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看见读书笔记 > 地图 > 看见读书笔记

看见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柴静在书中讲述的事,地震、囚犯、媒体、两会……离我们比较遥远,或因为其发生的时间的久远,或因为我们对身外事认知不足;也有些事,是我们身边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如:非典、环境污染、青少年问题等等。其实,不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的事,我们一直无暇顾及。然而,走到人生的某个时期,我们忽然愿意去主动接近它,理解它。个中原因,也许正如书中的钱刚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在一定年纪的时候,自然会启动。“到了这个年龄,像有什么东西扯着你一样往回望”。柴静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看见》,一如它的名字,让我们看见事实的另一面,在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那些大事里,又包含了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于是,离我们远的和近的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能看见和明白才是作者发声的初衷。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理解,并不断地从书中证实自己的判断:对的和错的之间其实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

关于非典,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那时我初到乡下中学,听说这个病很严重,严重到每个人都有口罩,严重到学校派每个老师到村小去执行任务。我被安排承包我娘家村子的片区,具体任务是密切关注所包片区学生的身体不良反应,如:发烧、咳嗽等。不管社会舆论如何,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眼里,这些不过是事不关己、无关痛痒的事。就带着这样的盲从和麻木,我对一个女孩子产生了兴趣。她大概上一年级,和其他小伙伴们被我召集来时,她还背着一岁的弟弟。见她一脸聪慧和机灵劲儿,又听人介绍说小小年纪的她对家庭的付出和担当,我就将定期调查统计的任务交给了她,她很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道外面发生过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非典”悄无声息地淡出人们的话题。再了解到当年那个女孩已经是几年后的事。听到的消息却让我失望——她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再后来,听说她上高中,偷盗的习惯不改,几次三番被父亲吊在家里抽打都于事无补……

对于此,我只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时隔多年,这些事早已被我淡忘,是《双城的创伤》让我忽然想起她。故事里几个孩子相继自杀的真正愿因,是在公众面前没有被呈现的真相,主要因为怕“会让观众不舒服和不理解”,这种动机被称为新闻媒体的“政治正确”。“我们叙述了一个事情的基本框架,但只是一个简陋的框架,以保护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真相’。”而真相,往往就这样被无意或有意地被蒙蔽、被忽略。

于是,《看见》里揭发了一系列以“政治正确”为原则来报道的大事件,作者以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唤起我们内心的历史责任感。又以作为“人”的善良挖掘人类的最丰厚又朴实的情感。

当一个个被钉紧的历史事件被撬开,我们会怀疑,媒体尚如此,我们所见所闻的就是真的吗?我们个人对人对事的评价,是不是一直也带着一种习惯与偏见呢?我们太擅长给人和事贴上标签,就像前面那个被人们认为是“小偷小摸”的女孩子,一旦这个标签被贴上,她是否会有足够的勇气自己去撕掉?有谁关心过她作为“人”的需求(说不定就是她偷窃的动机)吗?我们所判断的对的与错的,有没有考虑过是判断偏颇,有没有对他人负责过?

柴静说“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我们或许都需要拥有多一点对“人”的认识吧。电影《我不是药神》在短时间轰动全国,不只是因为它赚取了太多人的眼泪,更因为我们都能在法与情的冲突中找到一份真和善,这份真和善与信仰无关,与人类最深的情感有关。于是,因为走私、贩卖“假药”,程勇入狱,自然因为“政治正确”。《看见》里杀夫的女囚、经济腾飞的山西,抑郁的崔永元……程勇和他们一样作为一个现象存在于人们的茶余饭后。但是,这部片子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政治正确”背后的各种动人的事实,也跟《看见》同样,让我们看完,无需别人评论和观点的引导,每个人对于“对的和错的”,心中自有一份答案。这份答案,还会指引着人们作选择时的方向。

