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000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城市经济学》的读后感2000字。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城市经济学》的读后感2000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一直以来,我都很佩服两个奥沙利文。一个是斯诺克世界的天才罗尼奥沙利文,单杆147分史上最快;另一个就是《城市经济学》的作者,一直致力于经济学研究亚瑟奥沙利文教授。奥沙利文教授所研究的领域设计城市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政策,在《城市经济学》第六版中,教授为了充分展示近十五年来城市经济理论、经验分析和政策演化的最新发展,他推翻了前几个版本的写作思路,建立了新的城市经济问题研究框架,全面地反映了城市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书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奥沙利文教授严谨的治学风格、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诚恳的研究态度。令人读过之后不仅感叹,能条分缕析城市经济学的大小问题,让经济学变得如此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学者,真是让人佩服不已。

下面,为了和本月主题:问鼎房地产相匹配,就着重谈一谈读第2、第5篇时的感想与体会。

第二篇是土地租金与土地利用模式。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通过分析市区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

第六章讲的是城市土地租金。我们可以发现,近现代越来越多的高楼以飞快的速度拔地而起,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筑物高度总是在逐渐增加。在广州,典型的就是天河区珠江新城区域。西塔、小蛮腰,一个比一个高。目前广州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三百六十多栋,而去过苏州的朋友也都知道,虽然当地规定新建居民私有住房建层数不得超过两层,但是高层建筑仍旧是这座园林城市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高层建筑一直是城市用地的紧缺和人口增多的产物。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高层建筑的发展成了必然。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新旧楼区采光权的争端,消防安全问题、地面下沉问题和热岛效应等。等产量曲线(isoquant)描述了写字楼企业对建筑物类型的可能选择,高层建筑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以提高承重能力和购买垂直运输设备,因此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当土地价格上涨,企业将用资本替代土地,该过程被称为要素替代性。要素替代的一般影响是,它提高了写字楼的土地竞价租金额。这就意味着,当我们靠近市中心时,土地价格将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涨又会激励更多的要素替代,其结果是城市中心附近修建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剩余原理告诉我们,土地的竞价租金等于总收入中超过非土地成本的部分。为了应对高土地价格,在要素替代作用下产生了高层建筑。要素替代所导致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提高了土地竞价租金。

第七章讲的是土地利用模式。这一章里主要讲述了在现代都市区内,就业主要分布在CBD、城郊次中心和其他任何地区。这种分布使得就业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广泛地分布在整个都市区内,并使大部分居民在远离市中心的地区工作和生活。这一章节首先描述城市就业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然后回顾100年前城市的各种真实形态,分析城市转型背后的市场力量并讨论城市蔓延的原因及影响。

在书中城市密度一节,作者比较了世界若干城市的人口密度。让我惊奇地发现,广州竟然排在第三位,几乎与香港持平(而现实情况是,香港的楼房密度和建筑高度往往看上去比广州高得多)!但从整个图表可以看出,亚洲城市位于最前列,美国城市位于最末端。纽约是美国人口密度最密集的都市区,但它的密度仅为广州的1/7。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中国的购房者压力比美国人的大得多。美国政府的诸多政策鼓励大都市区以低密度模式发展,但同时美国也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房地产热比美国的更热,而多数中国人愿意去投资房地产的美国城市,或者说比较多中国人聚居的美国城市,当地的地产价格往往一路攀升。

房地产,除了土地及其产权外,其上所附属的房也是格外重要。在《城市经济学》的第五篇中,作者主要探讨了城市住宅市场经济学,并评估不同住宅政策的价值。第13章解释了为什么住宅不同于其他产品:住宅是异质品和耐用品,从一套住宅迁移到另一套住宅需要较高的成本。住宅市场的过滤模型解释了引起住房质量渐次降低档次以供应给收入更低家庭的经济推动力。住宅具有差异性,用特征价格评估方法研究住宅市场,可以发现决定着住宅的均衡价格的是以下几种因素:基础价格、易达性价格、面积、房龄、空气质量和学校。比如广州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中,同属于天河区的珠江新城地区的基础价格就比车陂那边的高得多。珠江新城位于CBD的中心位置,有江景,交通便利,许多大型写字楼也在那里(上下班方便)。车陂地区距离CBD则比较远,所以楼盘价格没有那么高,保障性住房福利房也选址在那里。当然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这样,也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譬如同一开发商的同一期的同属于珠江新城区域的楼盘,一开始价格都很高,但是后期发现,面向江景和小蛮腰的楼盘价格反而上升空间不高,这是因为小蛮腰作为广州电视塔,有高强度的辐射的缘故。另外,华附、广雅等学校附近的楼盘价格往往比较昂贵,这是由于广州按照地段分配原则升中学。

