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情商与影响力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读情商与影响力有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篇一:读情商与影响力有感】
学校安排我们看了有关情商与领导力的视频,我觉得收获良多,其中的案例特别多,一个个的小故事却蕴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快乐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必须是和谐的,团结的,稳定的,这样有利于提升大家的幸福感。有的时候,员工工资不高,但是心情特别好,就比较稳定。有的时候,工资特别高,但是流动性特别大,这就是工作环境的问题。竞争是一定要的,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并非恶性竞争。而且,这个环境还必须是学习型的,必须是有价值的。因为员工并非只需要工资奖励,所有人心里还是非常希望提升自己的水平的,工作难度要适中,换言之,要让员工有成就感。否则,非常容易没有幸福感,甚至产生消极的情绪。
第二,敢做比会做重要,没有完美。有了想法和建议,要付诸努力,否则,那只能是想法和建议。我自己的一个缺点是有了好的想法,好多不能付诸于实践。不能总在感伤过去,否则现在的机会也会错过。所以,以后的日子里,争取做到把实际的想法变成现实,人生没有失败,所以也没有必要去害怕失败,不存在的东西不足畏惧。
第三,侍强性,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给下属平台比指挥他做事重要。我们带班,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给同学们平台,让他们去展示。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成才。老师不能帮学生做太多事情,否则,老师锻炼出来了,学生却没成才。再有,好的班委的组建需要班主任像刘备一样,能够识人,大胆用人。学生非常喜欢在班里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现他们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
第四,发挥优点胜过克服缺点,发挥优势胜过克服劣势。对于自己,我们要懂得什么是我们的优势,什么是我们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不要一味的沉浸在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对于学生和同事,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不要总在关注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一个团队,肯定是互补的,肯定是相互弥补不足,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有优势来弥补不足。
第五,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高,能把书读完;情商高,能把事情做完。情商做人,智商做事。提高自己的情商,对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工作都非常有益处。
【篇二:读情商与影响力有感】
吴维库先生的《情商与影响力》近日读毕,掩卷所感,相对于将此书理解为一般性社科学理论作品,本人更倾向于视之为平易近人的人文哲学叮咛。书中所阐更接近于对万象人生的一种思辨和提炼,是就现今情商这个话题所生发的讨论。综观各界成功人士,他们除了具有较高的智商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成熟而又丰富的情商。
情商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建立呢?它与智商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呢?作品中吴教授以各层面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为背景,给大家提供了若干积极的意见和构想,透过书中力陈的各种观点,个人感觉作者的通篇行文均设立在一个潜在的前提之下情商的形成与智商因素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在读到《情商修炼在于细节》这一篇时,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应聘者向一家知名企业投了意向书和个人简历,不久收到企业人力部的回复很遗憾,您的专业条件与岗位不符,另外请注意简历中的错别字现象。第二天一早,这家企业的人力部便收到应聘者的回信,信中说对于简历中的错别字现象非常抱歉,会立即改正,且向审阅人员的指正表示感谢。一周后,年轻人收到了企业的聘书,入选理由只有四个字情商过硬。我想,这位年轻人的情商多多少少带有一种天成的意味,坦诚的态度里透着对全部生活的认真和大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态度是一个人日积月累的思维及意念的外部表现,源于一个人自始的价值观,这个年轻的应聘者向外部世界迸发出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其得来绝非朝夕之功。我想说的是,纵深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在这种情商的修行背后,其实也并行着大智慧的修行,人们常说的看不看的透,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对大智慧的修行,这首先需要你站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上去,高度越高,智慧越大,你站得越高,问题的根本矛盾就呈现得越清晰,分析起来也就越简单,方案也越明确,那么水到渠成,你的行为也就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情与智的关系不由让人想起道家的太极图,相互衍生,一方达到满盈之后又必然占有另一方当中的一个点,就连我国的智慧图腾诸葛亮也无法游离于这个规则之外,传说鹅毛扇是妻子黄氏送给孔明的一件礼物,要其随身携带,一则不忘夫妻恩爱,二则对行军作战大有裨益,三则告诫他息怒。黄氏对诸葛亮说:你与家父畅谈天下大事的时候,当你说到刘备先生想请你出山就眉飞色舞;但你每一次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讲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做事情,一定要沉得住气,我送你这把扇子,就是给你用来遮面的,挡住你的脸。从这件事看来,以韬略见长的孔明比起夫人黄氏却显得略逊一筹。因此,诸葛亮出山之后,一直身不离八卦衣,手不离鹅毛扇。鹅毛扇对诸葛亮来说,是转移情绪的道具。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相比前面那位年轻的应聘者而言,孔明君情商的形成过程就与智商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夫人的善思与所提的意见皆透出了智商的显著功用;因为不进行思辨,孔明忽略了自己形于色的缺陷,而通过思辨,夫人则提升了孔明的情商。
作者之所以强调情商的修炼在于细节,实际上也正暗合了情与智在个人现实生活中的契合关系,就个人而言,这部作品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在于它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无数个情商点贯于一线并清晰地呈现出来,使人能时刻将情商摆在显要的位置,对其进行思考,工作中不间断预前暗示对新的工作任务首先该树立什么样的心态,都要具备哪些意志方面的因素,在哪些环节需要进行积极的情绪转移,如何在与经验丰富的领导同事合作中更快的成长,如何通过努力建立这些因素,继而又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这些因素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最终实现公司利益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暗示作为个人提升的过程,显然大有裨益,但不难看出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完成,智商的光芒始终未湮,应该说它扮演了时刻进行的情商思辨的原动力角色,正是积极的思考使我们敏感的发现了工作中潜藏的情商点,并指导我们将其有策略的逐一达成。若想见到工作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好景象,首先要让情、智璧合,脱离情,大智成诡;脱离智,大圣为庸。两者结合不好,就连智者孔明也险些落入庸之陷阱。
无论古今典故还是个人体悟,带给我们的收获皆是悟与思对情商修炼过程的重要影响,若想通过情商的力量达到影响别人的效果,对智商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君不见凡不得人心者均为庸碌乏思之众,而得道者皆为勤思勉行之人。因此,加强个人的情商修养,不能割裂其与智商间的联系,而恰恰应该发挥两者间潜在的辩证推动作用。
【篇三:读情商与影响力有感作文】
何为情商?领导管理者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情商?简意之,可以理解为管理情趣的能力,吴教授指出:领导者应该学会并具备把思想植入别人头脑的能力,他认为:所有的工作事故都有与情绪失当有关。从这一层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在工作中能调动情绪,就可以调动一切。
从内部对自身而言,应尽量获得矛盾的知识,多用自我教育、不断完善、修复及提升自己的智慧指数,从而才能在具体情境中以矛克盾或以盾克矛;从外部对别人而言,首先,要从意识上不要忽视别人的想法,要全力倾听,少用或慎用思维定势及比较原理;其次,要注意控制情绪传递途径,在语言、眼光、文字、表情、行为等方面要降低自己的敏感性,增大钝感性;再次,在策略选择上要注意移情换位,要对事件中的自己、对方、旁人等利益相关人进行换位思考,尽量避免换错位,甚至越位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及效率,少以已度人,并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且不失当。
我们出现情绪失当,往往是因为自信心不足,而自信心的不足往往是不能忘掉自我,即有时会把自己看得太重,而现实中自己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位于重要位置,更不可能让自己始终都扮演中心者的角色,但往往是这种时刻,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如别人的想法,这可能就是吴教授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卑情结。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的赏识,认可和赞美是激发别人关注和亲近你的基础。其次,要想使别人获得你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尊重和宽容。
【篇四:读《情商与影响力》有感】
前不久,一位热心的家长向我推荐了这么一本书《情商与影响力》。刚拿到手的一刹那,粗粗翻了一下,觉得里面蕴藏的都是一个个空洞的大道理,因而并没有激起我阅读的欲望。闲下来,仔细品读了几段,才发觉这本书有非同寻常之处,阅读的欲望顿然而生,几天下来我就把它啃了个遍。
《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确立了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个人觉得这样的观点与理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俗话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第四章中的处事理念操之在我。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不如意或者吃亏的事情,面对这种境况时,如果可以做到自我解嘲,自我调节,从问题的另一方面去考虑其得失利弊,不好的事情也许可以变成好的事情。换句话说,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的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会为你歌唱,小草会为你起舞;如果你的心情不好,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流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
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
吃亏的人说:吃亏就是福。
丢东西的人说:破财免灾。
胆小的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
受压抑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退职的人说:无官一身轻。
被炒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炒了。
掉进水塘也不必沮丧,没准儿会有鱼进兜里。
看完之后恍然大悟,这不正像我们以前课文中学过的阿Q精神嘛,原来这阿Q精神也能成为新时代的潮流理念。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操之在我者能将危机变成机会,将仇恨变成爱心,将失望化成希望,将叹息化成欢呼操之在我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将受益无穷。就说上次吧:
那天,雨下得很大,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已经积起了一个个小水塘。早晨,我打点好一切,撑着雨伞就出门上班了。豆大的雨点打下来,哒哒作响。恶劣的天气使人难以行走。正当我抱怨这讨厌的鬼天气时,从我身后飞驰过一辆小汽车。啊!伴随着一声尖叫,只感觉一身凉意,等我睁开眼发现我的脸上、衣服上已经水迹斑斑。这该死的司机!我的火气立刻冒了上来,怎么这么倒霉!没办法,只能折回家中,换套衣服再出门了。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在了老公身上。老公听完我的牢骚,一边帮我擦水,一边说:幸好,离家还不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转念一想:是啊,我还得庆幸呢!万一已经到了学校门口,再折回来,不但心情更糟,上班还迟到呢!这样一比较,我的心里顿时舒畅了许多。换好衣服,我就赶着去上班了。
在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中,也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比如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学生的成绩还是不见成效,有人会开玩笑似地安慰道:没有努力,或许连现在的成绩都没有呢!撰写了很久的论文没有得奖,心中一阵失落,但马上又对着同事们欢呼:太好了,有人请客吃饭了,掏腰包的却不是我。同事之间谈论胖瘦,一身的肥肉令自己自卑不已,立刻想到不能就这么简单看轻自己,马上自我安慰道:比别人白白多一身肉,我还赚了。要知道,市场上的肉至少也要七八块一斤呢!哈哈,我的操之在我法学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吧?
