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游圆明园有感800字 > 地图 > 游圆明园有感800字

游圆明园有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游馒头山有感4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馒头山有感4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在世界上树木最多的地方是馒头山,馒头山形状呈现半圆形,从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馒头,所以馒头山因此得名。不要以为馒头山名字很土就没有去游玩,那你就是大错特错了,而现实恰恰与你想的相反,馒头山不仅树木茂盛多,而且就算闹干旱,馒头山也一样树木茂盛,而且人们反而去馒头山挖水喝。

馒头山每天的游客有8563万人,馒头山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因为他有一个神奇而又古老的故事。

有一年,馒头山下了一场大雨所有的植物都在拼命地吸取甘露,十分开心,只有最年老的树爷爷在欢快的吸取了甘甜的雨露之后,却在储存雨水,周围年轻气盛的树木们可看不下去了,便异口同声的说:树爷爷,你在干嘛??难道还怕没水嘛?我们馒头山每7天下一次雨,就算夏天来临也是10天下一次雨,你不用担心。万事俱备,总比没有好吧!树爷爷耐心地说。周围的树木们,仍然没听进去,还是肆无忌惮的吸取着雨水。

有一次,馒头山已经3个月没下雨了,所有树木都不停地掉叶子,只有树爷爷是越长越茂盛,所有的树木都很好奇于是都去问树爷爷:树爷爷,现在闹干旱所有的树木都掉叶子为什么就你还越长越茂盛?上一次我叫你们储水,你们不是都不听吗?现在闹干旱你们都没水喝了,活该。不过以后都得储水哦!!不过念在你们是初犯,我这还有一点水,你们努力把树根伸到我脚下吧,我这还有一点点水了。你们得省着点喝哦!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

大家每天喝一点,这次干旱终于结束了,长达了5个月,这次下了一场大雨树木们喝饱后,都学着树爷爷储水。所以馒头山才会那么受欢迎,所以人要为以后着想哦。

支付宝187832638**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着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 (400字)


读《拾馒头的父亲》有感今天我读了一篇叫《拾馒头的父亲》这篇文章,我被它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故事主要讲一个从乡村来的一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在县城里养猪,所以他的父亲天天在小男孩的学校拾馒头、剩饭来喂猪,可同学们看他穿的不好,就给他的父亲起了一些外号。那个小男孩很害怕别人知道那是他的父亲,就千方百计躲避他的父亲。终于有一次那个小男孩对父亲说:你别再拾馒头了。父亲听了沉默了很久说:只要我不跟你讲话。到了期末小男孩考得很好,可他不让他的父亲来。后来他终于明白了把父亲请来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我平常最顾忌别人对我的嗤笑,由于这样,使我很难再把精神用于学习。不过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别人的嗤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学习学好,我不再去听别人的嗤笑,我每天都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那些流言。我永远也忘不了那父亲的话:一个人不能自卑,只要你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那些挫折,才能取得成就,不能因小失大。

游文林山有感_红色文化随笔600字


为了探访红色基地,我来到了福州市的文林山。抬头仰望,绿树环绕,遮盖了里面的东西,给人一种神秘感。

我开始向上走,山并不高,走了许久,四周十分幽静,只有说说笑笑的同学,并无他人再进入我的视线。走到了无树荫的地方,阳光当空照下,很是灼人。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山顶。

镶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达二十五米。正面金字楷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后是长安堂,里面放着革命烈士们的骨灰。看到这些,我仿佛又回到了抗战时期,看到了革命烈士们威武的战斗身躯;听到了豪迈的呐喊声。我们的生活是他们和许许多多的战士拼出来的。对他们,我们应当怀着无比的尊敬来仰望他们。

看到这些,我又有些感慨。人终究没能躲过死神,曾经叱吒天下的英雄,如今却只剩一堆骨灰;曾经辉煌的过去,早已成了历史。如今的人们,敬仰的不仅是革命英雄,还有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一个人无法战斗,十万个人也无法战斗。真正的战斗力量,是来自源源不息的精神。只有革命精神能代代相传,中国才会强大,才能独立自由。

而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承者,心中自然要有着这种报国精神。但现在的人们,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对革命精神的定义也不是很明白。我想,即使处在和平,心中也要有战斗危机。当然,作为学生的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够上战场。我们能做的,是宣传和传承老一辈留下的遗嘱。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学生应该做的。爱国排在了第一位,所以我们学生,要有对祖国热血沸腾的爱国之心。而第二点敬业,我们唯一的职业就是学生,要做的事就是学习。只有知识渊博的人到了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知识和贡献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学生首先要积累知识。才有资格做祖国的守卫者。

