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心理罪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心理罪读后感1000字

心理罪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

樱桃

很开心参与这次受益匪浅的读书会,让我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罗杰斯心理治疗》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编者从罗杰斯一生的临床实践中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十例个案文字记录,了解罗杰斯的理论观点和临床实践情况,感受大师风范的高度共情以及"以来访者为中心"人本主义原则的实际应用。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来自各个不同学派的心理治疗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讨论及点评,让我们能在各个视觉层面去看待每个个案处理得好与不足的地方。

罗杰斯最具深远影响意义的是他"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和以这种理念为基础的治疗方式。他打破了传统"指导式"的心理治疗,他不同意治疗师通过干预指导来提高来访者对自己内在心理的认识,而是认为最能改变自己的人是自己,不是别人。因此,他首度称前来咨询的人为"来访者"或"当事人",而非"患者".罗杰斯由此发展出一套非指导的、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更加平等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而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来访者的"个人成长".

罗杰斯创新地提出"人是可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从案例中我发现,如果来访者能够感受到治疗师是在真挚地、诚恳地与自己谈话,设身处地理解自己内心隐秘的世界,而不是在掩盖自己和扮演"医生的角色"时,他们会打心底认为即使自己说出一些"不可被他人接受"的观念或行为,也能得到治疗师的包容和积极关注。此时来访者就会感到一种完全安全的谈话氛围,此时再在治疗师鼓励下进行进行自我探索,通过这个过程,来访者就能启动"促进个性改变、形成自我成长"的"自然过程".

其余学派中有很多具体的技术和方法,相比下,来访者中心疗法并没有过多的技术和方法,但其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感觉自己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如果有一个人能认真地倾听你的表达、一直和颜悦色地关心你、向你询问以保证能准确理解你,那么你会体验到一种感人的真情。在治疗师坦诚的态度、及时的反映、准确的表达下,这些都可以使你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来访者能够真正重新开始认识自己。

事实上,罗杰斯是一位情感投入的倾听者。从罗杰斯的个案中可以看出,不论对象是有一般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还是严重障碍的患者,他总是那样真诚和恭敬地倾听来访者的倾诉,全神贯注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思想、恐惧和内心冲突。在罗杰斯的共情反应中,包含了对来访者在智力、情绪和精神方面的理解,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来访者。尽管罗杰斯使用的词语总是非常简单,但他对来访者的情绪状态极为关注并异常敏感。

从书中可以看出,罗杰斯在治疗中以人为本,根据每位来访者的独特需要进行灵活反应,因势导利,从而使来访者的状况发生了好的变化。或许罗杰斯的做法也不全是"教科书式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展现了一个大师应有的风貌,他能够真正坦诚且诚挚地与每一位来访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一点令我十分敬佩。这是一种深刻的关怀,也是人本主义所提倡的,更是世人应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参加此次读书会,也让我体验到在这个团体中组织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成长与提升。很开心能够参与这次受益匪浅的读书会,希望下次还能再次参加。

樱桃

2018.01.16上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会的永远只有从小到大的那唯一一招,尽管这一招已然那无力解决任何问题。

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这既有力又有温度的拥抱告诉她:“你很重要!”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1.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的招式却未有过实质的变化。

成年的生活往往不过是童年的投射,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内核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的“觉察”,至此,我们发现,虽然外界环境在变化、我们的年龄也在增长,为人处世也日渐圆滑与成熟,但某些“内核”的东西却不曾改变,也会有一些问题是长久思索却始终不能得知的。因而,进一步的“觉察”更为重要——”你如何成为了你?“

2.我如何成为了我?

遗传(先天)+环境(后天)+潜意识的决定(创造性的解释)

”遗传包括你的基因。环境包括你出生之后面对的家庭特点:你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养育风格,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你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你的兄弟姐妹以及你的出生排行。在你与你所处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人的互动,寻求归属感和特殊性(独特性)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是谁“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解释。这些童年时期形成的信念已经引领你取得了成功,而它们可能也给你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遗传的影响:曾经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个子矮,常常觉得自己不如那些个子高的人,在前些年,我会刻意回避身边格子比较高的人,总觉得自己跟他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的朋友里平均身高也是不高的。这就是一个潜意识的决定,包括后期在职场,我总是认为个子高的人在工作上会显得更成熟。在别人看来这实在是一个说不通的逻辑。这几年,虽然更多的放开了自己,也对高个儿的朋友来者不拒,但那也是相熟之后,我才会觉得舒服一些,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并没有真正觉察到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作用,但是随着自己的成熟,我已经看到了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这是一个好的改变。

二次觉察,寻找到了部分在童年隐匿着的“黄金”,也同时部分解释了上一个记忆中为何不敢跨出去的那一步。

3.自我疗愈

寻找童年记忆也好,觉察也罢,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解析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去改变,而并不是为自己的情绪去一遍一遍地撕开同一条伤口。接纳、行动改变以及培养一种好奇的心态去理解他人、通过感受改变,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毕竟“正面管教”教会我们的是去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关注于责任在谁;直面问题的解决才是最有责任的担当、最勇敢的决定、最理性的行为,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拥抱中既有力量又有温度。

---END---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花了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这本书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的真实记录书籍,这些前辈也是目前活跃在中国心理学一线的大咖老师,对于同样是心理咨询师的我学习成长颇有感触和启发。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1.流派的选择。我觉得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流派确实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经历非常相关,很多人选择精神分析学派,以原生家庭的视角来解释自己的认知、行为、情绪等。有也有选择存在主义学派,喜欢探索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意义。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不同,选择的流派也不相同。我之所以选择人本主义流派,在于我比较喜欢看向现在和未来,我期待探索生命的意义。

