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 ——鲁迅与普希金之析。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 ——鲁迅与普希金之析 ”,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心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体现时代脉搏是中俄许多作家共同的追求。这种文学的共性给中俄比较文学提供了一个契机。
20世纪初的中国与19世纪初的俄国都处于内忧外患痛苦的转型期,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古老的俄国在万分不情愿中逐渐摆脱了农奴制,在向西方的借鉴与学习中向近代化靠近,俄罗斯文学也在艰难的蜕变中寻求新生,而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维新改良,孙中山、黄山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革命运动推翻了帝制,以西方民主,科学为武器的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承担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责任。在这种极为类似的时代背景中产生了两个代表着各自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鲁迅与普希金。
同样作为精神价值的战士、民族的儿子,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表达。用新的法去重整乾坤,在那个急需用法的年代里探寻着新生的文化,去催生一种新的体制。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情势,促使鲁迅对如何不致亡国这一严峻问题进行深沉思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促使鲁迅思考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体系,国民劣根性与民族振兴事业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社会弊病,促使鲁迅关注人的主体性,重新焕发人内心的精神锋芒,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西方人学传统(特别是个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鲁迅对人的价值和个体生命的自由予以高度重视。
在俄罗斯,普希金面对激烈的民族变革,探寻和追求着时代的出路。俄罗斯国家的命运,有启蒙意识的贵族青年与俄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俄罗斯妇女问题,俄罗斯社会演变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发展等重大主题均由普希金最先感悟并加以开掘。
对民族性的开掘: 鲁迅的批判与普希金的培育,同为民族之魂,鲁迅与普希金对本民族的精神都有着深刻的领悟,但鲁迅更多的是进行国民劣根性的探讨,在批斗中找寻挽救国民性的一剂良方,以拯救大多数思想有病的人们,拔除人性的萧艾,培养人性的芝兰。而普希金则努力张扬民族的希望,在理解中培养出理想的人物。
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被吃的历史,中国人在一治一乱的循环更迭中,向来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而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是生活在人间。在历史和现实充分的审视和深刻的痛挽中,鲁迅对在此土壤中生长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冷静而有力的批判。五四时期,因为雷峰塔的倒掉,他一面批斗中国人的十景病,一面斥责愚昧的民众的奴才式破坏。他赞美卢梭、尼采、托尔斯泰、易卜生等轨道破坏者,叹息的是中国很少有这类人,即使有,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
他感叹: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祝福》中身受封建思想毒害不能自拔的祥林嫂,《采薇》中喜欢制造谣言的阿金,他们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激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让人深感无奈之后的恐惧。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以民族整体与个体的自省为精神背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封建文化最恶毒的咒语的话,那么《阿Q正传》则把被以封建文化为根底的旧文明剥蚀一空的躯壳,活生生地显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自决能力丧失的人是什么样子。作品里包容了我们民族全部苦难的历史和在此基础上深厚的劣根性。
普希金出身贵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阶级日趋没落所产生的屈辱感,以及设法战胜屈辱以保全自己的个人尊严与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普希金在作品中高度评价妇女的思想境界及能力,颂扬她们的抗争精神。他认为,低估妇女的理解力或把她们排斥在重要题目之外,普天之下都是不礼貌的,他要凭借文学的力量改变古老世俗偏见。《奥涅金》中的塔吉娜最终成为整个俄罗斯妇女的圣像,她整个人仿佛用一块完整的原料塑造而成,没有斧凿的痕迹,也不夹杂任何杂质。她从一个纯洁、忧郁、在爱情上大胆得出奇的少女成为一个贵妇人,心中依然保持着感伤的小说主人公的怀念,对奶娘的深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抗。她的主要特征已不同于往日。诗人艺术地表达出对妇女优秀品格和才能的诗意的理解。
个性气质:鲁迅的无奈痛楚与普希金的纯洁平和。在《野草复仇二》中,鲁迅再现了《圣经》中基督耶稣被杀的情景。实际上,鲁迅同耶稣一样,被悬在不可战胜的虚空中。低头以沉默面对津津有味的看客们。对鲁迅来说,他所处的时代太残酷了,一切超前的思想和探究都因这残酷而显得奢侈,他能走出去,却割舍不下屋子里熟睡的人们。尽管他们把他当做可恶的惊梦者。先锋总是孤独的,他对时代的超越,决定了他的痛苦和煎熬,他的深刻决定了他的地位。
普希金浪漫而理想,基于他的平和,纯洁,尽管他主张改革,但却只是改良,而非革命。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渴望俄国社会制度改革而又惧怕民众革命的心理。他的改良是温和的。他的良方仍是人类心灵的善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民族性格与文化——《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民族性格与文化——《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如果问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毫不犹豫是小日本鬼子,从有了记忆之时就知道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这已经是国人的民族记忆了。后来上了中学,姐姐送了我一个松下的随身听(周杰伦的磁带攒了一抽屉),那会儿日本产品代表了质量,先进,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到了高中一边看着日本小电影,一边听着日本威胁论,对这个国家没有一点兴趣。一直到了大学,才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二战时为美国政府整理的关于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分析的调查报告,供美国政府决策参考。刚看到关于本书的注释时,内心触动很大,一方面对美国人把本子当小白鼠一样进行观察实验与分析感到震惊,好像他们在研究一个新的物种;另一方面佩服他们的科学态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对日本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靠主观情绪臆测。此书有一个重大的局限性,就是作者没有把中国和日本联系起来一起研究,这对理解日本文化与民族性是一个遗憾。

