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艾青诗选读后感 > 地图 > 艾青诗选读后感

艾青诗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3 来源:互联网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感悟。

读书,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书籍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教人成长!高中学生压力大,有时候课外书籍有足够的慰藉,当然,书籍中的蕴理,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专研、领会!那么,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感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著名诗集,是一本值得人们认真品味的好书,里面的诗集感人心扉,给人印象深刻。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艾青诗选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艾青诗选读后感篇一

中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今年暑假,我再一次与艾青同志见面,与他的那些饱经岁月的洗礼的文字见面,也再一次见识到他的撕心裂肺地对祖国的热爱,体会到他的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的最真切的关心,一次又一次的动容让我不得不铭记这位现代诗坛的伟人,不得不为这位永恒的诗坛丰碑肃然起敬。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呻吟,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看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抱怨与痛苦,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

养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虽然只是简短的文字,可却也深深震撼着我,这片土地为我所爱,因为它承载的是中国千万民众的信念,承载的远方的未知的却一定会出现的曙光。

我们大家从小就开始被身边的一切人或物灌输爱国的思想,或许很多大学生都会在想我们还没有走入社会,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根本不能改变什么,力量太过于渺小以至于我们很少会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高的角度,所以我们会认为自己与爱国联系太远。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种对祖国的热爱,否则为什么在日本和我国在争论钓鱼岛的所有权的时候我们会义愤填膺?为什么当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在辽阔的海域里驰骋的时候我们会激动万分?为什么在一届又一届的奥运会上中国的运动健儿们取得辉煌佳绩的时候我们会欢呼雀跃?为什么每次升起国旗演奏国歌的时候我们的心弦会跟随慷慨激昂的节奏而颤动?为什么在一部又一部得抗日影片中当看见中国百姓被敌军残暴杀害时我们会咬牙切齿?又为什么当影片中播放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啦我们的心像飞回那个时代一样激动欢喜我知道因为在我们心目中祖国的荣誉与兴盛关系到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大家都会用小小的心盛满对这个民族的热爱。 记得暑假初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是关于一位西南大学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去我国的贫瘠的大西北地区进行支教的事迹,他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的殷切的关心,虽然比较孤单,但他毕竟是在做一份崇高的事业,他望见了西北的渴望知识的孩子的目光,他也遵循了内

心的对那些孩子的关爱和对祖国的一份热爱。我们是正坐在敞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的莘莘学子,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寄以深切希冀的天之骄子,现在的我们的确羽翼未丰,很难会有大的成就,所以现在的我们应该要开始用一丝不苟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学业,去对待即将会到来的第一份工作,而对于我们的大学的空闲时间,我们不仅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而且我们可以去参加社团或学院组织的义务支教的活动,为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知识的清流,送去温暖的问候。我们都是渺小的个体,但是我坚信可以发出星星光芒,因为爱国不一定是舍身炸碉堡的壮烈,不一定是指挥战斗的睿智,不一定是治理国家的谋略

暑假,很喜欢躺在阳台的躺椅上,依傍着落日晚霞的余晖,吹拂着偶尔掠过的微风,倾听着旁边树上夏蝉的吱唧,有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品读艾青的诗,我没有机会处在艾青的那个时代中,而眼前的环境又是如此优雅惬意,我肯定不能完全体会到艾青当时的心情该是有多么的复杂、悲痛和无可奈何,然而从他的诗句的点滴中我依旧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悲切,一首作于1937年12月28日雪夜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再一次让我见识到了在艰辛的岁月里挣扎的农人那张被岁月与风霜的利剑折磨得充满沟壑的脸,那根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的脊梁,那双因为对生活缺少希望的黯淡的眼眸。我感到的不是心痛,而是怜悯,我很同情那些由于无休止的战争的受害者,对于命运给他们带来的磨难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而我们这么旁观者只有叹息和悲悯的权利。但当我读到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啊 ,我感到了悲痛,为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民族,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感到悲痛,我想当时的作者肯定比我更加愤怒、惆怅和悲痛,否则怎么会写出中国,我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这般诗句。雪中的中国在颤抖,在哭泣,正当被黑夜笼罩住的中国又该如何找到前方的光芒。

