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观野草有感 > 地图 > 观野草有感

观野草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观《那年花落》有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观《那年花落》有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在微博上看了一个视频《那年花落》,这是我看到一个最令人心寒,令人怜惜,辛酸的一个视频了。讲的是一个关于在长沙学院的大学生陈才,他来自农村,刚走进校园时,他是那样地开朗热情,于家,是个乖巧孝顺的孩子,于校,是个好学的好学生,于友,是个乐于助人的朋友,可是在大学里他却迷失了自我,然而他的命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完了他的故事,我内心十分痛苦,一直挣扎着,对于从来不会因为小说,电影而流泪的我,看了这个视频后真的忍不住想要流泪了。

陈才的反面例子就是才豪,他们都是来自贫困的农村,对于那两个富豪舍友,他们的命运注定是不会同路的,才豪不受他们的影响和诱惑,毅然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是我们都该学习的好榜样。然而,对于陈才,他却无形中迷失了自己,抵抗不住外界的诱惑,他想过上新鲜的生活,追求刺激和快活,他开始玩游戏,去酒吧,逃课,荒废学业,抛弃了原来的女朋友,与另一个享受女谈恋爱,表面上看到他是那样地潇洒,可是他内心还是有挣扎的,但是他的良心始终输给了诱惑。

当看到陈才买了一台昂贵的手机时,他骗了爸爸说是要交实习费,爸爸就毫不犹豫地把家里最值钱的猪给卖了。当国庆时,陈才不但没有回家,还骗取了爸爸说要参加比赛需要留校,还需要一笔钱,结果是用钱来陪女朋友去旅游。当他生日时,他妈妈快不行了,希望能陪他一起过生日,可是他却因为生日聚会而放弃了回家的念头,甚至把前女友给他妈妈凑的医药费用来开生日聚会。一次次的欺骗,让人多么的心寒,要是被他家人知道了会怎样?父母都是农民,以他为骄傲,然而这样的大学生又有什么意义呢?试问现在的大学生是否能够问心无愧呢?

看到结局的时候,真的让人忍不住眼泪的翻腾了,等到他妈妈死了后他才醒悟,可是这一切都晚了,他毁了不仅是自己的大学生活,而是家人的期望,然而幸运的是他还是能够醒悟了。

是的,每个人都会面对着种种的诱惑,但是重点在于我们能否抵抗诱惑,才豪抵抗了诱惑走向了成功,而陈才却因为诱惑而悔恨终生,留下了一生的内疚与悔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匆匆那年》有感600字


青春,用一张纸便可以完成。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绚丽无比的油彩画;有人说青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有人说青春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

我说青春是匆匆那年。一瞬间,一刹那,一转身,用尽短暂的词描绘的正是青春。

窗外,开放的几株小花,阳光荡漾在女孩的侧脸——她是故事的女主角方茴,一个傻女孩,为了爱情用生命当筹码……,失去了原有的清纯、酒脱。我总会心疼她为了男主角陈寻折磨自己。不过,不管结局如何,女孩们,总会在青春傻一次。

其实,一开始我们便已知道结局。却还认真的演完了青春这场戏。青春终会散场,梦想终会有结果,年少无知,终会长大。

比起他们的青春,我的青春可能并不激情似火,热情澎湃,我只想简简单单的与时间赛跑,只有一颗萌动的稚嫩的心。不过我也曾待青春如待金子般珍惜,我们都有难忘的青葱年代。或许你十七八岁,或许你十五六七岁,把它轻轻地小心地保存起来吧。

青春没有结局,可在青春中我们逐渐成长。在青春操场上越跑越快,校园的阳光更加明媚,而你将更加闪亮。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读《十岁那年》有感


伏席卧枕,身伴《十岁那年》,我悄悄地、静静地走近了这本书,那行行诗歌,翩翩插图,虽然简短通俗,但细细品读一番,却觉得韵意深刻。

这本书向我们一一道来了主人公河因为战急而与家人被迫逃离家乡至美国的故事,作者用简单纯净的文字,把主人公“河”描写刻化的淋漓尽致,坚强,执着,乐观,可爱。放下书本,不禁使我引起了沉思,小小的女孩,小小的梦想,她只希望自己能快乐地与家人生活,那么淳朴的期望,却被破灭,谁是罪魁祸首?那就是战争。战争,能使家庭家破人亡,能使街道尺横遍野,更能使国家五分六裂,而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呢?只为了利益,土地,黄金,可全然不顾百姓的安危,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