所以说,境由心造,相由心生。生活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如果你选择痛苦,对自己说我怎么这样倒霉,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更痛苦;如果你选择幸福,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儿,你一定会是一个更幸福的人。
有人曾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和指责,会使你活得会更加轻松。阅读《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能使人心情舒畅,情绪良好。相信它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它能帮助人和人之间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导语:一个人拥有情商与影响力,至少可以福荫三代人:上到父母、下到子女、中间自己同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情商与影响力》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范文【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情商与影响力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书从培养习惯、缔造个人魅力入手,通过精辟入理的分析、具体典型的实例,为读者打造个人影响力提供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模拟的情境中走出对幸福、成功的迷思,获得完美人生。本书受到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与喜爱,前两版畅销不断,作者在此基础上推出第3版,对情商的构成因素以实际案例为背景,面向应用进行了解释,提出以下概念:情绪弹簧、情绪单级化、情绪免疫力,等等。还增加了职场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帮助读者创造和谐的职场氛围与个人生活。
常听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看过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事,有好有坏。而据调查,美国历任总统中,有成就的都是坏脾气的总统,因此我认为有能力的人可能都有脾气。近看一个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事,一句话,一个面,但在职场中评价一个人,通常是多面综合的,很多人会因为处事不够成熟、沟通能力欠缺、心态不够积极或是群众评价不良而失去机会。看完本书后,我感觉,决定命运的其实不只是简单的性格因素,而是作者所说的综合因素-情商。
作者对情商的概括为五大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
作者开篇先讲到习惯,人大都生活在习惯里,如果没有外力协助,并辅以强大的自我约束,很难改变,但如果自身想改变,愿意去改变的话,还是很简单的。
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范文【2】
在个人魅力与自信篇中,感觉这与其他励志类的书大同小异。但我非常认同他提到的移情(p27),移情就是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简单说来,可以说移情就是理解他人的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如果这种能力欠缺,就会出现作者所说的情感失聪的情况,误解别人的情绪,说话不恰当,对别人的感受无动于衷。在我们生活当中,有遇到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感失聪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移情引起的。
本书的第四章专门讲述操之在我的方法,我感觉非常有益,他先提到了操之在我的必要性,接下来分析与操之在我相对的受制于人的差别,并详细介绍了操之在我的方法,最后还澄清了:操之在我并非一味忍让,被动接受的软弱。我想,这可能会是大多数人对操之在我的认识误区。根据作者的意思,我想操作在我可以总结为:不为他言所激,不为他行所伤,保持乐观,活在当下。
第五章的影响力原则,从对上、对下和平级沟通三方面阐述,还是非常实用的。因此,我看完这章以后,我们今后永远不会说:我又不是他领导,我怎么能叫得动他之类的话。只要用心沟通,距离不是问题。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励志类的好书,作者组织的方式非常浅显易懂,其中的很多故事也值得收藏,还有一些精炼的句子很值得我们记录。
一个人拥有情商与影响力,至少可以福荫三代人:上到父母、下到子女、中间自己同辈。建立健康、愉快、和谐的心智模式,有利于生活和职场上的和谐与成功。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情商只是一个工具,用这个工具培养一个人的三种心智模式移情、自信、开朗,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范文【3】
常听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看过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事,有好有坏。而据调查,美国历任总统中,有成就的都是坏脾气的总统,因此我认为有能力的人可能都有脾气。近看一个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事,一句话,一个面,但在职场中评价一个人,通常是多面综合的,很多人会因为处事不够成熟、沟通能力欠缺、心态不够积极或是群众评价不良而失去机会。看完本书后,我感觉,决定命运的其实不只是简单的性格因素,而是作者所说的综合因素-情商。
作者对情商的概括为五大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
作者开篇先讲到习惯,人大都生活在习惯里,如果没有外力协助,并辅以强大的自我约束,很难改变,但如果自身想改变,愿意去改变的话,还是很简单的。
在个人魅力与自信篇中,感觉这与其他励志类的书大同小异。但我非常认同他提到的移情(p27),移情就是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简单说来,可以说移情就是理解他人的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如果这种能力欠缺,就会出现作者所说的情感失聪的情况,误解别人的情绪,说话不恰当,对别人的感受无动于衷。在我们生活当中,有遇到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感失聪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移情引起的。
本书的第四章专门讲述操之在我的方法,我感觉非常有益,他先提到了操之在我的必要性,接下来分析与操之在我相对的受制于人的差别,并详细介绍了操之在我的方法,最后还澄清了:操之在我并非一味忍让,被动接受的软弱。我想,这可能会是大多数人对操之在我的认识误区。根据作者的意思,我想操作在我可以总结为:不为他言所激,不为他行所伤,保持乐观,活在当下。
第五章的影响力原则,从对上、对下和平级沟通三方面阐述,还是非常实用的。因此,我看完这章以后,我们今后永远不会说:我又不是他领导,我怎么能叫得动他之类的话。只要用心沟通,距离不是问题。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励志类的好书,作者组织的方式非常浅显易懂,其中的很多故事也值得收藏,还有一些精炼的句子很值得我们记录。
读《影响力》有感
读《影响力》有感
深秋十月,读书活动月举办的如火如荼。读书的活动号召,如同春风般吹满了整个大地。读书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读书俨然已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时尚。
人生匆匆,读书太少,方悔时,发现太晚。作为一位证券客户经理,一天有24小时,但没有足够时间投放于读书与学习,只是因为生活的忙。但又想起当年,孙权劝说吴下阿蒙读书的用心良苦,后来吕蒙终成大器。
初识《影响力》的感觉是夸夸其谈,难堪大用。在此不得不贬低一下国外学者的作品大多华而不实,以弘扬我大国的鸿威。《影响力》自从1986年出版以来,连续20多年都是畅销书籍,销售量达300万册,被翻译成26个国家语言文字。《影响力》这本书籍本身研究的范围就是心理学范畴,本书也被在心理学上成为经典。《影响力》的作者是西奥迪尼,他是美国心理学专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多年一直从事心理学研究。
何为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是一种无形力量。而拥有影响力的人无疑是那些社会上极具成功人士。影响力是一种一种相互影响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
"善用你的影响力,让你更有魅力;控制你的影响力,让你随心所欲".
我对书本的态度是:中体西用,活学活用,为己所用。鲁迅先生曾批判过"拿来主义"那是一种不经大脑思考的产物,终究是不适合的。
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书籍本身是不能改变我们的,关键是如何运用书籍本身".让我深有感触。同时又想到一句名言"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门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代别人开门".
我的观后感:
一,人际关系处理的艺术
在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不仅仅限于沟通与交流,更是意志力的相互对抗。不是你影响别人就是别人影响你。影响力具有无穷的魅力,影响着周边,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在推销的过程中,潜意识影响你的客户来购买你的产品。
同时人际关系中也许运用互利互惠的原则,让你和你的客户都能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这才是人际关系处理的艺术。
二,提高你的第一映象
在与别人初步交往中,我们往往以第一印象来衡量一个人。而这种第一印象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在刚开始相处的十分钟内。第一印象往往比较重要。第一印象包括了外在形象,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我们要学会包装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总结:
人无完人,书亦如此。无法要求自己尽善尽美,唯有不断提升自己。
吴维库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导语:一个人拥有情商与影响力,至少可以福荫三代人:上到父母、下到子女、中间自己同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情商与影响力》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范文【1】
前不久,一位热心的家长向我推荐了这么一本书《情商与影响力》。刚拿到手的一刹那,粗粗翻了一下,觉得里面蕴藏的都是一个个空洞的大道理,因而并没有激起我阅读的欲望。闲下来,仔细品读了几段,才发觉这本书有非同寻常之处,阅读的欲望顿然而生,几天下来我就把它啃了个遍。
《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确立了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个人觉得这样的观点与理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俗话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第四章中的处事理念操之在我。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不如意或者吃亏的事情,面对这种境况时,如果可以做到自我解嘲,自我调节,从问题的另一方面去考虑其得失利弊,不好的事情也许可以变成好的事情。换句话说,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的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会为你歌唱,小草会为你起舞;如果你的心情不好,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流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
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
吃亏的人说:吃亏就是福。
丢东西的人说:破财免灾。
胆小的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
受压抑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退职的人说:无官一身轻。
被炒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炒了。
掉进水塘也不必沮丧,没准儿会有鱼进兜里。
看完之后恍然大悟,这不正像我们以前课文中学过的阿Q精神嘛,原来这阿Q精神也能成为新时代的潮流理念。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操之在我者能将危机变成机会,将仇恨变成爱心,将失望化成希望,将叹息化成欢呼操之在我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将受益无穷。就说上次吧
那天,雨下得很大,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已经积起了一个个小水塘。早晨,我打点好一切,撑着雨伞就出门上班了。豆大的雨点打下来,哒哒作响。恶劣的天气使人难以行走。正当我抱怨这讨厌的鬼天气时,从我身后飞驰过一辆小汽车。啊!伴随着一声尖叫,只感觉一身凉意,等我睁开眼发现我的脸上、衣服上已经水迹斑斑。这该死的司机!我的火气立刻冒了上来,怎么这么倒霉!没办法,只能折回家中,换套衣服再出门了。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在了老公身上。老公听完我的牢骚,一边帮我擦水,一边说:幸好,离家还不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转念一想:是啊,我还得庆幸呢!万一已经到了学校门口,再折回来,不但心情更糟,上班还迟到呢!这样一比较,我的心里顿时舒畅了许多。换好衣服,我就赶着去上班了。
在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中,也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比如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学生的成绩还是不见成效,有人会开玩笑似地安慰道:没有努力,或许连现在的成绩都没有呢!撰写了很久的论文没有得奖,心中一阵失落,但马上又对着同事们欢呼:太好了,有人请客吃饭了,掏腰包的却不是我。同事之间谈论胖瘦,一身的肥肉令自己自卑不已,立刻想到不能就这么简单看轻自己,马上自我安慰道:比别人白白多一身肉,我还赚了。要知道,市场上的肉至少也要七八块一斤呢!哈哈,我的操之在我法学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吧?
