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蜻蜓眼有感350字 > 地图 > 读蜻蜓眼有感350字

读蜻蜓眼有感35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眼晴树》有感600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读《眼晴树》有感6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眼晴树》,虽然这本书文字简单,但却使我十分感动。人们说母爱的力量之大,这篇文章表达的淋漓尽致。

《眼晴树》有3个部分:迷路、寻找、回家。

在一个名叫绿花园的地方生活着一个兔妈妈和她两个孩子,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小灰和小白,随着小灰和小白的长大,他们俩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大,带着好奇心他们第一次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让小灰小白流连忘返,甚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的路,他们迷路了。与此同时兔妈妈也彻夜难眠,时刻倾听外面传来的声音,但并没有发现小灰、小白的身影。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夜晚萤火虫帮助兔妈妈点亮寻找孩子的路,早晨小燕子和兔妈妈一起寻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动物都可以做成这样,更何况我们人呢!在寻找回家路上的小灰小白也得到了小刺猬、长颈鹿,还有老爷爷的帮助,找到了回家的路,然而兔妈妈正含着泪去寻找自己的孩子,《眼晴树》也是因为她的泪水浇灌而诞生了。

兔妈妈还把小白的红纱巾绑到“眼晴树”的最顶端,希望孩子能看到红纱巾,找到回家的路,最终小灰和小白看到了白杨树上的红纱巾,找到了自己的家和妈妈。

这本书让我深受感触,在书中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我也回想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我和妈妈去旅游,在景区,我因为欣赏一幅图画和妈妈走散,几秒钟不到,妈妈就满世界地寻找我,直到找到我以后才消停,我心想:我以后真得要乖乖的,不能再让妈妈操心了。

这虽然是一篇童话故事,却把人间最真挚的爱——母爱表现得十分透彻,让人受益匪浅。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老师的眼晴》读后感


老师的眼睛是无声的语言,对我们充满期待;老师的眼睛是燃烧的火焰,给我们无限的热力;老师的眼睛,是纯洁的清泉,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田。

寒假里,我读了《老师的眼睛》这篇文章。文中描写了老师拥有一双温柔、亲切又有魔力的神奇的眼睛。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记得小时候,我不懂事,上课时自己坐在位子上不好好听课,全然不顾老师在卖力地讲课,悄悄地玩起了跷跷板。拿直尺当跷跷板的板,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在尺子的两端各放一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看看哪个重。老师发现了,并没有批评我,那双温柔的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这个小实验还挺有创意,可是咱不能在数学课让做呀,快收起来,好好听课。看着老师那温柔的目光,我顿时面红耳赤,比用语言批评还羞愧,我悄悄地收起了跷跷板,认真地听讲了。老师看到我知错就改,作文向我投来欣慰、信任的眼神,那眼神让我记忆犹新。

还有一次,我考试考的全班最好。我欣喜若狂,非常得意。老师在讲卷子的时候,我还在美美地想着,我考得这么好,还用听吗?不用了。老师那眼睛也真神啊,她似乎一下子看透了我的心思,向我投来提醒的眼神,那眼神是在告诉我:胜不骄,在成绩面前可不能翘尾巴呀。我马上冷静下来,认真地听老师分析试卷。我发现虽然我考得很好,但有些题型我并没有真正掌握,还有些地方模糊不清,于是认真地在试卷上做了分析。这时再看老师那眼神是那么的温柔,就像一股清泉,流向心田。

六年了,老师那双温柔亲切的眼睛一直陪伴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正是有了那双眼睛的陪伴,我们才从一个个不懂事的毛孩子变成一个个四好少年。想想我们马上就要毕业,就要离开那双陪伴我们六年的眼睛,是多么的留恋与不舍啊!

读《爱心树》有感600字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爱心树》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棵极有爱心的树跟人类生活在一起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

有一棵树,深爱着一个小男孩。那位男孩有时爬到树枝上去荡秋千,有时跟大树妈妈一起捉迷藏,大树妈妈每次都可以找到他,大树妈妈跟他在一起玩感觉很快乐.玩饿的时候爱心树就让他爬到自己的身上摘苹果吃,这时大树感觉很快乐.男孩慢慢地长大了,有一天,大树叫他到自己的身上来荡秋千.男孩说他长大了不想再到大树妈妈身上去荡秋千了,说想去买一些好玩的东西,大树说:你是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吧,我没有钱,但我的果实你可以将它摘下来,到街上去卖之后卖好的钱你就可以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了,这样你就会感到快乐了。男孩笑了,看到男孩满意的样子,大树也很快乐。

