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儒林外史有感 > 地图 > 读儒林外史有感,儒林外史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
读儒林外史有感相关栏目
读儒林外史有感热门栏目
读儒林外史有感推荐
读儒林外史有感

(共 5162 篇)

  • 1、 写作借鉴:我读《儒林外史》有感汇总5篇
    我读《儒林外史》有感【篇一】

    《儒林外史》通过描写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人性的黑暗,但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也会出现善良的人。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匡超人。少年时期的他孝顺父母,照顾病重的父亲,细致入微,他刻苦学习,在深夜挑灯读书,每天只睡一个更头。他的勤奋也是他能够被别人赏识的原因。但是社会是会改变人性的。在他结识更多人后,品行受到污染,那些已被那些衣冠禽兽的人同化,至此堕落。这也是书中令人痛心之处。

    我读《儒林外史》有感【篇二】

    古代科举制度,既是选拔人才,又是毒害人才。范进,周进等人年老心却不老,没有钱也要筹钱去考试,万一中了呢?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但是如果范进遇上的不是周进,他的余生就要在胡老爹的毒舌、生活的摧残和贫穷下度过。再想想如果范进不坚持科举考试,半路去做个生意,可能已经腰缠万贯了。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坚持科举考试,真的有朝一日,步步高升了。

    每个坚持科举考试的人都能遇到周进吗?答案显而易见,不可能。那么老年只能在痛苦中度过。由此,科举制度的坏处也突显出来。

    我读《儒林外史》有感(篇三)

    《儒林外史》是我自阅读以来接触到的第一本讽刺小说,作者在极大程度上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迂腐。

    在本书中,作者吴敬梓用了朴素幽默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一桩桩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无论是清明廉洁的王冕,是热衷考试的周进,是喜极而疯的范进,还是逐渐堕落的匡超人,都带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风暴,令我不禁想要去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去了解那段历史中每个人物的故事。

    当然,此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思想方面,作者更是在景色、外貌、动作、语言、形态等方面的描写,让我眼前一亮。

    我读《儒林外史》有感【篇四】

    我读《儒林外史》到现在,已深深感受到了封建吏治的腐朽,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对文人学者的迫害。觉得作者笔下的读书人尤为可怜可悲。

    例如周进、范进等人。科举制度虽然深深地腐蚀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认为踏入仕途就会有锦衣玉食随之而来,因此一心痴迷于中举,麻木不仁,迂腐不堪。但从另一方面想,周进、范进本就出身低微,穷苦不堪,科举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其本身是一种最公平的改善现状、出人头地的方式。只是由于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最终导致科举制度成为了文人学者的毒害。

    我读《儒林外史》有感(篇五)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由吴敬梓所写。这本书一共56回,展示了封建科举下文人的种种心态,深刻揭露

  • 2、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优选范文)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而优则仕?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从黑发少年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秀才的周进,考了几十年终于中榜,欢喜发疯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比比皆是。由此看来,说封建科举制度残害人心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记得王国维说过,读书分为三个境界:第一阶段是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奋斗的过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第三个层次九十登顶之时,成功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封建儒林中,那些一心只为求取功名而读书的士子们,第一步就走错了,因此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悲剧。

    荣华富贵之门?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饮食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吸收,吸收养分转化为自身的力量,促进自身生长。可惜的是,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吃的过程,而忘记了吸收和内化。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从中汲取半点营养,更别提实现自身价值了。书对他们而言,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自学成为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

  • 3、 读《儒林外史》有感(读后感范文)

    读《儒林外史》有感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引首词:“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这词中抒发了作者功名富贵谁能看破的一种感慨。在《儒林外史》一书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一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和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作者也满怀热情地描绘了一些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黑暗的时代:明朝时期,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最终逐渐在黑暗社会中腐蚀,例如五十多岁仍在应试的范进。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我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这些答案在当时都是对的。他们目光短浅,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经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了。说到范进,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的周恩来先生。在我看来,周恩来先生是一位志向远大,热爱祖国,又勤奋的人。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华何愁不崛起呢?不过,《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相比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这个人物总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因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几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从品质来讲,他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话说回来,什么东西让“读书人”如此痴迷?它就是科举制,一个从隋唐时期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人以治国,到明朝成为“读书人进步的阶梯”,这其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个大泥潭,进去就很难再出来了,就连现代人都不一定。幸运的是,这种制度早已废除。现在,我国

  • 4、 读《儒林外史》有感(精选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 5、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五篇(优质范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大全1000字1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儒林外史》说白了,讽刺了那些麻木的,只顾私利的读书人,嘴上说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好像真是一帮文质彬彬的世外高人,定睛一看,满纸的“利益”二字。其实他们错了吗?并没有错,他们为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奋斗,何错之有?那吴敬梓为何要讽刺这帮儒子呢?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好“度”。

    这没有“度”,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往大说,没有底线;往小看,把公民看得过重。客观上来说,“度”很重要。举个例子,怎么区分好人和坏人呢?就看他有没有做人的“度”,有度者善,无度者恶,恶者,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就如儒子。辛公“爱上层楼”赋新词,儒子欲上层楼求得功名,反被功名所误,他们游离于“度”之外,早晚会毁掉一生。书中潘三爷,进了大牢,连提携上来的匡超人功成身就后也置之不理,算是“乱余生”的典范。那再来看匡超人,他也代表了一种人,年少家贫,孝顺好学,当枪手到当出了名,做了贡生,后来更是专为贵族子弟教学,功名磨去了他的知恩图报,他是有能力救出潘三的,但他怕落下话茬,影响前途,坚决不救,转头不见。可能有人会谴责他,但谁又不会是下一个他呢?

