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至爱梵高观后感 > 地图 > 至爱梵高观后感

至爱梵高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8-07 来源:互联网

《至爱梵高》观后感。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至爱梵高》观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至爱梵高》 影评
初一四班马佳樱
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试图揭开梵高的“自杀”之谜的故事重新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以油画展现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吧。梵高用黄,如火焰一般的亮黄;梵高用蓝,大海一般的深蓝。创作着绚丽又沉静的油画,如他的一生。
致爱,梵高。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终于证明了自己时,他会多激动呢?但我们和他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刻了......他走了,也再也没有回来过。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当一位母亲从教女孩画鸡的梵高怀中抱出孩子时,梵高无助的说了两遍“Sheis no trouble,she is no trouble.”也许他不知道众人认为他是疯子吧,又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嚣的酒吧。他是有多么孤独啊!荒凉的一生中,只有弟弟还支持他。就连这种唯一的温情,也几乎被愧疚埋没。对弟弟的内疚,父母双亡,身在异乡又被欺凌的梵高内心的痛苦令人无法想象。所以当梵高临死前,他说“也许这对所有人都好......”他究竟对生活有多绝望,对自己有多失望,才会说这样的话?他真的不知道,他的画今后激励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
至爱,梵高!有人说影片讲的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赞同,他的画与感情流传千古,但我也不想评价,我不想断定一个悲剧画家的逝去值不值得。无论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昙花一现极为凄凉但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苦难和内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在荧幕前祈求,他带着痛苦艰难地活下去,只为我们再画出一幅幅画呢?我们不应该叹息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仔细的想想,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个天才被冷落被埋没后,再一次叹息吗?他仰望星空,他轻触画板。世人不明白,他眼中的光芒不是癫狂。那是最美丽的星光。他望向日葵,他拂画笔杆。世人不理解,他对黄色的爱不是偏执。那是璀璨绽放的阳光。他的蓝黄,他的微笑。世人不知道,他的生命不是无为的祸害。那是永不终结的奇迹。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至爱梵高 星空之谜》观后感400字


《至爱梵高 星空之谜》观后感

在还没有上映之前,就知道这部电影,很想看来着,评价甚高。平时离艺术实在远得没法说。最近的距离,也就是几年前,因为见客户,趁机看了雷诺阿的画展,买了一本明信片和一个手机壳。
电影开头这句话,就确定了基调,我很想拍照,但怕被人骂。(后来看到豆瓣的评论,很多人从头拍到尾。)
我心藏瑰宝灿烂如歌,
唯有画作可为我吟唱。
中间看得还是比较费劲的,因为不习惯看油画,更别提会动的油画,还要盯着字幕。但不妨碍感动。
有个画面印象深刻:
描写梵高看到一只乌鸦,在吃他的午餐。旁人说:我想这个人是多么孤独啊,一只乌鸦也能让他这么开心。
他的内心:
或许我死了对谁都好。
在世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是无名小卒,一副无足轻重,又讨人厌的样子。这样的人在现在,以及将来,在社会上都难有容身之处。总而言之,我就是最为低贱的下等人。可是,就算这已成为了无可争辩的事实,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这个区区贱民,心有瑰宝,绚丽璀璨。
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最后一封信:
我问自己:
我们为什么触不到苍穹上的点点星光?
莫非人类可以通过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繁星?
这么说来暮年的安详离世,该是朝着星海的徜徉漫步吧!
夜已深了,我该上床安歇了。
祝你晚安,也祝你好运。
与你亲切握手,
来自挚爱你的文森特
关于他的死:
我和陈sir都觉得是他杀。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吗?
从小不被家人认可
尽力去做家人想让他做的事,但总是失败
28岁才开始画画,只画了8年,800幅画
写生时,被人扔石头,仓皇而逃
受精神疾病折磨
衣食住行,包括买颜料,都是弟弟接济的
得知弟弟时日不久,他歉疚懊恼
穷困潦倒,死前只卖出一幅画
...
想到麦兜太太的话: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
想去看看《亲爱的提奥》,是梵高写给最爱的弟弟提奥的信。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700字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前几天《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上映,我便去看了这部关于伟大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动画电影。今年6月它在安西动画电影节展映,获观众票选奖,之后在动画界最高荣誉安妮奖拿到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最佳编剧、最佳配乐三项提名,十二月八号它终于在国内上映。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传记类动画影片,讲述了梵高去世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了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最终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它是第一部真人油画电影,这部动画的每一帧,都是画。其中90%都取自梵高生前的120幅画作,即使对梵高没有很多了解的人,也可以认出来这些他的经典画作,比如星空,他的自画像,乌鸦飞过的麦田。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讲述,倒叙回顾梵高死前几天的生活轨迹。有时电影是通过梵高的画作以及给弟弟写的信来讲述梵高对艺术的信仰和独到见解,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时它是通过旁观的人的描述,来回忆梵高生前的言行。我印象很深的一面,是梵高抱着旅馆的一个小女孩坐在腿上给她画画,小女孩被她妈妈抱走说会打扰梵高,梵高很不舍想留下她,一直一直说着She is no trouble 。但小女孩的妈妈却并没有搭理他,仍把小女孩抱走了,那一幕梵高手中握着画笔搭在桌上,尽显了这个伟大画家的孤单凄凉。还有在湖边画画时,一只乌鸦飞到他的身边,啄食着他的面包,他丝毫不在意午饭被吃了,只是笑了。连只乌鸦靠近都使他感到开心,从船夫的口中,到我们看到的画面,不得不说《至爱梵高》将梵高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梵高很爱写信,信是他试图与世界保持联系的渠道。而我们都知道,梵高写信最多的人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亲人。在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有一封信为人所熟知,梵高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但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人认同,没人能陪他一起看到他心中的那团火。在一部科幻剧《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将梵高带到了2010年的奥赛博物馆。神秘博士询问正在讲解的教授,在一百字内能讲述一下梵高在艺术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吗?教授回答,在他的心中,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将他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为醉人的美丽,他不仅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剧中的梵高激动落泪,剧外的我也很想穿越时空去拥抱这个终身未能得到认同的伟大画家。
至爱梵高,就是Loving Vincent,是梵高写的信中最常用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放了很多封信的片段,最后一段最让我动容: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800字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是对梵高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满争议的死亡的一次探索,通过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谜底慢慢揭晓。不过,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影片导演Dorota Kobiela出于对梵高的热爱,力邀曾获奥斯卡奖的Breakthru Films团队,以一个惊人的计划为梵高献上热切也纯粹的告白让梵高笔下在阿尔勒的卧室、罗纳河上的星夜、麦田里的乌鸦统统动起来,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的。

整个电影时长仅95分钟,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围绕着调查梵高之死真相展开,情节也主要靠人物的访谈言论推动。所以熟悉、热爱梵高作品的人会更好地被感动。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不止是一封写给艺术家的情书,它也让每一位爱电影的观众,记起自己是为何爱上电影。

困在画框上的蝴蝶
两位导演,在阿姆斯特丹动画电影节上,透露了一个关于影片的幕后细节。
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会发现有一帧画面中,画框上困住了一只蝴蝶。
这是多么美丽而哀愁的巧合,因为这只困在画框上的蝴蝶,恰恰像极了梵高本人。
蝶像是造化对执着的人开的一个痛苦的玩笑。不管爱什么爱得太深,便容易分辨不清自己是蝶是人。就像曾经有一位爱戏爱到疯狂的戏痴,他叫程蝶衣,他的执着无人能懂。
梵高这只名叫画痴的蝴蝶,用一生绘就了极致绚烂与斑斓的色彩。遗憾的是,在他生前,所有人都当他是疯子。

梵高真的疯了吗?或许吧,不然谁会动辄割掉自己的耳朵来表达爱意。又或许他没有疯,天知道那些关于他怎么发疯的故事,不会是某个嫉妒他的人杜撰的呢?
就像《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影片,它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只是说,很多事都有很多种可能性。于是我们看到,那些被梵高定格在画布上的人,一一走到你面前,向你讲述他们认识的梵高。
在旅馆的少女眼中,他是迷人的艺术家,拥有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家的脆弱;旁人都以为医生的女儿与他两情相悦,但她自己却说,他们只是惺惺相惜的孤独灵魂;医生的管家不喜欢他的到来,认为这个不速之客,是个会带来厄运的不祥之人;甚至连只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船夫,谈起他的故事也会滔滔不绝,说他是被别人杀死的。
为什么所有人,都那么热衷于喋喋不休的议论他人?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听梵高想说什么?这世界太容易把一个天才打磨成庸人了。
当你害怕孤单,想要和别人抱团取暖,就不得不学着他们的样子,夸夸其谈,再频频点头附和。当你变得热衷寻找标准答案,而非相信世界的一万种可能性,你就开始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了。

