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 地图 >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2024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推荐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共 9840 篇)

  • 1、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优质范文)

    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在生孩子前,有育儿专家推荐阅读这本书,她的推荐理由是:虽然这是一本美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但是这本书的理论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很紧密,每讲一个理论,都会以一些生动有趣的真人真事为例,让这些人的语言、行动、想法来体现科学理论,以帮助我们理解。即使根本不懂心理学,也很容易读懂。专业和易读是这本书最大的两个特点。

    实用是这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我真正地去阅读这本书则是在生完孩子后,遇到了一些养育孩子的困惑,当时很焦急,急于找到一些权威的见解。于是,我就打开了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是以年龄阶段为界限划分章节的,除第一篇讲理论和研究方法外,从第二篇起,分别针对孕期、0~2岁、2~6岁、小学期、青少年期介绍。当我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无法理解,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某些问题无法解决,我只要按照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去阅读相应的章节,就能找到孩子表现的理论依据。并且,书里还设置了一个《学以致用》的栏目,用表格的形式例举了一些很实际的做法,不同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帮助。

    例如:在第4章《婴儿期和学步期的身体发育》中有一张《前两年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的表格,提到“动作技能是一个动态系统”,并且还系统地阐述了影响孩子动作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参照表格,掌握孩子的发展进程。最特别的是,这个学以致用的栏目并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标准来设置的,而是一个参考。在这个表格的后面就提到了“儿童会以非常个性化的方式获得这些动作技能”,并举例一个孩子在爬之前就学会了站立和行走。这就启发我们幼儿教师首先也要对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各项领域的发展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又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指标,也没有关系,让我们等一等,孩子有自己的发展步伐。但是,当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落后时,也需要我们老师对其特别关注。

    同样是动作的发展,在第7章《幼儿期的身体发展和认知发展》中也有一张《幼儿期大肌肉运动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表格,同时也建议父母要对这些能力发展有足够的耐心。中间还特别提到了系鞋带,强调“幼儿期最复杂的自主技能,儿童大约在6岁时才能掌握。”联想到刚刚处于中班时,引导孩子们学习过系鞋带的技能,最后只有个别孩子真正在实践中成功了。这就反映出系鞋带这个技能不太适合中班幼儿学习,因为系鞋带需要长时间的注意、回忆手的一系列复杂精细动作及相应的熟练操作。为什么那几个孩子成功了?因为

  • 2、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800字

    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在生孩子前,有育儿专家推荐阅读这本书,她的推荐理由是:虽然这是一本美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但是这本书的理论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很紧密,每讲一个理论,都会以一些生动有趣的真人真事为例,让这些人的语言、行动、想法来体现科学理论,以帮助我们理解。即使根本不懂心理学,也很容易读懂。专业和易读是这本书最大的两个特点。

    实用是这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我真正地去阅读这本书则是在生完孩子后,遇到了一些养育孩子的困惑,当时很焦急,急于找到一些权威的见解。于是,我就打开了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是以年龄阶段为界限划分章节的,除第一篇讲理论和研究方法外,从第二篇起,分别针对孕期、0~2岁、2~6岁、小学期、青少年期介绍。当我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无法理解,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某些问题无法解决,我只要按照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去阅读相应的章节,就能找到孩子表现的理论依据。并且,书里还设置了一个《学以致用》的栏目,用表格的形式例举了一些很实际的做法,不同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帮助。

    例如:在第4章《婴儿期和学步期的身体发育》中有一张《前两年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的表格,提到“动作技能是一个动态系统”,并且还系统地阐述了影响孩子动作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参照表格,掌握孩子的发展进程。最特别的是,这个学以致用的栏目并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标准来设置的,而是一个参考。在这个表格的后面就提到了“儿童会以非常个性化的方式获得这些动作技能”,并举例一个孩子在爬之前就学会了站立和行走。这就启发我们幼儿教师首先也要对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各项领域的发展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又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指标,也没有关系,让我们等一等,孩子有自己的发展步伐。但是,当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落后时,也需要我们老师对其特别关注。