2.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协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看见自己。当然,在此之前,咨询师首先要自己能看见自己、觉察自己。不管是咨询师也好、来访者也好,当我们能够觉察自己,我们也就知道自我认知、情绪、家庭、社会环境、文化在怎样影响着自己,于是也就有了自我选择的机会、在调整和改变自我层面也会更加适切。

3.心理咨询师的学习。首先咨询师不仅要学习专业上的能力,还要不断增加生活上的经历和阅历,跳出自己熟悉的圈子,去体验生命,丰富生命,拓展自己的边界,咨询师走得多远,往往也就影响了来访者能走多远。其次,咨询师需要系统的学习,不是光看几本书就可以,要找自己感兴趣的流派深入研究,要找督导老师做个人体验或者团体体验,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最后,成长是终身的,咨询师的学习应该永不止步。

4.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解决的主要是孤独感的问题。东方崇尚集体主义,解决的主要是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西方针对某个问题解决某个问题,东方把人看做一个整体,注意提升一个人整体的层次和意境,各有各好,各有各的优势和弊端,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做为中国的咨询师最好还是中西结合,但这条路需要坚定、持续学习才能持久走下去。

5.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咨询过程中有的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攻击,咨询师要能承受这些攻击,要做出反应和态度,但又不能做出让来访者曾经感受到伤害的反应和态度,对于咨询师来说,这本身就是艰难的,就像一个人在伤害你,但你还得继续爱他、对他好、对他关心、给他支持。咨询师就像一个妈妈,而且是一个智慧的妈妈,给“孩子”节制而有度的爱,在这种爱下,来访者才能发展他的自信、自尊、自我认同感。

6.没有配合的来访者。有的来访者到咨询室就是没有那么配合,或许他是没有准备好,或许他是故意不配合,没有一个完美的来访者来等着自己的咨询,我过去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别人主动来了就一定会配合,现在发现,还真的未必是这样,过去还真的存在过有对来访者不理解的情况,现在来看,不管来访者是怎样的状态,首先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与来访者探讨如何建立咨询同盟关系。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近期我读了欧文•雅洛姆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这本书,作者结合自己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案例,探讨了治疗关系、自我暴露、聚焦“此时此地”、与存在主义相关的问题、梦等主题,全书共包含85篇,他从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笔记中选取了85则建议,汇集了临床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技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治疗师。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这本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当下探索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第二部分,与病人一起探索死亡、自由、生命的意义;第三部分,如何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如何利用梦开展治疗工作;第五部分,治疗师有什么危险与特权。其中我认为第一部分“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是本书重点,处理好这个关系也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同时令我印象最深刻感悟最深的也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写到:作者将自己和病人看作是“旅途的伙伴”,助人也是助己。另外治疗师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局限性,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避免病人对治疗师的理想化、神化。提供支持、准确的共情可以引导病人尽快进入到治疗关系中,同时也要让病人进入治疗师的思想,影响改变治疗师的想法,为每个病人创造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此我认为社工也应该这样,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首先在服务案主时,要认识到社工和案主是平等的关系。社工不应该在这段关系里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在这段服务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或者是“旅途伙伴”的角色,旅途伙伴间相互疗愈,共同成长,建立良好的关系。社工要多对案主表达些肯定性、积极的、支持的话,不要吝啬赞扬,也没有必要吝啬,接受、支持都会对案主有着肯定的意义,从而与案主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其次要把人当人,把自己当人,社工也是“人”,而不是神,不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事物,要认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案主也应当知晓,避免案主将社工看作是无所不能的,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社工身上。最后谈谈我对共情的看法。卡尔.罗杰斯的有效治疗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准确的共情”。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共情呢?此时此地,关注当下“旅途伙伴”的情绪、状态。我可能不了解你那时的情况,但我能感受到你当下的心情。我认为这里的共情就相当于社工的同理心。作为一名社工,我深知要做到同理心是不容易的,但即便这样,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同理心,要善良。因为同理心可以让我们快速的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这也有利于解决他们此时此地所面临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共情”这一部分。书中提到: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很难的,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了其他人身上而已。我在想当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我们能够变得更加快乐更加有爱。作为一名社工,任重而道远,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加油!*(王宁)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1500字


最初选中这本书,我是被其书名上大大的两个字抑郁所吸引,当时我刚拿了二级证,对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实操书籍十分感兴趣。我很想知道,抑郁的症状是什么,需要运用什么具体方法去治疗。读后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一本专门介绍抑郁的书(在微信读书上,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与内容不太符合,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是作者几十年心理咨询,近500个个案综合整理后的结晶。

在心理咨询中,根据保密原则,除非对方允许公开或保密例外,求助者的信息是不得对外公开的。基于此,这本书虽为手记,里面的每个个案却是经过糅合加工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咨询经历,选取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的情绪困扰写出来的,有现实,也有虚构,书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十分贴近生活,很多情绪困扰我们也有,只是没有文中每个个案那么严重,而且我们也懂得自我调节和化解。

本书像一本短篇小说集,用七十多个章节写了十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个案,涉及职场、家庭、婚恋等各个方面。对故事中每个个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身心困扰,产生的社交影响,作者从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利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人本主义等各种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解决,这些不论对初入行的咨询师,还是一些需要解决日常心理困扰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

同时,作为新手咨询师,我们还能从这本书里体会到身为实践派咨询师的不易,对心理咨询能帮助到求助者的概率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过于悲观。

