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300字 > 地图 > 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洛阳牡丹》读后感30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也许"《洛阳牡丹》读后感300字"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我阅读了这篇作文受益非浅,那就让我来描述一下这篇作文的大意吧。是说在暖融融的季节里,正是牡丹花开的好时期,它们正在迎接中外游客的到来。在王城公园里,牡丹是最美丽的。看!三千平方米的牡丹池内,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它们围着池中的牡丹仙子,娇美无比。

阅读完了这篇作文,我觉得小作者运用了比喻句、拟人句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姚黄、魏紫、二乔这近20多种牡丹花描写得栩栩如生,美丽动人。本来在公园里牡丹花只是开在草地上的花而已,可是在这位小作者的笔下却把牡丹花描写得非常尊贵,详写了洛阳玉这种牡丹花,说它似玉骨冰心的夜光白,端庄秀丽,全身就像披着一件雪白雪白的衣裳,美丽极了!小作者不时发出一声赞叹:“我爱我的家乡,更爱为家乡增彩的牡丹!”

可想它不愧被誉为“国花”缘由啦!相信小朋友们看了也会和我一样心动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牡丹的拒绝读后感


篇一:牡丹的拒绝读后感

看惯了牡丹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它的绚丽娇一艳,柔情妩媚,无不为人所倾暮慕

它的美经历的多少文人墨客的先赞誉,从你的无意识到浅意识早已习惯了听别人对它的华丽言辞,但当我又一次怀着同样的,略显倦意的心情翻开《牡丹的拒绝》不禁为之震动拜服牡丹的美早已是思空见惯了的,独有作者对牡丹的欣赏让我自愧不如

怀着惭愧的心情,看完了作者的心声,不禁觉得自已同世人虚夸的俗文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一样的看,一样的想,但本质是大相径庭的其关键品位对!作者从更高更洁净的词句洗刷去了我们这些俗世之人谓于牡丹的华丽,它不仅仅只是我们身边的玩物,恰恰相反,在这纷繁索碎而又虚假的世界里,被我们视为不群之姿的牡丹,却是真正的大雅!它的高贵恰恰就是在我们这质疑与艳羡的眼光之中,还保留有自已的贞洁。也正是作者让我们警醒,不要自认清高,我们实为俗人,而俗人所漠视与忽略的恰恰也是俗人谓之可贵的高洁品位。

多么辛辣的意味《牡丹的拒绝》不得不让我们清醒,为之震动。

篇二:《牡丹的拒绝》读后感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这是作家张抗抗在牡丹的拒绝一文中对牡丹的评价。牡丹有它自己的个一性一,有它自己的原则,为了这个个一性一,这个原则,它宁愿忍受被权贵贬出京城的羞辱。由物及人,我们人类又有多少执着者?这些执着者中,又有多少肯为了执着而部位权贵,忍辱负重?而那些真正执着的人,一定会有很大成就,最后,像牡丹一样怒放。

执着是一种态度,但它却是一种不平凡的态度。执着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在执着的过程中,要失去很多,放弃很多。但只有执着,才有怒放的时候,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却是有价值的。执着是有双面一性一的,但是,永远不要忘记艰苦的执着为的是最美丽的怒放,为的是美得绚丽娇一艳,惊世骇俗.你也许会抱怨执着使你失去了太多,使你的人生不完整,其实不完整也是一种完整。天边一轮残缺的月亮,能不让人感到美丽?没有一个生命是完美的。他有他的缺点,你有你的不足,我有我的弱点,何必相互苛求呢?有缺憾,才有对完美的追求。

人们赞美珍珠的美丽,却忘记了价值连城的珍珠,是从一颗沙粒变化而来的。当你学会忍耐,懂得执着,你也就能品尝快乐人生的美味佳肴。执着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千古留名,还是碌碌无为.有很多人因为畏惧而放弃执着,他们没有想到的,没有看到的却是这执着的困难背后也有一番甜蜜。所以,不要因为大海有惊涛骇一浪一,就不敢出海远航;不要认为人生会有挫折痛苦,就不敢纯真生活;不要认为社会上有邪-恶丑陋,就不敢涉世红尘!别忘了大海也有静谧的安详,人生也有甘美的愉悦,社会也有和睦的轻松。因此,我们坚信执着是快乐的,执着中的痛苦是短暂的。

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执着地迈出每一步,直到最后像牡丹一样地怒放!

