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上小学读后感200字 > 地图 > 上小学读后感200字

上小学读后感2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读后感2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输在不会表达上》读后感200字 ”,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全书理论加故事的结合,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在特定场合应该怎么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那么对于双方关系的更近一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好话是需要技巧的。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对于美好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会说话、说好话是不可或缺的,而说话的技巧会让你事半功倍。说的恰好,能让对方舒心;说的不好,就可能使双方关系产生裂缝。

在说话这件事上,我一直认为我有所欠缺,有时候感觉不能好好地表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特别羡慕说话口才好的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会说话的重要性。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莫扎特《紫罗兰》的情感表达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的情感表现

艺术歌曲《紫罗兰》是莫扎特于1785年6月8日创作的。歌词是歌德于1775年创作的歌唱剧《爱尔温与爱尔米雷》中的一首诗文。诗中描写一位青年人爱上了一位轻薄的女子,诗人借诗歌抒发了对往日爱人的思念和向往,以及至死追求爱情的坚韧与勇敢

本文将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的歌词中所描述的爱情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一是紫罗兰渴望爱情;二是紫罗兰爱情幻灭;三是紫罗兰为爱牺牲

(一)歌词中对渴望爱情的情感表现,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首先描述了紫罗兰对爱情的渴望。诗人通过以花喻人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的紫罗兰代表了像诗人一样对爱情充满梦想的千万个单纯的少年(少女)。歌词中写道:草原上一朵紫罗兰,低头开放无人欣赏,是可爱的紫罗兰。这是一种典型以大衬小的表现手法,用草原的辽阔来衬托出紫罗兰的渺小与特殊。低头开放无人欣赏展现了紫罗兰谦逊优雅、默默无闻朴实的性格特征。当牧羊女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的时候,紫罗兰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啊!紫罗兰它想,但愿我是世上最美丽的花,在短暂的生命中等待心爱人来采下佩戴在她的胸前。只要能享受幸福的一刹那。原本谦逊而略带羞涩的紫罗兰内心情感随着牧羊女的出现开始逐步升温,并第一次表现出愿意为喜爱的人牺牲的心理

(二)歌词中对爱情幻灭的情感表现,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紫罗兰爱情的幻想美好而又脆弱,诗人仿佛有意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悲剧的伏笔。牧羊女走过来,她根本没有留意紫罗兰,而是一脚踩下将它践踏,可怜的小花倒下并死去。悲剧性情感的刻画体现出紫罗兰的无奈和悲情的命运,同时也激发起人们的同情甚至是愤怒。紫罗兰还没来得及开口讲出一句有关爱情的甜言蜜语,就被自己爱慕的人践踏而死去。这部分歌词的情感出现了转折,体现了情感的戏剧性承接

查字典[CHAZIDIAN小编]

(三)歌词中对为爱牺牲的情感表现

紫罗兰倒下了,死在心上人的脚下。歌词表现到此处悲伤的情绪再次出现转折。紫罗兰至死仍然兴奋地想:只要能为你而死,死在你的脚下,即使死去也是幸福的。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的这种表现手法其实在我国的民歌歌词中也有体现。比如,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万》的歌词中写到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小羊皮鞭与抽打这些会让人联想到悲伤、痛苦等情感的语言用在表现爱情的主题上时产生了相反的效果,爱的情感被表现得更加深刻。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这种大悲大喜的情绪转变,使得紫罗兰纯洁爱情中真正值得称赞的内容充分得以表现

