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自毕业开始同计算机打交道,小说就不太看了的,尤其是爱情小说。大家都觉得编程难,可机器的输入输出总是可控,即使出了差错,也可以找到原因,时间长短而已,机器总是不会骗人的。小说不同,好的小说总也离不开人性,站在价值观对立面的人就像隔着整个银河系的两个星球,更别说人性的复杂了。写小说是比写程序困难的多的职业,读小说也不怎么轻松。电影荧幕里男女主角的一颦一笑容易捕捉,话剧舞台上人物夸张的台词和表演也容易共鸣,这样简单明了的视觉场景总是更吸引我。而小说截然不同,好的小说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体会细细琢磨,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场景,有些作家喜欢描摹细节,就要跟着他一点点丰富场景,有时作家忘记甚至故意不去交代,还需要耗费更多的脑细胞去补足。看一部小说对我来说总是消耗更多能量,看完又容易怅然若失。

《红玫瑰与白玫瑰》2.5万字,一共看了4周。中间在「振宝和娇蕊约会看电影」的地方卡了3周读不下去,心里想不过是花心的男人和空虚的女人的故事,结局无非在一起或不在一起,有什么好看的呢?写作课到底也是没白上,抱着探索超一流作家脑回路的黑客精神,昨天一口气把剩下的读完了,有点出乎意料,被隐喻、时空变形、通感加持之后一些沉寂的感官好像被打开,一些超越文字的东西从张爱玲的描述中涌现出来。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是一段三角恋的故事么?我想并不是。振宝从来没有爱过烟鹂,他的心中只有那一颗朱砂痣。那烟鹂是什么?是那个对的世界,那个他做的十分兴头的世界,那个他是绝对的主人的世界。爱情和理想,选一个吧。振宝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光明前途。纵然他是不甘心的,却有法子说服自己的选择是合情合理,之后努力在新的世界里扮演好人的角色。只是,白玫瑰仅仅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是日常的琐碎,是不甘心的妥协。而振保只能做一个不快乐的好人。

振保看着他手造的世界,他没有法子毁了它。……振保匆匆一瞥,只觉得在家常中有一种污秽,像下雨天头发窠里的感觉,稀湿的,发出翁郁的人气。……像两扇紧闭的白门,两边阴阴点着灯,在旷野的夜晚,拚命地拍门,断定了门背后发生了谋杀案。然而把门打开了走进去,没有谋杀案,连房屋都没有,只看见稀星下的一片荒烟蔓草——那真是可怕的。

如果没有烟鹂的背叛,振保大概会一直做一个好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绝对的主人。只是这一次,他不忍打碎的世界,他亲手搭建的世界,居然一下子被烟鹂击碎。主人的身份遭到挑战,对手是一个他瞧都瞧不上的裁缝。「有点伛偻着,脸色苍黄,脑后略有几个癞痢疤,看上去也就是一个裁缝。」。振保多年来的价值观被破碎了,遇到这样的事情,任凭他如何努力,也没有法子「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如果说振保开始堕落,倒不如说他开始释放那部分压抑的个性。这下子,他要开始做一个烂人,既然世界已经被摔碎,不如捡起这些碎片碾成粉末吧。

振保在床上睡下,直到半夜里,被蚊子咬醒了,起来开灯。地板正中躺着烟鹂一双绣花鞋,微带八字式,一只前些,一只后些,像有一个不敢现形的鬼怯怯向他走过来,央求着。振保坐在床沿上,看了许久。再躺下的时候,他叹了口气,觉得他旧日的善良的空气一点一点偷着走近,包围了他。无数的烦忧与责任与蚊子一同嗡嗡飞绕,叮他,吮吸他。