梵高呢,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把整颗心都掏给这个世界。他的画在说,星空会跳舞,向日葵会着火,阿尔勒的夜晚,连空气都会唱歌。
是他疯了吗?我不知道,但你们这些缺乏想象力的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不相信梵高看到的。他是那么不善言辞的一个人啊,在生命最后留下的那封家书里,都在极力地说着:
我爱这个世界。可你不愿意相信。也没有人愿意相信。大家都愿意相信故事中血腥、暴力、一切一切可以夺人眼球的猎奇细节。说他是个心思干净,空有孩子般赤诚的穷画家,切,多无聊。
我看无聊的根本是你吧。

《至爱梵高 星空之谜》观后感700字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称之为世界首部油画的电影《Loving Vincent》,整部影片是由125位世界顶级艺术家,历时7年,手绘6.5万幅油画,以每秒12幅的频次来进行播放的,这部电影采用了既费时又费力的手绘油画方式,以梵高120多幅原作和800多封信件为基础,尽可能真实的向观众们还原了这位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一生。

影片开头以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将梵高生前的一封书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引发出对梵高精神世界及对其最终死亡原因的探寻。梵高是绘画上的天才,但遗憾的是他的创作生命是如此短暂,短暂到他超前的绘画意识在死后才被尊崇,这与他生前的窘迫成了鲜明的对比,梵高一生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这位年轻高产却又早逝的画家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赞美而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个不正常的疯子,但讽刺的是,后世备受推崇的画作恰恰创作于他当时修养的精神病院。梵高生前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自于他一生的知己及坚定的崇拜者他的弟弟提奥。死前的几天,他与加歇医生发生了争吵,怒不择言的加歇医生所说的话使得梵高知道弟弟的近况,敏感的梵高认为自己是弟弟的负累,在几天后开枪自杀,在死前他说如果他也能够融入他们该有多好。梵高大师的心里一直是孤独的,他渴望着能够融入这个世间,希望被人认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但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虽然世界之大但他终究没有找到其实从梵高幼年的经历不难看出他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然而一次次努力失败后,父母失望无奈的眼神,使得他变得越来越敏感内向,慢慢的也不再期待,在他27岁高龄开始学习绘画时,他找到了与自己沟通的方式,他将心中所有的向往与期待都倾尽在画作之中。

梵高大师的生活在遇见了绘画后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所有的心情及想法全部都融入了绘画之中,他是一个自学成才者,在那个年代,从世俗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生活上的失败者;但在后世的评价中普遍认为他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梵高的死亡一直是个谜,可以说至今无人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样死亡的?有说自杀的,也有说是他杀的。他的艺术生命在将要大放异彩之时戛然而止确实是艺术史上的遗憾,无人知道死前的梵高大师究竟在想些什么
很多人喜欢梵高大师的绘画,总是莫名的想要一看再看,究其原因,正如大师在某封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述:
当我画一个太阳,
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
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
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
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
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模板3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去看电影,谈起影视作品里的情节,我们总会感慨万千。这时就很有必要将内心感悟写成观后感,写观后感,重在记录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观后感显得不那么肤浅呢?根据你的需要,我们精心整理了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篇1

能看到这个电影,过程还有些波折。昨天听王荣生教授的讲座一直到下午5点,订好了晚上7点40的票,然后就奔向校医院看看我那吃了一周药都不见好的扁桃体。结果一个人呆在医院输液,从下午五点半待到八点半。错过了电影,于是又买了今天中午12点的票,总算是赶上了。

这部影片给我的第一大震撼就是手绘的画面,据说一秒钟播放12副,一共放了65000张油画,125位画家,用了7年的时间。光是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在没看影评之前就已经被吓到了。第二个吸引我的地方是故事。我不了解梵高,最多只知道他自己割了耳朵,自杀了,有向日葵和星空等著名作品。电影里的梵高不是他演出来的,而是通过认识梵高的人,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的。在那个黄色衣服年轻人执着的送信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执着、敏感的梵高。

"在世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是无名小卒,一个无足轻重,又讨人厌的样子。这样的人在现在,以及将来,在社会上都难有容身之处。总而言之,我就是最为低贱的下等人。可是,就算这已成为了无可争辩的实施,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我这个区区贱民,心有瑰宝,绚丽摧残。”这段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现在的我,不正是这样的我吗?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死亡是什么的我。大学之前的我,不是我。那时候,我没有自己的想法,做着那个年纪该做的事情,看起来很努力地为高考做准备。后来,上了大学,才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离开了父母,才知道一个人,必须要好好照顾自己,就算很孤独也要挺过去。

或许,因为20~24岁,是亲密对孤独的阶段,我还没有完成这个阶段该完成的任务,一直觉得自己很孤独吧。我这样的人,不敢奢求什么,只有自己慢慢争取,慢慢活着吧。贴心窝的朋友没几个,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不会陪我一辈子。一直以来,我都坚持一个理念,什么东西只有自己有了才是真的有。以前听过这样的故事,神把人分成两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只有两半相遇了才是真正的人。那么,应该和我相遇的那个人估计是死了吧!

的确,现在的我什么都不是,没有什么学霸应有的各种奖项、标签,更不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没有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就这样按部就班地活着。接下来的日子也就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工作也就为了挣钱养活自己,而活着只是为了活着。天下真的没有新鲜事发生。

我不会写作,只是想把自己零零碎碎的想法写下来,或许以后看到这个年纪的想法时,会情不自禁地笑笑、然后开始回忆这个年纪的我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篇2

前几天《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上映,我便去看了这部关于伟大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动画电影。今年6月它在安西动画电影节展映,获观众票选奖,之后在动画界最高荣誉安妮奖拿到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最佳编剧、最佳配乐三项提名,十二月八号它终于在国内上映。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传记类动画影片,讲述了梵高去世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了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最终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它是第一部真人油画电影,这部动画的每一帧,都是画。其中90%都取自梵高生前的120幅画作,即使对梵高没有很多了解的人,也可以认出来这些他的经典画作,比如星空,他的自画像,乌鸦飞过的麦田。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讲述,倒叙回顾梵高死前几天的生活轨迹。有时电影是通过梵高的画作以及给弟弟写的信来讲述梵高对艺术的信仰和独到见解,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时它是通过旁观的人的描述,来回忆梵高生前的言行。我印象很深的一面,是梵高抱着旅馆的一个小女孩坐在腿上给她画画,小女孩被她妈妈抱走说会打扰梵高,梵高很不舍想留下她,一直一直说着“She is no trouble ”。但小女孩的妈妈却并没有搭理他,仍把小女孩抱走了,那一幕梵高手中握着画笔搭在桌上,尽显了这个伟大画家的孤单凄凉。还有在湖边画画时,一只乌鸦飞到他的身边,啄食着他的面包,他丝毫不在意午饭被吃了,只是笑了。连只乌鸦靠近都使他感到开心,从船夫的口中,到我们看到的画面,不得不说《至爱梵高》将梵高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梵高很爱写信,信是他试图与世界保持联系的渠道。而我们都知道,梵高写信最多的人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亲人。在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有一封信为人所熟知,梵高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但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人认同,没人能陪他一起看到他心中的那团火。在一部科幻剧《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将梵高带到了20xx年的奥赛博物馆。神秘博士询问正在讲解的教授,在一百字内能讲述一下梵高在艺术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吗?教授回答,在他的心中,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将他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为醉人的`美丽,他不仅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剧中的梵高激动落泪,剧外的我也很想穿越时空去拥抱这个终身未能得到认同的伟大画家。

“至爱梵高”,就是“Loving Vincent”,是梵高写的信中最常用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放了很多封信的片段,最后一段最让我动容: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篇3

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称之为世界首部油画的电影《Loving Vincent》,整部影片是由125位世界顶级艺术家,历时7年,手绘6、5万幅油画,以每秒12幅的频次来进行播放的,这部电影采用了既费时又费力的手绘油画方式,以梵高120多幅原作和800多封信件为基础,尽可能真实的向观众们还原了这位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一生。

