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蒙古秘史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蒙古秘史读后感800字

蒙古秘史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孝庄秘史》的读后感2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你也许需要"《孝庄秘史》的读后感2000字"这样的内容,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又细水长流的小说。

这是一部恢宏博大又纤柔婉转的史书。

纵然并非完完全全的史,却是轰轰烈烈的情。

它不是只在讲史,而是在史中写情。

这是一段糅合了壮烈与兴亡、爱恨与沧桑的历史。

这是一个让我痴心闯入、欲罢不能的故事。

其实并非丝丝缕缕的演变,而是动人心魂的故事。

它不是只在陈列?,而是在讲述中演绎。

"仲夏的大草原美丽辽阔,无垠的草浪中点缀着星星一样的野花。远处是一座座白色的蒙古包,羊群和马群在草原上悠然徜徉,鹞鹰盘旋在蓝天白云间。"故事在此开端,我便在马蹄踏向科尔沁草原的锣鼓的一刹闯进了那个血与海、情与爱的年代,随着台湾才女杨海薇,被融入了三百多年前的欢笑与泪水中,未及终点,眼眶中早已是一汪透明的湿润。

大清草创,历史的枢纽因缘际会,握在她的手中。从倍受宠爱的科尔沁旗小格格道大金汗王的侧福晋,从柔顺大义的庄妃到忍辱负重的圣母皇太后,身份一再变更,她却始终是那个处在政治、爱情、亲情的夹缝中痛苦而不幸的女人。所以,她渴望,来世她是一只鹰,在草原上空,无忧无虑地飞翔。

这样的孝庄是鲜活的。我在《孝庄秘史》中看到的是一个有别于以往尊贵身份和无限光环下的孝庄太后的玉儿,一个承载着"满蒙第一美人,后宫第一谋士"这等盛誉的奇女子,我看到了她光彩夺目的掠影背后潜藏的那些凄伤与无奈。在这个精彩的故事里,她是丰富的,丰富的玉儿、庄妃、圣母皇太后,俏皮的、温柔的、妩媚的;隐忍的、脆弱的、坚强的;严厉的、慈祥的、智慧的。不仅仅是她,这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不论是坚忍又有抱负的多尔衮、深沉又不乏多情的皇太极、仁慈雍容的孝端后哲哲、表面柔弱内心倔强的海兰珠,还是脾气耿直重手足的多铎、体贴机灵的苏茉尔、聪慧却执拗的福临、温婉识大体的董鄂妃宛如,都让人忍不住去探究。

故事里隐含故事,人物下牵引人物,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好不珍贵的精巧构思。细细串缝、丝丝入扣,不消多言,只一句简单的承启,便已成功从一故事踱进另一领地。如海兰珠进京之前的引子,那时玉儿正被皇太极故意冷落,哲哲劝道;"吴克善就要带领族人来省亲了,你要再这样,传出去太叫她为难了。"本是上一事件进行中,却一浅言淡语,前势未减,后路已开,毫无雕琢之影。而这么些人物、这么些故事,却层层叠叠,井然有序且盛满了美妙。玉儿的人生变迁、多尔衮的命运之路、皇太极的心理挣扎,仿佛每一个人皆可独立成文,独成故事。这便是人物的魅力所在吧。就像面对委屈,苏茉尔会以一句"势力鬼"释放自己的不平,继而劝玉儿"好歹也哭一场,生会儿气,骂几句",铃子会啜泣着问苏茉尔:"姐姐,为什么呢?除了皇后那儿的人,宫里谁都当咱们是瘟疫地躲着,有工夫还要骂几句,踩一脚。咱们是招谁惹谁了?"而玉儿就永远会平静理智地轻叹一句:"不要说人家势力,这也是人之常情嘛。""问题是,那样有用吗?"她从来都会选择"不能哭,就只能笑。"或许,这便是对比,在平淡如斯的对白中,人物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性格呼之欲出。

