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认同读后感500字 > 地图 > 认同读后感500字

认同读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民族认同》读后感6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民族认同》读后感60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9年8月份读了安东尼D.史密斯写的《民族认同》一书。他在本书中提出非常有趣的一些概念或者是理论,例如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认同的构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和类型等等。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些概念谈谈对它的理解和感想。每当读到西方学者写的经典著作时,我就无不感叹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而在现代国内学术界中为何没有产生这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和大师的疑问总是油然而生,我们也许需要积累、也许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两样东西,那就是时间和实践。对于学术成果而言时间是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因此我们无法干预其发展的大体方向,所以只能等待,等待学术成果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刻。而实践对应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属于主观世界的产物。我们除了等待时间和积累成果外,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想法的不成熟、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每个人都要埋头苦干,拥有把想法敢于实践的勇气和信心的话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就是说,对于个体而言中国学术的希望在于实践,再微小的行为也好于死在胚胎中的伟大思想。当这种改变从一个人增长到一定数量的人时,也许就能推动整个学术界前进的脚步。以上是我读完本书后关于我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一点感想,下面将回到《民族认同》这本书的讨论。

一、民族是现代的概念

安东尼D.史密斯关于民族是现代的观点是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他的一切关于民族的观点都将围绕着它论述,而且其在现实中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民族是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互动中产生的一种交流背景,它赋予个体行为某种群体性意义。例如,某个游牧民族的个体擅长骑马的话,在别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他的骑马行为中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意义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必备技能之一,也就是外人对游牧民族的标签式认识使某些个体的行为理解成理所当然。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汉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好,北方少数民族的酒量好等。当我们见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汉族学生或者是不会喝酒的北方少数民族学生时就会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总想知道这种特殊现象存在的原因。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也许有些人就是不爱学习、有些人就是不爱喝酒而已。从主体的角度而言这种认识是民族背景赋予个体行为某种集体性行为意义的结果,从客体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标签化认识的结果。这种民族背景源自于共同的文化信仰、祖先历史、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以前就存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此前我们称其为宗族、部落、族裔和族群。那么民族与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的自治和地理环境的界限,二者有时成为民族活动的动机和目标。类似的观点在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的认同》一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他写道:只有通过自治,民族及其成员才能够以一种真实的方式实现自我。自治是每个民族主义者的目标。(96页)我把民族形成过程中政治制度的自治化和地理环境的界限化趋势统称为民族的政治化,它必然的造成了民族的功利性。换言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政治化和功利性。

现代民族的政治化主要从群体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对个体的监控、支配、甚至是惩罚,而功利性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对民族的消费和利用。我们首先探讨一下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化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高度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通过以下两种手段来实现和巩固其政治化的目的;一是实行层级管理,它不同于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官僚体系),因为前者各层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各层次之间相互区分的主要依据是靠相对主体民族而存在的亚民族的规模、文化和现代政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有些国家建构了国族,国族下面是组成它的各个民族,每个民族内部又划分不同亚民族。因此我们不能认定国族是组成它的各个民族的上级领导组织,这种层级管理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有效的调整不同主体对民族的不同层次的认同。例如,个体在家族中的民族认同是亚民族,而他走出民族传统领地时他的民族认同是组成国族的某个特定民族,而他走出国界时他的民族认同就变为国族。其中民族认同的说法是从主体的角度而言,然而从客体的角度来说的话就是民族背景。二是热爱民族的教育和宣传,它通过大众传媒、权威机构和学校引导个体热爱自己的民族。如果他表现出不尊重自己民族的话,很容易受到整个民族的排斥和惩罚。因此个体要时时刻刻通过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和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论来表达他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我称此类行为和现象为民族正确,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政治正确和文化正确的色彩。它有利于整个民族的团结,从而提高抵抗外来因素的冲击。但是民族正确的负面效应也非常明显,它容易禁锢个体的思想,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缺乏创新的活力。

其次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性特征。如前文所述,民族的功利性特征主要是从个体对民族的利用和消费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现象。个体对民族的利用和消费最主要的手段是脱离民族发展的实际状况,其中要么夸大或贬低民族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但这种夸大和贬低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脱离民族实际发展现状的本质。例如,有些人依托民族地区优势虚假迎合政治宣传,把自身关于民族研究的成果包装的金光闪闪,从而获得了公众的支持。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泡沫,因为它没有追求真理的角度出发做学术研究,更没有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和生产过程,所以其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人民群众的考验。任由此类现象蔓延下去的话容易导致扎根于民族之中默默无闻地做研究的学者们的消声,甚至是消失。本文中提到的消声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代表了真正做学术研究时所需要的消声,因为只有在自己做到消声的前提下才能与周围环境形成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在学术方面做到宁静致远。第二层含义代表了自我保护式的沉默,因为学术泡沫横行的时代里自身学术思想还未足够成熟和强大的情况下,保持一种消声的状态下韬光养晦可以避免社会发展因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干扰。第三层含义是代表了厌世式的沉默,因为学术泡沫使某些观点一家独大后长期排挤其他的学术思想,而站在真理和真实这边的学术思想往往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这种现象容易导致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发展不再抱有希望,因此在一些人用消声的方式表达了厌世式的沉默。在上文中提到的消声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话,就会造成某些人的消失。这种消失并不是指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思想上的绝望和放弃。由此可见在本文中提到的消失主要是指个体灵魂(体验和感受)、良知和思想的消失。

二、民族与宗教

安东尼D.史密斯在《民族认同》一书中写道:民族是一个被命名的人口总体,它的成员共享一块历史性的领土,拥有共同的神话、历史记忆和大众性公共文化,共存于同一个经济体系,共享一套对所有成员都适用的一般性法律权利与义务。(52页)从他对民族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一定数量的人口、领土、神话、历史、文化、经济和法律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几个要素。其中神话体系中演化出的最重要的社会存在是宗教,各个民族中形成的不同宗教又经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分化后发展成当今世界的四大宗教体系。宗教历史发展过程中到现在为止有些宗教是跨越不同的民族和种族,而有些民族内部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这种彼此间渗透的局面造就了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的族裔宗教共同体。在这本中看到族裔宗教共同体概念之前我对民族和宗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民族是现代化的产物,因此它随着现代化(例如,全球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的持续推进,将会逐渐发生解体。但宗教不一样,它的产生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因此只要科学还存在宗教就不会消失。然而我现在关于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观点也许发生了改变,那就是在未来社会中只要科学存在的情况下宗教就会存在,而宗教存在的前提下民族绝不会消亡。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狼道》读后感6000字


近日在公司的要求下,重温《狼道》这一著作,每次观之,总有不同感悟。也许是所处环境不同,也许是心境不同,也许是对事物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但《狼道》所反映出的狼的团队精神、坚韧的性格、勇敢的作风、忠诚的品质、强者的心态、不断学习能力等优良的品质每每都会对我有产生深深的触动,影响着思维,指导着如何处理事情和怎么度过每天。尽管,我没有完全参悟透其真谛,也没有真正完全践行狼的作风及习得其优良品质。通过以下几点,结合所时所地对本次品读《狼道》一书作读后感如下,仅个人所见,不当之处望谅解。

1.业绩优先原则

狼道的精神要义首先就是生存。对于我们企业,首先的也是生存问题,关键点就是销售业绩,扩大市场占有率,服务更多的客户群体,提高客户单产。虽然我不是销售人员,但也应该主动了解销售,寻找资源。