本文作者周振基,一名从业几十年、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咨询师,经手个案近500个,可他却说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即使我们在咨询或治疗中可以做到没有任何失误,也已经掌握并较好运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技术,所能收到治愈效果的来访者,也只占所有来访者的40%。他坦然承认,在他的500个个案中,真正能够收到效果,并且来访者通过咨询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或认知方式的,可以说只占到30%左右或者更少。

个体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有客观外界条件和遗传因素,例如所处客观、自然环境或幼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或者是遗传的人格因素;也有个体主观因素,例如个体的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心理咨询所能做的,也许只是协助求助者接受客观,改变主观。

书中所记述的最后一例内源性精神病性抑郁作为咨询师的失败案例写出来,警醒每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不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经验有多少,必有自己的盲区;我们必有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咨询中时常会跳出一些埋藏在我们心底、我们认为早已不存在的致命观念,例如对来访者的轻视,例如不能够真正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体会他(她)的情绪情感,例如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左右了咨询过程等。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是人,是人就不能逃脱人类的弱点,区别仅在于我们应该可以更理性地看到存在于自身的问题、弱点和缺陷。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愧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称谓。

助人自助。

突然很认可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所说的话,那些被治好的病人,即使不找咨询师也能自愈,如果被你治好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只是运气好,碰到而已!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_900字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900字

感觉读完这本书对抑郁症和心理治疗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首先很佩服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养,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强大,也说明了心健康的重要性。我充其量是心理学的爱好者,也特别想去考心理咨询师,这样就可以帮助一些人摆脱内心的痛苦。但看完这本书感觉心理咨询师是个挺难的职业,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能使每个人摆脱心理疾病,也很难做到不带有任何的个人主观色彩去看待别人的遭遇,再者,或者对病人的遭遇同情或者个人情绪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咨询的失败。而且有的人不仅仅是心理的问题,若带有人格障碍或者不配合等等的因素都给心理咨询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者所能做到的是,协助来访者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因素,例如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所以就其自身而言,可能最终只能解决其所有问题的40%。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有他的局限性,也说明抑郁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治疗,否则近年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对于抑郁症的人来说,好像案例中每个人都有过自杀的倾向,但抑郁症这种疾病,更多的是由自己的经历一件或者两件催发的,有的时候童年的经历更不容忽视。童年时期在人的发展阶段论里例如信任感,安全感,以及各种因素都是在童年时形成的,所以潜意识里过往的经历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另外这本书大多讲的是婚姻恋爱的问题,抑郁的人群大都处于二三十岁左右,但抑郁症和普通的情绪低落是没有关系的,这点我们要分清,但如果真正得了病的话,还是寻求治疗比较好,否则将来都会遗传给孩子。生活压力虽然大,但我们要学会调试自己。多去想想美好的一面,不管是生活还是生存,都需要经营,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在半路却经受不住倒下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远离这些心理疾病。

命运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握着,我们只是需要被提醒,那里面有一张地图,有一条我们原本该知道的路,它通往幸福。

心理书籍读后感1000字合集


常言道:“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书,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要求我们去写一篇作文,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也许"心理书籍读后感1000字合集"就是你要找的,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1

某日闲暇时,见到一本《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好奇所至,便翻阅起来,只粗略地翻了几页,便禁不住用心地细细读来,往日对儿子的一些怪异的做法便在书中理解和感悟出来,心情和思维豁然开朗。书中谈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及例举的事实,着实让我感到作为一个教师应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同时我也感到沉重起来:如今还有多少家庭对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置若罔闻或一无所知,这是作为为人父母的痛中之痛和极大的悲哀。

书中的精华所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逐步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对现今孩子生长、学习、基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新起点、新课题。对于像一株小小的幼苗的孩子来说,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它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如果营养不全面,必将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作为家长,及时发现、掌握和帮助他们纠正心理上的猊端,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空间,并帮助他们调控好自我的健康心理、发展自我能力和力,才能使他们不走弯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也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宛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教育孩子的长期功效是在点滴的培养中完成的。因此,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孩子在没有明显痕迹的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并使其具有艺术的魅力。

我本人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最终结果。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可以实现,还可能起反作用。因此,对孩子我们在严肃要求的同时,也应理解和发现他们的能力,用一颗善解人意、宽容的心态、鼓励的话语和他们成为朋友,才是最高境界。愿每一位为人父母之人都能从中体会和悟出其道理,为自己的孩子打开健康心灵之窗。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2

我阅读了有关学生心理学的一些着作,其中对我影响最深,而又有很强针对性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这本书试图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来解决或消除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教学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该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是该书立论的动因和出发点,也是从事研究的前提。

我通过两年的从教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厌学、执拗、自我为中心、孤寂等几种。该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学 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是该书的核心部分,这是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做了针对性的社会 调查,认为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内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观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由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 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来自家庭,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经济以及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 因,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此外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促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该书的第三部分有针对性 地提出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该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作者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措 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学,这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渠道。

从现象罗列到揭示本质, 最后展现具体措施这是本书的特色。由于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相应的作方法,因此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以前自己对生 活和教学中的现象只停留在表面,一般只是就事论事,缺少对隐含在表面之下问题的深入分析。每天与学生相处,可对学生还是不甚了解。每天都在处理一些没完没 了的琐碎事情,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比较的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剪不断理还乱,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但却把握不住中心。此书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 并接触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置身于一种新的高度,得益匪浅。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3

读完《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再看这本,就发现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在毕淑敏的书里,很多都是问题非常严重,然后咨询师灵机一动忽然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解决问题。

