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野草有感 > 地图 > 观野草有感

观野草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观《三十二》有感。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三十二》有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观《三十二》有感

眉曦

这是由郭柯索导演的一部纪录片,讲了老人韦绍兰的传奇故事,每一帧画面都很有厚度。她已经九十二岁了,历经了人世的沧桑与磨难,她自己也说这一生没有什么特别快乐的事情,特别幸福的事情没有。

在1944年她二十多岁,在桂林的一个小山坡上她被抓去当“慰安妇”,三个月后她逃了出来,回家后,丈夫说她学坏,不肯原谅她,在婆婆的支持下生下了日本人的孩子,这个日本孩子不幸的一生也就从此开始了,他自小就得承受村子里的人异样的眼光,大家叫他“日本人”,没有谁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光棍了。我在想,如果他的爸爸知道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如此的不幸,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年的行径。

老人年轻的时候靠采药打柴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她目送丈夫、孩子、同龄人离世,如今只剩下这个”日本“孩子了,所以政府每月90的低保金是她生活的主要来源,一生贫穷,但是她们的歌谣唱道“不愁穷来愁命短”。

她说,“我还没有活够,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着命来看。”

她唱,“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留眼泪自抹干。”

老奶奶的这段记忆是70多年以前的,唯有亲身经历过的人知道过往的真实。一个时代过去了,会留下许多的东西,有许多的历史载体,人的记忆也是其中之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幸与不幸,接下来的时代会戴着历史的眼镜来看待过去的时代,实际上许多都是出于后代人的幻想。

她说要看这个好的世界,但她已经与这个世界有着深深的隔阂,我知道说她是一个农业社会的遗老很残忍,但她的生活里没有电视,互联网,甚至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她的世界是封闭的,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她也许不那么清楚。就在她的那个小小的世界里,洗衣、做饭、看着自己的儿子劳作、灌溉自己的菜园、去赶集、领补助金、想着一生所历经的事情、会落泪、哼着童年时“十二爹”教的各式各样的歌曲、给别人讲故事、吃便宜的白菜,健健康康的笑着、活着……看着身边世界一点一点地好起来,红红火火。

“活着,为了讲述”,人生就是比故事更精彩,杰出的作家也写不出这样磨难的人生,活着,像一头耕牛那样的活着,像福贵那样。活着就是上帝给我们最大的恩赐,苦难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美好,失去让人学会珍惜,当一切都无法在自己的手中掌控、一切都无法预知的时候,还可以选择活着,当活着也变得艰难的时候,还可以奋斗,挣扎,不那么快地结束与上帝的游戏,这场游戏会告诉我们活着本就是幸福。

每个人都有许多的故事,许多的部分很相似,那些独特的部分太容易石沉大海,湮没消逝。

听到老奶奶的故事是我的幸运,是听到这个故事的人的幸运,当有一天白发苍苍、历经尘世,我们能有怎样的故事告诉别人呢,去讲述我们怎样的人生呢。

知识、见识会落后于时代,但是我想,故事不会。我们不会沉溺在他人的故事里无法自拔,因为我们连沉溺到自己的故事里也无法做到,不管怎样,还要追逐的东西太多,活得好一点,最少,还得活下去。

日薄西山的时候,唱歌的人不再是孩子,声带应该已经松松垮垮就如面部的褶皱一般,声音是那样得低沉、苍凉,就算是一首欢快的童谣或者情歌也无法让它变得轻松一点,听歌的人只感哀愁,也许唱歌的人脑中浮现的却是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这样的歌可以让听者哭,但歌者的泪早已流干,而泪流到心里是看不见的,所以她们唯有笑,笑这个世界、笑这一生、笑我们走着她们已经走过的路、笑她们比早早离去的人看到更多……如果老了,希望一起唱歌的人还在,年轻人只能听到里边的苍凉,没有应和的人又该是多么孤独。不再是唱歌的孩子,就做唱歌的老人吧。

有的人身陷泥淖,一生爬不出来,看上去外人能为他们做很多,但实际上能做的又很少,如果真的来生,那么今生多做善事,换来世幸福。《二十二》今天上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哦。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观十二只猴子有感


十二只猴子观后感

这个伟大的科幻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想象世界。结局可能不是什么未来没有改变,只是一个疯子彻底的空想;或者结局不是一个疯子的空想,而是一个关于时间穿越循环的科幻故事。有可能是个骗局,也有可能是个循环往复的多重世界,互相影响但又永不改变。我也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很有新意,他说导演只不过想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干的,是我们自己毁了自己。其实这也是可能的,不过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事实是什么,而是我们能从中想到什么。导演要表达的已经不重要了。

我刚想了一下,如果时空可以穿梭的话会有什么事发生。真的,如果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那么这个世界就真的大得吓人了。无限的世界,无限的时间,无限的变化,无限的人,无限的宇宙,和无限的过去,无限的未来,无限的现在。我们知道有两种空间平衡学说,一种是可以回到过去,并改变过去,然后过去和现在就不同步了,变成了两个世界。还有一种是可以回到过去,但是不管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过去,然后过去的未来就又回到过去的过去,如此反复。(很明显《十二只猴子》讲的就是第二种情况)然而不管是那种观点,如果可以穿越,那世界都会变得无穷大。(虽然就算不穿越,世界也是无穷大的。)

看了这片子后我又重新回到了儿时对宇宙充满无穷幻想的时期了。总之我想了很久,有关穿越的一切可能,也读了很多有关于《十二只猴子》的影评。感觉到了我一直以来的错误,我以为科幻片是我小时候才会喜欢的,是无聊的幼稚,科幻片就是怪兽片。而我现在感觉到我迷失了很久,科幻的大境界应该是变化,科幻就是变化。不管是物质的变化还是化学的变化,还是空间的变化,还是时间的变化。科幻片就是讲述变化的故事,是理解变化的哲理电影,不是打怪兽而已。科幻片就是讲变化之后的事情,一些我们不知道,或想不到的改变和异常,从这想象中的真实里来震撼我们的内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一种奇妙的艺术。这《十二只猴子》和《盗梦空间》应该是我印象中看过的最经典的两个科幻片了。