在剥开的事实面前,我们能发现,我们不过是那个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灌输的学生。我们正在丧失辨别真伪的能力。我查了柴静的资料,她早已离开央视,但她却让我们看见了像郝劲松、陈法庆这样不屈从于强权的人。她在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公民,是“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 她也呼吁着另一些拥有事实真相的人,真正了解历史的人,“请多告诉我们一些,你们有责任把你们知道的告诉我们,就像我们有责任去知道它,这样,一代接一代,轮到我们向后代讲述的时候,我们才确信自己能担起这个责任。”

身为人师,我们是否确信自己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呢?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看见》读书笔记范文


《看见》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作者本身在央视工作十年的成长经历的叙述。有人评价它为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我觉得记者最重要的工作除了本分的报告客观的新闻事实以外,还应该做一个现场事实的反馈者。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中国新闻的报道总是存在很多的失实性,然而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事件的记者肯定是能够客观感受的,但是能否报道却是另外一码事。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一个在荧幕以外的新闻记者的采访笔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为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在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等一个个大的新闻报道,在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几乎都有她的身影。

然而在书中,她所记录下的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也不是报纸和电视上播出的宏大叙事的大场面,不是领导们点头哈腰、相互握手的场景。而是一些埋没在人群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了私人的注脚。他记录下了新闻中给她留下了强烈生命印象的小个体,每一个人都活跃在她的笔下,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扫地阿姨。如果说,活跃在荧幕和舞台上的主持人都像是明星的话,那么柴静一定是那其中最不惹人眼球的平凡人。她的很多采访都会接触很多社会底层的人,与那些人接触得越多,她就越感到自己的无力,只能通过自己的笔,希望能够多帮助他们一点。

她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刺,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她说:他人经受,我必经受。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尽可能诚实地写下那些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个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

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

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 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重组的快感吧!

看见读书笔记合集


古语有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编辑陆续为大家整理了看见读书笔记,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看见读书笔记【篇1】

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用了大半个月看完的,基本上每一章节,都会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去看。当时也是因为她的雾霾纪录片,重新认识了柴静,后来才发现了这本好书。我是用电子书看的,所以过程中及时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中的很多细节都深深打动过自己,有时也会因柴静的浅幽默而微微一笑。很喜欢这本书,也希望能被更多读者“看见”!

另外贴一些书中的经典语录: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什么是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

你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实。

别当了主持人了,就不是人了。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人在关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事起作用。

你可小心,别变成最初你反对的人。

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 才会忘记自己。

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回忆太痛苦,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人的告慰。

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人在那种苦快意的痛苦里毛发直竖,电子乐里失真的人声像在金属上凶狠的刮刺,绳索突然全都绷断了,我睁开眼,像一只重获自由的小兽,久久的凝视着这个新的世界。

我们都痛恨用马赛克压在人脸上的丑陋和不尊重。

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

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人?听别人说话的人。

看见读书笔记【篇2】

这本书是在描写,一位小女孩姬得,因为现在放暑假,所以她和弟弟到农场度假,却巧遇一位美丽的少女吉丽,对十一岁的姬得来说,吉丽那张脸是她见过最漂亮的一张!

想像力丰富的姬得独自带着弟弟约翰到伯父得农场过暑假,她为自己和弟弟取了新名字,她叫姬得,弟弟叫脚指男孩。在农场里,他们遇见一位高佻美丽、气质优雅的养猪女孩吉丽,姬得对他深深着迷,还把她当成偶像!

有一天,姬得在一本老旧得杂誌上看见一张非洲皇室女王的照片,那人长得和吉丽很像。想像力丰富的她,猜想吉丽也是女王,所以她把吉丽的故事告诉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吉丽则是想尽各种方法,一而三,再而三得向姬得解释自己不是女王,但是姬得还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不听吉丽任何的解释,反而觉得吉丽是个伟大的女王,不想让身分曝光呢!所以她每天跟踪吉丽,希望找到更多线索!直到在一次特别的会面中,吉丽告诉姬得自己并不是女王,帮助他肯定自己的价值,和承袭自非洲祖先得文化资产。姬得坦然回到现实,不过,在她的心目中吉丽能然是女王,是精神上、心灵上的女王!

