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古文观止之有感 > 地图 > 读古文观止之有感

读古文观止之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优秀读后感:杨利伟太空行之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读后感:杨利伟太空行之有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完《历史的选择》后发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英雄人物有很多,比如雷锋、孔繁森、杨利伟、王进喜等等。其中,杨利伟就是我最敬佩的一位。

2003年10月15日,在亿万中华儿女的注目下,杨利伟随同神舟五号飞上了太空,并以此成就他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无上荣耀。几年后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杨利伟太空归来高举着五星红旗是的飒爽英姿,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他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自豪!

十三亿中国人为什么杨利伟第一个飞向了太空,他为什么能做到呢?

杨利伟少年的时候,就梦想着长大了能飞上太空对宇宙进行探秘,对蓝天的热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粒坚实的种子。之后,他一直为这个梦想努力着。长大后,杨利伟正式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10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飞行员快速成长为一名甲等战斗员,祖国的万里蓝天上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最终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宇航员,成为中国登上宇宙飞船飞越太空的第一人。

杨利伟的成长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历尽艰辛攀登上去的。他的成功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非常佩服杨利伟叔叔,他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并始终向着目标努力。他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我要学习的。平时我在学习上没有目标,碰到一点困难,就害怕退缩;生活上自理能力不够强,遇到小小的打击就打退堂鼓;面对失败不是吸取教训,奋勇向前,而是选择放弃

读了杨利伟叔叔的事迹后,我决心从小立下志向,并向着目标勇往直前,碰到困难不轻言放弃,要学会勇敢面对失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也要象他一样立下自己的志向,并为实现这个志向而努力拼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太空行走读后感


太空行走读后感

寒假中,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叫《太空》。

书中描写了神奇的宇宙,它是一场大爆炸的产物,它有数不清的星星和星系,有的离我们很遥远,甚至几十亿光年。我们生活在太阳系中,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分别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每个行星又有很多小卫星,月亮只是地球的一个卫星。太阳系又属于银河系,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银河系中有4000亿个类似太阳的恒星,银河系外还有上千亿星系。宇宙太大了,无法想象得出来!人类为了探索宇宙,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无人的飞船已经登上了六个天体。人为了能在太空中飞行和生活,宇航员通常要成对的在一个巨大的水池中进行太空行走训练,在水下做模拟太空失重试验,通过各种试验,人类登上了离我们最近的月球。到现在已经有24人到达过月球,12人登上了月球表面,将来人类还要登上其它星球。书中还描述了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和工作,总之每件事都受到失重的影响,他们会漂浮在舱中飞来飞去!真想体验一下,那是什么感觉。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航天知识,也有很多还不了解。太空原来这么大,这么神奇。人类了解太空、探测宇宙很不容易。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研究宇宙,让我们继续来解开这个未解之谜。

杨利伟的读后感


杨利伟出生于1965年6月21日辽宁省绥中县,绥中县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 沉静温雅的 性格。以下是杨利伟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杨利伟的读后感1

在读《杨利伟的故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觉得自己一直是个很辛苦很累的人,总是时不时地偷懒、耍小聪明,还总是抱怨上帝的不公平。可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感觉到自己还不算累,我才知道每个令人羡慕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些不为人知令我佩服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艰辛,让我懂得了,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

杨利伟出生在1965年6月21日,辽宁市,绥中县,是大海养育了他,他的梦想就是在天空中飞翔,他经过不断努力,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用他的一滴汗水,一滴眼泪,换来了全国人的鼓励,所以不断超越自己,走向了成功,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

杨利伟——一名成功的宇航员,值得我们敬佩,因为他成了中华人们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杨利伟是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看着杨利伟叔叔的故事,我终于知道了自己和杨利伟叔叔相比是多么渺小,知道了自己的坏毛病

——胆小,懦弱,怕苦,怕累。

读《杨利伟的故事》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让我知道了,我也要有梦想,为了这梦想,我也要不断努力,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用我的一滴汗水,一滴眼泪,去获取成功。

因为我知道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用心克服就会取得成功。

我也要有我的目标,我也要向杨利伟叔叔一样,也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也要努力走向成功。