接下来我也不知道该说啥好了,我的这篇影评,可能已经不算是影评了,是观后感。我的感受说的差不多了,也该收场了。那就这样吧,再见。


观《十二生肖》有感


《十二生肖》观后感

看成龙电影的观众,大半是冲着他表演的动作而去,毕竟扬名海内外的Jackie Chan靠的就是拳拳到肉的真功夫。成龙声称《十二生肖》是自己拍的最后一部动作片,自然不容错过。从成龙一出场,连续的山地速滑的镜头,虽然还戴着头盔,但显然他就是成龙,华丽的动作场面,灵巧的动作,不是他又是谁呢?这是标准的成龙sytle,是他标志性的成名绝技,随着他影片的流传,广为观众所熟知。

这一次的《十二生肖》也不例外,几大段动作序列铺排有致,海陆空全面覆盖,追打逃形态各异,张弛有度且分寸感极佳,保证总在最恰当的时机挑起兴奋。间中穿插的文戏,主要用来补充寻宝线索,要不就搅拌一下人物间的化学反应,剩余的插科打诨里,时不时冒几个冷笑话调节气氛,或推动一下患难友情,弥合一下亲情和爱情。侠盗集团很默契也很人性,默契在于惜字如金,常常一个眼神便心领神会,不少时候必须全神贯注才跟得上,很少无趣的对白,人性在于他们也有夫妻间的吵架和冷战,也有因为金子掉水里互相推卸责任的吵架。

成龙选取颇具技术含量的侠盗题材,在影片中选用了许多高科技的手段和工具,但成龙显然更看重敏捷身手和不要命精神,因此科技在片中并没未遭喧宾夺主。就像他在《成龙的特技》结尾所说:高科技很好,但我还是喜欢真功夫。当然,以成龙这把年纪在打斗的激烈程度上已难再攀高峰,看电影开头的时候,就很让观众担心。各种速滑,各种翻腾,观众都替他捏着一把汗。我们都能理解岁月压榨后的力不从心,毕竟他已年过半百,惟独成龙自己绝不服老,继续野心勃勃的挑战年轻的自己。轮滑、滑翔、仓库大战、丛林夺宝、火山跳伞,非要让我们目瞪口呆方肯罢休,电影对电影人来说,一定就是他们最大的心血,尤其是对这样一部大成本的电影。我们看到成龙真的很用心的在拍摄。每个镜头、每个动作都力求精彩和真实,都尽力做到完美。于是高潮一刻,他在晴空中倏的飞入银幕,犹如一个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为了终极目标拼死一搏。当他从几百米高的山壁翻滚而下,脖子扭曲,双脚脱臼,满脸伤痕累累,双目充血,眼神迷离,膝盖微颤着不支倒地,却仍执着的用尽残力搜寻铜首的影子,这是在华语影坛越来越稀缺的搏命精神的超凡诠释,也是成龙几十年辉煌的最佳揭秘:他知道观众要什么,而且他总会给我们更多。

这几年来,成龙有的言行在网上产生了负面影响,无论他个人生活如何,他在电影上诚意很足。他本来是一个武夫,通过自己拿命去打拼才有了今天的名誉。拼命就是他作为武夫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也为并不英俊也不潇洒,甚至身高也不出众的他创造了奇迹:70年代,他的《醉拳》和《蛇形刁手》创造了70年代的高票房,要知道,当时去电影院观影的群众可不如今天这么普遍;80年代,他的《A计划》第一部、第二部,《警察故事》第一部、第二部都取得了当年香港票房的前三甲;90年代,他的《红番区》、《飞鹰计划》、《尖峰时刻》等更是让他从国内火到国外,闯进了好莱坞,成为扬名天下的Jackie Chan,00年代,他更是自导自演,《新警察故事》,《功夫之王》等票房一路飘红;2010年,《大兵小将》票房破亿,而2012年,这一次的《十二生肖》到目前还没有下线,却创造了7.6亿的票房神话。成龙大哥常对人说他读书不多,就是一介武夫,但是这个一介武夫却用自己拼搏的敬业精神为电影赢得了票房,在自己的领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十二生肖》充满了热闹的打斗场面,看得极其赏心悦目,但真正留在我心里的是成龙作为电影人敬业、拼命的精神。敬业才能做到优秀这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最大感受,而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名肝病以及传染病治疗的专业医生,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以一种尊敬的态度对待职业、以一个宗教徒一样虔诚的心灵对待岗位,态度决定一切,日本的邮政大臣野田圣子说过就算一生都要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工里最出色的人。是啊,洗厕所的水都能毫不犹豫的喝下去,可见厕所洗的是多么的光洁如新啊!36行,行行出状元,这是一种做事认真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事认真的习惯!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一名想追求卓越的医生而言,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有现实意义。成龙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我想,大多源于他工作中的拼命精神,他的真刀真枪。这一部同样如此。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久久不愿离开,我听着片尾的音乐,看着演职人员的字幕在我眼前一点点呈现,回想着电影里的一幕幕,成龙大哥他真的老了,我们在影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他跳跃辗转的招牌动作已经没有当年那么灵活,没有当年的速度和当年的轻盈了,但是他的心,他的精气神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当年那个壮志雄心、叱咤风云的成龙。看着慢慢退却的人潮,我感觉鼻子一阵酸楚,有一股暖流像是要从鼻腔涌上眼睛,憋着没有让它冒出来。不是被最后的剧情所打动,总觉得,这样的成龙,或许见一次少一次。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剧情,忘记今天的观影,所以请趁着我们现在年轻,去拼、去闯、去为自己打开一片天,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观《十二人审判》有感