篇三:《牡丹的拒绝》读后感

晚上百无聊赖地坐在哪里,随手翻看孩子的课本,就看到了张抗抗写的《牡丹的拒绝》。

洛一陽一牡丹以它倾国倾球的魅力,吸引了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前来观看的人们。然而,第九届牡丹花会,作者以往年应准的时节,前往洛一陽一观看牡丹。却因为一个寒流接着一个寒流,使一陰一历四月的洛一陽一依然很冷;连日浓云一陰一雨,四月的洛一陽一城冷风飕飕,牡丹拒绝开放,没有看到牡丹开放的作者,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因为牡丹生一性一喜欢热闹不似幽兰习惯寂寞,作者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提前的参拜和瞻仰。于是作者竭尽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那般壮丽、那般浩荡,不开则已,一开则轰轰烈烈地把积蓄了一年的一精一气迸发。于是作者想到了洛一陽一牡丹的历史:皇帝的威仪不曾振慑于它(为取一悦则天皇帝,百花在一一夜之间齐放,唯牡丹不从);宁可被发配洛一陽一,却不料洛一陽一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一陽一成了牡丹城。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地改了一性一子?太冷的春,牡丹为什想象给予作者失望的纪念、给予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密与完美恰在没有牡丹开放的日子里,作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一性一,牡丹被世人作为富贵的象征顶礼膜拜却没被作者喜一爱一,喜欢它的原因却是因为看到了牡丹的落花:一阵春风徐来,娇一艳鲜一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一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一瓣,那花一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一只奉上祭坛的大一鸟脱落的羽一毛一,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任谁看了都会为之感动。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因此作者在因为无法看到牡丹开放的无言遗憾中感悟到:牡丹是富贵之花、更是高贵之花,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能拒绝寒冷?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一入洛一陽一城,人们不会因为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看后忽然很激动,生命中有许多的不如意,让人意志消沉,失去生活的动力,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以为自己不再会有激一情,一篇好文章却让我心情激动,白居易有诗云绝色只西子,众芳唯牡丹,牡丹的大气,她的雍容华贵和她那的卓尔不群的气质。是其它的花很难企及的,,牡丹之美不仅在于她的外表,更在于她的内在。牡丹向世人展现的不仅仅是她花开的艳丽与芬芳她们像一群成熟热情的女人,尽情绽放着如花笑颜,从容地舒展着自己俏一丽而妩媚的身姿,艳丽却不粗俗,在纯洁之外又多了庄重,有傲骨却无傲气,人们欣赏牡丹的美往往在于她的外在的娇一艳,却忽视了她的恬淡,开放时轰轰烈烈,归隐时从从容容;在默默无闻的季节里,苦苦的修炼,孕育着她的牡丹果.牡丹的美是可以长时间解读的!

篇四:《牡丹的拒绝》读后感

微风夜露中,颤一动着牡丹的花香,一阵清风拂过,整朵整朵的牡丹花坠一落,洒下了美丽而又惊心动魄的花雨。。。。。。

洛一陽一的牡丹,它不畏权势,面对帝王的命令,视若枉闻,宁可发配洛一陽一,也不屈尊事贵,面对权势,它挺一起了生命的脊梁,昂首向前,融合在孤傲的天际间。。。。。。

挺一起生命的脊梁,人便守住了内心的本一性一。

生一性一放任的李青莲,金銮殿上让高力士脱靴。面对权势,他挺一起了脊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游遍大江南北;追寻正义的尾山宏,面对日本右翼的威吓,依然挺一起了脊梁,在追寻正义的泥泞中跋涉。在他的身上,便有了正义的力量。

面对权势,不退缩,挺一起脊梁,用生命跨过!

面对生死,牡丹不悔。即使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也了无遗憾,它走了,走得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虽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气魄,却无红消香断有谁怜的遗憾。面对生死,它挺一起生命的脊梁,用炫丽的花一瓣谱就了一首无悔的赞歌!

挺一起生命的脊梁,生也好,死也罢,用浩然的正气去接受,灵魂便会得到升华,生命的价值也便由此提升。

面对元军的劝降,吟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大义凛然的向我们走来了,面对生死,他用生命换来的耿耿忠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在生死面前,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把荡气回肠的豪气献给了祖国,他挺一起了脊梁,飘然遁去!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生命著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挺一起了脊梁,在生命的泥淖中昂首向前!

牡丹,已不只是人们所朝拜的花之富贵,它是一种孤傲,是一种对生死的阔达。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让我们用意志挺一起生命的脊梁,肩负起生命的责任,让我们也做那傲然的牡丹,灿然开放,炫然消逝,用那阵阵花雨,铺就生命的辉煌!

篇五:《牡丹的拒绝》读后感

闲时喜看《红楼梦》,也对红学研究颇感兴趣。有时也探一下佚,思考一下遗稿中的情节发展和重要人物的归宿。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宝钗,我很想知道,她身为贾府的二一一奶一一奶一,在宝玉出家之后会何去何从。

有一种说法是:她以后嫁给了贾雨村。

我说不会,我相信她绝不会嫁给贾雨村。

必有人冷笑以对:你如何知道她不会?此君最喜逢迎,她可以逢迎贾母点戏,可以逢迎贾环委屈自己的丫鬟。日后贾雨村为官,炙手可热,宝钗如何不嫁?

其实不然,太多的人误解了宝钗。

正如误解了牡丹一样。

周敦颐在《一爱一莲说》中讲牡丹是宜乎众矣,也不知他听过这篇文章中提到过的一个传说没有: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纬度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一陽一。这样的牡丹,武则天的敕令尚且不从,怎会宜乎众矣?

《牡丹的拒绝》读后感400字


看惯了牡丹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它的绚丽娇艳,柔情妩媚,无不为人所倾暮慕……

它的美经历的多少文人墨客的先赞誉,从你的无意识到浅意识早已习惯了听别人对它的华丽言辞,但当我又一次怀着同样的,略显倦意的心情翻开《牡丹的拒绝》不禁为之震动——拜服牡丹的美早已是思空见惯了的,独有作者对牡丹的欣赏让我自愧不如……

怀着惭愧的心情,看完了作者的心声,不禁觉得自已同世人虚夸的俗文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一样的看,一样的想,但本质是大相径庭的——其关键“品位”对!作者从更高更洁净的词句洗刷去了我们这些俗世之人谓于牡丹的华丽,它不仅仅只是我们身边的玩物,恰恰相反,在这纷繁索碎而又虚假的世界里,被我们视为“不群之姿”的牡丹,却是真正的大雅!它的高贵恰恰就是在我们这质疑与艳羡的眼光之中,还保留有自已的贞洁。也正是作者让我们警醒,不要自认清高,我们实为俗人,而俗人所漠视与忽略的恰恰也是俗人谓之可贵的高洁“品位”。