杨利伟的读后感2

杨利伟叔叔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员。 杨利伟叔叔爱国,他小时候也爱国。杨利伟叔叔一生一定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奇事。我最喜欢他儿时和他几个小伙伴 有过的一次探险经历。故事讲述了杨利伟和另外两个好伙伴一起去烽火台,走了几个小时,其他小朋友都放弃了,可唯 独他没有,杨利伟劝说了各个小伙伴,让他们不要半途而废,在互相鼓励之下。他们决定一起动身,终于来到了烽火台 的下面。每当我读到:“后来,听大人们说才知道,我们出发的地方距离那个烽火台有三十多里路程…… ”我就对杨利 伟叔叔从心底萌发了一种无比的敬佩之情,儿时的杨利伟叔叔就是靠着这股求知欲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见烽火台的, 然而,杨利伟叔叔有靠着这一种令人学习的精神撰写了一个又一个另中华民族自豪的奇迹。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所作的 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每一次体能训练时一定很痛苦,当自己的身体被挤的不成人形时,您可曾想过放弃,可曾想过要 打退堂鼓?不!您没有,您顽强的克服了他。

杨利伟,中国的骄傲。

杨利伟的读后感3

十三亿中国人只有杨利伟第一个飞向了太空,他为什么能做到呢?

原来他有一个当过老师的好父母,童年时候教导他坚强勇敢,动手能力,转一百圈也不迷糊,从小就想成为黄继光这样的英雄。

他在学校里天天坚持从家里跑步到学校,喜欢单双杠和篮球运动,他的身体百里挑一,在全县1500名应届高中生中,他入选了飞行员。

在部队中他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弹吉他唱歌,百米跑出11秒,乒乓飞行大队无敌, 800米高的山坡他十来分钟就能跑个上下,骑自行车往返100百多公里后不觉得累,而且他专业成绩出类拔萃,在危急的“空中停车”仍能把飞机安全降落机场,所以他能在全国1500米优秀飞行员中入选到航天大队。

在航天大队中,他从886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航天员。

在航天员中,他废寝忘食地苦学航天专业知识,训练认真刻苦,从13个航天员中被挑选到“三人首飞梯队”。

他通过了专业技术、操作技术、基础理论、心理、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救生与生存等考试,他还通过了超重、头朝下睡觉、高强度运动、转椅、模拟冲击、宇航模拟训练。

看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后,才知道了要想成为一个航天员真是不容易啊!要经过那么多道的关卡,要学习那么多的知识,要忍受那么多的极限……

杨利伟的成长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从童年到学校到部队再到航天一步一步地走上去的,是经过艰苦奋斗攀登上去的。

天上没有掉下来的蛋糕,我们要学习杨利伟精神,从小立下志向,刻苦努力,全面发展,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杨利伟的故事读后感


杨利伟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杨利伟的故事》,了解了杨利伟叔叔不同寻常的表现和经历,让我对杨利伟叔叔多了一份崇敬和爱戴!

原来,杨利伟出生于1965年6月21日辽宁省绥中县。绥中县靠近渤海湾,是大海养育了他,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从小,杨利伟的梦想就是能向蓝天飞去。后来,他长大了以后,经过了四年的刻苦学习驾驶着飞机在天上自由的翱翔。在他飞行的时候,曾经遇到过很多的险情,都是他沉着冷静,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终于实现了他翱翔于蓝天的梦,实现他儿时的梦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杨利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心态,当他在参加航天员体检时,他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员。

看着杨利伟叔叔的故事,想到自己,觉得自己真是太渺小了。在我们的身上有很多坏毛病:胆小,软弱,怕苦怕累。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了一点小挫折,通常都是两个字退缩。我们应该向杨利伟叔叔一样,勇敢的克服困难,向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靠近,最终实现崇高的理想。杨利伟叔叔让我明白: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只要用心去克服,就会取得成功!

优秀读后感:太空授课观后感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优秀读后感:观《太空授课》后感


今天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五、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由神州十号飞船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给所有中小学生上的一堂课。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我国在航天事业进步很大,证明了中国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

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任主讲,聂海胜任助教,张晓光任摄像员。三位宇航员配合十分默契。王亚平老师面带微笑,讲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有时还会说几个小笑话,让我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有时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奇妙的实验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太空授课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去探索发现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造服人民群众。让全世界都能倾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让中国梦伟递到更遥远的地方。把中国变强大起来,不再被别的国家所欺负。

通过这次的太空授课,我不仅认识空中奇特的物理奥秘,还让我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自信。谢谢王亚平老师的精彩授课。

