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话剧《怜香伴》观后感。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话剧《怜香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15年第一场话剧是《怜香伴》,嗯,应该说是彩排,名字超级有诗意,想去看是因为和戏曲有关系,它是笠翁十种曲之一么,也似乎听过有京剧和昆曲的版本,于是乎亲爱滴崔老师告诉我可以观看彩排,这相当于电影的超前点映场啊,我就毫不犹豫地去了。
去之前,预感肯定不会和戏曲故事一样简单讲一对女同如何历经万难在一起的温情剧,果然看着看着觉得是穿越剧,到了最后我才知道这原来是问题剧。
整部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还原了戏曲故事的诗意,时间是三个部分里最短的,像是个引子。在庄严的庵堂前,一个青衣女子崔笺云,一个粉衣女子曹语花,因为一个爱她体香,一个慕她诗才,两个人就如同老套却又唯美的才子佳人一般一见倾心了,并许下来世生为一男一女共同结伴的诺言,梦幻而又浪漫。之所以是结伴是她们梦想拥有超越夫妻情的知己意,这一点在曹语花上场之前,音乐已经变成高山流水,强烈暗示了两人想成为知己的意愿。在这部分,因为崔笺云性格爽朗,又会写诗,常常主动表达爱意,像是戏曲里小生的角色设定,而曹语花家教严格,较为羞涩腼腆,体香怡人,更偏向花旦的角色设定,这种感觉随着演员的表演深入更加强烈,从一开始觉得别扭到后来想着越剧里面也常常是两个女人卿卿我我(小生也是女演员),也就看着挺舒服了,不过崔笺云的表演总是让我不自觉的感觉她已经套上了小生的戏服,略显硬气,所以是不是两个演员可以更柔美一些,更具有古典戏曲的韵味一些,这样是否更能如梦似幻,甚至可以有一丝诡异美的成分,为后面的戏做足铺垫呢?
第二个部分是两个人物穿越到了民国,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上海,崔笺云变成了交际花,曹语花嫁给了一个孝顺老实的男人范石,靠崔笺云的接济得以活命。崔笺云感觉上海即将面临战争灾难,想要带着曹语花和范石一起坐轮船到台湾,她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当掉了所有的首饰衣物,还卖了房子,最终换了50根金条,只为了买三张船票。在她要向那个可以弄到船票的人买票时,却因为物价飞涨只能买两张,于是她将仅有的两张船票送给了曹语花和范石,曹语花最终还是把船票还给了崔笺云。在两人见面的聊天中,才知道这么多年来,曹语花一直逃避面对崔笺云,这竟是她第一次来到崔笺云的住处,也是崔笺云最后一夜住在这里,她们回忆起了一起听《怜香伴》的日子。因为曹语花有苦不能言,又有另一个真实的心理影像曹语花出现,不断地诉说她的内心独白,与那个面对崔笺云的曹语花互补。曹语花骗了崔笺云,说要和她一起去台湾,为了保护她而编织了一个永远不可能的美梦,结果崔笺云一个人上了船,但上的那艘船不偏不倚却是太平轮,失事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因为船票,悬念感很强,一直都想知道谁能够得到船票,但是我更投入的是曹语花来见崔笺云,前面辛苦凑船票的部分虽然是强调崔笺云有多么爱曹语花,但觉得有点拖沓,是否可以进行压缩,重点渲染后面的见面呢?似乎台词中有提到前世的缘分,是否可以把前世的约定编排进故事里呢,哪怕她们还保留着前世的记忆,记得那个诺言?
这一部分两人经历生死离别,最后像是崔笺云的灵魂回来了,一番你躲我捉之后两人紧紧靠在一起,算是不圆满中的圆满吧。一直在她们后面那些在大海里挣扎的人们营造的效果不错。
ps这一部分本来应该很感动,不过提到金圆券,我就想起来《北平无战事》,提到太平轮就想起来章子怡演了一半的电影《太平轮》,莫名戳中笑点。
让人觉得意外和惊喜的部分是最后来了大反转,突然现实空间变形了,对于夫妻的性别观念与现实社会完全相反,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认同同性恋,排斥异性恋。后脑勺带着面具的演员背对观众开始互相交谈,鄙视异性恋,让人捧腹大笑,从悲到喜的转换很突然,但也觉得很好玩。