多么辛辣的意味《牡丹的拒绝》不得不让我们清醒,为之震动。

《牡丹的回绝》读后感500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牡丹高贵华丽被世人赞美追捧,谁知它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可牡丹却仍保持它高贵的地位。

第九届牡丹花会已悄悄来到,人们带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涌进洛阳城。可是绿色的牡丹园冷风飕飕,枝繁叶茂满园阴翠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牡丹花苞。谁会知道春还未曾到来……但牡丹却千朵万朵即将纵情怒放,似解冻的大江,壮丽夺目。

你可能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们当做富贵膜拜,可是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就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拂来,千朵万朵盛期牡丹,忽然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可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属于它的盛大节目?牡丹有自己的方式,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不偏于盛大节日的诱惑。牡丹高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个性,牡丹因此会富有极大的“魔力”不妥协,不媚俗,也许再被贬责十次,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是无可言语的。牡丹拒绝的并不是游人责骂的言语,而是自身的点点需求,因而人们也就不会去拒绝它的美。

人也一样,不用完全迁就他人,或是他人的一些想法,要遵循自己的规律,自己的个性。

《牡丹的拒绝》读后感500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牡丹高贵华丽被世人赞美追捧,谁知它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可牡丹却仍保持它高贵的地位。

第九届牡丹花会已悄悄来到,人们带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涌进洛阳城。可是绿色的牡丹园冷风飕飕,枝繁叶茂满园阴翠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牡丹花苞。谁会知道春还未曾到来……但牡丹却千朵万朵即将纵情怒放,似解冻的大江,壮丽夺目。

你可能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们当做富贵膜拜,可是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就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拂来,千朵万朵盛期牡丹,忽然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可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属于它的盛大节目?牡丹有自己的方式,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不偏于盛大节日的诱惑。牡丹高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个性,牡丹因此会富有极大的“魔力”不妥协,不媚俗,也许再被贬责十次,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是无可言语的。牡丹拒绝的并不是游人责骂的言语,而是自身的点点需求,因而人们也就不会去拒绝它的美。

人也一样,不用完全迁就他人,或是他人的一些想法,要遵循自己的规律,自己的个性。

《牡丹的拒绝》读后感1000字


闲时喜看《红楼梦》,也对红学研究颇感兴趣。有时也探一下佚,思考一下遗稿中的情节发展和重要人物的归宿。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宝钗,我很想知道,她身为贾府的二奶奶,在宝玉出家之后会何去何从。

有一种说法是:她以后嫁给了贾雨村。

我说不会,我相信她绝不会嫁给贾雨村。

必有人冷笑以对:你如何知道她不会?此君最喜逢迎,她可以逢迎贾母点戏,可以逢迎贾环委屈自己的丫鬟。日后贾雨村为官,炙手可热,宝钗如何不嫁?

其实不然,太多的人误解了宝钗。

正如误解了牡丹一样。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讲牡丹是“宜乎众矣”,也不知他听过这篇文章中提到过的一个传说没有:“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纬度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这样的牡丹,武则天的敕令尚且不从,怎会“宜乎众矣”?

那为什么喜欢牡丹的人那么多呢?这也恰恰是张抗抗不喜欢它的原因:“因为它总被当作富贵膜拜。”凡夫俗子爱其富贵,文人墨客恶其世俗,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然而有太多太多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人们爱富贵,多是爱物质之富贵。可富贵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气质层面上的,若只有物质之富贵,则纯属暴发户之类了。

而只有富贵的物质和气质合一的时候,才有真正的富贵,其中富贵的这种气质,却是最难得的。

君不见,古人气质,多有芙蓉之风流,如菊花之清高,如海棠之淡雅,却少有如牡丹之富贵,为何?

原因很简单,牡丹之富贵,是属于帝王的。

要观富贵之气质,请观帝王。

帝王大气,可以不计前嫌、不计小过。所以齐王不报一箭之仇,楚王自有解缨之计。

但面对原则问题,帝王从来都是拍案而起,手起刀落,绝不让步。所以,有敢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有敢乱大卫之律例者,虽亲必灭。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前者,却没有多少人看到后者。他们似乎不懂,帝王也是需要决绝的。

牡丹亦然,你可以把它满园遍植,你可以把它画下来贴在墙上。可有多少人看到过它的拒绝?

张抗抗看到了,所以她这样写:

“它不苟且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定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这就是牡丹之富贵,也是不同于芙蓉、菊花、海棠之富贵。

而许久以来,人们对于牡丹的误解,也源于他们读不懂牡丹的气质上的这种富贵。

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宝钗,这个同样被人误解的女子。她身上也着宝钗的气质。是的,她也会逢迎,可仔细看看,那都是小处、无关紧要之时。但事情一旦涉及她的原则,她也会拒绝。

曹雪芹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让她抽中的花签是牡丹,上面的题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好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可是这种动人,又有几人能领悟呢?

大概张抗抗领悟到了,所以她这样写道: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从这段话里,我们是不是也该明白些什么呢?

呜呼!牡丹之爱,固“宜乎众矣”,而“无情”牡丹之爱,又岂“宜乎众矣”也哉?