观《十二人审判》有感

01

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富二代谋杀亲生父亲的案件,案件还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一所大学里的法学院将这次案件作为补考考核的内容,邀请补考学生的十二位亲属进行了一场富二代是否有罪的模拟法庭。

从一开始只有一个人认为富二代无罪,到后来,随着他们对证据的抽丝剥茧,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所有人举手表决都认为富二代无罪。这场模拟法庭的结果也影响了受理案件法庭的审判,最终拯救了一个无辜青年的生命。

电影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这所大学里的法学院学生学习的是西法,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法系,给整部电影后面进行模拟法庭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陪审员制度,早已诟病许久,包括美国也拍过反思陪审员制度的电影对这一国家公器予以严肃的讽刺。

没有错,陪审员制度很民主,让每一人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就像《十二公民》中的十二个各行各业的家属,不在意你的出身,不在意你的教育程度,每一个人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在这次案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公平,公开,公正。

法是理性的,一切以证据为依据(当然这种制度也有漏洞),但人是感性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价值观和生活经验。这些都将成为左右你选择的因素。

电影中的10号先生,是一个有外地人歧视的老大爷。先是对农民的素质大加指摘,后来又对河南人开炮。他总是插话,而且嗓门极大,只要这一个人开始说话,我就皱眉。

2号先生也是个急性子,十分坚定富二代有罪,他总是宣称,孩子就应该孝敬老人,杀了亲生父亲的富二代该死,天理难容。

原来,10号先生寄希望于儿子有出息,可是儿子却半只脚踏进民工的圈子,他声泪俱下,说谁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民工啊。因为这个原因,10号先生对农民和河南人就很有偏见。

2号先生和儿子产生过矛盾,儿子曾失手将他推倒在地,跑出家,消失了六年,于是这位父亲主观地自己的遗憾和愤怒,代入了这场法庭。

02

两个坚决认为富二代有罪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生活中,和儿子的关系上,出现过矛盾和问题,于是他们坚决地让自己相信富二代是有罪的,即使证据被一个个推翻,他们也置若罔闻,不愿承认。

他们说,干嘛呀,证明不明摆着吗?就一场模拟法庭至于吗?赶紧完事,回家!

没错,这是一场模拟法庭,但如果这就是一场正式的法庭,那么意味着你的一票否决将杀死一个年轻人。

“这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事,这就是我投无罪的原因。”电影开始,十二个人里十一个人投了有罪票,只有8号先生投了无罪票。

“即使你觉得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确定的,但是往往那真相就隐藏在那百分之一里”。

其他人觉得8号先生太较真了,这就是一场补考考核,我们在这里说的话一点不会起作用,你这是在浪费时间,你知道吗?

八号先生不以为然,他反复强调,虽然我们在这里的讨论是私人的,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几个人要决定的是一个人的命。如果我们不好好进行讨论,不把证据重新梳理就草率一举。如果判错了怎么办。你举手容易,那人就进去了,真凶就逍遥法外了,这还是私人的事吗?

在我们国家,审判都有法官和律师来负责,我们是旁观者,最多发表些舆论。如果在将来我们的公民真的有机会参与到刑事案件中去,那我们的公民真的有那种能力,最基本的,有那种意识去严肃地看待这些事情吗?

法律是严肃的,容不得一丝的错漏,在法律里就得有这种较真的劲头,因为这是法,不是人情。如果人情,如果占理就能解决问题的话,又为什么要制定法律呢?就因为人类是感性的,是

无法较真到底的,所以才要制定一个凌驾于人类意志之上的统一标准,条理细致的规范来弥补人类的不完美。

这就是法存在的真正意义。

《十二公民》与其是让我们欣赏享受了一场案件被破解推理的过程,还不如说是重申了法律的权威和对待法,对待审判的态度。法不只关乎于律师和法官,也是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器下的普通人的权益所在。

03

这部电影当然也有容易引发争论的部分,那就是整部电影里,十二个公民里,没有女性。

我不想上纲上线,说这部电影歧视女性,不让女性参与到国家权利的决策当中,我更愿意相信编剧只是出于自己的考虑,没有让女性出现在这十二个人里。

这十二人代表了社会上十二个阶层,职业的人,有司机(2号先生)、房地产老板、急诊科医生、小卖部店主、检察官(八号先生)、经历文革批斗的老人、收租子的包租公(10号先生)、保安(河南农村出身)、保险员、学校方面的组织人,还有两个未知。

为了增加电影的冲突性,编剧安排了好几场争斗,爆粗口,动手,动刀子,显然这里面不太适合出现女性,加上这十二人的经历,也不适合让他们里面出现女性,所以我宁愿相信编剧是出于这些那些的原因,不让女性参与其中。

有情怀,有态度,有感性和理性的交锋,有人间冷暖和温情的碰撞,还有国内大咖间的飙戏,你还不去看看吗?