今年经济依然不景气,前进的步伐慢了就是后退。我们在扩大业绩的同时,是否可以考虑提前入手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的问题,比如尝试寻找与风投接触,提前铺路,待需大规模扩张时备用。

2.团队精神

团队是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之一,优良的团队往往会为企业创造丰硕的成果及良好的效益,提升运营能力的同时降低成本。狼群通过团建,提升了生存能力,淘汰了老弱病残,成为强者。企业团建提升工作能力,带动后进者,淘汰无德无才者,增加发展后劲。根据《狼道》,在团建方面,把握如下几项关键点十分重要。

2.1目标的建立

团队是一个有组织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并遵循一定的规则纪律的团体,有团队就得有团队目标。大家向着同一目标冲刺。狼群发现狩猎目标后,会紧盯不放,直至成功。

(1)公司层面上建立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属于中小企业,特点是灵活,市场反应快。所以,建议我们可以制定3年发展规划,在制定每年的年度发展规划。从发展方向、企业经营指标、企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指标等方面入手,明确三年、年度要达到何种程度。

(2)公司的年度目标建立后,各部门的分目标要在此基础上,制定部门年度、月度目标以及根据部门编制制定个人目标,每月要有总结分析,让部门经理切实履行管理者的职责。让员工清楚的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是什么,自己的干工作在公司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3)员工自身要制定工作目标,结合自己在本企业的职业规划,制定在本公司的职业目标。根据部门的月度工作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计划并严格执行。

2.2工作计划

狼群总有一定的计划,从来不漫无目的地围着它们未来的猎物乱跑。它们会制定出一些战略,通过相互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将其付诸实施。关键时刻到来的时候,每只狼都很明白自己的作用,并能准确地领会到集体对它的期望,时刻把集体的命令放在第一位。

公司级的目标制定后,各部门要制定达成目标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详实、要反映出工作进度。项目部及业务部门要对本部门的工作有目标(项目)进度管理,公司及部门经理实时了解动态变化。计划的执行过程,也就是团队沟通协作的过程,也是部门经理亲自指导、帮助员工、监督工作的过程。一方面可加深交流,增加互信,另一方面可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也是提升部门经理提高领导力及个人威信(无形权利)的方式之一。

2.3培训培养

小狼刚出世就会被要求独自觅食,以便更早地学会自立。狼的野性也正是在这种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生存状态中练就出来的。只有这样,长大后的小狼才能适应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

新员工进入公司后有适应期,部分老员工有思维定势及惰性情绪,这些需要部门经理及时发现,及时做人事恳谈工作。把握思想动态。加强培训,通过培训调整不适期及不适的状态。可以是心态、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政策解读、客户分析、部门运作流程、目标达成的方式方法、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基础商务礼仪、办公自动化、行业动态、企业荣誉、榜样的心得等,目的是让部门经理培养、传授、指导基层人员提升工作能力。企业不能成为学校,培训的目的是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为了实现团队个个都能成为独当一面。

2.4员工活动

员工活动是团建的一部分,可花最少钱却能取得很好的成效。比如(1)征文比赛,主题是假如我是主管/总经理/老板、假如我是**部门的部门经理、怎么做一名合格的**人等等,全员参与。(2)公司月度/年度**之星/优秀员工评选。(3)月度销售冠军评选(业绩、客户数、回款额)。这三类活动最终评奖颁奖,搞形式,增加榜样及感染力。(4)公司针对某项问题可有针对性的召集部分人员或是人人参与的征询等方式,增加员工参与性,提升归属感及主人公意识。另外如月度员工生日活动、单项激励措施等。

2.5思想统一

人为信仰而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个信仰,依靠着它,人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狼道,正是一种信仰。狼道是坚韧者的信仰。狼性文化,都应在团队文化中得以再现。当今时代,是一个残酷竞争的时代,只有竞争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团队崇尚的狼性文化,就是要在浪尖上求生存,在低谷中图发展。也只有这种狼性团队文化,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思想统一是最困难的事情,但是是最有效果的方式之一。企业要给员工灌输企业的目标、理念、文化,部门及办公室及时了解员工心态(如月度访谈、调查问卷),了解其每个时期的需求,帮助促成需求达成。企业文化是一点一滴形成的,公司中高层领导的作风、工作方式、理念、处理问题的态度及措施、制度规定、习惯、节约意识,有形的标语、展板、形象物等都能成为其要素。传达正能量,消除负能量及负面信息,不能统一的、总是抱怨及发出不和谐声音的,又无突出业绩者,要淘汰。

2.6规范化、形象化

这里所说的规范化、形象化是指统一形象,比如公司对外的公文格式统一、稿纸统一、宣传材料统一、对客户的语述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职业形象及对外形象的统一、公司对外网站线上线下统一(暂无网站)。要做到统一,首先牵头部门制定统一标准,经公司同意后,培训宣贯。

以上措施既有助于团建,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狼在野外生存靠自觅食物,如无过硬的生存能力及素质条件,很快就被环境淘汰了。狼具有顽强的强者心态和忧患意识,所以,企业中的每个人员,在充斥着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也应有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及素质。

3.1工作技能的提升

企业录取员工工作,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效益,所以,员工要不断提升技能,创新工作方法,给企业创造效益。如自身工作技能不足,只有被淘汰,良好的职业素养会促进工作技能的提升。

3.2良好的职业习惯

做到按时出勤、每天早到10分钟打扫卫生,遵守劳动纪律,高效工作不磨洋工,对目标执著、积极接受工作任务安排、做好工作计划管理,做好自身6s,管住嘴、不该听的不听,不断学习及思考、包容心态、坚强的毅力,主动工作敢于担责,责任心、追求完美心态、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及与别人协作的习惯等等。

3.3良好的职业形象

做到无论衣服质量好坏但要干净整洁,长相美丑都得举止文明、谈吐文明,有礼貌。要有精气神,不着不适合工作场所的服装及饰件,语言交流简单清晰,布置工作清晰明确,室内接打电话莫高声,遇到问题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在办公场所里与同事、客户争吵等。

3.4职业道德的遵守

自觉学习遵从职业道德,服从道德约束,用无形的力量自我约束。如,诚信、守时、敬业、理解、帮扶、担当、责任意识、不抢功等。

重生——《正面管教》读后感6000字


重生——《正面管教》读后感6000字:

作为父母,真的任重道远。开篇就纠正了我一个问题,管教不是控制,更不是惩罚,而是一种互相尊重,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中的一种平衡。总结的27个工具,目前看的,针对我自己的家庭关系,挑几个我觉得对我有现实意义的和大家聊聊。

1、和善而坚定:我觉得自己是个矛盾体,在“控制型”和“娇纵型”左右摇摆。“我是你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我的孩子想要的只要我能承受的都满足,我的孩子除了我自己,其他人骂都不行”。我还一直觉得我挺好的,有原则,恩威并施,看了书,有点惭愧。

2、只做不说,我是个唠叨的妈妈,遇事喜欢念叨,不停地念叨,小褚偶尔被我念叨烦了,会偷偷朝我翻白眼,(一般我会揍她),书里提及的说话方式,我觉得可以学习,不做询问,而是陈述,有些事需要讨论,有些只需要执行。