牡丹拒绝读后感5篇


在阅读作品结束后,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去写下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新获得的感悟和想法吧。您是否也打算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呢?我们的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牡丹拒绝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牡丹拒绝读后感 篇1

初中的时候,只因周敦颐的两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而对你反感。当时我想,富贵之花,让人喜爱的原因仅因为一个富字,怎么想就怎么粗俗。所以,曾经我以为你是粗俗的。

直到有一天,有人送我家一幅牡丹画。从初中开始凭空在脑海中一次次丑化你的形象,那些轮廓却完全对不上原来你是美的。视觉上的触动,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如果不慑于王威被贬于洛阳只是个传说,不至于让人信服你的高贵,傲气,不至于让你摆脱富贵的代言人这样带着铜臭味的形象,那么,在你的拒绝中人们肯定能领悟到真相。 人们从一开始那些自以为是的懂你,都出于你的美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德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一般的人只有见到黄金万两时才能产生类似一睹你的芳容一般的惊喜。是啊,万事万物中被人认可的,不惧怕争议和挑战的只有金钱,于是人们引起了共鸣:牡丹是富贵之花。 在某个阴雨霏霏,连月不开的四月里,人们那从天南海北聚拢而来的盼望之情,滚烫的连他们自己对失望的铺垫都燃尽。但是,你不开。只是你竟然不开!你坚持对寒冷的拒绝,你无意间对这些参拜和瞻仰的冷落,让信徒们只能在极大地失落中用想象安抚自己的伤。他们像穷人渴望挖到金矿一样,永远地相信金矿的存在。也许金矿会等待,等待它的价值被人们所争夺,他可以一直等,因为,人们有种富贵是永恒的这样的信仰。而牡丹,牡丹怎么会等你呢,她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日子。生如夏花,在火气中渲染浓重的色彩;死如秋

叶,在西风中黯然神伤牡丹绝不会这样,它不在夏,也不再初春,更不在秋,只在一个春未终而夏未至的日子里狂欢,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展示给人最后一次的惊心动魄。 春天,漫山遍野的小花;夏天,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秋天,隐忍朴素的菊花;冬天,迎风披雪的腊梅。只有你,牡丹,没有人敢轻言断定你的花期,然而他们却擅自把富贵这样的标签贴给你。诚然,有钱人可以用钱挥洒自己的个性,但他们剥掉耀眼的衣饰,也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的主角;而你,洗去富贵这样的牛皮癣,让人看到一朵花的骄傲,像一个女子,即使着装世上最平实的衣服,在最不能预测的日子里,美不可方物。 也许,甚至不应把你比作女子,只因为你只是你,说牡丹,就应想起你最真实的美。

这样,我才算真懂了你。

牡丹拒绝读后感 篇2

看惯了牡丹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它的绚丽娇艳,柔情妩媚,无不为人所倾暮慕

它的美经历的多少文人墨客的先赞誉,从你的无意识到浅意识早已习惯了听别人对它的华丽言辞,但当我又一次怀着同样的,略显倦意的心情翻开《牡丹的拒绝》不禁为之震动拜服牡丹的美早已是思空见惯了的,独有作者对牡丹的欣赏让我自愧不如

怀着惭愧的心情,看完了作者的心声,不禁觉得自已同世人虚夸的俗文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一样的看,一样的想,但本质是大相径庭的其关键品位对!作者从更高更洁净的词句洗刷去了我们这些俗世之人谓于牡丹的华丽,它不仅仅只是我们身边的玩物,恰恰相反,在这纷繁索碎而又虚假的世界里,被我们视为不群之姿的牡丹,却是真正的大雅!它的高贵恰恰就是在我们这质疑与艳羡的眼光之中,还保留有自已的贞洁。也正是作者让我们警醒,不要自认清高,我们实为俗人,而俗人所漠视与忽略的恰恰也是俗人谓之可贵的高洁品位。

多么辛辣的意味《牡丹的拒绝》不得不让我们清醒,为之震动。

牡丹拒绝读后感 篇3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这是作家张抗抗在牡丹的拒绝一文中对牡丹的评价。牡丹有它自己的个性,有它自己的原则,为了这个个性,这个原则,它宁愿忍受被权贵贬出京城的羞辱。由物及人,我们人类又有多少执着者?这些执着者中,又有多少肯为了执着而部位权贵,忍辱负重?而那些真正执着的人,一定会有很大成就,最后,像牡丹一样怒放。

执着是一种态度,但它却是一种不平凡的态度。执着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在执着的过程中,要失去很多,放弃很多。但只有执着,才有怒放的时候,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却是有价值的。执着是有双面性的,但是,永远不要忘记艰苦的执着为的是最美丽的怒放,为的是美得绚丽娇艳,惊世骇俗。你也许会抱怨执着使你失去了太多,使你的人生不完整,其实不完整也是一种完整。天边一轮残缺的月亮,能不让人感到美丽?没有一个生命是完美的。他有他的缺点,你有你的不足,我有我的弱点,何必相互苛求呢?有缺憾,才有对完美的追求。

人们赞美珍珠的美丽,却忘记了价值连城的珍珠,是从一颗沙粒变化而来的。当你学会忍耐,懂得执着,你也就能品尝快乐人生的美味佳肴。执着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千古留名,还是碌碌无为。有很多人因为畏惧而放弃执着,他们没有想到的,没有看到的却是这执着的困难背后也有一番甜蜜。所以,不要因为大海有惊涛骇浪,就不敢出海远航;不要认为人生会有挫折痛苦,就不敢纯真生活;不要认为社会上有邪-恶丑陋,就不敢涉世红尘!别忘了大海也有静谧的安详,人生也有甘美的愉悦,社会也有和睦的轻松。因此,我们坚信执着是快乐的,执着中的痛苦是短暂的。

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执着地迈出每一步,直到最后像牡丹一样地怒放!

牡丹拒绝读后感 篇4

读《牡丹的拒绝》有感

千年前,你不惧女王的威严,自汁贬谪。以你的不群之姿傲然面对龙颜,你仍旧是花中之王,岂能折腰博人笑?