这个故事真是可爱又新奇,女主角的年龄跟我一样大,其实我也曾经幻想过类似的事件,不过做人要面对现实,最后还是被现实拉回来了,《我看见女王》这个故事的启示,就是要我们分辨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不同,并勇敢面对现实。女主角最令我敬佩,因为她勇敢走出幻想、回归残酷的现实、重新肯定自我,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才能走出梦幻的世界!

看见读书笔记【篇3】

《看见》这本书,很早我就看过简介,一直没有时间看。那时很心动的就是这个书名,作者看见了什么,我能从这本书上看见什么。只是看见这个词在心理学里也会用到,人人都渴望被看见,所以我对这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书中记录了作者她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她身边的人。她在首页中写道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她在书中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我们很多人也像柴静之前一样,从开始的柔弱,文艺,慢慢地被现实摔打,从书本中的理想主义向现实的经验主义转变,变得厚重,踏实。经历了地震和现实采访,把头脑里的疙瘩揉出了韧劲。慢慢的作者的心也沉淀了一点。她写道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许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在书中记录自己采访开始是关注自己,对错分明,戾气,倨傲,后来慢慢能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真实了。这一转变和松动让她更有“人”味了。采访不用来评判,只是用来了解;不是用来改造世界,只是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在采访中她写道第一次有了与对方讨论的心态,因为我渐渐知道,有时候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媒体重要的是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法,而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公敌。柴静就是这样如实的记录下了她一路走来的十年历程,感知着每个人真实流淌的东西。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

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要看见什么?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怎样才能看见?什么是真实,怎样面对真实?

一、要看见什么,看见自己,看见“人”,看见真实

翻书的第一面我就被一句话吸引了,看见就是看见真实的人。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和他人的相同,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不光采访,任何职业都是一样,看见是什么,是看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要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作者什么时候看见自己了,从他人的评论中,从领导的敲打中,从她采访一次次的记录中,从她真实感受她身边的人,真实发生的事情中,她渐渐地看到了自己,看见了人,看见了真实。真相自有千钧之力。生和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入水中。书中记录了她采访了女囚犯等等边缘社会人,敏感话题的社会事件。生活就是生活,他没有只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在看见里面柴静采访过,她写道知道和感觉,是两回事,要想了解他人,他人受之,我必受之。才能算真正了解一个人。那么我如何能看见我自己呢,从生活中,从身边的人中,从文字记录的反思中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真实。

二、我们为什么会看不见自己,甚至看不到别人,看不到真实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她写道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谁都有年轻时候认识的局限。我们时常有“自我”的存在。我们靠它保护,但又受到它的限制。我们都曾像柴静那时候一样,年轻,说道理的时候,往往都是说的应该如何,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内心只有倨傲,只有判断,却没有对别人的感受。

她在《双城的创伤》章节中写道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我们在听到自己经验之外或者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意见时,脸上会流露出诧异、惊奇、反感、不屑,想通过提问去评判对方,刺激别人,想让对方纠正,那种冷峻的正直里暗含着自负。所谓专制,就是坚持是自己不会错的想法。让他人屈从自己,那么他失去了看到自己的机会,也阻碍了他人看到他自己。她写道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认清真实最大的阻碍是自己的限制和情感先行。用各种情绪贿赂自己,包装自己,取之便捷,容易成瘾。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了。

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辗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碰到自己认为非得如此的时候,就免不了疾言厉色,而且一定是冲自己最亲近的人来。启蒙的定义不是谁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水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三、怎样才能看他人和自己,看清真相

能以别人可能是对的为前提来思考一些问题。而不是专制的认为我就是对的。钱钢老师对她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后面的就知道了。陈虻说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就是片子一定要带着问号行走,不管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真的。对于记者来说是真的,对于观众来说就是真的。