3、改进你的沟通技巧,说实话,看到第三本书,这是给我启发最深的,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工作关系,受益匪浅。晚上小褚收拾书包,铅笔盒没了,换做以前,我不会做任何询问,直接开打,因为学生连学习用品都能搞丢,还上什么学,可我控制住了,我问了她,她给我解释了一堆,最后说“妈妈,下次我会注意的,看好自己的东西。”没体罚,目的一样达到了。我想这样的效果应该比体罚更好。

4、建立日常惯例,这是我缺失的,也是之前一直固执的,孩子就好好学习吧,什么年龄干什么年龄的事,包括师傅之前说的让孩子做家务,也从来没要求过。今天我在看这节的时候,小褚在房间里玩,我随口说了句,“请你玩好之后把桌面收拾干净”,其实没抱多大希望,等吃晚饭的时候我进去她的房间,收拾得虽不是很干净,但真的收拾了。我想这就是改变,坚持,当这种行为成为习惯,人就会越来越完美了。

照旧,挑几个对我当下有感触的和大家分享。

1、了解你的孩子,今天师傅的一番话,我突然觉得自己不了解小褚了,以前我觉得她需要的就是陪伴,陪伴的过程中帮她建立人生观,价值观(最好学习也特别优秀,我就满心欢喜了),长大成为一个至少能养活自己的人,但今天师傅说的,我突然觉得这只是我希望的小褚,她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许不是这样,我想我需要和她聊聊。

2、不要许诺或接受承诺,这一点是我一直坚持的,不轻易承诺,承诺必做到。但现在也发现了问题,比如我承诺了买一个玩具,当时并未具体到什么东西,等到遵守承诺的时候,小褚要买的玩具在我看来毫无价值,我会纠结是遵守承诺还是拒绝。

3、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至少合格的妈妈,小褚从小的生活,教育我都亲力亲为,但最近小半年,一直在忽略她,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却忘了自己是孩子唯一的依靠,我的这种漠视让她很没有归属感,前段时间期中考试,她考了双百,我满足了她电话手表的愿望,当天晚上我和她聊天,她跟我说“妈妈,除了电话手表,我考双百还想让你知道,你还有我,我想替你争气,让你开心。”说实话,当时我哭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很快调整,我不知道我如果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小褚会不会出现书里所说的“四个错误行为目的”,那样的后果我想自己应该无法承受。

4、运用鼓励,而不是赞扬和奖励,这个还真是个学问,我好像一直采取的就是赞扬和奖励孩子,这到底和鼓励怎么分清,我需要好好思考。

5、过自己的生活,这是我晚上跟师傅聊得几句话里需要想明白的,我是不是把小褚框在我认为安全的框子里而不自知,是不是在支持她认知世界的同时又过度依赖于孩子?

6、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我喜欢跟小褚表达我对她的爱,但有时只是嘴巴说说,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

7、每次一小步,我想这不是光针对和孩子的关系,人生每一件事都这样,每次一小步,最终会成功的,致自己。

爱发脾气或好斗的孩子,小褚算是个脾气不太好的孩子,遇事容易着急,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完全受我的影响,我遇事急躁,喜欢训她,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忽略了她的感受。看过前两本书之后,我的急脾气现在稍微有点收敛,遇事知道控制了。

爱哭,小褚无理取闹的哭我一般会置之不理,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她说过“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大家情绪失控,你自己伤心,妈妈发火”,所以小褚这一点应该是做的到的。

穿衣方面的权利之争,这是我正在天天面对的,秉承着女儿要富养的准则,小褚自小在吃穿上就没有过多苛刻,这就导致了她现在偶尔会觉得一切都来得很容易,再加上她开始形成她自己的审美,开始排斥我选的衣服,执着于她自己喜欢的,我目前采取的方式比较粗暴,我是你妈,让你穿什么就穿什么,看了书里的建议,我应该会试试沟通,看能否达到更好的效果。这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有部分(操纵、宠物、触碰东西)问题已经在小褚成长的过程中妥善解决了,还有部分问题(悲观的孩子,不愿意和我说话)因为年龄的原因,目前小褚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会记在心里,尽量避免。

带孩子购物,这一点我做得不好,喜欢无限制地满足她,导致她现在有点觉得一切得到很容易,得改正,我觉得未来对她的价值观也会有所影响。

单亲养育,以前我很惧怕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小家庭幸福,父母恩爱,我不想孩子因为我而低人一等,但正如书中所说为了孩子好而在一起,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健康关系的榜样,那样反而更糟糕。我该告诉她的是“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怎么从中学习并收益”。

电子产品,这是小褚身上为数不多我很头疼的问题,我甚至觉得她有瘾,书中的建议和养育要点,值得一试。

顶嘴和不尊重,这一点我觉得是相互的,孩子粗暴的对待你,是否根本在我们身上。而且我觉得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如果是我们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因为可能要最后孩子会不顶嘴,直接漠视了。

独自入睡,试过几次,均已失败告终,心疼孩子,看了这一节,觉得这似乎是孩子必须学会的一项生活技能,需要尝试让小褚顺利过关。

发脾气,孩子发脾气其实和我们大人一样,需要宣泄情绪,寻求某件事的解决办法,以前小褚发脾气,我会先说服,但她比较犟,根本听不进,我就直接开打,先后来想起了我儿时的经历,她再发脾气,我就把她晾那,等她情绪稳定再和她沟通。

房间脏乱,这一点因为自己的固执,没有对小褚有过要求,仅仅要求她书包收拾好,但看了上一本书之后我开始提了要求,目前看,还需要坚持。

分离焦虑,好像也是我的问题,去年暑假小褚和她姑姑出去玩,从早上出门我就开始焦虑不安,担心我不在身边她行不行,会不会受欺负,实际她玩得很开心。

告状,在我看来就是多管闲事,这一点小褚有一点,从小训到大也没用,依旧爱管闲事。她知道我反感她这一点,所以一般不会找我告状。

公平与嫉妒,这一点我做的不好,喜欢拿小褚和同学,和亲戚比较,打击她。其实我应该尊重她,试着了解她内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一部分,我觉得我的问题好像比孩子多,反思自己。

过度保护、溺爱和解救,我觉得我这么做,是想让孩子需要我,不被她忽略,但有时大包大揽,却让她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好孩子”,书里说得一贯要求孩子好,孩子会害怕失败,承受不了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压力。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个体,不做比较,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鼓励她。

家务活,这一点正在改正,之前我是不做要求的,最近试验了一段时间,小褚开始知道做完作业除了收书包还要擦桌面,今天下午自己一个人在家,空调滴水也知道用拖把拖了。

价值观和礼貌,这个是我比较在意的,社会在进步,物质越来越富足,怎么让孩子避免“享受主义”,“万物得来皆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部分我觉得身教比较重要,我们必须做好,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

进食和就餐时间的烦恼,这一点一直比较亏欠小褚,因为工作原因,加上厨艺不精,一直胡乱搞给她吃,有时都不能准时就餐。

就寝时的烦恼,小褚入睡很慢,八点上床至少九点才睡,以后我就凶她,但后来我开始给她每天晚上读故事,她的入睡时间就会短一点。

撅嘴、抱怨和其他消极行为,书里说得挺对的,孩子这样好像确实因为家长比较强势,她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要求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这些不健康的方式。我觉得要改变自己发号施令的习惯,家里有事学会和孩子一起,让她参与进来。