千年后,不知是洛阳成就了你,还是你成就了洛阳?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爱其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绚丽娇艳,惊世骇俗,然或许正因为你于千年前的那次拒绝,让你更如一只被奉上神坛的朱雀c这是必然,正气终会有所回报。

但不知何时起,人们对你的欣赏渐渐地转为欲望。花开富贵,人们追求的似乎只有富贵.而不远万里,访你于滴居之地。然而,人们没有想到,没有料及,千年之后,你以再一次的拒绝花开,迎接世人追慕的热忱。人们开始大呼扫兴,因为他们此行乃欲賭汝之雍容华贵,甚至渴望沾染上一丝皇宫旧气,以作炫耀。如今,也只好在扫兴之余,抱怨几句你的倾城之美本是虚名,败兴而归,这实在令人讶异。千年前,正是你的拒绝,你花王的尊严,人们才对你倾心。而谪居反而成就了你,也因只有远离粉妆玉饰的净田,方可使你焕发绝世之美。多年后,你仍是你,乃花中之王,但人们却会因你的拒绝而诋毁你的高贵。但我知道,你从未改变。拒绝,是为了坚守。

花开,可以倾尽一切,因为等了太久。花落,可以血溅故土,因为之后又是一年的等待。如今,人们已习惯征服,麻木了胜利。自然眼中也只有贪婪、索取。简直像极了不可一世的武瞾,万花须尽为其开。因为,这才像是胜利者应有的奖赏。花开时的牡丹,华贵至极,装点门面,颇有气魄,这才是世人所盛爱的。花落之时,富贵之气散落尘世,形灭香散。最后的精气化为泥,秋风乍起,人们竟又将其看作污秽之土,只管拍去,避之不及,以免玷污了自己的衣服。百花杀尽的秋,生命终了。

在北风吹雁之际,也许你在等待,等待明年的灿烂盛开,等待如潮的钦慕追逐,抑或等待的,只是静静悄悄,执一方角隅,悄然绽放。此刻,你已经褪去华贵的红装,只余落英的芬芳,却是一种只属于王者的高贵。此时,你的美才是最为自然的,它没有多余的朱颜来混淆。如若,有人含泪将你埋葬,以温热的土,还你千年旧梦^或许,她就是你千年的等待和坚守,如高山流水,一曲清音。

乍暖还寒,花又重开。带着些许寒意,看又一轮四季更迭。当长安的宫阙亭台、玉砌雕栏已风光不再,当昔日的王侯只余背影,昔日的妃子空留一笑,洛阳重现一片繁闹,风中摇曳的牡丹,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还是沧桑千载的守候?秋风吹遍,落英缤纷;晨钟暮鼓,终拂不去牡丹千年不变的心意。

牡丹拒绝读后感 篇5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牡丹高贵华丽被世人赞美追捧,谁知它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可牡丹却仍保持它高贵的地位。

第九届牡丹花会已悄悄来到,人们带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涌进洛阳城。可是绿色的牡丹园冷风飕飕,枝繁叶茂满园阴翠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牡丹花苞。谁会知道春还未曾到来……但牡丹却千朵万朵即将纵情怒放,似解冻的大江,壮丽夺目。

你可能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们当做富贵膜拜,可是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就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拂来,千朵万朵盛期牡丹,忽然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可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属于它的盛大节目?牡丹有自己的方式,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不偏于盛大节日的诱惑。牡丹高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个性,牡丹因此会富有极大的“魔力”不妥协,不媚俗,也许再被贬责十次,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是无可言语的。牡丹拒绝的并不是游人责骂的言语,而是自身的点点需求,因而人们也就不会去拒绝它的美。

人也一样,不用完全迁就他人,或是他人的一些想法,要遵循自己的规律,自己的个性。

《牡丹亭》(精选)


《牡丹亭》读后感倘若要感受真挚浪漫的爱情,那必然要品读牡丹亭这部作品了。它于1598年创作,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细腻华美的语句和主人公之间美好执着的感情让人沉迷其中,感叹万千。其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足见其成就之高,并且流传于后世,特别是当中的经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读完此文,我不仅为他们感情得以圆满而欣慰,同时特别钦佩杜丽娘追求真爱的勇气。她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舍身忘死的斗争,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知道,杜丽娘所处的正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父亲希望杜丽娘成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一切都被人为的教条所束缚,没有思想的自由,与世隔绝,压抑自己的心愿。确实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个性无法解放,只能将失去自由的苦闷与抑郁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悲。但杜丽娘则不同,即使周围布满了封建的枷锁,她仍然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在梦中与书生幽会的心理愿望就反应她渴望自由的强烈诉求,最后宁愿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值得人们歌颂。也正是她坚持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才让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碍,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摧残,鼓励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强的时代魅力。不得不说,这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汤显祖华美的词藻是分不开的,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几句经典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随,情之所至,刻骨铭心。为爱情飞蛾扑火,即使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也要奋勇一搏,这才是人间的真情。牡丹亭用圆满的大结局激励着无数真爱的人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又这般动人心魄。也许爱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阻挠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有着杜丽娘这般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决心,那么有情人终将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模板


如何写出作品的优秀读后感呢?在拜读作品时,我也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深深感动,读后感的写作是我们探寻自身想法的一种形式。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亭》读后感【篇1】

《牡丹亭》和《桃花扇》在古代一直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无非都将性的描写摆在了台面上。

但不同于《桃花扇》讲的因爱而性,《牡丹亭》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讲的是“因性而爱”。

突然就超级好奇汤显祖到底是个啥样的大神,百年前就有这样的思想觉悟,这种因性而爱的奇想,即使放在今天,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与接受的吧。

