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 地图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朱偰其人——《温故》杂质读书笔记及感悟。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朱偰其人——《温故》杂质读书笔记及感悟,带给大家。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朱偰其人——《温故》杂质读书笔记及感悟:

读《温故》杂志,介绍朱偰其人。朱偰,字伯商,其父是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章门弟子。朱偰少年时即才华横溢。19岁在北大《国学门周刊》发表《五言诗起源问题》和小说、散文、翻译作品。1929年,朱偰北大毕业,选择财经专业,或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教授,写出一系列经济学论文,并一度在财政部为官。工作之余,他写出《金陵古迹图考》,《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三书。又完成《元大都宫殿图考》,《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北京宫阙图说》三书,在学术界赢得极高声誉。

49年后,由于经济学只能以马列毛为指针,不得不放弃。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等事项。

1956年,南京开始拆城墙。朱偰像梁思成一样大声疾呼,利用媒体、人脉挽救古城墙。其结果是,13座城门保住了中华门,清凉门(存城券无城楼),和平门,朝阳门,石城门五座。67里城墙剩余30多里,比北京要强的多。今日之南京还有古城墙不得不以朱偰为第一功臣。然而,这次事件的另外一个结果是:朱偰成了右派,据说是因为保护古城墙而成右派的孤例。

朱偰将乃父珍藏之善本,孤本捐赠国家,其余藏书及朱希祖未刊稿在文革时荡然无存。1968年7月15日,朱先生不堪忍受,选择了“自绝于人民”,时年61岁。

这是一份经笔者压缩了的朱偰生平。朱偰尚有大量著作、论文。尤其还完成了一部章回小说《玄奘西游记》。

这样的有才华的一个人,一个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如此贡献的学者,落得如此下场,除了悲愤唏嘘,我们还能做什么?笔者为之叹息者三。作者:胡为乎来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钱钟书小说《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初读《围城》,没觉得有多大意思。

但是作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接着读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

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几次自己乐得笑出声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曾有过爱慕自己的苏文纨,或曾有过两情相悦却因误会而分开的唐晓芙。

我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想着某天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两个人,走进婚姻,也能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我们曾经或现在,也是这样,对外人客气,跟家人生气。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以下总结的更有深度: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经典语句摘抄: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行。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牢锁的箱子,一般人总以为里面结结实实都是宝贝。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理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俩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作者:莲语斋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随遇而安》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最近刚读完《随遇而安》这本书,书中大多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类似于自传吧,但给我的感受是不同的。我看别人自传式的书籍,是把它当成一种借鉴与参考,虽然人生这道考题或者说游戏是没有参考答案或者再来一局的。

在某个相亲类电视节目上,我知道了孟非,当时对这个人并没太多在意,他只不过是众多的优秀主持人而已。但说我自己的感受,这个节目不错,我也比较喜欢看,主持人在电视上说的一些话也有道理,挺精辟,还给人一种屏幕幽默感,我简单的以为那只是为了配合节目而故意做出的效果。然而在我读完他的书之后,对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他的印象也就不是当初第一反应的样子了。

《随遇而安》,当这个字眼在我的手机阅读工具里出现的时候,我只是下意识地看了眼是什么书,作者是谁。我心里想,一个像他这样的电视人也出书了那就点开看看到底写了些什么,然后就把它看完了......

我们永远看到的都是成功者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成功背后的精彩故事,听到恐怕没那么容易,只有从他的书中看到。看到的是他人的故事,其实也是你的故事,因为你正在经历它,你会有种代入感,成为故事的主角,历经其中的精彩。

等到看完后从书中脱离出来,知道了人生并非是自己完全主宰,有一种驱使你成为某种角色的运气与力量在起着不小的作用,而这作用又是全靠自己的做为驱使的,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就由你做还是不做这么简单的两个答案决定。

书的内容就成了自己打人生这场游戏的NpC一样的人物,或许可以给你指引一定的方向——接下来我是要在原地不动,还是还需移动下地方,那里的风景会更好?还是更有价值?或许给你派发了个重要任务——从此你就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要做什么;再或者就是从中你得到了某些闯关的法宝——一些自己本来知道但从没用过的方法与醍醐灌顶般的醒悟......也许就只是一带而过,稍微添了块砖加了块瓦而已。

