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南渡北归》读后感20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南渡北归》读后感2000字,感谢您的参阅。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益友。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看完了,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著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有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大学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关心国家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终于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游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着。但这句话也应该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现在,更应该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推荐这本书,就如作者岳南说的这样,希望你们能在这套书中读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张扬的那种历史温情。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一)

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 献给我的祖父 葛康俞教授".

据说,这本写了七年的小说,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创作的。读到扉页这一句,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自己的家世。爷爷死了,虽然很怀念,却只能凭空怀念,并没有什么实物和实际动作。葛亮为自己爷爷,调查、走访、追溯、考证,七年写了40多万字,深感敬佩。不是说写七年,写40万字就值得敬佩,这种敬佩是未开始看此书,就油然而生的敬佩。这种敬佩来自于作者写此书的初心——他的家世。小说家有很多,比葛亮优秀的小说家也有很多,但是我却没见过哪个作家,以自己的家庭、家世为出发点写小说。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家庭的历史记录。不知道这其中与事实的重合有多少,读下来却感觉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虚构小说。这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没有太多与那个时代深刻相关的直接描写。就连抗日战争,也被这个祖籍南京的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几字而已。可以说,小说几乎架空了民国的历史。

《北鸢》是一部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人情味的寡淡,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这个文学体裁,不同于诗歌、散文,它的核心是人物()。小说写人物,自然要写人物的吃喝拉撒睡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这就需要写作者对于生活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描写作者自身以外的时代,并且还不是玄幻神魔题材,需要的功力就更深了。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吃什么样的饭、用的什么食材、是怎么烹饪的、用筷子还是勺子吃的;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跟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字义有没有变化、音调是否不同;你得知道,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风物、这些风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哪里人跟哪些风物有关;最重要的是,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如何思考的。对于这些,稍微把握差一点,写出来的人物,都不会立体鲜活,会让人觉得虚假、尴尬。

所以葛亮七年的调查考证,难能可贵。民国距今,不过百年,但是百年内世事变迁太过遽烈,每个家庭都是日新月异。放到百年的尺度,整个民族的命运,波澜起伏。

所以,《北鸢》这样的小说,不好写。但葛亮写成了,也写得非常好。而且,他还很年轻。想想真是嫉妒。

这部长篇小说,40多万字的容量,逐字认真读完并无障碍。但要掰开揉碎地讲出其中的滋味来,却很难,笔力不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粗浅地做一番读书笔记。

小说由八个章节构成,除去序跋,加上楔子和尾声,一共十个章回。但却不是章回体的小说。"孩子"、"抓周"、"天津"、"寓公"……它有一个个独立的事件、地点、人物构成,更似纪传体。

开头的几篇,让我恍然有一种王家卫电影的感觉。他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人物之间其实是有对话的,但却没有平时小说中看到的那种对话方式,连冒号和双引号都没有加。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像是人物自己的叙述,更像是上帝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想象一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张国荣一个人在沙漠中自说自话,故事就在他的述说中推进。这部《北鸢》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北鸢》的作者葛亮,是一个文学博士。很年轻,不敢说阅历丰厚。但是学识的厚度,在当代小说家中,也属于出类拔萃的那部分。普通人与文学家的差别,不是一纸文凭。单单从词汇量看来,葛亮的高度就难以企及,更遑论遣词造句、结构安排上的差距了。词汇量大,就犹如厨师手中掌握着所有的、千奇百怪的食材,他有一万种方式,抵达他想要的结果。而普通的我们,常常因为词穷,故事被噎死在喉头。

单有词汇量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使用这些词汇的方式。不然,《词典》便是最好最伟大的小说了,所有小说家都可以改行了。金圣叹说过,好小说是有草蛇灰线的。这部《北鸢》的草蛇灰线,就是这"鸢",这风筝以及风筝身上的那根线。

楔子部分,文笙在传统的"四声坊"去拿风筝,店主看似跟他很熟悉,又很不熟悉。很熟悉是因为"照老例儿".不熟悉是因为文笙是店主的爷爷辈,爷爷交代不收钱。也就是说,文笙去"四声坊"拿虎头的生肖风筝这事儿,延续了三代人,几十年了。