观《十二生肖》有感2


《十二生肖》观后感2

影片讲述由成龙饰演的赏金猎人Jackie,为了领取国际文物贩子开出的巨额奖金,带着他的一票高手伙伴们四处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的下落,最终转而帮助中方,全力挽救国宝,将寻回的兽首归还中国的故事。

成龙的《十二生肖》是作为今年首部确定与IMAX合作的华语电影,也的确依然是延续了他以往电影的极限动作风格,枪火追逐、山地落伞、盘路追车、滑梯缠斗、多角度爆破等精彩场面。但大哥的巅峰时刻已然过去,爱国主义情怀的情节设计,显得略显无力;明显感觉到大哥的苦心,好比让传统的中国人,穿西方人的衣服。科技感趋于强烈,明显感觉大哥想把中国电影往好莱坞方向牵引,显然靠他一人之力还不够。观众关注的是视觉冲击力的呈现,是一种爽的感觉。大哥一向推崇实景拍摄,实打实拍,大部分情况下不用替身,这是比较牛逼的地方。幕后花絮里,介绍大哥拍风洞、火山爆发和古堡的戏,其实还是很给力的。真正回归到影片当中,观众是不会关注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有多牛逼,投射在观众眼球上的画面,视觉的冲击力、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构成的观众评判依据。

说到人物,觉得一直以来,在大哥的电影里,大部分的笑点、重点都在他一个人身上,对于其他配角,小人物,印象并不深刻。这部片子里,我记得的,只是张蓝心的大长腿、打戏,有点变形金刚味道的轮滑衣,他跟法国狗的笑料,海盗李宗盛的猥琐和装傻,还有最后吴彦祖跟舒淇的彩蛋。几个侠盗的线索,在影片中交代的有点零散。我发现好的片子往往都不按常理出牌,会真实的呈现人性的多面性。当成龙在权衡的时候,一切以爱国为主,因此牺牲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淡化了故事主线,牺牲了张蓝心和权相宇的感情线索,只留下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桥段。我倒觉得作为成龙饰演的赏金猎人角色,应该更多真实展现他作为凡人、小人物的一面,他没有私欲?没有思想斗争?爱国还是稍微主旋律了些,一旦影片调性确定,人物形象必然不能做到饱满,很多东西是和主旋律相违背的。

虽然说达到巅峰状态后再想超越很难,但是大哥也的确在努力能去超越自己,极力给观众呈现大片带来的科技感,刺激感,实际效果在观众眼里似乎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笔。不过,还是值得去影院放松消遣一下,有刺激,有笑料,有精彩打斗场面,怎么说,从计划到拍摄,前后也五六年之久。此处仅为个人拙见,一千个人眼里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不是。所谓,枪打出头鸟,最先尝试的、开路者角色,必然受到各种评判标准,后人才能扬长避短,把前人拍在沙滩上。2012年首部与IMAX合作的华语电影,无关乎情节设置,冲着大哥的一片苦心,还是可以一看的。

观《二十二》有感:尔是尔


尔是尔

——观《二十二》有感

高一(5)班 梁俊瑜

中午刷微信的时候就被《二十二》刷屏了,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心下微愣,哦,原来那个片子上映了啊。

不为赴约,也不为所谓情怀,只是想看,于是就一人去了。

到电影院的时候它已经开始几分钟了,刚坐下便从屏幕那方传来一句略带哭腔的“不说了不说了说了不舒服”。怀揣着一份迟到者的羞愧,我默不作声地观看了这个如我一般静默的纪录片。

纪录片始于葬礼(很遗憾因迟到而没看到),亦止于葬礼,中间用朴实无华的镜头客观地拉近了一群老奶奶的生活。这群老奶奶便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慰安妇。然而在片中我们能看到与儿孙同坐门前阶的她们,同姊妹畅快打天九的她们,独自拄杖走过夕阳西下的她们,或是话语轻快却眼泛闪光的她们。这都是一呼一吸间最真实最有血有肉的她们。

可以说,这是一部与我想象大相径庭的片子。在片子结束之前我心里仍肆虐攀爬着一条藤蔓,一条名为“卖惨”的藤蔓。我理所当然也毫不理亏地揣测,这片子或是抓拍老人的凄惨生活,或是将老人被迫(这是重点)当做“慰安妇”的过程加以撕心裂肺的控诉,亦或是一些故意摆拍的凄惨万年图拼凑而成(故意把画面调暗、给最邋遢脏乱的地方特写……)。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件事赢得更高的关注度,我又理所当然地想。

但没有,我所预料的皆无在这个影片之中出现。全片可以称得上温和乃至于克制,没有什么快节奏的镜头,也没有所谓的故事。只是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对话,几个老人的晚年生活。像那坐在老榕树底下时有时无地摇着折扇的老爷爷在给村里的稚童讲那老一辈的故事。他捋捋花白的胡子,随意地合上早在世俗中沉浮而变得浑浊的双瞳,摇晃着自己本来就不茂密的头发。

他说,曾经东方有一条巨龙,它沉睡了几乎半个世纪。在沉睡期间,百姓流离失所,国不成国,家不像家。无论是男丁妇女还是童稚大部分都被敌人摧残,死的死,伤的伤,逃亡的逃亡。所幸战争终于迎来了曙光,沉睡的巨龙之魂终于苏醒!

他说,可惜在后来,百姓在战争中的合法权益并没有被满足,就连索取的最简单的承认与道歉也没有。

他说,这段历史就像他手中的折扇,里面写满了几十万人的名字,可是总有人妄想将这名为“历史”的扇子一把合上。而我们不能,也不允许!我们将其铭记不是为了记恨,而是警醒,更是想要讨回那句拖欠了几十年的道歉。

他还说,你是你,我是我,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只取其一。所有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都不能够被当作风中沙或梦里花遗忘。忘记历史,便是背叛自己。

其实令我惊讶的是,片子里有很多的留白片段,阴雨天气是片子里最多出现的,当然也有风暖日丽的时候。无论是暴雨亦或天晴都没有出现背景音乐,只有微小却密得渗人的雨落声,亦或是恢胎旷荡的野外里传来的几声鸟啼。

画面是静止的,世界是辽阔的,可镜头里外的人都是渺小而孤独的。

不是林语堂先生所说那般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的孤独。而是在万籁俱寂的旷野中你却偏偏自欺欺人地为那未留痕迹的飞鸟笑弯了腰的孤独。

