得实在是担当不起,平时写一些东西无非就是信笔涂鸦,哪里有阎妈妈说的那么高的水平。整个聊天过程中我大概和阎妈妈拥抱了有三四次,真的是特别开心,特别感动以及特别荣幸。记得第一次和阎妈妈接触是前些天正岩哥的义演结束之后,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观演侧记,阎妈妈问我有没有在剧院见着她,我说见着了,但没好意思上去打招呼,阎妈妈说下次一定得见,自家人哪能不见自家人呢,这句话把我瞬间感动到不行,真心觉得阎妈妈待戏迷太好太好了。之后便是在微博上的各种互动,阎妈妈向来是有问必答,而且绝对没有艺术大师的高冷范儿,特别亲和,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她。说真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这样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戏迷可以和京剧名家有这样亲密的交流,真的是幸运到极点了,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一种缓不过神儿来的感觉,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阎妈妈就是那种你可以和她聊天,可以和她一起哈哈大笑,根本不用顾及身份,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不管是戏迷还是京剧艺术家,都是平等的。能认识阎妈妈,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阎妈妈总说有我们这些戏迷她很自豪,其实最自豪的应该是我们,最应该说感谢的也是我们,演员的本职工作只是把艺术之美带给观众,但阎妈妈却把家人般的爱和善良都带给了我们,我们得到的已经太多太多了。临行之时,和阎妈妈约定,等到八月份孝曾老师和正岩哥拍完电影,群里一定要组织一次活动,一起出去玩,聊聊天,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这群人在一起。
琐琐碎碎写了一大堆,依然特别激动,依然平静不下来,看来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了。窗外夜色宁静,再次相聚八月为期,已然不远了。
国粹京剧 2015-07-24 09:21:35 作者:月满秋心

京剧《裘盛戎》观后感


京剧《裘盛戎》观后感

等假期的熊猫宝宝

今天馆主宝宝下班后,匆匆赶赴蟾蟾观看期待已久的《裘盛戎》,该戏是北京京剧院出品的原创京剧,也算是一部现代戏了。"现代戏"这三个字,含义暧昧,有种触发微笑的魔力。然而馆主早在七月就入了票,对这部戏还是充满期待,原因有二。第一,心愿未了。记得去年7月份有一个纪念裘盛戎先生诞辰100周年专辑套装光盘的众筹项目,小伙伴们慷慨助力,后来还是黄了,怨念至今。第二,工作原因。为了熟悉业务,近日馆主把目光更多地投在了现代戏的历史沿革与表现手法上。传统戏要看,现代戏也要看,里面有一层从"由古知今"到"由今知古"的意思。今天看了原创京剧《裘盛戎》,散戏后竟有一丝快意,戏票没白买,时间没白花,这是一部好戏!(当然了,有些方面,挑剔的馆主依然没有过瘾,但是作为宽容的现代戏曲观众,有一两点闪光点宝宝就很满意了!)

一、剧情好

该戏时间跨度自1963年至1970年,这7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是裘盛戎先生艺术生涯的最后片段,也是近代史中"文革"愈演愈烈的阶段。全剧围绕参演现代京剧《杜鹃山》,展现了裘盛戎从主演《杜鹃山》好评如潮→奉命停演《杜鹃山》→喜闻重排《杜鹃山》→得知扮演C角→彻底劝回没戏唱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中揭示裘盛戎先生在人生最后时光的心路历程,并带出了他身边的人际状态。在那个时代的映衬下,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师徒之情、观众之情、夫妻之情以及朋友之情显得格外真挚可贵,令人动容。