北鸢,顾名思义,就是风筝。这风筝串联了故事的人与人,关键时刻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风筝最先串联的人,是文笙的父亲家睦和店主。家睦的出资,救了风筝店一家,也给了儿子文笙一生的玩物。说到文笙,其实他并不是家睦亲出,而是捡来的。我不知道主角的这个身世对于小说有什么作用,看到结尾,小说主角文笙——捡来的身份,对小说并没有任何影响。可能是因为作者家世事实如此吧。

话说,文笙得到了父亲赠送的风筝,很是喜欢。慢慢地就成为了放风筝的高手。伏笔也就此埋下。父亲家睦早逝,于是文笙更为珍重风筝,三天两头跑去城墙放风筝,还写了一个叫做仁桢的小姑娘初见风筝少年卢文笙的情景。

父亲为何早逝?因为染了瘟疫。为何染了瘟疫?因为有个前妻生下的女儿,要去接来,途中染了瘟疫。为什么要接来?因为文笙母亲为人善良。这些,就是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就塑造出了这些个人物来。每个人是什么样的,都摆在情节中,清清楚楚。

父亲早逝了,必然导致家庭变动。家庭变动了,就只能依靠家庭中的亲戚。于是主角文笙的大姨、大姨夫、舅舅等人物就出来了,伴随这些人物出场的,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所处的城市,他们的性格,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小说就这样铺展开来。家庭的命运的变迁,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作为大军阀的大姨一家的慢慢消亡,就是整个民国年间,军阀之间相互的杀戮史。躲在租界做"寓公"的舅舅一家的命运,就是民国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历史还可以从一个家庭的角度,以小见大。这是这部小说的宏大之处。

说回风筝的草蛇灰线作用。因为风筝,文笙结识了在中国长大的外国小孩叶雅各,于是又从叶雅各的角度,交代了被日本侵略的历史的片段。但是葛亮从未写历史如何如何,这部小说写的永远是文笙一家的命运变迁。因为风筝放得好,关键时刻,卢文笙放风筝为信号,帮助神父和叶雅各他们偷运中国伤兵、躲避日本人。在这里,风筝的作用被神化了,有点传奇。但是不妨碍风筝对于小说的串联作用。在文笙短暂的从军生涯中,风筝再一次救了自己的战友。又因为风筝结识了自己妻子,然后讲述了妻子仁桢一家老小的命运。还就风筝的话题,和亦师亦友的毛克俞讨论起了命运,结论是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都如这个风筝,命悬一线也好,命运有希望也好,都是风筝在联结一个个的人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家国命运。

《不如归》读书笔记就读后感1000字


《不如归》读书笔记就读后感1000字:

《不如归》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的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的代表作。《不如归》有多个译本,最著名的是丰子恺的译本。如丰子恺所言,《不如归》中所描写的是封建家族制度压迫之下的一个惨剧。其中包含的问题很多:婆媳关系问题、母子关系问题、夫妇关系问题、新旧道德问题、传染病问题、义理人情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等。当然,在此的诸多问题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婆媳关系问题,夫妇关系问题以及母子关系问题。

《不如归》描写一位日本女性——浪子,与丈夫武男以及其各有的家族之间的纠葛。浪子不幸罹患了肺病,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法医治,并且这是容易传染的疾病。武男的母亲因此要迫使这对夫妇离婚。在当时,日本虽是历尽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但存留下来的封建思想观念等还在人们心中占据这主要地位。因此,武男在封建家长制的压迫下,很难去违抗自己的母亲,即便他是怎么的反抗,也注定了失败。而恰巧的,此时正值中日战事急迫,武男作为一名海军不得不参战。在武男归于军队之时,母亲趁机迫使浪子与武男离婚,并将浪子送回娘家。这对可怜的夫妇,在此便再无重新结合的机会了。

