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三峡之秋读后感100字 > 地图 > 三峡之秋读后感100字

三峡之秋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人生之秋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人生之秋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人生之秋读后感

法国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首页这样写道: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罗曼罗兰所歌颂的,是人类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克服内心的成熟饱满的春华秋实。

《人生之秋》系列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文章,写得凄怆壮丽,哀婉感慨。它以一种不懈的渴望、纯真的心境和不屈不挠的信念去追求自己认为最值得追寻的人生价值。虽然他面临过着命运之神的揶揄和调侃,经受着空前的磨砺和考验,可他依然无怨无悔、义无反顾,执着地将灵魂的风信子插在通往人生之路的两旁。

作者在自己生活的真实历程和磨砺升华中,所书写的那一篇篇文章、诗歌,宛如一幅幅自吮伤痛的画面。文章浓缩了作者本人的经历、见识和体味,有血有肉,坦诚衷曲。一个好的精品无不包涵作家人生的自我感觉。我们由衷地感动,因为那里有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心灵流血,在倾诉衷肠,在诉说着人生之旅的经历。贫病交加、四壁萧然的处境,如临深渊一般在那段坎坷岁月中,作者承受着内心的震颤和灵魂的煎熬。饮冰茹檗的生活在苍凉的时空中难免委曲变形。但那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却将在火里涅盘重生。这是《人生之秋》给予我们的最透彻的一种启迪。

当我真正走近作者思想的深处,不觉心悦诚服肃然起敬:10年的坎坷经历,是我一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使我懂得了:怎样去做人,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在逆境中不沉沦,怎样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如何珍惜爱情、亲情和友情 。 我无法不相信作者的思想是真诚的。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爱情、亲情和友情。渴望心灵真诚、追求精神充实。让朋友分享我的快乐和幸福,不要让朋友为我分担痛苦和忧伤。为什么让别人理解我呢?我理解别人就可以了。一个人心中良善所带出来的情怀足以令人感动至泪的。

也许是人生的坎坷与生活的磨练,融漾了作者的胸襟,所以他的文字2020表达是那样丰盈温润,气韵苍丽,宛然一首首氤氲绕梁,哀丝豪竹的箫曲,令人感动未已。他平铺直叙的成熟文字2020里,表面上追寻衣袂飘飘的背影,缅怀逝去的故事,实际上是站在高洁的立场上,抵御抗拒灵魂的磨损,使它在岁月的长河里得以永恒。十几个春夏秋冬,风雨霜雪,岁月如剑,虽然在他身上留下伤痕累累,但我们仍能从他的诗歌里、文章里,读到静影沉璧的优雅、落日残霞的美丽、鹰击长空的激-情,读到他露出的那一抹最甜蜜灿烂的笑魇----他心中的那份期待和守望。

在物欲享乐的诱-惑鼓噪下,人们越来越远离了精神的家园,孤独的人心日益疏远。有的人迷惘、困顿、徘徊,抱怨人生的无常、飘渺、虚幻,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当金钱把生存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少,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漩涡里挣扎得精疲力竭时,对精神世界的渴望是强烈而迫切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文中作者一句铭言睿智地表达他的价值观,我反复品味,深有感触。无凝,我们将从中受益匪浅。我从心底里敬重这个清风峻节并挚着于事业的人,他的灵魂未必都在高处,但精神境界却令人仰而望之。

在此,我祈望,每一位读到这本书的人,心中能因此更加增添对生活的美好信念;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面对生命的低谷,永不气馁;更愿每一个充盈着爱的心灵,在生命的历程中,能长久地温暖着彼此。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一)

作者:周宇

本文共2144字,阅读需五分钟。

摘要

《天国之秋》这本书重点在战争的结局而非其根源,着重研究的是太平军试图以民族要求来鼓励人心之举,而不是太平军的宗教意识形态问题,这与之前很多学者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根源和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截然不同。

本书作者从内外两条线叙述太平天国运动,内部包括清政府的应对和太平天国的攻击,外部则重点阐述了英国政府对待这场运动的态度,从中立到帮助清政府进行干预。

作者认为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站在清政府的立场将这场运动称为“叛乱”,而他则以“内战”这个中立词汇形容这场运动。西方侧重自身对这场运动成败的影响力,而作者力图不偏不倚,兼顾内外两股力量的作用。

正文

文中的前言介绍了清帝咸丰。他沿用着过去祖辈们的管理制度,而殊不知一场运动悄然的兴起。过去满人凶猛彪悍,随着生活安逸,情况发生了改变,皇帝不像过去的皇帝那样关注世界的变化,而是把自己锁在了圆明园中,满族男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训练自己的体能。

当这场运动爆发之时,就犹如晴天霹雳,让满族官员十分的惶恐,并且没有抵抗,而是投降。

第一部分

文中的第一部分以洪仁玕为核心,沿着他的足迹从广州到香港再到南京,可以说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唯一具有现代化意识就是洪仁玕,在香港接触了西方的文明,与传教士和谐共处,同生共死,给他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虽然他带着某些现代文明的想法来到南京,然而这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太平天国统治阶级内部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这时的南京已经呈现腐败的味道,洪秀全已经不理朝政,整天待在宫里研究经文。而此时天国的东王杨秀清掌管朝政,以严酷的军法来管理军队,直接威胁到了天王洪秀全的统治地位,并且与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人的矛盾日益加重。

1856年爆发了“天京事变”,这场事变是太平天国首次公开分裂,洪秀全处死了杨秀清和韦昌辉,并且逼走石达开。

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经历了一次大清洗,需要补充新的力量来维持统治,而此时的洪秀全急需信得过的帮手,洪仁轩不仅是其胞弟,还接触过西方文明,被洪秀全委以重任,以他为桥梁能够连接传教士,从而赢得西方列强的支持。但是从南京城内传教士的数量和后期传教士的表现,再到其被洪秀全撤销总理对外事务大权,这个作用始终没有能够发挥出来。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首先是曾国藩出场,曾国藩的出场反映了当时的清廷光靠自身力量是无法抵挡太平军,清廷的精锐部队是八旗,八旗是皇帝和满族官员的个人军队,负责保护清帝和满人,而此时的八旗早就没了之前强悍的战斗力,这时的八旗战力堪忧,八旗主要分布在京城地区,作为太平天国的发起点广西,并没有八旗的驻扎,而是靠绿营,绿营主要以汉人为主。