影片开头以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将梵高生前的一封书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引发出对梵高精神世界及对其最终死亡原因的探寻。梵高是绘画上的天才,但遗憾的是他的创作生命是如此短暂,短暂到他超前的绘画意识在死后才被尊崇,这与他生前的窘迫成了鲜明的对比,梵高一生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这位年轻高产却又早逝的画家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赞美而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个不正常的疯子,但讽刺的是,后世备受推崇的画作恰恰创作于他当时修养的精神病院。梵高生前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自于他一生的知己及坚定的崇拜者他的弟弟提奥。死前的几天,他与加歇医生发生了争吵,怒不择言的加歇医生所说的话使得梵高知道弟弟的近况,敏感的梵高认为自己是弟弟的负累,在几天后开枪自杀,在死前他说如果他也能够融入他们该有多好。梵高大师的心里一直是孤独的,他渴望着能够融入这个世间,希望被人认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但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虽然世界之大但他终究没有找到其实从梵高幼年的经历不难看出他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然而一次次努力失败后,父母失望无奈的眼神,使得他变得越来越敏感内向,慢慢的也不再期待,在他27岁高龄开始学习绘画时,他找到了与自己沟通的方式,他将心中所有的向往与期待都倾尽在画作之中。

梵高大师的生活在遇见了绘画后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所有的心情及想法全部都融入了绘画之中,他是一个自学成才者,在那个年代,从世俗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生活上的失败者;但在后世的评价中普遍认为他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梵高的死亡一直是个谜,可以说至今无人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样死亡的?有说自杀的,也有说是他杀的。他的艺术生命在将要大放异彩之时戛然而止确实是艺术史上的遗憾,无人知道死前的梵高大师究竟在想些什么

很多人喜欢梵高大师的绘画,总是莫名的想要一看再看,究其原因,正如大师在某封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述:

当我画一个太阳,

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

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

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至爱梵高观后感700字模板


以下为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至爱梵高观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看电视剧和电影已经越来越便捷了,看完引人入胜的影视作品,我们的内心总会久久无法平静。为了保留沉浸观看的喜悦和心情,选择写一份观后感是没有错的,写好观后感应该将影片情节和自己的观点成功结合起来。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1

看完这部电影,和其他观众不约而同的在影院里伴随着非常动听的结尾曲《starrystarrynight》坐到了终章。这是一部手绘油画电影,画面起于星空也终于星空。

进入画作《星空》的内部探究梵高自杀原因之谜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而伴随着剧情推进的一幅幅油画总有我曾经看过的梵高的油画作品,这是细心才会发现的彩蛋么?

如果你耐心坐到结尾会发现其实有更大的惊喜!从剧情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质上是我喜欢的推理悬疑类的剧情。梵高自杀原因至今莫衷一是,电影里主角追随梵高自杀之路的调查和主角对梵高死前所真实接触过的人的盘问,有着鲜明的《罗生门》的特点,最终答案如何我也不剧透,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电影主角也有自己的答案。在我心中,梵高自杀原因就是为了艺术献身。以上都是电影打动我的地方,如果硬要找缺点的话,那么最大的优点-油画电影手绘制作-也造成了电影画幅屏占比不全留有黑边的缺点,但相比于电影主题这不算什么重要的缺点。

另外,这并不是全篇彩色油画,二刷电影前待确认电影里人物在涉及剧情回忆时,黑白油画场景是手绘还是cg制作的,如果真的也是手绘那我只有叹服了!这是一部油画电影/推理悬疑有《罗生门》味道的电影/梵高的星空名作3d场景呈现的电影/梵高生平简介传记式电影,如果以上特点有任何一个吸引到你们,推荐你们买票去看,应该不会后悔。

ps:对于油画电影,放映亮度高的电影才有好的观影效果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梵高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了,满分10分,第一次看我打9分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2

前路漫漫,需要有人同行

还好,弟弟和表哥都给予了梵高很多的帮助,他来到了巴黎,受到了印象派作品的影响,画作渐渐变得明快起来。但是梵高的心中依然渴望着温暖与色彩,于是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巴黎,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阿尔勒重启了他的“工作”,他在画麦田,画天空,也画着他的孤独与无助。

与画家高更的结识和同住大概是他一生之中最特别的一段时光,他很珍惜和这位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也因为不断地争吵生出更多地自责。

梵高曾兴高采烈地写信给弟弟提奥,与他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告诉他“高更是伟大的艺术家,是最好的朋友”,但曾经有多快乐,争吵后就有多痛苦,高更最后还是搬离了他们的家,而梵高则饱受失望和自责的困扰,然后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且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出院后的梵高重新振作起来,但好景不长,随着弟弟提奥的孩子出生,梵高的病情开始反复,他担心自己拖累了弟弟一家,也厌倦了这个对自己而言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和宝贵的世界,在弟弟的怀中去往了他的另一个“家”。

即便被当做杂草,麦子依然是麦子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3

拿到《至爱梵高》这本图像小说的时候,被书封上的这句话深深感动:

“以爱之名,为孤独着色。”

诚然,这个举世闻名的天才画家在世人眼里是孤独的、怪异的,然而,梵高的孤独中,却有一团难以被人看到的火焰,点亮着他的才华与梦想,也燃烧着他的艺术人生。

围绕梵高的关键词无外乎天才的画家、坎坷的人生、奔放的色彩、星月夜、向日葵、割耳朵悲伤、疯狂、忧郁,以及精神病人。

可是于梵高而言,唯有画画能够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而“精神病”也是源于对画画的渴望。

梵高的思想和人生其实有很多被误解的地方,《至爱梵高》通过图像小说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梵高,看到他忧郁、疯狂的表象背后,那热爱生活以及人性化的一面。

绘画的出现,让无形的铁墙生出一条通道

梵高的一生似乎都鲜少有顺遂如意的时候,从一出生,他就背负着死去哥哥的名字——文森特,看着一块刻着自己名字的墓碑长大。

求学生涯结束后,梵高又去普鲁塞尔参加了福音传教的课程,并且争取到了去比利时博里纳日——一个艰苦的煤矿地区传教的任务。

在这个煤矿当中,梵高见过了太多从前闻所未闻的事件,苦难与绝望让矿工们不禁对这位兢兢业业的传教士产生质疑:您真的了解“苦难”究竟意味着什么吗?

是啊,这些人间疾苦已经不是传教能够解决的了。梵高把自己的一切东西都分给了矿工们,自己开始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弟弟提奥的建议让梵高从迷茫之中看到了一丝光亮,从那之后,梵高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绘画成为打破生活中那道无形铁墙的通道,让他重拾希望。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4

抱着挺高的期待去的,此前被导演的众筹和画家的手绘风震撼,自己是个曾经拿过画笔的人,了解这种一秒十二帧,也就是一秒钟看十二幅画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感。片子开头用挺长一段时间去展现电影制作团队的姓名和资料,这些一般都是片尾才会出现的,可见对这个电影对这个制作团队的尊重。介绍之后画面突然转变为梵高的《星空》,镜头抬高,从黑色的火焰般的柏树上掠过,所有的云都灵动了起来,当时给我的震撼还是蛮大的。“星空”在我心中一直是活着的,但是想象和真实看到还是不一样的,是一种不同的心灵的契合感。

但是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叙事风格就不喜欢了。片子从邮差父子的对话开始,在邮差父子的沉默中结束,叙事线索围绕着邮差儿子送信展开,从不同的人物去铺垫起梵高的一生。前面叙事大有《罗生门》的感觉,流于大段的人物对话语言和逻辑的矛盾中,加上探险式的镜头和悬疑式的音乐,某些瞬间有种悬疑片的感觉,可是又偏偏没有悬疑片的高潮,那只是导演设置的一种碎片化叙事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不能足够地了解梵高,可能一不留神就去关注大段的人物对话和悬疑般的叙事,而这些又恰巧不是梵高电影中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以lustforlife来谈,这部电影使我理解梵高生命力的顽强和对艺术的执着,也使我更好地体会到梵高艺术风格中那种色彩的浓烈和隐隐的不甘心从何而来。这些才是梵高之于我们价值。这些是侧面烘托的叙事无法企及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推荐大家去看,内心的画在你面前灵动起来的画面真的好美。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5

Vincent这首歌第二句歌词是Paintyourpaletteblueandgrey,基本概括了我对梵高式色彩的认知,直到我亲眼看见《鸢尾花》,才发现梵高也可以用明亮的色彩表现生命的澎湃。《至爱梵高》从头到尾的色调大部分也是“blueandgrey”,偶尔闪现的金黄麦田就尤为震撼,总让人觉得,他并不绝望,他对生命有着太多希冀。影片故事讲述得不急不缓,结构工整,配乐克制而轻盈,与梵高的色彩形成了很有趣的对比。

故事情节我是烂熟于心的,起码还是源于现实,只是把梵高塑造的太过诗意——一个狂热孤独且纯粹的艺术家。基于那本九百多页的《梵高传》,其实梵高并不像他那些抒情的信件所表现出的那样纯粹,对于普通人,他并不招人喜爱,对于家庭,他也丝毫不负责任,然而影片进行到后半段,我经常想起,梵高是幼稚的,容不得虚与委蛇,也容不得虚假与妥协,起码他与医生那场争吵,我觉得不仅有艺术上的真实,更是梵高在现实中的写照。

影片采用的手段令人第一次体验到梵高画作中的流动感——他的画总能让人的意识体验到存在并不仅仅是存在,这种流动性成就了美学上近似永恒的美感,需要敏感的体验,与之相比,影片这种流动形式也就是形式而已了。这种动画电影并不算技术上的革新,但绝对是艺术片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只是我不确定绘画究竟遮掩了多少演员表演时的灵气。梵高的一生为什么让人着迷呢?

