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活着》有感 > 地图 >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活着》有感: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活着》有感: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读《活着》有感 --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

蒲怡菲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活着》是于1992年秋在上海诞生的,这本与我年龄几乎一般大的书,真正被我所知是在2004年3月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后。电视、报纸、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发商们也马不停蹄地加印《活着》,就这样这本书进入了我的视线内。但事实上这部书早在2004年前就被前人学者们奉为经典,经典有经典的好处,它历久弥新,但经典也有经典的坏处,它让人望而却步。于是真正将《活着》这本书和电影看完却是在近几日,而它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诉说欲望。

我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影。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看通过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但好在张艺谋没有让我太失望。电影,它土它乡村它深刻,但它不沉闷也不晦涩,尤其是里面本应该以务农为生的主人公唱起了皮影戏,那曲调那韵味,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也望尘莫及的。然而到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形之下,电影还是略显苍白,也空洞了不少。尤其是电影的结尾,福贵、家珍、二喜带着馒头向往美好的生活远远没有小说里只剩福贵与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来的更震撼人心。但好在前者还有希望,而后者只剩回忆。

余华很聪明也很残忍,同样是写人物,他不写大人物波荡起伏的一生,专写小人物默默忍受生活的艰辛。字里行间平实无华,娓娓道来,没有义愤填膺、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生活的缩影,真实、残酷,一次次给活着的人希望,再一次次骤然掐灭这丝希望,让人们一个个在活着中死去。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正如书中的福贵嘴里常常念的“这都是命”。

毫无疑问《活着》这本书里给人印象最深、冲击力最强的就是徐福贵,他从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再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从痛苦到麻木,从麻木到欣慰。他饱经风霜,于是云淡风轻,可还有什么比一个深陷痛苦的人,为了超脱这种痛苦,拼命节制、强颜欢笑、举重若轻,更让人不忍呢?

福贵父亲的死是福贵逼的。嗜赌成性的福贵将家里全部的田地都输给了龙二,连祖屋也没剩下。但当福贵父亲说“赌债也是债,是债就要还”,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全部财产给福贵还债的时候,我第一次被感动了。一个父亲为不争气的儿子,宁愿倾家荡产也求他浪子回头。福贵终于懂了,但父亲还是走了。

福贵放下了少爷身份后,学会了下地干活,家珍也在生完有庆后回到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无论如何,这个家是全了。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病了,福贵在去给母亲请医生看病的途中被拉去当壮丁。也是在这途中,余华借着老全的口第一次说出“活着”这个词--“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带着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活着”两个字就这样深深地扎在了福贵的脑海中,从那以后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你想就能活着。于是他会对得了软骨病认为自己连累了一家人的家珍说:“按理说我是早就该死了,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没死,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舍得扔下我们?”会对遭到批都后想要自杀的春生说:“那你更该好好活着,你想想,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即便春生间接害死了他的儿子。“活着”,早已成了福贵的信仰。

在那之后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却也早已走了,但无论如何这个家还是完整的。之后的日子,福贵干活勤勤恳恳,他坚信“一只小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额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牛长大了……日子也就好了。”但有庆的死却为徐家的“诅咒”正式拉开的序幕……

在小说中有庆是为县长女人输血活生生被抽死的,电影里则改成了县长开车撞到了墙,墙塌后砸死了有庆。我不能说这种改法不好,毕竟很多故事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很多事情是只可意会不能明说。就像我读到有庆死后,福贵除了一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知道县长是春生后就不再追究时,我却出离愤怒了,因为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医院怎么会忍心将一个孩子的血抽干,无法理解一位父亲怎么会原谅杀害儿子的凶手。其实人总是这样,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那个愚昧还未开化的时代,无法感同身受那些事情,也便无法得知福贵当时的想法,但我知道是痛的,而且会很痛、很痛,这个伤口不会痊愈,活着一天就被折磨一天,但是还是要活着……