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紧接着上演了一台春晚小品样式的故事,按照这个空间里的性别观念,一对老夫妻是一对恩爱的老男人,他们的儿子找了一个对象,是男人范石,但他却爱上了一个女人。撇开这个啼笑皆非的设定,其实故事很普通,就是范石抓小三,发现小三竟然是个女的,接受不了这样的变态,愤然离去,男主人公携爱人向爸和爹倾诉心声,乞求祝福,这时曹语花上场,说了一些话记不太清了,全剧就在他们跪下的背影中结束。
结束的时候觉得应该没有结束才对啊,感觉有点仓促,不连贯,也有意犹未尽。
话说演出结束,导演突然说来B版本,瞬间傻眼,起初以为是谢幕的版本,后来感觉像是接着第二个故事演的,两个女演员在台上,演员的台词也没说什么,不太好猜这个版本的样子,但是我挺期望两个女同之间发生类似的故事,毕竟前面都是女同,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开始讲男同的故事呢?
将同性恋这个敏感的话题放在这样一个虚拟的设定空间中演绎,让人不反感,容易将心比心,比如老人问儿子的异性爱人:你们在一起怎么生孩子?她回答说大不了我们自己生一个,就好像同性恋者说大不了我们要试管婴儿一样。观众在笑着接受的同时,也能试图理解同性恋者的处境,能做到如此的确创意很赞。
但也有一些遗憾存在。
如果把此部分当成问题剧来看,不够格。结局点到即止,只是最后诉说了主人公心中发现自己性别取向不正常的痛苦,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同和尊重,没有探讨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来源,他们面对同性和异性的心理机制又是如何运转的?他们是如何理解爱的,与知己的概念有何不同?重要的是他们是怎样处理自己与自己,与爱人,与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他们或屈从世俗伦理观念,伪装自己,或听从内心声音,受人鄙视,不管是何结果,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体验和理解的矛盾过程,这是我最大的关注点。但是目前的演出版本涉及甚少,也因为前面已经过多占用了演出容量,到了这里也只能以小品的形式提出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如何接纳同性恋者的问题。我觉得编剧是否可以大胆用变形空间将一系列问题代入,在丰富故事的同时,增强观众在同性恋者这个身份里的体验,进一步启发观众对于同性恋问题的思考呢?
故事风格不统一,造成舞美浪费。舞美设计视觉效果很棒,纱的朦胧轻盈,加上多媒体的投影,融合的很自然,也很贴合怜香伴这个诗意的名字。这个布景最贴合时间最短的第一部分故事的意境,在第二部分,被投影打出的民国上海背景遮盖掉了,不过也充当了投影幕布的作用,第三部分好像忘了纱哪里去了,没有怎么用。我觉得是剧本结构不太合理,造成舞美视觉效果没有充分利用。三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风格,先古典再民国再现代,虽然所有的元素都有了,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呼应,像是三个故事硬拼在一起,特别是最后一个,除了人名之外跟之前的故事完全失去联系了,即使最后曹语花穿着民国的衣服走上来,但是也感觉不到完整性。
既然最后设定了一个虚拟空间,不如扩充这一部分的内容,成为整部剧的主体,用更荒诞的手法去表现人物和故事内核,甚至可以改变虚拟中的现实主义表演方式和正常的叙述方式,面具人可以多做利用。把民国的故事压缩,将开头的古典故事贯穿全剧,在结尾处也用这两个古典人物收尾,是不是能够让古典与先锋对话,也能够首尾呼应呢?当然这只是在现有演出基础上我自己的臆想罢了。
另外两个一前一后斜放的框,似乎暗示同性恋者想要打破世俗约定的性别观念,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的愿望,也想让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约定的框架里,成为不可能的真实,特别是为了最后一个虚拟的设定,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以上是我看这部剧的一点点思考,总之,我觉得这部剧惊喜的是有创意,但遗憾的是深意欠缺了一点。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话剧《赶集》观后感