我带着这些感想,怀着激动的心情下了山。

游褒禅山读后感


游褒禅山读后感(一)

学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许提到改革,多数国人会以为是历史的进步,但王安石所缔造的新法,却永远被历史所唾弃。选定了错误的方向,还打着尽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王安石的那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无疑闪耀着变革的光辉。而他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谆谆教诲,亦映照着王安石阔达的胸怀。但王安石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吗?我想,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大抵是言过其实了。

读罢《游褒禅山记》,忆及《宋史》中对他和新法的种种恶劣评价,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发现王安石竟是那样虚伪。

纵观王安石的变法,条条皆是对百姓的压榨甚至于是对百姓的勒索。至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则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神宗时,有一年天下大旱,饿殍遍地。有御史将百姓的饥苦禀明皇上,痛陈赋税之重,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将那位御史发配从军,并借尧舜之事鼓励皇帝以保全新法,敢问王安石,这就是您所说的天变不足畏吗?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进退荣辱,皆当有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安能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忘却天下百姓,惩创正直之人?司马光掌握大权之时,尚能为王安石求得一谥号;而新党掌权之后,尽想对司马光等人开棺戮尸,由此可见王安石的狭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观点,新法不成,是因为他尽吾志而不能至。但在变法之前,他却三番五次拒绝朝廷任命;在罢相之后,他又多次辞职,这实在不能算是竭尽全力啊!

没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没有林则徐的正直;没有谭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个祸乱国家的小人,而非万民景仰的贤者。

游褒禅山读后感(二)

《游褒禅山记》中的我后来惆怅不已,未能在体力尚好、条件尚佳的情形下到达更深处,之后虽万分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常常这样后知后觉,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到底是该听松鼠弟弟的话,过河就会被淹死,还是听老牛伯伯的话,水很浅,能顺利过河?于是回家找妈妈。妈妈巧妙地引导他:自己试一试不久行了吗?!于是小马勇敢地抬起脚,在不深不浅中轻轻松松地过了河。这印证了古时陆游说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缺乏的只是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罢了,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旁人说的那样可怕,缺乏的只是我们再试一次的勇气罢了,巧妙地听取意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也许,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我们遥遥招手呢!更进一步与退后一步,有时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机会对于我们每个人同样如此。把握好,豁然开朗,错失了,后悔莫及。

古语也在若有若无中暗示着我们: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待与猜测,有时不一定就是明智之举,(.org)我最佩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行动决定一切的领军人物,他从不退缩,从不气馁,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失败,却也在失败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堆砌而成的,他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迈进,他不但立志,更是励志,展现了人生中最绚丽的华彩篇章。

游褒禅山读后感(三)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游记,叫《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读过,是讲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所闻、所想。前半部是记录当地的一些风景和山的来历,后半段讲自己游该山的经历和感想。这次读后仍有启发,尤其是后半段。

前两天跟一个搞摄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们一行自驾西藏的经历,听来有点意思。

十几年前,国内旅游还不发达,旅行社很少,也没那么多人旅游。更没有开西藏旅游线路。

我这个朋友和另外几个人凑钱买了三辆旧北京212吉普,经过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准备好行装自驾上路了。他们从格尔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过河,还算顺利,总算安全到达拉萨。那时,走青藏公路进藏比川藏公路路况好点儿。

到达拉萨后经短暂休整,他们驱车前往某地。在返回拉萨的途中,他们要经过一段像汶川地形结构那样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议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执意连夜赶回去。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狭窄,一边是山石松动峭壁,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和峡谷里湍急的河流。汽车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车灯的光线像萤火虫一般。事后他听当地人说,那条路经常塌方并山石滑坡,白天也时常有车翻下山涧,夜晚当地人更是不敢开车走这条路。当时,车上除了司机全神贯注地紧握着汽车的方向盘,其他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大气不敢出,只想尽快安全到达目的地。

我问他,你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为什么不把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他说:嗨,哪还顾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点献身精神,摄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没有这种精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华社记者在巴格达,头顶飞毛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这位朋友当时能拿起相机把那段经历记录下来,现在看看,一定会觉得非常珍贵,因为他拍到了别人拍不到的东西。

王安石写道:古人观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东西,除了要有超长的观察力,还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劳动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这个朋友所走的路连当地人都不敢走,别人就更必说了,可堪称险远。达到了险远,没能有记录下来,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落俗了。

读点古人的东西,还是有收获的。

读《游龙华公园》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游龙华公园》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星期天,作者和几位同学去游龙华公园。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无比怀念和崇敬的思想感情。