无论是什么影片,我最害怕看到留白的片段,因为留白代表无,而无便代表无尽,是无尽的喜,亦是无尽的悲。不动声色的哀愁总比抢天呼地的悲伤要更胜一筹,也最能扣人心弦,扼人喉头。

由眀到暗,又由暗至明;由清晰到模糊,又由模糊至清晰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景色与人物的交替在我看来便是生活最明了的写照。人与物在这世间皆是一个偶然的存在,来自偶然,归向偶然。几十年的岁月在这影片看来似是在弹指一挥间,一朵花的开放至凋零大概也就这么长。

老人脸上缄默不语的皱纹与那娇媚动人的青山在我眼前交错重叠,恍惚间似看见一位挎着竹篮的少女,穿着一条早已洗得掉色的蓝色长裙,双脚踢踏地蹦着跳着,身后的麻花像尾巴一样相随。灵活的影子在地上描绘作画,洒了一路青春的气息。我大胆地揣摩,她张合着的双唇许是说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吧?

一晃数十年,我不知那掌船的艄公是否更添风霜,亦不知那村头的阿婆是否早已儿孙满堂,我只知当年那个青春飞扬的少女已经老了,渐渐地也不可逆转地老成了个影子。

可那娇媚的青山在无数次的冬去春来中却仍不褪色,一如当年……可不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亦如生活,多少成败是非转头空。

当然,这个片子并没有尖锐而全面地去讲解“慰安妇”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捏造当年的她们晚年有多凄惨,心里有多怨恨。更多的只是展现了她们真实的晚年生活,记录了一段铁板钉钉却被局中局外人选择了遗弃的被视为耻辱的历史。

因为这种耻辱感,也正因为这种遮遮掩掩,才造成了更多人对“慰安妇”的误解甚至曲解。于是有人闭口不谈,有人嘲笑辱骂,更有人恨不得将其的存在抹杀。

于是你不得不承认,那句“善的对立面似乎并不是邪恶,而是无知,邪恶只是它的附属品”有多么的正确。

你无法和三季者争论出一年到底三季还是四季,在这场争论中,你们很难分出高下,这无关善恶,也无关对错。三季者春生秋亡,在他或他祖辈的认知中从未出现冬季,正因无所知和无自知,他们固执己见并视为圭臬。因此当下最好的方法并非争论,而且打破他们对无知的沉迷。

可是没有,至少……并没有人主动想过要了解这段“耻辱”,更没有人想要去洗刷这份愚昧,毕竟这份愚昧来得沉重,它死死地扣上了一把名为“无自知”的已经锈掉的铁锁。

其实也不是没人发声,可是他们却无心成了那递刀的帮凶,那大概是一种眼巴巴看着天空逐渐降下夜幕却无计可施的无可奈何。所以渐渐的,大家都默契地三缄其口,试图以时间冲淡一切。

可万幸的是,还有人在咬牙坚持,还有人在砥砺前行,他们没有放弃这段历史,也没有认命将其埋没。于是有了《三十二》、《二十二》、《鬼乡》,有了星星点点对历史的尊敬。

其实《二十二》能面世要感谢纪录片团队没有用功利心去面对她们,没有因为经费问题而放弃,更没有因为题材不大被认可而从此缄口不提。还有默默参与众筹的一众民众,这个纪录片能上映离不开他们的慷慨解囊。

同时,最最要感谢的是那些明明受尽了生活的苦却仍一心向善,用力而认真乐观地活着的酷奶奶。她们呀,从来都没有做生活的懦夫;她们呀,从来被没有放弃生活,也没有被生活放弃。

我每每想起这些微小而不可忽视的存在,心头都会像被小猫幼崽用还没长爪子的小肉垫一下一下的挑拨着,柔柔的,痒痒的。

奶奶们是夹缝中摇摇欲坠却一直茁壮生长的小草,在她们眼里,烈日是温柔的,暴雨是可爱的,就连那风都是捏造的。

(此处理应有张剧照——在狭缝中摇曳的小草,可惜我没有找到,也没有拍……)

每每想起那个镜头我都会想起另一群人,那群在探访中认识的老人。他们和奶奶们一样,扛过战争,也熬过文革。在每次恰巧谈及这个话题之时,我都会有所忌讳地避开,内心细腻的他们这时总会把双眼眯成一条细缝,像树皮一样皱巴巴却不乏力量的大掌会拍拍我的肩,反过来开导我一切都过去了,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乃至未来都在一点一点悄悄地攒着劲儿变好,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幸福很满足。

很多人跋千山涉万水甚至散尽家财只为过上一个好日子,殊不知这世上从来便没有既定的“好日子”,只有一步一脚印笨拙却踏实地去把日子过好。

俗世间每个微如芥子的存在都是有灵性的,那朵西子湖畔的素白芙蕖,那剪俯视人间的冷月,那块冷眼相看人间离合的门前阶,那场落满离人苑的大雪,那村头村尾乱窜的大黄狗,那迂回巷子里卖糖人的老奶奶,都是这世上微小而无可替代的存在。活着,也已成了令人庆幸的事。

你还是你,无论在你身边以不同姿态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过客最后成了饭粘子还是白月光,蚊子血亦或是朱砂痣,你都是这个世界不可复制的你。

漂亮善良而勇敢地活着,这是《二十二》教会我的。

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你们也能抽出时间去影院看看它,在《二十二》仍未变为《零》的此刻。

后记:

写这篇文的时候是在公交912的末班车上,刚走下一位金发的纹身小哥哥,他临走前微微鞠了个躬向司机道了个谢。我心里当场被什么塞得满当当的,我想啊,他们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有爱的故事。窗外的城市陌生又冰冷,商店的灯光为这个早该沉睡的城市镀上一层亮蹭蹭的金光,而小哥早已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进了这片厚泽的土地,独自一人,却不失优雅。

