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窗外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窗外读后感800字,2024窗外读后感800字范文,窗外读后感800字大全
窗外读后感800字相关栏目
窗外读后感800字热门栏目
窗外读后感800字推荐
窗外读后感800字

(共 9285 篇)

  • 1、 《窗外》读后感_700字

    《窗外》读后感700字

    第一次读琼瑶阿姨的小说。感觉读完心里有点闷闷的。我妈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琼瑶的小说,又把自己活成像小说里一样的人。她的书,像毒,吸引我读下去,我曾以为除了网络小说我是不会认真看完任何一本哪怕是小说性质的名著的。没想分我今天居然把它都看完了。书里的感情是一段禁忌之恋,师生恋,又是老少恋。没想到,那个年代也能有思想这样开放的书。我在想,如果换做是我,会怎么选择呢?或许我也应该认为父母是对的?但是感情是谁都阻挡不了的,也是任何旁人都体会不到的东西,别人认为对你好的东西,未必真的对你好。假如不是江家的阻止,她们可能会很幸福吧。也可能会像现在一样,为婚姻中的小事烦恼,争吵。可是有谁说的准呢?但是女主已经在感情这条路上吃了太多的苦,如果当时没有阻止,起码能幸福几年。人生苦短,何必为了约定俗称的礼节和旁人的看法而泯灭了自己心里的感受。与那时相比,现在社会已经开放也幸福的太多了,琼瑶阿姨的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同时,我感觉这本书也能使看书的人思想有所改观,能够推送人类社会思想的进步。时间在往前走,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东西变了,感觉就再也回不来了,何不珍惜当下的好时光,即使将来老去,回忆起来,自己青春年少曾有一段这样的日子,或自认可笑,或屏声叹息,但却不会后悔,人间一遭,平淡如水的人生不是谁都能经受的起的。把日子过成故事,把生活活成童话,没什么不好的。哪怕是鬼故事,也是格外动人心弦的吧。很庆幸,自己不是故事的女主,没有遇到这样让我殚精竭虑的人生。可倘若,我是她,我不敢说能比她勇敢,但也一定会不畏世人的眼光,斗争一番!         ——读《窗外》有感

  • 2、 窗外读后感
    窗外读后感 我是在人声嘈杂的公交车上读完《窗外》的。结尾处江雁容默默地站在角落里,注视着那个邋遢颓废而苍老的康南,那个她日思暮想的曾经诗一般儒雅的老师,终于任她的泪水恣意地滑落,悄无声息却痛彻心扉。合上书,车正在路上颠簸,温热而舒适的夏风轻轻穿过我的发梢,夕阳橙黄色的光晕透过车窗,柔柔地拂过脸颊。在天边,如火一般的晚霞正在热烈地燃烧。蓦然回首,我仿佛看见了在光与影重叠中,江雁容那梦幻般迷惘的双眸——我从何处来,没有人知道。我往何处去,没有人明了。情感的巨浪猛然间淹没了我,怅然若失地在胸中弥散开来。 江雁容和她的老师康南之间的爱情,终于在世人的诅咒中被撕裂地粉碎。甚至这种诅咒在近六十年后的今天还未消散——提起《窗外》,不少人都是一脸的鄙夷和轻蔑,觉得这是一段不正常不道德的感情。是的,他们之间隔着二十年的鸿沟,他们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然而这就一定要成为这段爱情被攻击、被诬蔑的理由吗?最后的悲惨结局,不是主人公因年龄差异导致的自我毁灭,而是在整个社会、在世俗舆论的穷追猛打下酿成的苦果。世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指责:作为老师的康南引诱未成年学生,而江雁容则是名副其实的无脑少女。其实,从未走进别人的生活、别人的内心,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的故事呢? 正如小说所言,‘爱’本身是没有罪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年龄、金钱、地位、人种一切的限制。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的会有那么纯粹美好的爱情吗?而今男女相亲,开口买房,闭口买车,一问户口,二问工作,三问文凭,否则免谈。一定程度上,《窗外》中的爱情才算得上高境界啊,因为它是纯粹的精神恋爱。然而,这种如童话般美好的爱,仅仅只是因为年龄,因为不符合所谓的常理,而不为社会所容。有些时候,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太功利、太苛刻了? 《窗外》的悲剧,不但是江雁容与康南爱情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不够宽容不够纯粹的社会的悲剧。而现在,悲剧还没有停止。台湾着名教授蒋勋曾经说过:“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自省的,不是向外指责。当一个社会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就很容易倒退甚而腐化。”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社会总是在指责一些东西,只要有违常理,或是老少黄昏恋、或是北大清华高材生卖肉、或是娱乐圈明星的闪婚闪离,诸如此类,都难逃媒体的煽动、大众的辱骂。 闲暇时,我常常会想,如今这世上牛奶可
  • 3、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5篇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篇一: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sympathy)。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