虽然《城市经济学》这本书主要是根据美国各大城市的情况编写的一本书,有些部分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城市经济的解释,但是仍旧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下面归纳一下本书中的城市经济学公理。城市经济学第一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城市经济学第二公理: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城市经济学第三公理: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城市一直是文明的摇篮,在黑暗中散发光和热。Theodoreparker我宁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待,也不愿在地球上热和一座城市居住。SteveMcQueen城市,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综合体。她们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对于房地产而言,是无可厚非的载体又是滋生罪恶的源泉。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2000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2000字

刘传坤 鲁高端会计行政事业三期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和思考,结合本职工作,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的感想总结如下:

未来预期作为产权 做好绩效考核工作

市场经济概括起来可以用两个词,即竞争与价格。价格的上下变动是在交换中产生的,而交换的前提是要确认产权。换句话说,明确了产权就能够进行自由的交换,在交换中才产生了价格。所以说,产权清晰是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特征之一。那么,绩效考核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激励员工做好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摆在我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公司刚刚成立,初具规模,虽成立不到半年,但已有十三家子公司,员工近50余人。如何在初创国企做好绩效管理,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单位内部的责、权、利不清晰,兼任问题存在,行政思维浓厚。针对这种情况,领导把绩效考核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考虑。在现有的理论体系中,无论是目标激励还是平衡积分卡管理,都不能照搬到我们的企业中去。经过认真的研究,并受到本书的启迪,现将我公司分三类进行绩效管理。第一类单位,即房产行业;第二类单位,即服务行业;第三类单位则是政策性企业。那么对于房产企业的考核,把团队对未来的利润预期作为团队的一项产权,即团队认为他们可以拿到的东西。把企业产生的税后利润作为基准目标,超过的按百分比计提绩效奖励。以团队缴纳的风险金为限额,按照税后利润与风险金孰低作为团队的绩效。日常考核侧重于管理指标,比如:内部控制、绩效考核、预算管理。将日常年度的平均得分来修正项目结束期的利润指标,最终算出团队的绩效。这一设计的思想来源于本书中的经济理论即"用人们认为他们可以拿走的东西"这一短语来替换产权。

在设计房地产项目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在承接项目的时候,对内外进行公告。也就是说谁来承接这个项目是透明的,只要有能力和实力,谁都可以报名。在选择项目的时候,要预测利润,衡量风险金,即参与者中报价高者承接项目。在承接阶段即引入竞争手段,在整个房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公司对其进行审计、财务监督、纪律检查等。项目周期结束后,进行清算、分配利润。

以上对房地产项目的绩效考核,引入了竞争机制、价格手段。即用市场的手段去解决绩效考核问题,市场手段的内部化也是受到本书的启迪。

泡泡法的启示

允许和鼓励空气污染源直接进行交易,执行机构并没有对每个烟囱的排放制定严格的限制,而是只要能在另一处弥补回来,就允许工厂可以在某处超限。他们设想,整个工厂上方有一个巨大的泡泡,只要控制向泡泡中的总排放即可。在这种政策下,工厂可以在其减排控制成本非常高的时候让排量提高;在控制排放成本较低的时候,再弥补回来。这样,就能降低到某一空气质量控制要求的范围。泡泡法实际上使企业可以买卖污染权,将污染权作为一种产权,用绿豆去代替,则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由上述问题,我想到正在从事的一项工作,即土地占补平衡指标的买卖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的买卖。占补平衡指标是指利用开发未利用地变成耕地,从滩区等整理出耕地,转移到城市。即城市周边的农用地变成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指标与计划指标相匹配。不仅完成了土地性质的空间转移,也完成了由富裕地区的财富向贫困地区财富的转移。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的买卖是指从农村,尤其是居住比较分散的空心村,进行拆迁、安置,如拆迁区为100亩地,安置区为40亩地,则节约出60亩地的增减挂钩指标。在农村增加的这60亩农用地指标,可以转移到城市周边,由城市周边的农用地变成建设用地,这样完成了由农村的土地向城市周边的土地的转变。占补平衡指标与增减挂钩指标这一制度的设计,进行了空间的转移,不仅由不动产变成了动产,也完成了由富裕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财富转移。无论是占补平衡指标还是增减挂钩指标,都是在国家规定的18亿亩耕地总理不减少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即指标的转移,相当于泡泡法中的"绿豆交易".那么如果把这两种指标抽象化为一个有形的东西,则可以用金豆来代替。当然,也可以用地票来代替。金豆、地票的交易实际上也是一种产权的交易。