这种专注于表现一人一事的剧本,经创作团队的深挖细抠,使得剧中人物情感得以细腻展现,立意自然深刻,戏就出来了。

二、表现手法好

1、传统戏与现代戏的有序穿插

全剧并不是清一色的现代戏调调,而是根据剧情逻辑,适度地将传统戏安插其中,使得整出戏情绪饱满,错落有致,构思巧妙。这种戏里戏外的表现方式值得借鉴。

全戏以《盗马》中窦尔敦粉墨形象开场,后随着剧情发展,角儿走下舞台回归现实,台上的演员以现代服装演绎那个时代。在表现那个特定时代戏曲特征时,安插脍炙人口的《杜鹃山》"大火熊熊照亮了天"、《海港》、《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经典唱段,台下的观众亦随着剧情,回味属于他们自己的个人观剧史,与戏中人物一起沉浸剧情,酣畅淋漓。在抒发主角裘盛戎或悲愤或无奈时,安插《草桥关》、《铫期》等唱段,巧妙地用京剧传统戏中的经典唱段表现人物情感,使得台上台下情绪饱满,效果卓越。

2、虚实结合

戏中有一处我非常欣赏,就是包公与裘盛戎对话的那段,真可谓匠心独运!

舞台上包公在左,裘盛戎居右,他们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将裘盛戎心中无处诉说的不平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对话意义深刻,值得回味。

包公听完裘盛戎的怨愤诉说后,对他说你一无妻离子散,二无生离死别,这只不过是些些小事罢了。这举重若轻的 "些些小事",道出了包含智慧的人生真谛,展现了贯穿古今的宏大格局。人生在世,纵有不平,那又如何?自认为遭受的大苦大难,是经不起比较的,这就是人生。

台上的两个人物,一古一今,这是一场跨时空的古今对话。一虚一实,这也是一场戏文里的角色与现实中的演员的对话。一此一彼,这更是一场直面心灵的独白。戏看到这里,已经分不清谁是包公,谁是裘盛戎,谁是演员,谁是观众了。

三、题材大胆

反映文革的文艺作品很多,但选取那个时代为背景的戏曲作品很少,更何况这是一出现代戏!这个方面我不能多写的,但这确实是一处振奋人心的地方,值得记录!

四、题材好,观众喜欢

1、老戏迷喜欢。

一来这是一出实惠的戏。正如前文所及,剧种安插若干传统戏经典唱段,使得台下的观众随着剧情,回味属于他们自己的个人观剧史,观剧体验别致。往实际点讲,就是赚了,突然能出乎意料地听到那么多唱段,来对了!二来,该戏题材是表现戏曲演员个人经历的,对老戏迷来说,故事本身就颇具吸引力。

2、新戏迷也喜欢。

这个故事除了将裘盛戎外,更具有一个普世意义,即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如何面对生不逢时的人生际遇。正如国父所言,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即便是那些略带光环身居要位的人,亦有顶在头上的烦恼和压力。更何况生活中绝大数人都在跑龙套,胸中再有锦绣韬略,奈何人微言轻,徒有一腔不平又如何?我想,这种痛苦必然是每个有识之士深刻体会的。遇到不平之事,心中块垒难消,何以解忧?支柱何处?裘盛戎的生活中有爱徒、妻子、戏迷以及知音的支持和陪伴,这些都是足以珍视且值得为之努力生活的精神支撑。那我们的生活中呢?

以自身体验为例,窃以为父母的爱,知己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为自己所热爱的事物每日的付出和积累足以抵抗岁月的严寒,即使感到周遭的一切都与我渐离,不是还有生活在其他时空下的同类人陪着自己吗?不是还有自己陪着自己吗?

该剧虽以裘盛戎的郁郁而终为结局,但通过其曲折人生中那些聊以欣慰瞬间展现,亦为生活中饱受挫折的现代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五、一些好玩的零碎

1、剧中多次提到宁夏京剧院的《杜鹃山》,真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好玩!

2、《裘盛戎》是 现代戏,剧中的《杜鹃山》也是现代戏,以现代戏演现代戏,本身就好玩!这亦表明,这是一次现代戏历史上的全新尝试!有趣!

3、剧中裘盛戎亦道出了现代戏无水袖等,看家本领亮不出来的困境,哈哈哈!

这有点后现代的黑色幽默,现代戏就应该这样嘛!哈哈哈!

反正,这部戏实属现代戏作品中大胆而不错的尝试!给了宝宝很多启发!感谢它!