绿营人数众多,但军费却用在八旗军上,绿营的军费不足,直接影响了绿营士兵的积极性,加上军队训练的力度不足,装备落后。

绿营多次战败之后,清廷特许地方大员组建地方团练来对抗太平军,而这时的曾国藩,他组建湘军,夺下安庆,抵抗住了太平军猛烈的攻势,维护了清廷的地位,这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内敛深沉,克制隐忍,尤其是最后成功剿灭了太平天国,成为当时全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竟然没有起异心,而是仍在清廷的统治下俯首称臣全身而退。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开始阶段,英国对华的政策一直是恪守中立,导致英国政策倒向清政府的转折点在于美国的南北战争的爆发,美国的南北战争影响到英国的世界贸易格局。

在美国内战中,英国是支持南部联盟的,南部联盟对于英国棉花贸易至关重要,南部联盟当时是英国十分重要的棉花供应基地,但是美国内战中南部联盟战败于北方的工商业联盟,所以为了平衡美国内战中受到的损失,英国做出的判断是帮助清政府消灭叛军,恢复和平的秩序才能保证贸易收益。

此时李鸿章在占领南京后对太平军的残酷暴行传入英国,英国舆论又认为帮助清政府如此冷血的政权是个巨大的错误。按照作者的说法,英国贸易保持红利是发了战争的财,恢复和平后英国贸易反而下降。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英国支持清政府打败太平军,贸易收入稳步提高,挽回了在美国内战中受到的损失。

第三部分

第三章重点讲述了外国洋人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在后期战争中,猛攻上海,清廷军队抵抗无望,英国和法国也未保证出兵保护上海。所以上海的富商们,就花了大笔钱财组建了洋枪队,并且承诺破城之后由洋枪队洗劫。

这里有两个重要代表人物,美国人华尔和他的继任者戈登,这两个人被西方史学家誉为“拯救中国的英雄”,在作者的书中写到,戈登是有原则的人,华尔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原则的人,尤其是他们招募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总体数量不多,加上武器装备和太平军相比差距不大,所以洋枪队在这场中国内战中虽有作用,但是远没有西方史学界强调的那么大,西方史学界夸大了洋枪队在中国内战之中的作用。

结尾

纵观全书,作者从另一种视角看待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将太平天国运动与当时的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用全球化的思维来审视这场远动,关注内外势力的互动。

有别于之前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将视角放在国内,忽视国际作用。如果脱离了西方国家全球竞争的背景,如果不把西方的干涉作为一个主要条件来考虑,我们现在所知的太平天国及晚晴的历史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这本书对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就是不要仅仅局限于某种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甚至认为其它角度无关紧要,裴士锋将思路打开,把太平天国运动置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很好地将太平天国这场运动和国际联系起来。

天国之秋读后感(二)

动荡之秋

文 | 蒋玉琪

摘要:《天国之秋》是以美国人的角度考察太平天国运动,相对于国内其他相关著述,裴士锋选择以“小历史”书写来演绎宏观历史发展——即以洪仁玕为主角的太平天国运动。

一、天国之秋所处的时代背景

清王朝的腐败固然已不能使大中华继续强盛下去,前期咸丰帝无视英法的入侵,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的封闭,不去进行制度与经济的变革,这个王朝仿佛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支撑不起国家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天国之秋》中有一处写到“广州城残酷血腥的镇压,也使外界对清廷有了新的认识,并感到心寒,就连质疑太平天国动机的外人,都无法替现行政权回应太平天国时做法的野蛮可怕辩解。”[1]

起初根据洪秀全的异梦来说,基督教在太平天国人眼里是美好的,太平天国的初衷也应该是想以看似美好的宗教来救国。笔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这样的清王朝注定有人会反。书中有细节描写到在清廷与英国和太平天国同时战乱时,百姓并不关心是谁掌权是谁领导,在他们眼中无论是谁,建立怎样的体制都觉得和自己无关紧要,他们只想要不受战乱的纷扰。这或许是和封建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有着必然的联系,底层百姓从不关心也没必要关心国家大事和政治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这并不足为奇。但同时期的日本却并未像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虽然日本在美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国,但是其国由于封建束缚小于中国,且进行了明治维新,“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同时,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2]。俄国在15—17世纪相对于西欧诸国比较落后,但在17世纪末年,俄国彼得大帝“着手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实质就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迅速采用西方成果’,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3],就中国本身而言,明清之际也出现了许多活跃的思想家,以至于后来的“开眼看世界”,他们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中国底层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假设按照这一些活跃的思想来发展,可能中国会是另一个景象,可能也会像当时的那样免受列强的侵略。但《天国之秋》中写到一位英国人的观点说“中国得走过动乱期,新秩序才有可能出现”[4]。笔者认为中国不能直接通过变革来过渡到近代化。首先,当时的领导者是守旧的,没有革新的欲望。其次,中国虽然出现了一些进步的思想,但这些思想的产生和影响是局限的。第三,中国根深蒂固的封闭统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不与外界密切接触。或许这一场动乱不只是在推醒清政府,也是在让全国人民觉醒。只有这场动乱能让人们觉醒起来,去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使中国的秩序重新整合,符合时代的发展。

中国人是想要自己变革的。洪秀全起义,以及后来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抛开最终的结果和后来太平天国自身的“变质”来讲,他们是开明的中国人。可是在英国人眼里,他们还是和清廷一样,把太平天国称为叛军。或许这里的叛军的意义并不是背叛了中国的发展,而是背叛了清廷和英国人的利益罢了。

二、“洪仁玕的”太平天国运动

或许我们更多的认为太平天国的起因是洪秀全,其过程也是以洪秀全为中心的。但如果我们把视线转移到洪仁玕的身上,或许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天国之秋》这本书第一章直接以洪仁玕入手,这位传教士的助手是后来被称为天王的洪秀全的弟弟。试想他将在太平天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太平天国刚成立时,洪仁玕确实像个信徒,他一直在外跟着传教士学习,或者也可以说是混日子。在洪仁玕的心里一直是挂念着南京的太平天国的,一直想方设法想回到南京去,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他是挂念国家的,他学习宗教似乎和传教士不同,他不是单纯地为了信念信仰,他想用“美好的宗教”来救国。在他跟随英国传教士的日子里大概想的也是怎样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去建立太平天国。也正是在外的这段时间他结识了许多传教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侵略,英国人实则已经在中国肆无忌惮了。在清廷的极力反对下,英国人的干扰下,太平天国之所以“存活”了很久,笔者认为这与洪仁玕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天国之秋中写到:“洪仁玕主张‘与外国人平起平坐地交往,(主张)引进汽船、铁路和西方其他的文明’,还说洪仁玕治理的那篇文章,比起英国人过去在中国人身上常看到的‘对基督教的看法较正确也较开明’。”[5]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洪仁玕这样的做法是在为太平天国赢得好感,虽然盲目的百姓不知道这些东西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但对英国人来说不可否认的是,洪仁玕想要让基督教世界认同他。即使英国人一直对此有怀疑,但就此英国人还是没有直接去打死他们眼中的叛军,观望着中国大地,也同样对太平天国抱有着希望。加之太平军的英勇善战,就这样太平天国在动荡的时代存活了一段时间。