生活也就是由这些小幸福拼凑而成,当你用心且用力地去生活时,连狂风暴雨也是温柔的。?(写于2017.08.15,码于2017.08.22)

【龙益得老师评曰】在编辑这篇文章时,看到一个资料,我国现在知道的还活在世上的慰安妇只有8人了。

这一个月,生活在农村,听说到的和看到的生命结束,有好几个,刚刚回安乡时,7月29日,同学的父亲重病,几天后去世;去南岳衡山回来的当天晚上,同学林正和走了,才五十四岁;前天去看望姑妈,中午听到鞭炮响,刘世龙同学的妈妈去世,92岁;今天我想做完七月半仪式后回顺德,烧包时两次见到一炷青烟在禾场游走(我要烧六个包,弟媳说要帮她写八个包,一大堆),妹妹说,今天有个老人赴水自杀,组织一些人明天要去吊唁——老人在老去,农村人口一天天在减少。

生活还得继续,你是你,我是我。走了的,一去永不回头,留下的,还得继续生活。悲伤的人,就是生活得非常好,也悲伤;性格快乐的人,承受了再大的排击,过后也是快乐的。

你的故事,我不懂,我的心情,你也难以了解——但生活还是在继续,只要我们是一个起码的人,就能知道别人的感受:己,人也,彼亦人也,推己可以及人,通过自己可以了解别人,但别人的故事,你真的懂了么?

不管怎么样,你还是你。

观十二怒汉俄罗斯版有感


十二怒汉俄罗斯版观后感

作为欧罗巴几大人种之一,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样,在欧洲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优秀代表俄罗斯人,他们的性格和成就,如同伴随他们成长的伏尔加河水和伏特加烈酒一样,一半是宁静,一半是疯狂。他们时而美丽,如顿河边晨曦中戴花边的金发姑娘;他们时而粗鲁,如乌拉尔山脚下哥萨克小镇的醉酒大叔。在很多领域,俄罗斯人总有惊人之举,比如他们是第一个发射卫星和送宇航员进入太空的国家,比如年以不流血的最小代价成功实现苏联解体在文学影视领域,他们更是人才辈出,比如赫赫有名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而下面要讲的,不是那些远去的大文豪们,而是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代表作《十二怒汉》。

十一长假是个荒谬的刺激消费的举措。人们收入本身就不高,还打着刺激消费的口号全国狂欢。这就好比中国股市,池子本身就不大,还不断往里抽水,想不被榨干都难。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坑爹的长假经济效应根本就不奏效。当然,这只是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理性结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什么刺激消费,都让它见鬼去吧!一年到头就那么几天放松的日子,不出去走走实在对不起祖国和党的关怀。于是乎,所有的景点,君不见,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简直就是一个个灵长类动物园,和笼子里的大猩猩们没啥区别。对于逛多了动物园的我来说,长假七天没有对国家经济增长做过什么贡献,于是扯几句这几天看过的电影的文字,舒缓愧疚之情。

《十二怒汉》的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个不同职业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个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影片长达两个多小时,场景在法院旁边一所学校的活动室里,狭小、单一、枯燥。但作品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巨大成功,必然有其妙处:

第一,新瓶装旧酒,酿酒材料不同。俄罗斯版《十二怒汉》翻拍于美国年版《十二怒汉》,大学上选修课时曾听老师提到过这部电影。美国版的《十二怒汉》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又先后有三版《十二怒汉》问世,但反响平平。直到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这一部,才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用了新瓶子。影片以俄罗斯车臣为背景,由一个车臣少年涉嫌谋杀收养他的俄罗斯军官展开叙述。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个民族的国家,在斯大林独裁统治期间,民族矛盾激烈,车臣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前几年因冲突不断频频吸引世人关注。影片中除了十二个陪审员在活动室中为车臣少年是否有罪展开争论之外,还用黑白、诗化的镜头断断续续地展示了车臣冲突的血腥,特别最后阶段一只狗叼着一只被炸断的手,手上的戒指反射刺眼出的光让人深感战争的恐怖。车臣问题可归结为民族问题,但终究还是宗教冲突和文明冲突。诚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言,未来世界的冲突和战争基于文明的冲突。其实这个观点千年前就适用。自萨拉丁于年占领耶路撒冷后,穆斯林文明与基督文明的冲突便绵延不绝,多达九次的十字军东征并没有消除仇恨。而今,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利比亚等穆斯林国家与欧美基督教国家的矛盾越来越深,车臣与俄罗斯之间也如此。东罗马灭亡后,包括车臣、黑山、塞尔维亚、格鲁吉亚等巴尔干半岛和外高加索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属于伊斯兰教,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属于基督教)的矛盾不断加深。这一点,中国的新疆、宁夏最为相似。尽管马克思那个傻子把宗教说得一无是处,但是人类是离不开宗教的。尽管都是斯拉夫人,但正因为宗教、文明冲突的原因,车臣地区才会如此动荡不安。而导演刚好抓住了这个新瓶,装下十二怒汉的旧酒,客观地展示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区矛盾和民族矛盾,看来俄罗斯主管电影发行的政府部门比较开放。这是要是换在广电总局牛逼哄哄的中国,拍一部新疆关于民族矛盾的片子是不可能的事儿。总之,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恰当地运用了车臣的背景使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据说当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还专门观看了这部电影。而这也是先前几部翻拍片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少数战胜多数的个人主义思潮。东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差异就是农业社会集体主义和商业社会个人主义。如在教育上的差别尤为明显。东方提倡填鸭式的教学,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西方提倡放羊式教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把希腊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而在中国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相信组织(集体)的安排,文化差距一目了然。俄罗斯虽然经历过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集体观,但其根本还是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影片中,十一个陪审员一致赞成车臣少年有罪,唯有一个陪审员不赞成。经过层层争论,最终使赞成票与反对票的比例由变为,令人膛目结舌的结果。这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只发生在简陋的活动室里,没有好莱坞式的惊险打斗、美女衬托,但拯救了一个鲜活的无辜的生命,依旧伟大。