而这本书里描写的那些案例,都很平常,解决起来都很困难,咨询师也没有什么把握,只能准寻一些根本性的原则,尽力而为之。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并不是像小说一样,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有那么多奇迹,其实也很平淡,甚至枯燥。

很多问题咨询师也很难解决,因为很多心理问题其实也都是社会问题,不是每个人都经过心理治疗都可以康复,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有的要治疗,有的要吃药,有的根本就解决不了,心理医生和生理医生一样不是万能的,有很多问题心理医生也没有办法。

书里面很多地方很有启发,读的过程中我随手遇到精彩的地方,就加一个书签,后来感

觉太麻烦,就干脆把书签撕开,读完以后书里插了好多撕开的书签,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把书签都撕坏了。最后盘点一下,把夹书签的地方都再读一遍,然后把感觉最经常的都记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任何个体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暴露形式。

老年痴呆症心理医生治不了但是作者说,老先生患病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幸运地有了个孝顺的女儿。而这个孝顺的女儿,其实又是他的爱心换来的。病魔是无情的,但是与人类的美好情感作战,它永远是个失败者。

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本能欲望永远随着挫折的增加而高涨,一旦情欲的满足过于容易,它便再无什么价值可言。”热恋中的男女可谓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双方为了取悦对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可爱之处,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加注意,献给对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

婚姻关系可谓是人类关系中最微妙也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两个原本陌生,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只因情投意合,便共同构筑了一个婚姻的城堡,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禁锢在了围城之内。可是,再幸福的人也需要面临现实。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4

读了《作为诱饵的疲乏感》、《哀伤与坚强》、《被肢解的生活》已经半个多月了,说来也怪,我刚刚认识到疲乏感其实是心累,是心底里对工作的排斥,身体就真的病了一场急性肠炎,折腾了五、六天。

流畅的生活被肢解了一下,不思饮食,身体疲软。干脆请了10天假(20xx年没有休过)。每日睡到日出三竿,大脑清空,格式归零,坐卧躺站,随心所欲,好个舒爽。

难道,我也像三篇文中说的,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满足了?

几个星期下来,丈夫逐渐改变了,主动提出要外出逛街。

当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曝光或满足,就产生了强大的改变的力量。

疲乏感都是需要耗能的,与其内耗,不如充满阳光地外耗。

不知道下周重复开始的工作是不是会变得富于活力,充满激情?至少,我揭开了疲乏感的面纱,不会再和自己搏击。

今日重新学习三篇文章,在李老师的引导下,串在一起竟然成为一句: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不要被功利、虚荣、面子捆绑,不要隔离哀伤,假装坚强,不要杯弓蛇影,无谓恐慌。

正如苏轼的《定风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被贬在黄州的艰难岁月,在缺衣少食的困苦生活里,开垦耕种东坡荒地,完成了从及第进士到东坡居士的坦然转变。

这首词是他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之后所感悟,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见哲理。今日读来,别有新意。现摘抄如下,作为读书心得的结尾: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5

身为班主任工作量最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抓的:

1、以习惯为抓手,提高学生自能学习的本领。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当学生做错一件事情时,我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错了这一件事情不要紧,千万不要养成了习惯。”我认为小学阶段,学习还不是第一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经常读书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独立处理一些小事情的习惯,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习惯,主动关心集体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主动参加班级活动的习惯……如果这些好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将受益终生,这也是我们做家长所希望的。所以,请家长们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抓好子女在家的行为习惯,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朝一夕不见效,可三年下来确实达到了“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效果,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习惯,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班内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2、以师爱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爱也会影响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态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爱学生,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努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爱学生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学功课对不起老师辛勤栽培的内心体验(对后进生尤其是这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某学科的兴趣和自觉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处处关心帮助学生,当落后的学生稍有进步,我就会拍拍他的肩膀,说一句:“有进步,老师就喜欢和你一样的学生。”并及时在班里加以表扬,这样,不仅后进生学习有了劲头,别的同学也受到榜样的力量鼓舞,所以,我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气氛很浓,这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习惯决定一切,能力创造奇迹。一个人将来能否有所作为,除了良好的态度习惯,更主要的是看这个人的能力如何,因为“能力决定成就”。那些高分低能的人,一旦走上社会,离开父母的保护伞,是难以立足的。尤其是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我的理念是:

1、不以成绩论英雄。我时常跟学生探讨:“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学会了”并不等于“会学了”。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思想好、能力高;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2、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此,我启动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题,以班值日为形式的自我锻造工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能力、学习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当然,差异毕竟是存在的,现在班级还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有的同学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有的同学喜欢攻击别人,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有的同学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有的同学不愿意承担责任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联系,积极配合,及时帮助学生改掉这些缺点。早改早受益。

以上一点体会,只当是我向家长们上交的一份不尽人意的答卷,我一定虚心接受家长的检阅,敬请各位多多指教,以便我以后能够向更多的家长交上一份更为满意的答卷。尊敬的家长朋友,请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让我们家校合作,共创孩子美好人生。