难道能让世界和平太平是世人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吗?世界呀,国家呀,醒醒吧!战火是会灼伤战士们的眼睛的,唯有和平之光,能照亮地球前进的路,让世界的民众和协相处。安康生活!曾有人这样比喻:和平犹如地球前进发展的力量,没有和平,一切皆为空虚。也有人这样说:只要心中和,有平,坚定,执着,那迟早一天会安宁。而我却这样比喻:和平,没有虚伪,没有战争,因为它就像一剂良药,能让地球火热的心冷却下来,远离炽热,留下平静。

《十岁那年》是一本能让读者慢读而得悟的书,书中充满了不可错过的体会——愉快的和忧伤的。读完后的我深有感触。

六年级:董昊鑫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 (550字)


翻完最后一页,心境有些复杂。空气中似乎凝固了沉默的元素。不同于《夏至未至》,这本书的情节似乎多了一种悲哀,仿佛是上帝在冥冥安排,无法逃离如同牵线傀儡般的梦。他们哭,他们笑,最后烙印下一个空洞的圆环,如今展望星星,早已忘记当年的真真切切,到底谁对谁错,早已不清楚了。

城市的喧闹模糊了眼,为了生存,必须谨慎、小心,被定格在不情愿,挣扎与深深的无奈之中。他们都在慢慢的改变,还是为了生存,清澈的眼神被抚上了灰。到底谁是谁的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与君醉酒一杯,遥望明月却不知到底为谁。

那些青葱岁月总是喜欢在我们的脸上轻轻拂过,让后在狠狠的划下一条永远无法恢复且狰狞的疤痕,深深的刻下属于它的痕迹、岁月无法抚平。曾多少次,他们揭开那疤,难忍的痛苦一瞬间涌向心脏,眼角开了花,却终究纂改不了,那说是美梦,却如同噩梦般让人难受。

花落再美,那也是花落,谢了、枯了,如同残霞般,终将迎来黑夜。

梦如初醒,明媚的阳光散在身上,却发现眼角已布下深深的泪痕,为自己的青春而哭,却只能看着岁月流过,滴滴答答的在钟表上一秒一秒的行走在自己的命运里。

再见,旧时光。

六年级:梁晓凤

点评: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这篇文章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篇抒情散文,文中的感情深沉浓厚,并且处处带着一丝伤感,例如,他们哭,他们笑,最后烙印下一个空洞的圆环,如今展望星星,早已忘记当年的真真切切,到底谁对谁错,早已不清楚了。、花落再美,那也是花落,谢了、枯了,如同残霞般,终将迎来黑夜。这样的句子,词句华丽优美。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既然是一篇读后感,或多或少的应该提及所读文章的内容,让读者简单了解文章内容,才能更好的深入到对读后感的理解之中!

点评老师:沈霁月

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古人所吟唱的。我不明白,在风雨之后,为何还要在乎:到底花已经凋谢了几簇呢?尽管是不是落红,它最终还是会化作春泥更护花。

――题记

我喜爱落花,因为它总是在别人最辉煌的时候,献出自己憔悴的生命。它总是在别人最渴望得到它的时候,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急切地想去追回曾经拥有的一切。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人们寻求的那一簇,但我不管是不是,都已经化作了一朵落花。我就是想要那一分灿烂,也已经无法得到了。因为那一切已经成为了历史,我已经无法挽回

曾记得在我变成落花之前,我是多么引人注目!多少人把我捧在手中,羡慕地望着我,对我说:为什么你是如此的娇嫩,总是偎依在大榕树的怀抱中?你何时能变得坚强?我无语。我只是含情脉脉地望着她,我想对她说:我想变坚强,但是大自然已经造就了我如此的性格。我也无能为力了!我微笑。我闭上了双眼,我想对她说:虽然我并不坚强,但是我会给你带来坚强!我会让你知道,其实在一个软弱的灵魂后面,是有如此高高在上的一面,让人意料不到的一面!

如今,我已成为了一簇落花,人们是否还是经常将我搂在怀中,将我作为儿女对父母的关爱,将我作为情人之间的信使,将我作为朋友之间的问候??我无从知道。因为我的生命已经死去,已经埋在这褐色的土地上了,我已经无法再感受到万物的气息,我只有用自己的灵魂在世间飘荡,让世间的一切都知道我虽然已经是一簇落花,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嬉戏在这片蓝天下

幽幽一场梦,猛醒来,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卧倒在那充满郁郁青草芳香的土地上,低下头――自己真的已经是那簇无人知晓的落花!