不人云亦云。书中写道要坚持自己的价值与信念,一脚一脚地踩下去。他们根本不管你做了什么或者试图做什么,只说你乏味。不要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如何与他人沟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会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柴静在《无能的力量》章节里写道外国人卢安克说:“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跟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而去说一句话是不一样的。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们无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象就好像一面墙隔在学生和我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这个很奇怪,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最后都放弃了,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很自然地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要通过行为来学习,而不是说话,说话时抽象的,不侵入他们的感受,但用行为去学习,更直接。”这段话里面卢安克告诉了我们方法,要想影响他人,要先去感受,用行动,而不是说教。

四、真实是什么,怎样面对真实

真实就是客观的陈述事实,里面的情感自然就会流露,而不是加入自己过多的解读。当你抛下成见和忘记自己时,你才慢慢接近事实的真。在书中引入了《罪与罚》里的一句话,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真实就是具体的'生活,越具体越好。戒峻奇陡峭,置身高寒,要温暖平易。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哪怕是过去的事情,重读历史的原因是因为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在现实面前,不必有任何装饰。

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出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从理想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变,认识到书本概念如果变成教条,容易像飞人杂耍一样脚不沾地,左右摆荡。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但要有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得诚实地说,例如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书中钱钢老师对柴静说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柴静的自我剖析是做调查记者最容易戴上“正义”、“良知”、“为命请命”的帽子,这里面有虚荣心,也有真诚,但确是记者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现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风雨时也许无可蔽头。就像我们那些自我限制的想法,就是阻碍我们认清自己,认清他人,认清事实的阻碍。我们要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面对他人和事实。就像把蜗牛的壳撬开一样,我们没有了遮蔽自己的屏障了,把自己脆弱和细嫩露出来了,虽然没有了遮蔽,但更接近事实了。对于摆拍新闻,陈虹说到,在认识这个事件的时候,有一个干预它的事件发生了,但你原本可以通过拍摄它,看到这背后更深刻的真实,你失去了一次认识它的机会。多么像日常的我们,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而忽视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去认识它,蒙蔽了真相也蒙蔽了自己。

追求真相的人,不会被任何东西胁迫。当柴静受到他人质疑的时候,钱刚老师对她说:“我们要在甚至更远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别太着急回答对还是不对,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当有人质疑柴静无法做调查新闻时,柴静如是写道只有善良的人才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的好斗,但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在《我只是讨厌屈服》这章中,柴静采访陈丹青时说的话:“我接触最多的情况不是质疑、反抗、叫骂,而是——————这是让我最难过的,所有人都认了。柴静问:“怎么叫认了?”陈丹青回答到:“我现在随便到马路上拉一个人来,你见到这个人,就知道他认了,从很深处认了。”胡适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文章末尾中柴静写道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们怎样面对真实,就是思想上能意识到没有绝对的黑与白,世界上也存在于灰色地带。允许他人表达,不先入为主,不屈从,不盲从,追求独立与自由。

看完柴静的《看见》后,我有了一种面临真实的力量了。书中写道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这些痛苦也不是没有用,从痛苦的经历中我得到将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力量。现实就是摆在那里,不管你是看,或者回避它就是自自然然,真真实实发生了。陶行知说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慢慢能理解这个真了,他就是从你身上自然而然流淌的东西,你掩饰不住。真真实实感受自己,从情绪和蒙昧中挣脱出来,看见自己;真真实实感受他人,理解与尊重;真真实实面对发生的事情,不漠视,不屈服,不盲从。