《心理罪(全集)》读后感_1000字


《心理罪(全集)》读后感1000字

读一遍就写书评可能是一件不怎么负责任的事,但是我估计没有机会读第二遍了。
最初因为电视剧与心理罪相识,那部主要讲的是教化场,而方木主演陈若轩也作为我读这本书时贯穿始终在脑海里浮现的形象。
从第七个读者、画像,到暗河、教化场、城市之光,作者几乎不无例外的用长剧情+绝望的深渊+开挂似的结局,虽然模板固定,但内容的确是精彩不绝险象环生,该鼓掌处连连叫好、该紧绷处困意全无。
而作者的写作手法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一方面描绘案情,而在另一方面,作者单用第三人称描写着凶手的变化,初读迷糊,直到两方面一点点靠近再重合,令人恍然大悟拍手叫好。
个人觉得此书较大的一个缺点是:开挂结局的人物铺垫不够。方木,作为一个警局心理绘画师,的确可以看穿大多数罪犯的心理,也有着天生洞察犯罪的敏锐眼光,可是在每一部由一个心理学家变成最后可以料事如神的“陷阱”谋划者,着实有些差距。就像在暗河这部书里,那是所有书中最绝望的一次,几乎毫无翻盘的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方木竟突然把握住了所有人的反应和动作,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完成了方木式的复仇,其方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可是他顺利的赢了,虽然皆大欢喜,却让读者有些许难以接受。
书名「心理罪」,主人公一边通过心理刻画来追捕罪犯一边受着痛苦的心理罪责的鞭笞,一条缉拿罪犯的明线,一条心理情感的暗线,二者纠缠不清形影不离,构成了一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就像方木在最后录像里说的那样,“在我身边的人,无论是战友、对手还是死敌,一个个离我而去”,这样加诸自己的心理罪却该怎么去宽恕自己呢?“所以,这一次,我选择了我自己”,方木完成复仇的同时,选择用生命的代价宽恕自己,这不失为一种解脱方式,从乔老、陈希、郑霖、孟凡哲、陈瑶、廖亚凡的灵魂中摆渡出来。说到亚凡,或许从方木的求婚那一刻,她的死已经注定了,因为也许作者也无法完成方木道德上的审判,因为只要亚凡活着,方木便永远处于道德的煎熬中。
只是城市之光的结局,明明知道方木还活着,为什么不安排一个更圆满的结局呢?或许是为了「第七个读者」里最后的铺垫,那张来自沈阳的账单么,可又或许,那人终究不是方木,方木只是在沈阳另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落生活着,要不同在刑警学院的边平和邢璐怎会对此一无所知呢?都未可知吧~
这个世界,的确需要一束强烈又温暖的光。

接受不必治疗函告读后感


在英国的医院中,病人被查出患有不治之症时,医生会主动开出不必治疗的告知函,希望患者直接回家,在家里平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有一位患者被查出肺癌晚期时,没有变得暴躁,而是平静地接受了一切,与他的两个儿子一同度过了最后的美好时光。同时,还有一位医生,他也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尽管仍有10%的几率能够治愈,但他选择了放弃治疗,因为他知道,化疗会使人变得骨瘦如柴,他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永远留给身边的人。在最后的一点时间里,他完成了之前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不带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品读完这篇文章,仔细回味,他们如此地坦然面对生活,或许就是因为拥有一颗乐观的心吧。

人生百年不可能一帆风顺,命运总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设下各种关卡。面对这些困难、挫折时,你是否无数次地曾想过放弃?乐观地面对吧,只要你坚守自己的信念,一切困难险作文阻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司马迁惨遭宫刑,然而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先父为榜样,最终著成了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付出了比常人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最终创作出诸多举世闻名的曲目;海伦凯勒先天看不见也听不见,

但她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遨游于文学的世界里,最终成为一代作家。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必定会为你留下一扇窗,窗外是另一番精彩纷呈的世界。

记得小品里曾有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总想着自己没啥,要多想想自己有啥。生活总是充满了磕磕绊绊,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要利用自己现有的一切去做自己想做且能够做的事情。其实,我们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要多加利用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必能创造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就让我们用微笑来面对生活吧!

心理书籍读后感1000字精选


让我们认真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心中常常有许多感悟,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迷思,可以用文字记录成读后感怎么书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呢?下面由读后感大全帮大家编辑的《心理书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1

用的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

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如:我是教学二年级的学生,那么我可以教会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自己心理的想法,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时时刻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和谐的校园里,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的成长。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2

我阅读了有关学生心理学的一些着作,其中对我影响最深,而又有很强针对性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这本书试图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来解决或消除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教学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该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是该书立论的动因和出发点,也是从事研究的前提。

我通过两年的从教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厌学、执拗、自我为中心、孤寂等几种。该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学 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是该书的核心部分,这是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做了针对性的社会 调查,认为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内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观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由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 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来自家庭,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经济以及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 因,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此外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促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该书的第三部分有针对性 地提出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该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作者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措 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学,这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渠道。

从现象罗列到揭示本质, 最后展现具体措施这是本书的特色。由于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相应的作方法,因此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以前自己对生 活和教学中的现象只停留在表面,一般只是就事论事,缺少对隐含在表面之下问题的深入分析。每天与学生相处,可对学生还是不甚了解。每天都在处理一些没完没 了的琐碎事情,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比较的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剪不断理还乱,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但却把握不住中心。此书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 并接触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置身于一种新的高度,得益匪浅。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3

某日闲暇时,见到一本《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好奇所至,便翻阅起来,只粗略地翻了几页,便禁不住用心地细细读来,往日对儿子的一些怪异的做法便在书中理解和感悟出来,心情和思维豁然开朗。书中谈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及例举的事实,着实让我感到作为一个教师应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同时我也感到沉重起来:如今还有多少家庭对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置若罔闻或一无所知,这是作为为人父母的痛中之痛和极大的悲哀。