就像初中的时候,看张爱玲的《色戒》,很是鄙夷,王佳芝一行人多年规划筹谋,特么明明就要得手了,却因为买了个钻戒,叛变了。大到国仇家恨小至同学的生死安危通通不顾

后来,年龄增长,便愈能理解王佳芝的痛楚与徘徊,深感张爱玲对于女人的了解之深、对于人性的描摹之细。

不久前,听爱豆老师的课,印象深刻。

爱豆老师讲到爱,性,婚姻三者的关系。她说对于女人而言,这三者是一体的,但对于男人而言,这三样却可以是三样东西的。(教室里一时各种谩骂大猪蹄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杜丽娘无疑是因性而爱,由爱成婚的,虽然我依然想不明白为啥会因为一夜风流就此倾心,现实生活里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典型,但想来想去,觉得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没读这书前误会了好多年,人家《牡丹亭》压根写的就不是爱情,汤显祖也只是需要一个契机来表现人生命中对于内心欲望的渴求和表达。

戏文里有千古名句:“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总有少年少女情思暗暗,将这话写在小信纸上互相赠予,我们一直以为这里的情是爱情的情,不曾想,是情欲的情。

因人之欲,与生俱来,所以“不知其所起”。

听到空老师讲第三部分的时候,我甚至在想,这一部分太没意思,完全可以跳过,皇帝有没有给柳杜赐婚,甚至柳梦梅是谁,游园惊梦后有没有出现都不重要。

惊梦那一段,杜丽娘自我意识的觉醒,这超越千百年的思想境界,就已经注定《牡丹亭》的不朽。

《牡丹亭》读后感【篇2】

无论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还是现代的张爱玲,为爱义无反顾,痴情一世,还有大家熟悉的刘若英,她们都不惜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爱,来行动爱。杜丽娘是勾画的理想人物,可以在作者的美好愿望里而起死回生。现实中的人呢?张爱玲伤心独自,刘若英形单影只,然而,不变的是她们同样永世的爱,生活可以破碎,孤单可以不避,但爱却永远不可以熄。

每个时代都有它那个时代的爱情面目。女人,不是失去了为爱牺牲的能力,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改变着我们的爱情观,也在改变着我们时代的女人们。西方女权主义的浪潮似乎给了爱情主题一个严重的冲击。虽然女子可以自由去爱,与男子同样平等地爱,但却让爱的实质第一次遭到了怀疑。爱情泛滥得可以,真情却少有几分。女性觉醒了,但爱却进入了低潮。是男人的危机感让爱变得不再可靠,还是自古以来流淌在女人血液中的爱的不够坚定?

在物质可以代替一切的经济时代,女人如何寻求并捍卫自己的爱情?似乎很难答案。

爱情可以不请自来,但真情却在利益当中逐渐流失;交通交流方便快捷了,但思念却成了奢侈的消遣。有多少人还会为自己所爱的人茶不思饭不想的呢,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只成了古话文中的凄美背景。婚姻才是主题,嫁一个可靠的人,有一个终生的饭碗,爱情似乎就可以见鬼去了。校园里的爱情也已经乌烟瘴气,及时行乐的观念已经深深烙进我们这代人的思想,生存的压力使女人们委屈甚至弃置自己的爱情理想。

《牡丹亭》读后感【篇3】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牡丹亭》读后感【篇4】

前不久,网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年纪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初读,便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而当下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已然成长的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纯洁无暇的爱情,却也再是难觅了。

所学的元曲里有很多爱情故事,但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句话就成全了内心所对爱情的全部希冀。也许在他看来,至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有至情之人才是世间最可爱之人。《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但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我觉得在当下也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或许爱情不是万能的,就像《裸婚时代》中那个残酷的结局一样,应了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纵使有一颗“爱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爱情。但是如果没有爱情,那生活就太现实、太无趣了。或者有一天,我们可以期待着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你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惟有轻轻的叹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这便是真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从《游园》开始,杜丽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吹去,付与那断井颓垣。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负了这绝美韶华。但是柳梦梅出现了,虽终究南柯一梦,奈何她却决心等下去,即使是死了。“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杜丽娘葬在了花园的梅树下,等着柳梦梅的发现,一等就是三年,而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再真挚热烈的感情也不一定能战胜距离和等待。等到岁月把爱情熬成了伤口,我们就各自挥手。在想,现代生活中,假设如果有谁为情而死如丽娘者,必然遭到众人惋惜之余的批判,因为现代人们更爱的,是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性,却难以心动。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时代,我们或许悲哀地发现,我们爱的方式没有进步,爱的能力却仿佛在退化。像杜丽娘那样的至情,不只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且变得更加遥远。在“为情而死,感情而生”这几个字面前,我们很快就会止步于前四个字,或者还有人为自己找借口说:“既然明知死而不能复生,为何要为情而死?”是啊,痴情如商小玲者,香魂一去再无返。纵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架不住人生苦短,珍爱生命才是真理。因此,我们终究成不了他人羡慕的情侣,因为纯真无暇的爱情而今只能去书中找寻。

《牡丹亭》读后感【篇5】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牡丹亭》读后感【篇6】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篇7】

在她之前,是崔莺莺,在她之后,是林黛玉,她们何其相似,而又不能苟同,她是杜丽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普通通八个字却拆散了多少姻缘,为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望而不可及,为什么相爱不能相守…没有人回答,因为理学不允许,因为礼教不允许。

古往今来,若说有情女子,当提丽娘。“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她的人生第一课是《关雎》,古人以为这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女子的闺范读本,但殊不知在丽娘眼中,这分明是一支恋歌。她正值青春,为何要日日身居闺房?她偏要走出牢笼。