读《理想国》之有感1500字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曾执教40多年,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这本吴献书先生翻译的《理想国》由于是文言文的,看起来颇为费神,但是看到精彩处,也往往为译者的深厚文采而感叹不已。比起白话文的翻译,文言的译作中又多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叫我们思考。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人的辩论,很多地方叫人深有感触。在第一部分苏格拉底与赛弗拉(今译克法洛斯)的一番关于老年和财产的辩论中,苏格拉底的几句话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很有用。盖余素视高年人为已尝经历绝远路程之旅行家,而此路程或亦为余将来所必至。故余对于过来人,深愿一询此路程之难易险夷。有一门学问是经验学,在经验中得来的东西,不是任何书本所能全部记载的。虽然,书本上的东西本来就是人类几千年发展的经验,但生活的经验,每个人都不一样,有时候一句话便能让你受益匪浅。人一生就像一条长河,我们和无数的人一样同游那一条河,有人在前,有人在左,所经历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但那些过来人,往往更高的时间层面或者仅仅是路程上就要比我们游得久、游得远,认识的东西也不一样,与老年人交谈,尤其是睿智的老年人交谈,总是一件受益的事儿。

赛弗拉对于老年人的一些观点,很有智慧。他说曾经老年的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曾有人向他问问题,情欲之犹于老年时代有用乎,汝乃昔日之索福克勒斯乎?索福克勒斯应答说:居吾语汝,余甚喜余已脱离汝曹所谓情欲一端矣。余觉脱离乎此,宛如脱离一狂暴之主人。而赛弗拉说,情欲既灭,别有一种清净与自由之乐境,不只是脱离了一狂暴之主人,简直就是脱离了无数的狂暴之主人。这段话相当的睿智。对于我们年轻人很难想象若有一天情欲既灭那会怎么样,没有情欲岂不是槁木死灰么。这是一种年龄境界上的思考,读这样的书,我们增长的不知是见识,还是一种生活境界、生命境界和情感境界的感悟。

赛弗拉还有一段关于老年人的话,也很有意义。凡人至自知其将死时,辄有一种素所未有之恐怖及忧虑缠绕于其脑中,即来世之说与今世行为上所应得之刑罚是也。人固平日视此为笑谭者,然至此则颇认其说之非虚。于是疑惑惊悸,纷至沓来。使之不得不回忆曩所开罪于人者为几何。人之所以至此时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约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飘泊扁舟将抵彼岸时,见解能较清晰耳。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难说清楚到底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生死轮回、前世今生的说法,而赛弗拉认为人之所以至此时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约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飘泊扁舟将抵彼岸时,见解能较清晰耳。生命长河未到下游未到彼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真正的河流是什么样的。对于人生的了解,见仁见智,但却都有些盲人摸大象之嫌。而老年人,或许是头眼昏花意识不清了,也或许是将抵彼岸了见解能较清晰耳。人在快去世之前,总是有很多奇怪现象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人辩论,我们第一步的不感叹苏格拉底的才学,第二便是他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这对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扩展。而最后一个,便是他和各种不同的人之间的辩论,我们从他们的辩论中可以重新的思考公道、政治、婚姻和教育这些东西。《理想国》,读完此书,让人受益匪浅。

读《巴黎评论》之有感:文学的使命


读《巴黎评论》之有感:文学的使命

文|王斌

吃早餐时漫不经心地翻我压在茶几上的一大摞备读的书,突然发现了这本——一本我还没读完的《巴黎评论》,后来又想起读别的竟把这本遗忘了。真不应该!它是多么好的一本。

我又翻开了它,先看目录,就这样,帕慕克访谈录进入了我的眼帘,上次看时还没读到他,而我,这一段也在看他的《我的名字叫红》。

还没读完,但我意识到他是一位在世的非常重要的作家,不是因为他得过诺奖,石黑一雄也得过——但他不重要,帕慕克的重要是他的思想和小说形式,还有他叙事内容的稠密与厚重,再就是他小说的诗性气质了。

访谈录读了一点,看得出帕慕克有作家的率真与执着,他内心有一种很纯很纯的东西,我以为这是一好作家必备的精神品质。

读完了帕慕克的访谈,又接上埃科的访谈继续看。一口气读完了,这位从理论(符号学)到小说的“炫技”大师,所谈问题并没有那么高妙,但看得出他是诚实的,而且挺快乐——帕慕克则是另一路,他有一种隐形的忧郁,这忧郁来自他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被误读与错乱。

埃科没有这个问题,无论他作为欧洲人或是意大利人,这都无庸置疑,他无须陷入身份的困扰。帕慕克则不然,他是土耳其人,地处欧亚大陆架的夹缝中,文化又是异欧洲的,而他本人又生活在此一双重世界中,身份焦虑乃是他超离不了的困境,帕慕克之小说成在此,也忧在于此。

春假后这一天,我好像没有过渡地重归了我平素的日常,上午读海德格尔的哲学,下午《史记》《我的名字叫红》,只是额外增加了一项内容:读完了《巴黎评论》中关于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采访,几乎是扫读,因为一如我之所料基本没什么营养。

在此期间,上午和下午还插空读了二篇极棒的论述当代中国的文章,胸怀大志,又忧患犹深,很是拓展人之眼界,引人深思,忧患中的知识分子条分缕析总结出的问题我们其实亦了然于心,但为此开出的药方,又何尝不是南柯一梦?

