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800字,带给大家。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一爱一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一爱一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一浪一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一性一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一性一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一性一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竣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一性一,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一性一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竣。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一爱一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一爱一,一爱一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二)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一爱一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一爱一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一爱一。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一妈一一妈一;父母关一爱一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一操一心,对爸爸和一妈一一妈一,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一妈一一妈一要注意身一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一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一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一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一爱一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一爱一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一爱一的表达--炽一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一爱一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一爱一,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024 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024 读《我们仨》有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_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们仨》| 我们不断成长,然后不断失去

这本书拖了很长时间才读,想避过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热度。因为很反感一些事情,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全世界突然冒出一大批MJ迷,林肯公园主唱离世,周围突然窜出一大撮Linkin park的乐迷,伪乐迷与真乐迷混在一块,举行一场不虔诚或者虔诚的哀悼,以显示自己对偶像的尊重或者自己在主流的文化里的不孤独。

然而,杨绛先生并不需要这些。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她早就预见了分离,但她不孤独,她幻想着死去的亲人都进入了大鱼海棠里的那个异界,只是她不会像椿一样去唤醒死去的人,她静等着永逝的降临,期待着在那个海棠花盛开的异世与他们重逢。

所以,《我们仨》这本书里一次也没出现过“孤独”这个词,因为她总觉得,在一起,是美好的,失去了,有这些回忆也是美好的。

说到底,人生在世,就是不断成长,然后不断失去的过程。工作六年,我收获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所谓“人生经验”,还屡屡以传教这些为荣,但同时,我也不断燃尽自己的热情,不断消耗自己的洒脱,这些倒在其次,最可怕的是总会有一天,时间会耗掉我们身边所有的人。杨绛先生说:“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在杨绛先生的想象里,梦意味着不愿意相信的事实,船意味着医院,万里驿道意味着碧落黄泉,客栈意味着没有家人的住处。整个世界,所有人只是擦肩而过,即使相守几十年,也不过是沧海一瞬。

是否愈怕从此不见?不忍多写,只愿看客自己去读。

-写于2017年7月26日

全书无一点笔墨写悲伤,却能让天下读者伤尽心。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关于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二)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我们仨800字书评


有人说,感情越深,离别的时候就越痛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牵绊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等到失去了就晚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800字书评,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800字书评(一)

“书是无用的,有用的是阅读,阅读不是读书,而是在读自己书,只是人们读自己的媒介物。”在读自己的过程中,能领悟到别样人生,能经历一千种人生,能感受文学之美,更能与灵魂最深处的自己交流。《我们仨》是我与自己交流的媒介物,这本书不单是作者本人,还是文字和故事,都能给我带来巨大收获。

这本书的作者杨绛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读这本书也是因为作者。书与作者的性格是同样的细水流长,温柔亲切。作者写出来的书并不是在推荐她自己,书的主题也很明确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但我却不由自主地喜欢上杨老的文字,性格。可能现实中她没有我想的那么好,可能她没有她丈夫说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那样好,但我还是被她的文字吸引,被她的故事打动,也许,我喜欢的是杨老的人生。

简单说书的主角是一家三口,钱钟书,杨绛,钱瑗,背景是新中国初期,动荡不安,她赋予了书中人物生命。故事的最后,她送走了她女儿钱瑗,送走了她丈夫钱钟书,最后,安静地走了。三个人的一辈子短暂又不短暂,平凡又不平凡,是一个死别的故事,不是生离,我相信,他们仨还在一起。这就是杨老的一生。

整本书的基调是悲的,却无处不含优美,所以凄美;整本书的故事是苦的,却无处不含喜悦,所以动人;整本书的结局是伤的,却无处不含希望,所以让人向往。

“古驿道如同从尘世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黄泉路,那艘船便是丈夫锁住的311病房。”杨绛在照顾钱老的同时,也在辛苦地照顾着她女儿钱瑗,而她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这本书让我最感动的不只是他们仨的亲情,还有杨老的母爱。在杨老想到女儿做手术的痛苦和看到女儿孤零零的身影时,就描述成“我心上又绽出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可想而知,她心里又是怎么的痛苦?孩子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一个人的痛便是全家的痛。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她虽然很平凡,但作为一个母亲却十分了不起,她在她的身上掉下来四块肉,带我们长大,放弃了她教师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嘴上从不说累和爱,是啊,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在钱瑗去世的时候,杨老心里泪如雨下,钱老眼里也是灼热的痛苦,又怎能用一个爱字形容呢?他们的故事从一见钟情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经历了风霜,磨平了岁月,让读者潸然泪下。

体会对方的难处,保护彼此的自我,怜爱对方,珍惜彼此,才成就了他们真挚又美丽的爱情。对待家人像是对待朋友,展示最真实的一面和彼此的小心思,微小的举动和真心的话语,彼此尊重彼此珍惜,才成就了他们幸福且包容的亲情。

情感也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书也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有着一张张生动的面孔。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让我们珍惜当下人,珍惜那份真实的牵绊,保护好之间那些柔软的爱吧!