“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放其心,着甚春伤?”,丽娘偏不。游园见柳生,见后又惊梦,不到园林,又怎知春色如许,不出闺阁,又怎知相思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丽娘怎甘在幽闺自怜?父亲却怜女儿无知,“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空冷无人之处”忙训春香,殊不知丽娘心中燃起的情分岂是春香能够阻拦。梦醒,便寻梦,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丽娘自是寻梦心切,白日青天,却叫人抓不到魂梦前,痴儿自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也不见,寻也不见,从此时时春梦里。

梦回人杳,闺深魂销,丽娘“泪儿几曾干燥”,可怜消的人憔悴。“春香,记起来了,那梦里书生,曾折柳一枝赠我。”短暂欢喜却转心焦,“则怕呵,把俺年深色浅,当了个金屋藏娇”,日思夜叹,因何一病,起到半年。父忧泣,忙请人禳解拿药,可奈,“世间只有娘怜女,天下能无卜与医!”。人间奔忙,只为阴阳,折柳情人不在,谁能禳解。

不颦不笑,哀哉年少。“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冷雨幽窗,灯落人亡。丽娘一病,终是魂归冥,魄归泉,人间不见,阎浮殿里,冥判其阴司数未该,魂魄任来归。

彩云扶月上,青鸟闲来往,丽娘寻的柳卿,冥界人间穿行,柳卿亦起深情,长夜难过,无眠清坐。“夜传人鬼三分话,早定夫妻百岁恩”,柳生欲复丽娘生,此生只为丽娘人,行到丽娘身没处,手披荒草看孤坟。可叹情缘,沧海不负桑田,牡丹亭内,人又如故!“我便是柳梦梅,小姐,好生将息去。”

叹情丝不断,梦境重开,久尘埋,又出烟花界。丽娘妻柳郎,“柳郎,今夜方知有人间之乐也。”

“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掠开。好开怀这愈酒三杯,放着四婵娟人月在,立朝马五更门外,听六街里喧传人气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宫八宝台。沈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闺阁不知戎马事,丽娘不知。丽娘走上朝廷,才知道它比冥殿可怕。

三生石上看来去,万岁台前辨真假,姻缘姹,一曲终了,“状元柳梦梅,除翰林院学士,妻杜丽娘,封阳和县君。”牡丹亭下,千愁万恨已过,有情人还魂情人应。

圣人理学,封建礼教,强压的是人性,人可无情?情可应缚?丽娘的爱情偏要循心,哪怕三年埋土下,亦要寻郎,死亦要复生。书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但凡提到丽娘二字,总不免想起黛玉,二者皆活在封建礼教下,所谓的爱情从来不被世人认可,婚姻大事,定当听从父母,或门当户对,或为联姻之棋子。像丽娘追求梦梅,像黛玉渴望宝玉,丽娘的反抗胜过崔莺莺,而黛玉,又胜过丽娘,只是丽娘的反抗有果,她最终得到了幸福生活,而黛玉却含恨而死。

有多少压迫,就会有多少反抗,封建之“理”又怎能大过“情”这一字,可终究,一句“存天理,灭人欲”,一句三从四德,还是离了多少鸳鸯,还是让普天之下少了多少爱情佳话。无论是谁,都没有阻挡有情人终成眷属,阻挡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权力,也没有束缚女子,束缚大好年华的理由。

一曲牡丹亭唱尽世间多少凄凉和荒唐,世间何物似情浓。

《牡丹亭》读后感系列6篇


书籍就是人生的望远镜。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时就需要我们坐下来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质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内容?为此,编辑特意呈上“《牡丹亭》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牡丹亭》读后感(篇1)

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牡丹亭》读后感(篇2)

读《牡丹亭》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美,文字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牡丹亭》是我国四大戏曲之一,对其后世的文学作品有深远的影响,如《红楼梦》。《牡丹亭》是其作者汤显祖在遭遇困顿后所作,而汤显祖人生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也是我们普通读者的大幸。这可能也是一种“缺憾产生美”吧!

我认为,本书中的文字美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读书时,文中美的文字片段一个接一个涌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美得使人窒息。当然纯粹的文字堆叠是不能打动人的,那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是没有内涵的。真正优美的文字要建立在情、景的基础之上,要叙述一段情,要描写一片景,而本书的文字美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写,而是有所表现的,空说无凭,简单的看一看“闺塾”一出中的一些文字吧。“闺塾”这出完全是用轻松的语气来表现的,让人忍俊不禁,这也正是文字运用的高超之处,美之处。书中的陈最良的迂腐,春香和杜丽娘的叛逆也都在此表现无遗。也许有人会问“杜丽娘如何表现叛逆的?"文中杜丽娘与春香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静,一个动,似乎杜丽娘并未叛逆,然而书中的杜丽娘确是处处偏袒春香,支持春香的行为,有一处更是表现了杜丽娘对陈最良迂腐的不满“师傅,依注解书,学生自会”,表面好像很礼貌,实际一个“自”字深切地表现了这一感情。有关文字美更有“游园”一出中一系列的描写,美得惊艳,表达出杜丽娘的内心,同时与读者发生共鸣,这些都令读者获益匪浅。

本书的故事情节也是极美的,美得就像一个梦。而本书之所以向高潮发展,正是因为两位主人公做的两个梦,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杜丽娘从花园回房昏昏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支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爱恋在两个素未相知的主人公之间发生了。这种情节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仅叫人拍案叫绝。而书中杜丽娘梦而相思,相思而死,死又复生,最终经历曲折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更称得上是一段传奇,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来说“真是难为了他怎么想得出来?”同时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叫的恰到好处——柳梦梅。“柳”象征着男主人公,“梅”则指代女主人公,不管是柳梦梅还是梅梦柳,他们皆由一个梦所牵引,因此这个名字正好符合书中的整体情节。