看医生、牙医和理发,这是小褚和我上周刚刚经历的,她牙不掉,里面又长了牙苗,医生建议拔掉旧牙,一听拔牙,小褚嚎啕大哭,换做以前,我直接就会让她别哭,看书还是有用的,我突然想起要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她真实的需要,我就把她抱在腿上,让她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问她原因,她就是恐惧拔牙的过程,然后我就和那个医生给你详细解释给她听,最后说,“妈妈,我先回家啃硬东西,掉不了就来拔牙!”好吧,孩子,尊重你的决定。

恐惧(孩子们)孩子的恐惧在我看来是家长没有做好疏导,以前小褚莫名其妙得恐惧,我就会忽视,直到后来我发现她晚上睡觉都在因为这个做噩梦,我才重视。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恐惧,安慰她,必要时可以帮助她。

离婚,这是我一直不敢面对的,也不想让孩子去面对,这半年很感谢我身边的朋友,还有师傅,让我开始慢慢接受这样的事实,面对它,带着孩子开始适应。

练钢琴、舞蹈、运动和其他活动,这是我正在面对的问题,小褚拉琴进入了厌烦期,甚至只要不练琴干什么都行,书中的建议和要点我准备一试。

旅行,这是个要人命的事,因为不计划好,一定鸡飞狗跳。但我依然乐于带孩子出去旅行,让她眼界不一样。

朋友(择友),从小到大,这一点我没干涉过小褚,甚至我愿意和她的朋友多交流,因为我觉得孩子有择友的自由,即便她可能暂时没有能力选择益友,但那又怎样呢?

朋友之间的争吵或打架,我从不参与小褚与她的朋友之前的争吵,包括她在学校和其他同学有冲突了,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自己判断,能继续玩就玩,不能继续玩就可以不玩”,而一般最后她都会和她们和好如初。交朋友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如何正确地择友,可能是她一辈子需要自己去探索的,我只能提供意见,不能干涉,这是我一直坚持的。

倾听,书中所说的尖叫、大喊和长篇大论的说教,是我以前经常干的,前面看过非暴力沟通,我改了很多,偶尔想要大喊大叫的时候就会想着控制自己,学会倾听,看到孩子背后的真实的需要。

撒谎或编造,这是我坚决杜绝,也极度痛恨的,我们可能都如书中所说,没有人是没有说过谎的,但一定要看到撒谎背后的原因。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人生会犯很多错,从这些错误中应该学点什么,而不是撒谎掩盖。

生病,这一点小褚好像没有,反而有时生病了,我比她更紧张

手机,这是我一直比较拒绝的事情,因为在我看来,给孩子提供这些百害而无一益。现在因为期中考试我给小褚买了电话手表,我还一直在考察小褚的使用情况。

输不起,小褚有一点这毛病,这可能跟我性格要强有关。我得让她知道,输没关系,参与了就好,引导她输了也要有风度,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暑假,这和我的经历一模一样,去年暑假小褚只能自己在家,因为心里觉得亏欠她,几乎不做要求,然后她就会没日没夜地玩电脑,直到我发现她中午睡到十二点还不醒,晚上十二点还不睡,于是我和她商量,“这样下去很不好,我们是不是制定个计划,让你暑假生活充实起来”,我说“所有的项目都你自己安排”,最终效果虽然不理想,但真的比天天玩电脑好太多了。今天我会和她提前做好规划。

顺从,我不觉得这是个好事,一味的顺从,孩子将失去自身的很多表达,以后步入社会,也会碌碌无为。这是个个性张扬的年代,我觉得只要有能力,不顺从又怎么样,只要不放任自己。

说脏话或骂人,这一点我做的不好,我有一些不好的口头禅,小褚会受影响,现在好像还是我偶尔会冒两句脏话,小褚好像暂时没有。

死亡和悲伤,小时候小褚喜欢说“妈妈,你别死,你要一直陪着我。”其实小褚还没有直面过死亡,我不知道她是否明白这句话真实的含义,但我觉得有得道理还是得让她知道,“生老病死很正常,你是妈妈在这世界上生命的延续,即便妈妈不在了,你也要努力活下去,精彩地活下去!”

同胞竞争,这是我一直纠结的,想给孩子留个伴,但又怕出现书里的情况。

偷窃,目前小褚没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哪天看见小褚这样,我应该会惩罚死她。

拖延,这个毛病真的能把人逼疯,看了书我觉得是这样的,我经常会以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她,不尊重孩子的做事风格,然后咆哮。我是应该站在孩子角度,或者在她无法完成某些任务而故意拖延时,我应该帮助她,给她进行分析,拆分这个任务,逐个完成,渐而慢慢改掉拖延的毛病。

外出工作,原来的时候我确实内心无比愧疚,因为自己工作,无法按时接送她,后来看过一片文章,大意和书中说的一样,父母努力工作反而会给孩子树立榜样,我们获得些许成就时,她也会很骄傲。

玩具和整洁,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不太要求小褚这方面,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收拾,书中的方法我愿意一试

物质至上,这也是我需要反省的,小时候本着“女儿富养”的原则,只要能力范围就满足她,导致她现在虽没有“物质至上”,但有时也有点不知珍惜。看书有所得,我想我应该让小褚明白欲望和需要的区别,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午睡,小褚一贯入睡比较慢,甚至有点把我自己哄睡着了,她都没睡,我目前采取的是,尊重你的选择,可以不睡,但如果发现上课打瞌睡,我就会惩罚。

消沉,这么沉重的词真不该出现在孩子身上,我情愿相信这是一种情绪无法发泄的表现,或者没人和他及时沟通造成的问题。

性探索和性教育,我一直认为这是无需回避的问题,也是应该趁早让孩子知道的事情,但不知如何正确地表述。

学校里的问题,我和择友一样,很少干涉小褚,我觉得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们有他们的处事方法,我偶尔会去教室,只会偷偷地观察小褚,发现问题,然后回来跟她讨论。

要求过多,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要求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如何正确的获得,是每个人需要作出选择的,而孩子目前心智还是不成熟的,他不会考虑自己的事情是否与别人就一定有关系,只会要求别人怎么样。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怎么引导他,帮助他。小褚目前没有这样的情况。

咬人,这是小褚从小到大没有过的,和别人小褚一贯大度,她的小脾气都在家跟我了。

药物滥用,这个更没有,我只能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复杂,这样的事情也许我会跟小褚讲述,让她了解,日后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至于手足无措,但现阶段应该不会,我目前还是想让小褚相信,这世界是很美好的。

还记得自己给小褚找幼儿园的点点滴滴,南瑞周边的基本问遍了,正面了解,侧面了解,庆幸最终的选择还可以,她幼儿园三年很开心,成长得也还行,老师都挺喜欢她。早晨的烦恼,小褚不是很严重,她对上学迟到这件事还是很在意的。每天早晨闭着眼睛我给她把衣服穿好,后面基本她就能快速刷牙洗脸吃早餐了。虽然我知道不该替她做她自己可以干的事,但现阶段,我不想勉强她。

注意力这块是小褚从小就有的问题,注意力无法集中,精力旺盛,以前我会简单粗暴地教训她,甚至体罚,因为我觉得注意力无法专注,可能会影响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书中的建议和教育要点,在以后的小褚的教养过程中,我会来试试。自尊,这一点我做的不好,经常会打击小褚,看过前两本书之后,我在逐渐改变,学会换位思考,把她当成人一样尊重,不打击她。

