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儒家五常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儒家五常读后感1000字

儒家五常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儒家经典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家经典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儒家经典读后感(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2020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我一直认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真正来说,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来。 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弱点打败,也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干扰。《儒家经典语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段话是说: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这种人往往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辩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诚 ,是一种执着;诚,是一种信念;诚 ,是一种精神。懂得笨鸟先飞,就是诚;懂得笨鸟多飞,就是诚 ;懂得学以致用,就是诚;懂得契而不舍,就是诚 。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读书不可死读,要有良好的态度、方法、意志。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意志来决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本文中,孔子的言论有四则,告诉了我们一些学习的道理:少年时的学习是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学与思要紧密结合,学习要勤奋,不耻下问;学习要坚持不懈,不得半途而废。有人曾讲过:少年时期学习,就像迎着初生的太阳走路;中年时期的学习就像头顶着正午的太阳跑步;老年时期的学习,就像提着灯笼在黑暗笼罩的迷宫中寻路。这些都充分说明少年时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还要会思。只学而不思考则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思不学,则因无新知识的不断汲取,此思就成为空想。善于学习的人,还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学习中要做到勤学、善思、多问,要学会谦虚,不要觉得向别人请教就是不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虚心好学,勤奋好学的人,成功才会眷顾与他。学习中遇到挫折与障碍,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出现,切不可半途而废,在学习上就是要坚持学到一点就是一次进步。

从《孔孟论学》的两篇文章中可知,学习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批评与怀疑的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听着老师授课,自己只需要接受知识即可。但是这样只会让我们更加迷惑,有的问题光听不思考是不会明白的。而现在我们缺的正是在课堂上思路随着老师转,积极思考,既听又思考,才能更加好的消化知识,存进大脑。

但有些人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光自己低着头思考问题,这样既劳神又毫无收获。第一,不听老师讲解,再怎么动脑筋也做不出来;第二,该听的时候不停,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后要补回来也很难。所以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吸收老师教的知识,并不断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学与思想结合。

学与思缺一不可,它们不能独立存在,但结合在一起,会使学习不仅有效率,也有了很多乐趣。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读后感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论语为政读后感,我们来看看。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 “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读后感二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读后感三

前不久,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之所以读它,是因为它与《百家姓》、《孙子兵法》……书一起来到了我的手边。

《论语》这本书分有20篇,其中,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冶长篇等比较有名。有时候,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读的。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甚至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5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当了爱因斯坦的老师;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还知道一个关于不耻下问的笑话:有一个人,官位很高,但学问不高,平日喜欢不懂装懂。又一次,他去喝喜酒,见到桌上放着很多水果,他不认识石榴,又不肯放下架子问人,就装出内行的样子连皮啃。只觉得又苦又涩,就对伙计说:“这馍馍还没煮熟,你得再煮煮。”就是这种不懂装懂的人,才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

儒家经典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儒家经典读后感”。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1

读书不可死读,要有良好的态度、方法、意志。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意志来决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本文中,孔子的言论有四则,告诉了我们一些学习的道理:少年时的学习是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学与思要紧密结合,学习要勤奋,不耻下问;学习要坚持不懈,不得半途而废。有人曾讲过:少年时期学习,就像迎着初生的太阳走路;中年时期的学习就像头顶着正午的太阳跑步;老年时期的学习,就像提着灯笼在黑暗笼罩的迷宫中寻路。这些都充分说明少年时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还要会思。只学而不思考则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思不学,则因无新知识的不断汲取,此思就成为空想。善于学习的人,还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学习中要做到勤学、善思、多问,要学会谦虚,不要觉得向别人请教就是不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虚心好学,勤奋好学的人,成功才会眷顾与他。学习中遇到挫折与障碍,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出现,切不可半途而废,在学习上就是要坚持学到一点就是一次进步。

从《孔孟论学》的两篇文章中可知,学习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批评与怀疑的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听着老师授课,自己只需要接受知识即可。但是这样只会让我们更加迷惑,有的问题光听不思考是不会明白的。而现在我们缺的正是在课堂上思路随着老师转,积极思考,既听又思考,才能更加好的消化知识,存进大脑。

但有些人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光自己低着头思考问题,这样既劳神又毫无收获。第一,不听老师讲解,再怎么动脑筋也做不出来;第二,该听的时候不停,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后要补回来也很难。所以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吸收老师教的知识,并不断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学与思想结合。

学与思缺一不可,它们不能独立存在,但结合在一起,会使学习不仅有效率,也有了很多乐趣。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2