    须知,凡是追求身外之物的路上,不只坎坷是磨脚石,小小的成就也是荆棘,若不小心碰到,可能会万劫不复。来到现在,仍有“度”,叫做法律,而现在的贪官、恐怖组织成员便是恶者,前段日子热播《巡回检查组》就反映出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犯罪,不然怎么说互联网对一切都是有利呢?这就说明,无度者的手段是与时俱进的,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层楼。

    追求目标到了沉迷其中的程度,“度”只是间接被影响的产物,与其说这是在疯狂寻找那金光闪闪的古塔,不说是疯狂在自己身上加上枷锁。愈痴迷,枷锁愈沉。所以做任何事都最好不要抱太多利心,要做成功,也不要陷入其中,迷失自己。就如书呆子,是读书读陷进去了,这与勤奋并不矛盾,只是又是一个“度”的问题。

    至于贪婪,与上面所述也略有不同,虽然同时无“度”,但有明确目标的人与没有者定是不同,贪婪者是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圆环式扩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有明确目标的人,则是链式递进,相比而言,贪婪者显得更加可恨,更加无底线。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问,何为欲望?为什么同为儒子,有人可坚守本性,如庄绍光,有人却无法控制地走入深渊,如匡超人。因为欲望,它是一味烈性药,每个人都需要,但剂量适当便

  • 6、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例4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例4篇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例4篇

    翻开《儒林外史》读完之后感觉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着古代社会的剪影。只是人、事、物、时代变了,但人有的丑恶本质依然没有变,不禁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而

  • 7、 读儒林外史有感范文400字范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

    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范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

  • 8、 读《儒林外史》有感范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写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还带了几本书去看,一阵大雨过后,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于是他开始画荷花; 一开始画得并不好,最后越画越好,最后以画荷花为生,奉养母亲。王冕坚持不懈使我大受启发,使我想到了上学期所学的一篇课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启示》,讲 了水滴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头。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 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是一部激励人上进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好书,它能让人看到书中现实生活中的邪恶,深刻批判了与科举制度互为表里的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它是一部章回体的白话小说,使人看到地当官者的心灵险恶,以及了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命运。

  • 9、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1000字(优质范文)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作品并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史,而是摘伏发隐,透过生活细事揭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初读《儒林外史》时,体会着作者为那些被功名利禄所笼络,自甘堕落的士人群体的痛心。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世人皆说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胡屠龙的趋炎附势,对他们嗤之以鼻,可谁又曾想过他们其实也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皓首穷经,是古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并引以为荣的人生盛事,致使一大批人一味追逐功名利禄,忘了自我。在封建社会,世人的观念中,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才是光宗耀祖、造福后代之举。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作为一名数考不进、年过半百的老秀才,家里穷得没饭吃,他却手足无措,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老半天仍未能卖出。用他老丈人的话来说,范进就是“现世宝”,一心只为功名利禄,读书对他来说,仅是一块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砖。只知道读书的范进,他的思想被禁锢,灵魂被束缚,没有什么实用的本领,饱受着“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舆论的压迫,连自己家人的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对社会的贡献了。而在封建社会,很多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而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如果范进没有中举,他将何去何从?他可能还会在科举的桎梏中挣扎下去,直到死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人范进无地位、无背景,从幼时开始一学,从二十岁开始他艰辛而曲折的科举之路,经过34年的折磨摧残,中举后喜极而疯。一旦中举,何等风光,以胡屠龙为首的这类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想通过“攀高枝”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当范进穷困潦倒时,这些趋炎附势的丑陋嘴脸去哪里了?看上去滑稽可笑的范进,也有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他告诉我们矢志不渝的坚守是具备可行性的。在漫长的质疑和奚落中,范进承载着巨大的精神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用一次次挣扎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梦想,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成功!科举已经废除一百多年了,但同样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很多人毕业后不找工作,一门心思考公务员,有的成功了,有的还在执着,此时的你还会扪心自问:“我的初心是什么?我的梦想

  • 10、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三篇(优秀范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大全1000字1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www.dhb100.com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睡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看似简单易明,但是真正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呢!他们把读书当成获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财富、功名,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可以从黑发垂髫到白发苍苍地读书。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的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却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外史》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小说用诙谐幽默尖锐的语言,描述了元末明初的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士林人士,通过对民间正直儒士的赞颂和对腐败政客的鞭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改变灰暗世界的期望。

    本书揭露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巿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日子过得好了起来。后来,他为了巴结权贵,就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而他的妻子却因贫困潦倒死在了家乡。

    这里面的许多故事讲述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八股文考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了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又怎么能使江山千秋万代呢!

    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的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科举制度,并且批判了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没落。但是也有少数不媚世俗、淡泊名利的人存在。

    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聪明

  • 2021-12-22

  • 2021-12-11

  • 2021-10-30

  • 2021-08-21

  • 2021-06-25

  • 2020-04-14

  • 2019-10-28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读儒林外史有感
读后感是指读完一本书的感触总结。读儒林外史有感栏目为大家收集整理海量读儒林外史有感相关的写作技巧、范文以及文章,持续关注本栏目将持续为您更新读儒林外史有感相关内容!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