整部书里,孝庄的多舛经历与身份变化清晰地推动着历史车轮沉稳向前。明朗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性情、灵动的言语对白、厚重的历史底蕴,不知不觉间已至灵魂深处,重击。一幅分隔明晰却朦胧交融的山水画,铺展在眼前,撼动心灵。从草原相识、为情出嫁、真情相解,到玉玺危机、宫中受苦、皇位悬疑,再到定鼎燕京、太后下嫁、皇位挣扎、英雄辞世,多尔衮与玉儿的情意就浓缩在了其中,如同胶体,层次分明却水乳交融,抹不开扯不断,处处都掩映着两人爱情的步步浓烈。"你不忍心把我一个人孤伶伶地抛在旷野之中,我也不忍心把你一个人孤伶伶地抛在这世上。"面对阿玛去世后悲痛的多尔衮,书中那样轻轻的一句"我会陪你,我当然会陪你"便是前世今生的毋庸置疑。玉儿为多尔衮的仇而嫁与皇太极,伤苦的多尔衮只有一句:"玉儿她用一生殉我,我也用一生殉她。"无需多言,已将一生都拴在了一起。得知玉儿将去劝降洪承畴,多尔衮派人捎去八个字:"我不忍心,你不要去。"简单几字,心神恍惚。"让我们的爱跟我们的意志力一样坚强。"多少次,都是这等低吟浅语,却溢出了满满的柔情,涌上了浓浓的爱意,只字片语中潜藏着生生世世的承诺。

诸如次语,书中随处可见,将我心灵涤荡。"只有先制服自己,才能制服敌人。""既然是该受的,就不叫委屈。""什么事都能替,只有这做人,谁替得了谁啊。"轻轻盈盈的言辞,贯穿着玉儿大气磅礴的一生,包括她的智慧、爱情、亲情,以及更重要的,大清的兴盛。一个个小故事,一段段小情境,就那样被杨海微巧妙地切割又连缀,毫无浓墨之痕。这般宏大的历史,这般复杂的故事,不必刻意去铺陈点缀什么,已天然幻化成一幅绝美之画。读至一处,感情便随想象倾泻下来,饱满、自如,不曾那般遥遥难触。

一声鹰翅扑展,玉儿望向小玄烨的指尖,浅笑。。。故事终结,思绪不断,美丽仍在继续。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一条彩色的鱼——《孝庄秘史》观后感1000字


谁见过于是彩色的鱼,见得人一定很多。它是一条彩色的鱼,她的生命就如她身上的颜色一般丰富多彩。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名叫《孝庄秘史》。我学到了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是庄妃的姐姐海兰珠临死时说的话:量大福大!庄妃是蒙古族科尔沁人,听说科尔沁出美女,庄妃真名叫玉儿,长得跟玉一样晶莹剔透,原蒙古族第一美女。我觉得她就是一条彩色的鱼。她陪伴了大清朝三代皇帝:皇太极(丈夫)、顺治皇帝(儿子)、康熙帝(孙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与庄妃的名字在一起的,不得不提一个人:多尔衮。多尔衮是谁?怎么会与她的名字连在一起?中国的皇帝数不胜数,妃嫔也就多的不言而喻,为什么单单历史上让人忘却不掉的却是她?还有她死后,她的坟墓没有葬在大清朝的皇陵内,皇陵内有一道风水墙,与世间刚好隔绝,按说她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但她却葬在与皇陵刚好遥遥相望的一座陵墓内?她怎么没葬进皇陵,难道她犯了祖宗的法制,或丈夫不疼爱,还是另有隐情?

她说愿来生她是一只鹰,自由自在的飞翔在蒙古的大草原上。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泪流满面,一滴一滴的泪水打湿了最尊贵最华丽的衣裳。她这一生可以说得到了世间上所有女子梦寐以求的一切事物。拥有女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她是一国之母;拥有令人羡慕和嫉妒的容貌,她是蒙古族第一美女;拥有两个深爱着她的男人,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等等。但,回首往事时,她就会流泪,她就会恨,就会心痛。一个看似完美的人生,却让她在午夜梦醒时分独自流泪叹息。

皇太极和多尔衮都爱她,这是人生中的一喜,同时也是一悲,悲的是两个中她只能爱一个。她爱多尔衮,但他们的感情只能深深的埋进心底,折磨着彼此。也许爱的太深,伤害就在所难免。