家珍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余华笔下希望的象征了。她先是得了软骨病,被医生告知准备后事后却奇迹般地康复了。这是个奇迹,但谁说生活中不能有奇迹呢?家珍的康复给这个已经濒临破碎的家再次带来了希望,毕竟福贵、家珍、凤霞,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凤霞的死我认为电影里比小说里诠释的更好,短短十几分钟的片段,不仅将文革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让凤霞的死更显得在情理之中。至于小说后来二喜、家珍和苦根的相继死去,在电影里则全部删去。这样的处理方法或许是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也或许是电影的意义在于正面教导观众,所以要留下希望,但不得不说这确实大大弱化了这本书给人心灵的冲击力。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矛盾之中。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有着明显硬伤的,徐家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连女婿也不能避免,这样的情节不是不可以,但在作者的笔下我却总有一种牵强的感觉,这种为了“死”而“死”的设置,不但很难让我难过,而且有时会觉得好笑。小说中凤霞难产,福贵和二喜都决定保大人不要孩子,后来医生又说大小平安,接着凤霞就突然大出血;二喜的死是工伤,没人知道出了什么情况,万二喜就被水泥夹扁了;至于苦根则是吃豆子活活撑死的……其实就情节来讲,我觉得这样的情节很好,贴近生活,使读者感同身受,很容易博得同情或是引起共鸣,而且很容易上升高度说:“事实永远都会比最恐怖的小说更恐怖,比最科幻的作品更科幻。”但就作者的描写而言,我却真真不敢恭维,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死亡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叫“凤霞”、“二喜”和“苦根”的代号。死了也就死了。我一直想如果作者能将这些人物写得再丰满点、真实点,他们的死因写得再深刻点,或许会给读者的冲击性更强。但偏偏是这种貌似无味的描写却让我感到另一种感动和恐惧。而这种感动和恐惧全部都是来自一个人--徐福贵。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是在讲完苦根的死后,福贵说的话。那句“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很难形容的一种感受,那种本该是声嘶力竭、痛彻心扉的感觉硬是变得踏实而又有那么一点幸福的味道。但这笑中带泪的幸福却更能揪住我的心,记得有人说过:如果知道必败,不如败得漂亮。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却可以败得光荣。席慕容曾在《时光九篇》中说:“故事一旦开始,再怎么曲折,也只是在逐步走进结束的方向,我当然明白,所以美丽的呈现只是为了消失,所有令人颤抖与焚烧的相见,只是为了分别……”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必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生。徐福贵的一生,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亲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从一开始的痛哭流涕,到之后的奋力挣扎,最后只剩一句喟叹“这都是命”。阿甘说:“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今何在问:“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福贵最后认命了,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怨天尤人。我猛然惊醒,想知道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否是在复述福贵的话语?那些不够饱满的人物,那些乏味的描写,究竟是出自作者,还是出自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口中?如果是后者,那需要多少绝望,才能看淡一切;又需要多么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同情、怜悯、感动这些最表层的情绪开始浮动,但却终究没有压制住我内心里由徐福贵带给我的深深恐惧。

有人说:人生的游戏规则就像划拳喝酒,划输的人,反而可以畅饮美酒。曾几何时我也向往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想把一辈子活出好几辈子,觉得跌倒了就跌倒了,受伤了就受伤了,觉得挫折是成熟的过程,渴望经历一些大风大浪,然后正式进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高人状态。其实说白了,真正吸引我的是“宠辱不惊”四个字,觉得这才是高人一等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些事情,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真的像池莉说得那样:“阅读让一个人活好几个一辈子”,慢慢地我开始恐惧挫折。闾丘薇露曾说:很多人曾羡慕我丰富的生活经历,说我好像一个人活了好几个人一样,但事实上,那些羡慕我的人只看到了我今天的成就、地位,却没看到我一路上的辛酸与泪水,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得到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不确定我是否还会选择同样的路。咪蒙也曾就文学方面提过伤痛与幸福给人生活带来的不同表现,“很多时候,伤痛就是文学的春药。如果你文章写不到顶好,不一定是才气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你太幸福。文坛即武林,幸福的人因为平和,少了锋芒和机关,携带的常常是钝刀。而不幸的人因为激愤,充满尖锐的痛感,往往怀抱利器。正如龙应台说的,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大智若愚、云淡风轻的人往往是经历过巨大生活变革的人,他们都曾悲伤过、挣扎过、怨恨过,但终归他们看透了,或者说是认命了。而《活着》带给我的恐惧正是徐福贵的认命,他越是云淡风轻、越是宠辱不惊,我越是同情他,也越怕自己有一天跟他一样。