所以说,境由心造,相由心生。生活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如果你选择痛苦,对自己说我怎么这样倒霉,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更痛苦;如果你选择幸福,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儿,你一定会是一个更幸福的人。
有人曾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和指责,会使你活得会更加轻松。阅读《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能使人心情舒畅,情绪良好。相信它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它能帮助人和人之间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范文【2】
人按习惯做事
一只小雌猫爱上了男主人,它想嫁给他,但是猫没有办法同人结婚。它找到爱神维纳斯帮忙,爱神同情它,把它变成了美女,男主人一见钟情。新婚之夜,爱神想:这个外形是人的猫,内心是人还是猫呢?试验一下。爱神放出一只老鼠,这个美女立即凭本能扑上去准备吃掉老鼠。爱神发现这个美女内心还是只猫,于是施了一个法术把它变了回来。通过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习惯的改变是痛苦的,你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让你一下子改掉是不是不好改变呀?你比如有些人爱发火,点火就着炮筒子机关枪,不让人说话,他常胜将军从来不会说:我错了,说我错了那多没面子呀?哈,越是这样的人,到最后他越没面子。
人按习惯做事,为什么?因为习惯具有力量,习惯的力量叫做惯性。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所以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所以有必要建立好习惯,克服坏习惯。比如:有些人不爱上学,到头来造成后患无穷的麻烦,现在我们在沟通时有的朋友就说:我就是不爱看书,一看书我就睡着了,我们说你不学习你能进步吗?不能进步你就不能改变你的坏习惯,改变不了坏习惯你就实现不了你想要的结果对吗。思想决定命运
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改变行为之前先改变思维习惯,思维发生在行为之前。思维改变随之改变了自己的信念,你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拒绝或接受变化,取决于你选择相信什么。
信念可以激励人去搬山,信念比锁链和监狱更能禁锢人。人由两部分构成:有形和无形,即肉体和思维。这两部分互相影响,而且要保持一致,人才不至于痛苦,内外不协调会导致人不舒服。这就是内外协调,表里一致。所以思想、行为、习惯、命运之间就有了高度的联系。办事认真,对原则不喜欢妥协的人可以做审计;对数据敏感而不厌烦枯燥的人可以做会计;善于同人打交道,能够在短时间内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把熟人变成朋友的人可以去做营销员。这就是性格同命运的关系。
一个刚刚毕业来到企业的大学生,喜欢抽烟,又舍不得把好烟分给别人抽,因此在他的烟盒内装有两种档次的香烟,高档的自己抽,低档的给别人抽。结果这个人的结局比较尴尬,没有几个朋友,没有晋升,没有影响力。所以习惯岂止决定命运,习惯就是命运。
如果有时候你锁门,有时候你不锁门,结果有一次你最后一个走出家门,匆忙上了飞机或者火车之后,你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门锁上了没有?使得你忧心忡忡,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患了精神强迫症。其实如果你养成了一个习惯,就可以相信习惯的力量会帮助你解除担心。 改变习惯需要动力 一个智者把三个胆量不同的人领到了山涧的旁边,跟他们说:谁能够跳过这个山涧,我承认谁胆子大。第一大胆的人跳了过去,得到了智者的赞美。其他两个人不跳。这时智者拿出一块金子,说谁能够跳过去我给谁金子,第二大胆的人跳了过去。第三个人还是不跳。这时此人后面出现了一头狮子,他发现如果不跳生命即将结束,一用力,也跳了过来。这三个人都能够跳过来,但使得他们能够发生跳过来的这个行为的动力不同。一个人的竞争力表现在学习力上。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懂得从任何的细节、所有的人身上学习和感悟,并且要懂得举一反三。学习的实质是学与习两个字,学就是搞懂,习就是做到。学一次,习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达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而且在更多时候,学习是一种态度。只有谦卑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养成现在行动的好习惯:行动等于行了就动,否则会被惰性和其他事情冲淡,不能唱明日歌。
关注结果:看到新习惯带来的好结果,对自己是一个鼓励。《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小矮人唧唧,在寻找新奶酪的路径中,用大量想象中的奶酪来激励自己。如果你的目标结果可以衡量,那么这个结果会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养成控制情绪的好习惯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也可以使你委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冷静理智,也可以使你暴躁易怒;它可以使你从容安详地生活,也可以使你惶惶然而不可终日。总之,它可以加强你,也可以削弱你,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甜蜜与欢乐,也可以使你的生活抑郁、沉闷、黯淡无光。
这种能使我们的感受产生变化的神奇力量,就是情绪。情绪活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人皆有情绪。许多人至今对情绪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情绪活动仅仅看做是一种因外部条件所引起的偶然的感情变化,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暂时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很少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与调节,结果是积极健康的情绪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消极不良的情绪也得不到及时的调解,从而使人常常受到不良情绪的压抑与伤害。所以人们应学会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们把控制与调节情绪的能力称为情商。情商包括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注重培养情商不仅对日常生活有益,而且有助于提高你的领导力。
领导力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领导者是具有影响力的人,领导者拥有追随者,领导者拥有权力。权力是现在采取行动的能力。一个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自信的人,心胸豁达的人。懂得赞美鼓励别人、拥有激情和良好心态的人,才有可能感染别人、影响别人。要培养个人魅力,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从现在起养成好习惯。
对于跳远运动员来说,眼睛要看着远处,才会跳得更远。戴高乐说过: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达到的地方。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要做出伟大的事情,所以树立培养高情商的目标,培养高情商的思维习惯,就可以获得完美人生。所以妥善管理情绪
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而这方面能力匮乏的人常常与低落的情绪交战。调控自如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潮,重整旗鼓。妥善管理情绪,要努力做到操之在我,自己把握并影响情绪的变化,这样能够始终保持理智,避免感情用事。自我激励
保持高度热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能够自我激励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具有较高的效率。内心涌动着激情,方能坚持不懈并高效地成就自己的事业。对于领导者而言,善于自我激励并保持高度热忱能够使员工满怀信心地工作。认知他人情绪在人际交往中,认知他人的情绪并顺应他人的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位思考、感情移入是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它要求人能在认知他人情绪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与他人建立并维系良好关系。一个人的人缘、领导能力、人际关系和谐程度都与这项能力有关,充分掌握这项能力的人常常能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所以我们要自知之明,肯定自己的前提下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是你课讲得多好,没人听你说的多好而是要看你做得如何,有些人说为团队付出,结果关键时刻找不到人了,还有别人约时间沟通,不是到时候没来,就是即便当时有时间也要说没时间做另行安排,为的是让别人敬重他,就得听他安排时间,你说这有必要吗?那没有不透风的墙,当一旦对方得知当初,得知你的为人的感受,你说人家还服你吗?敬重你吗?还有的是来不来就生气了,耍大牌,唯我独尊,不管别人付出了多少辛苦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你有什么呀?岂不是在对方心目中大打折扣了吗?就算是你人比别人多俩,将来还不知道谁乐在最后呢。
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范文【3】
一个人拥有情商与影响力,至少可以福荫三代人:上到父母、下到子女、中间自己同辈。建立健康、愉快、和谐的心智模式,有利于生活和职场上的和谐与成功。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情商只是一个工具,用这个工具培养一个人的三种心智模式移情、自信、开朗,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人按习惯做事
一只小雌猫爱上了男主人,它想嫁给他,但是猫没有办法同人结婚。它找到爱神维纳斯帮忙,爱神同情它,把它变成了美女,男主人一见钟情。新婚之夜,爱神想:这个外形是人的猫,内心是人还是猫呢?试验一下。爱神放出一只老鼠,这个美女立即凭本能扑上去准备吃掉老鼠。爱神发现这个美女内心还是只猫,于是施了一个法术把它变了回来。通过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习惯的改变是痛苦的,你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让你一下子改掉是不是不好改变呀?你比如有些人爱发火,点火就着炮筒子机关枪,不让人说话,他常胜将军从来不会说:我错了,说我错了那多没面子呀?哈,越是这样的人,到最后他越没面子。
人按习惯做事,为什么?因为习惯具有力量,习惯的力量叫做惯性。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所以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所以有必要建立好习惯,克服坏习惯。比如:有些人不爱上学,到头来造成后患无穷的麻烦,现在我们在沟通时有的朋友就说:我就是不爱看书,一看书我就睡着了,我们说你不学习你能进步吗?不能进步你就不能改变你的坏习惯,改变不了坏习惯你就实现不了你想要的结果对吗。思想决定命运
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改变行为之前先改变思维习惯,思维发生在行为之前。思维改变随之改变了自己的信念,你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拒绝或接受变化,取决于你选择相信什么。
信念可以激励人去搬山,信念比锁链和监狱更能禁锢人。人由两部分构成:有形和无形,即肉体和思维。这两部分互相影响,而且要保持一致,人才不至于痛苦,内外不协调会导致人不舒服。这就是内外协调,表里一致。所以思想、行为、习惯、命运之间就有了高度的联系。办事认真,对原则不喜欢妥协的人可以做审计;对数据敏感而不厌烦枯燥的人可以做会计;善于同人打交道,能够在短时间内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把熟人变成朋友的人可以去做营销员。这就是性格同命运的关系。
一个刚刚毕业来到企业的大学生,喜欢抽烟,又舍不得把好烟分给别人抽,因此在他的烟盒内装有两种档次的香烟,高档的自己抽,低档的给别人抽。结果这个人的结局比较尴尬,没有几个朋友,没有晋升,没有影响力。所以习惯岂止决定命运,习惯就是命运。
如果有时候你锁门,有时候你不锁门,结果有一次你最后一个走出家门,匆忙上了飞机或者火车之后,你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门锁上了没有?使得你忧心忡忡,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患了精神强迫症。其实如果你养成了一个习惯,就可以相信习惯的力量会帮助你解除担心。 改变习惯需要动力 一个智者把三个胆量不同的人领到了山涧的旁边,跟他们说:谁能够跳过这个山涧,我承认谁胆子大。第一大胆的人跳了过去,得到了智者的赞美。其他两个人不跳。这时智者拿出一块金子,说谁能够跳过去我给谁金子,第二大胆的人跳了过去。第三个人还是不跳。这时此人后面出现了一头狮子,他发现如果不跳生命即将结束,一用力,也跳了过来。这三个人都能够跳过来,但使得他们能够发生跳过来的这个行为的动力不同。一个人的竞争力表现在学习力上。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懂得从任何的细节、所有的人身上学习和感悟,并且要懂得举一反三。学习的实质是学与习两个字,学就是搞懂,习就是做到。学一次,习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达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而且在更多时候,学习是一种态度。只有谦卑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养成现在行动的好习惯:行动等于行了就动,否则会被惰性和其他事情冲淡,不能唱明日歌。
关注结果:看到新习惯带来的好结果,对自己是一个鼓励。《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小矮人唧唧,在寻找新奶酪的路径中,用大量想象中的奶酪来激励自己。如果你的目标结果可以衡量,那么这个结果会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养成控制情绪的好习惯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也可以使你委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冷静理智,也可以使你暴躁易怒;它可以使你从容安详地生活,也可以使你惶惶然而不可终日。总之,它可以加强你,也可以削弱你,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甜蜜与欢乐,也可以使你的生活抑郁、沉闷、黯淡无光。
这种能使我们的感受产生变化的神奇力量,就是情绪。情绪活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人皆有情绪。许多人至今对情绪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情绪活动仅仅看做是一种因外部条件所引起的偶然的感情变化,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暂时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很少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与调节,结果是积极健康的情绪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消极不良的情绪也得不到及时的调解,从而使人常常受到不良情绪的压抑与伤害。所以人们应学会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们把控制与调节情绪的能力称为情商。情商包括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注重培养情商不仅对日常生活有益,而且有助于提高你的领导力。
吴维库的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篇一:吴维库的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何为情商?领导管理者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情商?简意之,可以理解为管理情趣的能力,吴教授指出:领导者应该学会并具备把思想植入别人头脑的能力,他认为:所有的工作事故都有与情绪失当有关。从这一层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在工作中能调动情绪,就可以调动一切。
吴教授的情商理论包含十五个表征: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作为领导管理者,如何运用以上表征呢?