一篇又一篇无声的诗作,一点又一点充满血泪的词句,这些让我这个无知的读者时刻在期待着迟来的黎明。

终于,我和作者以及广大的劳动人民等到了盼望中的曙光,一篇《黎明的通知》仿佛在向世间宣告被黑暗和痛苦吞噬的日子即将走向终结,而新生活的诗篇就要开启,从作者的欢快隽永的文字间我读出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喜悦,作者是光明的使者,将光明与喜讯传播开去,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打开所有的门欢迎,甚至是让汽笛鸣响,让号角吹响来欢迎,欢迎这让中华四万万同胞欢呼的讯息,读到此,才觉得一直绷紧的那根心弦现在松了下来。

或许真的是一首诗一种心情吧 ,读了《艾青诗选》里的很多诗,发现都是在感叹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为民族命运的担忧和一直追求光明,当我遇见《盼望》时,我却又是另一番心情。

都说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帆船,我们不仅是船长,还是水手,舵手,艾青说一个海员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另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

之一,因为少了悲怆的气息,呈现的是一种豪迈慷慨的气魄。不管是盼望出发还是盼望到达,这样的海员都是勇敢坚毅的,他们不怕远方未知的惊涛骇浪,不怕前方的狂风骤雨,有了这份盼望,他们会果敢地克服即将面临的任何艰难险阻。我扪心自问,我心里有这种盼望吗?答案是模糊的,因为我并不能找到那份清楚的盼望。

记得在大一的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课上,老师让我们轻轻闭上眼,聆听着优美的轻音乐,让我们想着我们的未来,可是当时我的脑海中总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将来会在什么样的公司里工作,不知道可能会有怎样的经历,不知道将来的家是什么模样可当老师问道有多少人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将来的生活的,我发现全班150人只有4,5个人举起了手,我认识到原来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是如此的一无所知,就算是小学生也会大胆地想,但我们现在都少了那种儿时的魄力了,儿时那种纯真的理想在如今看来好像成了荒诞的幻想。没有了心中的盼望,我们便不会更加努力地生活,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感觉上了大学以后变得颓废了,变得庸碌了,我曾经多次寻求原因,可总是不了了之了,现在我坚信了,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缺少的那份盼望。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大学生活的思考,我会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我会像那些海员一样,盼望着我的大学生活的出发,盼望着我以后理想生活的到达。

艾青诗选读后感篇二

所谓国人有梦,则中国有梦。中国人的梦想便是中国的梦想。若谈中国的梦想,必定要谈到艾青。这个诗作中充分地描写着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命运的诗人,用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触,将周遭最低层人民的梦想反映得淋漓尽致。这样一种对于中国梦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体现。

从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读来感到昂扬向上的《给太阳》,再到包含着作家深情,时时刻刻体现着自己希望能为祖国尽一份力的《煤的对话》,无不反映着诗人希望警醒世人,希望让周围的所有人团结起来,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的愿望。而这样的愿望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便是所有国人的中国梦,是所有爱国青年的中国梦。

有人曾经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在动乱的年代,需要的不一定是一支笔书写千秋,而更可能是武生一身戎装,披挂上阵马革裹尸。然而,他们却错了。因为正是由于动乱,正是由于人心不稳,才应该在这样的日子里拥有一种共同的梦想,为了这样共同的梦想而去奋斗。

而艾青,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里,所有国人的中国梦。他用朴实的笔法将这一切书写出来,再让这一切进入所有中国人的心间。