他说:“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了”,我却要说,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我们都会活下去,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互相失去。

我很害怕看深刻的文字,因为越是深刻的文字你越会去深刻思索,而越是深刻思索,你身上留下的锐气就会越少。就像刘瑜说的:“她小小年纪,怎可以放任自己的清醒。”我愿意糊涂一点,任性一点。年轻,什么都没有,可是有勇气。我愿意天真的活着,认为什么都可以把握在手,那些幸福,天长地久。所以我说: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那种悲伤、那种痛苦、那种被生活洗礼后留下的举重若轻、强颜欢笑,统统不要。

我们会怎样地老去呢

我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

那无法预见的命运

如果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无法重复

我至爱的 我们又如何能优雅地谢幕

“这无法尽兴的一生啊!”

将是我们最后最轻的喟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像风一样奔跑》有感


读书能使人知识渊博,读书能给人乐趣,读书就是支撑我们生活的力量。书的世界,内容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欢乐,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书让我们大家可以在充满书香的环境中,在神圣的精神世界里,感受浩瀚的天空,自由自在地快乐飞翔。在这一个短暂的暑假中,我也读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像风一样奔跑》。这本书让我的感触十分深刻,也让我对童年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端午节的时候,主人公菊朵第一次独自踏上渺无人烟的山野去探望外婆,从那一刻起,原本什么都还不懂,十分天真幼稚的小菊朵在奋力地奔跑中,她长大了。这段独自探望外婆的经历,成为了影响菊朵一生的人生片断,并烛照了一个时代。独闯山林、巧逢外婆生病、神树被伐、村庄灰色的忧伤、酸梨坳黑色的恐惧、耘夫与同年娘的猝死等令其忧郁、恐惧和迷惑的事件,使菊朵在成长中有所顿悟。她童年的稚嫩开始减褪,并促成了菊朵人格的成长与质变。

书里的许多片段都让我难以忘怀,如;文中的主人公菊朵在端午节时第一次独自一人走山路去看望外婆,不顾自己身体的疲劳,无微不至地照顾外婆。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以及菊朵的勤劳能干。

这本书能让我们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少年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我也明白了,原来的生活竟然那么艰难。曾很多次听爷爷奶奶说,他们的童年多么不幸福,能吃上白面馒头都成了一种奢侈。我开始还不信他们的话,认为他们夸大事实,后来才知道旧社会的生活确实是很苦的。文中的菊朵也很坚强,即使遇到了不幸,日子也还是要照常过下去,他们没有沉浸在悲痛之中。因为他们明白,要坚强地活着!

我们也要学习文中的菊朵那种孝顺长辈,面对困难坚强,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同时,看完了这本书我也感慨万分。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可他们都坚持下来了。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会吃不饱、穿不暖等等这些经济问题,每天衣食无忧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繁荣昌盛。

读《像花儿一样绽放》有感


《像花儿一样绽放》,怎么说呢,应该是一本文学小说吧。它有三部,但我只有最后一部。不过我大概猜得出里面讲的都是初一女孩的事。

作者的写法跟我以往看的那些文学小说不同。它都是先写结果,在倒过去写过程。几乎每一章都是。不过呢,作者这样写,设置悬念,引起了我阅读兴趣。就如文中的简雪,作者在前面这样写她:一个丑人儿,塌塌的鼻子,小小的眼睛,厚而似乎割过的嘴巴,扁扁脸的女孩,她日复一日地推着一位老奶奶进进出出着校园。看着这一片段,不禁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她要推着老奶奶进出校园呢?在她推老奶奶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她是如何克服呢许多疑惑。让人恨不得马上知道答案。

这本书里面讲的,都是我们初中女生要注意的事项。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告诫和启发我们。它告诫我们,我们女孩和男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启发我们我们要友好相处,相互学习,要有竞争。同时不要因为面貌而自卑,要想简雪说的一样:美丽在心里!