我想,他画《星空》时的状态,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经历的状态,那种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看到了世界的意义,并记录下来的满足。而他自己,其实就是我们的象征——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寄希望于与世界和解,但perhaps,theyneverwill...

至爱梵高观后感700字系列5篇


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至爱梵高观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看一场好电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看完引人入胜的影视作品,我们的内心总会久久无法平静。观后感就是记录一部影片给你的感悟和人生道理,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对作品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1

拿到《至爱梵高》这本图像小说的时候,被书封上的这句话深深感动:

“以爱之名,为孤独着色。”

诚然,这个举世闻名的天才画家在世人眼里是孤独的、怪异的,然而,梵高的孤独中,却有一团难以被人看到的火焰,点亮着他的才华与梦想,也燃烧着他的艺术人生。

围绕梵高的关键词无外乎天才的画家、坎坷的人生、奔放的色彩、星月夜、向日葵、割耳朵悲伤、疯狂、忧郁,以及精神病人。

可是于梵高而言,唯有画画能够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而“精神病”也是源于对画画的渴望。

梵高的思想和人生其实有很多被误解的地方,《至爱梵高》通过图像小说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梵高,看到他忧郁、疯狂的表象背后,那热爱生活以及人性化的一面。

绘画的出现,让无形的铁墙生出一条通道

梵高的一生似乎都鲜少有顺遂如意的时候,从一出生,他就背负着死去哥哥的名字——文森特,看着一块刻着自己名字的墓碑长大。

求学生涯结束后,梵高又去普鲁塞尔参加了福音传教的课程,并且争取到了去比利时博里纳日——一个艰苦的煤矿地区传教的任务。

在这个煤矿当中,梵高见过了太多从前闻所未闻的事件,苦难与绝望让矿工们不禁对这位兢兢业业的传教士产生质疑:您真的了解“苦难”究竟意味着什么吗?

是啊,这些人间疾苦已经不是传教能够解决的了。梵高把自己的一切东西都分给了矿工们,自己开始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弟弟提奥的建议让梵高从迷茫之中看到了一丝光亮,从那之后,梵高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绘画成为打破生活中那道无形铁墙的通道,让他重拾希望。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2

Vincent这首歌第二句歌词是Paintyourpaletteblueandgrey,基本概括了我对梵高式色彩的认知,直到我亲眼看见《鸢尾花》,才发现梵高也可以用明亮的色彩表现生命的澎湃。《至爱梵高》从头到尾的色调大部分也是“blueandgrey”,偶尔闪现的金黄麦田就尤为震撼,总让人觉得,他并不绝望,他对生命有着太多希冀。影片故事讲述得不急不缓,结构工整,配乐克制而轻盈,与梵高的色彩形成了很有趣的对比。

故事情节我是烂熟于心的,起码还是源于现实,只是把梵高塑造的太过诗意——一个狂热孤独且纯粹的艺术家。基于那本九百多页的《梵高传》,其实梵高并不像他那些抒情的信件所表现出的那样纯粹,对于普通人,他并不招人喜爱,对于家庭,他也丝毫不负责任,然而影片进行到后半段,我经常想起,梵高是幼稚的,容不得虚与委蛇,也容不得虚假与妥协,起码他与医生那场争吵,我觉得不仅有艺术上的真实,更是梵高在现实中的写照。

影片采用的手段令人第一次体验到梵高画作中的流动感——他的画总能让人的意识体验到存在并不仅仅是存在,这种流动性成就了美学上近似永恒的美感,需要敏感的体验,与之相比,影片这种流动形式也就是形式而已了。这种动画电影并不算技术上的革新,但绝对是艺术片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只是我不确定绘画究竟遮掩了多少演员表演时的灵气。梵高的一生为什么让人着迷呢?

我想,他画《星空》时的状态,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经历的状态,那种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看到了世界的意义,并记录下来的满足。而他自己,其实就是我们的象征——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寄希望于与世界和解,但perhaps,theyneverwill...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3

首先得承认,对于文森特.梵高,这位隐秘而伟大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我是一个门外汉和伪画迷。《星空》和《向日葵》,是对他的全部了解。所以,要感谢休·韦尔什曼和多洛塔·科别拉,用一部伟大的作品,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一种全新而壮观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和他背后的故事。

7年,15个国家,125位画师,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真人演员与绘画作品相结合。在CG技术已相当成熟的今天,用这样一种出乎意料的表现方式来演绎一部电影作品,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一个空前的成功。

美轮美奂,精彩绝伦。

每一帧,每一幅画面,都是一件艺术品。影片从一开始就用一种不一样的色调和叙事方式,让人迅速地融入电影当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看似平淡无奇,却也引人入胜。油画的渐变色同速写的黑白交相呼应,剧情的发展也因为这色彩的变化而变得清晰和富有层次感。梵高的一生和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星期,被浓缩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用一种无法形容的变幻呈现在大家面前。

当片尾《Vincent》适时响起,积攒了一整部影片的复杂情绪,在这熟悉的旋律间,好似得到了释放和解脱。

当黑色的留白逐渐被色彩所取代,文森特.梵高在荧幕上缓缓回眸。那个背影,那个眼神,有太多的情绪,太多的故事,或许,这是一个结束,也是另一次的开始。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用一种伟大致敬另一个伟大。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4

看完这部电影,和其他观众不约而同的在影院里伴随着非常动听的结尾曲《starrystarrynight》坐到了终章。这是一部手绘油画电影,画面起于星空也终于星空。

进入画作《星空》的内部探究梵高自杀原因之谜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而伴随着剧情推进的一幅幅油画总有我曾经看过的梵高的油画作品,这是细心才会发现的彩蛋么?

如果你耐心坐到结尾会发现其实有更大的惊喜!从剧情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质上是我喜欢的推理悬疑类的剧情。梵高自杀原因至今莫衷一是,电影里主角追随梵高自杀之路的调查和主角对梵高死前所真实接触过的人的盘问,有着鲜明的《罗生门》的特点,最终答案如何我也不剧透,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电影主角也有自己的答案。在我心中,梵高自杀原因就是为了艺术献身。以上都是电影打动我的地方,如果硬要找缺点的话,那么最大的优点-油画电影手绘制作-也造成了电影画幅屏占比不全留有黑边的缺点,但相比于电影主题这不算什么重要的缺点。

另外,这并不是全篇彩色油画,二刷电影前待确认电影里人物在涉及剧情回忆时,黑白油画场景是手绘还是cg制作的,如果真的也是手绘那我只有叹服了!这是一部油画电影/推理悬疑有《罗生门》味道的电影/梵高的星空名作3d场景呈现的电影/梵高生平简介传记式电影,如果以上特点有任何一个吸引到你们,推荐你们买票去看,应该不会后悔。

ps:对于油画电影,放映亮度高的电影才有好的观影效果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梵高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了,满分10分,第一次看我打9分

至爱梵高观后感 篇5

前路漫漫,需要有人同行

还好,弟弟和表哥都给予了梵高很多的帮助,他来到了巴黎,受到了印象派作品的影响,画作渐渐变得明快起来。但是梵高的心中依然渴望着温暖与色彩,于是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巴黎,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阿尔勒重启了他的“工作”,他在画麦田,画天空,也画着他的孤独与无助。

与画家高更的结识和同住大概是他一生之中最特别的一段时光,他很珍惜和这位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也因为不断地争吵生出更多地自责。