当然了,这些都要看书中的内容和个人的阅读维度来决定,你当它是别人编的一个很无聊的故事也无妨,因为到许多年后,一切都将是故事,就像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人看到黄金,就当它是钱财,而有人看到黄金,却会使它间接的成为财富,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自己有没有参与了这个财富本身——也就是怎样做。

好了,说说这本书里的大概内容吧。

作者的童年生活在重庆的筒子楼里,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灰不溜丢、碉堡一样终年见不到阳光,全家一起挤在三十平米见方的屋子里生活。沐浴过文革末期的风气,到了四年级时举家搬到了南京。

就如所有人对故乡的情怀一样作者对重庆的感情很深,这其中有江湖豪义,有对重庆方言的独特感受与对重庆美食的念念不忘。刚到南京虽然是住上了更大的房子,但与重庆相比不足的是邻居间的感情不像住大院时的那般亲了。

初三时参加了南京市的作文比赛,获得了记叙文类的一等奖。高中时期的作者理科成绩可以说是一塌糊涂,高二下学期进行最后一次考试复习时基本上课从不提问的作者有次终于鼓起勇气问了化学老师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环丙烷、环丁烷,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但得到的却是全班的哄堂大笑和震怒的老师:“不要拿这些愚蠢的问题来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这样的回应,从此作者也就从没开过口提过任何理科问题。当时虽然学习总体成绩不咋样,但是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作者可是得过许多名次的,这也为他后来参加工作历经艰难困苦的地理环境打下了基础。因为文理两科差别太大,和教学上的种种不足,对了,那时老师打学生还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作者来说是很灰暗的时期,不过从中可以隐约的看到作者以后大概是要往与文科相关的方向发展的,一路历经的种种总会与后来的事实相呼应。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所有在当时看似不顺或者说倒霉的事到了以后才知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真有命运的话,那命运是公平的,就如那句上帝帮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样。一切既是冥冥中的安排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因为某位作者的老师,作者没有上成文科班,从而考不上大学,因为如果考上了大学,那今天的作者就不是著名主持人了。当然,精彩的不是在他成名之后,而是之前。

作者也是和我一样,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所以自立能力都比较强,这点我自己还是感激这种环境因素的——我一直以为,一切存在我生命中的事或者是物,一定是为了将我成为我而来,或者说,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所有事物,都具有本质上的意义。而一切在你这完全没有了作用的事物,总是会不知不觉的离你而去。

虽然在少年时期我们都有过堕落时,作者书中有一句原话:“在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之后,我又和几个混混朋友玩在了一起。不过我本能的觉得,我骨子里跟他们不一样,虽然我说不出到底哪儿不一样,但我确信,就是不一样。”我当时就有一种作者的这种感觉,现在,我愈发的坚信,只要你是参天大树的种子,只要你有一颗清晰地头脑,就一定会长成大树,再厚的屋檐也抵挡不住。

作者在书里还有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期许,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我从到社会上打工八年至今,一直都坚持着这个原则,不到不得已,凡事靠自己。

回到书中的内容。

作者混了一段日子后,见到一个节目印刷厂在招工,而且要考试,当然,以作者的文化水平在一群工人中间是比较高的,此后就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印刷工,当时的作者心里想,虽然只是工厂,但毕竟是广电本系统的,先干着再说。

当时各方面都非常艰苦,寒风刺骨的天,作者开始上岗了。刚开始是调试与擦洗保养机器,用的机油与煤油如冰般的冻手,但却要无数次的与它们接触,北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户把雪花都刮到机器的旁边了。食堂距离车间有几百米,初来乍到的作者具体的日常规则都不知道,饭盒也没带,也没饭票但还好一个好心的女工热情的助了作者一把,给了他饭票,还告诉他食堂是不提供饭盒的,你别去食堂吃了,走十分钟有一家面馆,可以到那吃。我与作者雷同,也是到处遇贵人,也许这些贵人也是命运的安排吧,可能命运说:“让他在有困难的时刻出现贵人吧,不然,他成为不了他。”