    同样是动作的发展,在第7章《幼儿期的身体发展和认知发展》中也有一张《幼儿期大肌肉运动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表格,同时也建议父母要对这些能力发展有足够的耐心。中间还特别提到了系鞋带,强调“幼儿期最复杂的自主技能,儿童大约在6岁时才能掌握。”联想到刚刚处于中班时,引导孩子们学习过系鞋带的技能,最后只有个别孩子真正在实践中成功了。这就反映出系鞋带这个技能不太适合中班幼儿学习,因为系鞋带需要长时间的注意、回忆手的一系列复杂精细动作及相应的熟练操作。为什么那几个孩子成功了?因为

  • 3、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文/周松亭

    皮亚杰强调顺应生物自身的脑力发展水平,鼓励顺势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启蒙,他相信孩子在脑部神经系统发展日益成熟的同时,孩子能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那些普遍的真理.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创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数第二个发现者都被忽略掉了。关于造纸,各个大一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一性一质的,强调实用一性一,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但是用我一妈一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加贴合实际。其中基础一性一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一性一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我们已经忘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际之间,常常经历过一些同样的事儿,但是在一轮一轮的蜕变之后,留下的只有几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几个经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撑起我们整个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实践去内化一些感受,

    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总是很多隔阂,也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曾经的自己,而很多年轻人又去张扬的姿态去招呼未来的自己。所以断言未来和否定过去都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纷争。关于一个记忆的多维度的理解会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鸣。可以称之为3d记忆。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读这类研究儿童的文章,会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差不多在15、16岁就已经定型,在这之后只是不断的客观化的过程,从围绕自我

  • 4、 《进化发展心理学解析》读后感

    进化心理学最特出的特点就是从进化的角度来揭示某种现象的心理及行为的科学,它可以解析很多关于遗传的现象,在心理学中遗传以及环境的对心理的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最近许多心理学家也把文化当做一个因素之一。

    在家庭因素影响个人的成长中,自己的确深有体会,小时候的每个记忆都能证实这些,但是是否与古远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关?心理学家能如何证明呢?即使通过调查得出的也只能整体的心理,并不可以排除特别的情况的存在,例如本论文提到,男性与女性在选择配偶的差异,但是这些是否与选偶时的相貌、环境等因素有关呢?像在中国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所以在90年代前后,男生比女生会提前入学,当他们在学习中接触的时候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择偶心理呢?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相差甚远,以前先人的劳动技能是否也能遗传下来呢?如果能遗传,那会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呢?遗传、环境、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哪个更重要呢?

  • 5、 关于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作品中值得铭记于心的故事情节中,得到了一些感悟时。写读后感的基础,就是将自己的共鸣和文章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并且记录。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发展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篇1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这是不是说明,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之前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心理呢?至少胎儿发展到后期应该是有部分的心理的。或许这段时间的心理由无到有也是人类心理进化的缩影呢。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我国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心理科学是超科学的科学”。因此,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外部行为上。

    行为与心理的关系:首先,人的行为很明显要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外部行为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整个人格对行为又有很大的影响。其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甚至表现出一些与内心不符的外部假象。最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能使心理活动成为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无法研究的东西。

    通过比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仪器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理解。

    对于心理的认识,以及对于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至少是中国的)比较遵循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大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认为行为是意识的外显表现;认为心理可以分析。但是以我的观点看,认为心理是由物质决定的或者过度神秘化心理(灵魂),都不是很全面。心理之中,既有有生物基础的部分,也有一些部分是物质之外的。

    如果把心理活动分成不同层次,在不同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学可分为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如果把心理学按其应用范围加以研究,心理学又可以分为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我们心理咨询行业的各种“大师”的课程,放在这个体系中,寥若星辰。

    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心理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

  • 6、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汇总7篇)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相关内容。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篇1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

  • 7、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800字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 8、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我所学到的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结合已有的经验,加深了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www.dhb100.com/