话剧《赶集》观后感


这话让人怎么说呢?相当意外,非常意外,肯定要意外!
如今还有人把老舍先生的文字改编成话剧,而且竟然有一大票人们挤挤擦擦地拥到天桥艺术中心剧场,只为去看一场六个大男人演绎老舍七十多年前小说里男男女女的喜怒哀乐。这都什么时代了,这都小小人物贷款买苹果X的时代了,还提喽出来这些老古董来编话剧,这就是吃饱了撑的,简直的!

要不是剧本策划关大爷知道我一向懒惰和贪小便宜的心态,热情地用赠票手段给我挖个坑去跳,我是绝不会去沾什么话剧这类高雅艺术的一丢丢儿边儿的。窝在家里刷刷朋友圈,看看可以让人忘了自己还有脑子的抖音小视频什么的是多么的惬意。何必跑大老远往高雅上凑合,在如今的世道,那是多么的装和累!

无论如何,白来的几百块钱的戏票是不能浪费的,那不符合我们当今的道德观念。我磨磨蹭蹭地坐地铁倒公交,历经一个半小时,甚至用上了百度地图,才找到了天桥艺术中心的大门,打这儿开始我就不自在。这是珠市口大街?我以为我走到了某个河北县城行政中心的地盘:牛X的楼房,宽宽的街道,大片的树木,除了对面依稀可辨的自然博物馆是我久远记忆的模样,这哪里是老舍先生的北京啊?这哪里是乱糟糟却有意思的南城!

行吧,我不乱讲话了,徒然给自己添堵。连赐予我快乐小胡同串子童年的朝内南竹竿胡同,都从精美的四合院群落变成了乱哄哄的大杂院,经过00年代初的拆迁,再进一步变成了立体的更乱的大杂院。现在偶尔路过南小街,看着戳在那里,还没羞没臊写着南竹竿胡同字样的路牌子,我就气儿不打一处来。生气之后想想能做什么呢?改变的何止是街巷!然后就灰溜溜走开,该干嘛干嘛去。

拿了票,进了剧场,更不自在了。老的少的,还是那么多人。烦不烦啊,每天在路上、车上、超市里、写字楼里,就看人了。都不过是满脸的心事,麻木的眼神,皱得像小山似的不耐烦的眉头。虽然这里面的人都是悄声低语,甚至笑眯眯地期待地看着四周和紧闭的红色大幕,我就觉得他们是为了装成高雅和懂艺术来的,这世道,有几个有那么多闲心和本事儿惦记高雅。

找到自己的位子,我就来个北京瘫半躺进舒服的椅子里,谁也不看,掏出手机在那里开始刷朋友圈。

到点儿了,灯光却没暗下来,啥意思这是?我这手机还没来得及静音呢,大幕后面就钻出来个穿长袍戴瓜皮帽的家伙,不过这衣服可不讲究,支支楞楞的一看就是纸的,你看,现如今高雅就是这个下场,连道具大褂都做不起了,你是演的什么戏!不过也难怪,什么动批啊,天外天啊之类的服装小商品市场都被当低端请走了,估计他们也没地儿买便宜衣服了。再看足足六幕戏的布景,就那么几个高大的木头框子装上竹帘子转来转去的假装房子,假装院子,假装街景。我确定这是高雅艺术没有市场导致没有资本支撑的实证!巴菲特说了:,算了,不说了,巴菲特从来不会投资话剧。

这位纸大褂的爷上来就宣布《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
壹,在观剧之前,务须伤风,以便在剧院内高声咳嗽,且随地吐痰。
呵呵,这个有点儿意思了,这不是老舍挤兑70年前观众的小杂文吗!我才不上当。不过,没读几段儿,这位先生,却走到观众席里面,让观众替他念,观众还傻乎乎地争先恐后抢着举手,你说这台词都让观众念了,你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你凭什么还卖票啊!这可真是人心不古,以活跃气氛为名占我们观众便宜,我心里这叫一个不自在。

恩,纸大褂的爷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偷偷摸了一下他的衣服下摆,没错儿,一定是纸的,颜色和图案是画上去的,可颜料又值几个钱儿呢,切!