从内部对自身而言,应尽量获得矛盾的知识,多用自我教育、不断完善、修复及提升自己的智慧指数,从而才能在具体情境中以矛克盾或以盾克矛;从外部对别人而言,首先,要从意识上不要忽视别人的想法,要全力倾听,少用或慎用思维定势及比较原理;其次,要注意控制情绪传递途径,在语言、眼光、文字、表情、行为等方面要降低自己的敏感性,增大钝感性;再次,在策略选择上要注意移情换位,要对事件中的自己、对方、旁人等利益相关人进行换位思考,尽量避免换错位,甚至越位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及效率,少以已度人,并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且不失当。
我们出现情绪失当,往往是因为自信心不足,而自信心的不足往往是不能忘掉自我,即有时会把自己看得太重,而现实中自己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位于重要位置,更不可能让自己始终都扮演中心者的角色,但往往是这种时刻,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如别人的想法,这可能就是吴教授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卑情结。
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的赏识,认可和赞美是激发别人关注和亲近你的基础。其次,要想使别人获得你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尊重和宽容,毕竟,人不是工厂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个个整齐划一。再次,沟通的质量是问题解决的保证,孙子语:致人而不至于人,《金刚经》中的空、如如不动都暗示我们,沟通的质量取决于自我,用吴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操之在我。
如果我们都能怀着真诚、谦虚、不传播不良情绪、不增大磨擦的态度,我们就能够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管理影响力,更好地工作,可能就会有高质量的效果回报。
【篇二:《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前不久,一位热心的家长向我推荐了这么一本书《情商与影响力》。刚拿到手的一刹那,粗粗翻了一下,觉得里面蕴藏的都是一个个空洞的大道理,因而并没有激起我阅读的欲望。闲下来,仔细品读了几段,才发觉这本书有非同寻常之处,阅读的欲望顿然而生,几天下来我就把它啃了个遍。
《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确立了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个人觉得这样的观点与理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俗话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第四章中的处事理念操之在我。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不如意或者吃亏的事情,面对这种境况时,如果可以做到自我解嘲,自我调节,从问题的另一方面去考虑其得失利弊,不好的事情也许可以变成好的事情。换句话说,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的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会为你歌唱,小草会为你起舞;如果你的心情不好,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流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
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
吃亏的人说:吃亏就是福。
丢东西的人说:破财免灾。
胆小的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
受压抑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退职的人说:无官一身轻。
被炒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炒了。
掉进水塘也不必沮丧,没准儿会有鱼进兜里。
看完之后恍然大悟,这不正像我们以前课文中学过的阿Q精神嘛,原来这阿Q精神也能成为新时代的潮流理念。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操之在我者能将危机变成机会,将仇恨变成爱心,将失望化成希望,将叹息化成欢呼操之在我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将受益无穷。就说上次吧
那天,雨下得很大,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已经积起了一个个小水塘。早晨,我打点好一切,撑着雨伞就出门上班了。豆大的雨点打下来,哒哒作响。恶劣的天气使人难以行走。正当我抱怨这讨厌的鬼天气时,从我身后飞驰过一辆小汽车。啊!伴随着一声尖叫,只感觉一身凉意,等我睁开眼发现我的脸上、衣服上已经水迹斑斑。这该死的司机!我的火气立刻冒了上来,怎么这么倒霉!没办法,只能折回家中,换套衣服再出门了。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在了老公身上。老公听完我的牢骚,一边帮我擦水,一边说:幸好,离家还不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转念一想:是啊,我还得庆幸呢!万一已经到了学校门口,再折回来,不但心情更糟,上班还迟到呢!这样一比较,我的心里顿时舒畅了许多。换好衣服,我就赶着去上班了。
在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中,也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比如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学生的成绩还是不见成效,有人会开玩笑似地安慰道:没有努力,或许连现在的成绩都没有呢!撰写了很久的论文没有得奖,心中一阵失落,但马上又对着同事们欢呼:太好了,有人请客吃饭了,掏腰包的却不是我。同事之间谈论胖瘦,一身的肥肉令自己自卑不已,立刻想到不能就这么简单看轻自己,马上自我安慰道:比别人白白多一身肉,我还赚了。要知道,市场上的肉至少也要七八块一斤呢!哈哈,我的操之在我法学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吧?
所以说,境由心造,相由心生。生活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如果你选择痛苦,对自己说我怎么这样倒霉,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更痛苦;如果你选择幸福,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儿,你一定会是一个更幸福的人。
有人曾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和指责,会使你活得会更加轻松。阅读《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能使人心情舒畅,情绪良好。相信它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它能帮助人和人之间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篇三:《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作文】
我是带着批判和质疑的眼光翻开这本书的。老实说,要是由我推荐同类的书籍,可能会是比这薄得多的另外两本。它们是《顶好人生》系列丛书中的《顶好父母》和《顶好医生》。作为关系处理的参考读物,我觉得这两本更简明扼要,切中要害,而且它们对我们针对性更强。我想,有机会我还是会把它们推荐出来,这里且按下不表吧。
我为什么会带着批判和质疑的目光来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市场上所有关于人生指导、生存谋略的读物先就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在。我认为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从如何提高个体竞争力,达成个人目的的角度切入,与我所欣赏的,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从出发点上就有点儿格格不入。
或者这样说,它们只是强调和停留在为人生的技术层面,为了达成个体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手段之一种或几种。尽管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所谓不择手段,都是提供了一些好的途径,但是,缺少了对道的强调而阐述术,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味道,容易跑偏。
比如《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我觉得就多少有这种倾向,过于强调影响和控制这个目的,即如何得到别人的合作,达成自身目的,而弱化了自身的主动付出和合作,即如何帮助别人达成别人的愿望,让人先就有一种警惕感。
但是,作为组织布置下来的读书任务,我还是认真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总体感觉,它在市场上这类书中还是比较优秀的一本,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情商,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它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处理和主观客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与之相对,智商,则主要强调我们和客观客体即没有主观情感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打个比方,独自一人解决一个问题,哪怕只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用到的主要是智商;而要是由两个人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仅需要彼此的智商,还需要彼此的情商了,因为涉及到了两个主观体之间的如何以及能否合作好的问题。
再打个比方,即便是我们和动物之间的相处,都会带有情商的参与,因为动物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客体。情商素质差的人,恐怕和动物都不能够把关系处好,要么不喜欢动物,要么不被动物喜欢。当然,和动物的相处要比和人的相处简单得多,不代表和动物处得好就一定和人处得好。从这个意义上,在本文的开头,我先把这本书定位为一本关于关系处理的参考读物。
影响力,当然更容易理解,它是主体激发和改变其他主体感情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强的人,能把周围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的认识和取向一致,从而合作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完成或者完成不好的任务。能够凝聚的人越多,这个人的影响力就越强,能完成的工作就越大、越多、越复杂,表面上看来,这个人的领导力也就越强。
现代社会,越来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和人之间,人种和人种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多的交通和钩联。这一切,都带来了更多的主观客体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关于情商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我预计,情商研究必然会从个体走向群体,未来或许会出现集体情商、民族情商、国家情商的概念,我们且拭目以待。
一篇简单的读后感文章,当然探究不了这么复杂的问题。我之所以闲扯到了国家、民族、学术的层面,意在说明,情商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在无论是个体的发展,还是集体、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强调。作为个体,应该主动关注自身的情商素质,融入集体和社会,以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情商和影响力的关系不必多说,这本书的整体逻辑就是沿着个体的情商到个体的影响力再到个体领导力这条线展开的。情商素质高的人,能够处理好和其他个体的关系,得到更多的认同,其影响力,进而到领导力自然就高。其实这个观点我们本来也没什么疑问,大部分人更关心的还是怎么着才能提高自己的情商素质,是不是提高了情商就能带来所谓的成功。
在我看来,培养情商倒不必老把成功挂在嘴上,这样未免太功利了。高的情商,先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有一个良好的局面,在这样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心理就容易找到平衡点,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体验。这比所谓的成功值得追求得多。
当然,在这样的身心平衡的状况下,我们的竞技状态更佳,更容易培养和发挥自身所长,相对于那些情商不高的人来说,成功的几率会更高,这倒是不必怀疑的。然而,这种竞争意义上的成功或许只是我们培养了情商的副产品而已。
如果只想着成功去培养情商,倒可能反而不利于情商的培养。道理很简单,情商是帮助人际关系和谐的,而竞争,哪怕是所谓再公平的竞争,也是不利于关系和谐的。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最终达到了比争更好的效果,将争化于不争中,是祖国哲学中的大智慧,需要我们认真体会。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情商如何培养,作者吴维库先生都给了我们哪些建议。
首先从审视和纠正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入手。我们在应对和处理所面对的各种事情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本能的反应。这些所谓本能的反应,不管是思维的,还是行为的,实际上是来自于习惯。我们应该对这些习惯进行审视和思考,把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的习惯找出来,力改之。
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是很难的事,多需要持续的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内力就是自身的认知,外力就是我们主动寻求的外来的压力。比如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六个步骤:作出承诺、现在行动、关注结果、不断重复、反馈纠偏、不要自责。我在这里还想加一条原则,就是保持关注,即在新习惯真正养成前,不要放松注意,否则将前功尽弃。
其次是管理情绪。人和非人最重要的不同是人兼有感性和理性,同时,人能够用纯粹的理性而非通过本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面对一件特定的事情时,人有能力,至少有可能培养出这样的能力,先于本能的反应,用理性来分析即将到来的本能的反应行为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有可能根据自己想要的目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吴维库先生把情商素质分解为五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我把它们简括为自知力、自制力、自勉力、感受力、协调力。情绪管理是情商培养最关键的核心内容,作者提出四句话我觉得很有见地:知道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情绪,尊重别人的情绪,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这些,我认为关键是用心,用心观察,用心体味,换位思考,宽容别人的失误,承认和尊重别人的感受。
第三是培养自信和信任。如果情商是处理和别人关系的能力的话,自信如何和情商发生关系呢?其实并不复杂,自信是一个人个人魅力的体现,自信会给他人带来信心,获得更多的信任。人生的各种考验,考验的首先是信心,其次才是能力。
另外,自信与激情是互生的。激情能带来对别人的感染,带来他人更多的信任,进而提高自信,而自信又会带来进一步的激情。如何培养自信?关键是客观地分析自己和他人。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在某些时刻它会被激发出来,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等到这样的时刻,只是因为要么不相信这一点,要么他们一直在等待。
另外一些人却通过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宝藏。能够专注地做一件事,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那些着名的艺术家之所以功成名就,可能是靠了某些机缘,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自信,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他们的坚持,恐怕机缘也就不成其为机缘了。
第四,就是所谓操之在我。我的理解,操之在我指的是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别人的情绪左右和利用。前面说的管理情绪,重在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此处重在外来的情绪。别人表现出来的情绪有时是本能的,有时是刻意为之,不管如何,都不能影响我们对事物本身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让事情的发展始终在理性的轨道上就不会发生危机和剧烈冲突,而如果矛盾的发展被感性所控制,就势必会逐步升级,最终演变得不可收拾。
总之,《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围绕着情商的作用和培养这个话题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想完善自身,提高自身修养,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体验的人不妨读一读。不过我并不推荐大家把它看作一部生存技能类参考读物来看,试图从中学到什么具体的有助于提高自身职场竞争力的技能。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是我所欣赏的:使人生愉快和完美的学问。
另外,这类书籍经常因其中叙述到的某些人生问题和感悟系人所共有的通症而畅销,但对于具体的个体来讲,要令自己的人生真正有所改变,还更在于实践,在于自身的愿望和坚持,在于持续不断的思考和感悟,而不是只记下几句格言警句和几则寓言故事。
期待有人能获得和我类似的读后感受。
《吴维库的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3篇)
吴维库的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大全(3篇)
【篇一:吴维库的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何为情商?领导管理者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情商?简意之,可以理解为管理情趣的能力,吴教授指出:领导者应该学会并具备把思想植入别人头脑的能力,他认为:所有的工作事故都有与情绪失当有关。从这一层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在工作中能调动情绪,就可以调动一切。
吴教授的情商理论包含十五个表征: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作为领导管理者,如何运用以上表征呢?