故事末尾,振宝用台灯把烟鹂打出屋子,「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得意之极」,可是振保打败的哪里是烟鹂,分明是那个「为了前途放弃爱情,生活变得索然无味,悔恨却无可奈何」的自己,这次他真的亲手碾碎了自己建造的世界,他哭了,不知这一刻他是否后悔当初离开娇蕊。也许心跌到谷底之后反而会达成一种超然,半夜被蚊子咬醒,那些旧有的善良一点点回来,烦扰和责任是选择白玫瑰的代价,而那只吮吸他的蚊子呢,你们猜,会不会一巴掌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我不喜欢振保这样的人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对他来说又有什么区别?从一开始他就是只爱自己的。他和娇蕊的爱情建立在他认为可以不用负责的基础上,这样的爱情轰然倒塌仅仅是时间问题,他和烟鹂更是没有半点感情。他压抑自我,隐藏自己的欲望,为了迎合别人的需求而改变自己,渴望别人的认同,在成为一个好人的同时也渐渐失去自我。可故事看完,不禁产生一种悲悯,也许振保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你我,全心全意打造自己的袖珍世界,做着以为正确的选择,却无法向运行程序那样得到反馈再修改输入。

小说的意义或许就在此,伟大的作家让故事中的角色活出自己的「人生」,从各种不同角度提供范本以供读者审视自己的人生和选择。「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的」,这话从娇蕊口中说出,想到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想必也是张爱玲自己的选择吧。作者:菟葵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200字


在情感世界里,更多的时候深情的总是女人,而短情的总是男人。

男人能把情和性分开,可以爱着一个人却睡着另一个人,而女性却很少做到。

世界对女性的要求远比男性要多的多

在新社会以前,要求女人做贤妻良母,生儿育女还得取悦丈夫,侍奉公婆,少一样都不行。

现在社会要求也是比男人多,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照顾的了小孩,还得兼顾的了事业。对男人要求少多了,不嫖不赌如果再能把工资交给家里,那就是好男人了。

女人不要为了男人做红玫瑰或白玫瑰,不要成为男人世界中的点缀。

我们应该活成自己的样子,努力挣钱,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不依附于任何人。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

我怀着对名师的崇敬,读完了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乍看题目,还以为是教育教学理论,其实不然,这是窦老师平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教育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像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在教学中,能成为骄人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作者:梁霄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这本书是在史铁生2010年12月30日出版的,第二天的凌晨,史铁生就永远离开我们了。本来,这是我们送给他的一个新年大礼,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与地坛》其实是史铁生送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现在,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重新认识史铁生,深刻理解史铁生。(摘自网络)——题记

暑假,又重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打开这本书,看到的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笑着的一张照片,照片下面是几行文字: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史铁生《永在》

史铁生是坚强、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双腿残废后,他无数次地思考过生死。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在想,如果没有地坛,残废后的史铁生该去哪里?他又将会去哪里呢?如果没有地坛,他去哪里找一个云淡风轻、无人打扰、宁静广阔的天地里去思考生死、思考人生呢?可以说,是地坛造就了一个作家史铁生。不!是他对生命的坚强意志成就了一个作家史铁生!不过,也幸亏有地坛,能给他一个安静的去处,一个安静思考的空间。这是不是宿命?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我与地坛》是忧伤的、安静的、孤独的,如果史铁生出了名之后,他的母亲还活着,该有多好!“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能亲眼看到儿子撞开了一条幸福的路,对有一个残疾儿子的母亲来说,这该是一件多么放心的一件事!这该是多么幸福!多么欣慰呀!儿子有了一条幸福的路可走,读书笔记他就不会思考死的事情了,它就能坚强地活下去了。这是史铁生的母亲对儿子的祝福和希冀。可是,生活往往不给我们想要的。“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儿快乐?……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她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我想让那些叛逆期的孩子读读这句话: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想对每一个长大了的人说:“爱我们的母亲吧!”

