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 > 地图 > 读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

读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最后的姿势——读《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最后的姿势——读《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最后的姿势——读《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

冯思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500字2024


近日,我看了《影响孩子一生的真情故事》一书,真是书如其名,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也让我体会到了真情的可贵、母爱的伟大。

《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的》这个故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故事讲述了一栋居民楼突然着火,在烈火的吞噬下,唯一的木质楼梯断了,八位居民被困在了楼上。紧急关头,消防人员在空地上拉开一条旧毛毯,指挥被困人员用背部着地的方法跳下来。剩下最后一位妇女时,她却在那儿徘徊不前。最后,在人们的一再催促下,才用跳水的姿势往下跳。霎时,毛毯变成了两半,妇女的头部重重地砸在了地上。她努力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人们,让医生尽快将自己肚中的孩子剖出来。此时人们才看到,妇女的腹部高高隆起,原来她采取危险的姿势跳下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人是如此,动物也不例外。故事的最后,还讲了一条黄鳝在被煮的时候努力将身体弯成弓形,腹部翘在开水上面。令人震惊的是人们将黄鳝剖开,看到它的腹腔里全是密密麻麻的卵。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妇女和黄鳝临死前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我心里。那姿势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原本我以为,母爱就是把好吃的让给孩子,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犯错时给予正确的指导……现在我明白了,母爱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母爱的最深处是遇到危险时把最安全的地方留给孩子。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呢?同学们,我们应该心怀感激之情,以实际行动来报答自己的母亲。

《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读后感500字


书是照亮我们前方的路灯,书是帮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书是帮助我们爬上成功尽头的阶梯。我爱书,因为它给我了无穷的“宝藏”。这次我阅读了《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篇文章,我理解到爱的伟大!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栋楼失火,人们要从楼上跳下来,用背部着地的方式,可她却用头部着地的方式。后来才知道,她是为了肚子里八个多月的婴儿!

这篇短文主要围绕两个字------母爱,母亲的爱像夏日中一丝凉风,母亲的爱像冬日里的暖炉,母亲的爱像雪地里的炭火!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东西!

你的母亲可能为了你,掩盖了自己的花样年华;你的母亲可能为了你,乌黑的头发被白色渲染;你的母亲可能为了你,脸上画满了饱经风霜的条纹!去爱你的母亲吧!她为了你承受了十月怀胎的痛苦!她为了你不需回报的为你付出所有!

我突然想到一个和这篇文章十分相似的作品,是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作品中谈到:有人煮黄鳝吃,却发现它中部弓起,剖开一看,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鱼子!

原来,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最安全的地方永远留给孩子,最危险的地方永远留给自己!怪不得有人说------母亲这个称呼是神圣的,因为它不仅代表着爱,还代表着牺牲!

爱有很多种:和朋友间的爱是和谐的!和父亲间的爱是沉默的,和母亲间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读完《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书,让我更欣赏的是母爱,它是多么的伟大、光荣,但也是往往被我们忽略的!所以爱你的母亲吧!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5.12这个特殊的日子你们还记得吗?相信大家也都不会忘记的,那是汶川发生8级地震的日子,在那天的14时28分,房屋倒塌了,学校倒塌了,工厂也倒塌了,四川同胞们的生命也在顷刻间被天灾夺去了。在温家宝总理得知这消息后第一时间来到汶川指挥救援工作,后来,经过中外人民的踊跃捐钱,才使得汶川同胞们度过这次灾难,这就诠释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啊!
虽然这次灾难使得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许多家长失去了亲生骨肉但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让我们看见了人间处处都有情,就拿一所中学的普通教师谭千秋老师来说吧!5月12日下午,谭老师在课室上课,突然课桌摇动起来,谭老师意识到地震,马上指挥学生撤离,但是最后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学生拉倒课桌底下,自己双手撑在课桌上保护学生。当救援人员发现谭老师时,他自己牺牲了,身下护住的四位同学却得救了。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面对危险,谭老师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一心只想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不能让学生受到任何伤害。如果现在谭老师站在我面前,我要对他说:谭老师,你做得对,我支持你,你是好样的,你为了救四位学生,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你是位大公无私,忠于职守的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他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那种大爱永垂不朽。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谭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下面小编整理了读最后的姿势有感,欢迎阅读!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一