第三,也是此部电影的核心陪审团制度。所谓陪审团制度,指的是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是否起诉嫌犯、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制度,此制度多用于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陪审员要有一定的资格条件,如国籍、年龄、职业等。影片中的位陪审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上层阶级,也有开出租车的底层人。陪审员作为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争议不断。一方面,陪审团制度保证了普通人民参与行使司法权,使普通人能够司法过程中参与的人民性、组成人员的人民性和裁判的人民性,同时因为有陪审团的直接参与,可以根据陪审团的意见修改法律而具有造法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民的参与,可以推进公民知法、守法,具有重要的法制教育功能。总之,陪审团制度本着宁可错放一万,不可枉杀一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制衡司法独断与专横,保障公民自由、民主发挥重要作用。这与中国时下一起起冤假错案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不可否认,陪审团制度也有不足的一面。因为陪审员不是专业人员,有时会受情感、种族等因素影响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审判。如上世纪年代美国辛普森案,不管检方的证据是否充足,由于陪审团都是黑人(辛普森是黑人),陪审团一致判定辛普森无罪。再比如今年的总裁卡恩,因为涉嫌强奸女服务员而被宣判有罪,几天后又戏剧性地被宣判无罪。这些缺点成为很多人冲击陪审团制度的理由。其实,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陪审团制度也不例外。但是,陪审团制度的优点远远大于缺点,截止到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替代它。正如影片中的陪审团成员,平时他们如沧海一栗,是社会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然后正是通过陪审团这一制度,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来捍卫一个国家的司法正义,成为制衡司法专横的有力武器。试想一想,假如前几年的江苏彭宇案有陪审团参与,最后的判决结果还很难说。也正是因为受这一案件的影响,现在社会沦落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尴尬境地。正是因为陪审团制度的缺失,成为中国难以实现法治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对于人性的描写。人性是恶的,自私的?还是善的,无私的?影片通过几次谈话来展现。一是墙上有污染的管道。那个管道已存在四十年,照此下去,他还会存在四十年。为什么,因为公家的东西,没人去在意,更有甚者据为私有。这就好比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越是公共的财产,越是没人管理,越是容易受到私心的掠夺。目前中国的巨大的国有资产,不正是一个巨大的公地悲剧吗?二是名陪审员一致作出车臣少年无罪的投票后,陪审团主席提出一个问题:车臣少年无罪释放后,无家可归,肯定会遭到追杀。陪审团宣判他无罪,但同时也宣判了他的死刑,怎么办?此时陪审员们的反应是自私的,有的要去会女友、有的赶着去演出但同时,他们的理由也是合理的。人性本身自私,我们无须高举道德的棍子棒杀其他人。因此,人是二分善八分恶,需要用法律去威慑,用道德去教化,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最后,关于结尾。东西方民族的心理差异,在电影结尾处尤为明显。西方重过程,在结尾处简单化或者模糊处理,让观众有想象的空间。比如《魔戒》第三部的结尾很有趣,观众会认为这是在为将来再拍续集埋下伏笔,但更多的是给观众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部电影也同样如此,结局很明显讲得不那么详尽。不然,怎么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东方重结果,中国包括香港的电影则是大团圆式的结局,最后一定是皆大欢喜的、热闹的,在酒杯和鞭炮声中结束的,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当然,这两种方式,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是文化心理差异罢了。

好吧,到此为止,扯得太多了。一地口水,潮湿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向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致敬。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一)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抗日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这不仅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战争类电影,还是一部激励中国人斗志的电影。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的一场阻击战斗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作为力量悬殊弱势的一方,顽强抗击日军一千多人10多次的进攻,82名指战员虽然全部壮烈牺牲,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取得了超常规的战果,打了一场超限战。四连阻击牵制日军10多个小时,成功地掩护了刘老庄老百姓的安全转移,并为新四军领导机关、主力部队赢得了时间。

这部电影也塑造出了许多英雄形象,如狙击手田一枪、一排长蔚庆忠、连长白思才……他们让我难以忘怀。田一枪是一名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在战争达到高峰时,他单枪匹马闯入敌营区,杀死了许多敌人,但最后还是英勇地牺牲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呢?一说到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人们都你推我让的,谁也不愿去做。可田一枪呢?他直捣敌人大本营,为党、为人民、为连队,多杀几个日本人,以报血肉之仇。

看了这些,你可能问,可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继承老一辈革命战士的传统呢?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继承了,只是没有挖掘出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吧!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二)

上周,我们全校师生观看了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这不仅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战争片,还是一部激励中国人斗志的电影。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主要讲述了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某团第4连82位勇士,在刘老庄一带的一场阻击战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作为力量悬殊弱势的一方,顽强抗日一千多人十多次的进攻,82名战士虽然壮烈牺牲,但却成功坚守数小时,为新四军主力部队,领导机关以及刘老庄的百姓们赢得了转移的时间。这部电影也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如狙击手田一枪、一排长魏庆忠,连长白思才……他们让我们难以忘怀。

田一枪是一名枪发精准的狙击手,在战争达到高峰时,他单枪匹马闯入敌营区,杀死了许多敌人,但最后还是英勇地牺牲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呢?一说到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人们都你推我让的,谁也不愿多做,可田一枪呢?他直捣敌人大本营,为党,为人民,为连队多杀几个日本人以报血肉之仇。