京剧《桃花村》观后感


小故事、大观念京剧《桃花村》观后感
闻笛 ( 2017级社会学)


不得不说《桃花村》是我有限的观剧经历中的最可爱的一部了。老实的清秀书生,端庄而明礼的小姐,他们本应是传统认知中浪漫故事的主角,但这部戏中最出彩的却是那个俏皮可爱的丫头春兰。
她聪慧,有见识,又不失活泼热情。她用自己的机智应对促成了这段美妙姻缘,也获得了众人的赞赏。同学们都说马珍珍老师演的非常好,唱腔很动听,撒娇的时候让人心都化了。
当然,其他每个角色也都有可爱之处。我很喜欢鲁智深的演绎,与我脑海里的莽汉形象一点都不同,却又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鲁智深身上那种除恶扬善,舍我其谁的爽气、豪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视团圆的特点,传统戏剧即使过程波折,最终也总以欢喜结局收尾。这部戏的故事性很强,充满戏剧性的转折,所以观看过程中不断被他们要如何化解危机这个问题勾着好奇心,感到饶有趣味。同时,从剧情中也可以看出古代的重学风气。书生卞玑虽说在物质方面一无所有,但却满腹诗书,胸怀大志,依然得到了刘员外一家的赏识。这也委婉地告诫人们要注重人的内在修养,不能以一时的得失成败或是外在条件论人。

纪录片京剧观后感


《京剧》是一部由蒋樾和康健宁导演的纪录片,该片色彩鲜明,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美妙。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嗯不怎么懂的人,看着还行。京剧的文化不止如此,有些笼统,却要讲得全面是不可能的吧。

艺术的灵魂高度在先人们的悲壮衬托之下有了,但艺术的精彩却不多讲,怎么普及?(我不知道京剧艺术是应该普及还是应该让他成为少数人的,门外汉就是看热闹的。我看完之后觉得京剧很深不可测了。)

面对历史还是有些避讳,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是要多做解释(反省)呀!

京剧是一个规矩多又严厉的行业,不想让它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染色,但染了色的它又有了尘世的沧桑,又有了一丝荒凉依旧傲然的味道。

当故宫的门在镜头前缓缓开启,随着打开的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来自时代的气息。这里是北京,此时此刻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大都市,人们总说在北京总能够寻找到机会。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总有些东西像是一股暗香,缓缓地流动,若隐若现,却从不消散,京剧在舞台上的绚丽,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离开过这座城市。

人们可以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寻找京剧存在的证据,与200年前的人站在同一片天空下,时间仿佛倒流,回到了200年前徽班进京的时候。

《京剧》是在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部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嗅觉味蕾上的想象,而《京剧》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低沉平稳的男声旁白贯穿整部影片,富有诗意的文字与宏大的音乐交相辉映。《定军山》为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在这一集中按照时间顺序重点介绍了京剧的起源以及发展情况,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提出了京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究竟是应该悲哀还是快乐的疑问,这一句引起了观众的思考,也为下面对于京剧的介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节目中还穿插着相关专家的采访,不同方面的专家会有不同的理解,集思广益,才能最大化的去还原历史,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具有立体感。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衰亡和中国朝代的变迁是同步的,但是有些朝代必将成为历史,而京剧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京剧就像是一个灵魂一个精灵,所有能够驾驭它的人都是传奇。在俯拍的镜头之下,旦角在花底的地毯上旋转着,慢镜头让她的一招一式,每一个身段都一览无余,她飞扬起的衣袖,充满柔情的目光,让她看起来像是一只飞舞的蝴蝶,类似的镜头在这部影片中还有很多,在故宫中,在舞台上,在原野里,逆光的中景拍摄方法,让两个角儿成为两道黑影,身边是半人高的狗尾巴草,草在风中摇曳着,两个角儿背后的天空是暗粉色的,这个场景是美的,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失去了全部的意义,天地之间只剩下打斗的两个角儿,和他们身后粉色的天空。