读《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有感


我拜读的正是顾诚笔下的诗篇——《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我对诗赋新词感兴趣同样也是从这里开始,那些印在我脑海记忆的白纸黑字,来自灵魂深处的语言,是默默间人与人之间的共鸣相错相通。

他的诗好短。

这是我起初轻翻这书的喃喃。我把看顾诚的诗当作自己每天晚上的作业,就好像是应付作业的态度,懒懒散散地对付着,一页又一页伴随着我一一夜又一一夜的过去。我一直坚信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左右的人,尤其是看书,看一些名人推荐的书。从来只有我自己去窥看推敲这些书的灵动的底蕴,一享匿藏其中的奥秘的快一感。可是后来,我被他的文字一点一点地改变了,震撼了。

他的诗又虚又真。

每晚,我都是以玩味的感觉去对待这本书。顾诚写景的小诗很多,又好像完全不着边际,恍若隔世处在幻世异地,这场故梦里把我引领到他的旧记忆,浅浅的涉足去另一个人的世界。而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没有我想象中的明亮,反而有片不真实的迷惘困扰着我。我自然是不甘心的,有一探究竟的执意。

他,很懂你我。

我慢慢地发现,他的文字说好似自言自语,还 不如说是对另一个人的暗示低诉。我总觉得他写的有几篇特别的适合自己,文字间的一交一流吗我次次问自己。才发现我已经被这书窥见了心里不觉发现的声音,原来顾诚不是仅仅在透过字里行间记叙身边种种,还 把人世间的千姿百态藏在简短的文字待人发觉。读他的小诗,怪不得有恍若鉴明镜的发现。还 是顾诚的文字读懂了我。

我被他的只言片语改变了,甚至有被看透一切的心虚。到底是怎样的疫病可以忍心夺取这样有才华的现代诗人,他四十岁也不到却被召唤到另一个世界。我心底只有无限的遗憾吞没哀怨,视人间之疾苦,执笔底下波澜说的更应该是这位看破一切的诗人。许是他泄一了天机才被早早召回?留下这本密码册留予我们解读吧。

我写到这里,心里便剩下崇敬这位诗人了。每每翻阅,纸页触一摸的奇妙质感和神秘感直袭而来,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是有灵魂的。







读《像狼一样嚎叫》有感(优质范文)


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读后感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写读后感是能够帮助到我们的理解和我们的写作的。你印象深刻的读后感是哪一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进行整理的“读《像狼一样嚎叫》有感(优质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同学们,给你出个选择题:如果让你变成一只动物,一只狼和一只宠物狗任选一只,你会选择谁呢?我的选择是当只狼,因为狼很威风,连老虎都不怕,你呢?一定要告诉我呦!

今天我就读了一本有关狼的绘本《像狼一样嚎叫》。故事讲的是一只叫做莫卡的宠物狗的故事。莫卡和它的主人米雪儿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它从书上看到狼的介绍,看到狼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饿了可以捉野兽吃,还可以待在半夜,对着月亮嗷嗷叫。宠物狗很羡慕狼的生活,一想到自己不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不可以去捉蝴蝶玩,因为米雪儿总是用绳子牵着它;不可以捉东西吃,不能够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只能吃米雪儿为它准备的狗粮和骨头;不可以半夜对着月亮嚎叫,米雪儿不会让它在半夜发出声音;还有莫卡一点也不喜欢米雪儿让它穿上衣服参加茶会。它为自己的生活感到丢脸。

终于有一天,莫卡拿定了主意,决定离开这里,要去过和狼一样自由自在的日子,可是让莫卡没有想到的是,在它饿的时候,竟然追不上兔子、臭鼬会用臭气喷它,连甲虫、田鼠都敢捉弄它,更没有想到的是,当它对着月亮大声嚎叫时,却引来的一群凶恶的狼,吓得它转身就跑。到处受挫的莫卡现在特别想家,于是它一口气跑回了属于它自己的家,这才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最后,莫卡又看到了有关猴子的书,这一次它乖乖的,不想再和猴子一样了,即使是米雪儿学着猴子的样子来逗它,它还是动也不动,因为它知道自己还是当一只狗比较好。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故事里的莫卡是一只很可爱的宠物狗,它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感到很好奇,也很向往那样的生活,想去试一试,最后莫卡鼓起勇气去尝试,结果它总是失败,根本就不能像狼一样生活,像狼一样嚎叫,莫卡很失望,它还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它觉得米雪儿是最爱它的人,这里才是它真正的家,温暖的家。它再也不羡慕别的动物的生活了,它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当一只宠物狗。

