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 > 地图 > 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2024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
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相关栏目
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热门栏目
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推荐
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

(共 2797 篇)

  • 1、 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冯振

    白居易诗很多都在小学及中学课本中学过,很多耳熟能详,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多,看过之后感觉有四。

    一、浅显易懂。传说他写的诗都是能让不识字的老太太听懂的。感觉很有道理,以我不高的古文水平,能不看译文和注释就能轻松读懂,验证了这一传说的正确性。白居易的诗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很多有如白话。感觉邓小平文选具有类似的特点,文章短小精悍,思想鞭辟入里,“短、实、新”。

    二、思想性强。白居易出身小官僚家庭,27岁考中第4名进士。但他对社会弊病和民生疾苦都有自己的深刻认识。在《观刈麦》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深刻的体现了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的仁爱情怀,有此情怀,就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庸官、一个贪官。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趣。不是常说,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尚能有如此的觉悟,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做到,但是实际上就有人做不到。

    三、艺术性高。并非用典及高深文字才能体现作者水平。简简单单几个字,经大师排列之后,效果绝然不同。如“枯藤老树昏鸦、秋风古道瘦马”。作者17岁,相当于高二学生时写出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成千古名句。其求教于的诗人顾况,因此事反而留名。此外作者笔落惊风雨,如《轻肥》,前面极力渲染内臣的奢靡生活,末句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有一落千丈之势,读来颇为震撼。

    四、纪实性真。如初中时学的《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忠实记录了“宫市”的无赖行径。《新丰折臂翁》通过折臂翁年轻时为逃避服兵役自残的事迹,反映了唐玄宗征讨南诏的历史及人民的悲惨命运。此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上写帝王将相,下至贩夫娼妓,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把诗歌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社会职能,发挥了政治作用。

    1200年后,白居易的诗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 2、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

    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

  • 3、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篇一: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何以为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包含了怎样的不舍与无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不愧为千古名句!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边塞军士与门前闺人执着的守望,高堂明镜额前已为风所缭乱的白发都化作滴滴泪水,却如潮流奔涌狂号,在历史与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越长圆。”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哀!!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 4、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

    《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精选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真是太有才了,瞧瞧,写得多好啊!多感人啊!多富有诗情画意啊!真是佩服佩服啊!

    读罢长恨歌,我真是深深的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感到悲哀啊!首先说唐明皇,你说他要不是君王那该多好啊!那他就可以和杨贵妃白头偕老.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了,能和自己深爱的人永远在一起,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如果真的可以这样想,或许他们的爱情会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呢!像唐明皇那般深情的男子,别说在古代很难找到(古代男子不是大多数都三妻四妾吗),就是在现代,那也是打着灯笼也难得找出几个来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不是没道理的.明皇的深情真是难能可贵啊!我欣赏他.佩服他.爱一个人并没有错,他作为一个男人深爱杨贵妃,我们是应该给以支持和鼓励的.

    再说杨贵妃,长得倾国倾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又琴棋书画舞样样精通,如此之奇女子,别说放在古代,就是把她放在现代,恐怕也是会人见人爱的吧!追求她的人还不从东方排到西方啊!提亲的人还不把她家门槛给踏破了啊!把她放在她自己生长的朝代来说,如此优秀的女子,我看一般人是无法与她相匹配的,换句话说也只有君王才能配得上她.那么她被玄宗选入宫中,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嘛!玄宗也是一个相当优秀的男子,她与玄宗从互相欣赏到互相爱慕,那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作为一个女子来说,深爱一个男子那又何错之有呢?

    话说到这,或许大家会认为我是在赞扬他们,这话对也不对,我是有赞扬他们,我赞扬他们矢志不渝的爱情,赞扬他们敢爱敢恨的勇气。但是仅仅只有赞扬吗?当然不,批评在后头呢!他们的爱情太专一了,太不顾一切了,以致影响到别人了,往大了说是影响到天下黎名百姓了.玄宗毕竟不是一般人,虽然我希望他是,但那并不是真的,他是有责任把天下管理好,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的.爱情于一般人来说都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一般人如果太沉溺于爱情,人们就会说

  • 5、 白居易观后感(集锦4篇)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白居易观后感”相关内容。

    白居易观后感 篇1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的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秋,晚来天欲雪的冬。见证了白居易外放后惬意的生活。

    千年前,他挥笔创作出不少的诗篇,千年后,句句诗文被人流传。

    我眼中的白居易,心直口快,善于讲出真理的人,一首《赋得古草原送别》让白居易年少成名,誉满京城。酝酿已久的《长恨歌》引起宪宗的赞赏,因他的心直口快写出了一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让他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不仅没有消沉下去,反而逍遥自在,在船上听闻歌女的遭遇,十分同情她,便挥笔写出了众人皆知的《琵琶行》,但这首诗揭露了中唐许多阴暗之面,许多权贵阶级都不喜欢。

    穆宗即位,白居易被诏入京,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此后几年,他像开了挂一样,职位蹭蹭上升,和宪宗一样,新皇看中的,也只是白居易的才名,屡次提拔,也只不过是为了展示朝廷的求贤礼士之心。他不明就里,上书言事,不被采纳,加上殿堂之上,党争日益激励,他不胜其烦,更不愿卷入其中,便主动请命离京,流放至杭州。

    他过上了惬意地生活,筑堤掘井,改善民生,写下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千古名句,生活惬意,眼里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领略四季的美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的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秋,晚来天欲雪的冬。看到了更多人间四月芳菲尽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常会因为一些挫折,而徘徊,而止步不前,生活处处是挑战,从小时候我们就开始熟知白居易,白居易流离异乡,长吟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排忧解愁乐观者在逆境中也能品出诗情与画意,活出超脱于积极,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之事,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出选择,笑对生活。