看见读书笔记【篇4】

不是第一次读柴静的这本书。曾因为我很喜欢的老师推荐,我读过此书并认真做了摘抄。但正因为读过,我才如此惊讶,两次阅读的间隔不超过五年时间,同一本书里触动我的句子就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初读时,或许因为年轻气盛,我所关注的,是对幸福的期待,是对苦难的浪漫式幻想。那时候,让我念念不忘的句子,是“浅青色的黎明,风把天刮净了,几颗小银星星,弯刀一样的月亮,斜钉在天上”,是“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如今再读,更加抓我心思的,是反省与思悟,是那一声声的叩问,是“你有思想吗?你有什么思想我请问?真让你开始去想的时候,真让你拿出自己对问题看法的时候,你能有看法吗?”,是“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是“你说得对,但不见得是唯一的道路”。

我曾认定纯粹是人一生的追求。我以为,世界的样子应该是黑白分明。一件事情,应该有唯一的属性,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就算有复杂性,就算有黑白混合的地方,那也应该是在一面白净的墙上不小心沾染上点点黑斑,即使污点暂时去不掉,黑白之间还是泾渭分明的。花了很长的时间,我逐渐意识到,不存在纯粹的黑与白。这个世界不是黑白混杂,而是不同程度的灰。

这让我困惑。我能理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很难接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了。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我理解。但,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这是我曾经不能够弄明白的。

直到我看见有人说,真理总是成对出现的。所谓的真理,不过是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的结论。既然有条件才能成立,那么当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结论会发生改变,也就不意外了吧?

在见到发生极端案件而媒体开始报道犯人在生活中的样子时,我也一度想发类似“不用知道犯人的心情,也没有必要理解你,我们对于不幸的身世不感兴趣,也不管动机是什么”的截图。读完《看见》,我意识到,我可以反感媒体刻意摆弄人设夸大罪犯善意为罪犯卖惨,但我不应该抵触媒体对凶手家世的研究,以此来助于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但也仅止步于此。媒体与国家可以研究改善如何关爱社会边缘人群,对于罪犯本人,对于那些在清醒状态下经过谋划已经去杀了人的人,我不认为我们有理由可以宽恕。作为幸存者,作为旁观者,我们没有资格代替被害人说出原谅的话语。

也许过些时日,我的观点还会变化,谁知道呢?但如果发生了的话,大约是说明我还在思考,还在成长,不是吗?

看见读书笔记【篇5】

读《看见》,我看到了柴静的挣扎和她的成长,尽管她比我年长一些,读这本书的过程还是让我想起了参加工作以来我自己心态的极大变化,与她如出一辙。看书的过程中有很多次我都差点哭出来,看非典、看汶川地震、看妓女们的生活、看双城的创伤、看柴静的故乡,还有她与团队的聚散分离......她的文字不华丽,平凡朴实的叙述,不急不慢的一字一句说,她不隐藏自己的缺点,也不隐藏自己的困惑,她不装公知,只陈述事实,讲自己的体会。

书里讲的故事,都是以前做的节目。节目所反映的问题,其实无论哪个年代去看,都一样还会存在。过去的腐败被揭露,还有新的腐败滋生;一个地方贫困的孩子得到救助,还有无数贫困的孩子留守深山无人问津;揭穿一个家庭的暴力真相,还有更多无名家庭依旧如此。10年前初入央视的柴静单薄文弱,很多人说她做不了刚性的题材,但在这十年里她也经历过刚性尖锐、咄咄逼人的阶段。而现在的她落落大方,柔中带刚,新闻采访中既赋予人文情怀又立针尖血,揭示真相。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界限边际。

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即是独立。就如胡适所说:“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独立来源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生活的经历,来源于挫折对你的打磨,来源于生命中所遇见不同的人给予自己的观念冲击。独立是,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的过程。独立是不断推翻过去的自己,完善现在的自己的过程。这途中,也面临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类人”的过程,然后再次推翻。走过去,就是一个新的自己。