读《那年深夏》有感(优秀范文)


读《那年深夏》有感

七(1)班苗茜若

“在乔伊的记忆中,布鲁克林根本没有父亲的存在,只有查理,从前是,以后也永远是。”查理是闪闪发光的星星,内里却是空的——乔伊将它填满了;乔伊是迷失在黑暗中的微光,孤单,寂寞——查理把他拉进了光明。

这是一个12岁的犹太男孩乔伊与20岁的棒球明星查理之间幽默温暖的成长故事。两人在信中互相挖苦、捉弄对方,尽情欢笑,畅所欲言。但在这爆笑的言语中,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两人家人般的相扶与温暖,真挚得令人心酸落泪。

查理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球星,而乔伊是备受歧视和缺少父爱的“顽劣”小孩。两人的相遇就像宇宙中两颗流星的碰撞,产生了永久不息的火花。他们的出现,都给对方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一封封的书信往来中,他们渐渐成长,学会如何爱与被爱。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相互陪伴,使乔伊找回了童年缺失的那一部分,也让查理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两人非亲非故,却在对方心中留下了如此刻骨铭心的印记。查理从一个鲁莽的,快人快语的暴躁小伙变得会替他人着想。而乔伊在得知查理死讯后,并没有哭,因为他已经在查理的陪伴下成长了,他学会了自立自强,如何成为自己的英雄。所以,陪伴是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一个能在自己遇到挫折时陪伴他,能与他分享快乐,也能引领他勇往直前的英雄。乔伊有查理,我们有父母,有老师,也有伙伴。

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无疑是,最后查理留给乔伊的那封信。在信里,查理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将它统统交于乔伊,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乔伊的爱,深情而又温暖,有无奈也有不舍,不禁令人热泪盈眶。

查理和乔伊的感人故事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往日一同上学的玩伴。在我受伤时,是她陪着我,不厌其烦地扶我一阶一阶地爬上顶楼。在她考试失意,想一个人躲起来哭时,我也陪着她,安慰她,为她加油鼓劲。其实陪伴一直都在,友谊永远长存。

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需要陪伴,需要朋友。而正是因为这蕴含着爱的陪伴,我们才能够在风雨中茁壮成长。所以,陪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需要陪伴,因为他们需要父母和亲人的守护,尤其是在他们遇见挫折,需要帮助的时候;成人需要陪伴,因为他们需要越过坎坷,去获得自信生活的勇气,尤其是在他们职场失意的时候;老人也需要陪伴,因为他们需要来自子女的问候与呵护,尤其是当他们需要特别照顾的时候。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查理和乔伊一样,互相陪伴,彼此成长,在充满爱的陪伴中成长为自己的英雄吧!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700字


路灯亮了,冬天的夜暗得特别早,淡橘色的光在霾的笼罩下倒显得温柔。原本令人讨厌的雾霾,在光的艺术下,恍如梦境。这样一个伤感又压抑的季节,配上这样的梦境,脑海中逐渐浮现出最近读的三毛作品,她的经历,不正是追寻自己的梦吗?

我很喜欢三毛,她是个迷人的女性,从第一眼见到她的穿着打扮,就被深深吸引,于是开始细细品读她的作品。文章中呈现的三毛更有个性,是个非常特别的人,由于这样的主观原因,我更喜欢她的心路故事。

总体来讲,她的作品,文笔是欢快的、心情是压抑的,尤其是她丈夫荷西过世后,悲伤更是溢于言表。《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一文集,正是她心情压抑时期的作品,写文成了三毛排解悲伤的一种方式。

一些琐碎的事拼成了过往,回忆总是苦涩的。其实悲伤很简单,简单到等待一封信、一场家庭聚餐,看似有亲人、朋友的安慰,但那种孤独感反而刺激她记起荷西,虽然渐渐平复一些心情,但往往是一件小事,又会揭开伤心处,化成无尽的悲伤。也许文章中描绘的事是真的,也许只是她自己的幻想,但荷西已经印在三毛的脑海中,那样根深蒂固,使她幻想着自己的丈夫还在身边,自己还能为丈夫做菜。

与书同名的一篇文章中,三毛写了些荷西去世前后一段时间的事,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他们结婚六周年纪念日的时候,荷西买了一块手表送给她,她很高兴,在夜里发疯似地推醒荷西,说出六年里未曾说过的一句话:“荷西,我爱你!”这句话荷西等了十几年。他们相爱,却没有说出口,爱不需要放在嘴上,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啊,人生就像一场梦,可毕竟不是梦,只是三毛更愿意当它是梦,因为梦可以再来,人生却不会再来,荷西已经离她而去,她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唯一能做的,是靠在墓前,幻想着双手挂在荷西的脖子上,轻轻地哼着: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