我觉得莫卡还是很可爱的,因为它很勇敢,敢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虽然它失败了,但它还个成功者,因为它已经尝试过了,也过了像狼一样的生活,现在已经不会再羡慕狼或别的动物的生活了,它知道了那样的生活不适合它。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对于陌生的事情要敢于去尝试,不能只想不去做,不然就不知道有什么感受,我看到别人骑车、滑轮滑很帅气,我也去学,没想到是看的难,学起来也挺简单的,我很快就学会了。不过,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尝试的,有时候爸爸妈妈管我们严,不让我们干这干那,是为了我们好,是爸爸妈妈爱我们,就像米雪儿爱莫卡一样,是怕会出现危险。

这个故事还让我明白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快乐的!

读《像狼一样嚎叫》有感800字


同学们,给你出个选择题:如果让你变成一只动物,一只狼和一只宠物狗任选一只,你会选择谁呢?我的选择是当只狼,因为狼很威风,连老虎都不怕,你呢?一定要告诉我呦!

今天我就读了一本有关狼的绘本《像狼一样嚎叫》。故事讲的是一只叫做莫卡的宠物狗的故事。莫卡和它的主人米雪儿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它从书上看到狼的介绍,看到狼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饿了可以捉野兽吃,还可以待在半夜,对着月亮嗷嗷叫。宠物狗很羡慕狼的生活,一想到自己不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不可以去捉蝴蝶玩,因为米雪儿总是用绳子牵着它;不可以捉东西吃,不能够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只能吃米雪儿为它准备的狗粮和骨头;不可以半夜对着月亮嚎叫,米雪儿不会让它在半夜发出声音;还有莫卡一点也不喜欢米雪儿让它穿上衣服参加茶会。它为自己的生活感到丢脸。

终于有一天,莫卡拿定了主意,决定离开这里,要去过和狼一样自由自在的日子,可是让莫卡没有想到的是,在它饿的时候,竟然追不上兔子、臭鼬会用臭气喷它,连甲虫、田鼠都敢捉弄它,更没有想到的是,当它对着月亮大声嚎叫时,却引来的一群凶恶的狼,吓得它转身就跑。到处受挫的莫卡现在特别想家,于是它一口气跑回了属于它自己的家,这才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最后,莫卡又看到了有关猴子的书,这一次它乖乖的,不想再和猴子一样了,即使是米雪儿学着猴子的样子来逗它,它还是动也不动,因为它知道自己还是当一只狗比较好。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故事里的莫卡是一只很可爱的宠物狗,它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感到很好奇,也很向往那样的生活,想去试一试,最后莫卡鼓起勇气去尝试,结果它总是失败,根本就不能像狼一样生活,像狼一样嚎叫,莫卡很失望,它还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它觉得米雪儿是最爱它的人,这里才是它真正的家,温暖的家。它再也不羡慕别的动物的生活了,它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当一只宠物狗。

我觉得莫卡还是很可爱的,因为它很勇敢,敢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虽然它失败了,但它还个成功者,因为它已经尝试过了,也过了像狼一样的生活,现在已经不会再羡慕狼或别的动物的生活了,它知道了那样的生活不适合它。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对于陌生的事情要敢于去尝试,不能只想不去做,不然就不知道有什么感受,我看到别人骑车、滑轮滑很帅气,我也去学,没想到是看的难,学起来也挺简单的,我很快就学会了。不过,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尝试的,有时候爸爸妈妈管我们严,不让我们干这干那,是为了我们好,是爸爸妈妈爱我们,就像米雪儿爱莫卡一样,是怕会出现危险。

这个故事还让我明白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快乐的!