书中的精华所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逐步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对现今孩子生长、学习、基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新起点、新课题。对于像一株小小的幼苗的孩子来说,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它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如果营养不全面,必将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作为家长,及时发现、掌握和帮助他们纠正心理上的猊端,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空间,并帮助他们调控好自我的健康心理、发展自我能力和力,才能使他们不走弯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也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宛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教育孩子的长期功效是在点滴的培养中完成的。因此,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孩子在没有明显痕迹的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并使其具有艺术的魅力。

我本人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最终结果。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可以实现,还可能起反作用。因此,对孩子我们在严肃要求的同时,也应理解和发现他们的能力,用一颗善解人意、宽容的心态、鼓励的话语和他们成为朋友,才是最高境界。愿每一位为人父母之人都能从中体会和悟出其道理,为自己的孩子打开健康心灵之窗。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4

读了《作为诱饵的疲乏感》、《哀伤与坚强》、《被肢解的生活》已经半个多月了,说来也怪,我刚刚认识到疲乏感其实是心累,是心底里对工作的排斥,身体就真的病了一场急性肠炎,折腾了五、六天。

流畅的生活被肢解了一下,不思饮食,身体疲软。干脆请了10天假(20xx年没有休过)。每日睡到日出三竿,大脑清空,格式归零,坐卧躺站,随心所欲,好个舒爽。

难道,我也像三篇文中说的,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满足了?

几个星期下来,丈夫逐渐改变了,主动提出要外出逛街。

当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曝光或满足,就产生了强大的改变的力量。

疲乏感都是需要耗能的,与其内耗,不如充满阳光地外耗。

不知道下周重复开始的工作是不是会变得富于活力,充满激情?至少,我揭开了疲乏感的面纱,不会再和自己搏击。

今日重新学习三篇文章,在李老师的引导下,串在一起竟然成为一句: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不要被功利、虚荣、面子捆绑,不要隔离哀伤,假装坚强,不要杯弓蛇影,无谓恐慌。

正如苏轼的《定风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被贬在黄州的艰难岁月,在缺衣少食的困苦生活里,开垦耕种东坡荒地,完成了从及第进士到东坡居士的坦然转变。

这首词是他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之后所感悟,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见哲理。今日读来,别有新意。现摘抄如下,作为读书心得的结尾: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5

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但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读了《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心里素质》一书,真的是思绪万千。书中就教师心理不健康提到了很多社会、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中的一组组数据,一个个事例,触目惊心,我才发觉原来我的同行们正走在心理亚健康的边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教师要学会维护心理健康。

如何掌控自我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健康而自信地教书育人,才是急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以我粗浅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维护和提高我们老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因此,教师要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正视现实,积极进取,主动窥视自身不足,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亲知识,接受新思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适应教育的全面改革,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满足和激励。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具有如下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交际、合作、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敢于创新、想象力丰富、聪慧、善于接受新事物、宽容、自信、勤奋和意志坚强等。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狭隘、嫉妒、没有主见、没有责任心、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注意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多观察,多实践,多磨练自己。

二、心理暗示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增长心理健康意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适时适度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以下是我从杂志上看到的几种调控情绪的方法,摘录下来便于老师们借鉴。

心理暗示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提高心理活动水平,二是降低心理活动水平。比如在教师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可以多用激励语言暗示自己:“我一定要振作起来,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情绪激动时,用缓和的语言暗示自己:“镇静下来,我能控制自己!”转移注意法每个人都有许多感兴趣的事,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可以有意识的将兴奋点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比如欣赏音乐、吟诵古诗、唱歌等,从而起到平静心绪的作用宣泄法当一个遇到痛苦的事情时,通常也是最需要别人理解、关心与支持的时候。此时,如果找一个值得自己依赖的朋友,仔细倾听自己的诉说,会有一种轻松感。另外,剧烈的劳动、体育活动、写信、写日记等也是有效的宣泄方法。

调控情绪的方法很多,采用哪种方法更好,不仅要根据当时的情绪状态而定,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选择。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积极的师生情感

要提高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保证。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进而也影响到他对学校的感情。同时,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教师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首先,教师应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和交往,了解并理解他们,以亲人加朋友式的方式对待他们。其次,通过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威信。研究发现,学生对于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老师一般都能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四、规律的参与体育娱乐活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是维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该指出,目前不少中小学教师不重视身体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体育娱乐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提高身体素质,使人精力充沛的工作,而且还可以发泄不良情绪,消除沮丧、抑郁,和谐人际关系,找回自信等。最后,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摆正心态。什么为国家、为孩子这些光面堂皇的话先不说,就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自身的身心愉悦。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6

暑假中,我读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这本书,本书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系统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专业知识,就专业技术人员如何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积极预防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理论、策略和方法。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基本心理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向孔子所说主张的:教师要关心学生,公正无私、以身作则、勇于改过、乐观向上、情绪稳定、三思而行、态度端正、宽以待人。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消极心态时,就要学会治气、养心,对自身的缺陷进行自我矫正和修炼。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7

读完《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再看这本,就发现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在毕淑敏的书里,很多都是问题非常严重,然后咨询师灵机一动忽然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解决问题。

而这本书里描写的那些案例,都很平常,解决起来都很困难,咨询师也没有什么把握,只能准寻一些根本性的原则,尽力而为之。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并不是像小说一样,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有那么多奇迹,其实也很平淡,甚至枯燥。

很多问题咨询师也很难解决,因为很多心理问题其实也都是社会问题,不是每个人都经过心理治疗都可以康复,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有的要治疗,有的要吃药,有的根本就解决不了,心理医生和生理医生一样不是万能的,有很多问题心理医生也没有办法。