三、“完美的”宗教,并不完美的太平天国

“出没于乡间,犯下杀人与惊人暴行······没有正规政府或稳固地盘,十足的劫匪和海盗。”[6]与以美好的宗教为向导的太平军比起来,或许裴士锋的笔下这些内容都是当时的英国人编撰的,但这也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抛开太平天国的一切粗暴、残忍,在后来英国人为了保证自己在中国内陆贪婪的欲望表示“英国经济复苏的唯一途径乃是消灭太平天国”,与清廷签订的条约才能满足英国人的欲望时,后期的太平天国敢与英国对抗,这相对于清廷的丧权辱国而言,太平天国人是爱国的。

四、动荡年代官员是要名誉还是国家?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谪戍到伊犁,他在在致友人的信中曾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唯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7]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请友人保密,也就是说,真的林则徐不要别人知道他的本来面目。至于他后来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时,也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清朝的士大夫睡在梦中,看着国家日趋衰弱。《天国之秋》中也两次写到曾国藩在战势不利也曾有过自杀的想法,中途还有一次请辞,上折自请治罪,自言过错全在于自己,并在家书中告诉他的儿子“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8]。动荡的年代,国家衰微,他似乎所想的并不完全是怎样拯救自己的国家,似乎有点想要置之事外。最后也不过是在家书中写到“余听天由命,或皖北或江南无所不可……但求临死之际寸心无可悔恨,斯为大幸。”[9]听天由命,或许他和林则徐一样,不愿用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如若真的这样,士大夫阶层既不服输,就当然不愿意改革了。

天国之秋读后感(三)

燕浏翔

空前的内战,空前的视角

对于太平天国,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它是历史教科书上的“重点”,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终点”。我们的教科书称其为“起义”,评价它为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革命史家胡绳更是将它列为近代的三次革命高潮之一。然而传统史家如钱穆,却斥其为“洪杨之乱”,是不折不扣的叛乱,就如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所说的那样,太平天国本身就站在传统儒家文明的反面,毫无益处,代表着愚昧与破坏。

那么,外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呢?死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太平天国究竟是怎样的政权?列强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态度又是如何?太平天国的兴衰与列强尤其是英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关系?裴士锋的《天国之秋》告诉了我们答案。

作者在本书的叙述中,将太平天国政权置于国际关系中进行考量。因而,他一反西方史学界惯用的Taiping Rebellion,而用Taiping Civil War来描述这场战争。在作者的眼中,这是一场地位平等的两个政权间的内战,而它的胜负成败,却与英国的外交政策转变息息相关。

谁能想到,同期进行的美国南北战争竟与太平天国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美国内战对英国经济构成的威胁,英国不能轻言放弃在华贸易”,因而在太平天国时期,英国的外交政策和态度几经转变。一方面英国不愿意成为腐朽愚昧的清政府的“帮凶”,但另一方面英国也不愿意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被太平天国占领,使在华贸易陷入未知的境地。

本书的作者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叙述这一历史时期,甚至还抱有某种“历史的同情”。因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对比与反差,也处处能看到以往我们看不到的细节和真相。

当来自“文明世界”的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城后,他们也意外地解救了数千名太平天国的“同党”,使得这些人免于被当街开膛破肚集体处死的悲惨下场。联军随后北上,在进攻大沽炮台时却遭遇了惨败,作者写道:“大沽惨败对英国人心的震撼,超乎咸丰帝的臣子所能理解或想象。英国军方理解的,就他们所向无敌的船舰来说,亚洲只是个游乐场——遭到打破。取而代之的乃是血淋淋的羞辱,以及渴望向击败他们的“劣等民族”报仇的心态。那是一场可能让中国人受到比以往任何打击还要惨重之灾难的失败。”因而,在攻破北京城后,“文明世界”的联军犯下了种种暴行,包括对圆明园的焚毁。对火烧圆明园,作者这样引述时人的记载:“屋顶一个接一个垮下,把吞噬其支撑墙面的大火闷熄……那使我们心中浮起这古老帝国即将覆灭的不祥之兆,这个帝国内部正被内战掏空……四面受敌,求救无门,最终在弥漫的烟雾中倒下,消失于它过去荣光的灰烬中。”

本书的主角之一是曾国藩,对于这位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者也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材料。在湘军终于攻陷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后,“九月五日进城的湘军骇然发现,安庆的市场从未关闭。人肉的价格最后涨到每斤半两钱……夏季时曾国藩写信给弟弟,谈到安庆投降时该如何处置。他写信告诉曾国荃:’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弟意如何?’有人认为攻破安庆时,城里共幸存约一万六千人,其中即使不是全为平民,至少也大部分是平民。有关他们后来遭遇的种种记述,差异主要在曾国藩麾下军官是否先将女人挑出,再杀光剩下的人。”此外,作者这样评价曾国藩:“外在的曾国藩的确是个杰出而无情的将领,到了这场战争的末期,已拥有几乎不受约束的权力。但内在的曾国藩,只有他的诸弟、诸子与少数挚友知道的那个曾国藩,乃是极恭敬、淡泊、常苦于抑郁与前途茫茫之人。”

本书的另一个主角是洪仁玕,这一天国后期的重要人物,不断在对“洋兄弟”的友好和内部的斗争中挣扎彷徨。早年在香港接受西式教育,并皈依基督教的洪仁玕,满怀理想不畏险阻来到南京。他力主对洋人友好,全面负责太平天国的对外事宜。然而,内部势力的反对和对外政策的失败,使得他一步步地走向绝望。“我碰过的洋人没一个是好的。”是这个干王,最后的话语。