看了三本书,我觉得不光在孩子教养中我会有很多改变,在我自己的生活和为人处事中也有了很多改变,不再那么强势,遇到一些事的时候,也不再逃避,敢于面对了,我想进步,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谢谢师傅!作者:李敏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6000字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6000字:

最近读了一本书《番茄工作法图解》,谈一谈收获。时间管理的书我一共读过两本,另外一本就是《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这两本书非常薄,而且图文并茂,非常适合我。个人觉得时间管理的书应该是差不多的,无需看过多的书,把看过的书做到融会贯通才是最重要的。

那什么是时间管理呢?个人觉得就是充分利用规律,合理的利用时间,找出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从而让你的工作、学习更有成效。

背景

建议读者先阅读本书的第二章(背景),可能很多时间管理书一上来就告诉你各种工具,其实我们应该思考下,为什么时间管理如此之难,其背后都是有自身规律的,了解这些规律和背景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学习计算机技术一样,学会使用可能很简单,但是其背后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其中有一些背景我觉得非常棒,举几个比较有用的例子。

反射机制,反射就是心理暗示,比如沉稳的坐在书桌前就是提示你该看书了,这时候就会集中专注力,阅读的效果就会很好,所以在做时间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训练一些反射机制。打个比方,你在床上看书,效果必然是不好的,因为此时其实在暗示你该睡觉了。

左脑和右脑的观点也很有趣,首先要分辨你是左脑更强大还是右脑更强大,对于计算机工作者可能精于计算、逻辑处理,左脑功能更强大,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应该训练下自己的右脑,比如多利用自己的直觉,天马行空的幻想一下,让左右脑协同工作,可能会让你的学习和工作更有效果。

关于多动的解释,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多动(无法在一项单一活动全神贯注较长时间)产生的原因其实已经无法改变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此做些什么。比如我平时也很容易疲惫,注意力不好,这时候再去学习效果就不会好,要做的就是休息(短时和长时),采取可持续的步伐(个体),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和工作的效果。对于我来说,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学习效果差、注意力差,就会额外花费一些时间去学习,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只有找到自身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工作记忆的概念,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名词,工作记忆就是短时记忆,如何有效的将短时记忆保存为长时记忆非常关键,工作记忆的特点就是容量有限,比如不能分心做两件事情,不能频繁切换环境,否则你的工作记忆效果就会很差,这个机制其实很重要,以后你一边学习、一边听歌的时候,想一想这样会降低工作记忆,就有可能杜绝这种行为了,这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

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长期记忆,比如我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当时觉得完全掌握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全部忘记了,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就是长期记忆没有处理好,需要明白的是长期记忆是以语义形式存储的,语义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明白这个规律后,你在记忆的时候应该多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记忆才会更牢固,作者提到了一种可视化技术,那就是思维导图能够加强知识串联,从而让你的长期记忆表现更棒。

生产力低效的原因来源于焦虑,焦虑在于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不知道下一步要干嘛,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问题),不确定性是因为没有计划性,所以你应该每天做个计划,各个击破,让你的脑袋放空,自然而然生产力就会上去了。

在具体工作的时候,最好的状态就是进入心流状态,那时候整个人非常专注,觉得浑身是劲,行为与认知合一,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而为了做到心流,第一步就是好整以暇,正襟危坐,全神贯注(这几个词震惊了我,你想做好,首先应该有个态度),但心流也是有缺陷的,心流状态缺乏全局管理,创造力和统筹力无法并存,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自嗨,应该有一段时间去审视自己,审视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自己的长期目标,万不可跑偏道。

什么是激励,激励应该是过程的循环,从学习困难到找到规律、找到脉络,这个过程很享受,人整天满脑子想的可能就是这件事(这些我也曾经遇到过),最后就是枯燥的扫尾工作,切记扫尾虽然枯燥但很重要。完成这个事情,然后再寻找一个活动,重复上述的过程,这就是奖励。

拖延,拖延和专注力是时间管理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做好了这两点,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管理了,那到底为什么会拖延,其实就是心理在作怪,比如对于我,害怕未来的学习有困难、会犯错误(害怕花了时间,但没学好);给自己压力,想要完美的表现。读书笔记拖延其实是给自己的奖励,会暂时缓解你的压力(也可能会让你很难受,因为你一整天都会想着它),解决拖延非常简单,就是快速开始,可惜很多人都做不到,一直忙于寻找各类时间管理工具,解决来自内心的拖延,治病先治心。

少做一些无谓的调整,有的时候我们学习到一些时间管理方法,然后去实践,在实践的时候觉得不合适,又去调整,时间浪费不说,效果也很差,整个人无法进入心流,时间全部花费在学习方法上了,这一点务必注意。

还有其他的一些背景,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些。总结起来就是面对不确定性,首先要做好计划性,要有整个步调,少一些干扰,少一些选择,在具体做事情的时候要更专注,养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规律出来,也就是形成反射。

为什么要用番茄工作法

接下去应该阅读本书的第一章,首先简单告诉你什么是番茄工作法,说起来要想做到也很简单,就是按下一个25分钟的番茄钟,然后专注工作,番茄钟响起后就休息一会,然后再开启下一个番茄钟(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要求)。

番茄工作法本质上就是让你保持专注力(另外就是计划性和回顾,后面会说到),非常容易学,读者可能会喜欢它,因为看上去很简单,其他的一些书籍介绍的工具和方法,光要学会就很费劲(是不是很反人类),番茄工作法入门很简单,在无障碍的使用过程让你体会更多,从而让你找到规律并喜欢上它。

当然每一个番茄钟要干什么,取决于你想要达到什么结果,这也是番茄工作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后面要说到的“今日待办”)。

在本章中,核心列举了人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为啥番茄工作法能解决。对于我来说,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各个击中,下面列举几个。

面对复杂,望而却步,其实就是拖延,拖延让你感觉有短暂的苟且偷安,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而使用番茄工作法,无需考虑太多复杂的事情,就是快速开启一个番茄钟,开干吧,让你保持专注。(当然这25分钟具体效果如何,并不属于本书的范围,因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效学习方法还是不同的,番茄工作法只是让你在这25分钟屏蔽干扰、提升注意力)。

小事忙活一天,大事一件没办,这个大家都是有体会的?由两部分原因造成,第一可能就是拖延,不愿意做困难的事情;第二就是计划性没做好,不知道那些事情是最重要的。那番茄工作法如何解决?番茄工作法在每天清晨要先做一个计划,让你主动、全局的选择今天要干的事情,这样你的目标性就更强,有了目标性,接下来就是循环完成一个个番茄钟。

一错再错,不长记性,这个我是经常犯错误的,总结起来就是缺少回顾和总结,这也是番茄工作法的另外一部分(计划,开干,记录总结是番茄工作法的三大部分),番茄工作法在一天结束前必须做三件事:记录、处理、可视化。通过这三个步骤,了解自己的工作习惯,从而为明天做针对性的调整。

头脑被各种想法占据,这也是经常遇到的,在这篇博文第一部分(背景)也讲到过,工作记忆是有限的,为了在具体进行番茄钟的时候避免受到干扰,番茄工作法建议将这些冒出来的想法先记录下来,然后继续目前的工作,排除干扰。

时间都用来学习适应复杂的工作方法了,这一点很痛击我,牛逼的人一直在进步,不牛逼的人一直在学习方法,如果一直在寻找方法论,那是得不到成长的。而番茄工作法很简单,就是开干,少一点胡思乱想也很好。