从内部对自身而言,应尽量获得矛盾的知识,多用自我教育、不断完善、修复及提升自己的智慧指数,从而才能在具体情境中以矛克盾或以盾克矛;从外部对别人而言,首先,要从意识上不要忽视别人的想法,要全力倾听,少用或慎用思维定势及比较原理;其次,要注意控制情绪传递途径,在语言、眼光、文字、表情、行为等方面要降低自己的敏感性,增大钝感性;再次,在策略选择上要注意移情换位,要对事件中的自己、对方、旁人等利益相关人进行换位思考,尽量避免换错位,甚至越位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及效率,少以已度人,并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且不失当。
我们出现情绪失当,往往是因为自信心不足,而自信心的不足往往是不能忘掉自我,即有时会把自己看得太重,而现实中自己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位于重要位置,更不可能让自己始终都扮演中心者的角色,但往往是这种时刻,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如别人的想法,这可能就是吴教授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卑情结。
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的赏识,认可和赞美是激发别人关注和亲近你的基础。其次,要想使别人获得你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尊重和宽容,毕竟,人不是工厂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个个整齐划一。再次,沟通的质量是问题解决的保证,孙子语:致人而不至于人,《金刚经》中的空、如如不动都暗示我们,沟通的质量取决于自我,用吴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操之在我。
如果我们都能怀着真诚、谦虚、不传播不良情绪、不增大磨擦的态度,我们就能够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管理影响力,更好地工作,可能就会有高质量的效果回报。
【篇二:《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
前不久,一位热心的家长向我推荐了这么一本书《情商与影响力》。刚拿到手的一刹那,粗粗翻了一下,觉得里面蕴藏的都是一个个空洞的大道理,因而并没有激起我阅读的欲望。闲下来,仔细品读了几段,才发觉这本书有非同寻常之处,阅读的欲望顿然而生,几天下来我就把它啃了个遍。
《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确立了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个人觉得这样的观点与理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俗话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第四章中的处事理念操之在我。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不如意或者吃亏的事情,面对这种境况时,如果可以做到自我解嘲,自我调节,从问题的另一方面去考虑其得失利弊,不好的事情也许可以变成好的事情。换句话说,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的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会为你歌唱,小草会为你起舞;如果你的心情不好,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流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
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
吃亏的人说:吃亏就是福。
丢东西的人说:破财免灾。
胆小的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
受压抑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退职的人说:无官一身轻。
被炒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炒了。
掉进水塘也不必沮丧,没准儿会有鱼进兜里。
看完之后恍然大悟,这不正像我们以前课文中学过的阿Q精神嘛,原来这阿Q精神也能成为新时代的潮流理念。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操之在我者能将危机变成机会,将仇恨变成爱心,将失望化成希望,将叹息化成欢呼操之在我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将受益无穷。就说上次吧
那天,雨下得很大,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已经积起了一个个小水塘。早晨,我打点好一切,撑着雨伞就出门上班了。豆大的雨点打下来,哒哒作响。恶劣的天气使人难以行走。正当我抱怨这讨厌的鬼天气时,从我身后飞驰过一辆小汽车。啊!伴随着一声尖叫,只感觉一身凉意,等我睁开眼发现我的脸上、衣服上已经水迹斑斑。这该死的司机!我的火气立刻冒了上来,怎么这么倒霉!没办法,只能折回家中,换套衣服再出门了。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在了老公身上。老公听完我的牢骚,一边帮我擦水,一边说:幸好,离家还不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转念一想:是啊,我还得庆幸呢!万一已经到了学校门口,再折回来,不但心情更糟,上班还迟到呢!这样一比较,我的心里顿时舒畅了许多。换好衣服,我就赶着去上班了。
在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中,也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比如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学生的成绩还是不见成效,有人会开玩笑似地安慰道:没有努力,或许连现在的成绩都没有呢!撰写了很久的论文没有得奖,心中一阵失落,但马上又对着同事们欢呼:太好了,有人请客吃饭了,掏腰包的却不是我。同事之间谈论胖瘦,一身的肥肉令自己自卑不已,立刻想到不能就这么简单看轻自己,马上自我安慰道:比别人白白多一身肉,我还赚了。要知道,市场上的肉至少也要七八块一斤呢!哈哈,我的操之在我法学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吧?
所以说,境由心造,相由心生。生活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如果你选择痛苦,对自己说我怎么这样倒霉,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更痛苦;如果你选择幸福,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儿,你一定会是一个更幸福的人。
有人曾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和指责,会使你活得会更加轻松。阅读《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能使人心情舒畅,情绪良好。相信它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它能帮助人和人之间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吴维库的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大全(3篇)
【篇三:《情商与影响力》读后感作文】
我是带着批判和质疑的眼光翻开这本书的。老实说,要是由我推荐同类的书籍,可能会是比这薄得多的另外两本。它们是《顶好人生》系列丛书中的《顶好父母》和《顶好医生》。作为关系处理的参考读物,我觉得这两本更简明扼要,切中要害,而且它们对我们针对性更强。我想,有机会我还是会把它们推荐出来,这里且按下不表吧。
我为什么会带着批判和质疑的目光来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市场上所有关于人生指导、生存谋略的读物先就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在。我认为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从如何提高个体竞争力,达成个人目的的角度切入,与我所欣赏的,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从出发点上就有点儿格格不入。
或者这样说,它们只是强调和停留在为人生的技术层面,为了达成个体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手段之一种或几种。尽管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所谓不择手段,都是提供了一些好的途径,但是,缺少了对道的强调而阐述术,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味道,容易跑偏。
比如《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我觉得就多少有这种倾向,过于强调影响和控制这个目的,即如何得到别人的合作,达成自身目的,而弱化了自身的主动付出和合作,即如何帮助别人达成别人的愿望,让人先就有一种警惕感。
但是,作为组织布置下来的读书任务,我还是认真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总体感觉,它在市场上这类书中还是比较优秀的一本,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情商,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它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处理和主观客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与之相对,智商,则主要强调我们和客观客体即没有主观情感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打个比方,独自一人解决一个问题,哪怕只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用到的主要是智商;而要是由两个人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仅需要彼此的智商,还需要彼此的情商了,因为涉及到了两个主观体之间的如何以及能否合作好的问题。
再打个比方,即便是我们和动物之间的相处,都会带有情商的参与,因为动物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客体。情商素质差的人,恐怕和动物都不能够把关系处好,要么不喜欢动物,要么不被动物喜欢。当然,和动物的相处要比和人的相处简单得多,不代表和动物处得好就一定和人处得好。从这个意义上,在的开头,我先把这本书定位为一本关于关系处理的参考读物。
影响力,当然更容易理解,它是主体激发和改变其他主体感情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强的人,能把周围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的认识和取向一致,从而合作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完成或者完成不好的任务。能够凝聚的人越多,这个人的影响力就越强,能完成的工作就越大、越多、越复杂,表面上看来,这个人的领导力也就越强。
现代社会,越来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和人之间,人种和人种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多的交通和钩联。这一切,都带来了的主观客体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关于情商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我预计,情商研究必然会从个体走向群体,未来或许会出现集体情商、民族情商、国家情商的概念,我们且拭目以待。
一篇简单的读后感文章,当然探究不了这么复杂的问题。我之所以闲扯到了国家、民族、学术的层面,意在说明,情商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在无论是个体的发展,还是集体、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强调。作为个体,应该主动关注自身的情商素质,融入集体和社会,以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情商和影响力的关系不必多说,这本书的整体逻辑就是沿着个体的情商到个体的影响力再到个体领导力这条线展开的。情商素质高的人,能够处理好和其他个体的关系,得到的认同,其影响力,进而到领导力自然就高。其实这个观点我们本来也没什么疑问,大部分人更关心的还是怎么着才能提高自己的情商素质,是不是提高了情商就能带来所谓的成功。
在我看来,培养情商倒不必老把成功挂在嘴上,这样未免太功利了。高的情商,先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有一个良好的局面,在这样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心理就容易找到平衡点,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体验。这比所谓的成功值得追求得多。
当然,在这样的身心平衡的状况下,我们的竞技状态更佳,更容易培养和发挥自身所长,相对于那些情商不高的人来说,成功的几率会更高,这倒是不必怀疑的。然而,这种竞争意义上的成功或许只是我们培养了情商的副产品而已。
如果只想着成功去培养情商,倒可能反而不利于情商的培养。道理很简单,情商是帮助人际关系和谐的,而竞争,哪怕是所谓再公平的竞争,也是不利于关系和谐的。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得到的人的认可,最终达到了比争更好的效果,将争化于不争中,是祖国哲学中的大智慧,需要我们认真体会。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情商如何培养,作者吴维库先生都给了我们哪些建议。
首先从审视和纠正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入手。我们在应对和处理所面对的各种事情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本能的反应。这些所谓本能的反应,不管是思维的,还是行为的,实际上是来自于习惯。我们应该对这些习惯进行审视和思考,把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的习惯找出来,力改之。
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是很难的事,多需要持续的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内力就是自身的认知,外力就是我们主动寻求的外来的压力。比如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六个步骤:作出承诺、现在行动、关注结果、不断重复、反馈纠偏、不要自责。我在这里还想加一条原则,就是保持关注,即在新习惯真正养成前,不要放松注意,否则将前功尽弃。
其次是管理情绪。人和非人最重要的不同是人兼有感性和理性,同时,人能够用纯粹的理性而非通过本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面对一件特定的事情时,人有能力,至少有可能培养出这样的能力,先于本能的反应,用理性来分析即将到来的本能的反应行为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有可能根据自己想要的目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吴维库先生把情商素质分解为五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我把它们简括为自知力、自制力、自勉力、感受力、协调力。情绪管理是情商培养最关键的核心内容,作者提出四句话我觉得很有见地:知道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情绪,尊重别人的情绪,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这些,我认为关键是用心,用心观察,用心体味,换位思考,宽容别人的失误,承认和尊重别人的感受。
第三是培养自信和信任。如果情商是处理和别人关系的能力的话,自信如何和情商发生关系呢?其实并不复杂,自信是一个人个人魅力的体现,自信会给他人带来信心,获得的信任。人生的各种考验,考验的首先是信心,其次才是能力。
另外,自信与激情是互生的。激情能带来对别人的感染,带来他人的信任,进而提高自信,而自信又会带来进一步的激情。如何培养自信?关键是客观地分析自己和他人。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在某些时刻它会被激发出来,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等到这样的时刻,只是因为要么不相信这一点,要么他们一直在等待。
另外一些人却通过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宝藏。能够专注地做一件事,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那些着名的艺术家之所以功成名就,可能是靠了某些机缘,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自信,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他们的坚持,恐怕机缘也就不成其为机缘了。
第四,就是所谓操之在我。我的理解,操之在我指的是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别人的情绪左右和利用。前面说的管理情绪,重在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此处重在外来的情绪。别人表现出来的情绪有时是本能的,有时是刻意为之,不管如何,都不能影响我们对事物本身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让事情的发展始终在理性的轨道上就不会发生危机和剧烈冲突,而如果矛盾的发展被感性所控制,就势必会逐步升级,最终演变得不可收拾。
总之,《情商与影响力》这本书围绕着情商的作用和培养这个话题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想完善自身,提高自身修养,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体验的人不妨读一读。不过我并不推荐大家把它看作一部生存技能类参考读物来看,试图从中学到什么具体的有助于提高自身职场竞争力的技能。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是我所欣赏的:使人生愉快和完美的学问。
另外,这类书籍经常因其中叙述到的某些人生问题和感悟系人所共有的通症而畅销,但对于具体的个体来讲,要令自己的人生真正有所改变,还更在于实践,在于自身的愿望和坚持,在于持续不断的思考和感悟,而不是只记下几句格言警句和几则寓言故事。
期待有人能获得和我类似的读后感受。
读影响力一书有感
读影响力一书有感
《影响力》一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他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对影响力的研究,侧重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剖析,对一些思维局限、观察社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对人们经常做出的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行为进行了解释,再加之他的语言逻辑严谨,思辨性强,切中肯綮,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令人醍醐灌顶的扛鼎之作!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类行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这几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很容易受影响且不易察觉的弱点,而且通常是我们犯下愚蠢错误的罪魁祸首。就拿社会认同来说吧,古语言:“三人成虎”、“众口砾金”,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做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人云亦云。这种随波逐流的心理使我们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自我认知和判断力,往往做出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再者,承诺和一致原理也让人深思: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例如赛马场上的赌客,一旦下了注,对自己挑中的赛马就信心大增起来;一投完选票,选民们往往就会更相信他们的候选人一定能够当选。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经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支持的系统,于是执着地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看完这一章节之后,不知道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回想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是否也有因为自己不理性的想法和有限的阅历知识而下过笃定要赢的“注”呢?