梵高曾兴高采烈地写信给弟弟提奥,与他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告诉他“高更是伟大的艺术家,是最好的朋友”,但曾经有多快乐,争吵后就有多痛苦,高更最后还是搬离了他们的家,而梵高则饱受失望和自责的困扰,然后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且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出院后的梵高重新振作起来,但好景不长,随着弟弟提奥的孩子出生,梵高的病情开始反复,他担心自己拖累了弟弟一家,也厌倦了这个对自己而言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和宝贵的世界,在弟弟的怀中去往了他的另一个“家”。

即便被当做杂草,麦子依然是麦子

观后感范文:外国影片至爱梵高观后感范例


《至爱梵高》是一部由多洛塔·科别拉 / 休·韦尔什曼执导,道格拉斯·布斯 / 罗伯特·古拉奇克 / 埃莉诺·汤姆林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动画类型的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影片至爱梵高观后感范例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外国影片至爱梵高观后感范例1

抱着挺高的期待去的,此前被导演的众筹和画家的手绘风震撼,自己是个曾经拿过画笔的人,了解这种一秒十二帧,也就是一秒钟看十二幅画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感。片子开头用挺长一段时间去展现电影制作团队的姓名和资料,这些一般都是片尾才会出现的,可见对这个电影对这个制作团队的尊重。介绍之后画面突然转变为梵高的《星空》,镜头抬高,从黑色的火焰般的柏树上掠过,所有的云都灵动了起来,当时给我的震撼还是蛮大的。“星空”在我心中一直是活着的,但是想象和真实看到还是不一样的,是一种不同的心灵的契合感。

但是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叙事风格就不喜欢了。片子从邮差父子的对话开始,在邮差父子的沉默中结束,叙事线索围绕着邮差儿子送信展开,从不同的人物去铺垫起梵高的一生。前面叙事大有《罗生门》的感觉,流于大段的人物对话语言和逻辑的矛盾中,加上探险式的镜头和悬疑式的音乐,某些瞬间有种悬疑片的感觉,可是又偏偏没有悬疑片的高潮,那只是导演设置的一种碎片化叙事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不能足够地了解梵高,可能一不留神就去关注大段的人物对话和悬疑般的叙事,而这些又恰巧不是梵高电影中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以lust forlife来谈,这部电影使我理解梵高生命力的顽强和对艺术的执着,也使我更好地体会到梵高艺术风格中那种色彩的浓烈和隐隐的不甘心从何而来。这些才是梵高之于我们价值。这些是侧面烘托的叙事无法企及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推荐大家去看,内心的画在你面前灵动起来的画面真的好美。

外国影片至爱梵高观后感范例2

首先得承认,对于文森特.梵高,这位隐秘而伟大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我是一个门外汉和伪画迷。《星空》和《向日葵》,是对他的全部了解。所以,要感谢休·韦尔什曼和多洛塔·科别拉,用一部伟大的作品,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一种全新而壮观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和他背后的故事。

7年,15个国家,125位画师,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真人演员与绘画作品相结合。在CG技术已相当成熟的今天,用这样一种出乎意料的表现方式来演绎一部电影作品,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一个空前的成功。

美轮美奂,精彩绝伦。

每一帧,每一幅画面,都是一件艺术品。影片从一开始就用一种不一样的色调和叙事方式,让人迅速地融入电影当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看似平淡无奇,却也引人入胜。油画的渐变色同速写的黑白交相呼应,剧情的发展也因为这色彩的变化而变得清晰和富有层次感。梵高的一生和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星期,被浓缩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用一种无法形容的变幻呈现在大家面前。

当片尾《Vincent》适时响起,积攒了一整部影片的复杂情绪,在这熟悉的旋律间,好似得到了释放和解脱。

当黑色的留白逐渐被色彩所取代,文森特.梵高在荧幕上缓缓回眸。那个背影,那个眼神,有太多的情绪,太多的故事,或许,这是一个结束,也是另一次的开始。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用一种伟大致敬另一个伟大。

外国影片至爱梵高观后感范例3

看完这部电影,和其他观众不约而同的在影院里伴随着非常动听的结尾曲《starry starry night》坐到了终章。这是一部手绘油画电影,画面起于星空也终于星空。

进入画作《星空》的内部探究梵高自杀原因之谜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而伴随着剧情推进的一幅幅油画总有我曾经看过的梵高的油画作品,这是细心才会发现的彩蛋么?

如果你耐心坐到结尾会发现其实有更大的惊喜!从剧情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质上是我喜欢的推理悬疑类的剧情。梵高自杀原因至今莫衷一是,电影里主角追随梵高自杀之路的调查和主角对梵高死前所真实接触过的人的盘问,有着鲜明的《罗生门》的特点,最终答案如何我也不剧透,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电影主角也有自己的答案。在我心中,梵高自杀原因就是为了艺术献身。以上都是电影打动我的地方,如果硬要找缺点的话,那么最大的优点-油画电影手绘制作-也造成了电影画幅屏占比不全留有黑边的缺点,但相比于电影主题这不算什么重要的缺点。

另外,这并不是全篇彩色油画,二刷电影前待确认电影里人物在涉及剧情回忆时,黑白油画场景是手绘还是cg制作的,如果真的也是手绘那我只有叹服了!这是一部油画电影/推理悬疑有《罗生门》味道的电影/梵高的星空名作3d场景呈现的电影/梵高生平简介传记式电影,如果以上特点有任何一个吸引到你们,推荐你们买票去看,应该不会后悔。

ps:对于油画电影,放映亮度高的电影才有好的观影效果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梵高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了,满分10分,第一次看我打9分

外国影片至爱梵高观后感范例4

今天刚看过Loving Vincent,感受有三:

1、画风很美非常美,每一个场景都是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

2、配乐很赞,Clint Mansell的音乐非常dramatic;

3、情节颇感诡异。看着看着一股推理风卷起,男主变身私家侦探,我要调查文森特的死因是什么?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自杀,那么动机是什么?如果是他杀,凶手又是谁?

其实不管影片采用叙述的方法如何,但是还是能够理解其传达的思想。艺术家原本就是孤独的,还有什么比饱经父母的轻视,事业上的失败,朋友和情人的离去,以及遭遇疾病和经济困难的重重折磨更让人绝望的?唯一的经济来源和精神倚靠只有自己的弟弟,然而弟弟也在遭受梅毒的摧残,终于在文森特去世半年后也相继而去。

梵高的死因不重要,我们只需知道他只是一个正常人,每个人都有过人之处,每个人也会因为打击和折磨的叠加而情绪失控,他不是有些人眼中的疯子,他只是太过孤独,用他自己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痛苦。

梵高的死的确是艺术界的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他当时又怎么能知道他的众多作品流芳百世了呢?

外国影片至爱梵高观后感范例5

Vincent这首歌第二句歌词是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grey,基本概括了我对梵高式色彩的认知,直到我亲眼看见《鸢尾花》,才发现梵高也可以用明亮的色彩表现生命的澎湃。《至爱梵高》从头到尾的色调大部分也是“blueandgrey”,偶尔闪现的金黄麦田就尤为震撼,总让人觉得,他并不绝望,他对生命有着太多希冀。影片故事讲述得不急不缓,结构工整,配乐克制而轻盈,与梵高的色彩形成了很有趣的对比。

故事情节我是烂熟于心的,起码还是源于现实,只是把梵高塑造的太过诗意——一个狂热孤独且纯粹的艺术家。基于那本九百多页的《梵高传》,其实梵高并不像他那些抒情的信件所表现出的那样纯粹,对于普通人,他并不招人喜爱,对于家庭,他也丝毫不负责任,然而影片进行到后半段,我经常想起,梵高是幼稚的,容不得虚与委蛇,也容不得虚假与妥协,起码他与医生那场争吵,我觉得不仅有艺术上的真实,更是梵高在现实中的写照。

影片采用的手段令人第一次体验到梵高画作中的流动感——他的画总能让人的意识体验到存在并不仅仅是存在,这种流动性成就了美学上近似永恒的美感,需要敏感的体验,与之相比,影片这种流动形式也就是形式而已了。这种动画电影并不算技术上的革新,但绝对是艺术片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只是我不确定绘画究竟遮掩了多少演员表演时的灵气。梵高的一生为什么让人着迷呢?

我想,他画《星空》时的状态,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经历的状态,那种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看到了世界的意义,并记录下来的满足。而他自己,其实就是我们的象征——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寄希望于与世界和解,但perhaps,they never will...