我想对那个长跑家说:“别人不在意我们,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你真真实实地跑了这一程,这就足够了。我们经历了,我们努力了,表面上的东西往往有时是虚无的,只有内心灵魂的洁净才能打动人心。”

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母亲,在孩子生日那天,请你郑重地把这本书交给你身边的小少年(少女),告诉他(她):生活是美好的,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可知的困难,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如何思考人生。

早晨,醒来后,推开窗,让夜晚的清风穿过窗纱,飘进厅堂,请你打开这本书;午后,当阳光暖暖地照进门槛,请你搬一张小椅子,坐在那儿,翻开这本书,感受它的温暖和爱;夜晚,当万籁俱寂,请你倚在床头,轻轻翻过一页又一页,和她私语,让此刻你的灵魂和文字交融……作者:姜明霞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关于本书:

本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身兼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双院士,不仅是生理学家,还在鸟类和语言学研究上取得过重大成果,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这本书是贾雷德?戴蒙德的代表作,开创了其标志性的“以气候、环境、物产、科技”等视角研究人类历史的模式。

本书的写作源于1972年他在新几内亚研究鸟类演化时遇到的一位当地知名政治家耶利提出的问题。耶利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为了回答耶利的问题,贾雷德?戴蒙德花了25年的时间写成了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系统阐述了为什么欧洲如此发达而非洲却如此贫穷?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不是其他形式?为什么跨越大洋进行征服和杀戮的是欧洲人和亚洲人,而不是美洲和非洲的土著?

贾雷德?戴蒙德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我们分析了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指出了以往我们所知的很多理论性误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先来讲一个关于欧亚大陆征服新大陆的故事。

1519年,西班牙人依靠先进的航海技术率先到达了秘鲁,开启了西班牙征服美洲的远大征程。当时统治美洲的是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印加帝国,西班牙政府的这次远征可以说是毫无胜算。然而,在最初到达美洲的那批人的大肆宣传下,西班牙政府对这个庞大帝国的财富越发渴望,于是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征服战争。

1531年,西班牙探险家弗郎西斯科?皮萨罗在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支持下,率领一支仅有168人的军队到达了美洲。虽然战争的过程曲折、艰难,但当时的印加帝国对西班牙一所所知,较低文化程度所形成的狭隘思维,使得印加军队在多次战役和决策中失误。同时,一场肆虐全国的流行病杀死了印加帝国皇帝及其指定继承人,导致了帝国内战。最终,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依靠骑兵和枪炮所形成的军事优势,在著名的卡哈马卡战役中取得了巨大胜利,顺利征服了印加帝国。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的原因包括:以枪炮、钢铁武器和以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性流行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简而言之,征服的秘诀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

那么,为什么欧亚大陆相对于新大陆有着如此显著的优势呢?作者从四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一是不同大陆野生动植物的差别导致粮食生产发展的不同程度。

二是粮食生产推动人类社会逐渐演化为国家这一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并在宗教的帮助下得以不断巩固。

三是粮食生产的发展和传播影响了文字、技术和病菌的发明和传播。

四是文字、技术和病菌影响了不同大陆上不同民族的胜负兴衰。

一、人类发展源于粮食的生产

粮食生产源于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人类驯化小麦、豌豆、橄榄以及绵羊、山羊,实现粮食生产是在公元前8500年的新月沃地。那么,人类为什么放弃狩猎采集,转而从事粮食生产呢?

作者的推断是:最早的狩猎采集族群在过去的13000年时间里,猎杀了绝大部分野生动物,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农业生产的方法、工具和设备,从而使粮食生产具备了物质条件。当获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减少时,他们开始一边狩猎采集一边种植粮食,并从中发现了对植物进行驯化可以获得的其他好处,从而逐步向粮食生产倾斜。同时,粮食生产推动的人口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粮食生产的必要性。

所以,粮食生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人类在就如何分配时间和劳动力这一问题上,不断选择和积累的产物。

一旦某地区出现粮食生产,邻近地区的狩猎采集族群要么被粮食生产者所取代,要么为了生存采纳粮食生产的办法。于是,粮食生产逐渐传播开来。

二、平等主义终于政府和宗教

粮食生产不仅使人口大幅增加,更推动人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进而组成了复杂的社会系统。人类历史从此遵循着族群—部落—酋长管辖地—国家的发展进程,从平等主义逐步过度到盗贼统治。