以上无论是绿豆还是金豆,都是在一种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交易完成了空间上的转移,实现了产权的自由流动。污染源变成污染权,不动产变成动产,冲破了传统的思维,实现了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均衡。我相信,其他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用这种市场手段去解决。

交通秩序的启示

在十字路口,成千上万的人开着不同类型的车辆,川流不息,交通却井然有序。如果从高空俯视,我们看到的所有车辆是平稳有序的车流,高峰期的交通状况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巨大成果,而并非是混乱与无序。那么这种交通秩序,引申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我想也就是企业的秩序规则,换句话可以说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没有交通路线、没有红绿灯的情况下,人们开车不碰撞,那是人的素质决定的。如果车辆非常多,而又无交通信号、交通路线,再高的素质也会出现交通事故。在企业内部,如交通秩序一样,要设定流程图(如交通标线)。企业内部较大的风险提示,如同交通中的红绿灯一样。如果要维持企业的有序运转,必须设计出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内部制度和流程,才能使企业如同汽车一样,平稳向前。如果没有这套规则,也就如同交通中没有指示线、没有红绿灯,则需要交警进行指挥。即便由交警来指挥,交警也要知道交通的规则,否则会杂乱无章。就如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内控,则需要领导来指挥。即便由领导指挥,他们也要知道什么是内部控制,什么是企业运行的规则。由交通秩序来描绘内部控制的运行是非常恰当与形象的,也更容易使人们了解内部控制这么一种管理语言,便于内部控制的推行。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2000字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然而现下的经济学书籍大都晦涩难懂,这就常常使得读者阅读时感觉十分头疼,更不用说快乐、光彩和才干了。但是,今天笔者要推荐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又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快乐、光彩和才干的书籍。

这本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虽其所涉经济学知识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初学经济学者进一步了解经济学仍然颇有益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总会在自己的经济学概论课上给学生布置一篇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借此收集了生活中各种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与整理,便有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出版。

不同于其它经济学家用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等难于理解的形式写就的经济学著作,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舍弃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语句以及非专业人士无法理解的图表公式,而是采用通俗的语言并且列举各种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向我们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初入经济学甚至从未学过经济学的读者都能够看懂并产生兴趣。

这些小故事无疑都是源自生活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虽然其中的很多例子取材于美国,但中国也同样存在类似的事件和案例,这让我们读起来不至于感到陌生或者不知所云。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应用在在这本书里,就可以转化为生活中不缺乏经济现象,而是缺乏应用经济原理解释经济现象的心。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们司空见惯以至于常常忽视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作者在书中列举出了不少,这帮助读者去重新审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止于此,他还总是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向读者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常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掌握并灵活应用经济学原理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机会成本概念、成本效益原则、供求定理、产权明晰、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所有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原理。没有公式图表、没有专业术语,作者以一些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巧妙的进行了原理解释。比如在提到成本效益原则时,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室会亮,冷冻室不会亮?,对此,作者给出了如下解释:

首先,从成本方面看,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固定成本,它是不随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其次,从收益方面看,冰箱里有一盏灯会让人们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室的次数比冷冻室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室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室安灯比在冷冻室安灯更划算。

当然,成本效益原则也有例外。比如一个收入足够高的人不仅愿意在冷冻室安灯,甚至还愿意给每一层单独的冰格安灯。这个小小的例子很明显能帮助我们理解并记住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而不至于觉得它枯燥无味。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笔者眼里的经济学似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可恶可恨成了如今的可爱可喜。笔者曾经粗浅地以为,经济学只有一成不变的概念、各种各样的图表和怎么都理不清的一大串数字和公式;而这本书展现的经济学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着的,充满着千奇百怪的足以勾起好奇心的小问题和用许多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进行解释的答案。诚然,这些答案并非都是标准答案,有些可能无法让读者真的信服甚至觉得有些牵强,但就是这样才更加激起读者对经济学的探索,鼓励着读者亲身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答案。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来,经济学也是一门要历经实践去发现或检验真理的专业。