新渡户稻造博士在《武士道》中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与中国文化的渊源。虽然博士不断强调与美化“武士道是日本所固有的精神”,但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看了武士道的精神内核都会感到亲切与熟悉,孔孟思想和儒家文化是武士道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发扬了“古为今用,洋为日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如果考虑中日文化的差异,唯一的区别在于日本没有“中庸”。中国古代在关于阴阳、矛盾、冲突的认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和”文化,即中庸。日本从古代文化自西方侵略后直接过渡到现代文明。在《武士道》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切腹”的场景,舍生取义,以一种静谧、镇定的态度面对死的方式不是一日修炼能够做到的。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刀”的,这更多的是男性文化吧。

《菊与刀》这本书关于日本文化的阐述完全可以通过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因为作者本人创作时并没有去过日本。没有什么比电影更直白,在观看了大量的日本电影后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能这一点有助理解日本的女性文化。一方面日本色情电影的主角几乎完全以女性为主题,读书笔记镜头大多以女性为主体,而且这样赤裸裸的表现让国人感到新奇,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是消费主体(从经济角度),也可能由于女性如同纯洁的樱花用于欣赏。另一方面日本爱情电影中唯美、纯粹的情感故事与画面让人无法与任何色情联系来,关于爱情的忠贞与极致美好可能是由于社会中不存在这样的事物所以需要这样的精神慰藉而来,也可能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身存在对这样完美无瑕的情感追求与向往。中国的爱情影视作品少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性和爱是一体的,友情、亲情和爱情是不能分离的。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菊”的,纯粹而执着。

如果说《菊与刀》刻画了日本的民族性与文化(这样并不准确),那在关于“刀”的部分完全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中看到其灵魂,关于“菊”的部分恰恰反映出一个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文化差异。日本的文艺作品总是将性格与情绪发挥到极致,或恐怖,或美好,或压抑,或纯洁。。。都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用几何图形来形容两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圆形,日本文化是一个多边形,让我们总感受到棱角。需要明白的是每一个角都不是日本人全部,你能欣赏日本的文明礼貌,就要理解日本的残忍无情。

学会合作——《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学会合作——《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lfredAlder(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时期写的,出版至今估计快100年了,英文书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感觉英文书名更合适点,书中Alder就像一个长者一样,他用通俗易懂,简明生动的语言从生活的意义,心理与身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爱情与婚姻这十二个主题来阐述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点,从她听得懂道理后就不断地跟她说,你不是单独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们要学会互相合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这样我们既学了知识又不用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去补习;在家庭里,学会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处就是我们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也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面也因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学校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这个很好理解。这类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读书笔记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上完整地听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帮助我们避免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他所提倡的生活意义现今仍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是为人类的进步奉献,合作是必须的。作者:嬉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00字: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开始思索着自己内心是否有着这种自卑的存在,而已怎么能从自卑中变成超越自我。然而,在所有失败者——神经患者、精神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没有哪个人能从完成其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他们的成果也只有对其自身才有意义。