二、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旋律中的情感表现

虽然《紫罗兰》这首艺术歌曲篇幅相对短小,但是歌曲在旋律上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感。歌曲的旋律调性发展为G大调一d小调一G大调,作品通过鲜明的调性对比展现戏剧性特征,使歌曲旋律部分的情绪得以充分表达 音乐起始于明快的G大调上,进入演唱部分的旋律与之前的前奏一样,装饰音和附点处理烘托出紫罗兰优雅、纯洁的特征。乐句的音程从开始不断上升再到逐级下降,展现了紫罗兰默默无闻又略带羞涩的性格特征。旋律进行到第三乐句时,节奏形式几乎和前一句一样,在第17和18小节上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的体止处理也完全一致。音乐在这两个小节中做出了三个音符级进处理,一个拍子里两个相同音符的叠置处理,伴奏部分出现了跳音,表现了牧羊女正欢快地走来, 歌曲的第二部分作曲家将旋律调性转到d小调上,这部分由六个乐句组成,小调的旋律使歌曲戏剧性地转变为暗淡忧郁的色彩。第一乐句运用了几个下行音阶,表现紫罗兰陷入了爱情的幻想;第二句随着音程的大跳升高节奏也稍微加J决,表现了紫罗兰对爱情的虔仰与恳切。随后两组四度音程上行,突出表现了紫罗兰为得到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接着最后出现的一个乐句中音程再次做了下行处理,仿佛是紫罗兰一边叹息,一边沉浸在自己爱情的幻想中紧接着旋律做了短暂的上行处理,预示牧羊女已经走近。后面的乐句用了几处体止,表现紫罗兰的激动心情,随后出现半音和弦的上行推进,使情节变得愈发紧张51至53小节突然慢下来,用了两个半音的下行模进,那好像是垂死的紫罗兰的呻吟,同时也巧妙地衔接了第三部分,使之顺利完成转调。第三部分转回G大调,由两个乐句组成。在这部分里音乐速度突然紧凑起来,大调的明亮色彩使音乐情绪也突然昂扬起来,表现了紫罗兰视死如归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情感

三、演唱者对莫扎特艺木歌曲《絮罗兰》的情感表现

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擅长演绎莫扎特的作品。她那优雅清丽的嗓音表现的情感细腻而又恰当,将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中的情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施瓦茨科普夫演唱《紫罗兰》开始的几个片段处理得比较优雅、缓慢之后的音乐表现随着她自然顺畅的咬字和深厚的气自、功底使声音的效果呈现出连贯、紧凑的感觉,使歌曲的情感明快而又含蓄。随着歌曲中人物情感的转变,她的歌声也随之深沉,像是在喃喃自语又显得心事重重。尤其在表现紫罗兰倒下死去的部分是比较难控制的,她强大的气急控制力和良好的声音位置使声音效果圆润又不失激昂。施瓦茨科普芙演唱的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始终围绕着旋律婉转地歌唱,她并不过分追求声音的力度和音量,而是从作品需要出发寻求情感的表现。

《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2500字


《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2500字:

提起海底捞,我总觉得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毕竟从没有去吃过,没有去感受过它那“变态”般的服务。

就在大一的一次管理学课堂上,我斗胆向我的老师及同班同学分享了海底捞的成功秘诀,当时我自以为搜集了足够多的资料,耗费了十个小时做了一份现在看起来low到吐的43页的ppT。

我用最快的语速在讲台上“念”完了我的心得,直到打铃才勉强分享完毕,当然迎来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可现在回忆起来,那并不是完整的海底捞,我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很多问题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时,确实有一个疑问深埋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没有得到解答,那就是为什么如此毫无技术含量的火锅,可以做到如此成功,并且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呢?

自从看了黄铁鹰老师的书,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在海底捞,我最佩服张勇了,以前只是单纯地觉得他是农民出身,只知道做服务,不懂管理,仅凭一腔赤胆和诚意。后来才明白,其实,张勇其人厉害的很,很有领导气质。

让我惊讶的地方几乎占了整本书,有很多金句和值得思考的地方。一开始我看的很认真,一笔一划地划重点,遇到有共鸣的地方还会写点笔记。后来发现这样太慢,第一遍可以通读,到了第二遍和第三遍再仔细研究,必要的时候还要摘录和拍照。

全书分为序言、另外六章和跋。

序言分别是宁高宁,王石和张维迎三人写的。表达了对这本书的高度肯定自己对张勇和张勇的海底捞的高度认同。

第一章,把他们当人对待。

海底捞把员工当真正的家人,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好,公平公正,还允许夫妻或者家人一起干,同一个店也没问题。对待员工除了尊重,还有信任,包容。就是这样,才有了像杨小丽一样,肯为了海底捞拼命的年轻女孩。也才会有年纪轻轻就能力出众,担当大任的各个片区经理。