外国影片至爱梵高观后感范例

梵高画展观后感


梵高画展观后感

去看了一直拖拖拉拉没去看的梵高展,说实话有点失望。展览布置的想别出心裁,但是指引不到位,找场馆就找了好久,现场熊孩子又多,一阵心乱,而且不知道要怎么看,很无头绪。

吐槽完了说说自己的感受。

最触动的还是他的自画像。这位天才每一幅自画像中的眼神都很忧郁。作为正常人,我无法体会他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痛苦,作为现代人,我无法一窥他当时生活的时代。但还是能感受到他画作中透露出的寂寞感,孤独感。他这些自画像看的我想哭。他渴望朋友,渴望自己的画能卖出去,能解决家境的窘困,他渴望回到阿尔勒的小黄房子,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画画。可是现实是他不得不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我想那段治疗时间一定很痛苦,因为我觉得精神病院都是很可怕的地方。

十年,这位高产的天才,用生命最后的十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可惜在生前却只卖出一幅。不知道他用枪对准自己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独自一人回到住所是什么心情,但最后一刻能死在弟弟怀里也是幸福的吧,毕竟他有一位好弟弟,一直努力帮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呵呵,好奇怪,这段文字打出来的时候我竟然流泪了,说到底我也只是以己度人,并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许真的死了对他来说才是解脱吧,但还是觉得有点可惜。如果,如果人们能早点看到他的作品,如果,如果他生前能卖出更多画作,他会不会活的再久一点。

相比于他荷兰时期写实但色调灰暗的作品,我更喜欢他晚年的色彩斑斓。画面中大片的黄色,蓝色,色彩鲜明,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用这种单一的颜色来构图,也许这就是天才的与众不同之处吧!在这些鲜明的色调中仿佛能看到希望,看到生的可能。

只是把自己昨天看展览想到的整理一下。

梵高传观后感合集5篇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梵高传观后感”。

看电影是一种心灵启迪的过程。优秀的电影会让我们每个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写观后感要主次分明,讲究以小见大。观后感可以让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更加深刻,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们为你精心整理的“梵高传观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梵高传观后感 篇1

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女,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枪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梵高传观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他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梵高原先是个有钱的画商,本来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爱上了乌苏拉和断送了买卖而辞职不干,走上了当福音传教士的道路,他得到了一个临时职位,在博里纳日帮穷苦人民,却因此丢了职位。他破产了,只得依靠弟弟的照顾。他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后来在读书中找到了出路,学起了画画。画画使他有了新的生活,人们开始接纳他。在画画中显露出他的个性——坚强,倔强,粗犷。这种个性使他在失败中站了起来,他开始到海牙正式学画。在那里,毛威表哥接纳了他。

梵高是不幸的,命运与他作对,使他总是失败。可他那“神经质”般的倔强,坚韧促使他前进,并找到了自己的真正长处——画画。有时,我们就是缺乏这种坚韧,当我们失败后不能一蹶不振,而是要重新站起来,另寻出路。梵高是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意志,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梵高传观后感 篇3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做一次交谈。题记

梵高,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现在,人们争相购买他的画。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惊人画作背后的故事呢?他的画家之路上充满荆棘,在19世纪,印象派画家是不太为人们所认可的。但梵高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印象派画家,于是,他走上了这条荆棘之路。

一、体验懂得

他当画家的第一站是在博里纳日。在这里,他为了更好的了解旷工们,得到矿工们的信任。他租了那里最差的一间房,他和矿工过着一样的生活。他用他的工资去帮助矿工,他和矿工们一样穷。这样他才懂得矿工们,他才能成为一个能把所有的矿工画在一张画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印象派。

所以,只有体验过,才会懂得。

二、艰苦坚强

痛在他生活路上有很多,人们嫌弃他和议论他但是他依旧坚强的活了下来。

他被嫌弃过,被人议论,但是,这有算什么呢?他爱的是画画;他经历过许多次失败,但是,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只要坚持下去的一定会成功;他过的是艰苦的生活,他生活在人们的议论中。他生活在只有一点点钱这种艰苦的生活。

所以,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就退缩,我们要坚强

三、爱恨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三爱三别。

第一次,是在巴黎。他爱上了一个叫乌苏拉的小姑娘,但是她并不爱他,她已经有了一个未婚夫了。本来被爱改变得活泼的小伙子,又变回来原先那个沉默寡言的人。

第二次,是在海牙。他爱上了一个叫克里斯汀的女人。在他的朋友们和他的亲戚们中,只有一个人支持着他,其它人都反对他。慢慢的她也不爱他啦。于是他就离开了海牙。

第三次是在纽恩南。一个叫玛高特的女人爱上了他,他也爱她。但是,人们认为梵高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认为梵高配不上玛高特,玛高特的姐姐们和母亲也不同意。但玛高特深爱着他,于是她自杀了。

爱恨之间,凡高体验了人世间的痛苦和美妙,了解了那时的人的无知。

《梵高传》是一本好书,在与这本书的交谈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梵高传观后感 篇4

在这本传记中,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梵高传观后感 篇5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梵高是一个桀骜又疯狂的天才,他画中的色彩总是那么热烈而独特。

而这本书让我完全颠覆了自己的刻板印象。原来梵高是一个农民画家,他曾想当过牧师,他有一个永远无条件支持他的挚友提奥,他是这样的寂寞与孤独,他也渴望爱与被理解,他甚至渴望家庭,喜欢小孩。原来他短暂的一生是如此落魄而跌宕,他是如此热爱阅读,他的文笔是这么的好。他最初的文字还有些跳脱可爱,如诗如画,有时候还像一个哲学家,用颇有哲理的语句告诉提奥他的生活感悟。原来他并不是我所理解的天才,他是这样的勤奋这样的克制。他的文字总有一种魔力,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色彩与画面。总之整个阅读是那么的神奇,一个丰满而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梵高。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心绪起伏很大,特别是最后一章,整个人的情绪明显都随梵高的文字在波动,希望他真的能像信中说的开始觉得整个人都好多了可以继续作画了,可是看着右下角的页码,看着日子越来越近,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难过。特别是最后的小字叙述了梵高27号中弹29日去世,整整被折磨了两天也没有人救他,我就特别特别难过,觉得心里堵得慌。多么希望不要结束,真的太突然了。然而这就是结局。

全书大部分是梵高给弟弟提奥的回信,可以说呈现了一个很真实的梵高。而全书章节的编排也很用心,可以窥见梵高整个状态和心理的变化。

这本书除了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可爱的画家梵高,还给我做了一次审美教育。从杜米埃到米勒,从伦勃朗到夏尔丹,从巴比松画派到印象画派到新印象画派到后印象画派,还有马奈莫奈塞尚高更柯罗雷诺阿,甚至还专门去了解绘画流派的发展和风格特色,顺带又了解了下现代绘画的种种,真的是看一本书,收获无数。

BBC纪录片梵高观后感


BBC纪录片梵高观后感(一)

这几天看了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中,梵高的部分,对梵高的一生及其代表作作了概括和分析,说实话以前从未留意过他的画作,Starry starry night听过了,麦田和星空看过了,此前并未有多大触动,然而就在那时,鬼使神差一般的想要了解这位悲剧性艺术家的生平,于是点开看了,由旁白和主讲人来配音,加以演员再现当时梵高的心理活动和"真实"的境况,是一部很精彩的片子。

或许是因为年少的我太过无知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学校的环境实在不适合细细品味任何的东西,从前在中学的课堂上,老师把梵高最富盛名的画作《向日葵》放在投影幕布上时,看到的只有一朵黄黄的向日葵,应试教育的头脑随后响起"这是一副名作"的字眼,便再也没有了其它东西。如今时过境迁,心里历经了种种矛盾与挣扎,再次打开,观想起来却有了很大的不同及感慨了,每一片花瓣都好像燃烧着的火焰,经由花托到尖端血脉喷薄之感,便觉得这向日葵的每个细胞都在跳动,炽烈而奔放,如同艰难困顿生活中生命的坚韧困苦与狂热,初看时的木然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震撼,这便是把整个心身与灵魂都灌注在了纸上,说灌注也不确切,应该说是焚烧,生命去作画才能达到的高度……

我不是美术学生,甚至不是一个绘画爱好者,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人,吸引我的到底是什么也亦未可知,而我想,真正的艺术无需华丽的 辞藻,也无需专业科班的术语分析,是可以跨越国界年龄时间等障碍,经由一个感受力的心灵直达灵魂深处