《不如归》的描写十分优美,情节更是扣人心弦。使人读完,倍感凄凉,又能顿幻出美的情感。小说在开篇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这两片丰柔可爱、大可盈抱的云,慢慢地离开了赤城山顶,在万里无遮的太空中象双飞的金蝶一般发出光辉,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面移行。不久夕阳西沉,寒风乍起,这两片云就褪成蔷薇色,向上下分飞,在夕暮的天空中越离越远地飘浮了一会儿;下面的一片渐渐地小起来,不知不觉之间消失得行迹全无;残存的一片变成了灰色,茫茫然地在空中彷徨。”这段描写并非简单的环境描写。联系全文来观察这段描写,便可以清楚的发现,这段描写更是对武男及浪子的描写,两朵云便是他们的象征。云的消逝,是对他们结局的暗示。如丰子恺所评述的:其中一句一字,处处暗合,处处双关。由此,可见芦花对于环境描写及情节设置的高深。

《不如归》系芦花由真实案例改编而成的。丰子恺在《不如归译后记》说:“据《日本文学大辞典》的编者藤村作的记述:那时日本有个陆军大将,叫作大山岩,他有个女儿叫做信子。信子嫁给一个子爵,叫作三岛弥太郎。结婚后,信子患了肺病。那时还没有特效药,这是一种致命病,而且容易传染。三岛家就向大山家提出离婚的要求。大山家先不答应,后来媒人把女儿说服,信子终于和丈夫离婚。回到娘家,不久就死了。一八九六年,芦花在逗子的柳屋旅馆里遇见一个妇人,是大山大将的副官福星中尉之妻,她把信子的惨史讲给芦花听了,芦花就是根据这事实而创作小说《不如归》”由这样真实的案例改编而成,较为真实的表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无奈,这也是《不如归》的特点。

《不如归》描写一段凄美爱情故事,给人以恸哭难受的心情,或者是欲哭无泪的叹息。它促使着我们不断的回顾着曾经无奈的现实,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珍惜当前。它所包含着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十分深重。总之,一部优秀的作品,历古常新。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有望了解从前人的情感读者,十分适合读一读。对于情感无助无奈的人,同样适合读一读。作者:王子仲

《长相思》读后感1500字-恨到归时方始休


按理说,桐华这篇小说我是要骂的,女主玛丽苏,男主婚内出轨,男二乱伦,男三玩世不恭。写了这么多段感情,却没有一段值得称道的感情,简直就是一部三观不正导致的恋爱惨剧大全。然而,有一点却触动了我:那种贯穿始终的孤独感和求而不得的命运悲剧感,不知怎么,恰好契合了我最近的心境。

《长相思》,到底是指谁呢?是爱而不得的玱玹?是默默守护的相柳?是情路坎坷的涂山璟?是历尽生死的小夭?还是同床异梦因爱生恨的馨悦?

长相思,相思何来?求而不得方致相思。恋爱和婚姻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让许多人误以为爱情是个必需品,何其谬哉!爱情其实是个奢侈品,以天地之大,择偶窗口之短,恰好遇到性情相契的人,还正好心心相印,男未婚女未嫁,客观条件和社会关系也都遂意,这概率是多么渺茫?有几人能有这样的幸运呢?

小夭和相柳性情相契,然而相柳自始至终也不曾向小夭透露他的心意,两个三观扭曲的人是无法得到坦率的幸福的,用情越深越悲剧。小夭和涂山璟两情相悦,然而涂山璟却有婚约在身,尽管作者对涂山璟的未婚妻防风意映各种抹黑,也无法改变涂山璟婚内出轨的事实。贵为高辛和轩辕两大国的王姬,也一样没有得到爱情的垂青。

可是,纵使垂青又如何?人生太长,变数太多,世事变迁浮云遮眼。悲伤,有时候会伪装成快乐的样子来临。短暂的幸运,不过是不幸的前奏。只需一些小小的变化,甜蜜就变成了酸楚,情话就变成了嘲弄,温柔的吻就变成了锋利的痛,力量之源就变成了苦涩之泉。曾经的幸福,变成了燎身的火焰。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意映怀孕,涂山璟大婚,小夭虽然不露声色,但内心已是天崩地裂。曾经的温存变成了午夜的梦魇。曾经为乐的,都已成苦;曾经为喜的,都已成悲。她能管得住自己的行为,却管不住内心一阵又一阵翻腾的绞痛。