书里面很多地方很有启发,读的过程中我随手遇到精彩的地方,就加一个书签,后来感

觉太麻烦,就干脆把书签撕开,读完以后书里插了好多撕开的书签,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把书签都撕坏了。最后盘点一下,把夹书签的地方都再读一遍,然后把感觉最经常的都记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任何个体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暴露形式。

老年痴呆症心理医生治不了但是作者说,老先生患病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幸运地有了个孝顺的女儿。而这个孝顺的女儿,其实又是他的爱心换来的。病魔是无情的,但是与人类的美好情感作战,它永远是个失败者。

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本能欲望永远随着挫折的增加而高涨,一旦情欲的满足过于容易,它便再无什么价值可言。”热恋中的男女可谓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双方为了取悦对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可爱之处,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加注意,献给对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

婚姻关系可谓是人类关系中最微妙也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两个原本陌生,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只因情投意合,便共同构筑了一个婚姻的城堡,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禁锢在了围城之内。可是,再幸福的人也需要面临现实。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8

虽然上学时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可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第四章教学心理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节,它让我对我们每节课都要出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一旦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其中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能简单回忆我们所教内容远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其次,从感性上让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我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还有,我在读完以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读《教育心理学》第一,是因为我们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我们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书中最后一章教师心理中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对我帮助也很大。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中心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重视心理学的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我们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仅此还不够,应当在所有教师中加强心理学进修,使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9

最近一段时日,工作上似乎少了很多干劲,冲劲儿,多了些许的懈怠,多了些许的随意。反思自己教学中的言行,决定到书中找寻答案。于是翻开了抽屉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安安静静地读了起来。

细读全文,悉心反思,顿悟:生活像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既如此,何不笑对生活呢?何不怀着健康的心理朗朗度此生呢?利自己,益他人,桃李们也仿佛沐浴在阳光之下,何乐不为呢?那么又怎样笑对生活呢?

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爱。

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青睐,每每读起,总有一种别样的喜悦:“工作着是美丽的。” 只有对工作充满热爱的人,才会全神贯注于工作,才会少烦恼。换句话说,就是:工作着,心理健康着。读着这句话,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样具备了一份良好的心境:工作着是美丽的。

如果总是要对现实不满,一副哭丧脸,那你何谈快乐,谈何笑对呢?试想,一条鱼儿老是不喜欢水,老觉得自己所赖以生存的水太浑,太冷,太热,太咸等等,这样的一条鱼儿还会有丝毫的快乐吗?当然不会有快乐了。它的结局,要么疯狂,要么自尽。因为即便在无人所至的世界里,那里的现实和我们此时此地所处的现实一样,也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本无所谓完美不完美,都是我们所离不开的现实。既然是离不开,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接受现实,热爱现实,笑对现实。你,做到了吗?

请坚信,今天是最好的一天。

今天,是现实中与我们最密切的时间。昨天,已经成为过去,留给了记忆;明天,还未来到,它只可以界定于幻想的领域。所以,我要对大家说:过好今天!你,做到了吗?不妨我们尝试:接受今天,为今天努力;喜欢今天,为今天喝彩;抓住今天,为今天加油。今天才是最好的一天。不妨继续想想:此刻是最好的一刻,今年是最好的一年,此生是最好的一生。

请按照这样的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坚信此地是最好的地方。此地就是每个人生活的空间环境,哪个人能离开一个具体的地方而生存呢?所以,请喜欢这个地方,热爱这个地方。你这样想了,明天就要这样去做。你会发现:明天更美好!你会感到:噢,今天的太阳起得真早。今天的太阳好圆好亮。今天的`学生真听话。今天的学生真聪明。今天的工作充实而又轻松。今天我的收获真不少……诸如此类。这一天,你定会满载收获和喜悦。

请笑对生活吧!请相信,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对生活,生活就会对你展颜!

《特殊儿童艺术治疗》读后感3000字


《特殊儿童艺术治疗》读后感3000字

王焱

艺术治疗(Art Therap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欧美星期并正在发展中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在国外,艺术治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独立的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诞生于美国、以欧美文化为土壤的艺术治疗,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本土化的赶紧与完善,所以在运用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艺术治疗是以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强调视觉符号与意象,是人类经验最自然的交流形式,尝试让治疗对象与专业的艺术治疗师在建立一定信任关系的前提下,借助各种艺术没接开展艺术创造活动,在生理和心理上对治疗方法相比,在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艺术治疗具有独特、鲜明的特点;第一,艺术治疗的非语言性、象征性特点,使儿童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有利于治疗师收集真实的信息。第二,艺术治疗中媒介的多样性,给儿童提供了独有的表达自我的平台,不同的艺术活动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的作用机制会对儿童生理、心理产生独特的作用。通过艺术活动的开展改善儿童生理与心理状态,即使是相互矛盾的情感,也有可能在同一个作品中出现。第三,艺术治疗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打破了儿童的障碍类型、年龄、认知范围与艺术技能的限制,且不受环境的束缚,易于实施特殊儿童的康复实践。第四,艺术治疗借助丰富的艺术媒材开展艺术活动,同一种艺术材料可以设计、延伸出不同的康复活动,并引导特殊儿童以舒适、安全的途径进行身体康复,或释放心中积攒的破坏性力量,治疗成本相对较低。第五,艺术治疗的测验可以重复使用,不必担心对诊断的准确性有所影响。

艺术治疗的理论横跨了艺术、心理、教育和医疗等多个领域,借助于不同艺术媒材的艺术治疗形式有其独特的内容与特点,在特殊儿童康复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艺术治疗主要包括:1、音乐治疗:音、节奏、旋律、和声;2、美术治疗:线条、色彩、涂鸦、描红、临摹;3、舞蹈治疗:肢体动作、即兴舞动、创作性舞动、节奏性律动;4、戏剧治疗:对白、朗诵、吟唱、演唱。