要像骆驼一样_读《骆驼祥子》有感 (400字)


放下《骆驼祥子》,祥子从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变成一个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像翻电影似的,不断地重播着。经过了三起三落,丢失到拥有,拥有又到丢失后,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拥有梦想、要强的祥子了。

他的三落又似乎是命运安排的。社会的黑暗是让箱子变得堕落的主要原因。但这些困难都是人生中必经的磨难。社会不会永远黑暗,只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只要努力,总会有光明的一天,就像我们中国以前的历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的社会亦是如此。

蜘蛛织网,总要经过许多次的失败才能成功,网织了一半或者差不多织成了,不是下雨把网冲烂,就是被其他动物破坏了。难道它没付出努力,没付出心血吗?难道它不伤心吗?它和祥子一样努力,也一样悲伤,它也继续织网,织了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三次还是不行。经过了无数次,它终于成功了。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又会被雨冲烂。

当遇到困难时,难道怨天怨地怨命不好吗?虽然“骆驼祥子”只是祥子的外号,但我还是希望看到那个像骆驼一样拥有梦想,顽强地面对困难的祥子。但愿祥子能走出那个悲伤的沙漠。

像阳光一样透明读后感


篇一:《像阳光一样透明》读后感

老师要求我们读《像阳光一样透明》这本书,读了以后有些感受,下面就是我的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触,比如说《世界上最特别的颜色》,里面的“姐姐”非常善良、聪明、美丽,几乎无所不能,可是却被病魔早早的夺取了生命。“姐姐”生前有一次和辛西娅去田里玩,突然跳出一条大狗,扑向辛西娅,“姐姐”见势不妙并没逃跑,而是抡起木棒砸向大狗,然后大狗就冲着“姐姐”咬,当辛西娅把大人叫来时,“姐姐已经伤了。

《没有兴趣映出的故事》里的小于尔克,他幻想着,自己已经死了,感觉真好;想象身边的人不见了,有点吓人;想象自己的人生,非常遥远;想象自己是印第安人,有点意思;想象癌细胞像甜粥一样吞噬健康,有点累人……这虽然很无聊,但这是一个小孩的幻想,我们不该干涉。

篇二:认识人生——读《像阳光一样透明》有感

从书店购来南方分级阅读丛书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像阳光一样透明》这本书书,一头钻进了书海。当看完第一章后,我的心便被书中那独特精妙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伴着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给了我许多启示。

《像阳光一样透明》虽然只有着为数不多的三章,却有着极大的韵味。如,在”悠悠之情别样浓“一章中,讲述了亲情;在”花瓣停留在三月“一章中,讲述了童年;在”宽宽窄窄的日子“一章中,讲述了生活。这三章文学作品虽题材各不相同,但,都围绕着”学会认识人生“这个主题给予大家其启示。书中的文字伴着亲情、童年与生活,带领我们逐步向人生、向世界摸索。

这本书教会了我,要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教会了我,要热爱生活,不被一些小挫折击垮;教会了我,要热爱生命,珍惜每一分钟,好好学习,不虚度光阴;教会了我,要懂得让自己的思想展开翅膀,学会想象与自主自立;教会了我,要好好运用人生中那绝无仅有的童年,让自己从欢乐中学习,从学习中享受欢乐;教会了我,要把握自己的人生,学会成长;教会了我… …

人生,就似一片汪洋大海,每个人都是漂泊的人儿 ,每个人都会抓住一本可以让人爬上岸的”书“,让我们把握那本书,运用那本书,向未来更美好的人生走去,向那希冀之光走去,让自己的人生因自己的风采更美好!

篇三:读《像阳光一样透明》有感

---诗慧

刚刚翻开这本书时,我的心便被书中那独特精妙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书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给了我许多启示。

《像阳光一样透明》虽然只有着为数不多的三章,却有着极大的韵味。如,在”悠悠之情别样浓“一章中,讲述了亲情;在”花瓣停留在三月“一章中,讲述了童年;在”宽宽窄窄的日子“一章中,讲述了生活。这三章文学作品虽题材各不相同,但,都围绕着”学会认识人生“这个主题给予大家其启示。书中的文字伴着亲情、童年与生活,带领我们逐步向人生、向世界摸索。