    篇二: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据说,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而在我眼中,中国的集体教育是从孔夫子开始的。为什么要把很多人集中在一起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学习?古往今来的专家们给出了很多解释。但

  • 4、 《窗里窗外》读后感

    《窗里窗外》读后感(一)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但其实文字2020很大很少,一半都是照片。几十篇文章,我之前全都在网上看过。签名和照片很珍贵,我今天上班时花了半小时翻完,仍然感动。从13岁到现在,我喜欢她好多年了。她的电影伴随着我的成长,她的新闻填充着我的课余时间,因为帮她做网站而让我选择了现在的职业。

    现在回头看,我发觉现实中的她跟电影里的她其实很不一样。电影里的她让人痴迷,现实中的她给人启迪。她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本书出之前,很多人都在猜测她会怎样写自己的情史。 在情路上我也有过刻骨铭心的苦再往回看,爱恨情仇,都将变成过眼云烟。淡淡的一句话,她就这样一笔带过。琼瑶曾经说过:如果你了解了林青霞的爱情,再看我的书便会觉得索然无味。1980年春节前夕,林青霞孤身一人前往美国,逃避千夫所指的台湾舆论。随后秦祥林追去了旧金山。接着秦汉也追去了。已经跟萧芳芳离婚的秦祥林在半年之后跟林青霞订婚。数月之后秦汉跟妻子邵乔茵离婚。1984年,林青霞单方面宣布跟秦祥林解除婚约。1986年,她跟秦汉同游东京被拍。1993年下半年,她提携秦汉之子孙国豪出演新片。1994年6月29日,她跟邢李源结婚。此后17年,秦汉无论面对媒体再强烈的追问也不提林青霞一个字2020。2002年她的母亲去世,秦汉第一时间赶回台北,但最终忍住没去林宅慰问。远在美国的秦祥林则送上花圈。

    1994年威尼斯影展,结婚后的林青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爱情是一瞬间的感动,而感情却可以天长地久。这就是她嫁给邢李源的原因。17年的婚姻,两度传出夫妻关系亮红灯的传闻。我相信无风不起浪,但最终他们依然携手同行。2006年,林爸爸去世,邢生悲痛万分,追悼会上险些跌倒,靠身边的妻子一扶方才站稳。这次演讲,她三次提到我先生,左手的婚戒亦非常闪亮。

    《窗里窗外》读后感(二)

    很偶然的知道青霞的第一本自己写自己的新书《窗里窗外》在香港和台湾已经出版,大陆的正在谈版权问题,很欣喜,很意外,这么多年读了一些别人写她的书,例如《林青霞画传》,《永远的林青霞》,却从来没有一本她自己写自己的大作!而且听说林妹妹很有灵性从小就熟读唐诗宋词,是个很有文学功底的人,于是就在想她自己写的大作会是什么样的呢?

    清晨的还在熟睡的我被门铃吵醒了,揉着睡意朦胧的双眼的我懒懒的打开了房门,一看原来是送书的快递,刹那间没有睡醒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因为我急不可耐

  • 5、 《从窗外送来的礼物》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阅读了《从窗外送来的礼物》,故事讲了平安夜那一晚发生的事情,马上就快过圣诞节了。圣诞老人给动物们发了一些礼物,他们还在睡觉等到他们起床以后。

    发现每个动物都有一份礼物,他们就讨论礼物这件事情了。圣诞老人来发礼物的时候,是晚上。他从每个小动物家的窗户看房间里边,看到每个房间有几个人就发几个礼物,结果他有时候糊涂没看清楚就发错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有的小动物有礼物,有的没礼物,他们就吵闹起来。我今天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也是平安夜,圣诞老人会不会也来给我送礼物呢,好期待啊!