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只顾低头干活、忘了抬头看路(加强全局观);把预估当承诺(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流程管理,纸上谈兵(应该加强跟踪);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自我选择);完美主义,碍手碍脚(杜绝拖延);前怕狼,后怕虎,害怕失败和批评(有方法可以、享受过程);没想到一件事情要这么久(定量预估);没想到一件事情越做越复杂(定性预估,比如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会涉及到另外一个未知的知识,如果这个知识不影响本次学习,那么暂时可以放一放,专注于本次工作)。读者可以自己看一下。

这一章其实是一个总结,初看这本书的人可能会有点晕乎,它揭示了为什么番茄工作法能解决各类问题,也就是说番茄工作法是基于背景知识(本书第二章),分析了人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创造了一个工具,而这个工具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个工具本质上就是提升专注力。

建议读者看完这本书后,再来回顾下第一章,会更加深刻认识到番茄工作法的妙处,也会了解时间管理的精髓。

方法

本书的第三部分就是方法,告诉你完整的番茄工作法的流程,这是本书的核心,其中也进行了一些心理分析,解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干”。

番茄工作法分为五个阶段:计划、跟踪、记录、处理、可视化。番茄工作法的核心和戴明循环(pDCA循环)非常类似,pDCA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周期流程(计划、执行、评估、应用),可用于对其他流程的改进。完整的流程就是每天早晨想好要干什么,然后开干,全天进行跟踪,在表格画叉号(完成)、撇号(内部中断)、减号(外部中断)等(没有废弃的标记)。在每天结束时,将当天的跟踪数据,与最近几天的数据以及事先的期望值进行比较。问问自己,有没有努力完成早晨在“今日待办”表格上承诺的活动?然后想想如何改善明天的流程。每天重复这个循环,对流程如果进行改进。

这其实就是番茄工作法的全部,番茄工作法非常简单,只有一支笔和三张表格(“活动清单”,“今日待办”,“记录”)就可以了。接下去对这五个步骤单独进行理解。

万事开头难,对于番茄工作法来说,寻找起点非常重要,比如我,以前经常不知道当天要干嘛,感觉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又不知道要干什么,时间全流逝了。番茄工作法的核心就是“现在就做”,做出你的选择,每天早晨选择你要做的事(“今日待办”),选择具备自主性,代表你的一个承诺,代表正在做正确的事情,选择的时候是站在全局角度的。

那么“今日待办”应该先做那些事情呢?首先应该选择最困难的事情,这样会更脚踏实地,让你有安全感,给你一种强烈的暗示“最困难的事情都解决了,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

接下来就是开启番茄钟,番茄钟的时间间隔很小,从我的角度看,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让人更专注,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切换去干另外一件事情,努力进入心流状态,至少在一个番茄钟时间内保持节奏。

番茄钟之间要保持一个简短和阶段性的休息时间?为什么要暂停,这就要思考人的规律了,长时间的工作容易让人压力更大,注意力和专注力也会下降,而休息可以让你保持洞察力,想到上一个番茄钟完成了,内心会觉得更有动力。需要注意的是,休息的时候什么也别干,不要思考上一个番茄钟收获,也不要思考上一个番茄钟哪儿没做好,也不要考虑是不是要调整下方法,让大脑放空,阶段性的总结是在晚上去做的,在进行番茄钟的时候不要去想。

每一个番茄钟结束后,要立刻跟踪,比如是否完成了番茄钟,是否遇到了中断,在晚上的时候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收集的结果就是分析、比较,思考得与失,持续改善自己的方法,将新的、改进后的工作方法标准化,第二天就可以使用最新的方法了。

番茄工作法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可以自我完善的,它没有条条框框约束你,你要做的就是持续改善自己的方法。

中断

是不是学习了方法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呢?没有那么顺利,更大的两大问题就是中断和预估,本书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中断。

中断就是各种因素阻止你完成一个番茄钟,而解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坚持,你坚持了就是胜利。

注意缺乏特征(ADT)现在非常严重,比如对于我来说,无数多的信息,动不动就看一下微信信息或者邮件,并行处理(一次应该只干一件事)和应对干扰的能力都面临同样的瓶颈,那就是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一旦番茄钟被中断了,你再想回到原有状态就非常困难了,所以番茄工作法最关键的就是坚持完成番茄钟。

对于我们来说,一旦有新的活动过来,你不应该就去完成新的活动,因为不断地被迫花精力接收和评估新的信息,会刺激过度增加压力。

既然干扰(中断)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要面对它,策略就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需要知道一个定律,全局观、控制力是与心流和创意相对立的,比如我们没法在心流状态保持全局观,我们需要休息保持能量,尽量减少“安排优先次序”的活动,让我们更专注。其实这对应了番茄工作法中的三种状态(今日待办、番茄钟进行时、休息)。

本书举的一个例子非常形象。我戴着休闲帽来上班;之后换上战略帽(决定优先次序以及在下一个工作周期做什么,让我感觉像一位国王),选择将要专注进行的活动;然后换上工作帽(变成一头狮子,用百分之百的注意力狩猎羚羊),扭启番茄钟,全力以赴;25分钟后番茄钟响铃,提醒我换上休闲帽;经过短暂休息后,我再次戴上战略帽。依此类推。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中断分为内部中断和外部中断,对于我来说其实内部中断更多一点,比如干活的时候经常看微信、看邮件,解决方法就是坚持,一旦有了这些念头,就立马提醒自己,形成反射,我自己实行了一段时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因为没有许多重要内部中断存在。

有些中断可能确实无法从脑子里去除,会一直让你想着(影响现在做的事情),比如突然想起老婆要让买的东西,为了让你的大脑更专注,这时候应该记录下这个中断,将买东西这个事情加入到“今日待办”表格中,这样你就放心了。也就是说我的本能和突发奇想,要依赖于我的日程表而定,这样就“扭转”了依赖。

番茄钟具有原子性,不可分割,一旦某个番茄钟放下来,就要重新开始,真实地记录下这个中断,然后晚上好好总结,改进第二天的任务,也不要受到中断的诱惑(比如不要将几小段算完成一个番茄钟,没人考核你的番茄钟完成数,要实事求是)。

对于中断的分析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优化和改进,比如不要长期出现定量预估的错误(每天预估和完成的番茄钟差距很大)和定性预估的错误(把事情想复杂了),这些都是需要去改变的,这样才能让你保持良好的节奏。

预估

预估就是“今日待办”,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它是你每天的承诺,如果每天预估的都完不成,或者当天干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预估的,番茄工作法的效果就会差很多。

但是我们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会面临的事情,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训练和监控,积累做预估的经验和技巧。

本书并没有教太多的方法和工具去进行预估,强调三点。

第一就是你所有的预估都源于昨天的记录和分析,是对昨天总结的改进,只有知道了问题,才能更好的预估,而且每天之间都是有连续性的,这时你的预估更精准,本书举了一个心理学的例子(昨日的天气),一个人每次猜测明天的天气总是说“明天的天气和今天差不多”,他的结果和超级计算机预测的一样精准。同样证明了预估来源于。对未来成果的预估,基本上属于猜测。所以为应该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假设它会重演呢)如果每天的成果可以进行量化,它就大致相当于未来的处理能力。