当年,她还只有十四岁的时候,因为生的机灵乖巧讨人喜欢,所以就被自己的姑姑从科尔沁带回了宫里,从小与身为贝勒的多尔衮青梅竹马,在蒙古族的敖包,彼此许诺终身,非君不嫁,非其不娶。怎料世事难料,几年之后出落得格外漂亮的玉儿居然被皇太极相中,纳为妃子。赐名庄妃,后来为皇太极诞下一子,取名福临,也就是后来即位的顺治皇帝。其实还有一件历史性事件不得不提,就是当年在多尔衮父皇逝世的那一年,把皇位传给的是多尔衮而不是皇太极。怎料多尔衮当时年幼,其母深知不能让多尔衮即为,否则会招来杀生之祸。为了儿子的安全起见,她和皇太极做了一个交换,什么交换?把皇帝的宝座给皇太极,但皇太极要保证不能伤害多尔衮和多泽两兄弟,要善待他们。后来在几大贝勒的支持下,皇太极登位。但,在这之前,几大贝勒劝皇太极逼死多尔衮的母亲,让她为先皇殉葬。所以,第一件事,夺走了原先属于他的皇位,让多尔衮开始恨;第二件事皇太极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让多尔衮对其开始仇恨;第三件事,皇太极将他深爱的玉儿纳为妃子,夺走了自己最深爱的女人,让多尔衮痛不欲生,将皇太极恨到骨子里。对于一个恨得如此深的人,但多尔衮在这些事情都发生之后,却像忘了一样,尽心尽力的帮皇太极打江山,尽心尽力的辅佐这皇太极,直到皇太极西去。为什么呢?

他这么做在常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事情,搁谁身上都无法做到。但,在这里就得提一个关键的人物,庄妃。可以说她是后宫第一谋士,智勇双全。她不仅具有倾国倾城之貌,也有治世之才。她的政治才能是值得令人敬佩的,她的口才以及她聪慧的头脑都可以说无不令人称赞。她能很好的平衡着多尔衮和皇太极之间的矛盾,并且为两兄弟化解掉。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想到的是他对她的爱,她对他的心。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有较强的实力可以坐上皇位,可是后来,却在她的面前选择将她的儿子福临送上了皇位,情愿意做一个摄政王专心辅政,为她的儿子守着皇位,为大清朝尽心尽力。可见,要让极具实力的多尔衮放弃皇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却在她的手里他甘心了。

可以说顺治帝真的非常让人惋惜,我想一定非常的让孝庄伤心。不过,还好有一个苏茉儿相陪。苏茉儿是她从蒙古带来的嬷嬷,陪伴了她整整一生。在爱新觉罗这一辈人中,出了三个情痴,皇太极、多尔衮、福临。顺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伤心欲绝,加上政治上失意,后来出家,归隐于寺庙当中,从此长伴青灯古佛。顺治皇帝的子嗣都还小,他出家后,各路诸侯势必会为了皇位而开始互相厮杀,而且政局不稳,势必会影响到天下苍生,还有种种危机潜伏着。而此时,已没有第二个多尔衮再帮着她治理天下。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面对。在顺治皇帝的子嗣中,选出年仅6岁的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这个已经做奶奶的女人,手把手亲自照顾着年幼的皇帝,亲自辅佐出一代明君。

孝庄的这一生奉献的太多,苦了很久。可以说她是一个成功的人,也可以说她是一个失意的人。年轻时,有太多的无能为力,年老时有太多需要支撑。再美好的人生总有遗憾,其实遗憾也是人生的一种美好。我佩服她,着实佩服她。

孝庄死后,本该葬在皇陵内最好的一块陵地上,但那一块地葬的是顺治皇帝,而后人没有把她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但又为了与家族中人分出地位的高低,只好在西陵给她重建了一座陵墓,专门供奉。这样一个女人,死后得到这样的待遇实不为过。当蓝天飞过的鹰,会是你吗?

我觉得你是一条彩色的鱼。

作者:张希

《孝庄》读后感


《孝庄》读后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孝庄》,真的受益匪浅:

一、关于孝庄皇后

1、不平凡的一生

孝庄的一生是非常不平凡的,她的父辈是正宗的成吉思汗的后代,孝庄的身份是:努尔哈赤的儿媳、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的母亲、康熙的祖母。她经历了清朝的四个皇帝,看着努尔哈赤打江山,顺着皇太极建大清,辅佐顺治稳朝政,幕扶康熙定天下,目睹和参与了蒙古金国到大清天下的建立和稳固,她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应该是清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简单总结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就是:13岁时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

2、委曲求全的一生

13岁时,为了蒙古科尔沁,忍着对多尔衮强烈的爱,委曲求全嫁给了皇太极做侧福晋。为了大清后宫的稳定,忍着姐姐海兰珠的误解,为了大清的江山,委曲求全的委身多尔衮,为了皇贵妃不挑唆,把顺治喜欢的董鄂妃指婚给博尔果太多的为了大清,为了别人,葬送了自己的爱情、青春,忍痛割爱与别人,委曲求全与别人,这种胸怀与心底让我苦苦不得其解的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谁活?难道自己没有一己之需?孝庄的一生真的活得无欲无求?这种至高无上的大爱让我佩服,但也令我为之痛心。