我们仨800字书评(二)

先生的《我们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读,再次翻开书页细细品读,仍是欢喜不已。《我们仨》一书,是在先生92岁时,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后所著。书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从柴米油盐一餐一饭,到字里行间书信往来,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哀而不伤、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让人十分触动。

先生在书里详细描绘了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便是钱钟书从远方回到上海,已经两岁的小钱瑗不识得自己的爸爸,想赶走爸爸。钱钟书调侃女儿道:“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没想到小钱瑗一本正经得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记得当时看到这个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连脾性都大有相似之处。

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从外地打工返家,和妈妈一起去接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几年不见,父亲还是老样子,我却一天天长大,记忆力却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记忆。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头发现父亲和母亲正手拉着手浓情蜜意,不知怎地,频频回身去分开他俩的手,死活不让他俩牵着手,至今仍觉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笔朴实却又华丽,带着老人特有的不紧不慢的语调,记记录她这漫长却有趣的一生,就连在外人看来有些许古板的钱钟书,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顽皮的少年。写剪活虾的那一段,活虾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张张地跑进客厅找钱钟书,钟书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以后这种事情我来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样感受到温暖了吧。

儿时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厨房做饭时,累得扶着腰喘气。外公以前从事木头行业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对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脚的椅子送给外婆。看着外婆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谓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杨绛是幸运的,因为有了钱钟书的陪伴,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先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最好的模样。

我们仨800字书评(三)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革命”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化革命”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化革命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800字书评(四)

书中记录了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大半人生,一起出国留学,有了孩子,回国之后。我真的从内心向往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之间单纯美好诚挚的感情,没有更妙的词来形容。一生与书为伴,一生不停不休地工作;既是工作也是爱好。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想象不到。

他们都能平静淡泊地面对人生,却又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即使再低调也无法让人忽视的才华。三人的相处即使亲人又是朋友,让人羡慕不已。虽是那个年代,保守的年代的人,却在字里话里感到情深爱浓。看到杨绛、钱锺书时,不免感叹:这就是遇到对的人的样子吧。

书香家庭,相敬如宾;却在对方面前又像个小孩子。三人相失于古驿道时,我内心悲恸。杨绛先生的内心是该有多么强大啊!她对人生的体悟是该有多彻底啊!一辈子相依相亲的二人都走了,将她一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世上,从此她便不再有家,随到处,只是客栈。

他们的女儿钱瑗的一生也困苦不断,但她都能顺利度过。她与父母的相处交往也是我所向往的。由衷地崇敬她,一个从小体弱多病的女子。

全书语言平静,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情节设计;完全是纪实。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杨绛先生的思念,越是记得详细,便越是思念。她没有想要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只是平静且深情地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故事。

杨绛先生起先不会做什么好吃的饭菜,钱锺书先生便和她一起“探索”,锺书先生身体不好,几夜不眠,杨绛先生便陪着他不眠;钱瑗在去世前几天的病床上,不可以讲话,在信中依然牵挂这妈妈吃不好饭…

我深觉自己不像个成年人,却也不像个孩子。

在这个被娱乐充斥的年代,老一辈人的品质更值得被发扬,相比那些没有营养的娱乐人、娱乐事;这些骨子里优雅坚毅的人,更值得我们去了解。

我们仨心得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要用到感言,感言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的范文,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我们仨心得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心得 篇1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管世风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杨绛夫妇一直低调平实,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曾写“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我们仨心得 篇2

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就应跟我们此刻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吧。

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期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用的书我是不看的。

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之前也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情绪影响的人。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留意翼翼的走着,每一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最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原先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一家人。他们都喜欢读书,都热爱工作,都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实实,我不曾感到他们觉得自我不幸。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

杨降先生多次在书中说锺书是一个不愿与人争辩、能忍耐的人,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锺书以前受到的不公与委屈。这些都是杨绛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护卫她的爱人。提及往日的委屈与不公,杨绛先生并未有半字恶语或辩解,她只是细细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释,我想也许她是觉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还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这样活着,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温暖和谐的家庭,不与世争,平淡一生。

我们仨心得 篇3

《我们仨》讲了一个温馨的故事,一家人的互帮互助,一个人对于另外两个人的思念,两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思念,体现出了一家人的互帮互助与亲情的温暖。