关于英国对太平天国和战的态度和作为,作者写道:“但就在英国政府的管家和仆人挣扎于英国的作为是否对得起良心时,就在那一挣扎透过他们乱无章法且矛盾的政策体现在地球另一端时——一下子在华积极出击,一下子又收手,一下子收钱替人打仗,一下子又讲原则,一下子把清朝捧得老高,一下子又痛斥它……因此,等到英国人终于撤回上海中立的帐篷里面,在他们对中国内战的介入禁不起道德折磨而自行轰然瓦解时,中国已不再需要他们的援助。”归根结底,对英国来说,宗教情怀与理想主义在经济利益的现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关于这场战争中广大的中国农民,作者写道:“如果说洋人和中国识字精英阶层对这场内战期间中国农民的心愿,有什么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农民一点也不在乎上面是谁当家;他们只希望不要打仗。他们要安定。只要打仗,不管你站在哪边,都很少得到好处。”甚至作者对太平天国还抱有些许的同情,他引述当时英国驻华领事富礼赐的话:“太平天国治下过的日子,比起那些城市被清廷收复、落入蛮族官员之手后居民的不幸遭遇,要好上太多。——如果我言之凿凿说出这些事,我会被斥为叛军,被斥为在诋毁如今正笼罩该帝国的灿烂政治黎明。”并评价道:“事实上,诚如他亲身体会的,太平天国从不是外人眼中的怪物或蝗虫,但他知道他的同胞没人想听真相。”

那么最后,这场十九世纪破坏最烈的战争,造成至少有两千万人因为战事以及它所带来的恐怖饥荒和瘟疫而丧命的灾难,这场死亡人数比同期发生的美国南北战争多达三十倍的浩劫,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因为各方势力的介入,它的“平定”也好,“失败”也罢,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

作者认为,英国协助清政府镇压的这场中国历史周期律中的必然运动,最终反而导致了清廷遭推翻时,“动荡更为暴烈,而且拖得更久,因为清廷的覆灭被延迟太久,老早就该发生。取而代之的中华民国长期陷入内战和分裂,中国国力衰弱,面对外敌的持续入侵束手无策。这个国家远远落后于同期的竞争对手,直到近年以前,要迎头赶上都似缘木求鱼。”这也正如美籍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说的那样,中国走出“历史三峡”的进程,被大大延后。

难怪身为美国人的作者,最后不得不感叹,“当我们庆幸终于看透将我们与另一个文明隔开的那扇阴暗的窗户,心喜于在另一边的阴影之间发现隐藏其中的类似形体时,有时我们不晓得自己只是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倒影。”当时自以为掌控了中国局面的英国,反而加重了中国的灾难。

至于今天的我们,身处于中国转型历史关口的我们,对于曾经的这段历史,应产生怎样的感触?我不由得还是想起了作者在本书序言中的一段话,他说“故事中的主要中国人物,无缘像外国人那样可以一走了之。这是他们的世界,供他们打造和摧毁的世界。这是少数几个人的故事,这些人被扯离安稳的家庭生活,身不由己地扮演起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而影响历史深远的角色。”

我想,身在中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脱我们的历史宿命,也许有些事情在后世史书中,真的只是少数几个人的故事。但在这些故事背后,却是千千万万个人的血与泪,欢与悲。今天,我们也许真的来到了文明社会,逃离了历史周期律。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自己不只是作为种种故事中的背景,或者至少,作为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共同努力让我们这个国家,让我们的文明,远离这片土地上曾经无数次上演过的种种悲剧与浩劫。

《天国之秋》是二外图书馆最近好书推荐的书目之一,在二外图书馆就可以借到~

读后感骚动之秋1000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想必大家最近都深深沉浸于作品一书,我们可以撰写出读后感,并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分享出去。那么你知道读后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吗?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读后感骚动之秋”,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后感骚动之秋 篇1

非借不能读也!十月末就把这本书拿回来了,一拖再拖,罚金就交了几块钱了,实在不能不能再拖了,这两天抓紧时间硬着头皮看完的。这么说好像对作者不太公平!!在图书馆拿书就是有这个好处,总是要读的,前几天一冲动买了几本书,束之高阁了,废话说的太多了。

终于拜读了刘玉民的《骚动之秋》。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八十年代初,我们的国家正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初期阶段,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大的转型时期,我也很荣幸能够亲历这段历史。人们刚刚从沉睡中刚刚苏醒,面对这样一场改革风暴,不知如何是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一批时代的英雄,这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岳鹏程和岳羸官父子。父子俩因为在改革中的一些分歧产生了矛盾致使分道扬镳。故事主要表现岳鹏程作为大改革家,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其上有老革命的父亲,代表了保守人物,下有儿子岳羸官,代表了新一代的正值的年轻人,也就是在他的身上,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感情方面有爱他的妻子,又有和他感情纠葛的秋铃,使其深陷其中。面对着工作和感情的双重压力,主人公岳鹏程使出浑身解数面对这周围各式各样的人物,每个面孔和人物的内心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一部好的作品大多出在大的历史背景情况下,这时候人物所代表的方面比较多,内心的波动变化也比较大。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很多人代表了很多的阶层,交织在一起,似乎把那段时期的农村改革所经历的事情统统体现出来了。此书创作于1983年,我觉得能在那个时间把改革开放写的如此贴切真实,可见笔者是很有生活和远见的,时至今日看此书并没有陈旧感觉。

作品的结尾并没有交代的特别清晰。当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是很期待结局的,看到这个结局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比较赞成作者的这个交代方式。实际每个人物的结局并不重要,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向前滚动,时代造就了这群拓荒的英雄,他们改变了中国的未来,这就足够了。

读后感骚动之秋 篇2

这是一部放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MarySue(玛丽苏)。主人公岳鹏程似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事业爱情双丰收,抱得美人归金屋藏娇。可能的我读的关于这一时期改革的作品比较少,所以认识不够,并且去注重情节的发展而不是在情节的带动下所产生的真实情感。其次,我对那个年代的巨大变化了解的不够深刻,因而对作品的思想深度体会不深,对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观念——要求作品努力反应生活的真实,创造主动感人的形象,认识不彻底。还有可能与我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有关,让我觉得岳鹏程这个人物形象太过理想化,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的确没有看见哪个干部会爱工作比爱自己的家庭还重要,一天没有工作就相当于一天没有吃饭那般难受。

我相信这种对工作的激情和岳鹏程的自信和野心有关。英雄造时势,时势成英雄。大桑园就像一个从未亮过相的大舞台,有着先天的许多还未被开发的优势,岳鹏程就是一个有着非凡的自信与扎实功底的舞者。在这场舞会,这个舞台,被这位有着战略家思维的舞者演绎的十分完美。而这位舞者是接受了很多新思想的新一代旧人。之所以是旧人,是因为还未完全脱离一些旧俗、有缺陷的工作方法。就像上身穿着少数民族特色服装,脚上蹬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不得不说,这形成了岳鹏程特有的风格。我们可以嘲笑说是落伍的,会让人贻笑大方的,是可以向他扔鸡蛋。我们也可以说这种风格是符合当时潮流的,是最fashionandwonderful的,因为舞会赢得了满堂喝彩,舞者赢得了鲜花,掌声,尊重和自信。这是视觉上和物质上的一场盛宴。虽然过程确实有点颠簸——大人物总是有自己风格的,不管是私人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法和态度方面,可结果总是让人欣慰的。并且我们相信,如果舞者能够给洗掉衣服上的污渍,再听取大众的意见换掉皮鞋穿上该穿的舞鞋——我相信会更完美——或许读者所期待的正是这种缺憾美。假设十全十美,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部及其玛丽苏的作品呢?