第二章,双手改变命运

海底捞发生了太多太多感人故事,明明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却让我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一次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海底捞人之间的爱,已经超越了上下级,同事和朋友,完完全全是家人,甚至比家人还要亲。对于被照顾的对象,真的只有更加努力来回报海底捞。

海底捞对员工的授权也是到达了极致,除了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送菜,送水,送一切能送的之外,还可以给顾客免单。虽然这会造成极大的以权谋私,读书笔记但海底捞在海底捞的信任面前,大多数员工还是能凭着良心做事,而它独特的监察制度,会让员工的犯罪成本变得特别高,在内部称为“高压线”,一次触犯,立即开除。

第三章,不要丢了西瓜

在海底捞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发生很多不愉快或者说棘手的事情。很多同行嫉妒海底捞生意好,就经常带着目的去挑刺,故意为难海底捞员工,很多时候还会破口大骂和动手打人。海底捞的员工无意发生争执,最后也不得不保障自己的权益而参与群架。

“战斗”结束了,还得好好养伤,继续开门营业。在海底捞必须吃的了苦,这苦有的来自工作上的劳累,有的是业绩方面的压力,还有的就是同行和故意挑事儿的顾客的刁难。因此需要顽强的职业精神来支撑她们继续干下去,继续把服务做的更加“变态”。

第四章,海底捞的危机

其实,任何一个大公司,并不都是优秀的,还有很多制度漏洞和潜在的危机。海底捞同样如此,张勇作为掌门人,并不是那么轻松,像大家认为的游手好闲那样,其实他的压力特别大。随着海底捞的出名和越做越大,分店也越来越多。以前一个人能够管理得过来,现在完全不行了。

无论是考核制度还是师傅带徒弟,都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毕竟服务并不是一个能够完美量化的东西。比如说微笑服务,部分服务员容易变成了皮笑肉不笑。以前海底捞的传统都是师傅带徒弟,那一个人带十个徒弟,只能出一个90分的,那这个90分的师傅再带10个,又只能出一个90分的,那这样传递下去,到了第四个第五个,就只有第一个的50-60分了,看起来差之毫厘,实际服务就谬以千里了。

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海底捞的老顾客或新顾客在网上发布长文吐槽海底捞的服务不到位,甚至太过了,让人不舒服。

第五章,张勇其人

张勇家境一般,但是他的父亲是厨师,妈妈是老师。他是身边同龄人中,唯一的一个从小就看报读书的孩子,因此也懂得多,这丰富的阅读量和积累,为他日后的管理和同很多人打交道做好了铺垫。其实,他在做海底捞之前,还做过很多小生意,另外还有很多想法,创意都“流产”了。

张勇特别有领袖气质,无论做什么,身边都有一群忠实的拥护者。而书中提到的施哥就是他的大恩人,可以说没有张勇就没有海底捞,就可以说,没有施哥就没有张勇的今天。和大多数领导一样,张勇脾气暴躁,在企业几乎是一个“暴君”,无论男女,只要发现不符合要求,都会大发雷霆。而骨子里面发张勇,还是一个善良的人。

第六章,海底捞,你学不会

海底捞之所以如此成功,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模仿而从未被超越的原因就是它的人治。它独特的管理方式,对员工大胆授权。对员工多付出,甚至把员工也当做上帝。在作者看来,管理更多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所以,即使模仿者众多,也不一定符合其他行业和同类型的企业,因为情况不同,要具体分析。

模式是对的,但很有可能水土不服。就像学钢琴不可能都成为钢琴大师的道理一样。看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那既然学不会,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为什么MBA商学院还要把海底捞当做经典案例来研究,为什么我又会如获至宝地看完并且给大家推荐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面,特别是最后一章的几篇分享和分析里面,暂时就不剧透了,等着你去揭开海底捞这层神秘的面纱吧!