复兴孔子的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1000字: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公司总部机关人力资源部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感触良多。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从公司领导到每一个同事,都在为“振兴华北”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同事们虽然劳累但是充满了信心,这信心是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学习。局副总经理、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文彬曾在加强总部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指出:勤于学习,学无止境。程文彬在强调对标学习和开放性学习的同时,强调“系统内、部门内要互相学习,年轻人向老同志学,老同志互相学,学习的氛围一定要建立起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司众多优秀的同事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对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告诉大家要想办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公司组织的“书香大讲堂”、经验交流分享会等学习活动,虽然和大家目前的岗位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短期收益”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就会获得“长期收益”。

《论语》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读好这本书,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句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员工,做一个有悟性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于丹老师讲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尽管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但只要我们坚持阅读经典,读后感.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忠恕之道”,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热情为大家提供帮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么不管外界的变化多么复杂,我们都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论语》最让人感动的是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孔子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问大家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父母总在不知不觉间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从来都不是理由,别找借口,也别留遗憾,放下手头的事情,给爸妈发个短信、拨个电话,聊聊家常。

《论语》有学不尽的知识,我也有说不尽的感悟,尽管我还没有做到通读《论语》,但是,我会继续加强学习,将学习的知识结合实际,在未来的工作中,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3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既然谈论语,就不得不谈谈孔子和孔子的为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多才多艺、诲人不倦、食不厌精、懂得享受生活。博学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虽然贫贱,由于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向老聃学过礼、苌弘学过乐、师襄学过琴;还因为他居住鲁国,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都在鲁国得以流传和保留,可谓当时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等诸多原因,遂为他成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基础。

读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人处事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从《论语》中可以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的韵味还要大家自己去体会,总之,《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大家仔细去阅读的话,一定也能从中得到很多!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4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x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5

儒家经典的传承——《论语》读后感800字:

很感谢中央民族干部学院能在每天的经典诵读环节安排诵读《论语》,我也很感谢中青班班委能安排我做为《论语》的领读者之一。

对于我们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国学功底都不是很扎实。我第一次相对完整的、正式的接触《论语》并建立起对国学文化的浓厚兴趣始于十年之前,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脱产学习两个整月,系统地听了很多关于国学的讲座,期间对国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购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但大多数后来都被束之高阁。所以,总体来讲,我对国学尤其是奉为经典的《论语》是愧对往圣先贤的!

但是当我再次翻开典籍,尤其是朗朗诵读之际,我仿佛又觉得经典似乎也并不那么陌生,里面的很多句段又似乎那么耳熟能详。开篇即:“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每当读到这些语录,似乎能够立即唤醒我们骨血里那最原始的记忆,我顿时明白了,因为我们皆为炎黄子孙,几千年的经典文化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我们没有察觉,没有在意罢了!

曾几何时,我们片面批判传统文化、否绝经典,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然而当我们时常感叹国人素质有待提高,惊于海外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而困惑迷茫之际,蓦然回首,却发现《经典》就在灯火阑珊处!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能让经典重放光茫,能让我们曾经迷惘而又躁动的内心归于平静。重读经典,与往圣神交,继先贤绝学。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新时代的一名领导干部,我们更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之重任。诵读经典正是我们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修之课,同时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历史使命。

我们应汲取传统经典的精髓,勤思之、笃行之、修已身、树新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践行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却的历史使命!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6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7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而其中有几句论语,我也是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我一直认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真正来说,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来。 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弱点打败,也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干扰。《儒家经典语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段话是说: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这种人往往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辩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诚 ,是一种执着;诚,是一种信念;诚 ,是一种精神。懂得笨鸟先飞,就是诚;懂得笨鸟多飞,就是诚 ;懂得学以致用,就是诚;懂得契而不舍,就是诚 。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关于儒家经典读后感9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关于儒家经典读后感9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1】

每天早上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在雨中萦绕,在微风中飘洒,在晨曦中回荡。

虽然我们没有更多的天资,但有坚持不懈的决心、认真品读的求学心,以及对《中庸》的喜爱之心。老师教我们用“121”的方法,一遍慢,两遍快,一遍慢,让我们能够在短时间里记住许多拗口的古文;还有歌诀体乐读法,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快乐。

在这里,君子与小人在脑海里仿佛有了定义。我们一起读《中庸》、谈《中庸》、诵《中庸》,以君子为目标,以小人为戒律。虽然我们只学了十五章,却懂得了许多的道理。譬如从“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又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照应。“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告诉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我们不去东施效颦,我们学会了君子为人处世的方法。

在亭子里我们望着晨光读着典籍,想来那晨光哪能比得过《中庸》的风采?又怎能比得过我们对古典名著的热爱呢?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2】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x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3】

儒家经典的传承——《论语》读后感800字:

很感谢中央民族干部学院能在每天的经典诵读环节安排诵读《论语》,我也很感谢中青班班委能安排我做为《论语》的领读者之一。

对于我们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国学功底都不是很扎实。我第一次相对完整的、正式的接触《论语》并建立起对国学文化的浓厚兴趣始于十年之前,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脱产学习两个整月,系统地听了很多关于国学的讲座,期间对国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购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但大多数后来都被束之高阁。所以,总体来讲,我对国学尤其是奉为经典的《论语》是愧对往圣先贤的!