在书中,作者正是从这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选择入手,抽丝剥茧,一步步带我们认识到影响力的奇妙之处,让我们慢慢看到何以被他人轻易影响说出“是”这个字的。其实,受人影响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在于别人是否通过这一影响向你推销了你不想接受的东西,若是这样,你就得想法避免这一影响。但作者似乎并没有告诉我们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去应对。就如同中国古典哲学思维所讲:以无招胜有招、大道至简。作者要表达的真正的影响力恰恰在于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当我们认知和洞察出了这种影响的存在,我们就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力,靠着日积月累的个人素质和对社会的细微洞察能力,显现出恰当的判断,作出自己独立的决定,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其实,互惠、喜好等影响因素都是一把双刃剑,怎么利用是关键,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存不善的人利用了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如互惠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若为了不亏欠、避免受骗而一味拒绝他人的恩惠和妥协,那我们会活的很累,也可能会伤害到真正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这些影响力,我们完全可以站在无损害他人利益而塑造自身影响力的角度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达到双赢。正如孔子所言:“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要做到先知先觉很难,但是学会思考自己,理解他人,见微知著确是应该做到的。
联系自身,作为服务型窗口部门——综合办公室的一员,更应该提高对影响力的认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影响我们判断的小事,我们忽略了,受骗了,影响并不大,只要有阿Q精神放平心态就是了,但是随着利益群体的扩大,不再是个人之间,而是涉及集体之间,单位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利益时,影响决策人的判断的这几种武器就有了很大的杀伤力,绝不可小觑。为此,我们要学会思考,见微知著,提高影响力,既要脚踏踏实实地向前进,也要抬头仰望星空的真正位置!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
这本书《权力与影响力》,有人说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的确是这样,这本书,我读过几遍了。但是每次都觉得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
正如书中所说的:认为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个人处事之道的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就像今天上午的视频,我们听起来觉得头头是道,但是如何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但是这本书还有今天上午的视频却可以使我们拥有新的思维方式,可以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问题上,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成效。
一、关于横向关系的处理
书中指出人们不愿意合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
他们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他们时间和资源很有限,无法兼顾所有的事情包括帮助我们的事情;还可能是他们对于所帮助我们的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有不同的判断;还有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帮助我们,不知道我们要什么;还有可能是他们对我们有怨气。另外还有可能是对参与合作所获得利益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担心自己的在合作中利益受到损失。
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肯定的。怎样搞好各处室之间的协调呢?一是彼此尊重各自职权范围。二是要顾全大局,不要斤斤计较。三是要学人之长,不要嫉贤妒能,处理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有容他人之短的度量,而且要有容人之长的胸怀。四是要互相支持帮助,不要揽功推过。
二、自身需要努力
1.跟我上
有这样一则报道,看了令人颇受启发。
战争年代有位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说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们在指挥士兵冲锋陷阵时喊的是:弟兄们给我上!共产党军队的指挥官在同样情况下喊的是:同志们跟我上!
跟我上,意即带头、带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我上,是指命令,光喊口号,言而不行。一字2020之差体现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境界。古人说得好,战者,必率身以励众士。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必然要在关键时刻勇于站出来,能够响亮的喊出大家向我看齐,同志们跟我上。所以吃苦的精神是必须的。带头的作用也要好好发挥。
2.换位思考
三、下步打算
1.统筹利用时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2.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及时反思、总结。每做一项工作后,都要及时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必须过程。
影响力读后感1300字: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B.西奥迪尼,分别讲述了营销人员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响的武器,2互惠,3承诺和一致,4社会认同,5喜好,6权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响力。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平日里经常能够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虽然见过,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经济方面它的实用性。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潜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构成了自我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构成属于自我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先如此,哦,我说怎样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但是此刻我的观念转变了,我看到了像看不见的手一样悄无声息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的一种规律,只是我一向没有看到而已。这种规律来自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现代社会太复杂了,理解到的信息也太庞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简单的掌握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们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我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持续清醒的头脑,持续决定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就算明白被骗,人们仍然踏进圈套,仅仅是因为期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但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务必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将这本书中描述的情形与自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较时,事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先是这样的!以前看过讲存在主义的,说人生来就是不自由的,当时我不太明白,此刻我也许有些明白了。人总是自以为自由的做着自我的选取,决定自我的人生,其实早有了潜在的规律,操纵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严格的执行着它的决定而已,人并不拥有绝对的自由。突然想起这个道理初中的政治课就讲过了,但是当时只是谈到了人不能因为自由而随心所欲的做事,务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那时这实在是说教气味太浓厚的一句话,也就没有在意。此刻想想也就那么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对于我来说,从书中受益的不仅仅仅是明白了喜好、互惠、社会认同、权威、承诺和一致、短缺这六条原则是怎样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们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样运用这六种武器更好的服务于工作,既能皆大欢喜也能提高效率。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们时刻在影响和被影响中轮流主角,怎样做能将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样做能让权威的嘴帮我们说话,怎样做能让我们的产品获得最多的社会认同,怎样做能让我们在互惠的同时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赢家?巧妙的开启火鸡妈妈身体里的磁带,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关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互惠原则告诉我:给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帮忙我们顺利的拿到想要的资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备的竞争潜力,为客户的维护和资源的互换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子甚多,举不甚举,只怕是说多了,简单的事情就变得细碎而烦琐。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很多的道理和销售技巧。
《影响力》(优质范文)
《影响力》读后感600字这是一本三年前的书,原本三年前就该读完它的。那时,我一个同事是读书狂人,他的书单大约比我看过的小说还要多,影响力似乎是他推荐的,也不一定,时间太早了,我已经记不清了,记得住的只有那群人。那会儿的我很虎,什么都不懂,工作中拼了命的表现,什么事都做,什么事都抢着做,好似一支空心的竹子,但凡有点风,就放肆、拼命、肆无忌惮的摇晃着。《影响力》就是那会儿买的。“畅销书”、“风头很盛”,是它的标签。买回来就翻了几页,深以为然,深刻反省自己的顺从性,觉得这简直是人性一大弱点,太危险了。后头又添置了几本书,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这本就被拉下了。直到前天才被重新翻了出来,总想着读完它吧,不至于辜负我当年下单时那么大的心劲儿。古典少侠在《跃迁》中给知识做了三种分类:一流知识是源头,薄薄几页纸便是一门思想,供世人研究;二流知识是大拿们对一流知识的解读,供大家理解;三流知识是迎合,把你想听的、听得懂的东西讲给你听。《影响力》似乎可以归到最后一类。《影响力》讲了一个现象:人的顺从性有几个不同的影响因素,互惠、承诺和一致、喜好、稀缺、权威和社会认同。完了,就这么多,没有来源,没有出处。这样的一本书居然被称为当今社会心理学被引述率之冠,Areyoukiddingme?我不懂心理学,不过我想心理学研究的也许不只是现象。好像现在没有人看《影响力》这本书了,仿佛一下子销声匿迹了。而我只有默默的吐槽自己曾经错误的选择。现在的我还是很虎,很多时候依然放肆,但跟以前还是会有区别——至少我不会再买同类的书了。
《影响力》(精选范文)
《影响力》读后感知道有《影响力》这本书时,起初我以为它是一本讲有关于个人魅力或个人人格对他人的影响的书籍,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本非我当初所想像的那样,通过慢慢阅读后,我发现《影响力》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讲一些出现于商业活动和社会交际中有趣的现象,并作举例和加以分析,发现事实上很多人都成了影响力的受害者,当然也有些人是影响力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早就了解了影响力的魅力,并且运用了一种或者多种影响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什么是影响力?就是抓住人的心理特点说服别人,使人顺从,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本书列举了六种影响力:1、互惠;2、承诺和一致;3、社会认同;4、喜好;5、权威;6、短缺;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或者工作中还有另外的一些影响力被使用到,比如:同情。书中用了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来分析这六种影响力,其实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频繁地接触到影响力。因为老师的缘故,起初我是带着好奇来阅读者本书的,但后来我却发现自己却被这本书所深深迷住。看完这本书,我基本了解到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互惠:互惠原理指的是,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会想以同样的方式去回报对方,而不会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如果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对方,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负债感,或者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对方真是个好人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债感或结论会越来越深刻。那么,一旦某天,对方需要你回报的时候,即使远远超越了当初他给你的恩惠,你也同样乐意付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了。2、承诺和一致:陈安之的成功秘诀中有一条:在公众面前许下承诺。承诺是指导一个人行为的航标。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承诺,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通常这种情况下,会跟自己找一个平衡点。3、社会认同:如果一个交警闯红灯,估计后面所有过马路的人都会跟着闯红灯,但是如果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气息的小青年闯红灯,会有几个人跟他一起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被社会所认同的,就意味着是正确的。4、喜好:人往往会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5、权威:因为专业,所以权威。因为不专业,所以要相信权威。6、短缺:商场打折促销的时候,某种商品每人限购四套和每人限购两套,哪一种更让有购买欲?事实证明,一个人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心理更加强烈。7、同情:看看街边的职业乞丐,是否正是利用了这种影响力呢?《影响力》书中举了很多现实中常见关于影响力的案例,在看了这些案例后,我脑海里的第一件想到的事是: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营销当中,这可能与我的学习的专业有关吧。通过对影响力的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某些行为,就可以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了解,在营销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把影响力运用于实际之中。所以对于销售员来讲,这也是一本销售心理学的教材,若能深刻地学习并加以利用,将其发挥到极致,必能对赢得订单有很大的帮助。
读艾德凯勒《影响力》有感
导语:我们是怎样影响别人的?我们是怎样受到别人的影响的?这两个重要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影响力这本书里面找到。