最后提及人物美,男女主人公自是美的,春香也是可爱的,难道说迂腐的陈最良也是美的吗?说陈最良迂腐,的确如此,但这只是一个片面,他在本文后段,却也做了救国救民的大事,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因此说他也是美的。再以“闺塾”为例详细地分析杜丽娘和春香的个性美。不难发现这出中杜丽娘的语言远不及春香的抢眼,这也刚好以春香的口吻侧面表现了杜丽娘的个性。春香说“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到何知州家”。她对《诗经》无心的歪解,说杜丽娘讲衙内的斑鸠放飞,侧面表现了杜丽娘对自由的向往。因此说杜丽娘向往自由和对青春的觉醒并不是从游园开始,而是早已有之,游园只是一个导火索。再有陈最良说“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春香则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春香才不管别人怎么读书,她只关心小动物的生死,这也表现了春香的可爱无邪和对小姐杜丽娘失去自由的深切同情。

本书中处处都是美的,每一出戏都可以拿来单独赏析,“游园”一出中写杜丽娘感叹韶光易逝,对此读者都应深有同感,借用一句歌词“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因此作下文以记之。

碧杆托粉丹,冰清玉洁意微含,原是美人簪。怜心拆数瓣,玉骨冰肌,白鹭欲魂断。金屋藏,裙摆翻,玉殒香消散;银光闪,红泪流,只为心中的企盼。思幽幽,情漫漫,至死始恨。蓬头发乱。

断井残垣看遍,徒叹得这韶光贱。曾经茂林修竹,而今枯藤老树。往昔不复,与吾归者知何处?伤心处,泪如注,难觅归途;叹息间,愁似雾,迷离前路。孤独不苦,苦无孤独。但求化身破庙,留你片刻的驻足,风吹日晒受尽皆不顾;但求化身孤月,寒夜中将你守护,姹紫嫣红开遍,我不羡慕。

《牡丹亭》读后感(篇3)

《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文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牡丹亭》是一部催人热泪的爱情小说。凸显出了杜丽娘为爱情极力地挣脱封建枷锁的勇敢形象。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因膝下无儿,就对杜丽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

杜丽娘的内心深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最终在读了《关雎》诗以后引发了出来。弗洛伊德说过:“梦是被压抑的愿望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实现,是人们对于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是最真实的自我的内心表现。女主角梦中大胆放肆的行为正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幸福纵是死亡也无所惧,反映了其不屈于世的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小说也正是巧妙的借女主角的行为表达了一种反抗封建压迫的思想,从而也宣扬了女性解放。表现了杜丽娘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

《牡丹亭》读后感(篇4)

《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感情本就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东西,而感情中的恋情又是一种特例。那是因为责任的存在,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一点,就不要谈恋爱。也有人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话是不错,但培养不是玩闹开心,培养的目的到最后是要负责任的。我说不清楚,只道:那是别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惯也无权过问。语文写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我过的潇洒快乐。既然没有恋爱也能快乐,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恋爱的快乐呢?

《牡丹亭》读后感(篇5)

知我入骨相思苦

我觉得我应该是很喜欢看话本子的,可我忘了这是古人的话本子,读来还是有些艰难,很多词真的猜也猜不出,蒙也蒙不到,比如,“撒吞”的意思竟然是装傻,“禽犊”的意思是母亲溺爱女儿,也罢,既然开了个头,就看下去吧,这一看,就看了快三个星期,说实话,有点儿痛苦,并没有之前看完一本小说之后的怅然若失,而是如释重负,不过呢,既然我看完了艰难地这么一本文学巨著,那么总该写点儿什么才对不起我这三个星期。

今天想说的是“相思”,这简直是个被写烂的话题吧,可是,这牡丹亭里的相思,还有不少诗句里的相思,却是致命的,像是毒药,比毒药还狠,可是致命,她也愿饮,怪谁呢,怪这春色太撩人?怪书生俊煞人?怪这天也,不解风情,平白地让他们受了这离分?罢了,要我说,都怪小姐,是个痴人啊。

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那首诗,“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么问题来了,人面往何处去了呢?有许多个版本,我当然更愿意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哦哦美好结局的版本,可是呢,为了呼应下我的主题,我还是得说残酷的,那人面桃花的姑娘,她相思成疾,香消玉殒了,可怜哟,书生再去,伊人已逝,徒一首诗,名流千古。这不是跟我们的杜丽娘有着一样悲惨的经历呢,古代爱上书生的姑娘,真的还都挺惨的哈。

其实这样的例子,举起来挺多的,我记得我看过一个心如玄铁的故事,也是姑娘望穿秋水,过尽千帆皆不是,心灰意冷,怅然而逝,最后心竟然化成了一块玄铁。

还有很多诗句,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可知”,相思既已入骨,君若不来,我只能先走一步了,“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会相思,身似浮云,心如柳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何之何之,欲往寻之,寻之不得,辗转反侧。再有,“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依,短相思兮无穷及”,“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都是明写相思,而“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则是暗写相思。

可是,看了这么多,我只想说,姑娘们,何至于此啊?我承认,我年轻,也没有感受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是,让你优,让你痛,让你苦的那个男人,真的值得姑娘这么牵肠挂肚,付出生命的代价?你可知,海底月,原是天上月,眼前花,才是堪折花?其实什么也不用说了,不知道是在规劝谁了,毕竟真正的傻姑娘,已经汇入那条名为“痴情”的长河,后来人,你可切莫错脚再入了。

这相思,分明就是穿肠毒药,可别再饮鸩止渴了。

《牡丹亭》读后感(篇6)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喜欢《《洛阳牡丹》读后感3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