但是当我再次翻开典籍,尤其是朗朗诵读之际,我仿佛又觉得经典似乎也并不那么陌生,里面的很多句段又似乎那么耳熟能详。开篇即:“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每当读到这些语录,似乎能够立即唤醒我们骨血里那最原始的记忆,我顿时明白了,因为我们皆为炎黄子孙,几千年的经典文化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我们没有察觉,没有在意罢了!

曾几何时,我们片面批判传统文化、否绝经典,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然而当我们时常感叹国人素质有待提高,惊于海外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而困惑迷茫之际,蓦然回首,却发现《经典》就在灯火阑珊处!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能让经典重放光茫,能让我们曾经迷惘而又躁动的内心归于平静。重读经典,与往圣神交,继先贤绝学。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新时代的一名领导干部,我们更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之重任。诵读经典正是我们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修之课,同时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历史使命。

我们应汲取传统经典的精髓,勤思之、笃行之、修已身、树新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践行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却的历史使命!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4】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5】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既然谈论语,就不得不谈谈孔子和孔子的为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多才多艺、诲人不倦、食不厌精、懂得享受生活。博学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虽然贫贱,由于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向老聃学过礼、苌弘学过乐、师襄学过琴;还因为他居住鲁国,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都在鲁国得以流传和保留,可谓当时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等诸多原因,遂为他成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基础。

读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人处事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从《论语》中可以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的韵味还要大家自己去体会,总之,《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大家仔细去阅读的话,一定也能从中得到很多!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6】

读书不可死读,要有良好的态度、方法、意志。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意志来决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本文中,孔子的言论有四则,告诉了我们一些学习的道理:少年时的学习是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学与思要紧密结合,学习要勤奋,不耻下问;学习要坚持不懈,不得半途而废。有人曾讲过:少年时期学习,就像迎着初生的太阳走路;中年时期的学习就像头顶着正午的太阳跑步;老年时期的学习,就像提着灯笼在黑暗笼罩的迷宫中寻路。这些都充分说明少年时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还要会思。只学而不思考则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思不学,则因无新知识的不断汲取,此思就成为空想。善于学习的人,还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学习中要做到勤学、善思、多问,要学会谦虚,不要觉得向别人请教就是不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虚心好学,勤奋好学的人,成功才会眷顾与他。学习中遇到挫折与障碍,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出现,切不可半途而废,在学习上就是要坚持学到一点就是一次进步。

从《孔孟论学》的两篇文章中可知,学习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批评与怀疑的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听着老师授课,自己只需要接受知识即可。但是这样只会让我们更加迷惑,有的问题光听不思考是不会明白的。而现在我们缺的正是在课堂上思路随着老师转,积极思考,既听又思考,才能更加好的消化知识,存进大脑。

但有些人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光自己低着头思考问题,这样既劳神又毫无收获。第一,不听老师讲解,再怎么动脑筋也做不出来;第二,该听的时候不停,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后要补回来也很难。所以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吸收老师教的知识,并不断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学与思想结合。

学与思缺一不可,它们不能独立存在,但结合在一起,会使学习不仅有效率,也有了很多乐趣。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7】

复兴孔子的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1000字: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公司总部机关人力资源部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感触良多。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从公司领导到每一个同事,都在为“振兴华北”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同事们虽然劳累但是充满了信心,这信心是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学习。局副总经理、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文彬曾在加强总部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指出:勤于学习,学无止境。程文彬在强调对标学习和开放性学习的同时,强调“系统内、部门内要互相学习,年轻人向老同志学,老同志互相学,学习的氛围一定要建立起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司众多优秀的同事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对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告诉大家要想办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公司组织的“书香大讲堂”、经验交流分享会等学习活动,虽然和大家目前的岗位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短期收益”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就会获得“长期收益”。