这本书教会了我,要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教会了我,要热爱生活,不被一些小挫折击垮;教会了我,要热爱生命,珍惜每一分钟,好好学习,不虚度光阴;教会了我,要懂得让自己的思想展开翅膀,学会想象与自主自立;教会了我,要好好运用人生中那绝无仅有的童年,让自己从欢乐中学习,从学习中享受欢乐;教会了我,要把握自己的人生,学会成长;教会了我… …

这让我想起了我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的一件事。

在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时,我自以为数学考试很简单,所以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与玩上面,根本没有复习,当试卷发下来时,忽然觉得试卷好难,好像从来都没学过似的,从而我的数学考的很差,正因为这样才被妈妈说了一顿,为此感到很后悔。

人生,就似一片汪洋大海,每个人都是漂泊的人 ,每个人都会抓住一本可以让自己爬上岸的”书“,让我们把握那本书,运用那本书,向未来更美好的人生走去,向那希冀之光走去,让自己的人生因自己的风采更美好!

篇四:善意的谎言

— —读《像阳光一样透明》有感

这段日子,天总是灰沉沉的,被一片阴霾笼罩,乌云密布,不一会便下起了倾盆大雨,窗外的梧桐树被狂风吹得左右摇摆,天空还不时闪过几道闪电。不过,我却安详地坐在屋里,手里捧着《像阳光一样透明》,津津有味地阅读着,就好像获得了一缕阳光,与窗外的风景格格不入。这个真诚真切的主编赵丽宏,让我不禁赞叹起他的鬼才。

打开书面,迎面扑来一阵书香。目录显现在眼前:”悠悠之情别样浓“讲述了亲情的可贵之处;”花瓣停留在三月“讲述了童年的缤纷多彩;”宽宽窄窄的日子“讲述了生活的艰辛。

其中,让我依旧难以忘怀的便是——《我们看菊花去》。

主要记述的是:”我“的姐姐得了精神病,”我“必须将她送进医院接受精神治疗,”我“对姐姐地感情十分深厚,导致”我“以善意的谎言欺骗她上医院,结果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欣赏菊花。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但却引起了我的深思。

”善意的谎言与诚实有矛盾吗?“”善意的谎言与诚实哪个才是做人的真理?“

”讲诚信“,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是对待别人,对待事业要遵守的一个基本准则;”善意的谎言“,它是以良好愿望,与人为善为出发点,往往是为了使事情办好的一个策略,因此,这两个观点和做法是不矛盾,互不排斥的。

过于诚实,有时会得不偿失,例如:因为你的诚实,曝光了朋友的秘密,那么你会和朋友闹别扭;因为你的诚实,实话实说,会打击别人的自信心,甚至会毁掉别人的美好前途 ……

拉罗什富科说过”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那么不就和 善意的谎言矛盾了吗?没有!”真诚“是一种正确的做人的态度。待人待己,都用真心相待 以诚意相待。这正是 善意的谎言。

所以说诚实是可贵的,但是善意的谎言更是无可比拟的。

顿时,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一缕阳光透过云层一泻而下,照射在窗外的梧桐树上。窗外不再是晴天霹雳,而是风和日丽,天边还架起了一座彩虹桥。

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不可不读!

谢淑仪

要像骆驼一样_读《骆驼祥子》有感400字


放下《骆驼祥子》,祥子从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变成一个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像翻电影似的,不断地重播着。经过了三起三落,丢失到拥有,拥有又到丢失后,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拥有梦想、要强的祥子了。

他的三落又似乎是命运安排的。社会的黑暗是让箱子变得堕落的主要原因。但这些困难都是人生中必经的磨难。社会不会永远黑暗,只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只要努力,总会有光明的一天,就像我们中国以前的历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的社会亦是如此。

蜘蛛织网,总要经过许多次的失败才能成功,网织了一半或者差不多织成了,不是下雨把网冲烂,就是被其他动物破坏了。难道它没付出努力,没付出心血吗?难道它不伤心吗?它和祥子一样努力,也一样悲伤,它也继续织网,织了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三次还是不行。经过了无数次,它终于成功了。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又会被雨冲烂。