过了好久男孩也没有来看大树了又过了几天男孩沮丧地又来了,说他现在已经是个成人了,想有间自己的房子好娶妻生子。于是树让他把枝桠砍去,自己搭建了房子。又一天,男孩闷闷不乐地向树说他厌倦了故乡,想要到远方寻找阳光灿烂的日子,于是树又把主干给了他,让他自己造了条小船,完成了出海的梦想。看着男孩满怀壮志地去寻找新的人生,树很快乐。

多年后,男孩倦游归来,又来到树的身边。树看看自己仅存的树墩,十分抱歉地对男孩说:“如今我只剩下一个老树墩,实在没有东西可给你了”。男孩满脸倦容地对树说,现在我需要的也不多了,只想有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休息一下。树说,既然是这样,那么我这老树墩还是挺管用的,“来吧,坐下来,好好的休息一会儿”。身心疲惫的男孩坐下了,树努力地挺直了腰支撑着,那一刻,树仿佛又回到从前,觉得自己好幸福。读到这儿,你是否已经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是一棵平凡朴实的树,也是一棵为了自己深爱的孩子而给予了他太多太多的爱的树。

读《树鬼》有感600字


我又在《钟山》杂志上读到了柳营的长篇小说《树鬼》。这是一个和《抓痒》别样的小说。《抓痒》是那种逼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不读完不足以解渴;《树鬼》是你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你最好以作者写作的速度,跟随作者的思绪慢慢品位。《抓痒》的语言犀利、有力,像武松的刀;《树鬼》的语言柔软、缠绵,像太极的剑,看似无招、无力,却能深入你的骨髓。《抓痒》深刻暴露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袭,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树鬼》更着眼于人类普遍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际的隔膜。《抓痒》的发现,是这个时代最直接的发现,是前无古人的。《树鬼》在人类精神上谈不上发现,它涉及的恋父情节早已不是新鲜事,这也许是《树鬼》无法和《抓痒》一样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品的一个原因,也拉开了与《抓痒》的差距。但谁又能这样要求一个写作才三四年的年轻女作家呢?

《抓痒》令人产生对生的绝望,《树鬼》却让人看到些许生的希望。《树鬼》的主人公阿布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娇小、柔媚,有些固执,甚至偏执,迷信数字,对人生执有不太热烈的看法,为了心中的某个目标愿意牺牲一切。为了表达对林的期待和爱恋,她不惜忍受肉体的痛苦,在自己的脊背上刺上了两条小蛇。蛇在弗洛伊德那里有着明确的象征意义。我不知道作者在这里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我想一个认真的读者不会忽略这一点。从后文看,选择蛇作为纹身对象似乎是必然。阿布对林的感情是含混不清的,甚至很难用爱情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阿布其实很难说是爱着林的。林不过是阿布内心渴望的一个替代物。林其实不是一个人,是物,也是阿布纹在身上的蛇。阿布的成长可以说是不健全的。阿布是一个沉默寡言而倔强的女孩子,对儿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铭刻在心。她渴望父爱和母爱,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疼爱。但父母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她,也由于文化的原因,对她内心发生的变化也无法了解,更谈不上理解。而她的父亲更是有着卡夫卡父亲式的暴君倾向,对阿布采取的是暴打的教育方式。而阿布偏偏是一个内心极其丰富的人,敏感、容易受伤、记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和愤怒,对父亲的暴打采取的是反抗、躲避、出走的方式,最极端的是在九岁那年和一个同样孤独的老人睡在一起。

这个小说给我更大的启示是爱的缺失。作者似乎在写爱,在写对爱的渴望和等待。其实,作者在告诉大家爱的不存在。阿布对林的感情不如是对父亲的爱的填补,不如说是对物的爱。林是一个虚幻的存在。阿布和林之间基本上没有语言的交流,也只有一次肉体的体念,有的只是思念和等待。这种思念和等待似乎是爱的表现,实际上是阿布对父亲的报复,对自己的报复,是仇恨,是愤怒,是孤独,是对自己身体和情感的蹂躏。阿布对林的爱不如是对自己的爱。而林对阿布的感情不如是对自己的一种抚摸。很难想象林是爱阿布的。他不过是喜欢阿布的年轻和美貌,感受到的是自己,对阿布的性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身体的一次确认。和阿布的唯一一次性爱使林得到了心灵的安慰,实际上彻头彻尾暴露了自己的自私。爱是不存在的,这是柳营在这个小说里,告诉大家的。这个的结论是否有些悲哀。这是柳营让人心寒的温柔一刀,切入了这个时代的内心,在人性的脊背撕开了一条裂痕,但见不到血迹。