今天,我读了《最后的姿势》当多读到忽然,桌子摇晃起来!整栋楼房摇晃起来!地震!他竟然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到: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的时候,我知道谭老师是在为同学着想,下面的楼房晃得很厉害。读到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的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个小学生还没有跑出去。我知道楼房坍陷了。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下,双手撑着,用自己的躯体护住了学生。我知道谭老师为了学生什么都可以放弃生命。13日22点钟,当人们从废墟下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在场的人都被震憾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底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谭老师血肉模糊了,还趴在桌上保护着那四位学生。

一次,一位老师说:如果要赶快离开现场,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谭老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受到伤害,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谭老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37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为了赞颂谭老师一句诗: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为了学生放弃生命。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二

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就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所有的学生上了一节珍贵的课,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无私。

在5月12日房屋坍塌的一瞬间,闪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位老师将困在教室里的四个学生立即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位老师就是谭千秋。

当我读到: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时,已是热泪盈眶,深深感动之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记得四年级时,512大地震过后,老师发动大家为灾区的人民捐款,当时我一点也不积极,最后还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才不舍的捐了三元钱,比起谭老师,我是这么渺小,谭老师可以无悔的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别人,而我却连区区几元钱也舍不得,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才明白当时我是多么自私。

我突然间被谭老师这种无形的爱带动了,树立了一个新的理想当一名塑造灵魂的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无私的人。用一份份质朴的爱把一个个灵魂塑造。做一个像谭千秋那样的老师,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谭老师的这一堂课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他的最后这一堂课,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又增添了几分神彩。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三

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地震知识与歌颂老师相关的课文,所以我读得比平时更加认真、仔细,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都全身心投入的读。谭老师为学生而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512大地震的瞬间,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学生们活了下来,自己却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体现了谭千秋老师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但我读到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这段话时,被谭老师那以学生安危为重,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动了!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态度端正、严谨,做一个好学生,像潭老师那样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读完文章,我掩卷沉思: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句话记录了谭千秋老师救护学生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我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以为舍己救人的老师形象,赞美了他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够看到像谭老师那样的人,他们都很平凡,但正是这平凡铸就了不平凡!正是这些人,让世界充满真情,充满爱,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读《山洪一样的掌声》有感


通过学山洪一样的掌声课文,使我了解周总理在邢台地震灾区的动人事迹,体会周总理对群众的无限爱戴,体会到周总理平等待人的高尚品质。

在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从3月8日至29日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从中最强的一次是7。2级地震,在这次大地震中共有8064人丧生,38000余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千米,而周恩来总理不顾 震危险去慰问受灾群众,从而赢得了像山洪一样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欢呼声发自人们内心,这欢呼声是多少响亮,多少激越呀!

我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有了很大的感想,周总理是人民的好领导是将百姓的冷暖时刻摆在他内心的第一位,而县委书记张建,却光把主席放在第一位,让群众们面对风沙向总理坐着,可周总理的一言一行认真的对待一个共产党员的程诺,是多少的挚爱。当周总理迈着坚 步伐走向风口时,庄稼人明白,这样一位领导是他们追随与爱戴。

那山洪一样的掌声是发自人民群众内心挚热的情感,和质朴的纯真,从而赢来了山洪一样的掌声,还有像周总理这样的好领导直得我们学习。我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祖国。

读《一样的河西河东》有感


薄薄的三十年

——读《一样的河西河东》有感

高 璨

(这是爸爸的第三本诗集,写作时间比前两本早三十年。)

刚下过雨,还是阴天,想了数种开篇,无从落笔。窗外的树特别地绿。

我大概是一个从诗中诞生的孩子。

这些诗本身被淡忘了,若不是蓝黑色墨水,写在终会泛黄的纸上,1987年下半年到1988年上半年,将又会是被遗忘的一年。遗忘的力量鬼使神差,即,想不起时,就好像从未发生过;想起时,三十年隔着一张薄薄的扉页。

这本诗集的神奇之处在于,我读它,像一条小溪赤着脚逆流着走回她的源头,看石头和青草如何在更接近天空的地方生长,看我的细胞、肌肉、骨骼,如何在诗里一点点地长成,虽然我的出生距离这本诗集的形成还有七八年的路。