最初,无论是几十人组成的族群还是几百人组成的部落,都是一种非正式的、“平等主义的”政府制度,没有行政系统、警察部门和税收机关。随着部落人口的不断增长、部落与部落之间协作和冲突的不断增加,酋长管辖地在竞争与妥协中产生。

酋长管辖地在提供个人无法承办的昂贵服务,如灌溉系统、安全保护的同时,将实际财富从平民手中转移到了上层阶级手中——国家的雏形在此基础上产生。

与国家共同成长的是宗教。依靠宗教的力量,统治者维持其权威和统治,为财富转移进行合法辩护,在社会内部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避免人们互相残杀,并催生出愿意为他人牺牲的动机。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澄清一些关于国家的错误认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就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不需要任何说明。而实际上,直到1492年,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地区仍然是酋长管辖地、部落和族群的天下。

卢梭认为,国家是按照社会契约来组成的,人们在计算自身利益后,自愿废除其较为简单的社会。但事实上,较小的单位只有在征服或者外在的胁迫下才会放弃自己的主权。

所以,人类其实是为了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决策,以及基于经济因素和生存空间的综合考虑,才会逐渐选择中央集权。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实现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三、世界的角力始于文字、技术的发明和传播

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由于发明文字非常困难,文字最早仅独立出现在新月沃地、墨西哥和中国,然后以“蓝图复制”和“思想传播”两种途径,通过贸易、征服和宗教向具有同样经济结构和政治组织的社会传播。

所谓“蓝图复制”,就是对已有的文字进行复制或者修改;“思想传播”则是把创造文字的思想接收过来,然后重新创造细节。

不仅文字以这两种方式传播,技术传播也同样采取这两种途径。大部分复杂的技术都是靠“借用”而得到的,因为它们的传播速度要比在当地独立发明的速度快得多。

这里,同样需要澄清一些关于发明的错误认识。

人们常说,“需要乃发明之母”。贾雷德?戴蒙德却通过众多的事例告诉我们:事实恰恰相反。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从来没想过要用它来录放音乐。20年后,留声机因为可以用来录放音乐而被人们接受。1866年,奥托造出了第一台燃气发动机,但直到1885年戴姆勒才在此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台摩托车,而发动机用于汽车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伟大的发明家不过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了奇迹。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只是对从1841年到1878年的其他发明者获得的有关白炽灯的专利权进行改进的结果;在莱特兄弟的载人飞机之前已经有了奥托?利林塔尔的载人无动力滑翔机和塞缪尔?兰利的不载人动力飞机;在塞缪尔?莫尔斯电报机之前已经有了约瑟夫?亨利等的电报机。

四、历史的轨迹成于大陆轴线的走向

由于大陆轴线的影响,粮食生产以不同的速度从起源地传播出去,并间接影响了世界各地文字、技术和其他发明的传播速度。

从地图上来看,非洲和美洲大陆主要是南北向,地理和生态上支离破碎;而欧亚大陆轴线则主要是东西向,陆地之间不存在海洋、沙漠、高山等严峻的地理和生态障碍。

由于生长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欧亚大陆最早开始拥有粮食生产,其中心包括新月沃土和中国。东西向的主轴线又使得粮食生产和许多发明得以较快地传播到具有相同纬度和气候的其他地区。众所周知,技术具有自我催化的特性,所以最初技术领先的地区势必成要比技术落后的地区发展得更加迅速。

所以,欧亚大陆在开始时的巨大优势,成就了其自1492年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一系列巨大的领先优势,而其中的原因不过是欧亚大陆独特的地理条件,而非那里的人特别聪明。

接下来,再和大家分享一下作者关于野生动植物驯化和病菌的论述。这也是我认为全书最有趣的部分。

驯化中的安娜?卡列琳娜原则

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先决条件。野生植物的驯化奠定了人类粮食生产的基础,野生动物的驯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使得先实现动物驯化的人类在征服和杀戮中占尽先机。

那为什么我们驯化的是小麦、大麦和牛、羊,而不是其他?