其实影响别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械的过程,因为影响力的武器在很大程度上都利用了人性之中的弱点和惯性思维。例如,大多数的人的身上都有一个按一下就播放的按钮(懂得影响力武器的人除外),被按下了这个按钮的人,就会去做一个近乎机械的行为。只要你找到这一个按钮,点下去,那么这个人就会往规定(惯性思维)的路径走。例如,在书中,人们在排队的过程中如果你想插队,你只要说一个你要插队的理由即可,这个理由不需要符合逻辑,因为人们惯性的思维是:认为别人的理由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听了你的理由,都会认可从而作出让步。所以你只需要说出一个像理由的理由那个人就会作出让步,这就是按了就播放按钮。另外一种惯性思维是价高就是好货。例如,在淘宝中,同样都是一件T恤衫,价格从十多块钱到100块钱不等。客户因为信息不对称,无法真正的触摸衣服所以无法很好的辨别衣服的好坏,所以他们就用价格来区分衣服的好坏,将衣服分为高档,中档和低档。一般的人都会买中档的,因为他们自认为不会掉色,质量较好等。其中就很容易被人用了这种影响力的武器,衣服只不过是稍微价格提高了,所卖的货物其实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影响力的武器是对比。俗话说货比三家,对比过了才知道孰优孰劣。精明的商人会让你先购买价格(价值)高的东西,如高价值的汽车、手机等。这些东西他们可以给你低于同行的价格来吸引你购买,然后再让你购买本店中利润较高的配件。虽然配件价格可能是虚高的,但是基于对比原理,顾客往往觉得配件不会太贵。例如一部汽车十多二十万,再买个8000多的倒车摄像,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吧。
整本书的核心关键词是以下词语:对比,互惠,相互退让,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这些就是影响力的要素,也是全文的中心,它们是树的躯干,整本书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展开。
相互退让。相互退让其实也是基于互惠原理。你对别人表示退让,对方也会想对你做点什么表示让你退让的感谢。书中的推销员虽然没有成功销售产品给客户,但是销售人员之后对客户提出,让他介绍三到五个可能会购买这个产品的熟人给自己,客户一般都不会拒绝。在这里推销员看似让步了,客户就作出了按一下就播放的行为,也相应的退让。这样推销员就有了无数的潜在客户,只要潜在客户够多,真正购买产品的人一定不会少。
承诺和一致。这也是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们作出了某种承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他们迫于社会压力,往往都会按照承诺行事。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就会被冠上不守信用、没诚信、吹牛皮等标签,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就会处处碰壁。所以我们不妨在第一次与人交易的过程中,先让别人获利多点,让别人答应和自己做生意。一次一次的,别人就会习惯对自己做承诺。当然,写下来的承诺比口头上的承诺兑现性要更高一些。承诺一致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决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和那个所谓自己爱的人结婚,尽管后来他发现了自己结婚的对象正如家人所说的样子,基于承诺一致的原因,他还是不会随便的提出离婚,因为这样做首先会遭到家人的数落都说了他怎样怎样,你还要怎样怎样,现在知道错了吧。这都是人性的弱点,要看清楚影响力武器的所波及的范围与杀伤力。对于不幸的婚姻,不要为了什么所谓的承诺自欺欺人,其实这是对自己下的承诺,不是商业中对别人作的承诺,要大胆的破除自己之前做出的错误的决定,这里的承诺一致是一种束缚。相应的,如果自己不小心被商家耍了,例如今天自己被商家推销了某种产品,商家吹得天花乱坠,对商家作出了要买这个东西的承诺。回到家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么就要敢于打破承诺,和商家说不买了。
社会认同。人们都是有从众心理的。看到很多人都这样做,就认为这件事基本上也都错不了,就算是错了,有那么多人一起错,那也不会怎么样。寻找社会认同就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不确定性,但是他人可能也正在观察别人的反应。特别是在形势模糊不清的时候,这种每个人都希望看看别人在做什么的倾向会导致一种名为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群众围观暴徒施暴而无人救助的场景)
社会认同中的相似性原理和引爆点的环境威力法则差不多,其实这两本书(《影响力》和《引爆点》)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中书写上写到未成年的孩子只会被和他们相似的孩子影响,大人或者一些较年长的哥哥都无法影响他们。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恰好与我们自己的行为一模一样时,社会认同原理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榜样必须是类似的,乞丐不会羡慕国王的道理便是如此。就这是社会认同中的相似性原理。
喜爱。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在销售的过程中,有效地模仿对方的说话方式,重复对方用过的词汇会得到对方的欣赏,从而使对方愿意与你在一起交谈,从而对成交有利。
即使朋友不在场,喜好原理同样可以生效。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提到这位朋友的名字就可以了。让人喜爱的因素:1、外表的吸引力光环效益。2、相似性(观点、个性、背景、生活方式、兴趣、宗教信仰、政治观点)。3、称赞(他说他喜欢我)。4.接触与合作,熟悉感(我们喜欢自己习惯的东西,由于对某种东西的熟悉会让人们下意识地对它产生喜爱之情,对接触过的事物会更有好感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共通的目标一起合作)。5、关联原理(人对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相关联,某些东西联系起来。实验对象对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会更加喜爱,由此看来,我们总是希望与自己有关的运动队赢得比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但我们想向谁证明这一点呢?当然是向我们自己证明了,但也是为向其他人证明。根据关联原理,如果我们能够用成功把自己包围起来,哪怕我们与成功只有表面上的关系(比如说来自相同的居住地,我们在公众面前的威望就会提高)。
权威。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对那些对另外一种形式的权威---政府那种让普通民众盲目顺从的魔力一直深感担忧的人来说,这个发现更加发人深省。(权威也可以是一种偶像,让人崇拜的)
典型的权威象征:1、头衔。如某某大学的教授,身份地位和身高有直接联系。 2、衣着。人们都觉得穿大白褂的都是医生,穿西装都是成功的企业家。给人这些心理暗示可以更好的说服别人。 3、身份标志。如果你试着开一部直升飞机去和客户谈生意,下一次则开一部奥拓过去和另外一个客户谈生意,我相信客户会更爽快的和开直升飞机的你签合约。
短缺原理。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人们总是向往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品尝禁果的心态),我们对限制信息的反应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样,我们会认为受限制的信息更有价值。独家消息是最有说服力的信息。
所以商家经常打出商品库存不足的幌子,或者把产品从以前的供应充足变成现在的供应短缺,而且当供应由充足变为短缺时,人们对产品产生了一种比供应一直短缺时更为肯定的正面反映。在经济方面,当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但接下来发生了短暂而急剧的倒退,这是我们最有可能看到革命和动乱现象。这是因为人们经历过了好的生活,其实也是基于对比的原理,渴望回到以前的好生活,所以更愿意用一些代价(革命)来换回应当拥有的东西(繁荣发展时的生活)。
《影响力》读书笔记
总纲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曾经说过: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人们可以更频繁地以不假思索的方式行动。不单单是人类,乃至于天地间的万物,千万年的进化孕育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那就是固定行为模式。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何为固定行为模式。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雌火鸡细心照顾下一代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小火鸡发出嘁噗嘁噗的叫声。即使将火鸡的天敌鸡貂做成一个模型,只要模型发出嘁噗嘁噗这种声音,雌火鸡细心照顾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而无视模型的气味、感觉、相貌等因素。一旦模型不发出这种声音,它就会遭到雌火鸡猛烈的攻击。从这个生动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刻进了雌火鸡的基因当中,而开启这段基因的钥匙仅仅是这种嘁噗嘁噗的声音。细心观察人类社会,这种固定行为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尽管人类更多地来自于后天学习,而非基因。有这么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印证:一种普通的绿松石本来销路很不好,但是将其价格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的时候,竟然被一无所知的游客抢购一空。这是因为这些游客依赖这么一条公式昂贵=优质,显然这条公式是后天不断学习而来的。
那么这种固定行为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呢?在漫长的进化史当中,无数次的试验证明某些固定行为模式在统计概率上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奏效。文明的不断进步需要人们处理越来越多的事情,然而人们的思考容量是有极限的,固定行为模式从保证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思考,这无疑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人们渐渐地将一些历来都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模式固定下来,以后只要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就直接启动这一模式进行处理,省却思考的烦恼,也就是走了捷径,正如保护自己天敌的雌火鸡,就像盲目抢购绿松石的游客。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有些人发现了这些固定行为模式的时候,居心不良者就很可能利用这些模式来影响其他人,成为牟利者,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受害者却浑然没有察觉到牟利者的存在!呜呼哀哉,这些牟利者造成的最大伤害并不是令受害者蒙受损失,而是严重地伤害了固定行为模式的可信度,其深远的恶果就是人们渐渐地开始怀疑这些亘古不变的信条,人们渐渐开始需要重新思考这些本来并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导致效率的下降,按照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所言,这就是文明的倒退。
要想不落入这些牟利者的圈套,就既要有愿望也要有能力去意识到这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固定行为模式,进而控制自己对牟利者进行反击。作者归纳了六大固定行为模式: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
part1:互惠
付每一笔债务,就像上帝开的账单一样。拉尔夫沃都爱默生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互惠原理的出发点是鼓励和保护不同个体之间的公平交易,然而却常常被牟利者用作促成不平等交易的武器:预先给予对方小小的人情,然后提出较大的要求回报。人们往往在接受了小小的人情之后产生一种负债感,正是这种负债感使人们对这些要求失去了抵抗力。比如政界中常见的相互提携、送礼人情,商界中免费试用的产品推销等等。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者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与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一个不请自来的好处(即使这个好处我们并不想要,甚至转身就回扔掉),一旦被接受,也会制造出一种负债感。牟利者单方面既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行为来造成负债感,也决定对方以什么样的行为来消除负债感。这样一来,牟利者借互惠原理一手把他人推入一场不公平的交易。
从互惠原理出发,可以得到其另一面:如果他人对我们做出了让步,我们也有义务作出让步。对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组织来说,让它的成员一起努力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是带着一些他人不见得能够接受的条件来参与一个具体行动的。只有采取某种方式把这些最初的不合适的愿望搁置到一旁,才能为合作扫清道理。这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而相互退让正是这个妥协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妥协的存在孕育了一种称为拒绝退让的策略:假定你想要我同意你的某个请求,一个可以增加你的胜算的方法就是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我极可能会拒绝的要求。然后,在我拒绝了这个请求之后,你再提出那个小一些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如果你的请求提得很巧妙,我就会认为你的第二个请求是你做出的一个妥协,因而会觉得我也应该做出一个妥协,于是我同意你第二个请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拒绝退让策略点的影响之下,人们不仅会同意一个请求,更加努力地履行自己的诺言,而且还会自愿在将来做出更多的承诺。这种奇怪现象的存在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退让的行为不仅让受害者同意了提出的要求,而且也使他们感到是自己促成了协议的最后达成,他们对妥协的最后结果更有责任感,更可能遵守这个协议。第二,牟利者在受害者的要求下终于答应放弃自己原来的立场(虽然那本来就是虚假的,但受害者并不知道),做出一个妥协和让步,受害者心中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促使受害者愿意在将来继续与牟利者合作。
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互惠原理的伤害呢?因为互惠原理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其一旦启动几乎没有幸免的可能,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让它启动,其本质是观念上的转变。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到牟利者设计的互惠陷阱中时,一旦确认对方最初的提议不是一个恩惠,而是一个迫使我们屈从的技巧,我们就将其恩惠判定为诡计,因为互惠原理指出恩惠必须用恩惠来报答,但是并没有说诡计也必须用恩惠来回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只要观念上的一点点转变就会将这种心理的负债感消之于无形。
part2:承诺和一致
如果一开始没有拒绝,后来就难了。里昂那多达芬奇
所谓承诺与一致,就是我们都有一种要做到(而且显得)与过去行为相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以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总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或者心中幻想出更多理由来说服我们自己,让我们确信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这种固定行为模式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很多情况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种很有益的行为,而且也是非常得体的。自相矛盾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品行。如果一个人的信仰、言辞、行为相互矛盾,这个人就会被看做优柔寡断、头脑混乱、两面三刀、甚至有神经病。而另一方面,高度的一致则是和坚强的个性和优越的智力联系在一起的,是逻辑、理性、稳定和诚实的核心。举个例子,众所周知,儿童节之类的节日总是父母给孩子买玩具的高峰期,但是节日一旦过去,玩具销量就会随之急剧下降,绞尽脑汁的商人们终于想出了延缓这种急剧下降的办法。=他们会在节日到来之前大肆宣传某一种玩具(比如芭比娃娃吧),于是在节日到来之前大多数父母都会答应孩子到时候给他们买一个芭比娃娃。然而,当节日到来,父母领着孩子进入商店的时候却发现芭比娃娃缺货了(其实不是因为销量太好而缺货,这是商家故意减少供应量)。这时候,承诺和一致原理就发挥作用了。因为父母之前答应过孩子要在儿童节给他(她)买一个玩具,所以虽然没有芭比娃娃,但是也只能买其他玩具充数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等节日高峰过去之后,商家却大量地增加芭比娃娃的供应量,这时候,承诺和一致原理再次发挥作用。因为父母之前答应过孩子要给他(她)买一个芭比娃娃,于是父母们拗不过孩子,只能再次掏腰包买下这多余的玩具。多么聪明的商家!多么无辜的顾客!这样商人们就能将高销量维持更长时间,获取更多的利润。
