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4666 篇)
-
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 1、 《浮士德》读后感2024范文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悲剧,一共花费了歌德近60年的时间去创作与完成。其内容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兼有政治,社会,历史,神学,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等众多领域的内容,从这部作品当中,可以窥见欧洲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将近3xx年的思想历史轨迹。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相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传说浮士德是个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他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从而交换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条件是他将在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这部作品的故事从 天上序幕“开始。上帝和魔鬼争论人性的善恶。魔鬼认为人是情欲的奴隶,是可以困惑终生,永远受苦,走向堕落的。而上帝则坚持相信人虽然会受到模糊事体的冲动驱使,会犯下许多的过失,但最终会走上真理的道路。 于是上帝和魔鬼下了赌约,由此开始,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命的旅程从此翻开了首页。浮士德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博士,博览群书,可以说学富五车了,钻研各类问题,但在其一生追求当中,他并没有得到满足。他精神上面临着种种问题,认为所处的生活苦闷,厌烦。于是他寻求帮助,渴望得到更深的知识等等,但是他用法找来的虚构并没有办法,就想到用毒酒终了一生,当酒杯接近他的嘴唇的时候,复活节的钟声响了。他待会的够变成了人样,与浮士德定下了契约。约定,梅菲斯特可以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条件,但是,当浮士德在享受得到满足时,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浮士德便结束了生命,同时灵魂交给了魔鬼。 魔鬼发挥他的独特法力,带浮士德来到了某个酒店,见到了一大群人在饮酒作乐,浮士德也参加了进去,梅菲斯特了解浮士德的心态,于是他带他到炼丹房,给了他磨汤,于是浮士德变得年轻,进而与甘泪卿进行了追逐。最终浮士德与甘泪卿定格了一个永恒。甘泪卿到死还念着浮士德的名字,以表示其爱不泯。 浮士德在甘泪卿死后很内疚,自责,行尸走肉,在一群花妖的帮助下恢复了活力。 在看到了海伦的美丽后,他便在魔法的帮助下接近了海伦,开始了恋情,可是,好景不长,经历丧子之痛,他的浪漫梦想又破灭了。几度遭遇之后,他想干一番大事业,雄心壮志的开始了为民造福的理想,可是,自责魔鬼侵袭了他,使他双目失明。在魔鬼手下挖墓时,其声音像是在实现它的理想,于是说了'’停一停吧,你真美!“后就到下了。但最终本该归于魔鬼的灵魂却被天使带回天堂。 这部作品内容简直可说千变万化,洋洋大观,思维逻
- 2、 浮士德读后感800字(3)篇
《浮士德》n书中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貌似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这种冲突,比如:我妈妈是基督教徒,在家里她不存留她的照片,说那是对耶稣的不敬。这科学吗?比如: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让他们去看看这么大的世界,观世界才有世界观,可长辈们舍不得不放心,会少很多陪伴,这理智吗?比如: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这不算追求吗?nn作者用六十年的光阴,证明人经过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智者。至于地狱、天堂等是人生的一个思想过程,是信仰。而信仰的缺失、后现代主义的无所谓观念让人迷失。文字时而给人力量,时而如猛兽撕咬你,我在书中总是感觉魔鬼的话好有道理一样,难道我看到了自我?还是他也看到了不安?如果不安的就更加不安去吧!nn浮士德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如果能回到年轻,再经历一两次浪漫的感情,有一番事业,敢于征服自然,即使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起码也是生命赋予了我们年轻的活力。我每每看一部作品时,总是代入自己去对号入座,可能就因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我关注的问题可能也能代表一些“普通人!”我们对于自身的迷惘开始,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我的生命融入,一齐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就应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到达理想中的“我”。鸡汤是补品,喝多容易上火,只需让自己记住一点:善良人在自我追求中纵然短暂迷惘,却终将会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而且会奋勇坚毅的踏上,踏上的刚刚好。在路上、刚刚好、不着急、慢慢来——致[机智][机智][机智]在路上的你nn
因为荣格反复提到了浮士德,于是翻开了这本巨著,如红楼梦有“红学”,浮士德在西方有“浮学”,关于浮士德的解读方向非常多,它是一部现代人的寓言,现代人对万物的探索和欲求永无止境,那么对它的解读也是不可能结束的。
德国人称它这“小圣经”,并不夸张,你可以认为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
- 3、 浮士德读后感800字
浮士德读后感800字(一)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
- 4、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欣赏1700字
《浮士德》是一部由约翰沃尔夫冈歌德著作的诗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讲述了先进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最近在读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据说是许多名人大家都推荐阅读的名作。慕其大名之余,我开始翻抄这部作品。已有一个月之久,仅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但心下已对这部名著折服不已。这里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也是从这本书里得到的一点点收获。我翻抄的是董问樵先生的译本,以后有机会再参阅郭沫若先生和其他大师的译本。
序幕这一章节,歌德先生便给我们抛下来一个非常矛盾的话题,简而言之,就是艺术创作应当为了生存而迎合大众低俗的审美,还是应当追求不朽的传世经典而忽视生存的现实困境?在文中,剧作家很明显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他不愿意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仅仅停留在三俗的层面,经不起历史的考验;而经理和小丑,为了经济利益,完全不考虑艺术价值的问题,经理要求剧作家大胆愚弄大众,管他什么庸俗、高雅,只要能挣到钱,怎么挣得多怎么来!小丑也规劝剧作家,何苦跟钱过不去呢?只要动动笔杆子,就可以要什么有什么,何必较真呢??剧作家却有自己的思想,他不愿意为了钱来屈尊()侮辱自己的艺术创作,他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手里的笔,对得起观众们,于是,作家和经理、小丑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剧作家和经理、小丑的影子仍然鲜活在现代舞台上。比如我们某些评分很低的电影仍然拿到了非常高的票房,而用心去创作的电影作品却不被大众理解,而在票房的竞争中铩羽而归黯然离场,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
作为影视作品,越高的票房当然意味着被大家所认可,可是这个标准是大众的口碑所能决定的吗?这个标准可以被一些昧着良心的影评人所评判吗?这个标准可以被另一些自以为是、利欲熏心、左右舆论的专业人士拐带吗?我想,时间才是一位真正的、不会说谎的评论家。作为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分清楚好瓜、坏瓜还是臭瓜,好瓜吃了沁人心脾,强身健体,磨性励志,坏瓜、臭瓜吃了害人不浅,小则微恙不适,大则贻害人生、流毒无穷。比如《古惑仔》系列电影,主演黄秋生先生都极其后悔拍摄了这部电影:害了后生仔!如果有心想要搞艺术创作的话,更是要小心谨慎,不能昧着良心胡乱搞,要耐得住寂寞,要创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随波逐流,最终会迷失自我,
- 5、 歌德浮士德读后感
歌德浮士德读后感【1】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