跋,捞起海底捞

孙雅男同黄铁鹰一起拜访了张勇的家人,邻居,好友和公司的高层及员工。通过他们,再一次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张勇其人和海底捞的不为人知的一面。简单地总结了海底捞的几个重要人物,比如袁华强,比如林忆,比如杨小丽。这些都是海底捞的功臣,算是互相成就了。

其实,整本书,值得了解的地方太多了,一篇短短的读书笔记真的无法穷尽所有,但我真的保证,这本书,无论是做销售的,做销售的可以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心中有信心的劳模精神。还是做管理的,学习张勇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把人当人看的善良。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大老板,都有得的你学习的地方。

结尾,我想告诉自己,我完成了一个小愿望——把这本书看完,就去吃一次海底捞。

充实的生活,从来都是这样,辛苦了很多天,算是给自己小奖励吧。另外也得验证一下这本书到底有几分可信。知行合一,哈哈哈。作者:卤豆腐

《等待绽放》读后感1500字-文字不会忘记


秋日午后,清爽,惬意。

我坐在书桌前,继续阅读《等待绽放》。我的两个孩子在身后不远处,一会儿热闹地转圈圈,一会儿安静地贴贴画,一会儿将毛绒玩具扔来扔去。我的心充盈而柔软,所谓岁月静好,莫过如此。

爱与规矩皆在细节

《等待绽放》是知名作家丁立梅女士作为一位高考母亲所写的陪考笔记。从儿子读高三的第一天,写到高考前夕,有点滴的生活琐事,也有关于梦想、关于人生的深思与探讨。

母亲断然拒绝了儿子听音乐放松的要求,遭到不解与埋怨。她在文章中写道:儿子,别埋怨妈妈不懂你,你只知你现在,而我,关心的不止你的现在,还有你的将来。原本并不擅长烹饪、并不讲究饮食的母亲,为给儿子提供丰富的营养,练就了一手好厨艺。我更喜欢手执一本书,坐在窗前,看它个昏天黑地。然而,为了讨好你的胃,我穷尽我在这方面的智慧,且不觉得时间流走的可惜。儿子在班上犯了错误,想要破罐子破摔或让母亲出面解决时,母亲的建议是,你,及你的同学,一起去向邓老师说明情况,求得谅解。如若不行,也要甘愿受罚,因为,是你们先违背纪律在先。

我没有把他培养成社会精英,但是,我交给这个世界多么可爱阳光的一个青年哪。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流露于柴米油盐与嬉笑怒骂,亦深藏于默默的守护与暗自的希翼。深爱,而不宠爱;温柔,而又坚定;希望,而不勉强。这是丁立梅教给我的爱孩子的方式。

那年的高考笔记

跑到楼下的储藏室,在破旧的纸箱里翻出了十几本高中时的日记,潮湿,泛黄,发霉,像极了那时的心情。

我真得很讨厌无休止的考试。它唯一的作用就是不断冲刷掉我的自信心。我像一只孤独的野兔,奔跑在荒原。好累,我想停下来。可是,后面有狼。

耀眼的阳光,灼热的空气,让我冷得发颤。我没有想过,我的18岁会在忧伤与孤独的季节中走来。这就是生活,是我不想要却摆脱不掉的生活。

我的心,都在一个本子里记着。朋友看了之后,问我,你没事吧?没事啊。我笑得眼里都是泪。

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征文大赛的评委义愤填膺地说,现在的高中生真是无病呻吟,牵强附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云云。我心里暗自想着,他是不是没有参加过高考,或是学霸,或不曾青春?青春里的忧伤与迷惘本就剪不断理还乱,何况被高考这匹狼追撵着的青春?

那时的我的文字,充斥着拼搏、苍老、梦想、绝望、忧伤、明媚这些词语。我一度不敢翻阅,没有勇气回望那一段时光。甚至在之后的很多年,仍会梦到高考,然后在梦中惊醒,冒出一身冷汗。

但我感谢那一段时光。它让我懂得,对于梦想,我们始终都应该是坚贞的朝拜者,没有什么能够比在青春年华里好好奋斗一场更令人幸福的了。

亲爱的小孩

六年前的冬天,儿子出生了。初为人母的我,欣喜与幸福之情自不必说。我早早准备好了笔记本,记录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儿子的身长、体重,几点钟喝了多少奶,大小便的时间和次数,欢笑和哭闹的神情甚至明知月子里不能久坐、用眼过度,仍半夜爬起来坐在床上或书桌前写日记。担心灯光太亮会影响到儿子的睡眠,还会故意将灯调暗。坚持了一年多,写了将近一个笔记本。之后,便懈怠了,偶尔写一些。再后来,就完全停止了。