孤独,人生而孤独。亲密,就会受伤。有爱,就有期待;有期待,就会失望;失望,催生憎恨。爱与恨,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的互换,比常理想象的更快更自然。两者都同样消耗人的精神力量,让人变得软弱、暴躁、无可理喻。

可是,把自己的爱情献祭给事业的人,也一样遭到了命运的报复。玱玹,轩辕和高辛的王子,为了争取资源,他把对小夭的感情深埋心底,迎娶神农族馨悦,迎娶高辛王姬阿念,娶了十七八族的贵族小姐,终于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统一中原的理想。可是,他永远失去了小夭。日夜不宁的嫉妒使他杀了涂山璟,而小夭为了报复又毒杀了他,用的正是联系两人回忆的凤凰花。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反目成敌。

爱情,不知为何经常成为事业的祭品。玱玹有能力,有野心,背负着两大国君的教养和期望,资源和资质都是顶级的。然而,依然想求双全而不得。可笑的是,人们往往在做出选择时,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牺牲的是什么,往往也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玱玹身处万花丛中却益发孤独,他以为自己可以扛得住寂寞,为了万里江山,一次次把小夭推到别的男人怀中,最后江山到手,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坚强。爱情是狡猾的,它给人一种甜蜜柔弱的印象,让人不自觉想要亲近。而一旦你不慎让它渗入你的内心,扎下根来,它就要吸你的血,吃你的肉,咬噬你的精神。纵使你能扛得住一时,你也扛不住日日夜夜。

赢了天下输了她。

《长相思》,这里面每一个人都是扭曲的,每一段爱情也都是扭曲的,拨开国仇家恨、争权夺利、爱恨情仇的迷障,只不过是命运戏弄之下的无奈叹息。茫茫人海,有几人称心如意?众生皆苦,求不得,求不得,恨到归时方始休。

渡尽劫波,何日春风——《西风东土》读后感4000字


渡尽劫波,何日春风——《西风东土》读后感4000字:

《西风东土》,是著名作家熊培云,在2015年的旅日日记汇编而成。这本书,是熊培云在日本旅行讲学的日记,同时也是一本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记录,更是中国学者在日本的经历与心得。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标题,也正是作者对于这本书的诠释。在书中,作者说到,日本是中国的一剂良药,相对日本,中国的发展远远不如日本,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也是落后与日本。所以作者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来观察中日之间,来寻找中日之间的良药。

西风东土,看似两不相关的事物,却形象的概括了东亚地区的历史与实情。东土之下,埋藏的是东亚地区几千年以来自己的文化与传统,也是养育了无数人民,创造了无数辉煌文化的土壤。西风之中,是欧洲殖民者对东亚地区的统治与影响。在结束了殖民统治之后,西方的文化与意识就如同西风一样席卷东亚。当西风吹过东土,东土也随之而变。

以“西风东土”统括此书,是因为作者确实是在寻找日本的现实与实践。为什么当年的日本兵可以在中国无恶不作,同为“东土”的我们,为什么这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会在中国衰落之时向中国举起屠刀?

在作者眼中,以及在旅行讲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在日本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就是帝国主义化和法西斯化,是因为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向西方“学坏”了。言下之意,东土原本和谐美好,怪只怪“西风吹裂了东土”。这种好像在找替罪羊一样的行为当然不能作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西方的文化当然对日本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将所有的罪过全部归于西化。在当时,虚荣的天皇、试图以侵略谋求发展的失意武士、鼓噪战争的无良媒体人以及脑袋里仅仅只装着天皇的种地农民,他们哪一个是被西方文化影响到的?