谋杀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药时,可能会体会到一种权力之感,但是,很明显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对别人而言,拥有一瓶毒药并不能抬高他的身价。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无论怎样,自卑心理总会存在有每个人心中,而那些表现出自信的人,只是较好的处理了自我内心自卑这一心理问题,所以,在此书中,我渐渐懂得了如何去更好的处理自卑问题,但愿在往日能更好的使自己自信。作者:陈伟武

鲁迅《奔月》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嫦娥与后羿的描写:“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无论是文言的《淮南子》还是白话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趣味性都不如鲁迅的《奔月》。干巴巴的神话传说在鲁迅笔下生发出无限的趣味。“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天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脍炙人口的鲁迅食谱,展示了嫦娥的小资情调以及后羿的酸楚无奈。

《奔月》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以《补天》和《奔月》两篇开始,这两篇小说的互相补充,犹如《呐喊》、《彷徨》的互相补充,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两篇小说中,《奔月》的心境比较悲凉,技法也较为成熟。小说取材于上古神话,但现实背景却是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气氛。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阅读《故事新编》时,我总是被书中的浪漫气息所深深吸引。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史实,在鲁迅的笔下却具有了独特的面貌,这是由于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故事新编》是作家对“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再创造的结果。作家笔下的神人、英雄、先贤、哲人都呈现出与历史文本不同的面目,这使得作品风格迥异于《呐喊》与《彷徨》,呈现出特有的“油滑”风貌。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是荒诞、奇异色彩。而这种荒诞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间结构的古今杂糅。比如在《奔月》中,本来处在遥远的洪荒时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后羿及嫦娥,却被置于了充满现代气息的世俗世界里:住的是奴仆成群的大宅院,吃的是拌肉的炸酱面,闲暇之余还会下馆子、打麻将。小说的时间错综交融,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

另外,《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是戏谑的、滑稽的。这种戏谑源自对象的错位。

《奔月》的主人公后羿,无疑正是这种分裂的角色。在中国的神话中,羿是射日的英雄,然而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终日打猎却一无所获,因而在老婆面前是无用的丈夫的形象。这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而且,在小说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滑稽。读书笔记同样,嫦娥,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小说中也被丑化成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爱慕虚荣,爱打麻将,因为食物单调而无法忍受,多少有些歇斯底里,不讲情理的世俗女子。琐碎的男子、势利的女子,这对“神仙伴侣”组成的家庭,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嫦娥对婚姻的不满,在小说中可以归结为“吃”—食欲的不满足。羿家的晚餐,总是“乌鸦炸酱面”。在传统文化的意义系统中,乌鸦是不详之鸟,而炸酱面则是中国北方通常的食物。“乌鸦炸酱面”既是他的家庭危机的信息符号,同时又是他们所处的世界匾乏、平庸性质的基本象征,对此,昔日的英雄丝毫无能为力。尽管羿很爱妻子,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去寻觅野味,但每次来到一块新地方,以为“至少有一两匹狐狸兔子”,却总是失望。好不容易射到了一只麻雀向嫦娥讨好,却被嗤之以鼻:“一团糟,不是全都碎了么?肉在哪里?”

《奔月》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对生活、生命的感受方式,是作家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而从这里我们得到的是作家对于历史经验的悲剧性的重复感与循环感。鲁迅这种深刻的意识表现在《故事新编》中,就是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痛苦思考,那种先觉者从黑暗中挣脱出来又掉进新的虚空之中的绝望之情。

可以说,整部《故事新编》就是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与反思。鲁迅在小说中采用解构历史的方法,将这些抽象化和符号化了的英雄、圣贤化解为一个个平凡之人,成为滑稽、荒诞的对象,从而呈现出鲁迅荒诞和虚无的心态——一种“独战的悲哀”的悲凉之感,英雄末路的悲叹。这就是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关于人生、历史的内心体验和中心感受。作者:水湄之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 ——鲁迅与普希金之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