通过认真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对特殊儿童开展艺术治疗,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其需要并能够提高的能力进行训练。艺术治疗工作要分以下几步来进行:

(一)基本信息的收集。在评估儿童认知能力前,需要收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有无家族病史、测试前有无用药、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是否接受过任何的测试或干预、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情况、主要行为表现及出现的问题等。

(二)量表的选择。在对儿童进行认知能力评估时,治疗时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等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表。

(三)认知能力的评估。评估时,治疗师需根据各量表的指导手册或说明书对儿童进行认知能力的测验。

(四)评估结果的分析。完成评估后,治疗师需根据测验的得分并结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专业、综合的结果分析,分析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落后的可能原因。

(五)治疗或干预后的再次评估。根据第四步给出的康复建议,治疗师对儿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阶段训练。一般而言,经过三个月后,需对儿童再次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对训练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来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认知训练效果,从而及时掌握儿童的认知行为与水平,必要时即时调整训练方案与内容。同时,再次评估也可反映出儿童训练前后的变化,使家长更加明确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仍有欠缺。

结合我校培智部的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主要表现是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其认知主要特点有:1、注意力涣散,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或有组织的活动,无法集中注意听别人讲话,逃避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脑力活动的任务,易受外部无关信息的干扰;2、观察能力低下,缺乏有效的观察策略,观察效果差;3、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识记速度慢,工作记忆容量小,不能有效保持信息,再现不精确,缺乏有效的记忆策略;4、推理能力差,难以同时从多个维度对信息进行加工;5、在认知活动中,缺乏良好的计划、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能力。

认知障碍儿童往往在认识事物、概念方面有缺陷,刻板的教科书并不适合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因此,艺术治疗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治疗。在特殊儿童的发展中,音乐作为非音乐信息的载体,并结合语言、动作等来教授学科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数字、空间概念、思维能力等都可与音乐的形式、节奏等融合。同时,在认知障碍儿童的治疗过程中交替进行音乐和教学活动能够延长注意时间,减少焦虑。除此之外,音乐治疗可以有效促进个体视觉、听、触觉、和本体感觉等多种感觉能力的发展,以及各种感觉之间的协调和整合,这对于有感知觉障碍的儿童特别有效。

1.儿童歌曲。儿童歌曲具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动以及易教易懂易记的特点,是儿童最能理解与接受的作品,他对于儿童语言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儿童歌曲形式简约活泼,内容浅显直观,所描述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事物与道理,如《小燕子》《泥娃娃》等,所以,便于儿童在训练中通过耳传口授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此一来,不仅原本枯燥的训练变得富有音乐感与节奏感,还提高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增加儿童的知识。在认知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往往也会使用儿童歌曲,如有需要也可自行编制,其主要可用于数字等抽象概念、注意力、记忆力的训练。

2.节奏。每首音乐都包含了不同的节奏、旋律和和声。不同的乐器敲打出的不同音乐声能吸引儿童的乐趣,使其通过记忆来模仿,逐步增强识记、保持、回忆的能力。因此,音乐作为一种情绪刺激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患有记忆障碍的儿童更有效地回忆之前的内容。

3.音调。音乐曲调的高高低低是由音调表现出来的。在儿童的音乐教学中,常用升调与降调代表不同的指令,让儿童感知后作出相应的动作。在对有空间认知障碍的儿童的训练中,可利用乐器弹奏出不同的连续音调,使音调代表高低、上下等概念,有效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美术治疗。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在治疗领域也被广泛运用。在认知障碍中使用美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思想、感情和认识表达出来,并在过程中运用符号、形状等内容,从而锻炼儿童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美术治疗中的线条、涂鸦、描红、临摹几种形式促进了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

1.色彩。色彩作为绘画的传达媒介之一,强累的视觉冲击使其在艺术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治疗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不仅能够让儿童直观地进行颜色的学习,还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培养儿童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同时,不同材质的画笔可以训练儿童的感知觉能力,不同的上色方式可锻炼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能力。不同的颜色搭配可训练儿童的创造力。

2.线条。回执一幅画,除了有不同的颜色外,还有不同的线条。线条可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如:按线条的形式可分为直线、波浪线、虚线等;按线条的性质可分为长线条、短线条等。当儿童根据治疗师的要求画线条时,可以训练儿童对线条的认识和注意力。

3.线描画。儿童线描画是当今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细致的描画过程反映了儿童的学习习惯、注意力稳定性、观察力、对描绘对象的概括等,所以这个形式可用于认知障碍的治疗中。在描画后,还可让儿童发挥想象力对图画进行上色。

(三)戏剧治疗。在特殊教育中运用戏剧治疗不单单是为了心理治疗,更多的是为了让儿童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会一些认知概念,如昼夜、时间,戏剧治疗可同时有很多人参与,所以更多的是在团体训练的形式中。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集综合性、创造性于一体的互动活动,儿童游戏中常用到的是互动角色扮演活动(过家家、家家酒)和即兴表演。这两种模式均可在认知障碍的治疗中使用,从而存进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角色扮演可在任何一种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中使用,因为它可对儿歌、音乐、故事等进行合理的改编,然后进行训练。

2.朗诵。朗诵是戏剧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富有感情的朗诵不仅可以提高认知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还能让其理解文字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与词汇。如可以让儿童通过春天的诗朗诵认识春天:"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话多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儿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读后感《《罗杰斯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理罪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