两年前的夏天,女儿出生了。我又找出一个笔记本,开始记录。可是坚持了不到半年,又停止了。

偶尔我会翻看那时的日记。儿子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喊出妈妈儿子偷偷揪了一朵我种在阳台上的小花,自己找出了丢在床底下的弹力球,在菜园里陪着姥爷种菜、挖土豆女儿出生后我的喜悦,儿子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我和女儿的可爱模样,儿子对女儿贴心的疼爱和宠溺,两个小家伙抱在一起的温馨和甜蜜那些逐渐被忘却的记忆又慢慢浮于脑海,展现在眼前。

时光流逝,带走太多东西。困苦时的疼痛、挣扎,功成时的畅快、喜悦,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它们都将被流水一般的时光冲刷、稀释,变得虚无缥缈,恍若隔世。我们不妨提起笔,记录下花开的忧思与欣喜,心情的暗淡与明朗,成长的挣扎与展翅继而在梳理与回望中,让前行更加坚定有力,让生命愈加饱满充盈。

因为文字不会忘记,因为文字富有力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美文摘要: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想出去很简单,就跟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就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

其实,我想通了很多很多。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那个人类的心,永不停息的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还记得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件礼物么?希望。就算会质疑,就算会问为什么,那有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哭或者不安,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就是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解释或赏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201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铭。

关于这本书有一个帖子是这样评论的不要对号入座,不要产生共鸣。如果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仅仅因为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不过只是如此的话我还是更赞同书的序章里作者说的话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毕竟无论是什么事而言每个人的体会理解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受不同,但也尊重。

阅读感悟: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依稀记得还是高一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午,教室里同学们都埋头趴在桌上安静的享受着午睡时光,吊扇在头顶呼呼的刮着,为本像是蒸笼一样的教室带来了一丝凉意,趁老师不在时本就是靠窗坐的我悄悄地用窗帘把自己笼罩住,以此好让自己置身于阳光中然后借着阳光看书,一瞬间竟有了一种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错觉。风温柔的吹着,蝉此起彼伏的叫着成了一首天然的交响曲,而我轻轻翻开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叫一眼万年,而我也从没想到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那么大。

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另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当我在一步步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他们的想法后我渐渐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该被定义为是精神病?病的是他们还是我们?也许正如同主角在与一名认为四维空间生物存在的年轻人交谈时最后说的那句话一般:也许他们并不是精神病,他们可以称为天才,只是生错了时代。也正如同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申公豹说的一样人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你都休想搬动。或许他们从来都没有错,他们只是错在是那个极少数,因为他们是少数也因为他们想法的格格不入,所以于当下理论体系而言便是最大的错误。

不过说来也奇怪,小时候的我们明明总是想方设法也要与他人不同,长大后却害怕与别人不同,这期间究竟是哪里出了错误?

真正的世界这一章里便有一句话让我一直在反复回味思考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是啊,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允许差异的存在了?这到底究竟是谁病了?天才和疯子本就是一念之差,谁又能真的说得清道的明,我之所以还没疯不过也可能只是因为我太无知而已。

每一次翻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感受,一本书如果每一次读都能给你带来不同的感悟和思考那么总归是好的,也是这本书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个名为对心理学好奇心的种子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一直在成长,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了,它既不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也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他们的世界,甚至直到现在这本书我偶尔也会再拿出来翻阅,泛黄的书页透露着岁月的气息而这皆来自热爱。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最后我想用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尾,如果要问缘由的话也很简单,其实当我们纵观人类发展史时我们会发现,当初一些看似很疯狂的想法现在却也在我们的生活里得以实现,可是这些想法的提出者在它实现证明前也均被当做疯子对待,所以任何一个新事物产生时,任何一种想法被提出来也好,即使不喜欢但也请不要肆意抨击但请尊重,总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得更好,无论过程怎么残酷但是这就是人类发展史的常态。

所以从想法提出产生开始到实现证明为止期间无论会有什么样的牺牲都好,这都是必经不可逃避的道路。

当有些现象,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现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去学会尊重。

三观不同,但请尊重。

此书愿君喜。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别输在不会表达上》读后感2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上小学读后感2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