从承诺和一致原理出发,有一种策略叫做入门策略:从小的请求开始最终达到对大的请求的依从的策略。因为答应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要求,不仅会增加我们将来答应更大的有关请求的几率,而且也会增加我们答应更大的不相关请求的几率,尤以第二种几率的破坏性更大。所有入门策略关注的都是一件事情:利用一个小小的承诺来塑造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一旦你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很自然就会答应你的一系列请求,只要这些请求与他的这个新的自我形象想吻合。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承诺都能够影响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一个承诺必须是积极地、公开的、经过努力才做出的、而且是人们自由选择的才具备这样的效果。实际上,一个承诺知道的人越多,越是公开,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效果越好。有一句俗语能够很好地印证这个道理: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这样东西的人对这样东西会更加珍惜。一个承诺越是人们主动做出,越是不受外界诱惑和压迫而做出的,效果越好。这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许多的应用,比如探索新型儿童教育方法,又比如商家经常采用的所谓的低抛球销售策略。
当牟利者拿起承诺和一致原理作为武器企图影响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倒流到我做出之前的那个承诺之前,我还会答应他现在的要求吗?这样我们就能判断,那些我们心中认为支持我们做的正确的理由到底是真实的还是由于我们做出了承诺而被迫编造出来的支持理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我们就应该果断地拒绝他当前的要求。
part3:社会认同
在大家都用同样的方式思考的地方,没有人思考得很深刻。瓦尔特李普曼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比如就拿著名电视剧《爱情公寓》的配音笑声来说吧。诚然我承认《爱情公寓》的确很戳到我的笑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审笑疲劳的时刻,我的确被配音笑声带动笑起来了。一般来说,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势显得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了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然而,在通过观察他人来消除我们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忽略了一个细小但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人可能也正在观察中寻找社会证据。特别是在形式模糊不清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看一看别人正在做什么,这种倾向可能导致一种被称为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对于这么一种社会现象:当一名受害者在极度的痛苦中挣扎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社会上一般以人性的冷漠解释之,殊不知多元无知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有二。第一,当周围的有几个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的责任感便降低了: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第二,根据社会认同原理,许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紧急是从其他人的反应出发的,殊不知其他人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其结果是大家都没有采取行动。
了解多元无知现象甚为重要,因为它关乎生命。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既不知道是否存在一个紧急事件,也不知道如果情况紧急的话自己是否有责任。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有责任介入一个紧急事件,他们的反应是很迅速的!当紧急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保护自己的关键就在于减少旁观者的不确定性。比如呼喊求救的时候直接指定求救对象,甚至指定救助自己的方法。一旦有人开始帮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我们,因为社会认同原理已经站在我们这一边了。就像是放在天平上的球,一旦我们轻轻地将球拨动一下,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万有引力去完成了。
社会认同原理在商业广告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广告都是明星亮相,然而近来普通人做的广告也渐渐风行起来。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广告商知道,将产品推销给普通观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证明其他普通人也喜欢并且使用该产品。社会认同原理作用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文学领域也有其身影。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经出版,轰动一时,整个欧洲卷起了一股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以至于好几个国家都将此书列为禁书。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斯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一个地区关于自杀事件报道得越多,其自杀率越高。他将其命名为维特效应。这是因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的消息之后模仿了他们,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不正确的数据导致社会认同原理提供错误信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发生在社会证据被有意伪造时。毫无例外地,这种情况都是牟利者为制造一种大量的人正在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行动的假象而炮制出来的。第二种情况是一个无意的、自然的错误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从而产生社会认同,导致我们做出不正确的决定,多元无知就是这么个例子。
part4:喜好
一个诉讼律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克莱伦斯搭柔
喜好原理指出:人们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比如,商家就会采取举办家庭聚会的促销手段,主人向与会朋友推荐商品,朋友们不好意思拒绝主人(甚至他们因为喜好的原因根本就没想过要拒绝主人),商家得以大大促进自己的销量。由此看来,博得人们的喜爱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上为影响人而交朋友这种现象不正是很好的佐证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我们呢?关键有四个。第一,外表吸引力。大家一般都承认外表漂亮的人在社会上有很多优势,他们能够让旁观者自动地、不假思索地产生下意识的反应。第二,相似性。人们通常都会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更有好感,不管这种相似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第三,称赞。人们对称赞基本毫无免疫力。第四,熟悉。人们总是比较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前提是得到这种熟悉所需要的接触必须是愉快的经历,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由喜好衍生而来的一个重量级原理就是关联原理。关联原理指出:不喜欢坏消息是人类的天性,换消息的晦气会传染给报告坏消息的人。即使这个人对这个坏消息毫无责任,仅仅因为他与坏消息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就有了不喜欢他的充分理由。气象预报员为自然恶作剧付出代价正是绝佳的例子。同样的道理,与好消息联系在一起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欢迎和爱戴。关联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联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有一种所谓的午餐策略正是利用了关联原理,因为人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会更加喜爱。(pS:难怪约妹纸总是少不了吃饭这一环节~)。举一个体育的例子,人们总是希望与自己有关的运动队赢得比赛,比如国家队,比如家乡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根据关联原理,如果我们能够用一些哪怕与自己只有非常肤浅的关系(比如说来自相同的居住地)的成功把自己装点起来,我们在公众面前的地位也会上升,我们的脸上也会更有光彩。正是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控制我们与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关系的能见度,彰显正面的联系,掩盖负面的联系,以使旁观者对我们有更高的评价因为更喜欢我们。虽然这种想要沉浸在荣耀的光环中的愿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某些有着性格缺陷的人这种愿望显得特别强烈。因为他们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低。正是这种感觉使他们不是从自身的成就,而是从自己与别人的成就的关联中,来寻找荣誉和尊严,悲夫!
对于牟利者欲将此关联原理加之于我们身上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牟利者的喜欢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地步,这就是提醒我们需要警惕的信号。我们必须将交易者和交易本身明确地区分开来,划清界限,而只应该根据交易本身做出决定。
part5:权威
跟着行家走。维吉尔
权威原理指出:人们对权威有着深深地责任感。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放弃独立思考权利的时候,不用权威的实质,只要带点权威的暗示,就足以让我们停止自己的思考,进入唯唯诺诺的服从状态。有三种最典型的权威象征:头衔、衣着、外部标志,这三个象征也常常为牟利者伪造以作谋利之用。保护自己免受权威原理伤害的关键就是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分辨两种情况:什么时候应该听从权威的意见,什么时候则不应该。我们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他的头衔、衣着、外部标志是伪造的还是故意让人产生联想的?第二,这个权威会不会对我们说真话?即使是最有知识的权威也不见得会诚实地对待我们,因此我们对他们的信任程度还是应该有所保留的。
part6:短缺
去爱一样东西的方法之一就是意识到它可能会失去。格克切斯特顿
短缺原理指出:一种本来人们没有多大兴趣的东西,仅仅因为正在迅速变得越来越难得到,马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由短缺原理出发,可以得到两种常见的策略:数量有限策略和截止时间策略。比如商家故意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应短缺,不能保证一直有货,甚至是似乎再也不会有了。比如商家给顾客提供的商品加上时间限制,甚至是除非立即购买,否则的话就要付更高的价钱,甚至根本买不到。
由短缺原理衍生出一个有意思的理论心理抗拒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比较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情。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指出,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以这个观点为核心,他建立了解释人们对削弱的个人支配权产生反应的心理抗拒额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每当人们的总有选择收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因为,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什么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来抵抗这种干扰,已达到维护自己自由的目的。比如儿童的抗拒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都可以通过心理抗拒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随着社会迈入信息社会,信息也渐渐成为可以变得短缺的东西,自然也不能逃出心理抗拒的理论范畴。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普遍觉得新近变得短缺的东西比一直就短缺的东西更有价值。我们不仅在某种东西变得短缺时更想得到它,而且在面临竞争得到它的愿望又更加强烈。
面对短缺原理带来的强烈的情绪化变动,我们免受牟利者伤害的关键在于分清楚使用和占用的区别。有时候,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而是对它的占有。每当我们面临某种短缺的压力时,一定要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这件东西?假如我们是为了那种拥有某种不可多得的东西而带来的社会上、经济上或心理上的优势,那么短缺的压力应该成为衡量其价格的相当准确的指标。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并非为拥有而拥有,我们想要一样东西是由于它的使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牢记:短缺的东西不会仅仅因为供应有限就会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尾声
许久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读书笔记了,确实是因为此书太过精彩!六大影响的武器,用之正道则造福社会,用之邪道则贻害无穷,务必谨之慎之。
《影响力》读书笔记_影响力读书笔记3000字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映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带着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翻开了老师推荐的《影响力》一书。
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子。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一个老师想测验一下学生们对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掌握程度。有一个问题是我给予的将来时是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虽然他可能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但他对一条更博大的社会原理却掌握得完全正确。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这个原理也使我想起一个日本富翁的发家致富经历:他是一个从事批发麻绳的商人,刚开始他把从厂家拿的货物原价卖给顾客,因为他的绳如此便宜,人们都乐意到他那购买,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在他生意不断壮大后,他一方面向厂家诉说自己辛苦却没酬劳要求降低出厂价,另一方面向顾客诉说自己一直原价卖东西没赚干不下去了,结果,厂商不愿失去重要客户而把每条绳降低了一毛钱卖给他,顾客想以后继续有便宜的货源也每条绳给多了一毛钱向他购买,就这样有了两毛钱的中间差,且每年他的绳销量都是成百上千万的,很快他就成了富翁。这就是先自己吃亏让别人受惠再自己受益的典型。随着我们加入WTO,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共赢是主题,也是取得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互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许确实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会从此失去合作伙伴,没有社会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惟有互惠联合在一块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时下扩招后的毕业生竞争激烈,好工作难找,大多数人都想找个既轻松又高工资的职位,这种眼光比较短浅,找工作不能只看薪水,更要看公司的发展前景。也许现在公司很小,但成长速度很快,那么即使目前没钱赚要给它免费打工也是值得的,撑过了艰苦的起步阶段接下来就是享受回报的喜悦了,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而目前工资甚高的公司也许是处于夕阳行业,以后的日子是江河日下。具体的选择就要看各人的价值观取向了。
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它不是工具性的东西,见效的时间没那么快,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领会,在运用中得到深切体会,一旦熟能生巧时你就可信手拈来运用自由,那时的感觉是很美妙的。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看多几遍把它融会贯通你就可感受其中真义的神奇。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第2页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情商与影响力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影响力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