《论语》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读好这本书,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句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员工,做一个有悟性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于丹老师讲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尽管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但只要我们坚持阅读经典,读后感.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忠恕之道”,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热情为大家提供帮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么不管外界的变化多么复杂,我们都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论语》最让人感动的是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孔子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问大家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父母总在不知不觉间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从来都不是理由,别找借口,也别留遗憾,放下手头的事情,给爸妈发个短信、拨个电话,聊聊家常。

《论语》有学不尽的知识,我也有说不尽的感悟,尽管我还没有做到通读《论语》,但是,我会继续加强学习,将学习的知识结合实际,在未来的工作中,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我一直认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真正来说,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来。 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弱点打败,也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干扰。《儒家经典语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段话是说: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这种人往往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辩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诚 ,是一种执着;诚,是一种信念;诚 ,是一种精神。懂得笨鸟先飞,就是诚;懂得笨鸟多飞,就是诚 ;懂得学以致用,就是诚;懂得契而不舍,就是诚 。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9】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而其中有几句论语,我也是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小儒家》读后感


《小小儒家》读后感

中国是个文化传统的大国,中国人民与文化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的范围内,许多学校都以《小小儒家》的内容为主题。我们学校也跟随着中国的脚步踏上了历史文化的道路,自从学校开展了〞小小儒家〞的活动之后,我就受益匪浅。这个活动让我知道了孝亲尊长、谦虚礼让、勤劳俭朴、关爱他人。给我的学习增添了一份很大的力量。

中国的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让许多人努力追求,一些热爱文化的外国人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中国文化带到他们的祖国里。从这可以说明中国的文化已经踏入了国外的路,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中国文化的身影处使中国获得〞文化传统〞的称号,让中国人民感到骄傲自满、惊喜苦狂。中国文化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希望,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力量……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奋的结晶,是现在中国人民宝贵的遗产。中国文化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它是一种灵魂,伟大的灵魂,每当中国人民失落时候,他就会让中国人民震奋起来,它就是这样伟大,在关键时候为中国人民创造关键的机会,中国文化不得不要世界人民敬佩。

《小小儒家》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四大内容,他是根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它的内容有:孔子简介、儒家名句精选、三字经和弟子规,这四大内容。这四大内容中,〞儒学名句精选〞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它的句子虽然看上去简简单单,但意义却非常深刻,每句名句都深深印在我心中,深深打动了我。在我困难时,我就会勾起对它的思念,它马上会让我树立自信心,让我把事情坚持到最后,它已经是我的座右铭了。它像一个雷达,无时无刻地提醒我,当初我选择的读的时候,是有点不愿意的,现在读了之后才明白,原来之前的选择是对的,我真是太幸运了!那时我在想是不是天帮助了,我现在才明白,不是天在帮助我,是中国的文化让我走上了成功利理想的道路,我跟中华文化的缘分还真好,中国是一个引以为豪的国家,他的文化绝对称得上〞世界第一〞的荣誉!

学习就本书就像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课,它启发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儒学名句精选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这句名句给我深受启发。从中我明白了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艺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孔子要求弟子目标在〞道〞,坚守高尚的道德,不背离仁爱之心,要爱好知识与技艺,全心投入到学习中,还应学习各种技艺,不然,人生就会没意义,枯燥了。从中也体会到了做人要立下志向,尊敬长辈,要有善良的本性和慈爱之心,学习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还要流传给下一代的子孙,让他们成为继承人,把中国文化打造得越来越美好,相信中国文化的明天会更好。祝福您,中国!祝福您,中国的文化!

《小小儒家》这本书蕴含着许多文化知识,它要让我们一起到书里寻找更多的文化知识,它要让我们把中国文化传遍全世界,相信有一天这个伟大的愿望会实现。

中心组学习心得“精读儒家经典,传承国学文化。”


中心组学习心得精读儒家经典,传承国学文化。

56万字的《孔子家语通解》,看后深刻感觉到,古今之距,高低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深。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孔子家语》。

一是孔子告诉我们何为君子。孔子说:所谓君子,出言一定忠诚守信而心里无怨咎,自己施行仁义而面无夸耀之色,思虑通达明智而言辞并不自以为是。笃厚坚定的施行所信守的道义,自强不息,态度舒迟,好像很快就能被超过的样子而最终无法企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二是孔子告诉我们如何立身处世。颜渊准备西行去宋国,行前向孔子请教说:我应该靠什么立身处世呢?孔子说:做到恭、敬、忠、信就可以了。为人谦恭可以远离祸患,对人尊敬可以获得人们的喜爱,对人忠实可以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信可以得到人们的任用。努力做到这四点,都能够治理国家了,哪里仅仅只是能够立身处世呢?