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各国之间哪里来的和平,有的只是依据国力强弱的判断。早在丰臣秀吉时,日本就试图进军中国。无奈当时中国太过强大只好作罢。所以,最终影响日本的是日本对周边国家强弱的判断。

在这里,“西风东土”的概括不可谓不准确。西风是流动的,它就像是一种流行的观念,四处飘荡,四处影响;而东土是凝固的,东土包含着在它上面生活着的人和依附在上面的的传统和习俗。风可以帮助花蕾开花结果,也可以将花瓣吹落。但是风不会凭空让土地中生长出没有的花朵和果实。在这片土地里,有什么种子,孕育什么样的果实,终究是依据土地自己。

在这本书的书名中,不仅仅有“东西”,还有“风土”。往更深层次说,这里的“东土”,不仅仅指的是东亚的这块大地,更是人性本身。在人性中,包含着善与恶的是种子。“西风”可以吹走这些种子结下的果实,但并不能吹走藏在人性深处的恐惧与欲望。恐惧与欲望,便是人类善与恶的源泉。

因此相看两国西化,从两国的实情与历史中就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西化上所走的道路。

在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地埋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每个中国人,都在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每个人的思想深处,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外放,它并不表现在某些特定仪式或活动中,而是因为深化在思想深处从而对每个中国人的做人做事的影响上。读书笔记可是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却是在近乎于完全西化的环境中。中国的西化,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与传统在不断丢失,中国的社会也在不停的变化,向前发展的道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击也在不断加剧。

看日本的历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646年大化改新开始,日本就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完全仿照中国文化开始建设日本。从文化文字,到政治制度,还有生活习俗,完全学习唐朝。不得不说,日本是中国的好学生。因此,也奠定课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让日本成为了一个在当时开明发达的封建国家。在此之后日本历史不断发展,随之进入了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结束了分裂,完成日本四岛的统一。便开始了与朝鲜和明朝的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德川家康的夺权,然后开启了幕府时代。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随后各藩国不断起义,天皇夺回实权,开始明治维新,走向军国主义,二战失败然后重新振兴。在明治维新之时,日本又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保持着的传统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现代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于是又开始了全盘西化,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技术,走向军国主义道路。而在二战之后,日本同样也向着美国的样子重新学习,仿照美国开始发展自己,用了20年的时间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看日本的发展道路,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挫折,不断前进的道路。可是在日本,我们去可以发现,在那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西装可以与和服一起出现在街上,茶道与咖啡可以一同饮用,佛教寺庙与基督教堂能隔街相望。不得不说,在日本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存在,互相弥补。然而在中国,我们却很少有了以前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在渐渐流逝,这一方面,我们确实应该向日本学习。

在西化的过程中,日本的社会构成也相对进行了变化。在日本,因为人多地狭,人与人之间就需要相对较为严格的规范与制度。在日本社会中,社会秩序是相当重要的。作为一个人,就要时刻去遵守社会秩序,去维护社会秩序。又由于二战之后抑制了日本政府权力的发展,于是日本社会的重心就转移至社会层面上。因此,日本社会就可以被形容为“气治社会”。何为“气治社会”?即每个人都是空气。每个人都参与对他人的治理。这种空气会训化人,使得人人都有教养,但是一样也是人十分压抑。于是在日本就形成了轻个人、重社会、轻国家的结构。相对日本,中国则是典型的集权政治,注重人治,并且依旧保留着大量官员。可同时个人的发展也相对自由,所以中国就形成了重个人、轻社会、重国家的结构。相对于两国各具特色的社会结构,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其完善的立法和社会秩序,建立起相对应的完善社会秩序,让中国国民在社会中形成社会秩序,让社会前进。而对于日本来说,则是个人的发展被相当的社会秩序所束缚,导致了个人的自由并不能完全的存在,日本也应该向中国学习,让个人发展的道路不断变宽。正因此,日本有时正是中国的一剂良药。

然而从个人角度出发,来看两国的国民,则是相距甚远。日本国民的素质与中国国民素质的差距所有人也是心知肚明。所有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一方面欣欣向荣,另一方面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语言暴力充斥,垃圾遍地。这里并不是一个每个个人都可以为社会负责的社会,亦不是一个责任社会。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责任与自由不可分割。所以,正如作者所说“没有自由的责任是奴役,没有责任的自由释放荡”。