桃园里桃花盛开,朵朵似火如云,散发着清香,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读完了第一段,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我相信许多人读到这儿,都会和我一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可当读到下一段时,我的心为之动容。

第二段主要描写作者及他的同学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时的所见所想。“龙华载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样红。”这是纪念碑的碑文,它写出了革命先烈的伟大。桃园里那美丽的桃花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

在龙华,英勇的革命者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了。他们的肉体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的一心要建立新中国的壮志还没有终结,他们盼望着新中国能建立起来。共产党没让他们失望,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层出不穷,他们击垮了黑暗的反动派,他们成功了。新中国成功建立,全国上下欢欣鼓舞。难道迎来了新中国,就忘了这些革命者吗?不!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祖国没有忘记他们。这些顽强的战士,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立下了不灭的战绩。他们光辉的名字将载入史册,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那高尚的品质,那高贵的情操,那顽强的毅力。我仿佛看到了他们那光辉的形象,我仿佛看到了新中国灿烂的前景。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一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着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二

学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许提到改革,多数国人会以为是历史的进步,但王安石所缔造的新法,却永远被历史所唾弃。选定了错误的方向,还打着尽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王安石的那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无疑闪耀着变革的光辉。而他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谆谆教诲,亦映照着王安石阔达的胸怀。但王安石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吗?我想,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大抵是言过其实了。

读罢《游褒禅山记》,忆及《宋史》中对他和新法的种种恶劣评价,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发现王安石竟是那样虚伪。

纵观王安石的变法,条条皆是对百姓的压榨甚至于是对百姓的勒索。至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则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神宗时,有一年天下大旱,饿殍遍地。有御史将百姓的饥苦禀明皇上,痛陈赋税之重,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将那位御史发配从军,并借尧舜之事鼓励皇帝以保全新法,敢问王安石,这就是您所说的天变不足畏吗?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进退荣辱,皆当有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安能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忘却天下百姓,惩创正直之人?司马光掌握大权之时,尚能为王安石求得一谥号;而新党掌权之后,尽想对司马光等人开棺戮尸,由此可见王安石的狭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观点,新法不成,是因为他尽吾志而不能至。但在变法之前,他却三番五次拒绝朝廷任命;在罢相之后,他又多次辞职,这实在不能算是竭尽全力啊!

没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没有林则徐的正直;没有谭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个祸乱国家的小人,而非万民景仰的贤者。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因同行人的懒惰无力而放弃了继续前进,因此不得极夫之乐也!试想,王安石若只身一人来游玩,那他将有幸领略那奇妙雄伟、非同寻常的景观罢。走在路上,适度孤独,别错了本属于你的风景。

“虽然病痛和伤残使老年人的肉体上必须依赖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赖却逐渐减少。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大感兴趣,较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斯托尔曾这样说过,但是今天的中国人对此可能会产生异议。每每晚饭时间后,广场上的人群渐渐聚齐、乐声慢慢响起……广场舞似乎成为现代中国的一种独特的人文风景。老年人害怕孤独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孤独使他们清醒地面对死亡,而热闹可使他们暂时忘却和逃避,所以他们选择了轰轰烈烈地度过余生。在他们欢天喜地时一件事实又被忽略——死亡不可逃避,那么有尊严的正视死亡何尝不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

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孤独的,而愿意承受孤独的人便不是凡人。雷利的《世界史》,班扬的《天路》都是在牢狱中孕育的,由于孤独,人和纷繁的世界产生了距离,人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而这正是孕育大作品的重要条件。

凡·高是孤独的,当他悲苦在世的时候。可以说凡·高的一生是个悲剧:被逐出教会、卖不出不被人理解的画、没有爱人没有友人。生活在低处而他的灵魂却在高处,凡·高做到了把孤独踩在脚下,让当今的人们用不同的发音念出他的名字。庄子是孤独的,当他逍遥一生的时候。在《逍遥游》中体现的是庄子的心与现实的差距,庄子不理解现实,现实也不理解庄子。庄子选择了摆脱一切功名利禄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了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不可混为一谈。虽然两者都不是很合群,但是性格的孤僻是因为害怕这世间的伤痛疾苦,选择了逃避,这是懦夫的行为。而心灵的孤独则是思想上的超脱物外,属于智者的思辨。所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得上孤独二字。当然了,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时刻影响周边且被周边影响着,而过度地沉浸在孤独享受的理想世界中,往往酿出一个又一个悲剧:海子长眠于春天的铁轨,三岛由纪夫毅然决然地切腹而尽……所以,孤独要适度。

周国平说:“你与你的亲人、友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游馒头山有感4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游圆明园有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