岳鹏程说,为什么人们只为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变化欢呼雀跃,而漠视人的主观世界必然随之变化的合理性呢?这便是岳鹏程的处事态度、做事方法,即使有外人不能理解的霸道性。如若不是他特有的性格和热情,也没有当时巨大的成就。迂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手段”横行的年代。“手段”是在一定的规则中,并且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这有什么错?作品中几乎没有对岳鹏程家庭经济情况的直接描述,但我们可以从侧面感受到他的家庭是刚从窘迫中逃离出来。从淑贞的穷怕了的描写到后来的买全自动滚筒洗衣机,一个经历过风风浪浪,为大桑园创下了无数辉煌、为大桑园带来数不清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岳书记,没有其他下属拥有的洋房、别墅,家里没有添置不太知晓的全自动滚筒洗衣机。我们何尝又看不出,岳鹏程的付出全部给了他热爱的大桑园。他稍一动指头,钱估计到银屏的下一代也用不完。

或许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生活在规矩中,规矩像一条无形的电网规范着我们,一不小心碰到还是会付出疼的代价。所以到最后岳鹏程感到自己虽然赢得了身前身后名,却总感觉缺少点东西,亲情在慢慢远离自己。只期待淑贞的爱能够慢慢感化那颗奔波已久渴望停靠的顽固的心。

穿着皮鞋跳舞没什么,不照样赢得满堂喝彩,照样赢得万千身后美名,总比现在穿着华丽的表演服人模狗样,嬉笑怒骂,却暗度陈仓,挂羊头卖狗肉的冠冕堂皇的现代官员好得多。

时代在进步,官员素质在走下坡路,国民的悲哀!

读后感骚动之秋 篇3

第一次读刘玉民的小说。读的很紧凑,几乎是三几天的时间,就在车上和枕边把它读完了。

我有个习惯,喜欢在书的扉页上写读书笔记。但不一定是真的读书笔记,有时甚至是乱七八糟的涂鸦。

[转]《骚动之秋》荣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是一部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描写一个“农民改革家”岳鹏程在改革家乡面貌中激起的种种骚动:从省市县委领导的关注到全国和省级报纸的社会舆论的宣传,从李龙山的古老传说到李王庙后殿的碑碣上刻下岳鹏程和大桑园的名字……但同时,也着重写了岳鹏程内心的种种骚动,他和儿子羸官在改革中不同的见解的矛盾引起的父子冲突;他和秋玲的感情导致与妻子的冲突和家庭矛盾的尖锐化;他在改革中处理问题的大胆、果断、魄力、远见等等,的确使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又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受到不正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采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进行了倒卖紧缺物资的活动。

除了某些超现实的小说以外,很多书都会烙上作者所处时代的痕迹,我看了《骚动之秋》的写作日期和出版日期,是属于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如果那个时候看这本书,我想同我现在看这本书的心态绝对是不一样的。

里面的很多不良作风,出现的很多矛盾,在当今社会可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很多事情很难引起共鸣了,但是唯一让我还觉得非常有动力的,就是那个,正直无私,坚持原则,不投机取巧,正道而行的儿子,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的存活率不如他那位有魄力,有正义感,创造了经济上的辉煌,但是同时也有专制、封建、行贿受贿、利用关系网,打击报复异己的父亲。我是个对商界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的人,作为一个喜欢阅读书籍的普通观众,我更倾向于在书中寻找喜欢的东西,我喜欢这本书的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作者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应该说,书中塑造的所有人物都非常成功,不但主人公岳鹏程人物形象丰满,其他人物也非常生动。

总体来讲,从文学角度来讲,这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三峡之秋读后感


篇一:三峡之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描写三峡的文章,名为《三峡之秋》。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色,从早晨一直到夜晚,每个时间段都描写了不同的事物.如果早晨的露水、橘柚树,中午披着金甲的群峰,像金鳞巨蟒的长江;下午两岸峭壁的倒影、平静的长江;夜晚的渔火、灯标、驳船。把三峡一天的秋景都描绘出来了,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中午的长江像一长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了金鳞巨蟒,一个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长江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这一篇写景的文章,我得到了启示:描写景物的作文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生动、形象的刻画一些细节,这样的作文才能称得上是一篇“有骨有肉”的美文。


篇二:

大自然是美的,无论什么角度,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时间,它总是显得那样生机勃勃。而三峡,正是美中的珍珠……
那是不久前,我们全家人乘车来到万州,准备乘船游览三峡。登上“东方皇宫”号,望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小鸟,倾听着江上一阵又一阵“哗哗”的波涛声,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已是黄昏,用罢晚餐,我就躺在床上,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三峡之秋》:“这时月亮和山的一陰一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窗外,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黯淡的狼牙月和两三颗一闪一闪的星星,远处的江面上一盏盏航标灯若隐若现。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凌晨,我被船“呜”地一声吵醒了。睁开双眼,只见一颗流星划破长空,紧接着,启蒙星出现在船的斜上方。江面上雾气朦胧,隐隐约约看见远处的一棵棵枫树。太一陽一出来了,雾散了,早餐之后,突然觉得眼前的景象是如此陌生,江的两岸奇峰罗列,又危峰兀立,让人三分想笑七分是恐惧,山峰上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山中的树也如山一样坚一硬、挺一直,显得苍翠欲滴,不时还会有猴子在树上栽果子吃呢!秋日早已至,枫叶早成堆。是的,那火红的枫叶落得江面上到处都是,它们像一艘艘快活的小艇,在江上飘荡,奔向遥远的东方。不经意间,一只蜻蜓从我眼前飞过,它自一由地在天空中飞行……
美,你知道什么是美吗当然,人人都知道“美”这个字,认识“美”这个字。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真正的美呢这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它的含义也就是自然的美,天生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美。
三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的三峡,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一爱一三峡,一爱一那滚滚的江水,一爱一那翠绿的树林,一爱一那巍峨的山峰。我一爱一自然!更一爱一三峡!