当遇到困难时,难道怨天怨地怨命不好吗?虽然骆驼祥子只是祥子的外号,但我还是希望看到那个像骆驼一样拥有梦想,顽强地面对困难的祥子。但愿祥子能走出那个悲伤的沙漠。

读《像少女一样美丽啊》有感作文500字


《像少女一样美丽啊》这是一本郁雨君的纯美小说之一,这本书中有很多的细节都使我非常感动。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与本书的书名相同,而这个故事也正是最令我感动的一篇文章。

书中讲了一位叫邱露丁的女孩喜欢在陈果的照相馆照镜子,使陈果与她成为朋友,两人都很喜欢搭配。经常在一起搭配,一会配出印度风味的,一会配出非常时尚的,数不胜数。露丁使一位非常爱美的女孩,家里的衣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每天都穿着不同的衣服去学校,成为学校最亮丽的。直到要拍毕业照那天,露丁穿的更是漂亮,而陈果也被派去给他们拍照,当有很多女孩都希望将最显眼的露丁删除时,陈果对露丁说了一句话,那也是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你想想,当一座花园里只有一朵花儿盛开,那其他的花儿会自在吗?相反如果所有的花全部盛开,那那时候的场景会更漂亮的。” 这句话不仅使我受益,也使露丁受益。

故事虽然不长,但有很多的动人之处,就像陈果的那句话。所以我们做任何使不能只想到自己,也要设身处境的为别人着想。这样我们的周围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但我做得就并不好,就像买早饭一样,每次只想着自己的那份,往往忽略了别人的那一份。有时被别人撞了一下就开始大骂,但没有想过别人的感受。

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任何事前想到被人的感受,这样,我们身边就有更多的朋友!

活着,活着 ——读《活着》有感


活着,活着 ——读《活着》有感
意间看到了这本独特的书,在书中,作家余华用他那淡淡的文字,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看完后,我没有像平常那样因为人物悲惨的身世而流泪,更没有因书中的情节而大发感慨。这次,我陷入了沉思……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 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静的看这本书,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种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我喜欢细细的品味书中的语言,似乎每一处都暗藏玄机,似乎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每个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一座小城,一段人生,一个过程。为了活着,我们都努力活着!


《像绅士一样生活》读后感


米舒先生:

向您推荐一本好书《像绅士一样生活》,如您读后有所收获,也请推荐给您的读者朋友。

北京同道新文联合图书公司 黄志伟

黄志伟书友:

乘休息天一口气把书读完,掩卷长思,这的确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作者是英国人爱德华·伯曼,他自述此书是写给当今中国的中产阶层。在六七十年代谈论绅士风度,那会给人扣一顶帽子的。今天不同了,一部分中国人先富起来了,但打开此书第一章,作者写了中国新富的陋习。1995年一位中国商人打开了12瓶拉菲堡红酒,倒入12只杯子招待客人,在频频干杯声中,昂贵的12瓶红酒顷刻灌下。作者的结论是:暴殄天物、荒唐至极。可见,享受豪华昂贵的物质生活原来与绅士风范无关。真正的绅士无论是品红酒、呷咖啡、穿高品质的衣服与开有气派的车,都是极讲风度与格调的。一套精美的服装,富人可以穿得粗俗不堪,绅士却小心打理,使之呈现最佳状态。同样一座豪宅,富人花了很多钱,结果是画蛇添足,装饰得毫无情趣,绅士花不多的钱,处处让人眼睛一亮。本书从鞋子、领带、吸烟、喝酒、对待女士的态度,如何驾车谈到绅士的精神气质,读来都让人有所触动、有所思考。作者指出:绅士的精神气质应该包括骑士的勇气、服务公众的道德意识与处于任何极端困难中永远不变的谦恭礼貌。本书还探讨了英国绅士与中国君子的不同点与共同之处。

这本书的有意思是在于对中国一些稍富即躁的人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与建议。贵族是要三代造就的,那话有点绝对。但一夜暴富与几十年的文化修养熏陶却是事实。在我访问的30多个国家中,给我最佳印象的是英国。在一些不文明的国土上,豪华房车与名牌服饰不能掩盖一些人不文明的陋习。我想,真正的中国绅士也不仅仅是自身具有美德,还应树立公共服务观念。这正是此书的宗旨之一。 米舒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活着》有感: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活着》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