    遇到困难,不要悲空叹息,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你所热爱的事物,白居易,却仍看见生活的美好,写出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千古名句。我们又为什么不能笑对生活呢。

    白居易观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白居易诗进长安》这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触。

    十六岁那年,年轻的白居易去长安应考。考试前,白居易把《赋德古草原送别》这首习作拿给主考官看,考官看后拍案叫绝,没过几天,白居易这个名字便家喻户晓了。这次应考,白居易不仅榜上有名,还蜚声全国,虽然是这样,但他仍然继续苦读,日夜用功,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

    每每读到这儿,我就想:白居易

  • 6、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3篇

    白居易长恨歌 (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数目恐怕难以统计,但是,当遇到了杨玉环之后,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可是当时明朝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此时的唐王朝。一个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况下,钟爱唯一一位嫔妃,除了爱,还有什么力量有如此伟大!

    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问一句,唐玄宗是何许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会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吗?或许又有人反驳: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我又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吗?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尝不知道江山与美人何者更加重要。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是对杨贵妃的这种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危难的时刻始终陪在杨玉环身边。在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如此了解爱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在寒冷的偏宫中,儿子想毒害自己,身旁无一亲信,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在这种凄惨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也只有爱,才能抚慰心中的伤痛!

    唐玄宗与杨玉环虽然生活在古代,但是他们的爱情与现代爱情一样轰轰烈烈,一样刻骨铭心!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二)

    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让我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感兴趣,趁着暑假的空闲终于拿起了这本书。

    精致一词是我读着《长恨歌》一书时最深的感触。

    小说的语言是

  • 7、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900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数目恐怕难以统计,但是,当遇到了杨玉环之后,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可是当时明朝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此时的唐王朝。一个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况下,钟爱唯一一位嫔妃,除了爱,还有什么力量有如此伟大!

    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问一句,唐玄宗是何许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会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吗?或许又有人反驳: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我又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吗?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尝不知道江山与美人何者更加重要。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是对杨贵妃的这种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危难的时刻始终陪在杨玉环身边。在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如此了解爱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在寒冷的偏宫中,儿子想毒害自己,身旁无一亲信,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在这种凄惨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也只有爱,才能抚慰心中的伤痛!

    唐玄宗与杨玉环虽然生活在古代,但是他们的爱情与现代爱情一样轰轰烈烈,一样刻骨铭心!

  • 8、 《艾青诗选》读后感五篇_《艾青诗选》读后感大全_读《艾青诗选》有感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艾青诗选》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艾青诗选》读后感篇一

    所谓国人有梦,则中国有梦。中国人的梦想便是中国的梦想。若谈中国的梦想,必定要谈到艾青。这个诗作中充分地描写着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命运的诗人,用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触,将周遭最低层人民的梦想反映得淋漓尽致。这样一种对于中国梦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体现。

    从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读来感到昂扬向上的《给太阳》,再到包含着作家深情,时时刻刻体现着自己希望能为祖国尽一份力的《煤的对话》,无不反映着诗人希望警醒世人,希望让周围的所有人团结起来,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的愿望。而这样的愿望在那个的年代,便是所有国人的中国梦,是所有爱国青年的中国梦。

    有人曾经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在的年代,需要的不一定是一支笔书写千秋,而更可能是武生一身戎装,披挂上阵马革裹尸。然而,他们却错了。因为正是由于,正是由于人心不稳,才应该在这样的日子里拥有一种共同的梦想,为了这样共同的梦想而去奋斗。

    而艾青,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里,所有国人的中国梦。他用朴实的笔法将这一切书写出来,再让这一切进入所有中国人的心间。

    每一首诗,都浸润着诗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当中进行的,对世界和国家的反思和思考。而反观当今,虽然我们处于和平盛世,但心中的梦想却不可缺少。少年有梦,则国家有梦,这并不是一纸空谈。中国梦的提出然所有人开始认真审视梦想这一个永恒的话题,也让中国开始位置思考。而读罢艾青诗选,我对梦想又拥有了新的理解,发现其实不论如何,梦想才是人的心中最不应该缺乏的东西。

    所谓梦想,就是拼尽全力为之奋斗的东西。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可能思考一些远大的问题太过遥远。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在这样的美好年华中努力学习,尽力做到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然后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艾青诗选》读后感篇二

    《艾青诗选》(修订版)用了两天时间就翻完了,抄录了几首诗。整体感觉他的诗歌本身与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者说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间是非常不相称的,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不是非常出色,只有少数的一些还不错。说他不应该在诗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诗歌

  • 9、 读书:白居易的《琵琶行》读书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有名的诗作,大家应该都读过这首诗吧,那我们该怎么写读后感?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白居易的《琵琶行》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http://m.dhb100.com

    白居易的《琵琶行》读书笔记1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白居易的《琵琶行》读书笔记2

    自幼聪慧的白居易,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

  • 10、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700字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篇一: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4-08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14

  • 2019-10-19

  • 2021-08-06

  • 2019-10-19

  • 2019-10-14

  • 2019-10-14

  • 2019-10-28

  • 2019-10-14

  • 2019-10-14

  • 2019-10-09

  • 2019-10-14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19

  • 2023-03-10

  • 2019-10-14

  • 2019-09-19

  • 2021-05-24

  • 2019-10-17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10-13

  • 2019-10-14

  • 2021-08-12

  • 2019-10-14

  • 2019-10-14

  • 2019-10-14

  • 2019-10-14

  • 2019-10-14

  • 2019-10-14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09-21

  • 2023-05-20

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2024白居易诗选译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