第二个方法就是如果一项活动预估需要很多个番茄钟,可以拆分为小活动(降低复杂度,活动越复杂,预估越不准)。

第三个方法,如果你不知道那个活动更重要(“今日待办”优先要做的),那么就对多个活动采取两两比较法,最后得到的活动就是最重要的活动,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人脑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应变

这是本书的第六部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不能死用番茄工作法,也就是说可以灵活对待番茄工作法,做一些调整。

但是作者建议,不要轻易调整,至少按照书的建议原封不动的先实行2个礼拜,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调整(比如留有专门的非25分钟时间去回复邮件;如果中断过多,调整一个番茄钟的时间;如果今天工具很疲劳,调整休息的时间;如果一个活动要持续很多番茄钟,可以采用“进度表格”代替“活动清单”,这样更好的了解进度)。

守则和应变,这是本书的精华,强调了番茄工作法的本质(优点和缺点),番茄工作法就是守则(它也没有什么新的点子,但就是有效),它的重点就是执行(让你更专注),并且容易实践,这是它成功的原因。

但是整本书它不会教你如何有效的做总结,如何在一个番茄钟更好的学习(因为不同领域学习方法论也是不一样的),如何更好的做预估,如何进行联想,所以本书提议,类似敏捷开发、GTD之类的流程纳入番茄工作法好处多多(比如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回顾,改善你的记忆)。

有个疑问,有些人一旦干活,就会持续很长时间(专注力非常好),而番茄工作法的拆分工作方式会不会打乱他的节奏?我觉得这个需要因人而异了,首先全力以赴不等于高产,利用番茄钟会更珍惜单位时间,同时人需要根据自身规律修改,同时也要让我们具备全局观,避免走错了道。

总结,本书是一本好书,强调计划和总结的好处(为了让你更好的开始,为了让你改善,但是如何更好的做计划,如何更好的总结并没有太多阐述),让你更专注(利用番茄钟),从而让单位时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的一些心理学分析很棒,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书,适合每个领域,具备普适性,但其无法针对特定领域(比如计算机)提出更多的意见,它也不会教你如何读书,它也不会教你如何做好思维导图,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作者:虞大胆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0字:

在读《人类简史》这本书之前,已经听过好几个版本对它的介绍,应该是本不错的书,但却一直没有买。

直到一次和朋友聊天,她问我有没有读过这本书,我说没有,她就买了一套《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送给我了。

等到读这本书时,又因为有其它的原因,中间插进来另外的书先读完,所以这本书的阅读,一直断断续续,以至于今天要来写读书笔记时,都无从着手。或许让我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的另一个隐藏的原因,是它让我觉得有些沉重。作为人类的一员,有些事情不是我没有做,就与我无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这个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对人类自己未来的影响,在现在看起来,都不是一片明朗。

计划用两篇博文完成《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阅读笔记。在写这篇时,还没有开始《未来简史》的阅读,但隐约觉得,可能读完它,这篇博文的一些感受又会有一些变化。

我对作者尤瓦尔最深的感受,就是他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一件事情,并不急于褒此抑彼。听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的立场,总是比“这就是正确的”更能吸引我。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断出现。例如,在介绍亚契人时,既有他们的一些让今天的我们看起来黑暗的习俗,如陪葬,杀害老弱病残,也有他们成年人之间暴力很罕见,相处时慷慨而富于友谊的描述。作者还特别提醒到:“事实是,亚契社会就像任何一个人类社会一样复杂难解。我们要小心不能只有了肤浅的认识,就断然将其妖魔化或理想化。亚契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不过就是人类。”简单的二分和标签化总是容易的,这样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但二分和标签化却是最容易将人引入思想的歧途,让我们钻进狭窄的牛角时,还自鸣得意。

一本中文版就有四百页的书,其他的语言应该更厚。合上书,我试图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为何要写这本书?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我看到什么?

先看看“他为何要写这本书?”看书我就当自己在与作者对话了,权且让我根据这个“对话”,对他为何要写这本书进行揣测。对于绝大部分人类来说,恐怕没有太多的想过“智人”这个物种,在历史长河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对自己的这个物种,对其它的生命,对这个地球,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一定是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我认为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是他对自己的这个思考的一个总结吧。引用第一章的标题:“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或许这是他的基本态度,人类与其它万物在生命这个层面上的平等性。这本书的英文书名《Sapiens》也表达了作者这个基本的态度。但这个态度之外,他大量的论述人类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力量,而这些力量,已经并会继续对星球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甚至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未来,毕竟不是一个整体的虚幻概念,还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的行动所决定。他写这本书,或许不是想仅仅自己在思考,而让我们一起思考。

若说到作者的观点,后记的内容已经很好的进行总结。权且摘抄几句“在7万年前,智人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顾自地生活。但就在接下来地几千年间,智人就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生态系统的梦魇。”“遗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是在没有太多令人自豪。虽然整体人类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却不一定改善个别人类的福祉,而且常常还让其他动物深受其害。”“虽然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总是感到不满。......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拥有神的能力,胆识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这些观点看起来有些悲观,但总觉得作者写这本书,并不是想做一个悲观的发泄。他似乎还是想让我们看到这些情况时,能够更好的思索什么才是前进之道。我不知道若自己看了他的下一本书《未来简史》,会不会还是这些问题。我只能说,在我看来,《人类简史》是一本提出问题的书。问题的答案没有那么简单。问题的答案的复杂度远超想象,但对于找到答案,找到行动的路线,仍然有一种希望,而且这是必须的希望。

让我从这二十章中,说一些对自己特别有触动的地方吧。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在讨论人的直立行走带来的好处时,作者也提到直立行走不利的一面。特别是直立行走让女性的臀部变窄,限制了婴儿的生产。所以相对于其它哺乳动物,人类的婴儿并未发育完全就出生了。用作者的形容,是“人类脱离子宫的时候,却象是从炉里拿出了一团刚融化的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高到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段不禁让我联想到孩子的教育。这么可塑性高的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怎么的小心对待,帮助他们成长成人。

让我看完还时时回想的,是在这部分中提出来的,人类发展出的八卦和虚构故事的能力,并因此跨越生物学上的限制,从而迈向生态系统顶端的位置。人类迈向生态系统顶端的位置,或者说食物链顶端的位置,让人既感叹又唏嘘。我们所赞叹的人类的创造力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又有其它生物的不断灭绝。人类不断的创造出想象的现实,如神、金钱和企业,并用这些想象的现实来实现大规模互不相识的人有效合作,而这些,是作者所说的“绕过基因组的快速道路”。所有的能力本身无对错,关键是我们用这种能力来做什么。显然智人已经利用这种能力构建了大规模的合作,构建了国家,设立了法律,创建公司,展开贸易,才使我们形成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在读这本书前,我从未想过“虚构故事”这个概念,毕竟,这些虚构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生活。若说如果书中其他的内容都忘掉,还能记住什么,那就是虚构故事。这部分的感触很多,却难以记录。或许,未来哪一天我会把由此而来的一些想法重新整理。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中最有趣的观点,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但继续看下去,探讨人类走向农业社会的过程,就不是那么有趣了。农业社会的早期似乎让人类尝到了某种甜头,等到继续下去,便发现再无法回头到采集社会的那种生活了。在作者的态度中,采集社会的生活虽然也有弊端,但似乎是比农业社会更自由和快乐的。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看,从农业社会一路发展过来的生活条件确实越来越好了。从我个人的经验和可以有的想象中,还不足以比较是否采集社会就比农业社会更自由和快乐。但我对作者提到的小心“奢侈生活的陷阱”却深以为然。且不说电子邮件、微信等通讯方式创新带来便利的同时,工作和生活的不分离带来了更多的焦虑;也不说今天的内嵌人工智能的App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绑架了大家的时间以及内容单一化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更“现代化“的东西带来的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身心分离。我深知技术演进的趋势难以阻挡,但如何在每一个新的时代,保持人类的身心合一与生命之间的和谐,则是一直需要思考、反省、学习和行动的内容。当一些事情发生时,我不想断然说这种发生是好的或者不好的,但我总希望能看清楚,它的源头是什么,它是怎么一路过来的。