三是孔子告诉我们如何为官。子张向孔子请教入仕为官的事。孔子说:使地位稳定,获得声誉是困难的。子张问: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说:自己有优点,不要独占;教导没有才能的人,不要松懈;已经犯过的错误,不要再犯;说错了话,不要曲意为自己辩护;不好的事情,不要做;该做的事,不要停滞。君子入仕为官做到了这六方面,就会稳定自己的地位,取得声誉,百姓也能服从政令。

我真诚地希望大家,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孔子家语》,从中感悟人生智慧,提升自身素养,不断追求自身人格的内在完善。认真领会孔子为我们指出的为政立身的精髓,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境界,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情操,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把新郑建设成为黄帝文化历史名城而努力奋斗!

《儒家思想的魅力》读后感1000字


《儒家妙语话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宋天天在其编著的《儒家妙语话人生》一书中阐述,儒学是一种关于人及人生的学问,其核心内容是讲如何做人的道理。该书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依据,阐述了儒家关于什么是人,如何做人,人应该怎样生活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其睿智的人生的哲理,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该书共分十四个篇章,每一篇中作者选取儒家经典语句,通过形象生动的举例分析、释义、说明,提出极富哲理的人生感悟。在此,从中选取一些与大家分享,也作为自己的进一步回味。

《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悟: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核心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怎样利用时间。怎样利用时间,我们就会有怎样的生命。

《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感悟: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只有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而不要仅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格物致知能把我们引向并明了万事万物。

《论语》: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感悟:能做到德才兼备最好,当一个人二者不能兼得时,品德应重于才干。因为才能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成,而没有好的品德,则可能有越多的才能就会掀起越多的波澜。

《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感悟: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粗鄙的表现。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是大善,能包容一切是大智。

《幽窗小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感悟;人生到处充满着诱惑,吸引着人去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时刻保持清醒,不去贪图虚荣及短暂的快乐,才是一个负责的人。在宠辱去留间,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活得洒脱自在。

《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含意: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小人则结党营私。感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慈悲。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先从别人开始。

《易经》:即鹿无虞,唯人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感悟: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适时放弃是一种智慧,正确的放弃是成功的选择。

《菜根谭》: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惮初难感悟:人生若要登攀,一定要有果敢勇气与坚定不屈的精神。

《易经》:弗过,防之。从戕之。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感悟:经常夸奖孩子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少指责,多鼓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感悟: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不要小看小事,只要有益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

《论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感悟:自由的人生只能靠自己来实现和感受,寄希望于他人的嗟来之食,或寄希望于他人的功成名就,都不能为我们带来自己人生的美满。

《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感悟:为人处世要能以积极心态去主动适应环境,并根据外界环境改变,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行为。要像水一样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也能在压力面前想办法克服困难。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位置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

经典读后感


经典读后感(一)

这几天,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并且还给我们打印了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让我们多背,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我们通过多读、多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2020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着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经典读后感(二)

今天,我把妈妈给我买的《经典阅读》这本书全部都看完了,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童话故事,有灰姑娘、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还有飞上天的鱼,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哈哈笑儿童医院这个故事,因为我们小孩子生病的时候最怕吃药打针了,如果有了哈哈笑儿童医院,那么我们就不怕吃药,更不怕打针了,可以快快乐乐的好起来。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后,我一定要经常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那么,我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了。我想:在往后的学习阶段里,我除了学好课堂里的知识外,我还会多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同时还会多做户外运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经典读后感(三)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人物都十分热爱读书。而我也不例外,可我最喜欢读的书还是《中华经典诵读》!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和《中华经典诵读》打了交到,老师刚发给我的时候我看的那些唐诗十分乏味,我到一年级都快放暑假了竟才想起它来。当二年级老师说要背诵古诗的时候,我当时晴空霹雳,可是为了应付过关也只好硬着头皮枯燥无味的背着古诗,最后也只能死记硬背,根本没了解古诗的意思,背的一点感情都没有。到了三年级我和古诗文有了一定的感情,这是因为

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老师让我们说一说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同学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出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 抬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些诗句来。而我想起了前几天才看的关于月亮的古诗文,我像酵母一样发挥了它的作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的发言让同学们大吃一惊, 老师也对我赞不绝口。

我从这以后就热爱上读书,古诗文就像我形影不离的朋友也像一架时光机。没事干的时候我就会和朋友聊聊天,听它给我讲故事。有些让我哈哈大笑,有些让我同仇敌忾,而且它还带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雄伟的长城、美丽的西湖、壮丽的黄鹤楼 这是多么惬意呀!

《中华经典诵读》你在我心中永远铭记,谢谢你伴着我成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儒家经典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儒家五常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