这是一本爱情诗集,爱是每个人开始的地方。

如果真的读诗,就没有"读"了,"读"这个动作无法发生,因为字里行间不会有旁观者。我从不懂作者,也不会擅以为我懂了作者,我只懂自己。而我特别喜欢的诗,往往是因为,我用我的舌,也可以尝出诗里的味道,用我的皮肤,可以感受到诗里的炽热、冰凉,或者,仅仅是一阵风。在《借》一诗中"我也说不清/心使然/也许,借的是/暖水袋 或者/晾衣架/等你晒衣服"空气是静止的,窗外雨也停了,我所能看见的就是风和白色阳台,女孩的二十岁,在清透的日光下,心事如同衬衣皱褶,一遍遍抚平,却是越暖越热。

凡正在写诗的,都爱着。

诗和爱一样,不必教,也学不会。就像无法斟酌面对所爱时,颦蹙或微笑的表情。诗歌也是一样,诗句无法建造,这世上诗人多,诗匠也多,无妨,各有所爱者。大众的流行是平庸的另一种,好听的叫法。

诗歌是一种隐秘的情感,诗句是暗号,却不必解谜,青苹果、红苹果挂在树上,就是这样。至于这棵树之前怎样长成,这些苹果之后何去何从,都不必问,也不必说,苹果树为什么要结苹果,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呢。

——总不会是为了写诗而写诗,是为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我年轻的爸爸,遇见我年轻的妈妈——

"我证实世上有你/便相信自己的存在"

三十年后,在看到这本诗集之前,二十岁的我也兀自写道"你栖在我的肩头我便可以说/存在着/你站在每朵花儿里/这世界从未如此真实".

像一个童话,从一本三十年前的手写诗集中,我觅到了一位知己,细腻、敏感,温柔而热烈"仿佛我破碎的心/因为还没有盼到结果/支离破碎里/仍是一个个完整的你/因此 买一瓶万能胶/自己把她粘好/碎了再胶"

少年呵!

"啊,为什么要把你的伤心/落在我睫毛上/飘入我的视野/我的每一个器官已经超载了苦痛//我拉紧了窗帘"

"我拉紧了窗帘"这六个字过于形象,又过于抽象,不只是一扇窗帘拉上了,似乎还有一颗怎样藏,用厚棉袄都掖不住的心,要去敏感、多疑、浮想联翩。这窗帘不得不拉,却拉不上。与其说是知己,不如说,像自己。

"为你写一首惜爱的小诗/你却谱以林中的旋律/我的藩篱/已经是毁灭性的空荡"

爸爸写的诗,画面感都极强,读这首诗时,我是看得见篱笆的,我也是看得见空荡的,甚至毁灭性的,像一个巨大的钟杵,撞我如撞一口钟,且不说胸口疼得慌,光是这振聋发聩的余音,铜锈色的往事,瞬时锈满大地。

读现代诗十年有余,并未读过很多,但也算得上有自己的标准判断,认识一个诗人,一句诗恐怕太浅,两三首就知其风格。第一次发现爸爸的这本诗稿,距离现在还要早几年,当时就感叹其中诗歌的前卫性。是这样的一首"我们的爱情是实践的誓言/不可道/只透你几行符号/=/↗/~~~/ /!/……"我深以为惊奇。在那个年代,估计还未曾有谁这样写过,且不论敢不敢,想估计都想不到。然而此诗却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正如我前面说到,诗句是暗号,情话也是,美妙不可方物。

爸爸说,写一首诗就寄给妈妈一首,我时常打趣地声称找到了他们得以相爱的原因。这本诗集中离别情景极多,"两地的不思茶饭/融化的冰糖/裹着滚烫的热泪儿/不得冷却/还得改作/轻轻挥手的好/既是作别/又是招唤"读罢,赞叹一声:爱情真好。另说这首诗,每一个字词都朴素平实,也没有新奇的句式或断句,但却声声叩响在我的心上,历历在目的,是个故事,没什么时代感,没什么岁月感,并不是那个时候的爱情更为质朴,而是直到现在人性中关于爱的部分,只字未变。

"只有别前启车时/要一个手炉揣在怀里/又可惜车启得早/留下一个冬天的冰道/延伸着,延伸着/直到别了小别"结尾两句,灯不是突然亮起,而是极其缓慢,像花开的过程,即使慢,我也愿意等,甜蜜的等待比甜蜜本身让人沉溺,所有故事都有美好结局。