篇三: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一硬,挺一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一陽一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一陽一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一陽一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下午,峡外太一陽一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一陰一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篇四:《三峡之秋》赏读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其中峡谷段合长90千米。这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吸引了中外游者和文人墨客。方纪中秋游三峡,思绪飘飞,写下了一篇美文——《三峡之秋》。
初入三峡,就被其“成熟的气息”感染了。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一香,让人不由一爱一上了三峡的秋,于是静静地感受着三峡成熟的秋的气息。
早晨,橘树柚树上露水像“洁白的霜”,一陽一光照耀“露水消逝”,橘树柚树“绿叶金实”,其亮丽的色彩鲜明地让人感觉到三峡秋天的早晨是明丽的。中午,“群峰”像武士一样披上了金甲,“一陽一光”像顽皮的小孩一样在水面跳跃,长江变成了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我们不觉感受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下午,青色透明的雾中峭壁的倒影涌一向江心,江水“平静而轻缓地流淌”,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让我们喜不自胜。在这样的夜晚,欣赏着沉沉欲睡的江水、墨一般黑的山、如瀑布似素锦的月光,让人不禁赞叹三峡宁静神秘的秋夜。山高谷深,青光朦胧,墨山遮云:倾倒江心,唤一起人们绵绵的情思: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
三峡之秋,四季不同,时时变幻,引人遐思。方纪于中秋走进三峡,文思泉一涌,挥笔而就《三峡之秋》。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峡,这美伦美奂的秋景引出作者多少对人对事的追忆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

《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


历史的方向

——《天国之秋》读后感

dudu 何不出去走走

之一:为什么不是冬

《天国之秋》一书是美国作家裴士锋(Stephen R.platt)所写的一部关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书。年初就买了,每每出差时带在身边,尽管很厚,居然也读完了。国内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人不在少数,但作为外国人来研究会用不同的侧面来看待这段历史,尽管作者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就一定是客观的,但可能会受国内不同时期历史观影响小一点。比如如何看待曾国藩,在国内会根据历史的演变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这一点下面还会详细的讨论,暂且不表吧。

书名为《天国之秋》。天国之意大概是两个,一个指的是清朝——这个天朝大国,一个是太平天国。而“之秋”的含义呢,我想如果将整个大清朝比作一个四季,从年代上论这段历史发生的时代应该属于清朝的秋冬之交。如果从太平天国来看,这个中国最后一次大的农民起义虽然将这个风雨飘洋的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但终究未能成为清朝的掘墓者,尤如清秋,见证了秋风萧瑟的衰败,而王朝的历史依然延续了一整个冬天。当然,对于如何用这个书名,作者有作者的初衷,读者只是揣测而已。

读完全书,最大的疑问也莫过是,为何太平天国运动仅仅是“之秋”,而未能成为清朝的冬天。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千年以来此起彼伏。但仔细去看,朝代的更迭由农民起义引起的居多,但最后能坐上那高高在上的龙椅的人却少之又少,夏商周以下,恐怕较为出名的也不过两人而已:刘邦和朱元璋。历史不会主动的告诉人们该如何和不该如何,但如果我们想要从历史之中了解它,历史却什么都可以告诉我们。所以,尽管不知道洪秀全读不读史,但我想他可能没有仔细的去研究历史,否则,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如何怕也未必就是现在历史呈现的样子。

太平天国结束时是公元1864年,清朝结束时为1911年,中间间隔了47年。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结束之后,在帝国环伺、民不聊生的环境下,清朝帝国又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朝代其最后延续的时间竟然是封建王朝第一个朝代的3倍之多。如果始皇帝能活到此时该做何想。而且清朝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之恶劣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又是为何呢?

仔细的翻看历史,清朝之前中国朝代更替尽管因素众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无一不是皇帝昏庸无能、皇权旁落。但是清朝或许例外,有清以来共12位皇帝,要说完全昏庸无能、娇意淫奢,在清朝好像并没有发生,每一位皇帝,即使光绪、同治,不能说励精图治,也算殚精竭虑了。仅仅是皇帝的原因恐怕也不能解释为何在经历如此之乱亦延续50年。

同样是以农民起义而登上皇位的朱元璋言“胡人无百年之运”,所指就是根据其推翻的元政权,而紧跟其后的清朝,不但打破了这一魔咒,而且在经历了太平军这一动乱又延续半个世纪。究其原因,与清朝建国之初历任君主所推崇的政治经济改革关系甚大,尽管虽非汉族,但对大力推广汉文化,科举取士与前朝相比已登峰造极。同时对下广开言路,一些贤能之士辈出,在封建王朝及其没落之时又开创了康乾盛世。前段时间,看新清史研究,争论清朝是否为中国的一个朝代等等云,笔者非此领域研究,自然不敢置喙,但若无二心,则结果甚明了,本不该起争执的。

再说太平天国,起事之名是变了味的基督教,用这个外来的文化之名去对抗具有两千年的儒家文化,虽说也举起了驱逐异族,但怎么看都觉得太平天国是异心之类。即使在40多年以后,当孙中山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名,举起剪刀面向诸多遗老遗少的辫子时,仍有汉人拼死也要保护这“老祖先留下的”东西。由此可见,太平天国想要以此之名推翻清政权则天可怜见了。我读此书,时刻在想,除了其族弟洪仁玕,未见洪秀全或其下属提出一整套治国之理论。而狡兔尽、走狗烹,可惜狡兔未尽,洪秀全就烹了走狗。其实,不用远看,只需越过清朝看看明末的李自成就可以引为己身之荐。很可惜,洪秀全似乎对前人历史并不大感兴趣,“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太平天国终究没有成为清朝的冬天,这里自然有其自身原因,但大清朝所出的一系列中正之士挽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也让整个华夏陷入了长达一百年黑暗屈辱的世纪。

之二曾文正公

太平天国起义未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者,自身原因自然是主因,但在黑色大幕已经覆盖大清王朝的天空时,一颗耀眼的明星却将这大幕撕开了一角,使得阳光重新照耀着大清王朝又向前蹒跚了整整半个世纪,这颗明星就是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

曾文正公以下,对其评价可谓大起大落。在其身后,甚至清王朝结束很多年里,由于不同革命的需要,曾国藩有时成为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而其一系列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也成为封建思想的残余而受到横加批判。但在现代,曾氏又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文学家,好像再怎么恭维也不为过。被人评价的两极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而给出的一系列借口而已,《天国之秋》一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出了对曾氏的另一个评价或许会更中肯一点。不过有太多研究曾氏的文章与大家,这里倒无需争执太多。