这就是京剧的魅力,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每一个身段每一个唱词都是那么震撼人心,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每个人都能在京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乐趣。

时代在快速的发展着,快餐文化渐渐占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喜欢看简单的东西,不再用时间去细细的体会一些属于艺术的东西。听京剧的人渐渐的集中在老年人,学京剧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京剧再也不像多年前那样受人欢迎,它似乎快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实际上,真正值得品味的文化是不会真正的离开的。京剧生于中国,必会在中国大地上万古长青。

正如在影片的开头部分,身穿戏服的京剧演员在上海滩耀眼的灯光下完成唱念做打,即使被加上了时代的气息,但是它的灵魂是不会改变的。

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当这座城市从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也是活在21世纪中国人的选择。

当京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知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古往今来,已再没有这样一种艺术同京剧一样见证过中国的沧桑历程,而时光将它变成遗产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京剧已同我们渐行渐远。影片《京剧》选择在这时与观众见面,像是这种古老文明向现代人的一次呼唤。

时光荏苒,时间如同一把流沙将往昔岁月都抹上一把淡淡的土黄色,当影像流过,曾经定格了的图画再次活动起来,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离京剧的确是太远。大量的人工搬演,说是一种艺术,实则更是一种沧桑。我们的指缝太宽,而历史的沙却太窄。我们抓不住的,便用一种诗意的影像来再现。逆光拍摄下的画面,京剧曾经的繁华好像就在眼前,可又总是那么疏离。于是,在泛黄的画面上,我们只能同时光一起行走,努力走近那个本属于我们,却又离我们悄然远去的世界。

现在,京剧已不同往日一样繁华。正如那位剧评家所说,京剧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仿佛是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极其微妙的庄严与宁静。京剧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悠扬和曼妙,好似影片中升格镜头下旦角的舞姿一样。影片的音乐从不间断,同细水一般浸润着画面的每一个角落。有京腔京韵的传统,也有高山流水的诗意,不仅唤起人们对于舞台的绚丽与浮华的追忆,也唤起人们无以掩饰的光荣或梦想,成就或遗憾。抛开京剧的泥土气息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会深深地感到繁华已成为过往,所有的热闹已归为沉寂。当我们再次审视京剧,会发现比流逝和遗憾更有力的唱腔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中国情怀。

乾坤一台戏,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角儿辈出、流派纷呈的背后,历史来路上的京剧给今天的我们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恍如时代万花筒般热闹缤纷的世界。影片《京剧》的成功之处正是它用冷静和理性的目光审视历史,让我们看到京剧这门国粹的高贵与不凡,从而让更多的人找回久违的文化认同感。

前言:本学期选修了京剧艺术欣赏这门课,由于小学期时间很短,满共就上了8次课。结课时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是京剧怎样吸引青年观众,适逢自己看完了《京剧》这部纪录片,所以就围绕这个题目随便写了一些。诚然,此套纪录片中存在很多知识上的误区,但对 于我这种对京剧还一知半解的人来说还是很有一看的必要。

还记得在高中的一次正直课考试中遇到的一道题目就叫做京剧怎样吸引青年观众,当时自己答得是大段大段空洞的理论,心中对京剧的唯一印象仅有国粹二字,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时隔两年,同样的问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这一次我想尝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解答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京剧是如何让我着迷的。至少,我也算是青年观众的一员吧。

小学期选课的时候看到了京剧鉴赏这门课,同时自己也接触到了央视出品的一套纪录片《京剧》 。纪录片一共有八集,而刚好我的课也有八堂,所以每上一堂课之前自己就会先看一集。今天看完了最后一集,正好也该结课了,京剧对我而言已经不再那么神秘,而是充满风雅与韵味。

细细数来,京剧从三庆班进京表演至今已走过二百余年,和中华上下五千年相比,这短短二百年貌似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悠久,但京剧所经历的这二百年确实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的二百年。如此观之,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直伴随在京剧左右。