作者在这部小说还谈到了宗教。在谈到宗教时明显暴露了作者笔力不足的问题。作者似乎想以宗教的在来凸显爱的不在。但作者对宗教的认识显然还不很不够,令人觉得很不充分。我在阅读时有个明显的感觉,对宗教的认识更多的来自于书本,和作者对爱的把握上形成明显的反差。这个小说最让我感动的是阿布在北京等待林到来的那部分。那种处于希望与无望之间的对林的思念让作为读者的我潸然泪下。我被作者对思念和孤独的准确把握所折服。能够这样准确把握这境界的年轻作者怎么说都是可以期待的。我期待着作者在不久的将来有更优秀的作品面世,写出类似《抓痒》那样的代表作品。

读爱心树有感600字


爱,可以换一种方式

——读绘本故事《爱心树》有感

《爱心树》是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编写的绘本。讲述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大树给予了一个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把无私、博大的爱给予了小男孩,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

这个暑假,我偶然翻到了书架上一本很薄的绘本《爱心树》,它被其他厚厚的书包围了。我想我小时候一定读过,就简单地翻了起来,当我看到《爱心树》最后一页上写着的几个字“大树很快乐”和另一页驼背的“孩子”坐在老树墩上的画面时,我一点都快乐不起来。大树不求回报,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它真的快乐吗?孩子看上去得到了一切,最后只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一坐,他真的快乐吗?我觉得他们都不快乐。

我想,如果大树当初不是给孩子苹果、树枝和树干,而是给了他一把种子,那孩子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呢?

也许孩子会拿着那把种子,选一块好地种下,每天去浇水、施肥,等到种子发芽了,长成一棵小树,孩子精心照料小树,小树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也结出很多苹果。有更多的孩子每天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爬上树干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和大树捉迷藏,在树阴里睡觉,和孩子小时候一样快乐!孩子再把从这棵树采集的种子种到地里,再种出很多苹果树,自己就拥有了一个大果园,那就什么都不愁了,还给更多人带来快乐。大树看到孩子这么幸福快乐,一定会很快乐的!

妈妈经常跟我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就是这个道理。

读《数学思维树》有感600字


我曾因无法解答一道数学难题而挠头叹息,曾为数学课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羞愧苦恼,在叹息与苦恼中对数学产生了厌倦与恐惧,而与她渐行渐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了《数学思维树》这本书。它是由韩博士朴京美用她充满趣味的数学故事与亲切讲述,精心编制的。让我重新发现数学的迷人、可爱之处。

书中,从“生活中的数学”、“艺术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几何学”、“东方历史中的数学”、“西方历史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看世界”这六个方面,全面而具体的讲述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在书的开头“恐怖数字11的偶然”一文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这本书与数学的浓厚兴趣。

文章中的一段话写道: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与数字11有关说的说法一度增甚为流行,有趣的是,将这起恐怖事件发生月份和日期的数字9、1、1、相加,恰好与事件发生日期11相同。以为准,是第254天,其数字2、5、4之和也正好为11,而恐怖袭击目标——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有两栋110层建筑组成,若将110去掉个位数字0则又为11,且双子塔楼外型酷似11。怎么样,在“世界闻名”的9·11恐怖事件中出现了这么多得11,是不是很令人大跌眼镜啊!

这本书使我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懂得了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数学的厌倦与恐惧的心态,不再在叹息与苦恼中面对数学,并与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读《数学思想树》有感600字


我曾因无法解答一道数学难题而挠头叹息,曾为数学课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羞愧苦恼,在叹息与苦恼中对数学产生了厌倦与恐惧,而与她渐行渐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了《数学思维树》这本书。它是由韩博士朴京美用她充满趣味的数学故事与亲切讲述,精心编制的。让我重新发现数学的迷人、可爱之处。

书中,从“生活中的数学”、“艺术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几何学”、“东方历史中的数学”、“西方历史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看世界”这六个方面,全面而具体的讲述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在书的开头“恐怖数字11的偶然”一文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这本书与数学的浓厚兴趣。

文章中的一段话写道: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与数字11有关说的说法一度增甚为流行,有趣的是,将这起恐怖事件发生月份和日期的数字9、1、1、相加,恰好与事件发生日期11相同。以为准,是第254天,其数字2、5、4之和也正好为11,而恐怖袭击目标——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有两栋110层建筑组成,若将110去掉个位数字0则又为11,且双子塔楼外型酷似11。怎么样,在“世界闻名”的9·11恐怖事件中出现了这么多得11,是不是很令人大跌眼镜啊!

这本书使我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懂得了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数学的厌倦与恐惧的心态,不再在叹息与苦恼中面对数学,并与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最后,我想说:“拥抱数学吧,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数学思维树!

读后感《读《眼晴树》有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蜻蜓眼有感3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