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于,为何曾国藩在平定天国之乱后没有深入改革清王朝,尽管其兴办工厂,整治洋务。但所有这些基本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根本,只是做了表面的修修补补。比如偏居东海一隅的日本,同时代的伊藤博文却改变了日本的走向,以至于之后的几十年中,泱泱大国几乎遭受了这个邻国的灭顶之灾。

平定天国之论,以曾氏之威望及其武力,想要推翻清王朝可能并不用太多的气力。即使保留清帝,挟天子而令诸侯,大力推行改革亦无人敢左右。然很可惜,曾氏都没有做,非但没有,其一点僭越之心也无。前面讲过,天王洪秀全可能完全不读史,而我们文正公又或许读史太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已深入骨髓。其后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之辈虽说权力日盛,却也甘心只做清王朝的顶梁之柱,所涉及的改革也是对清王朝的缝缝补补,都没有在最根本的制度上动摇王朝的国策。但在一个王朝的结束之时,成为这个王朝的肱骨之臣却又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这或许也是后世评价这些人的矛盾之所在。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类似曾国藩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力挽大厦于将倾之际,阻止了下一个朝代迈进的步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无论如何,历史依旧滚滚向前,而他们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一星,不管后人如何评价。

之三历史的方向

现在专家讲授思想之课时,讲课之人总喜欢先来分析一下国内国际形式,而后再引入正题,却不管这个正题有无需要来引用国际形势。但太平天国发生的这段时间如果也来分析一下国际形势却让人为之感慨良多。不妨举一二来说明。

太平天国发生的时间是1851年至1865年,前后共十四年之久。这一时期,后来雄霸全球的美国正在经历着其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发生时间是1861年至1865年。而在这个时期,后来几乎灭绝华夏的日本还没有打开国门,明治维新几乎要在十几年以后才发生。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恢复了法国的帝制,即使是老牌的帝国主义英国也经受着发展之困,更何况美国的内战也在牵着英国政治的神经。

所以,当太平天国刚刚发生之时,就连马克思都觉得一个新兴的中国已经冉冉崛起。其实也是,如果洪秀全能够认识到当时中国所处之国内国际形式,顺势而为,提出一整套治国理政之方针,建立一个新兴的中国,不但中国历史要改写,就是世界历史也从此改变了轨道。

亦或是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后,像我们的邻居一样采用君主立宪,改变封建主义之中国,历史也会改变。

可惜的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1865年太平天国之后,世界上几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或者将要完成这种改造,于是,中国,这个在世界文明史屹立不倒的泱泱大国在其后近百年间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屈辱,而这种屈辱的恢复可能还需要上百年。

历史总归要滚滚向前,没有人去阻拦她。当历史发展的机遇来临时我们放弃了它就只能用血的代价来挽回。

太平天国之后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1921年,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参与建立的政党牢牢把握住了机会,他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理解了中国广大最底层迫切的呼唤,而且也睁开眼注视着国际所发生的一切。在其后的28年间,尽管有百千万人为了恢复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中国这头睡狮在沉睡了整整109年后睁开了眼睛。

历史依然滚滚向前,一个国家的命运只能靠这个国家的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来掌握,我们距离伟大的民族复兴也从未如此之近,然行百里者半九十,历史的方向已经指明,如果我们依然放弃了这个机遇,或许失去的就不是用一百年,百千万人的鲜血所能换来的。

历史的方向在哪里,面对历史,我们是去创造他还是袖手旁观都只在一念之间,也在你我之间。

2024精选人生之秋的诗句范本合集七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2024精选人生之秋的诗句范本合集七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人生之秋的诗句(篇1)

我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我喜欢骄阳似火的夏天;我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我还是喜欢硕果累累,秋高气爽的秋天。农田里的秋天显示在农作物上,而南阳的秋天显示在如翡翠般的白河上。

早晨,白河还没有睁开惺送的睡眼,青色的雾早已把白河裹得朦胧而神秘。四周非常清静,来到白河边晨练的人早已人山人海。他们一边晨练,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欣赏着那赏心悦目的美景。不一会儿,河面上又增加了一层薄雾,好像一层软绵绵的蚕丝被。岸边,一排排柳树阿诺多姿,好像在映着河面梳妆打扮呢!小草和小花还没有沉睡中苏醒过来,而露珠却在它们身上打闹着,嬉戏着,随着太阳渐渐升起,它们一下子滑到了小草和小花的根部,为小草和小花提供了养料,我好像还听见他们说:“谢谢你,小露珠。”呢!

上午,雾渐渐散去了,小草和小花也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晃动着大脑袋,张开了笑脸。那些来晨练的人也都陆续回到了家。太阳公公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将金黄的光辉照向河面,河面顿时金光闪闪,小鱼小虾在河面上嬉戏,它们有的在游泳,有的在做游戏还有的似乎在和我打招呼呢!

下午,太阳公公在天上嬉戏着,小草和小花向人们露出了更加灿烂的笑脸。远处,一个个红点在白河上荡漾,那是一艘艘游船在为白河添光彩呢!水面上不时有几只野鸭在游泳,它们有的在懒洋洋的晒太阳晒太阳,有的在玩泼水游戏,还有的在找小鱼小虾填饱肚子呢!

晚上,白河边不是有几个人在散步,鱼儿们也闭上了睡眼,太阳公公早已下班了。河边的公路上不时有几辆车经过。桥上的路灯,时而似两辆火车穿梭,时而似两辆火车齐头并进,那美景别提有多美了!

我爱我家乡的白河,但我更爱我那个美丽的家乡——南阳!