无论如何,农业革命毕竟是人类自己的选择,不论这个选择,或者人类的其它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都是我们自己需要接受的。作者提到了农业革命对于那些被人类选中饲养的家禽家畜来说,这种演化上的成功(种群数量的极大增加),并不能代表它们作为有复杂情感的个体的幸福。特别是在后面科学革命部分,谈到当农业工业化以后,这些动物们的所有生存意义就是作为人类的食物。看到那些在流水线上被筛选的小鸡以及出生就与母亲分离,一辈子(四个月)在比身体大不了多少的笼子中生活的小牛的照片,让人难过。

我一直尝试去了解各种事物背后藏着的本质。这本书让我能从人类发展的过程,去一窥人类社会的各种建构,甚至人类的心理形成的过程。尽管可能仅从这本书去进行理解也是片面的,但所有的“全面”,无一也不是从一个个的片面开始。当人类从采集社会步入了农业社会,人类就不只是关注“当下”了,有太多的未来需要去计划和担心了。人类需要计划播种和收获,也需要担心旱灾和洪涝。这种改变,可能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开始了,我理解这对人类的心灵也有极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不断的阅读如何“活在当下”的书籍甚至采取一些实践以减轻由于对未来的担忧所带来焦虑。我们的身体和头脑迈入了农业革命以来的新生活中,我们的心灵又期望回到采集社会活在当下的幸福中。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这部分从金钱、帝国和宗教三个方向的发展进行讨论。看完农业革命,很自然的想到后面会讨论工业革命或者本书中写到的科学革命。但作者似乎认为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在科学革命之前进行讨论。

作者试图尽量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去看历史的大的方向。他使用的方法是看看不同时期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共存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已经只剩下数百个最多也只有两三千个。到公元1450年,这个数字急剧下降,分为9成人生活的具有紧密联系的欧亚非世界,以及其它的四个相当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世界。而在欧洲探险时代的几百年过去,亚非世界吞下了所有世界。作者认为有三种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分别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和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后面的三章分别讨论了这三个部分。商业、帝国和全球性宗教,最后终于将几乎每个智人都纳入了我们今天的全球世界。

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关于历史道路的评价。他说到:“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后来的人对历史道路的分析都是马后炮,而最知道当时情况的人(活在当时的人),正是最看不出历史走向的人。作者不赞同历史必然性的观点,他还谈到“历史就是这样一团混沌,历史就是无法解释得暂钉截铁,无法预测得十拿九稳。”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是这样描述他关于为什么要学历史的观点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举例来说,研究欧洲人究竟是如何控制了非洲人,我们就知道种族歧视绝非自然或无可避免,而且知道世界大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总体来说,虽然这部分的内容仍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我总觉得在逻辑上,这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似乎缺少了某种连贯性。或许内容本身才是作者关心的,也或许是我自己的逻辑训练太过的缘故。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

人类的步伐进入科学革命这个阶段,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增长。对这种增长,我们哪怕是回望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变化,也能感同身受。科学革命以来的这五百年,智人人口从5亿发展到70亿,人类生产此之前1500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从2500亿美元,到今天每年约60万亿美元。1552年麦哲伦的船队花了三年完成环球,今天人们能在48小时内轻松安全的完成环球大业。作者谈到现代科学体系与过去的知识体系相比,有三大不同之处,分别是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3.取得新能力。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自己直觉上是赞成这三点是代表进步的方向的。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代表了一种不断进步和改变的力量,观察(和数学)带来了客观认识和描述世界的方法,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取得新能力。但仔细想想,“进步”一词,可能本身就包含了某种立场,而这种立场,要看相对与某个主体来看,是否“进步”。作者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在解决贫穷、饥荒、疾病上取得巨大的成绩。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如原子弹,气候变化等等威胁,仿佛今天的人类,一手握生的密码,一手握死的开关。

在谈到欧洲是依靠军事、工业和科学的结合变得称霸世界的时候,作者分析了为什么这种情况不是发生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他指出:“中国和波斯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要照抄或是购买都完全不成问题)他们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作者继续以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进行比较,说明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作者指出,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但问题是,为何是现代的欧洲才发展出这种野心?带着这种野心,有整整300年间,无论在美洲、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都是由欧洲人完全宰制。看起来是由科学和帝国的联姻带来的这些发展,科学家为帝国提供各种实用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而征服者为科学家提供各种信息和保护,资助各种奇特迷人的研究。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貌,背后还潜藏这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作者写道:“若不是商人想赚钱,哥伦布就不会抵达美洲,库克船长就不会抵达澳大利亚,阿姆斯特朗也就没办法在月球上跨出他那重要的一小步。”

记得在初中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过剩的危机特别不理解。既然过剩,那干嘛要生产那么多呢?生产多的牛奶,干嘛要倒掉都不给穷人呢?若说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生产,更多的是为了人类的需要,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的本质已经变成了利润了。作者写道:“在新的资本主义教条里,最神圣的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与提高产量。”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经济如何运作,到成为一套伦理,衍生出消费主义。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战争,如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我们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奴隶贸易,我们还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繁荣的商品社会,越来越多的食物和其他的物品。我们是否看到了人类在物质的极大丰富时,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作者专门用了一章来讨论幸福和快乐,这个讨论没有结果,但这个讨论本身,仍然意义重大。作者列举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既有进步论认为人类的能力不断增加,我们会运用能力来减轻痛苦,满足愿望,所以我们比中世纪的人来得快乐,而他们又比采集者快乐。也有反对的意见,认为人类的能力和幸福是负相关,认为人类的能力创造出来一个并不符合人类需求的机器世界,堕入不自然的生活方式等等。心理学家通过主观幸福感问卷来试图计算快乐,而生物学家则试图从生化反应中获知快乐的秘密。从快乐的讨论又进入到认知自我的讨论,这部分仍然是自由主义者有他们的看法,基督教有基督教的看法,佛教有佛教的看法。其实,不论讨论了多少不同的观点,我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吧,只是,可能我们也不一定能分清楚,这种感受,是真的“自己的”,还是被消费主义或者其它的观念灌输以后,我们以为的“自己的”。

最后一章的“智人末日”,讨论的其实是人类在生物科学领域和数字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读者理解)领域的成就。面对这些成就,面对人类可以进行基因的改造、面对人类可以制造出仿生的生命、面对人类创造出的无机“生命”(如能独立演化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病毒),作者用了这个标题作为这本书的最后一章。

这本书掩卷时,我却想用作者在中文版的《未来简史》扉页上一段手写的话作为笔记的结尾。可能是这句话给我带来的某种连接吧,也可能是我揣度作者写《人类简史》,其实也是想从历史讨论未来。作者:汉安城

《《民族认同》读后感6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认同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