一排长蔚庆忠可以说是一个英勇善战的烈士,为了保护乡亲他不惜一切代价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为了连队不再受到炮弹攻击,他扔出自己手上所有的手榴弹炸掉了敌人的炮兵阵地,并拿起刺刀与敌方军官佐木顽强拼搏,让人非常敬佩。

连长白思才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从他指挥全部战斗到英勇牺牲,总是那么有骨气,他牺牲时一只脚支撑在地上,一只手紧握手枪,透出中国人永远不会倒下的气质,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可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继承老一辈革命战士的优良传统呢?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

观《二十二》有感2000字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观《二十二》有感2000字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张文红

早上遛弯回来,闲着没事翻开手机订阅号的“易家国际影城”,孩子快开学了,我想陪他再看场电影,按照惯例,总是先看看票房与评分再做定夺。一部叫《二十二》的影片评分9.2,票房接近2亿,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经过一番百度,决定就它了。

影片《二十二》由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也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记录片。该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为大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

这种题材的电影,原以为儿子不喜欢,原以为电影院人定是寥寥无几,而且很可能全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一进影厅,看到的是一排排几乎满座的人,大家都在默默等待着开始,放眼一望,我竟然是年龄最大的那个,全是大姑娘小伙子。每个到影院来的人,必定选择他最喜欢的影片,我不由的想到:谁说只有年长者才关心国家大事,谁说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享受,整曰迷恋于手机游戏等他们自认为的极乐世界,还是后生可畏啊!

按理说,它应该是一部很悲情的影片,在我看来,应该有惨绝人寰的场景,令人肝肠寸断的倾诉,哭得死去活来的亲友家属……因为不要说受害者本人,但凡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提到这件事都会生气得抡起拳头。但,影片从头到尾无解说,无历史画面,仅有的音乐片尾才响起: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只是以细腻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老人最随意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和无加修饰的情感流露。

毛银梅老人原是韩国人,原姓朴,解放后,她随着到了中国,由于当初身体的摧残,她回国嫁人后不能生育,和老公养了个女儿一直到老。她说,她最感谢的人是毛主席和她的老公,毛主席是她的救命恩人,所以她将自己名字改为毛银梅;老公不嫌弃她的不能生育,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以至于后来韩国人叫她回家,她也没应。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她在志愿者面前,平静地,微笑着唱着儿时的歌谣:阿里郎,阿里郎……啊呀阿里郎……她唱得那么快乐,但我知道,她一定是想老家了,想她少女时代的一个美好的梦想!看到这儿,我的眼泪已经像断了线的珠子,喉咙难受的要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少数幸存者即便侥幸逃生,也是落得伤痕累累,甚至终身残疾。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幸存者如今已所剩无几,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烛光已渐渐微弱。

天空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大雨滂沱,90多岁的韦绍兰老人和她70多岁的儿子出现在观众面前,老人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儿子圪蹴在破漏不堪的屋门口,各自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当年老人怀抱幼女,千方百计从虎口逃出,却发现已经怀上了日军的孩子,也就是面前70多岁的儿子,老公弃他而去,后又遇好心男人重新成家。最让人痛心可悲可叹的是,儿子活到70多岁,放了70多年的牛,也从一个年轻的光棍变成一个年迈的光棍,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就连同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想雇凶杀他,就因为他身体里流淌着一半日本人的血!

此时此刻,影厅里死一般宁静,宁静得让人难以呼吸,我想,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难受,心头像被压着一块巨石。说实话,我没见过这么命苦的母子!我觉得,他比母亲更冤枉,在别人眼里,他连出生都是错的!但他偏又命硬,喝药都死不掉,蚊子似的活着!

提起往事,老人目光呆滞地望着镜头,只一句“不说了,不说了,说了不舒服……提了我难受……”原来,真正的苦难,是连说出来都要喘上几口的。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她,“可怜”这个词用在她身上,只能觉得太肤浅与轻薄。

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画面被大门一分为二,门的一边是一群打游戏的孩子,另一边是个在椅子上坐着的老太太,她的身上瘦得只剩下一层皮,动作迟缓地端着碗,愣愣地嚼着米饭。当时我马上悲从心来,原来人老了,竟是这副样子。我想了很多很多以前从来没有也不敢想的未知镜头,顿时泣不成声。当看到韦绍兰老人仅靠着政府的补贴和混血儿子经营着粗糙的一日三餐,老人却是那么安详淡然,她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对生活有任何的抱怨?人生苦短,快乐开心地过好人生的每一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清并且认真对待的。

…………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些老人就在她们的生活里实现了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虽然生活的真相是如此的不堪,但她们还是笑着的,她们唱着过去的歌,她们说,“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

99分钟的时间,就这样在老人们平静生活的画面中,结束了。影厅灯光亮起,清洁工阿姨都进来清扫卫生了,竟然出奇的一个人也没有离开,好像也不想离开。都还稳稳当当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这可是原来从没发生过的。我知道,大家的心里和我一样,都是涩涩的,身体像被一股沉重的郁结所围堵,无以排解,还想安静地平复一下。阿姨也识相,她也悄悄在一边坐下,等着大家离开。

从看完影片到现在已经两天过去了,22位老人的模样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也挥不去,一想到她们我的心就无比沉重,眼泪就不听使唤。我随口对儿子说,真是恨透了日本人,想把他们都干掉!儿子提醒,你忘了陈林桃老人的话了?“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

所以,我想说,慰安妇是社会强加给她们的,她们才是真正的巨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文红,山西省万荣县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有个性,热爱生活,闲暇时喜欢品词赏句,追求简单快乐,且活且珍惜。

喜欢《观《三十二》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野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