而在星空中,那是梵高余下不久的人生里创作出的画作,夜空中巨大的月亮,蓝色的漩涡状星夜和云团,暗示了他一生至高无上的追求,和超脱于现实的理想主义,无处安放的爱与激情,升华的精神上美好的层次,都在纸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似乎印证了他的一生:一个狂热而不羁的个人主义者,理想与世俗压迫之下被困苦折磨的天才。

之后的几天,又看了毕加索,通过解说了解了一些背景,与梵高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位现实的人,甚至有点残忍,冷酷,玩味及无情,直挺挺的将问题毫不美化的显露无疑,然而两相对比之下,同样身为世界艺术大师,我却仍然对梵高有所钟情,这也许也和我内在的某个部分相呼应了吧……然而也只是那么极小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依然是个平凡平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为,过着平常生活,向往平常生活的家伙。

也许,可能也没有也许。

BBC纪录片梵高观后感(二) :先 知

梵高,一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在他生存的时代,他被认为成狂躁的疯子,而在今世,他无疑是无比伟大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总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高于现世大众审美的,而在这方面,梵高无疑是最伟大的先知。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其作品《星夜》、《向日葵》、《吃土豆的人》等都是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随之其传奇而不可琢磨的一生也被人广泛关注,梵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才使其具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BBC的纪录片《梵高》用艺术的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梵高极赋传奇色彩的一生。

纪录片以梵高书信为线索,细细剖析了梵高的一生,以段落式的方式阐述了梵高画作的几个创作阶段,从素描画的模仿者到拥有自己独立的创作风格,从灰白走向明亮的色彩对比,梵高内心的情感在画纸上涂抹,同时影片辅助表现了梵高在艺术创作中的种种,家庭教育对其的影响,他的弟弟提奥一直为他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画家高更对其创作的影响,连梵高自己都搞不清楚的与妓女的恋情,济慈的诗,饱受精神病折磨的梵高,及日本浮世绘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在影片中一一展现。

艺术品经纪公司的职员,牧师,画家,精神病人,梵高的一生经历了多种身份。受到家庭影响,梵高努力想要成为一名牧师,却在布道时感受到困苦、无奈、无法改变的生活,同时,在狄更斯、乔治等人的文学作品中,他关注到工人阶级,劳动人民,这也促使了其早期写实绘画风格的形成,在矿区布道期间的矿工素描使其弟弟发现了梵高的绘画天分,从此开始支持梵高走向艺术道路,从某些方面讲,梵高从此时正是走向了艺术道路。不断地做巴尔格的绘画练习,向米勒这样的大师学习人体素描,"人要全心全意的投入艺术"米勒的作品无疑对梵高的初期创作起着指引作用。 病中的梵高是极端忧郁和完美主义的,但在不发病的时候却是可以正常的作画,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色调明亮,具备属于梵高的艺术符号。

从梵高不平凡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与普通从业者存在的一些差别。艺术家以自己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红生产出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作品,而普通从业者大多生产一些具有一些共性的物品或产品,即使是通过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进行生产,其生产产品的本质上也会与艺术家生产的产品有所区别,纯粹的艺术是非功利性的,是不以获利为最终目的的,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些纯粹的艺术家们在作品没有收到市场认可时的窘境,甚至终其一生的贫困,比如梵高,在当时的他被人们称为疯子,终其一生穷困潦倒,只能靠弟弟的接济生活,而在其艺术作品大放光芒的今天,梵高的作品无疑是受到货币市场极度的认可。 这个时代给人一种错误的幻觉,好像艺术家是明星般令人艳羡的职业,与精英为伍,时尚的前沿,但这一切都是假象,艺术家是用前半生的困苦挣扎作为筹码与虚无赌博的人。大多数知名艺术家在年轻时都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磨砾技艺,在中年以后生活才有了转机。晚年才开始衰年变法的齐白石五十岁之前还蛰伏在湖南老家。德库宁刚移民美国时以油漆工、木工、壁画绘制为生,直到三十八岁才第一次参加了画廊展览。艺术家的生活也常常伴随着不寻常的人生苦难:博伊斯二十二岁驾驶飞机在苏联领空被高射炮击落,险些丧命。行为艺术家大同大张至今也不知名,他生活在垃圾堆般的陋室中,2000年在以自缢完成了一生最后一个行为艺术。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家艺术创作与普通从业者的一些差别,伴随着生活的贫困和不遭人理解的苦闷,真正的艺术品是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是高于现世审美水品的作品,艺术家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思维才能实现"真正艺术品"的创作,当然,我们不能说受到市场欢迎的艺术品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家创作的精神世界往往是异于绝大多数人的。

身为艺术经营或管理人才,应该怎么与艺术家合作就成为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首先要理解艺术家,理解他的创作风格,不同阶段的创作特点,了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与艺术家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在帮助艺术家经销艺术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宣传点,帮助大众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我们不能仅仅把艺术家的作品当做一件普通商品,而是独一无二的,充满热爱、喜爱的与艺术家交流和工作,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经营和管理人才的必要前提。

当然,涉及到经营与管理,就不得不涉及到利益问题,艺术家委托艺术经纪人或艺术经纪公司出售自己的作品,艺术经纪人与艺术经纪公司从中抽取比例提成,同时,艺术经纪人或公司也为艺术家的提供策展或保管等服务,但作为艺术经纪人或公司来讲必须首先明白两点:一、艺术家是作品的拥有者,他有权利制定作品的价格;二、经纪人的名声是建立在对艺术家价值的正确的市场价格判断上,定价过低和过高都无益于建立稳定长期的市场。尤其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一开始相对低的价位是为了让最先一批作品能够进入市场,最好是出售给有影响力的收藏家(他们在圈内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当第一批作品卖空而买家的名单还在增加时(意味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艺术家作品的价格自然会得到提升。

在利益方面与艺术家有分歧时要分情况处理,若是经营需要,为了艺术家作品长远的市场发展考虑,应尽最大可能的说服艺术家赞同自己的作法,但也要保持在尽量尊重艺术家的前提下。艺术家是艺术市场中的生产者,要尽力的维护与其的良好合作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与艺术家签订合同的方式来保持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要保证合同的全面严谨,这样在出现分歧时也能合理合法的解决,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前期制定合同时要有预见性,在保证艺术家利益的同时不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艺术家与艺术经纪人或公司的关系是仅仅相依的,艺术经纪人或公司不可能离开艺术家,而艺术家缺少了艺术经纪人或公司也不能很好的让自己的艺术品为大众所接受并以此获得经济利益支撑其继续创作,艺术家的特殊性,艺术市场的特殊性,都促使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钻研。

梵高《星空》观后感1000字(汇总5篇)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梵高《星空》观后感1000字(汇总5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梵高《星空》观后感【篇1】

能看到这个电影,过程还有些波折。昨天听王荣生教授的讲座一直到下午5点,订好了晚上7点40的票,然后就奔向校医院看看我那吃了一周药都不见好的扁桃体。结果一个人呆在医院输液,从下午五点半待到八点半。错过了电影,于是又买了今天中午12点的票,总算是赶上了。

这部影片给我的第一大震撼就是手绘的画面,据说一秒钟播放12副,一共放了65000张油画,125位画家,用了7年的时间。光是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在没看影评之前就已经被吓到了。第二个吸引我的地方是故事。我不了解梵高,最多只知道他自己割了耳朵,自杀了,有向日葵和星空等著名作品。电影里的梵高不是他演出来的,而是通过认识梵高的人,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的。在那个黄色衣服年轻人执着的送信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执着、敏感的梵高。

"在世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是无名小卒,一个无足轻重,又讨人厌的样子。这样的人在现在,以及将来,在社会上都难有容身之处。总而言之,我就是最为低贱的下等人。可是,就算这已成为了无可争辩的实施,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我这个区区贱民,心有瑰宝,绚丽摧残。”这段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现在的我,不正是这样的我吗?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死亡是什么的我。大学之前的我,不是我。那时候,我没有自己的想法,做着那个年纪该做的事情,看起来很努力地为高考做准备。后来,上了大学,才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离开了父母,才知道一个人,必须要好好照顾自己,就算很孤独也要挺过去。

或许,因为20~24岁,是亲密对孤独的阶段,我还没有完成这个阶段该完成的任务,一直觉得自己很孤独吧。我这样的人,不敢奢求什么,只有自己慢慢争取,慢慢活着吧。贴心窝的朋友没几个,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不会陪我一辈子。一直以来,我都坚持一个理念,什么东西只有自己有了才是真的有。以前听过这样的故事,神把人分成两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只有两半相遇了才是真正的人。那么,应该和我相遇的那个人估计是死了吧!