京剧最为吸引我的地方不在剧本,不在唱词,而在其人。正如老师第一节课所提到的一样,京剧舞台上靠的是真功夫,有没有唱一唱便知。一天不练戏,自己知道,两天不练戏,师傅知道,三天不练戏,就彻底生了。正是因为京剧这样独特的要求,京剧人也从未停止过对自身的要求。自古以来,科班制就决定了一个人要想成角儿,不打可不行。一个打字背后传承的是无数人对舞台上那份荣耀的向往。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出自叶春善的这份谏言是多少辈京剧艺人一生都在恪守的准则。

自古以来,梨园伶人一直被视为与妓女同等的下九流之阶层,而京剧的出现使得伶人第一次受到了来自大众的礼遇,捧角儿之风的蔚然盛行使得伶人已不再是原先的不入流之辈。最早的捧角儿行为或许就来自谭鑫培的老生,再到后来梅兰芳领衔的四大名旦,还有杨小楼、马连良、余树岩、谭富英、杨宝森等等京师名角儿,伶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追捧唯有以更出色的表演予以回报。

戏曲艺术一向都走在时代的前沿,时时刻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民国时期,受时代解放思想的影响,渐渐地,女性演员也走上了京剧的舞台,旦角只能由男性出演的传统也被打破。花魁刘喜奎、东皇雪艳琴、偷学技艺出身的新艳秋,京剧艺人身上独有的那份大义凛然的气节也同样传承到了女性演员身上。

时至今日的大多数人已无法理解为何当年京剧会那么红火,为何一部戏能让人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虽然自己接触京剧的时间也不长,但心里就是单纯的喜欢那种捧角儿的感觉。那是一种对艺术的极力褒扬,是一种对艺人的肯定,更是一种打自心底的尊重。

既然京剧如此受国人之追捧,又如何落至今时今日这般境地?不得不提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运动。从改戏,大量经典剧目的禁演,到改人,艺人接收思想教育,到改制,传统的戏班成为了公私合营乃至国营的产物。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后给予了伶人从未有过的尊敬,但一句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则彻底的改变了京剧的面貌。加之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看戏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仿佛已不再如原来那般沉重。

在进入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之后,京剧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冗长、慢里慢条的唱腔仿佛与这个时代愈发的格格不入,难道京剧真的就将如此没落?我想这份担心是每一个关心京剧的人所共有的。现在不仅是青年群体,即便中年群体中的票友也是少之又少。而且京剧给人一贯的印象就是专属于老一辈的产物。

但我个人认为这一切的错不在于京剧本身的形式与特点,错的是这个社会,是这个浮躁与势利的社会。当下处于边缘化的又何止京剧一员,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都渐渐不再读书的环境下。古典文学名著和京剧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如何吸引青年观众,时至今日古典文学名著给出的答案是迎合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梗概、精读本大行其道,厚实的原版则无人问津。再好的书也卖不过成功学,再好的戏也唱不过流行歌手。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那无论做多少努力都无法使京剧脱离边缘化的困境。

近年来有很多人都做过相应的尝试,期望通过给京剧注入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来吸引眼球,甚至于有人荒谬至推出比基尼京剧。先不论商家的出发点,但就影响结果而言京剧永远只被视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人们记住的仿佛总是比基尼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

两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京剧一路走来实为不易,而这一切只在于一句话:贵在传承。现阶段的京剧已经处于一个完整的阶段,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固守传统是第一要紧。不应在时代的更迭中乱了自己的脚步,踏实为上,失去了传统就是失去了京剧的根。

两百年的卑微、屈辱或荣耀、风光,两百年的苦闷、彷徨或呐喊、抗争,京剧以自己载歌载舞且歌且行的亘古姿态,为一个民族持续的奉献温暖、欢娱和力量。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京剧是否最终会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挥手作别其实已并不重要。我们对于京剧所怀有的希望与期盼本就不建立在对于生活的妥协。

尊重传统,敬畏传统,我想向我身边所有的同龄人推荐这门美的艺术,并且由衷的道一声:京剧万岁。

观后感《新编京剧历史剧《花蕊》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