  • 6、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范文一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联结。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思考学校应该做些什么?继续看这本书,又让我有新的发现。

    以前提到学校就想到写作文、识字、学计算公式等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套装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抽象理解。往往到了现实生活中却用不上。因此总认为学校只是学习的地方,与生活是有脱节的。书中提到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确实这样,我的学习经历了若干年、从事教育工作若干年之后才发现学习与生活是可以在一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学习者没有机会参与套装知识的编辑过程,由于他只被迫学习套装知识中那些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内容,被迫操作套装知识中那些代表普遍以验的文字符号,因此他了失去机会去了解,那些抽象内容与具体事物之间、那些普遍以验与特殊经验之间紧密无间的关联。所以,作为学校教育层面应该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架起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如果学校又不能协助学习者去联结这两种以验,让他意识到他所学的知识只不过是无数人特殊经验的抽象,那么只好一知半解地流连于文字符号的公式堆里。当他回来看待真实世界时,缤纷多变的特殊现象使他迷惘,他只有回到抽象内容中搜寻现成的普遍法则,企图用套公式的方法,生搬硬套去处理实际世界的问题。这一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也许是这样产生的!

    于我理解,学校教育就是能协助人重新对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累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印证、不断修正。也就是科学、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学校还能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我们期待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都将会进行独立思考,作价值判断,对种种公式教条知所批判,对世界的普遍性能拿捏分寸,也随时能切换角度,了解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观点。

    当然,书中还提到一点让我非常认同的: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看到这些文字,想起我的大学生活。我的

  • 7、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带给我的一个启发

    作者/刘 瑜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学校在窗外》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曾经因为对于教授“套装知识”的厌恶,更因为痛心于一些孩子在课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怀疑甚至否定过学校教育。作为教师或一个有情感体验的人,我只有两个选择:或自欺欺人,装作自己依旧是所谓“灵魂工程师”;或麻木地得过且过。然而,内心对于自己工作价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段时间最为强烈。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地读到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关于童年的回忆,为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继承与“互动”,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一书,开篇即用了大江健三郎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黄武雄教授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其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

    那么,我们一直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就一切向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实际上是拆“联结”与“互动”的台。这样的台,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若整个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

    并且,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分别,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教师所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些联结的“点”。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这一点,其实每个学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学得好,就有机会更自由地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该被剥夺“互动”的权利,“死揪”高考。

    *作者系外语教师。

  • 8、 窗外小学作文

    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作文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知人类社会的行为和互动。多写作文,对于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读后感大全编辑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了下面荐读的资源——“窗外小学作文”,供大家参考!

    窗外小学作文(篇1)

    我一打开窗子,春天的美景一下子侵袭了我的双眼!

    艳阳高挂天空,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白云朵朵像棉花糖,小河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嬉戏。花朵五颜六色,绽放出它独有的风姿。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长长的柳条随风飘扬,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挨着一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小孩子们嘻嘻哈哈,那是春天的欢声笑语吧?

    窗外的美景简直让我看得入了迷。

    “咦,那黄色的圆点是什么?”我睁大眼睛,仔细瞧了瞧。呀!原来是一位环卫工爷爷在扫地。只见他一手拿着扫把,一手拿着畚斗,轻轻地弯下腰,一点一点地把每个角落都扫得干干净净!

    “环卫工爷爷,您辛苦了!”我自言自语地说。

    这时,窗外下起了绵绵细雨,雨滴打湿了我的窗户,也打湿了环卫工爷爷的衣服。我赶紧拿起一把伞,冲出家门,跑到环卫工爷爷身边,为他挡雨。环卫工爷爷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窗外小学作文(篇2)

    窗外,枝头的小鸟已经唱起了动听的歌。我伸了个懒腰,眼睛情不自禁地望向窗外。

    风儿的“呼呼”声,汽车的鸣笛声,有时还会听到犬吠声。温暖的阳光照着大地,大地充满了生机。

    春天,窗外阳光明媚,花儿们尽情地开放着。蜜蜂、蝴蝶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大街上,人们都穿起了春装,不再像冬天,穿得那样笨重了。