蒙田曾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而这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妙趣横生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弗兰克和他的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挖掘其中的经济学原理,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想要了解或者学习经济学的人一个福利。联想自身及身边同学,却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可以说是漠视了,更不要说是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大部分同学并不清楚最近的股市变化,不了解银行的利率浮动,也不知道今年政府又发布了什么财政决策细细思考,这也难怪总有同学小小年纪就常常感叹生活无趣,原来是自身平时观察的太少,思考的太少。

当然,随着大家学习经济学的不断深入,回首再看这本书会觉得它的理论知识过浅,甚至有些内容会模糊遗忘。但这本书的意义不会让笔者忘却,即它给予了一个在面对无垠经济学草原望而却步的胆怯求学者以勇气和希望,让这个求学者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光彩以及才干。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的读后感2000字


读了这本书《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的一条条长队,我们需要判断那一支队伍速度比较快;在选举时,我们需要决定投票给哪一位候选人;为了争取一份满意的雇佣合同,我们需要与对方讨价还价;为了获得理想的婚姻,我们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千挑万选在做出这种种决定时,我们有意无意地会运用一些经济学知识。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分成五部分,逐步深入地剖析生活中的经济学,包括:一、经济学的认识与思考二、如何解决简单的经济问题三、在真实的世界里如何体现经济学原理四、运用紧急学去解释世界五、怎样将经济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既有益又有趣的经济学。首先,提出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一种假设:人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选择正确的方式以实现这些目标。其次,弗里德曼列举了一个自己和同事关于理性选择的争论,从而说明为什经济学能起一定作用?接着,弗里德曼运用一系列实例,其中包括公园小道设计、男女卫生间选址规律、排队堵车等等,来说明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有意无意地会运用一些经济学去思考了。最后,作者肯定地告诉我们,每一事物都可以用其它东西来衡量。

第二部分价格=价值=成本:解决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在这部分中,Friedman从消费者方面的问题、生产者方面的问题、贸易的含义、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贸易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首先引入几何图形,形象地分析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即价值不一定等于价格。紧接着,Friedman运用曲线图形来说明边际价值的含义以及边际价值递减规律,从而引出消费者剩余。最后,分析电影发行商、影剧院、爆米花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了一个观点经济理论具有预见性。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Friedman运用数据、图形来分析生产者剩余与劳动供给之间的关系,传达了价格与服务成本的一致性这一理念。接下来,Friedman运用托勒密时代的贸易理论来引出价格理论,进而分析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共同影响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寻找真实的世界。在经济生活中,市场上相互间的交换大部分是自愿的,但是,市场仍然通过公司来达到协调的角色。那是因为公司,即厂商就像个人一样,同时以消费者和销售者两种面孔出现在市场上。而公司的目的是盈利,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目标,因此,垄断企业、寡头行业随之产生。此外,Friedman还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明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而机会则会增加理性选择的不确定性,即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再接下来,Friedman从分配的角度探讨了正义与公平的关联,以及生产要素对分配的影响。

第四部分替代伦理学:经济学家如同法官。在这部分中,Friedman解释了什么是效率?、政府应怎样去干预市场?以及市场失灵的情况。有效就是指通过同时改变两个或者三个变量使经济结果得到改善。由于市场常常是无效率的,要纠正无效率现象很困难,而纠正无效率的种种努力也很容易得不偿失。因此,政府应广泛地干预是市场,不仅仅限于管制垄断,或者试图提高效率,还应该调整分配与再分配制度。市场失灵是指一种现象,即个人的理性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比如说,公共产品问题,信件传递是由政府管理的,但邮局在人们没有贴邮票的情况下仍可以拒绝为其传递信件。

第五部分应用:常规和非常规。在这部分中,Friedman首先探讨的是政治市场,与政治市场挂钩的就是关税。他解释了立法者尽管理性,但仍然坚持征收关税的原因是保护夕阳产业。接下来,Friedman讲述了经济学在法律和违法中的应用,即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犯罪心理以及犯罪成本,进而论述了无效惩罚的有效性。最后,Friedman还谈到了爱情和婚姻经济学,即为什么人们会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而不是与自己兴趣相投,或是相互能取长补短的人结婚的原因。

