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15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1500字 ”,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因为题目,我情不自禁地捧起了这本书;因为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这本书。书的封面是被夕阳映红的云朵,云朵的尽头,土地上,一个漂浮在天空中的风筝,

不断,不断,延伸。

风筝,就好象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亦好象一个信使似的的天使,它传递着美景和愿望;联系着人间和天堂。我联想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但是,风筝就是风筝,它的天职是飞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风筝,却是魔鬼;落地风筝就是那经过世俗浸染过以后的人性。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

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后感1500字《追风筝的人》


对于《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说真的,这本书在我床头放了很久很久。我之所以会带回来这本书,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又或者是被它的内容所吸引。一名阿富汗的作家,写的关于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这就是这本书简单的概括,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这本小说的简介,然而简单的字里行间却隐隐透露出故事中始终贯穿存在着的巨大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周围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只有通过这样他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呢,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得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备受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地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肯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地在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感人的纯真友谊,很自然地,我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他塑造的角色一直让我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是不自觉地哽咽。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认为。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却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我觉得,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地生活才对。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世界早已不同,但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500字


【第1篇】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题记

夏日的云在暖风中漂浮不定,不知到该去往哪里,像纯洁的少女,心中蕴藏着灼烧成火焰的情感,闷热的天气已使它泛滥成灾,以致从未停歇过追寻的步伐。窗边,合上因反复翻阅已布满皱纹的书本,心中百感交集,思绪随着浮云在微风中被梳理的细密而绵长,像无边的天际缓缓延伸,书中的故事恍若那无形的风筝线,一圈又一圈的缠绕在心间,久久不能释怀。

《追风筝的人》,当看到这个题目时,主观地猜测文中追风筝的少年,是为了梦想,愿意勇敢拼搏的孩子,文中的主角,却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爷,胆小文弱的阿米尔,不禁有些失落。仆人哈桑与其情同手足,心地善良的他偏偏因种族歧视等众多原因拥有着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忽而明白了,封面以黄昏时暗淡的暮色作为背景的惆怅感从何而来。一场风筝比赛,追散了他们的命运,阿米尔出于怯弱,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受辱时,选择了沉默。“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的承诺,逃避直面人性的丑恶,这是阿米尔的选择。

当忠心于自己的朋友,曾多次保护过自己的哈桑,再一次为了自己欲险时,多么希望阿米尔能有所改变,当看到他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压在哈桑的身上,为了一己之欲赶走了他们,亲手隔断了与哈桑间本就脆弱的风筝线时,对他的背叛感到失望,心中因近似哀伤和一些错杂情感的沉淀而变得厚重,重的让人感到沉闷。转念想到,若是自己,能否克服对强大力量的恐惧,答案似被薄纱般的云雾包裹着,在角落蜷缩着,不让人接近。迷茫地伫立在窗口,竟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思绪。

再次跟随着阿米尔的脚步,去书中寻找答案。不久跟随父亲逃往美国的他始也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回到了故乡,当秘密像骄阳融化了云彩般被揭露时,真相清晰的过于明亮,让人感到刺眼。厌恶谎言的父亲,竟是个说谎者,是一切的罪魁祸首,怎么也想不到哈桑是他的私生子,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一半。这一切也许让阿米尔无法接受,但他并未放弃赎罪,渴望挽回曾经那断了线的风筝,即使哈桑已经在混乱的国家中离去。他想方设法救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看到他他终于敢面对自己的过失和懦弱,愿意为了承担一切而赎罪时,先前对他的些许厌恨也渐渐淡然了。

阿米尔一点点地改变了,或许他明白了,也许没明白,纵然生命有数不尽的伤痛,也应保持高度地清醒去面对生命中的所有起伏。故事结束了,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却迟迟没有消散。绿茵茵的草地上,风筝映衬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脸,乘风而起,沐浴着春日的暖阳,结伴向高空飞去,金色的光辉浸染着它们轻盈的身躯。浮想联翩时,已不经意地拨动了尘封的心弦,回忆起了曾经与风筝的那段往事。