3、一句话毁了一生

孝庄小的时候,一个见过她的喇嘛说:玉儿是大贵之相,将来要嫁给一国之君、母仪天下。正是这一句话,改变了大玉儿的一生。

当皇太极听到这句话时:心中一震,把茶碗举到一半,手竟有些颤抖,茶水微微泼出。他忘了喝茶,看着大玉儿娇羞嗔怪的神情,心中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柔情。他忙凝神静气,做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自然,大玉儿就变成了后来的孝庄,与多尔衮的爱情梦想彻底完蛋!一生也随之改变,但是纵观历史,她岁功成名就,被誉为后宫第一谋士,大清国母等等政治荣誉,可是她的爱情,她的婚姻,她的幸福却葬送在喇嘛的一句话中。

4、委曲求全害多人一生

反过来说:孝庄过于大精细儿,以至于毁了诸多人的幸福,首先是强忍着对多尔衮的爱嫁给大自己20岁的皇太极,以致后来失宠,皇太极觉得自己不幸福,没有得到她的心,多尔衮认为自己不幸福,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心爱侍候着自己的哥哥,大玉儿自己更是在两个人之间进退维谷早知当初,何必??

其次是后来,为了儿子能统领朝政,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采取了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她的方法是,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停止多尔衮御前跪拜。最后,大约在顺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后的身份下嫁摄政王,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甚至是又从太后身份委身摄政王多尔衮。何况实际上,尽管孝庄退让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屈身下嫁,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丝毫没消退。有一次他还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临即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都置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傻皇帝,致使福临十四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早知当初,何必??

再次是顺治皇帝的婚姻,从《孝庄秘史》中可以看出顺治帝很听从孝庄的安排,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董鄂氏被指婚给博尔果,却也因大局为重服从了安排,可是顺治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吗?顺治婚后根本不理会佟佳氏,一直恋着董鄂氏,直到后来博果尔羞愤自杀、董鄂氏改嫁给顺治,再到顺治出家这一招是一把四刃剑,害了顺治帝,害了佟佳氏,害了董鄂妃,害了博尔果早知当初,何必??

这种理性大于感情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孝庄身上或身边上演,笔者认为这种一错再错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婚姻制度,但就是孝庄处理感情问题时所谓的大精细儿,不反思自己的人生,害人害自己害子孙。所以感情问题要大胆取舍,讲精细儿不见得办好事。

二、关于顺治皇帝

个人认为,母强子弱,造成顺治婚姻极度不幸乃至后来看破红尘,想出家为僧,一方面是因为顺治是情种,另一方面也读出了他的懦弱,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我认为要给孩子一些成长空间,不能让孩子在过大的权势压力下成长,势必将来造成孩子人格的缺陷和心理的隐疾。

三、关于多尔衮

多尔衮的人生真可悲,一生毁在了哥哥皇太极的阴霾之下:笔者感慨为:既生极,何生衮?

回顾多尔衮的一生:幼时母亲被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逼殉葬,情窦初开之时被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夺走了自己心爱的大玉儿,功成名就皇太极驾崩之时又因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争皇位,被迫重新立九皇子福临入位,自己也被迫一直在为皇太极的儿子卖命,最后也没真正得到大玉儿和皇位,江山美人均失,痛哉啊,多尔衮!委屈自己,求全别人,最终自己也未能幸福如愿,主因是为了一个女人,关键是痴情于不肯放手。归结原因还是毁在了皇太极手里。

补充关于多尔衮:多尔衮对于皇位,实际上是非常向往的,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责的痛苦之中。随着他功业的累进,他的权力欲愈益炽烈,到后来,这种象火一样烤炙着他的心的欲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举动: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等等。当年妨碍他获得皇位的豪格,在顺治元年(1644)就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晋被他收系王府,纳为新人。与他同居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一开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将权力支出,但终因附依过豪格的前怨夙恨,于顺治四年(1647)被罢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之制为他撰写起居注,并营建规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军调度、罚赏黜涉,一出己意,关内关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实际上,多尔衮掌握了一切权力。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来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

四、关于袁崇焕

反间诈计真厉害,谗言耸听害死人。

崇祯即位的时候,招回了因宁锦大捷反而被小人魏忠贤罢官的袁崇焕,(注:上任之前崇祯皇帝答应袁崇焕不听信小人谗言,绝对信任,并且当众立下誓言写下誓状)拜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赐尚方剑。兵部尚书是最高军事行政官,督师是最高军事指挥官,袁崇焕身而兼之(注:足见崇祯皇帝对其够重用),达到了其军旅生涯的顶点。