    夏天,窗外绿树成荫。虽然很炎热,但还是阻挡不了孩子们的心,他们穿着背心、短裤,在草地上嬉戏、玩耍。红红的太阳像一个大圆盘似的挂在天上,有时候,雷公和电母想起它们的工作了,就下起了雷阵雨。

    秋天,窗外到处都是金黄的树叶,与此同时,天也慢慢冷了起来,在乡下的孩子们可以看到金黄的稻谷,红彤彤的苹果。

    冬天,窗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即使这样,腊梅花还是坚强地开着。孩子们都跑出来打雪仗,堆雪人。

    “窗外的风景真美啊!”我不禁赞叹道。

    窗外小学作文(篇3)

    有人喜欢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春天;有人喜欢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的夏天;有人喜欢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冬天,而我却喜欢果香四溢、金风送爽的秋天。

    我坐在窗边向窗外看去,天空广阔而又没有边际,一朵朵白云漂浮在空中,变

  • 9、 窗外作文600字

    我坐在窗边,静静地听着雨的声音。滴答、滴答!我仿佛听着天上的音乐,雨点儿像小精灵在琴键上跳舞一样,演奏着空灵的音乐在一瞬间,我感到微风拂过脸颊,静静地,轻轻地。风把面前的梅花吹了起来,让我情不自禁地望向了那株梅花。这是一株银白色的梅花,纯洁的花瓣在雨中飞舞,向着远处飞去,离我们越来越远。树上的花像娇羞的姑娘一样,好奇地探着脑袋看着雨滴在自己的身边。

    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只小白猫踮着脚尖在路上散步,它的眼睛干净又清澈,身上雪白雪白的,没有一点儿杂色,让人觉得心里清爽了许多。这次的疫情把大家困在了家里,谁都不愿出门。我心里的路上,应该有着奔跑打闹的孩子们,有着闲聊的大人,还有散步的老人们。但现在,窗外只有不停落下的雨,轻轻吹过的风和静静散步的白猫,看不见任何人。

    本来这个时候,我看见的应该是教学楼旁的那个鸡爪槭,应该是走廊上看书聊天的同学,和在教室里辛苦批改作业的老师们这些已经成为了心里的幻想。真的好希望可以快点开学!真希望疫情能早点结束!

    现在,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窗外的雨声,感受微风。现在,在心里想着学校的生活,想着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现在,看着门口的梅花飞扬,看着小白猫越走越远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里仍然绽放,不畏寒冷;而正站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正是像梅花那样勇敢的英雄!殷切地希望在冬日里像温暖的太阳,让大家坚信: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白猫在飞扬的花瓣里走远了。

  • 10、 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曾经因为对于教授“套装知识”的厌恶,更因为痛心于一些孩子在课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怀疑甚至否定过学校教育。作为教师或一个有情感体验的人,我只有两个选择:或自欺欺人,装作自己依旧是所谓“灵魂工程师”;或麻木地得过且过。然而,内心对于自己工作价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段时间最为强烈。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地读到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关于童年的回忆,为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继承与“互动”,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一书,开篇即用了大江健三郎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黄武雄教授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其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

    那么,我们一直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就一切向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实际上是拆“联结”与“互动”的台。这样的台,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若整个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

    并且,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分别,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教师所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些联结的“点”。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这一点,其实每个学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学得好,就有机会更自由地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该被剥夺“互动”的权利,“死揪”高考。

  • 2023-07-0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23-06-0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3-02-05

  • 2019-09-20

  • 2023-02-1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07

  • 2023-04-17

  • 2023-05-22

  • 2023-06-20

  • 2023-05-04

  • 2023-04-05

  • 2019-10-29

  • 2023-06-19

  • 2022-07-01

  • 2023-05-13

  • 2019-09-28

  • 2019-11-06

  • 2019-10-20

  • 2019-10-23

  • 2022-12-31

  • 2019-11-06

  • 2022-05-05

  • 2022-05-20

  • 2023-04-24

  • 2023-06-19

  • 2023-05-24

  • 2021-09-11

  • 2019-09-21

窗外读后感800字
窗外读后感8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2024窗外读后感800字,窗外读后感800字范文,窗外读后感800字大全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