因为寒冷与劳累产生的饥饿,一大碗热腾腾的面,作者三两口就“吸”下去了,都没怎么嚼。我自己就感受过这种饥寒交错的感觉,在脏乱的渔船上工作时,冰冷的海风呼呼刮个不停,只要有点温度都觉得是温暖的,连续四到九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后,无论对方是什么食物,都可以很香的吞下去。那时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感。而可惜的是,现在人们的幸福感要求高了,越来越感受不到了。我也是很感激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体验这种以前根本想象不到的生活,感受到了有时候,要求别太高,我们可以活的更好。

继续说书里的内容。

当时的报纸业很吃香,很多时候都要连续干三十多个小时,每干八小时休息两小时,作者说,印一次报纸,我就要在车间门口看到两次日出日落。洗澡的地方是个大澡堂,但每天满池子的水都会被染得黑乎乎的。可见当时的条件比我现在要苦三倍不止。但,一切付出终将会赢得数倍的回报。在此期间的作者还受了一次工伤,那是在擦洗机器时因为左右手没配合好,左手就被棉纱带进了两个缝隙只容得下一张报纸的两个滚筒之间,夹住了中指和无名指,大费了一番周折之后终于把手给弄出来了,棉纱和手指缠在了一块,指甲盖已经翻开,皮开肉绽的。作者的那种疼我也许能够体会,我在饭店后厨工作时有一次比较大的刀伤是锋利的菜刀一不小心就从食指指甲盖上边的这个关节处到三分之一的指甲都被切去,露出了白白的颜色,创可贴已经用不上了,鲜血哗哗的流,不知用了多少纸都抵挡不住这股洪流,然后是厨师长急忙找来了纱布与红药水才缓解了流血,最后休了一天假到外面的诊所重新包扎的伤口。当然,在厨房切菜受伤是很正常的,还有过许多较小的伤,其中的疼已经化为麻木了。

人生不会一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所以顺时不要狂妄,倒霉时也要心里明白,这很正常。优哉游哉,人生乐,坦坦荡荡,乐人生。作者:悟宇生

白岩松《白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白岩松《白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开始翻阅这本书,是源于对白岩松的个人人气,还有书名比较奇怪。

《白说》是白岩松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过去和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青春、幸福、信仰,在热烈的掌声中,央视第一评论员登上了属于他的演讲舞台。

对白岩松本书的观点有两个想特别聊一聊的点,也是非常贴近身边的所思所想所做。

其一,媒体人的责任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读书笔记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其二,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爱,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的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白岩松的“白说”,终究不会白说!

《盐铁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盐铁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盐铁会议第一场确立了会议的议题,政府官员代表对现行政策进行了解释,民意代表对政策的影响也进行了充分的回应,用餐休息后,双方紧接着就影响民间疾苦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前情回顾:

桑弘羊: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可以解决国防开支,有效调配社会资源,方便百姓生活,增加社会收入,应该坚持施行。

文学贤良: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国有企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农业生产,致使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困顿,应当抑制甚至消灭工商业,恢复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

会议第二场:力耕(下大力气抓好农业生产)

大夫曰:王者塞(掌控)天财(自然资源),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笔记:

这一段话,有理论支撑,有上古事例,有现实实例,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其实就是说有了政府的统一调度,可以让国库的钱财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知识点:“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意思是说:你看看,我这收天下的钱财集中到国库,可不是与民争利,只会穷兵黩武,全拿去打仗了,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山东遭灾,齐、赵闹饥荒那会儿,可全是靠这些钱才渡过难关的。

要是没有足够的国库储备,如果遭个大灾可咋办?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

笔记:

古代(比汉还古的古代…源远流长啊),人民纳税10%,大家按照季节去湖泊里打鱼、老百姓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出勤率100%,干上三年就能存一年的粮食,各乘以三,就有三年的粮食,大禹、商汤这两位模范领导就是这么干的。现在呢,老百姓地里长草也不拔、地也不锄,都出去打工挣钱,如果这样下去,就是把天下的钱都赚尽,最后还是吃不饱。所以说粮食才是生命线啊,古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吃得饱穿得暖,就算遭灾了也不怕!这就是诗经里描述的:家家粮食堆满仓,老婆孩子睡得香!