士为知己者死,袁崇焕真的是一展才华,尽力效忠崇祯帝,但是皇太极眼看攻不下蓟辽一代,就生出反间计,连后来听说袁崇焕被凌迟时,皇太极自己也可惜了半天。

补充:1、袁崇焕的死真可悲: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四十六岁的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凌迟。所谓凌迟,便是千刀万剐,是极刑中的极刑;这次凌迟更是空前的惨烈。明末史家张岱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荆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石匮书后集》)英雄肉的价格是手指大的那么一块,银一钱。而我们的英雄,在整个行刑过程中,一直在叹息,即使皮骨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明季北略》)袁爷所悲叹的,不是百姓的愚昧,那对他来说毫不意外,他所悲叹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即使身受极刑,萦绕在脑子里的依旧是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安危: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2、袁崇焕对自己的下场已经有先知:自从他投笔从戎以来,他所担心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谗言。在奏疏中,反反复复说的也是这种担心。他对天启皇帝是这么说: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唯圣明与廷臣终始之。他对崇祯皇帝也是这么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用人当任而无二,信而勿疑。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当我们今天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只觉得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对于自己的死于敌人的反间,死于朝廷的猜忌,袁崇焕早已预见到了。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良臣择主而适,不明哲保身退隐山林,反而舍身报国,明知是死路一条,却偏偏去赴汤蹈火?因为人民在受难,民族在沦亡,热血男儿责无旁贷,不敢偷生惜死!他的投笔从戎,不是为了封万户侯,而是以收复失地,解辽东人民于倒悬为己任。

关键是很多时候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提醒我们后人,当政者明辨是非,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可一时冲动,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

五、关于皇室错综复杂的婚姻

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简单说就是孝端太后哲哲和她的两个侄女大玉儿和海兰珠都嫁给了皇太极。另一条复杂婚姻线索是皇贵妃的侄女小玉儿嫁给了多尔衮,另一个侄女嫁给了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再到了下一代,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条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正是如此复杂的婚姻关系,后宫起火,因为有了女人对政治参与,江山社稷多以失败破散而告终。

《孝庄皇后》读后感1000字


《白银秘史》读后感


《白银秘史》内容简介: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白银帝国。因为它是世界白银的归宿地,它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古老轴心。然而,恰恰是由于西方殖民国家对新大陆的血腥掠夺,却在无意之中推促了明清两代中国出口经济的繁荣。白银的诱惑是如此巨大、美丽而血腥。于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历时百年的白银掠夺开始了。在殖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西方现代金融业,则成了这场银元争夺战中的利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美国的白银大亨们为满足自身利益,构筑了一个针对中国的白银阴谋。而最后的结果,却是美国的白银集团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无意中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在《白银秘史:大转折时代的财富博弈潜规则》中,你将看到一个个真实而又神秘的历史场景,一场场凶险诡谲的阴谋交锋:真的是罗斯福的竞选需要,最后导致了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吗?而白银空心化的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全面崩溃?21世纪初的世界金融体系,将面临怎样的危机与挑
究竟从何时起,中国成了全世界的制造业出口基地?一代又一代代的中国人,又是如何以自己方式投入当时的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积极参与着全球财富博弈的?一部白银秘史,有盛极一时的赫赫荣光,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壮惨烈。自古以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金融战争似乎远比攻城掠池更残忍,比坚船利炮更无情!于是,白银这种充当钱的金属,从南美洲的深山中出世,投身于几个世纪的环球旅行当中,去见证数百年间的历史玄机。其实,历史的真相,总是藏在历史的幕后
金银投资日渐为时下投资者首选的热门理财产品。近来,国际金价早已冲破1 400美元/盎司,银价也节节飙升,而通胀预期愈趋明显,金银这样的贵金属长时间内依然处在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中。尤其是近期,由于房地产遏制政策连续出台,股市前景莫测,许多投资者将投资转移最安全、最保值的贵金属、艺术品收藏领域,金银可谓首当其冲,交易价格一路飙升。这一点,对大多数关注经济走向的读者均有强烈的吸引力。耳本书中所讲述的古今中外货币金融历史、轶事,鲜活生动,许多为普通读者所不了解,无疑有着较强的阅读价值。

《一个真实的孝庄》读后感1000字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孝庄秘史》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蒙古秘史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