记不清是谁带着风筝远远地跑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笑着,追着。当自己接过风筝时,看着它在空中悠游自在地飘荡时,莫名的满心欢愉,也许那时的自己,是在羡慕它能够飞上天空吧。风停了,在原地焦灼的徘徊,风筝并未等待我的思考下落到了头的上方,在低空摇晃挣扎着,仰望着上方的风筝,高度竟让自己有了达不到的惶恐,几次三番想将风筝交与他人。当学会了上升的技巧后,拼命往高处爬。终于,线断了。当风筝最后的一抹色彩也在云层中隐没时,望着空中那些仍旧稳稳盘旋的风筝,若有所思。

那天颠簸的归途中,想到人们的生活,诚然就像大自然中各式各样的地貌,有巍峨险峻的高山,也会有深不可测的峡谷,一如世间万物,从来不是恒定的。我们不应在低谷里安于现状,聊以慰藉,也不可在巅峰上莽撞前行,勇敢而不失冷静的面对遇到的事物,才能达到真正所渴求的生命的高度。

人生亦像那时起时浮的风筝,只有找到合适的高度和位置,才能翱翔在天际。也许对我们来说,心灵上的救赎,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曾经的过失,更应该希望的是在不断地反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道路,看清自己的一切,找到面对生活及自身最为恰当的心态。阿米尔的后半生在救赎中度过,用刻苦铭心的痛来祭奠自己曾经的怯懦。故事外的我们,又何尝不能体会人生道路的曲折,会走错也在情理之中。人性本身存在缺陷,是命运使然,所以我们才需要同伴,共同向未来迈进,不能只是一味地逃避,要努力地向前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去追寻心中承载着梦想的风筝。

【第2篇】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曾经无数次在心里描摹过那个带着兔唇圆脸男孩的哈桑式微笑,一直以来,都是那个纯净的微笑救赎了全篇的罪恶。“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温情,曾经让我在无数个梦中与少年和他的风筝相遇。

“儿时的美好和友情,因为一个懦弱的疏忽而毁于一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不顾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吗?男主阿米尔,过于懦弱,欲望更甚,在他的成长中,哈桑总是在他被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的那个人,也是在他受伤的时候最自责心疼的人。他人生的第一句话是喊“爸爸”,而哈桑的第一句话,却是那个想要倾尽一生去保护的人的名字。阿米尔的出现,对于哈桑,无疑是一个劫。哈桑真诚,忠实,待他如真兄弟,一起爬山,一起恶作剧,一起放风筝,在树干上刻下彼此的名字,在阳光和石榴叶的阴影下念故事……他们有着一样的童年,却是相反的命运。他的“兄弟”用一个谎言绞断了微薄的友谊:

“我打你,你会还手吗?”

“我让你吃泥,你吃吗?”

“爸爸,你有没有想过请新的仆人?”

“是他偷了我的东西,父亲……”

一个是受万千瞩目的少爷,一个是受人欺凌鄙视的仆人,他们的感情从未对等过。他只在无聊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他背叛他,在他受到侮辱时袖手旁观,用不光彩的手段造谣他偷东西,直到赶走这对异族父子。正如阿米尔所说:他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

当然,日后阿米尔时常想起自己的作为,心里也会涌起难耐的自责和罪孽的不安。可回忆终究只是回忆,再鲜明,也没有多少力量。他可以尽情的自卑自责,因为他知道,哈桑永远不会回来了。他的恐惧,他的愧疚,伴随着没有任何战乱的美国别墅和美丽的妻子渐渐风淡云轻。

哈桑呢,在枪林弹雨中颠沛流离,他从未伤害过任何人,却因为一些人受伤,他心甘情愿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如此大爱,他是高空中最明亮干净的一个风筝。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父子俩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父亲对儿子的性情不满,儿子总认为父亲因为母亲的去世恨着自己,因而嫉妒着被父亲关心着的哈桑,这是导致二人友情破裂的主因。事实上,父亲对哈桑的关心也是出自于血脉,并有一种愧疚的情感在里面,对阿米尔的是一种期待,他在人们口中真正意义上的儿子应该如他勇敢,坚韧,而不是一味退缩,懦弱,需要别人的保护成事。正是因为这样,父亲也承载着一种罪,渴望从哈桑身上得到救赎,对自己的怒气转化为对阿米尔的严厉。无奈于政治的战乱以及阿米尔对他偏执的爱,他终于是逝去了,带着不能说出的欺骗和安定在死亡里救赎自己。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做事情可以失败,但不能在没有第二次机会的时候失败。很幸运在阿米尔抛弃哈桑以后,还会有这样一个让他成为好人的机会,人生中的如此的机会并不多。我想,当阿米尔见到和他父亲那样相像的圆脸和笑容时,痛彻心扉长达二十年来不停歇被煎熬拷问的懦弱灵魂得以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终于,承载着哈桑和他的希望,阿米尔真正追上了他的风筝,挣扎了那么多年了,当恶行导致善行,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哈桑心中的风筝是与阿米尔少爷的友情,所以他追寻;阿米尔心中的风筝是对哈桑的愧疚,所以他弥补。