等观众拖拖沓沓地念了几段,纸大褂的爷大概觉得有点耽搁时间,影响他们散戏后吃宵夜。快步跑回台上,把剩下的读完了。大幕拉开,就开始了第二段《创造病》。俩男的装成小夫妻的样子,服饰鲜亮,可依然都是纸做的,记住哈,全部戏装竟然全是纸的,你说把角色都弄得跟漫画儿里的人儿似的,除了缺钱买道具,就是为了达到以古讽今的作用,这是一定的。导演准是把住了老舍先生一贯对中国人坏毛病刻薄极了的手段,现如今都讲和谐文明,虽然有点过头儿,变成了冷漠疏离,可这么做也太过分了一点儿。

接着就是《牺牲》、《黑白李》、《邻居们》几个老舍先生短篇改的几幕。说实话,我竟然都喜欢了,黑李替兄弟白李去死的时候,因为整天盯着各种屏幕而干涩的眼睛竟然湿了一湿。

具体的剧情我是懒得在这里重复的,老舍先生的《赶集》在书店里摆着呢,自己寻去,或者买了票去天桥艺术中心看看话剧,我没空给你们在这里废话。改编的还是不错,虽然,我们看过原著的,很难会对改编成戏剧电影的小说全部满意,但是,至少保留了原汁原味神韵的这个话剧,我倒是越看越消失了开头就摆在心里的不自在。可以说甚是满意。更打心眼儿里头感谢关大爷赐予的参与一把高雅艺术的机会。

其实这所谓高雅其实就是把最俗的生活,提炼成永恒的段子。而永恒,那就是人们心里永远不变的一些善良,一些亲情和一些小小的坏毛病。所以我劝大家伙儿别装,像老舍先生这样的生活中得来的艺术,才是高雅。那些不知所云的看不懂的高雅,才是装!用鲁迅先生的口气说:那简直是一定的!

等全体六位都变成了穿着纸大褂,戴着圆礼帽的爷,走出来一起读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不自在的心情就几乎消失得没有了一点儿点儿,不由自主地和着纸大褂们默颂了起来。老舍先生描述的理想家庭和那个小小院子的情景,听着,念着,回味着,才知道那就是日常的天堂,生活的真谛,心里除了舒服就是舒服!我似乎听到了大人们在院门口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看到了枣树的影子在瓦片上缓缓的爬行着,闻到了墙根儿下青苔潮乎乎的青涩味道。

至于开头儿,为什么说关大爷给我挖了个坑去跳呢,是因为老爷子一直痛恨我堕落到整天只在朋友圈里三言两语地胡说八道,几乎忘了啥叫写正经文字,就用这么个法子督促我上进一点儿。散戏第二天,就在微信里打上门来要观后感,吓得我几乎要屏蔽老爷子了,想想他们读书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底限,还是没敢下手。而老爷子过后再绝口不提此事,更是让我惴惴不安。今天去老爸家,爬上书柜翻出《赶集》原著匆匆温习了一遍,回家我就这么胡说八道乱写一气,交差了事儿。可离开看话剧《赶集》那个星期五,也是过去两个礼拜了,对不住啊!不是对不住关老爷子,是对不住自己尚未完全泯灭的那颗赤子之心。(对不住关老爷子,别打我。)