在看《我们仨》的时候,真的感觉像一本小说一样,不像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我们生活中不曾出现过的,但是其中体现出了一家人的互帮互助,足够体现出就算在人世间经历了世间百态,会到家中,永远都面对的是最温暖的亲情。

当三人中,女儿首先去世的时候,夫妻两人总感觉空落落的,心里也像少了个人似的,这种感觉确实不好受,所以会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其实是思念以前的他们,表明现在她也不是以前的她了,这也显现出了天下宴席,总有散尽,那时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情形早已不复,故人早已走远,而现在只剩自己独自一人,这种心情极其落寞,而这本书所能够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珍惜现在所有的亲情,而且还有对于家人一定要有的一种信任,都是在无论在社会上,在学校中寻不来的血浓于水的感情。

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我们的平安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他们也很享受与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当我们离去,他们会思念,会牵挂,会回忆,时而也会被以前的事情逗乐。我们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在他们离去之后我们也应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心得 篇4

《我们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二岁的杨绛,她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高中学校的一个小小阅览室里,我花一个下午的时间闷头看完了这本书,当时还处于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只觉读完书后的那个黄昏,似乎变得比往时更怏怏不乐。过了些日子,读了大学之后,买了这本书,上学,工作,换地方工作,书是要一直带着的',但不常翻。

其实书中并没有描述太多的喜与悲,杨绛似乎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描述他们一家三口从相距到分离的一生,痛苦和欢乐好像都跟笔者隔着一层,杨绛写她女婿:“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而几页之后,却已为逝者:“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写钱钟书跟阿瑗生病去世: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笔调静得吓人,所谓哀而不伤说的就是这种情绪。

关于他们的生活,两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青年相遇,结婚留洋,度过短暂的快乐生活,每天只需读书,研究如何做饭,跟散步路线,不久生下女儿,回国,遇到运动,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每天的日程变成挨批斗,扫厕所,下放农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所改善。笔者并没有控诉命运的不公,他们一家人对所遭遇的一切维持着知识分子最起码的体面,做牛鬼蛇神时不哀求什么,xx后权势来请,也不想搭理什么。只愿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相守,读书做学问。

在我心中有两个能称得上大家的人,杨绛是其中之一。我佩服她对万事万物的淡然处之的超脱,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周遭境遇高低,始终能保持真我,尊重真我,静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荣辱不惊,去留无意,笑看天边云卷云舒,静观庭前花开花落“.而用她翻译过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用我们仨里面的一段话来结尾: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们仨心得 篇5

说起来有点惭愧,初次了解杨绛先生的时候,是先生逝世的那天开始。我在跟风的情况下买下了这本书,从大四看到现在,才写下这篇文章。拿到这本书时,我瞬间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土黄的色的封面,简单的书名加作者的名字就是封面的全部,浓厚的古典简约的气息是本人最喜欢的封面风格。

初读《我们仨》,是在学校的时候,那时候挺多空闲的时间。先生叙述的语言看似平淡却又直击我的心灵,字里行间体现了她与丈夫与女儿之间的感情深厚。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先生笔下的女儿应该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而杨绛先生自己应该还是一个对生活和家庭充满希望和爱的年轻妻子才对。殊不知当我往下看的时候,原来那时先生年事已高,女儿钱瑗教授也已经是一个接近退休的大学教授了。在这里我发现原来,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一个孩子,永远都觉得是那么天真可爱,喜欢向父母撒娇。其实《我们仨》期初是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教授写的一些随笔日记,目的就是在自己病中写下家庭的回忆,结果只写下了五篇就离开人世了。

在书本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先生与丈夫到牛津后的那些小事情,结识的朋友,包括家人的一生是怎么开始的,书本都详细介绍了一遍。书中的内容着实打动了我的心,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似乎还浮现在眼前,每一句话都在告诉读者:我们家庭很幸福很平凡。但是这个家却在一瞬间消失了,先生的余生是多么寂寞。无法想象在丈夫女儿相继离开的日子里,先生是如何坚强的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思念生活着的。

如今,先生已经仙逝一年多,应该在天堂上找到女儿和丈夫,一家人重新在一起了吧~感谢你们一家人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希望世间所有家庭都能幸福美满的生活着。

我们仨心得 篇6

初识杨xx先生,是那段时间微信圈频频转发的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好洒脱,好骄傲,好自信!怎样的女子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先生?怎样的女子经历百年,与世无争,平静如水?我很好奇。

再次结缘,是侄女书桌上的《我们仨》。静静地躺在那,一袭浅咖色外装,上方隐隐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称,没有其他任何装饰,简单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朴素亲切。我很喜欢。