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
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
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
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
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
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
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
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
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
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
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
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
精神上的追求和现实中的真实,难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东西总想与人分享,看到悲痛的东西总想替人分担,多么高尚的情怀,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时只能苦苦承受这些自己压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让更多的人体味到的美好,让痛苦的人不再伤心的重担。
人们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
想行动,却举步维艰。
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仅凭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创造一切的,只有行动,才有希望。
于是,人们不懈的努力。
很多东西,当我们意
- 6、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以下是读后感栏目编辑为您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一】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二】
《浮士德》这部史诗般的巨著,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诗人歌德倾注了六十年心血完成的。以前我读过,由于内容的博大精深、跳跃性的思维、典故应用较多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难以读懂,就半途而废了。当今人们读书的状况,如《浮士德》舞台序幕里所言:民众未必惯读第一流的佳品,却乱七八糟的读得太多。
这些年,我自己越来越觉得,要读书就必须读一流的,翻阅十本平庸的书,不如用心读一本经典。正巧,在图书馆看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笔还可以,那就先易后难吧。于是,在熟悉了基本内容后,再细细的拜读原著,效果不错。
谈几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色魔鬼靡非斯特
本书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主要塑造了两个代表性
- 7、 浮士德读后感600字2020
浮士德读后感600字2020(一)
《浮世德》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现实社会下存在的矛盾、无奈、悲惨
书中讲述了5个都市少年,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爱与恨的印记。池海翔这个总被人家称作是怪物的男孩,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独自默默地承受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惨痛。最后,他还是成功了,站立于万人之上了。纪澜一个矛盾的女生,不愿与最好的朋友滕夕分开,却背地里把滕夕的书桌推翻在地,让书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赶忙捡起书本,用双手擦干净。滕夕的突然昏倒,让纪澜紧张不已。她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一定存在的原型,因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会嫉妒对方比自己优越的条件,从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虽然,她是矛盾的。但,她还是选择那宝贵的友情,纵然滕夕已离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终还是爱着滕夕的。而滕夕,有着出众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实的家境,这一切都使人羡慕。这样美好的女生,却爱上了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男生。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爱情是没有界限的。直到最后,滕夕的离去,她的心里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个叫烟焰的男孩。烟焰,其实本质是好的。可由于,父亲被车撞后,肇事司机逃跑,家里就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抢劫,都是为了他的家,为了滕夕。然而,当他知道那个肇事司机是滕夕的父亲后,他茫然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滕夕,他想对滕夕说:别走,等我出来。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直到她的离开。烟焰只能算是个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后一个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惨的。从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妈收养。但是,他讨厌姨妈那异样的眼神。于是,觉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谓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酒吧里当男妓。他被那些肥肉横生的老男人包养着,做着一些肮脏的事情。就算是这样,他也不后悔,只有能靠自己生存下去就满足了。而,当他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他决心退出那个浑浊的世界时,已经不行了。那个世界不允许他的离开,除非他在人间消失了。纵使这样,他的爱情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不被世俗承认的东西,是无法在这个世界存活的。就是他们的爱情一样,心爱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这一次,他终于可以毫无牵挂地继续做着令人作呕的事情。
暑假里,我阅读了德国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者歌德的着名诗剧作品《浮士德》,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诗剧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靡非斯托打赌:由靡非斯托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
- 8、 浮士德读后感800字2020
浮士德读后感800字2020(一)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
- 9、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2020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2020(一)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
- 10、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2020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2020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24
-
2023-04-21
-
2023-01-31
-
2022-04-29
-
2023-05-09
-
2023-03-21
-
2022-09-10
-
2023-01-30
-
2019-09-20
-
2022-10-03
-
2019-11-02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2-02
-
2019-09-20
-
202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