人性会有无数种可能,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念的人,看到的同一现象也有不同理解。所以世间没有完全的善,更不可能有完全的恶。所以我试着不去抱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例如有些人小小的利用我一下,我虽然心里清楚,却绝口不提。适当地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再比如,有些人背地里戳我刀子,我一句话不说,也抓住机会把刀子拔出来再插回去。我也是一个有阴暗面的人,只是年岁增长使我学习尽量劝自己不要与人为敌。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生活中很多我曾经无法理解因此会暴躁相对的事,也尝试着去包容那些待我虚假大过真实的人。柴静也说:“痛苦不是财富,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柴静从2000年初入央视,在成长的道路上付出了多大的勇气与努力才克服了天性的怯弱,战胜了自己。我知道我自己天性里也有些可能致命的弱点,一边看这书,一边剖析自己,一遍遍地审视自己,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要正视自己。看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心里常默念朱光潜先生恪守的6字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 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这段话,选自央视记者柴静的《看见》,也是我们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这本书中,作者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她选择留给了生命强烈的人,因为工作原因,她恰好与这些人相遇。

他们是流淌的,从她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思想的本质原本就是不安。她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这是她这写这本书的初衷,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初衷。

我们都被非典时期凝聚的力量所感动,因为脉搏跳动就是生命的奇迹;我们同情于那些走投无路、最终选择弑夫的女人,因为家暴,导致一个家庭的毁灭,她们才是最终的受害者;我们愤恨于华南虎事件的虚假,因为这不只是利益驱动下的不良行为,更是一个民族丧失科学精神的悲哀;一个不为了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的德国人,在广西的贫困村呆了十多年。

不曾给予他什么,可他带给这里的孩子生命最美好的希望。当镜头对向他时,他表示不想说话,然后继续沉默守护他心中的净土。这本书就是记录这样的一个故事,最真实、最触碰人们心底的故事。

没有惊动国际的大事件、大新闻,但是每一句话,都触摸到我们心灵的底处。因为这样的事件、这样的人,才使得我们去思考,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有时的我们,就像他们;有时的他们,就是我们。

别林斯基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如一千个读者打开《看见》这本书,就有一千个不同的世界,呈现在人面前。我们看见了什么?我们能看见什么?这个时代会让我们看见什么?或者说这个时代能被我们记录什么?见证什么?才是我们应该有的。

所有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却总成为紧密相连的一个世界。我们相识、相遇、相惜,我们从不同人的眼中看见另一个自己,看到多个自己。

正如她在书中表达的那样: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往往走得很快、很远,但我们又往往会落下很多东西: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思考。

看见读书笔记400字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隐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看见读书笔记300字


《看见》是柴静所写,她是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她在央视十年里发生过很多,改变过很多,但是唯一不改的就是关心基层劳动人民,那些存在于阴暗角落里的感动小事。

在书中,她描写了非典、汶川地震、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告。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第六章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标题为“沉默在尖叫”。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柴静采访了杀夫犯安华。安华十五岁嫁到丈夫家里,她饱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成天酗酒成性,回到家就打老婆孩子,十几年间,她从不反抗,直到最后一次,她刺了他二十七刀。村里七百多人联名请求法院免于刑罚,但是法律无情,她被判了无期。我很震惊,柴静纪实地报道了这件事情。

《看见》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它使我在当中了解了中国过去十年的变化,也了解了新闻人的责任与义务,给我留下了许多人生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看见》读书笔记3000字


《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期待和观众一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好的《看见》读书笔记3000字 ,欢迎大家阅读!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的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为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

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这本书中,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她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她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她心腹深处的石垻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一遍冲刷,遥遥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是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坦白地说,我并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除了她采访卢安克那期,网上看的。采访拍得好,我的注意力都放在卢安克和广西留守儿童们身上,根本没留意记者是谁。我认识柴静,是她的博客,写作家野夫那篇。这人写得好,不是舞文弄墨那种好,很少能找见她用什么特别出挑或艰涩的词句;她的好是内容,文字细密,信息量大,像个电影里的长镜头,从从容容地白描。你以为演完了,才不是,她换个角度喘口气接着来,又是一个新层次,一些更深的东西。我喜欢读她的文章,跟我喜欢读《国家地理》杂志是一个道理——写得踏实,文字里没有戾气。