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清新自然、略带悲伤的语言,诉说着那棵橄榄树的故事,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那遥不知何处的远方,所含的意思。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800字


花开总有花落时,花朵坠落,只是为了等待下一季花开。

——题记

我想,秋日里的安静,大概是独自一人感受从内心深处悄悄滋生的宁静和彻骨的忧伤。

静默的、若隐若现的疼痛感像一层厚厚的胶水,裹住了秋天的心灵,像枝头的某片花瓣落入柔软的土地,牵扯着深秋离别的情绪。很多时候,那些最最美丽的事物却偏偏注定要毁灭,正如那个撒哈拉沙漠中特立独行的背影,上天给她贴上的标签是“等待”。

初读三毛,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因为被这个极具清新风格的书名所打动。在书中,我跟随着三毛摇摇颤颤的心绪,如大雾中航行的船只,由丹娜丽芙岛流浪到大加纳利岛,游过荷西与她曾经走过的地方,停在那片夺走荷西灵魂的海域。

“我们自黄昏一直在海边坐到子夜,正是除夕,一朵朵怒放的烟火,在漆黑的天空里如梦如幻地亮灭在我们仰着的脸上。”除夕的海边,三毛曾与荷西坐在堤坝上谈着天。传说零点时的十二个愿望最灵验,于是两个喜悦的人儿虔诚地低下头去为未来许愿,那时,她的愿望只是她和他浩瀚的幸福里多一些对未来的奢求罢了——“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

她是沉溺在生活里的幸福小女人,所以总赖在荷西的怀里不肯举步。她拥有太多的浪漫,因而总是吝于向荷西表达自己的心意。总有人在苦苦追问,为何会有这样一个词语叫“追悔莫及”?或许,人们生活的轨迹从一开始就未曾逃离命运的掌控,上天料定人们总会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所以玩笑般地作弄着人们的命运。奈何,盛开或凋零、拥抱或离别,都是现在的我们参透不了的。

可是,三毛,聪敏如你,怎会看不懂那夜的烟火呢?留下的是极致的美丽,却不过一霎的灿烂就烟消云散,就像秋天里悄无声息、纷纷坠落的花儿。

安静的你,还在等待何时的花季?

“那一年,我们没有过完秋天。”

那一年的秋天,窗外的花窸窸窣窣落下了好多。

“向你告别的时候,阳光正烈,寂寂的墓园里,只有蝉鸣的声音。”“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我简直不能想象三毛是以怎样的姿态环抱住十字架,抚摸着这个给了她太多温暖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她冰冷的内心紧贴着冰冷的十字架,秋日里的看似安静的她,真的只剩下一片寂寂的蝉鸣、空荡的灵魂。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三毛就把这样一种寂静的凄凉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用一支如泣如诉的笔写下她和荷西活着的、死去的悲伤和快乐,盛开的、枯萎的过去和现在,一切正如三毛捧着的花束,盛放是真实的,却散落一地。

她的痛苦在曾经的记忆里无数次蔓延,就像烙无数次重复着触及肌肤的过程。这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每天都推着石头向山顶前进,未到山顶石头总会滚落,他却不得不永无止境地重复这件事。三毛就是西西弗斯,她在与荷西有限的记忆里一次又一次焚烧自己,一次又一次涅槃重生,一次又一次描摹出生命的轮廓;西西弗斯正是我们,我们的生活就像转动的车轮,总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却又带着对明天的憧憬前行——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静默地等待着轮回和重复,等待着绝望和希望相生相灭。

三毛静美的一生不平凡,只因自始至终的等待。从最初的等待花开,等待一个对的人给她一个终生的许诺,到等待记忆片片凋落。

那纷纷扰扰落下的花瓣,何时再次绽放?