贾雷德?戴蒙德认为,可驯化的动植物都是可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植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这就是安娜?卡列琳娜原则。

首先,野生植物的驯化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角力的过程。植物具有传播种子的专门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植物种子利于反而而不利于采集。被驯化的,都是发生突变导致缺乏这种机制的野生植物。

植物被驯化需要三个要素:一是生长速度快,二是易于被人工选择,三是人工选择的突变基因能够顺利遗传。

以小麦、野豌豆、杏树和橡树的驯化为例:小麦生长速度快而且产量高,而橡树生长缓慢,三四年才能结果。野豌豆生长密集,人类在采集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变异植株,而橡树生长过于分散,人类很难发现符合驯化需要的突变橡树。杏仁的苦味是由单一基因控制,人类将不苦的杏仁种植后,极有可能至少一半的杏仁是不苦的,而橡实的苦味则由多个基因控制,种下不苦的橡实,极有可能长出全是苦味橡实的橡树。所以小麦、豌豆、杏树被驯化了,而橡树至今仍未被驯化。

接下来再说说野生动物的驯化。

可驯化的野生动物,书中主要是指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具有以下特点:日常食物易于获取;生长迅速;适宜圈养繁殖;性情温和、不易受惊;喜欢群居并且成员之间存在完善的优势等级。

基于上述特点,人类在选择驯化动物时,淘汰了处于食物链上游的老虎、生长速度慢的大象、不易繁殖的南美小羊驼、性情暴躁的野驴、容易受惊的羚羊、不爱群居的犀牛。

正如圣马太所说:“被传唤者众,而被选中者少”。人类最终在全世界已知的148种陆生食草类大型野生哺乳动物中驯化了狗、绵羊、山羊、猪、牛、马、驴等14种,大部分有时仅仅由于在一个小小的细节上出了问题,就注定永远野生了。

所向披靡的病菌

野生动物的驯化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肉食、奶制品、毛绒、肥料、皮革以及犁具牵引动力、陆上运输工具、军事突击手段,还为欧亚大陆的人类征服新大陆带去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尽管这份“礼物”也曾经夺走了欧亚大陆上无数人的生命。

人类圈养家畜的行为,以及在实现粮食生产后,人类所采取的群居生活方式,使得原本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的病菌成功地转移到人类,并造成了大规模的传染病和死亡。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的流行病是在一战结束时杀死了2100万人的流行性感冒。时间再往前后退300年,黑死病曾在1346年到1352年间杀死了欧洲四分之一的人口。

整个近代史中出现的流行病,如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霍乱,无一例外都是由动物疾病演化而来。例如,麻疹、肺结核、天花病菌来自牛,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病菌来自猪、疟疾病菌来自鸡鸭。

在驯化野生动物的漫长过程中,欧亚大陆的人对家畜所携带的致命病菌逐渐产生了抵抗力,而这些病菌在没有实现动物驯化的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新大陆所向披靡。在接触过欧亚大陆病菌的土著民族中,死亡率至少在50%至100%。伊斯帕尼奥拉岛的800万印第安土著,在哥伦布到达后的40年后,就在地球上完全消失了。

如本篇开头写的一样,病菌在征服战争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威力。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率领600人登陆墨西哥,企图征服勇猛好战的阿兹特克人。尽管西班牙人凭借其军事优势取得了一定战果,然而1520年流行的天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近一半的人,最终西班牙人不战而胜。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源自同一祖先的人类正是经历了漫长的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才走到了今天。

作者通过这本书回答了耶利的问题:粮食生产以及社会之间的竞争和混合,产生了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直接动力——病菌、文字、技术,以及政府和宗教。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如同下棋,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小步都会折射出巨大的差异,而每一小步都受到了来自环境因素的影响!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