相对于中国在东亚的核心位置相比,日本只是太平洋西侧的岛国,不论是在海洋位置还是陆地位置,都处于边缘。因此在日本的发展与前进的过程中,都形成了一种极为强烈的边缘意识。这也导致了在日本社会中的一种细微的自卑心态,但是也正因为处于边缘,日本的发展就一直向着大国的方向前进。从丰臣秀吉开始,就一直期望着占领更大的土地,侵吞更多资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本民族心里的边缘心态。只有征服大国,占领更多土地,才能取得大国地位,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国家。所以说在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所谓“大陆政策”,就跟当年丰臣秀吉的计划如出一辙。这也是日本在二战时期所犯暴行的精神与心态。

在二战之后,日本的军国政府被反法同盟打的粉碎,日本也因此从一个集权的军国主义政府走向了民主政府,政府的集权和对民众的控制也不复存在。日本政府也从原来的大国主义转向了重视经济发展和民众民生的小国主义。在当时日本曾出现了不少小国主义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在其中石桥湛山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二战时期,石桥湛山就因反对战争和不顾民生而反对政府。而在二战结束之后,石桥湛山当选为日本首相,开启了日本的小国主义模式。相较于战前的大国主义,小国主义明显少了很多集权与狂妄。日本政府的政策从如何让日本变为东亚的大国以谋求政治与经济地位,如何取以侵略与掠夺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抢大,变为了更加务实的考虑民生,保证每个人的人权和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摆脱战后的凋敝。日本这样的小国政策使日本迅速获得了发展。刨除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仅仅是日本政府本身,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样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可以因此被视为中国的“小国主义”。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当年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现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所以说,有些时候,小国主义可以为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带来真正实质上发展与前进。

对于日本来说,败也因为边缘,成也因为边缘。是边缘带给了他们军国主义与扩张的妄想,也是因为边缘,日本的小国主义让日本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与世界上的其他和解性事件相比,譬如法德和解,中日和解五一错过了战后和解的黄金时期。这无疑是因为两大阵营的对立,同时也是中日两国的历史问题还依旧没能解决。在表面上,中日的问题体现在;日本担心中国没有解决未来的问题——中国的崛起将会对日本构成威胁;而中国担心日本没解决过去的问题——历史问题不解决,军国主义就会卷土重来。

但是,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说过:一切历史归根到底都是当代史。中日之间的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没法解释中日之间在80年代曾度过“蜜月期”。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不会改变,会改变的只是人们对当时历史的看法。而这些变化的观点与态度,正是对于现实的反映。

在这些变化中,变化的不是两国之间曾经历过的历史,而是现实。中日问题的背后,是更多在现实中利益的纠葛。民族主义至今在两国之间盛行,而民族主义盛行的原因,在于民族主义能给笨狗人民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以及发泄心中对与“异族”的不满。然而日本政客鼓吹国家主义,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而日本的报纸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迎合民意向右转,出版右翼书籍,并不是报纸本身右翼化了,而仅仅只是什么生意好做就做什么。毕竟在日本,出版社也依旧是商业机构。

书中,核心就是探讨中日和解。在中日之间,真正需要和解的是现实,而不是历史。历史已经发生,历史没法改变,历史的和解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篡改历史。现实在不断变化,吉凶难测,和解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逢凶化吉,不重复历史的覆辙。“尊重历史,就不会忘记罪恶;尊重现实,就不会活在仇恨里。”谁也不能穿越回过去的战场上杀敌,而过去的仇恨也不必转月至今成为两国继续仇恨敌对的理由。毕竟,今天的日本人也不再是当年的日本人,今天的我们也不是当年的人们。佛经有言“菩萨畏因,凡人畏国”。记住历史上罪恶就是记住一种价值观,它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未来种下善果。

我们探寻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当年的历史能为现在的我们做些什么。我们记住的历史,是当年前辈们用鲜血写成,不容忘却。而他们所流的血,为我们换来了现在的生活。我们应该知道,记住仇恨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以后不再出现当年的事情。学会了解历史,学会读懂人性,明白人性的疯狂来源于人性中的恐惧与欲望,也应该清楚,明辨是非,善恶有因,惩恶扬善,让人的善良战胜罪恶。我们生而为人,也拥有着幸福的权利。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是两个世界的磨难,是两个国家的磨难,更是两国人民的磨难。渡尽劫波之后,应该迎来的就是春天。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作者:王志丰

相信《《南渡北归》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