    人心理发展的第一加速期是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加速期是青春期。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忽视婴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人到了青春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能错过了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最佳时机。平时,我们都发现3,4岁的孩子很难管,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其实是因为这两个时期都是人心理发展的反抗期,是人成长的必经过程。作为家长和教师,这一时期将是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时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每个婴儿都需要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国外有项实验,在一个用铁丝做成的猴子上套一个奶瓶,然后再拿一个毛茸茸的猴子玩具放在一个刚出生的猴子旁边,实验证明,这个猴子除了饿了会爬到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喝奶,平时一直依偎在玩具猴子的身边,因为玩具猴子更具有母猴子的身体特征。由此可见,母亲亲自养育孩子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保姆或者奶奶辈带大的,因而为孩子的性格缺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直面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情绪波动大,有的出现了“早恋”,家长和老师都会觉得头疼。这也是人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面对情绪波动大,反叛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不能“硬碰硬”,要多理解,多体谅,要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和谐关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早恋”其实和孩子的性发育有关。我们要和孩子直面性发育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体育运动上来。如果学习不好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兴趣爱好上来。假设孩子真有“早恋”现象,家长最多的应该是给予理解的态度,同时要教育孩子从一生幸福的角度看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告诉孩子一些避孕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告诉”的方式。

    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一本好书需要反复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发展心理学》一书由心理学教授林崇德编制,经前后

  • 9、 自我发展心理学读后感1800字书评

    自我发展心理学这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书中给我们介绍了自我辩驳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情绪自救。让我们的生活发生改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读后感1800字书评,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一、心理舒适区

    学习这个专栏的起始动机是两个月前,我徘徊在闲时自律与懒惰之间,挣扎不已。

    面对自己温馨的小窝,带着一天工作的疲惫,代入这个情景你去想象意向,这时候再去学习、思考、读书blabla,好像是太折磨自己的。不知道你潜意识里怎么想的,我无数次面对着未完成的日常计划,身体和大脑就这么提醒着我。

    这是我与环境经常的互动方式,还好在完全变成默契之前我改变了这种局面。

    (挣扎及改变过程见《偶尔拖延,偶尔行动,真的够了》)

    在这里要说到一个概念,心理舒适区。我们经常说要有所改变,就要走出心理舒适区。但这里的舒适区指的不单单是舒适的环境。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我们首先看个例子,《权利的游戏》中的席恩葛雷乔伊(theon greyjoy)被波顿家族俘虏并且虐待到心里崩溃,每天作为奴隶完完全全地服从。有一天他姐来救他他也拼命挣扎着表示不走。

    席恩长期适应了这种受虐的奴隶生活,他适应并且依附在这个环境里,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心理舒适区。我们在一个()很痛苦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因为你熟悉它,这是你的心理舒适区。

    其次,心理舒适区也不仅意味着熟悉的环境。

    我们身边可能都有频繁换工作的人,有些甚至是过于频繁了。你问他为什么,他说就是遇到瓶颈了,上升空间有限,希望有所改变所以想换个环境。但往往会看到这些人换了很多次工作,做了很多次决定,自己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固有的认知和思考能力,这些所思所想体现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光改变环境,是没用的。

    所以这也是这次学习我对于概念的迭代,所谓心理舒适区并不仅指熟悉、舒服的环境,它指的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对我来说,面对我的疲惫和温暖的床,我就想葛优躺,我要做的不是强制自己学习或者换个其他环境即便短期内确实有效。我要改变的一到家里我就应该放松的这种应对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心中隐藏的固定假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要改变的不仅是行为,还有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从找出固定假设开始。

    《权利的游戏》第七季中,

  • 1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暑假期间,在浙师大读教育硕士期间,导师为我推荐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认真阅读了一遍,让我受益匪浅。它仿佛一位智者站在我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我充实而自信。

    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带给我很多启发,同时也带给了我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给我的启发最大。现就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对我们新课改下的课堂真的有很大的启迪。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感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自主地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所要构建的认知结构包括哪些要素,并能清晰地表达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整体思考,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一节课的内容讲一节课的内容,那样学生得到的将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无法形成认知结构。在备课时要反复思索,今天学生要获得的知识是在学生的那条知识链上,学生需要提取哪些原知识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今天的知识增长点在什么地方,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去考虑怎样的教学设计,怎样的提问,组织怎样的活动才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布鲁纳的教学不能为任何事物而教每个事物。同样也体现了整体的思想,告诉我们,无论教什么学科,都要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能够促进学习内容的记忆和迁移,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儿童智力的培养和发展。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复习期间,可以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带领他们去系统整理、复习。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厚书变薄。

    四、发现学习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传统的接受学习过分突出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但我认为,在提倡学生发现、探究、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3-04-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5-1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1-07-15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3

  • 2023-02-13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1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2024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