“结婚以前,在塞歌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我久久地揣摩着这两句话,三毛是个骨子里充满宁静的忧伤的女子,她的文字是一半的明媚和一半的忧伤,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安安静静地只为一人等待。

“但愿人长久。”不错的,那个在除夕时许下的短小的愿望,如今是三毛等待的结局,这应该是三毛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吧,三毛与荷西,这一对灵魂伴侣,在这一刻,或是永生了。

三毛总在安静地等待着,而我也是如此安静地品悟着生命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深奥的生命哲学,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前进而忘却了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同三毛一般不断失去又不断拥有呢?生命的意义需要我们的静静等待,秋天的花朵落入泥土,生命走向结局却滋养了泥土,落花有情,它用自己的全部等待着未来;尽管荷西永远离开了三毛,她却在剥离了情感纷扰的独处生活中收获了一种安静的美,收获了一种对于回忆、对于过去的思考,生命之花因此悄悄绽放。或许,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做一个抛离世俗的安静的人,在花落时等待花开的季节。

这本触动我心灵的书,记叙更多的是生命的沉吟和超脱了生死的絮语。我咀嚼着为生命而等待的芳香,将安静的感触悄悄珍藏——谁也无法知晓等到的将是什么。也许等来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也许等来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也许等来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无论结果如何,生命的调色板总是那么五彩斑斓。等待贯穿着生命的甬道,花开花落,一切皆有因缘。等待,是最美丽的守候。邂逅三毛悲哀却浪漫的等待,即是邂逅了她最美的一生。花,终是落了;人,却相依在梦里。

他们本是不受世间纷扰的梦中人,却不慎坠落人间,等待命运的过往,在尘土中执意开出一朵朵灿烂。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1200字


作为一个听话的学生,每次寒假里语文老师都会布置看书的作业,我总是会乖乖地把它们看完。不要误会,这纯属只是应付考试,但其实从小到大我对老师口中的名著不以为然,认为它们无聊透顶。这次也是一样,当我买了一堆书后,在选读书目中挑了一本来看。没错,就是像你猜的一样,理由简单而又粗暴——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本书的名字还挺有诗意的。

当我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作者。有人说,交朋友的准则往往都是要从对方的身上发现一些自己没有却很渴望的东西,我想三毛也就是本书的作者身上有我很渴望但是却不能用有的东西。

她自由而又奔放,她可以为了一个毫不熟悉的人偶然的一个提议去拒绝自己的好友的邀约。这是我从未做过的,或许换做是我,我只会思前想后、拖泥带水,却不敢拿起电话对朋友说,唯恐让对方不快,伤了两人之间的和气。在这个说是平等社会的世界里,其实又有多少人真的不在意对方的地位呢?人多多少少或许都有一点虚荣心,而城市里的人尤其,这里面也包括我。但三毛似乎从来没有过,她可以很率性地为了朋友口中“低贱的人“去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山洞里,可以毫不在意地说,若自己不是一个城市里的人,而是一个乡村里的村民该多好!丝毫不在意两人之间文化与地位之间的差异。

我“喜欢“她的理由也不仅仅是如此,我似乎从这本书里看到其他更为灿烂的闪光点!这篇看似“放荡不羁”并且是由许多生活中的事情组合而成的书,实则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爱。不信的话,我一一列举给你听:荷西与三毛可以说是一对苦命鸳鸯,荷西苦恋着三毛,硬是从国内追到撒哈拉沙漠,别说是人,就连石头恐怕也会被这深厚的感情所感动。当他们修成正果时一个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荷西的生命,让三毛痛苦万分!这段感情其实这么讲起来还挺狗血的,不过不好意思这是个悲剧的结局。但是结局可以重写,人生不能重来,这也是比较遗憾的!还有三毛父母为了荷西的事匆匆从国内赶到西班牙这个小岛上。两位老人在这儿人生地不熟,他们无法交流,但是却用自己的方法默默地帮助女儿!其他就不一一列举。

而我想说的正是这段爱情。这段爱情让我想到我的家人。我的爸爸妈妈生活的很平淡,上班下班都要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去,当下班之后又要各忙各的事情。除了一起睡觉的八个小时内其他时间都是无法见到,恐怕再深厚的感情也会被冲淡。我的爸爸妈妈从来不吵架,可以说是相敬如宾,问妈妈为什么他们从不吵架时,妈妈笑了笑。她告诉我,再相爱的一对夫妻也不可能没有双方都生气的时候,而我家里爸爸脾气比较冲,而妈妈则是属于比较温柔而又平淡的。在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意的事,这时候双方让让,便会好很多。还有我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其实在结婚之前根本不认识。只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从两个陌生人就成了夫妻,这与现代的自由爱情观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却从未动不动就说离婚,或许从来也没有这个想法,生活平淡却又充实,而那爱情早已变成亲情,却比前者更加牢固。这种爱情不会泛起大波浪但是却胜在细水长流。

这晚上,我看完了这本书,感慨万千。我知道了读一本书其实就像跟那个作者在进行交谈,从缓慢的交谈过程中了解这个人。仰头看着星空,看到一颗极为闪亮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观《那年花落》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观野草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