翻开目录,“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此书分为三个部分,一种淡淡的忧伤从字间缓缓流出。一个不平凡的学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记录,从两个人的相守相助,到三个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个人的孤独回忆。也许在杨先生看来,并不孤独,而是充实和温馨的回忆,那般从容,娓娓道来,平静诉说。然而,平淡朴实的文字却让我几度揪心,喉头酸涩,怎么也压不住眼泪的涌出。在连续三个深夜的捧书间,我更多的是以一个母亲、一个女人的身份来感受杨先生内心的情感。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从钱钟书先生生病住进医院开始,梦便开始了,并且怎么也梦不完。囫囵初读时,我还疑惑:古驿道是哪?怎么反反复复出现客栈、船?地点的变换让我摸不着头脑。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个房子里清静得只有自由的我时,才嚼出这梦幻与现实的代名词。船,钱钟书躺在船中,311号,种种信息表明船就是医院的病床。船缓缓而下,正寓意着钱先生的病每况愈下;而“我”在女儿和丈夫先后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尔停留且缺乏温度的客栈;古驿道便是来往于家和两所医院之间的路,是送走至爱的女儿和先生的过程吧?柳树的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花开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儿的生命在数年间慢慢枯萎,不正像杨绛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恋难舍吗?我想象不出对于近九旬的老者来说,这样的境遇是何等的无奈无助无力和残忍凄怆。多难哪!所以,在杨先生的笔下,在“我们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现劳累的梦、沉重的梦、疲劳的梦、哀痛的梦、精疲力竭的梦……看似虚幻,实则真实得可怕。这虚实之间,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愿接受现实,期待只是一场梦的心里渴求呢?文字没有刻意的遣词凿句,但字字能钻入你的心底,渗透到骨髓,让你体会到无法言喻的切肤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让你逐渐温暖起来。“……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又找到了百岁感言里的感觉:好满足,好骄傲,好自信!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一个真实的梦,第二部分是虚实结合,那么第三部分便是真实的再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点点滴滴:或奇趣,或温馨,或逗乐,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细流汇成长长的回忆和思念,感受得到杨先生对家的珍视,对家人的深爱。在我看来,最后的幸福回忆只是悲恸后的坚强,孤独的浓缩。然而,杨绛终归是杨绛,那份豁达和宁静,那份用百年经历参透世事万物的境界无人能读懂。

梦里,他们仨,不因散了而散了,三片瓣的花永远盛开在杨先生的心里……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范文


杨先生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小编整理了我们仨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二)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互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020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020(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org)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2020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欣赏


《我们仨》一书由杨绛先生所著,主要讲述了自己与先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三人之间平淡而朴实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我们仨读后感精选800字欣赏。

余读书不求甚解,匆匆读完,浅谈感想。本书乃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所做,述其家60余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杨绛先生以老人之梦启笔,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梦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个万里长梦,似梦非梦,以梦写实。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先生多次描述杨柳,多秃柳寒柳落叶,留人难留,想必伤心至极。

提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们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始黄落。我每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

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落满落叶,一颗颗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至亲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不过客栈尔。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后辗转法国求学,1938年回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运动、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直至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去世。不论时局如何变换,这个小家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读书和工作的热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没有选择逃跑。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文末悲恸,令人感伤。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读后感


这个月读的东西很凌乱,想描述这个过程,权当交上作业。我总不在步调,2月份轮值主席推荐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因为已经读过,所以当月果断放弃。当年读的时候我父母刚过世,却能读之泰然。记得其中冗长的开篇,是一个压仰的梦魇,暗合着末亡人陪伴至亲走向死亡的过程,而述说又极为冷静和克制,没有煽情点,刚丧失双亲的我,正在潜心炼就心如止水无风无浪无涟漪的境界,不想用什么轻易打动自己。

无论对这本书有怎样的热评,深不以为然,认为无非是书商在拿着杨先生一家的生世说事。后来读到读书群中赵丹当月的书评,目光曾为之停留。一个周末的晚上,走进了不二书咖的读书会,读的正是《我们仨》,不二群主山妮和慢读群主慢慢为大家倾情推荐。无矫情、不文艺!至此,线上有不忘初心读书群,线下有慢慢读原著读书会,一帮现实中的人,脱掉媚俗的身份,努力呆在一起,线上或线下附弄风雅,缔造文青心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桃花源。