但撰者忧心如焚的拳拳之心又如此令人动容,可是我们又路往何处?太多的学者、文人、新闻工作者在堕落,仅逐眼前的那点蝇头小利,还沾沾自喜不以为耻,故一旦见了忧国忧民者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很多世界级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在《巴黎评论》中提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我始终没读。当年嫌它委实太长了,啃不动。于是就读了他较短的一部《威尼斯之死》,感觉颇好,但忘了写什么了,只记得写得很内心,也很迷茫和惆怅。

我总是记不住读过书的内容,但却忘不了读过后的感觉。但我还是买了新星版的《魔山》。翻了翻,蛮哲学感的,是我之所好。德国人的哲思是了不起,歌德不就是这类人物吗?

为文学人物赋予一个形而上的意义,这是德国作家的长项,这或许与德意志人的思维优势有关,于是一个被限定的人物在语义繁复的扩张中升华为一象征符号,由此又负载了更多的涉及人类性的哲学意蕴。

未来小说的前景其实不在花拳绣腿的形式化的表演中,而在承担起文学化的哲学使命,而这又恰恰是理论哲学难以企及的视域,因文学的感性构成,必然拓展并僭越理性的疆域,触摸到一个个理性概念所无法定义的模糊地带。只有文学才能在此一地带安营扎寨,因为理性永远无法穷尽乃至界定丰饶的感性世界。

2018/1、2

作者:王斌,资深电影人、作家、文学编剧。無涯人文频道专栏作者。1991—2005年,作为文学策划和编剧,与张艺谋风雨同舟地走过了15年的人生旅途。2006年,王斌告别电影界,回归文学。2006年至今,王斌已创作《遇》《六六年》等长篇小说、随笔集,以及长篇纪实文学《活着?张艺谋》。 近日,王斌推出新小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欢迎阅读。

读《第二性》之有感1500字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的圣经。成为西方妇女的必读之书。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演讲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颖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女人,为我们熟知而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她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诋毁。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

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女性,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中,波伏娃以优美的文字论述了下列观点: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取得一种崇高感!承担单调重复的生活,处在无知觉的实在性之中,这是她的义务。自然女人要重复,要永无创新地重新开始,要觉得时间仿佛是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她忙忙碌碌却永远没有做成什么,所以她认同于她既有的物。这种对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让她保持的那种依附性的结果,它也解释了她的吝啬和贪婪。她的生活没有目的:她的心全用于生育或料理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的物上面。这些物是动物生活与自由生存之间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关的价值是实用性,主妇就是生活在这种实用性的层面上,她没有奢望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对家人有用的人。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满足于次要角色,因为那样手段会立刻变成目的(例如这种情况我们在政治家当中就可以看到),并且手段的价值会成为绝对价值。于是实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统治着主妇的天堂,她正是从这种前景出发展望整个世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观。人们怎么可以期望她表现得大胆、热情、无私和崇高呢?这些品质只有在自由人奋勇地穿过开放的未来、远远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现实时才可以出现。女人被关在厨房或闺房里,人们却对她的视野之狭窄表示惊讶。如同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本书要说明的是女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女性的。因此从宏观的角度,作者梳理了从古至今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作用及人们如何对待女性,同时又从微观的角度列举了女性从童年到少女时期、为人妻、为人母及最后老年时期女性所受的待遇、女性的处境。从这样两条思路作者要说明的是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女性一直是第二性,即使是在母权制社会中也是如此,女性的地位一直很卑微,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他者,而且不是主要的他者。同时,整个女性史其实也是男性史,是由男性来决定的。

总结起来,这本书揭示的是女性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被压迫性及女性在这压迫过程中如何作出一些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女性的这些举动其实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确证,尽管女性没有正面地举行暴力的运动来反抗自己的第二性地位,但是她们通过一些软反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优秀读后感:杨利伟太空行之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古文观止之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