的确,现在的我什么都不是,没有什么学霸应有的各种奖项、标签,更不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没有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就这样按部就班地活着。接下来的日子也就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工作也就为了挣钱养活自己,而活着只是为了活着。天下真的没有新鲜事发生。

我不会写作,只是想把自己零零碎碎的想法写下来,或许以后看到这个年纪的想法时,会情不自禁地笑笑、然后开始回忆这个年纪的我吧。

梵高《星空》观后感【篇2】

内容简介:这不是一本专业的美术书籍,也不是一本名画鉴赏书。它记载了作者郭雅蓝交织着欢笑和泪水的白领生涯中,遇到的与画有关的故事。书中混合着活力和忧郁,明朗和冷清,让无处慰藉的人生,通过图画得到疗愈。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很久没有读书,的确有很多年,再翻书已是虚过多年,人生的迷惑迷茫愈积愈多,求解不得,就自然而然的转向书籍。凭着性子入囊这本韩国女“作家”“艺术家”郭雅蓝写的书,初觉肤浅,细读发现扣我心弦,怎么说呢,书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我的理解更深一层,不知是我的年岁到了这种境界还是其他什么的,书中前几篇所描述的那种女白领的郁郁寡欢,人近三十的幽幽困惑,就像你的心灵伴侣和你一起共吐愁肠,她就在那里随时倾听你的不快,同时又向你细细剖析她的内心世界,两人就这样沟通交流。我从她那里明白了我的症结所在,更直面来自社会家庭朋友和自己的很多问题,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有时离你很近的朋友离心很远,离你很远的朋友离心很近,想要倾吐时要考虑到人家是否方便,是否要带孩子做饭洗衣服,是否有和你聊天的心情,有时还要考虑到你自己是否方便,是否要family service,是否要补补睡眠强身健体,而现在,不论地铁上公司里,随时随地,会有本书有个人陪你一起心灵共震,安抚熨平不安的情绪。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书中的语言不是亦舒那种诗般的唯美,也不是素黑那种禅理般的静,而是有活力富有幽默感的现代语言,她让人觉得那就是生活中的自己:忙碌的工作,畅快的友情、迷茫的爱情、平凡而又深沉的亲情,坚强又时而孤独的自我,这些都是那么让我们习以为常,而从作者的一篇篇的文章里却闪出光芒,连同那些名画,连同那些诗歌一起把屋子照亮,把我的心也照亮。

梵高《星空》观后感【篇3】

前几天《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上映,我便去看了这部关于伟大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动画电影。今年6月它在安西动画电影节展映,获观众票选奖,之后在动画界最高荣誉安妮奖拿到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最佳编剧、最佳配乐三项提名,十二月八号它终于在国内上映。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传记类动画影片,讲述了梵高去世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了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最终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它是第一部真人油画电影,这部动画的每一帧,都是画。其中90%都取自梵高生前的120幅画作,即使对梵高没有很多了解的人,也可以认出来这些他的经典画作,比如星空,他的自画像,乌鸦飞过的麦田。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讲述,倒叙回顾梵高死前几天的生活轨迹。有时电影是通过梵高的画作以及给弟弟写的信来讲述梵高对艺术的信仰和独到见解,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时它是通过旁观的人的描述,来回忆梵高生前的言行。我印象很深的一面,是梵高抱着旅馆的一个小女孩坐在腿上给她画画,小女孩被她妈妈抱走说会打扰梵高,梵高很不舍想留下她,一直一直说着“She is no trouble ”。但小女孩的妈妈却并没有搭理他,仍把小女孩抱走了,那一幕梵高手中握着画笔搭在桌上,尽显了这个伟大画家的孤单凄凉。还有在湖边画画时,一只乌鸦飞到他的身边,啄食着他的面包,他丝毫不在意午饭被吃了,只是笑了。连只乌鸦靠近都使他感到开心,从船夫的口中,到我们看到的画面,不得不说《至爱梵高》将梵高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梵高很爱写信,信是他试图与世界保持联系的渠道。而我们都知道,梵高写信最多的人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亲人。在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有一封信为人所熟知,梵高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但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人认同,没人能陪他一起看到他心中的那团火。在一部科幻剧《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将梵高带到了20xx年的奥赛博物馆。神秘博士询问正在讲解的教授,在一百字内能讲述一下梵高在艺术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吗?教授回答,在他的心中,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将他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为醉人的`美丽,他不仅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剧中的梵高激动落泪,剧外的我也很想穿越时空去拥抱这个终身未能得到认同的伟大画家。

“至爱梵高”,就是“Loving Vincent”,是梵高写的信中最常用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放了很多封信的片段,最后一段最让我动容: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梵高《星空》观后感【篇4】

旷野之下,仰望星空-《梵高》读后感500字!

这是我的第一本与画家生平有关的书,之前对梵高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幅《向日葵》上,读完最深的感觉是一种压抑和孤独之感,果然想要与现实作对就要承受不寻常的质疑和无人理解的孤独。还好,梵高还有弟弟——一个即使会吐槽他但仍然爱他支持他相信他的弟弟。家人的支持永远都是那么重要,在这群港湾里好像连愧疚都会变成是一种坚强。

每一次,整幅的画面占据书页,金黄色的麦田大片大片,没有一句对白,我都能感受到梵高奔走于自然又陶醉又孤单的心情,或许独处的静谧过后,我们能走进紫罗兰色的神秘世界里,那里所有的真善美都纯粹的让我们心疼心动又欣喜。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等待好友到来的那段日子,在向日葵地里,他采下几株娇艳的向日葵,插入瓶中,又精心对照、勾勒,最后完成可以装饰卧室的温馨之作,美丽且永恒。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这样等待,无论是那个放在心间的朋友,还是那个被世界接受和理解的机会。

最后,分享一句最触动我的句子:我希望你将拥有的家庭之于你就像大自然之于我一样。我没有妻小,孑然一身,当我看着麦穗、松枝和草叶片时,却感到无比安心。当我来到当我来到郊外作画,我就能感觉到联系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

最大的治愈也许就是离开这些喧嚣,走进自然吧。

梵高《星空》观后感【篇5】

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称之为世界首部油画的电影《Loving Vincent》,整部影片是由125位世界顶级艺术家,历时7年,手绘6、5万幅油画,以每秒12幅的频次来进行播放的,这部电影采用了既费时又费力的手绘油画方式,以梵高120多幅原作和800多封信件为基础,尽可能真实的向观众们还原了这位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一生。

影片开头以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将梵高生前的一封书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引发出对梵高精神世界及对其最终死亡原因的探寻。梵高是绘画上的天才,但遗憾的是他的创作生命是如此短暂,短暂到他超前的绘画意识在死后才被尊崇,这与他生前的窘迫成了鲜明的对比,梵高一生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这位年轻高产却又早逝的画家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赞美而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个不正常的疯子,但讽刺的是,后世备受推崇的画作恰恰创作于他当时修养的精神病院。梵高生前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自于他一生的知己及坚定的崇拜者他的弟弟提奥。死前的几天,他与加歇医生发生了争吵,怒不择言的加歇医生所说的话使得梵高知道弟弟的近况,敏感的梵高认为自己是弟弟的负累,在几天后开枪自杀,在死前他说如果他也能够融入他们该有多好。梵高大师的心里一直是孤独的,他渴望着能够融入这个世间,希望被人认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但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虽然世界之大但他终究没有找到其实从梵高幼年的经历不难看出他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然而一次次努力失败后,父母失望无奈的眼神,使得他变得越来越敏感内向,慢慢的也不再期待,在他27岁高龄开始学习绘画时,他找到了与自己沟通的方式,他将心中所有的向往与期待都倾尽在画作之中。

梵高大师的生活在遇见了绘画后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所有的心情及想法全部都融入了绘画之中,他是一个自学成才者,在那个年代,从世俗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生活上的失败者;但在后世的评价中普遍认为他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梵高的死亡一直是个谜,可以说至今无人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样死亡的?有说自杀的,也有说是他杀的。他的艺术生命在将要大放异彩之时戛然而止确实是艺术史上的遗憾,无人知道死前的梵高大师究竟在想些什么

很多人喜欢梵高大师的绘画,总是莫名的想要一看再看,究其原因,正如大师在某封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述:

当我画一个太阳,

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

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

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观后感《《至爱梵高》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至爱梵高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