没有时代烙印的诗,以及一切,是自由的,《一样的河西河东》就是如此。

我们总说某某在文学上,或者诗歌上,打破了僵化状态,引领了潮流,是这样那样的先驱,但是我深深地坚信,这只是因为他们被发现了而已。没被发现的还大有人在,这世间的名誉利益,皆具备契机,然而诗性为恒量。诗性不会与外界的一切成正比或反比的增减,不是因为流行,就意味着更好,当然也不是说因为流行,就是庸俗。读海子的诗十一年,这十一年中我见识了无数次热爱海子诗歌的狂潮在人群中汹涌,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首诗——在这个时代,最令我痛惜的是,文字成为了一种瘙痒工具,瘙到痒处,就火了,能挠多久呢,就弃了。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上,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的行为,就是自贬为"老头乐"一类商品的营销方式。而逝者无法发声,所以他们的文字被肢解地拿来做休闲娱乐的补丁,做鸡汤的配料。尼采的一句话最近被引用颇多,"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纷纷转载此句话的人,其实不知其真味,把太阳当做萤火虫照亮,其实是荒唐的。无法改变,但也无妨,变态节目的存在,仰仗着观众;同理,现在一些不堪入目的所谓"诗歌"也有"追随者",口味不同罢了。但若本没有品位,被"熏"陶成这样不识香臭,是其个人的不幸,而非诗歌的劫难,大地的歌声从来不曾停息,像这样:

"薄雪花的时候/迎春树便孵出/黄嘴小儿/伸出尖喙/轻啄"精致而温暖,与"时尚"或"流行"不同的是,一万年后雪还会在春天落得薄,迎春花还会这样鹅黄地开。

我的妈妈很美,不是女儿出于爱的赞美,而是让风看、月看、云看、水看,都很美的那种美。在这本小小的诗集中,这种美被我爸爸描述成各种精致的样子——

"风打得门儿好急呦/让我去闭紧/颤喜地竟觑见一剪寒梅/被世上唯一的人儿/捧着"如果需要寻找,怎么说情话,可以从此书中寻找,恋爱中,说得不愿再说的"你是我的唯一",在此处只是摇身一变,遂成为"世上唯一的人儿".

"兴奋抑或煎熬/还是缺少期盼的景致/姹红的单车/芙蓉花伞/那飘至的玉人"不仅是"世上唯一的人儿",而且还是"玉人",单论"那飘至的玉人",与《雨巷》中的女子并不相上下。

"带几分不惑,而又/信以为真的,你/童真的秀目/每次,当我赞美你,或/夸夸其谈时/你总是这般地/睁大那双清澈的明眸/低头瞧你,抑或/仰面望我/带几分不惑,而又/信以为真"王国维说,凡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在爱人的眼中,心里,既可爱,又可信。

读《母亲的姿势》有感作文


· 读《母亲的姿势》有感 “生命属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有人是虚度年华,有人却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自己伟大的理想。而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讲了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五个孩子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举动啊!《母亲的姿势》讲的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一家人住在一套用大木板隔成的两层高的商铺里,母亲半夜起来,发现家里着火了,根本无法从门出去了,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及两个雇工都被困在了大火里,幸好阁楼上的开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了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翻过墙头。父亲出去后,再也没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五个孩子和母亲惊慌失措,幸好有一位雇工留了下来,母亲用双手把孩子一个个举起来,雇工在上面把孩子一个个拉上去,等四个孩子都上去了,只剩下大女儿和母亲时,火舌舔到了脚掌,大女儿哭着让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大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上了天花板……,20分钟后大火扑灭了,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这位母亲的壮举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重要的是这是真实的故事,没有任何的艺术夸张成分,更显现出母爱的伟大。为了把孩子送出火海,母亲拼尽全力,最终自己葬身火海,死的时候还保持着托举孩子逃生的姿势。母亲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遇到灾难的时候,她毅然选择自己牺牲,给予孩子第二次生命,这种母爱精神是多么伟大啊!而现在的人却大不相同,随便找几张报纸就能看到有关自杀的新闻,什么职场压力太大,学习不好自卑啦,感情遇到问题啦等等,这些小事却能让人联想到死亡,可见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对于生命看得是多么地缈小,对比起这位伟大的母亲,他们显得多么地卑微啊!让我们珍惜生命。人,一撇,一捺。一撇代表的是生命,是肉体;而一捺则代表着心灵。只有拥有伟大的心灵,才能成为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汉中门小学五(4)班:许韬

喜欢《最后的姿势——读《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