什么是戾气?就是不平、不满、疾呼、暴跳如雷,攻击式的抗争。

我不是做新闻的,那些记者的道德操守我关心,可说实话也不是特别关心,尤其中国记者,央视记者。说句不好听的,这个世道,还能离咋地。可柴静在《看见》这本书里讲她的采访故事,讲她怎么一点点理解、探索新闻的价值观,却深深吸引了我,不,应该说,是打动了我。她的字是煽情,可情绪激发全在事实陈述之后,起码水到渠成,没有强迫感;何况她对自己也够不客气的。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基本就是开篇先给自己一当头棒喝,坦白自己怎么从端着文艺的架子到终于“有人味儿了”。但“人味儿”并不够,她还得摆脱轻慢、偏见、思维定势,接受真实的复杂无解,在“表演性采访”与“表演性克制”中艰苦拿捏。我觉得她不容易,做这些事写这些字都特别不容易,因为除了她自己真没人逼她必须成为一种什么形象,她跟自己较劲是在追求一些别的东西。

什么东西呢?如果仅仅是成功,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那我没兴趣。打倒我心坎上的,是她怎么一点点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她写吸毒的妓 女,写滥交的同性恋,她说“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她采访因家暴而致死丈夫的女囚,总结出“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又写“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第九章《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柴静反思她在采访两会期间顺口用“万人空巷”这样的空词、假词,坦白思维定势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己将偏见美化为趣味的姿态心理一一曝光,追问记者的职业要求究竟是迎合大众的情绪表现,还是客观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重建”问题——“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她要新思维的萌芽,她要“让人‘明白’”。在这一章里,柴静原文引用了她博客上一名读者最尖锐的批评: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准确是这一工种(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归根结底,她在追求真实,她要“明白”,“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她还要建立真实——真实的从容的自我,不为了煽情而煽情,也不为了克制而克制。她要将人还原为人,而不是一个概念或某种符号,以最谦卑的心态去了解、理解,去掉装饰,关注细节,看见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那个看不见的纽带。

当然,她依然不完美。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中,她写卢安克在采访之后的故事,他离开了板烈,去了杭州工厂,辞职,又流落越南。文字支吾,没能真正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也许卢安克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作为旁观者的柴静也只交代了粗略的事实,没继续追问。我喜欢她写卢安克的困惑那一节,那个困惑,让他从“神”还原为了一个“人”;我不喜欢她推回采访的结尾,非要去点那个教育的题。但文章中又有一句话狠狠撞击了我的心:柴静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卢安克回答:“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这个女记者,她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能一点戾气都没有呢?她当了十年记者,在这个魔幻现实的国度里遇见了那么多丑陋与不平,怎么能还那么从容、文艺,那么“理想主义”?

用柴静引用同事王开岭的话来回答:“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回答,“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她写的都是别人的事,可这书就是怪,读完会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来,起码我就特别想也像个记者那样也问问我自己干吗哭。浅显点,柴静写得煽情,那些故事那些细节不是特感人就是特悲恸,读来动容是人之常情。但我哭得最厉害的又不是那些事本身,是她在第十一章《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中讲给一个爱折磨动物的小男孩的话。小男孩问她什么是“洁白”,柴静这样回答:“将来有一天你爱上一个人,她也爱上你,从她看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洁白。”

呼,这话真煽情。但这话其实又多么朴素啊,除了“真正的”这个在上下文中必要的定语,连个形容词都没有。能说出这话的人,心里是踏实的。能这么说话的人,心底是坦然的。纯净。

柴静这本书让我想跟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并排到一块儿,放在书架显眼的地方,有空就摸摸,翻翻。高老您当年兰州告别演讲上说的那些话有人听见了,有人在还原“人”,有人在踏踏实实地认识“人”,不急躁,不灰心,像任性却温柔的水流。这土地的精神血脉没断,我们都看见了。

喜欢《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看见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