话剧《人赃俱获》观后感


话剧《人赃俱获》观后感

从周二首映前见面会结束后,盼星星盼月亮的盼到周六 ,终于可以去看人赃俱获了,满心欢喜。
当灯光再次变暗,影影绰绰的看到两个人影,凭着第六感,和对身型的判断:枫哥出场了[鼓掌]当一束追光亮起,打到二人身上,果然,第六感正确。
说实话,只在枫哥出场的瞬间花痴了一下,因为接下来完完全全的被剧情带走了!沉溺在剧情中,根本来不及花痴写给一个努力的boy和认真的团队人赃俱获观后感一出场 走路形态也好 神情也好 完完全全的是个小偷,是丹尼斯。根本联想不到琅琊榜中景睿的侠气。老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表演来说,我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但门外汉有一句话想说:演的好棒!(就是这么简单粗暴[doge])丝毫不会串戏,也不会把生活中帅气逗比的他联想到写给一个努力的boy和认真的团队人赃俱获观后感
略略嘶哑的嗓音,一丝不苟的表演,一个大大的赞送上。记得多喝水,还有贴心妹子们送的润喉糖。明天还一场,加油!
为了戏剧的冲突,演员一次次的摔倒在舞台上真的是很拼很赞很敬业,也很让人心疼;看着汗水从哈尔,从丹尼斯脸上流下滴落,由心底的佩服和心疼。
掌声,鲜花,好评,是你们应该得到的。
演出结束后,小伙伴们默默拿出手幅,您冲着台下挥手,当时真的好开心。枫靡天下,熊宝相随,不是说说而已。
在这里,也要给您道个歉,给您送礼物的时候打断了您和别人的谈话,真是对不起。因为我怕您马上就走,而礼物给不到您。但无论什么原因,打断别人说话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我诚心的向您道歉,也向和您交谈的那位姐姐道歉写给一个努力的boy和认真的团队人赃俱获观后感
一个秘密乐园 一个迷你暖蛋 一张明信片,聊表心意而已。希望工作之余,可以闲时娱乐。工作再忙,也请千万照顾好身体。祝平安喜乐。
最后,正儿八经的结个尾:
谁能想到,救死扶伤的护士居然是个杀人犯;谁能想到,本应刚直不阿的探长竟收受贿赂。原来,在金钱利益面前,人性竟如此黑暗。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对现实里某些现象的讽刺吗? 三字经里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那后来呢?性相近习相远了吗?一时被利益遮挡的眼睛,何时才能睁开。
当爸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眼角闪着泪花,听着后边的争吵。那个场面,真的忘不了。
谢谢导演,每一位演员,每一位工作人员为我们带来的这场直击心灵的盛宴。

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


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

晚上看了话剧《哥本哈根》 ,这是一部让人致敬的作品!
剧情如下:剧的表现形式是三个人死亡之后的亡灵展开的对话,亡灵分别是二战时期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和波尔的妻子玛格丽特。海森堡和波尔都是犹太人(波尔是一半的犹太血统),在当时的环境下,德国迫害犹太人,并且入侵和占领了很多国家,很多德国犹太科学家都逃到了美国,如爱因斯坦等。在1941年,德国侵占了丹麦,当时两位物理学家都被德国警察所监视,在德国负责核反应堆研究的海森堡仍然冒着危险来拜访丹麦的物理学家波尔,波尔是海森堡的老师、朋友、甚至如同父亲一样。三个亡灵是很多年后三人死亡以后的存在,他们在一起回忆到底1941年的见面都谈了些什么,和揭开了一些误会,当时的更具体的情况是这样:虽然是犹太人,但海森堡仍然负责了德国的核技术研究,当时美国和德国都在研制原子弹,海森堡意识到了制造原子弹的方法,但却没有去深究,他处在了矛盾中:作为一个科学家,是否应该努力研究出核武器,帮助自己的祖国德国进行战争毁灭其它国家?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拜访波尔,当时波尔实际上也在暗中帮助美国研制核武器。两人在哥本哈根见面以后,海森堡提出了自己的遗憾,但两人却因为各自的立场和当时的环境,并没有深谈下去,仅仅开了个头,海森堡又回了德国。后来波尔去了美国,帮助美国研制出了核武器。在二战后期,美国将原子弹用于了对日作战。总所周知,德国没有研制出核武器。在剧中,海森堡的亡灵说出了自己当时的策略:一方面继续负责德国的核反应堆事务,让核反应堆用于能源,一方面让核武器的研发处在只开花不结果,事实上是表面在为希特勒研制核武器,实际上是在拖延,而正因为如此,德国才并为研制出核武器。他当年去拜访波尔,也是希望波尔可以和美国的科学家们一道,在核武器的研究上有所把控,因为他的道德感告诉他,科学家不能完全成为了杀戮的工具。但因为1941年在哥本哈根二人的会面只是点到为止,而且也不能根本上左右美国开发核武器的步骤,所以后来美国制造出了核武器。