人生之秋的诗句(篇2)

法国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首页这样写道: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罗曼罗兰所歌颂的,是人类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克服内心的成熟饱满的春华秋实。

《人生之秋》系列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文章,写得凄怆壮丽,哀婉感慨。它以一种不懈的渴望、纯真的心境和不屈不挠的信念去追求自己认为最值得追寻的人生价值。虽然他面临过着命运之神的揶揄和调侃,经受着空前的磨砺和考验,可他依然无怨无悔、义无反顾,执着地将灵魂的风信子插在通往人生之路的两旁。

作者在自己生活的真实历程和磨砺升华中,所书写的那一篇篇文章、诗歌,宛如一幅幅自吮伤痛的画面。文章浓缩了作者本人的经历、见识和体味,有血有肉,坦诚衷曲。一个好的精品无不包涵作家人生的自我感觉。我们由衷地感动,因为那里有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心灵流血,在倾诉衷肠,在诉说着人生之旅的经历。贫病交加、四壁萧然的处境,如临深渊一般在那段坎坷岁月中,作者承受着内心的震颤和灵魂的煎熬。饮冰茹檗的生活在苍凉的时空中难免委曲变形。但那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却将在火里涅盘重生。这是《人生之秋》给予我们的最透彻的一种启迪。

当我真正走近作者思想的深处,不觉心悦诚服肃然起敬:10年的坎坷经历,是我一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使我懂得了:怎样去做人,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在逆境中不沉沦,怎样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如何珍惜爱情、亲情和友情 。 我无法不相信作者的思想是真诚的。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爱情、亲情和友情。渴望心灵真诚、追求精神充实。让朋友分享我的快乐和幸福,不要让朋友为我分担痛苦和忧伤。为什么让别人理解我呢?我理解别人就可以了。一个人心中良善所带出来的情怀足以令人感动至泪的。

也许是人生的坎坷与生活的磨练,融漾了作者的胸襟,所以他的文字表达是那样丰盈温润,气韵苍丽,宛然一首首氤氲绕梁,哀丝豪竹的箫曲,令人感动未已。他平铺直叙的成熟文字里,表面上追寻衣袂飘飘的背影,缅怀逝去的故事,实际上是站在高洁的立场上,抵御抗拒灵魂的磨损,使它在岁月的长河里得以永恒。十几个春夏秋冬,风雨霜雪,岁月如剑,虽然在他身上留下伤痕累累,但我们仍能从他的诗歌里、文章里,读到静影沉璧的优雅、落日残霞的美丽、鹰击长空的激-情,读到他露出的那一抹最甜蜜灿烂的笑魇----他心中的那份期待和守望。

在物欲享乐的诱-惑鼓噪下,人们越来越远离了精神的家园,孤独的人心日益疏远。有的人迷惘、困顿、徘徊,抱怨人生的无常、飘渺、虚幻,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当金钱把生存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少,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漩涡里挣扎得精疲力竭时,对精神世界的渴望是强烈而迫切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文中作者一句铭言睿智地表达他的价值观,我反复品味,深有感触。无凝,我们将从中受益匪浅。我从心底里敬重这个清风峻节并挚着于事业的人,他的灵魂未必都在高处,但精神境界却令人仰而望之。

在此,我祈望,每一位读到这本书的人,心中能因此更加增添对生活的美好信念;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面对生命的低谷,永不气馁;更愿每一个充盈着爱的心灵,在生命的历程中,能长久地温暖着彼此。

人生之秋的诗句(篇3)

黄叶之秋一提到花,人们就会想到艳丽,但那默默无闻的黄叶却胜过于花吧!叶子漂浮在水面上,但它却依然活着,谁让它是荷叶呢?在荷叶的陪衬下,那一朵朵缕缕幽芳的荷花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那荷花在人们的眼前飞散,似乎是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姑娘似的。

风轻轻一吹,它们跳起了舞来,啊!真美!这可是大家意料之内的。因为它是荷花,粉红的花瓣太娇气了,不能经受太大的风吹雨打,但那些配角荷叶却支撑着它。荷叶能帮助荷花。之所以荷花那么美,是因为它毫不犹豫的把所有献给荷花,让它完美地活下去。但荷叶总是被人们忽视,也常常听到大家说荷花可真美。荷叶还是默默无闻,谁让它只是一个配角;荷叶并不美丽,谁让它只有一片绿色;荷叶纯洁可爱,谁让它懂得奉献。荷叶扑在水面上游泳,一直游啊游,游啊游,从夏季很快地游到了秋季。现在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已成了残花,而绿叶仍然那么绿,只不过颜色深了些,也许秋天的荷塘看起来枯燥无味,但荷叶的绿带来一片生机,它不同于五彩缤纷的花儿那么美,也那么易枯萎,那它的末日是什么时候呢?荷叶依然在荷塘游,但颜色越来越深,生机也不再那么旺盛,它的同伴被人们拿去煮粥或为人们的健康造福。这片荷叶还在游,它游到了冬季,荷塘结冰了,它自然也成了枯叶。冬季很漫长,但总算也熬过去了,夏季来的很快,荷塘解冻,新的荷叶长出来了。

秋天到了,在和深绿的荷叶告别时,它们看到了那片枯叶,它干干的,黄黄的,它化了,荷花也萎了,枯叶的后代荷叶会继续游下去

人生之秋的诗句(篇4)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缘散份尽,奈何爱情弄人。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舞徐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洛阳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斑竹枝,斑竹技,泪痕点点寄相思。

人生之秋的诗句(篇5)

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少年有意伏中行。――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陶渊明《酬刘柴桑》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陆游《秋思》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刘沧《经炀帝行宫》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阿鲁威《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韦应物《东郊》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杨果《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王建《短歌行》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李商隐《富平少侯》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李白《秦女卷衣》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m《除夜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秦观《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裴说《塞上曲》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清明》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李颀《古意》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李白《战城南》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曹植《野田黄雀行》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司马扎《宫怨》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王维《渭川田家》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苏轼《守岁》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白居易《村居苦寒》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高启《吊岳王墓》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少年自负凌云笔。――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陆龟蒙《吴宫怀古》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黄景仁《绮怀》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行路难・其三》

人生之秋的诗句(篇6)

1、质天何人能晓我?万里愁云困星锁。人生能有几次搏?

2、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3、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莫要论人生,人生已是夕阳红。

4、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

5、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

6、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7、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8、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睡狮醒。踏平世间坎坷路,一路走来太从容。

9、人生自古多曲折,心内雪亮,身外雪亮,旧情一缕独难忘。

10、人生在世不满百,谁敢笑我鬓发白?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优美的诗句请关注:激励人生的诗句看淡人生的诗句11、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

12、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1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4、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15、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16、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17、几度寻君君不遇,梦里依旧相眷顾。千言万语难再叙,向谁诉?同在茫茫人生路。

18、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19、多少人生风雨后?多少慷慨不再有?多少壮举一场梦?多少盛情一杯酒?

2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1、出口成章,英雄盖世本无双。才华横溢,多少年来惊天地。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优美的诗句请关注:激励人生的诗句看淡人生的诗句

人生之秋的诗句(篇7)

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9、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白药)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13、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1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7、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优美的诗句请关注:激励人生的句子激励人生格言大全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生之秋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三峡之秋读后感1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