是的,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

我追。

《追风筝的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文/劳小灵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电影版亦是根据原故事演出了一个富家少年和家中仆人的关于追风筝的故事,一场关于人性的背叛和救赎。

仍记得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做真实的自己,才会有人爱上真实的你!电影中的阿米尔,出身于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拥有着优越的生活,亦是有着宏伟的风筝梦想的出色的风筝斗士。生活造就了不同的人,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哈扎拉人,虽然出身卑微 ,但从小与阿米尔相伴相知,亦是可造的风筝斗士。两个奇葩少年,有着同样的风筝梦想,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因为忠诚,所以保护,因为怯懦,所以退缩。在家族隐藏的身世秘密背后,一次次的阴差阳错使两个少年由聚合到离别。在风筝比赛的背后,在荣获第一名的风筝斗士阿米尔欣喜之余,却从未想及忠心不二的哈桑会在追逐第二名的风筝途中为保护风筝而惨遭强暴羞辱。因为软弱没有救哈桑于水火,成为了阿米尔心中永远的遗憾。民间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我言:事事有种无奈的苦。阿米尔虽然从小出身显贵,但却有着贵公子不应有的怯懦。而哈桑即使从小被灌输为仆人之子的思想,却有着忠心护主的真诚与善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也许不仅仅是电影或者小说情节,也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亦有此情此景。当我们真的遭遇此情此景时,又该如何呢?是像阿米尔这般还是仿效哈桑?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怀有不忘初心的情怀,坚持本真,不惧过去,不畏将来,造就人生!

佛曰:人生如一串长长的念珠,无论你选择微笑或是苦笑,你都得念完这一串念珠。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小时的一场风筝比赛却让两人因远离后而分离,而在战争的催化剂作用下,两人更是天各一方。阿米尔逃往美国后,在时光的锤炼中逐渐明白家族背后的秘密与辛酸,在岁月的流淌中深受内心煎熬。而多年后,为救赎,也为那一份难割难舍的手足之情,他毅然再寻手足,却再无此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催生了灵魂的救赎,他选择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用心呵护这一段珍贵而遗失的情缘。

风筝,有大小之分,有颜色之别,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类型,不同图案的风筝。其实,风筝百味人生,与剧中主人公何其相似,两个少年由稚气到衰老,一生走过酸甜苦辣百味人生,有过彻骨的寒冷的痛苦,亦有过无比欢乐的幸福时光。人生匆匆,岁月弄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同源亲兄弟,却至死未能相认。真是造化弄人,天意使然,但却也是人生必须的调味剂。试想若一味都是风调雨顺,人生岂不是平淡无味,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或许我们经历了风雨,也无法见彩虹,但至少这一路的风风雨雨唯有体验者方能豪言:我经历过,无悔人生!

犯错,错过,然后用一生去寻找救赎。当你再次看到风筝时,是否还会记起这段属于阿米尔与哈桑的这段美丽而残忍的友谊;当你追风筝时,你是否还会毫不犹豫地如哈桑般为护风筝周全而不顾一切;当你放飞手中的长线,让风筝自由飞翔时,你是否会如释重负般再度前行

在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那只似曾相识的风筝,而如今我们也许会隐隐思索,那风筝究竟代表着什么?到底谁才配得上是追风筝的人,也许我们也都在等待着追风筝的人悄然出现。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旅途中,或许我们都在用追逐去诠释生命的意义。

人生如戏,戏剧人生,人生或甘甜或苦涩,而望着远方的蔚蓝天际,你是否会选择一直追逐风筝的脚步,直到成功?为者常至,何惧风霜雨雪,用心追逐吧,跨过山和大海,属于你的梦想之筝一定会在胜利的彼岸等你来袭!

看!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