弗里德曼的这本书确实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很多生活中蕴含着的经济原理。深入浅出的道理,教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制定合理战略、怎样才能够从容地驾驭生活。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篇一: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一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一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一精一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篇二: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日花了一天时间把《魔鬼经济学》大概看了一遍,很就不看书了。没想到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一本书,还是最近几个月来看完的唯一一本书,着实让自己意外。

看完后,首先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列维特是个很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我觉着他才是一个牛一逼一的旁观者,有数学思维却不表面运用数学,能够洞察人一性一。

刚看完时,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可是我想着想着就觉得有点不对。我是学计算机,为什么我半年没看完一本计算机方面的书,却在一天之内兴致勃勃地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难道我的兴趣不在计算机?再进一步想,我毕业这么久没有任何计算机方面的进修,也就是说我能保持我还行的技术能力靠的完全是大学里的基矗可怕了,我在吃老本,现在吃以前的,那以后吃什么呢?我该注意了,思考了。不过,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不过,我好像是突然意识到了点什么。。。。。。

篇三: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篇四: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下面这些命题作者都用一些数据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姑且不论这样的方式是否是有效的)

1、美国的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成绩好看些,往往会在试卷评阅之前进行私自修改;日本的相扑运动里面的相扑运动员为了自己的排名在关键局一般会相互作一弊。这是作一弊的案例。

2、3K一党一的人和房地产经纪人一样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利益最大化。所谓专家经常滥用一些数据来恐吓大众以达到目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放心的对他们的研究数据进行怀疑。

3、毒贩的地位和收入都是极其低的,他们的危险也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在贫民窟里面贩一毒并不被当成是一件可耻的事,加之生活贫困,和很多有明星梦的人去好莱坞,所以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做到贩一毒集一团一的高端,所以不愁没有人贩一毒,所以贩一毒的人待遇很差。

在这里作者举例说:为什么一个一妓一女的收入会比建筑家的高,因为想做一妓一女的人少,相对供给比建筑师的相对供给就少,而需求也可以这样说:一妓一女不需要建筑师,但是建筑师不一定不需要一妓一女。

4、美国的犯罪率为什么在前几十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犯罪分子的减少作者把这个归于堕胎合法案的通过。因为想堕胎的母亲大都是来自贫穷没有受到很好教育的未婚群体,如果他们将孩子生下来,对孩子的教育肯定不是很足,这就增加了潜在犯罪的数目,但是堕胎合法就降低了潜在的犯罪人数,这个影响当然是由在法案通过后的几年、十几年的数据得到的。

5、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结论就是不要完全相信那些专家的话,因为当你读足够多的专家的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大部分观点是完全相反的。父母对孩子确实有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于做父母本身的人品,至于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则是次要的。

6、一个人的名字对他的一生有影响吗?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的,这还是要通过他们的父母实现,当一个父母给他们的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他们多半是寄予某种希望,当然他们也会为这种希望而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

作者还分析了美国白人和黑人的取名,由于种族对立依然存在,所以在取名字时是收到影响的,黑人想在黑人区呆下去最好是取明显带有黑人特征的名字。底层的阶级取名一般倾向于想高层人士学习,所以当那些名字被底层人士普用之后高层人士一般会创造出新的名字。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蛮好的,同类的书籍在市场上其实是很多的,就是研究一些比较切中实际的问题,尽量多的找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当然一切大都要回归到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正常心里,基于此作出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符合我们的现象。

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1、尽量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要急于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话,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当然一定要是准备的数据。

2、做经济分析的时候,当分析和数据或者现实不一样的时候,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换一种相反的解释,或许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或许当人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人们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

篇五: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魔鬼经济学》是我在地铁口的书摊上买的,当时也是贪个小一便宜。回家打开书一看,原来是盗版书,满篇都是错别字,好在还没达到影响理解内容的程度。看来小一便宜不能占啊!