于是,有了机会再读《我们仨》,此时,父母已过世8年,杨先生105岁,我已年过不惑而知天命,唏嘘时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恰好验证自己是否真练就了坐看云起宠辱不惊的金刚之身。在刻意地客观理性的阅读中,却突然读出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潜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感觉杨先生是在用文字和追忆做自我疗愈,而我不也是在用对现实的逃避和拒绝在做创伤疗愈,始终不肯承认生与死的距离,内在的小孩不愿成长,坚守地停留在过去,在那个记忆中完整的家里,我的角色分工只是父母最小的女儿,仅此而已。杨绛先生也如此,更愿意沉溺在她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里。能找到感同身受的点,我如释重负地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伪装,重新读懂她,像晚辈陪伴着一个老人,听她指指点点地唠叨过往,比如,从前的日子如何如何,生活是这样那样,还有曾经的那些人......老人虽然神色安祥,但仍会压抑地数度哽咽、恍恍惚惚中疲惫而悲凉,一旦激起美好的回忆,就会一心调动所有的感观沉缅在过去,而她提到的无数人和事早已是可怜河定无边骨,我默默地依偎着她,不时点头欢喜、低头啜泣、摇头叹息,保持了同频,哪怕明知道她是在躲闪着作选择性的遗忘,同时,对文中欲言又止的事件、一笔带过的人物,来了考据的兴趣,于是读书会成了民国八卦会。话题杂碎,比如,文中只提了一次的赵萝蕤,先比较一下作为校花,她、林徽因和杨绛谁更漂亮,再八卦钱钟书是否暗恋过她,又引申到太太客厅事件后林徽因和冰心的反目,还有赵萝蕤的丈夫陈梦家和钱钟书之间,两大才子互相的不服和调侃,刚感叹好一个江南才子钱钟书、上虞诗人陈梦家,又从陈梦家历经几次政治运动难逃命运的劫数最后惨烈而死,谈到钱和杨还算是侥幸和他们行为处事的风格,以及有所争议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试图从一些文章和史实中找到因果,杨绛说过,回国前读的书很杂,也读过很多苏联的书,这话就此打住,不再多说,背后的深意是什么?而文中在另一处提到的盛澄华,只描述了和他家交往的密切,如果单从字面上的描述来理解,只是一些家长里短的过往,略作考证,盛澄华早在回国前已经在国际上极有份量,是研究纪德的专家(法国人纪德和罗曼.罗兰,曾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高度礼遇,应邀到苏联访问,斯大林亲自接待,回国后根据所见所闻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了《从苏联归来》,被视为背叛),同在异国他乡,又是推心置腹的朋友,一起揣想回国后的生活和个人角色的定位,想来,思想上会互相有所影响。而杨先生在她96岁写就的另一

本书《走到人生边上》,更直白地阐述她的三观,由此可见,决意回国只是不想在外仰人鼻息,早就知道苏联体制中有一种存在感叫坐冷板凳,无疑成为最明智的人生选择。我们传统文化中向来倡导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儒家思想,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而钱和杨宁愿躲进小屋成一统,更像是闲云野鹤般的道家,哪怕是钱进入了毛泽东思想编译组,被喻为南书房行走,内心仍处之淡然,不以为喜,并更加离群索居。这是他们的选择,从结果上来看,无疑相对合理!

重读《我们仨》战线拉的很长,仅举此一例,是因为别样的阅读体验,相比感情上的同频,有了一点点考证和索引,在小事件中寻找历史的大背景,虽然只是皮毛。还有,这个月受群主强大气场的影响,上半个月读了《蒋勋说红楼》1-3册,下半个月读了《阿弥陀佛么么哒》(群主书评在先,不敢拾人牙慧),提前读了4月份的《皮囊》(以此支持自己,不剧透),在读的有《民国纪事》,着手要读的钱钟书文集《写在人生边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还参加了一次木心作品研讨会,在一片集体沉默中,我举起了单薄的手,虽然仅读过一本《温莎墓园日记》。絮絮叨叨地说了那么多,想起群主的感叹,没想到一个纯文艺的装B群,竟然能走到这一天,甚至还没解散!想起不二书咖的每个周末,一本书、几个人,只是想做点喜欢的事,取悦自己!想起以朝圣般的心情去赴木心之约,书友用欣喜的眼神,默默地传递,看,我们的城市也有了木心!想起曾经策划的芝罘湾畔.一城书香,600多老人、孩子、学生、行人,虔诚地举起了手中的书,在镜头前定格!慢慢地、慢慢地发现,很多梦原来都可以实现。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不知怎的,读杨绛女士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的味道。

看过《老王》,杨绛笔下的一个老实的三轮车夫老王,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病危时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床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终要报答大家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给作者送来了鸡蛋和香油。可是作者会错了意,留下的,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己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己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她后来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相信《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