剧目的表现形式很新颖,话题也很深刻。作为科学家,海森堡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研制核武器是帮助祖国杀戮外国,可不研制核武器,自己的人民就可能受到杀戮。另一方面是美国等同盟国正在研制核武器,其中还有自己的挚友加老师,所以不知为什么,海森堡就来拜访波尔,可应该说什么?各自有各自的阵营,所以也只能点到为止,还需要一步步的回忆和讨论,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才最终理清楚所有的误会。话剧还表达了人对自我探索的无知、对科技带来杀戮的反思,最终观众们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我们使劲拍手,对台上扮演德国科学家海森堡的演员深深致敬:我们感谢在历史的长河中,在那样最疯狂最辛苦的黑暗年代中,还有微弱的光亮,艰难地试图照耀这颗曾经快要爆裂、自以为是宇宙中心的星球。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分析美国当年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必要性。当时美国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受到日本的拒绝,美国遂使用了原子弹,但事实上,当时日本已无能力反抗也无反抗意图,只是希望谈判能保存天皇,而继任罗斯福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却执意使用了原子弹,真正的目的还有其他意思:对日本带来战争的报复;对即将成为最大对手苏联的威慑;还有就是杜鲁门本身的性格特征!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几十万亡灵成了政治家功勋章上被拭去的污点,痕迹不再被显示和提起。风光的是赢家和明星,可或许很多时候这只是一个碎片。海森堡,曾经在是否帮助祖国发展核武器上面临着选择。事实上,祖国不等于政府,对祖国的爱和政府的爱不一定要划等号。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每个人都是全人类。在看《哥本哈根》时我想起了中国古代被秦国坑杀的四十万赵国战俘、想起了wen ge 时死于jia bian gou的人吃人的惨剧,我们有关系吗?
我们看到了外界,躲避着外界的危险,并随时准备反击或侵略,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国境边界,但或许我们应该梳理下我们的内在和彼此的联系。

头脑中出现一副画面:人如同石子,飞向了大海。石子都想激起最独特最大最持久的浪花,但无论是怎样的玫瑰绽放和浪花飞溅,都只是一瞬,既然如此,或许我们所能拥有的占有,最值得是专注于本身,绽放本身。

话剧《海鸥》观后感


话剧《海鸥》观后感

由清华同学会成立的上海缘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的第一部话剧《海鸥》,今天的演出非常成功,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微剧场近距离观看话剧。演员和观众的交流就像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息息相关一样,沉浸在剧中的观众连咳嗽都不敢发出声,生怕打扰了中间舞台上的演员。这部剧由九零后女生谌桔改编自契诃夫同名巨作《海鸥》,由两个年轻的男女演员丁宁,丁辉出演,他俩一人分饰两个角色,这也是全球首次《海鸥》话剧只用两位演员的一次尝试。披上外套就是妈妈,脱下外套就是二十岁女孩,两位演员的表演十分到位,角色极其容易分辨,特别是女生的演技自然娴熟完全融入到角色里,超棒[强] 编剧把契诃夫深奥的原著改编成中国小镇发生的故事,贴近生活接地气,好看[赞]只是剧情结束前阿科的又一次自杀显得有点突兀,找时间得请教下唐老师[微笑] 整天在商场里搏杀的我们偶尔静下来看看文艺点的戏剧,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一次身心的调整,再次感谢唐大姐和会长的引领。

话剧《清明》观后感


话剧《清明》观后感

这是一个话剧。校长的形象饰演得非常好,可以作为偶像去学习。他的气场可以学习,与人的见面礼也很好,胡适和校长见面见面礼非常漂亮,胡适在几米远的地方的时候就停下来喊人,然后别人应了之后在上来与人握手。非常地热情礼貌。
校长为人正直,所以最后什么把国立第三大学申请下来了,把自己的校长职位搞丢了,其实那个时代这样的人,这样的叫正直,这个时代已经找不到这样的人了,这样的人也做不到校长,因为他没把甲方的人服务好,人在社会上有很多甲方的人需要服饰,人还是要能够变通一点,不然社会上不好生存。
那时候的人的爱情非常简单,甚至校长的侄女愿意嫁给一个将死之人。可能日久生情吧。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可能真的能让人不顾一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形容人每年都有变化。物是人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校长,你们怎么来了这也是打招呼的一种,但现实生活中不太常用。其实看话剧以及电影可以学到很多打招呼的话术,可以多关注关注。

相信《话剧《怜香伴》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