《魔鬼经济学》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他和其它教材型的经济书相比,知识方面介绍得并不广泛,但娱乐一性一更强一些。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是讨论了几个独立的很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比较差、人在什么环境下倾向于撒谎、3K一党一是如何组织的、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等等。

虽然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所有的话题都在试图传递同一个思想:有些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它却是另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已:真正的更本质的原因往往是隐藏在其后的,也许是你从来未曾想到过的。

在这本书讨论的众多话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关于黑帮成员是如何分赃的那一段。我是一个俗人,所以一看见和收入、分配相关的内容就格外兴奋,记忆力也仿佛好一些:)。下面,就以讨论影响某个人的工资水平的因素,来作为这本《魔鬼经济学》的读后感吧。当然我们讨论的将是在美国的情况,这比讨论中国现状来得安全。

一个人的工资收入首先与他从事的行业有关,不同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距远远大于行业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才有男怕入错行这一说。

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职位数量少,求职的人多,工资就低;否则就高,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深入一点分析,有四个因素(这四条是《魔鬼经济学》中给出的)会影响到某个行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让人产生的不快一感、以及市场对这个行业所提一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用这四点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一妓一女的平均收入比程序员还高(《魔鬼经济学》上给出的例子是建筑师,不过程序员更贴近我的生活啦):①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梦想着自己长大后去当一妓一女,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较少;②一妓一女的技能是要在非常具体的环境当中才能磨炼出来;③一妓一女所从事的工作让她们感到很不愉快,这份工作有潜在的威胁,并且她们很可能会因此失去获得幸福家庭的机会;④想找一妓一女的服务的人远远多于想找程序员服务的人。以上几点就导致了相对于程序员来说一妓一女可能是供不应求的,因而一妓一女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较高。(美国情况,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

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垄断存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都被一个叫做工会组织所垄断。雇主必须同工会协商讨论工资的高低。而全国只有一家工会,是绝对的垄断机构,可以在谈判中占尽优势。因此,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服务的工会,就能大大提高工资水平。

同一个行业内,个体之间也存在工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个人的业务水平不同,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同,所以想要提高收入,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还有一个因素,是由于每个人对工资的期望不同引起的。这一点是我在读《经济学原理》中解释价格歧视一段时突然领悟的。

篇六: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前些天王小岚发我一书:《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曾经大热,为一位年轻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与一位自一由撰稿人合著,非常轻松易懂,是我所阅读过的(虽然样本极少)最好读的经济学相关书籍之一。

既然如此轻松好看,便意味着信息量或者信息难度/深度的有限,作者自己也指出该书初版时的一些反对声音,有些我也同意如有人指出该书有着明显的模糊不清的风格;还有人说在关于犯罪率下降的章节作者显然太不谦虚。还有更多的反对集中在没有明确的统一的主题,对此我没有太多想说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是否会对作者的研究价值产生本质影响,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本质上,只是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人让人想到哲学家。至于连贯与否,对于一个喜欢不断尝试提出新鲜问题的好奇者来说,并不十分重要,除非这个好奇者碰巧是逻辑一爱一好者。

而对于先前提到的两种批评,我认为都有证据支持。

首先,虽然作者在课题研究时大量采取了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这是经济学实证化的强大工具和支撑,但作者在下结论时常常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过于武断,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当然,客观地看,这也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采取实证科学做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损失,可视为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机会成本,可不幸的是,当这种机会成本以否定人们所熟悉的观念,即以否定传统智慧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出来时,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适(如作者证明了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犯罪率急剧下降是由于很多年前堕胎法的通过,势必引起了保守主义、基督徒的反感。)当这种不适感具有普遍一性一时,这种理论就有可能被视为武断、无理,甚至是谬论。话说回来,在这里,当然,作者并没有在价值判断上引起我个人的反感,尤其当我考虑到他经济学家的身份,但是,正是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一名科学家/学科的深入研究者,作者并没有展示出充分的客观一性一。回归分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控制变量法,是将经典物理学/数学的方法引入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分析中,然而众所周知,作者更知,社会经济问题是无法做到完美的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或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首先是建立在不完全和不确定一性一的基础上的,确定也是在有概率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谈论;相关,由其定义可知,区别于确定的函数关系,变量间的相关虽可量化,但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全,其可靠程度也大相径庭,但总的来说,没有社会统计是真正完全的。统计学是一种不可放弃的强大工具,但如何把握太重要了,经济研究中应努力防止被统计牵着鼻子走。因此,经济研究,必然要求经济学家时刻保持客观一性一和谦虚不过考虑到此书面向大众读者,那么,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也可以容忍,但这又是机会成本,即以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的代价换取更多注意。

读后感《《城市经济学》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