知识点: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笔记:

这次辩论主要是各说各的好,再说对方的坏。你说农业好,我说工商好。民间代表坚持进本退末,摆事实讲道理,深深鄙视工商业,从中可以看出文学贤良在宏观上的局限性,也能看出当时低下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政府走样政策的突出矛盾。

这一段可以看出桑弘羊开放的、超前的的经济思想:

1、“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条条大路通小康,要想富,可以先修路,也可以去种树,也可以多养猪,何必死磕去种地呢?黑猫白猫汤姆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两千年多前,这样的思想够野够牛逼!

2、“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这讲的就是国际贸易,现在我们的说法叫双边互惠,共赢,但关起门来都觉得自己赚了。拿我们的丝绸去换汗血宝马哦,划算不划算?古代丝绸之路到现在一带一路,被桑弘羊这句话讲透了。桑弘羊说,我觉得这才是诗经里描述的:家家粮食堆满仓,老婆孩子睡得香!

文学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故君子耕稼田鱼,其实一也。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窬而心不怍(惭愧),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乐终废其国。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鼲貂旃罽,不益锦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贵远方之物,则货财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

笔记:

以前搞工商业的人,都朴实老实扎实,没有奸商,从不缺斤少两,一双皮鞋能穿好几年。现在的工商业呢,欺诈、假货到处都是,动不动就是三聚氰胺地沟油,到处糊弄人,人心都坏掉了,还不知道羞耻,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长此以往,以后社会风气败坏,就没有老实人了。

至于你说的国际贸易换回来的东西都是高档货、奢侈品,中看不中用。以前桀就是喜欢搞这一套,弄一帮歌姬穿着好看又贵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在宫里瞎搞,骄奢淫逸,最后把江上都玩没了。现在你换回来的骡驴,不如牛马实用,鼲貂旃罽(稀奇皮草)不如我们的丝绸实在,美玉珊瑚、珠玑犀象,这些东西要运过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不能吃不能穿,您说没事整个大象玩干什么?上面喜欢这些稀奇古怪,下面就开始搞朋克非主流,社会风气就不好了。

知识点:“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要以俭治国,搞井田制度。简单地说,就是把一片平整的土地上划个“井”字,中间的那块是公田,四周八块是私田,一共八户人家,每家一户私田,各家耕种的时候也要集体耕种那块公田,公田里的作物归国家,私田里的归自己。

要恢复井田制度,这可以大动作,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啊,文学贤良可真敢说。

大夫曰: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者。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跖蹻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笔记:

要土地改革可不行啊,涉及的利益太广了。桑弘羊说从首都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些富庶的城市诸如北上广,交通发达、商人聚集、什么市场货物都有,这说明发家致富的道路多种多样,那些有才能的人能够审时度势找到商机,有智慧的人善于利用地理上的便利条件,还有的人能调动他人为他所用,这些都是聪明人。聪明的人不用干活,也过的好,不聪明的人只能靠劳动力过日子。都靠本事吃饭,有啥不对?所以,要使国家富裕何必一定要从事农业。让百姓富裕何必一定要用井田制的办法呢?

知识点: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文学曰: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商纣暴虐,而有孟津之谋,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当此之时,道路罕行,市朝生草。故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自古及今,不施而得报,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笔记:

国家治理到极致的状态是啥?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安愉这两个字,不就是幸福指数,人人从工作(耕地)中得到快乐。到这时不种地就没得吃,不织布就没得穿,人们都忙着劳动,也不会游手好闲,经商之道到那时也无用武之地了,人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么美好而纯粹…这样的生活,多少人向往,可是却难以实现…但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绝对是大智慧。

就这段辩论我支持文学贤良,毕竟这样的理想,这样桃花源式的生活我还是很向往的。

总结:古人的思想落后吗?一点都不落后!两千多年前就把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写清楚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层建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入讨论了,可我们到现在还整不明白…

喜欢《朱偰其人——《温故》杂质读书笔记及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