每一首诗,都浸润着诗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当中进行的,对世界和国家的反思和思考。而反观当今,虽然我们处于和平盛世,但心中的梦想却不可缺少。少年有梦,则国家有梦,这并不是一纸空谈。中国梦的提出然所有人开始认真审视梦想这一个永恒的话题,也让中国开始位置思考。而读罢艾青诗选,我对梦想又拥有了新的理解,发现其实不论如何,梦想才是人的心中最不应该缺乏的东西。

所谓梦想,就是拼尽全力为之奋斗的东西。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可能思考一些远大的问题太过遥远。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在这样的美好年华中努力学习,尽力做到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然后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艾青诗选读后感篇三

灵溪一中阮心甜 黄正泛

初升的太阳

照在我们的头上

照在我们的久久地低垂着

不曾抬起过的头上

太阳照着我们的城市和村庄

照着我们的久久地住着

屈服在不正的权力下的城市和村庄

太阳照着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照着我们的从很久以来

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峦

这段话出自艾青的《向太阳》,作者写下这首诗距现在也有半个世纪了。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我仍能感觉到面对太阳来临时诗人内心的澎湃,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由昨天写到崭新的一天,太阳就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一种解脱,一种释放,一种希望。回想那段艰难的抗战时期,国家,城市,村庄,小至以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和黑暗之中。那个时期的人们向往太阳,向往太阳所象征的自由与解脱。终于有一天,初升的那轮太阳,发出了耀眼,却又温暖的光,人们终于获得了自由,他们也虔诚的祈祷,这抹阳光能永不泯灭,给他们的后代,给炎黄子孙留下用他们殷红的鲜血与蜡黄的皮肤混合成的,橘黄色的,太阳光。所以,作者说,太阳,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

在太阳下,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曾经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诗人说,他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因为这是阳光下最真实的姿态。广场上,人们高喊,看我们 /我们/笑的向太阳/。少女们背着募捐袋,唱着清新的歌,太阳照着她们的,骄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着的两臂,他们,她们,在阳光下,沐浴着午后的阳光,享受着阳光,珍惜着阳光。

这些发自胸腔的语言与歌声,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

生命内部残留的酸痛,只说明必须挣扎好久才能站立起来。这些谁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觉都切切实实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实的诗句有了很大的张力和重力。

事实上,这种交织着昨夜的伤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苏醒时带泪的欢欣,绝不能认为只属于曾经是囚徒的诗人自己对人生的回顾。应当看作是一个为了拯救民族的危难和命运与千千万万祖国的儿女们奔走抗争的赤子的心声。

那个时期的人们,格外珍惜阳光,不是因为那时候的天气不好,而是这阳光,是他们所奋斗而来的,而现在的我们,在阳光的呵护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阳光呢?

我想这也就是爱国的意义,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发扬现在所拥有的,就是为了,让这抹阳光,照耀的更加绚丽,灿烂,耀眼。

hdH765.com更多高中读后感扩展阅读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范文


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经典常谈读书心得范文。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读完作者写的经典常谈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范文 篇1

这两年掀起了“国学热”,我认为这是个好的转变。汉语言国学文化宝库里存着我们的信仰之根,民本人心、人格理想、人伦道义都在此浸润根植,还有我们自己的汉语言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也是每代中国人所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大家越来越重视阅读这件事,经典阅读也屡屡被提倡。我看到很多中外名著推介书单里,外国名著都是占了多数的,中国的名著除了四大名著外,其他的作品鲜见。

其实,从前的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史书集册乃至唐诗宋词,都是我们汉语言里面的名著啊,只是教科书里被收录的太少,大家普遍接触到的都是散乱的碎片,不得系统,所以也没有大观的概念。 朱自清也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由此,朱自清先生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简明清晰地梳理了我们汉语言的发展,把古文经典重新用生动的语言解读剖析,试图通过一本书让大家轻松读懂国学经典精髓,又能从大观上了解汉语言国学的发展演化。这本书就是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

在第一部分《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先生因循“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和“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这两条主旨,从仓颉造字开始,完整地梳理了汉语言发展演变的框架。 从《说文解字》开篇,再从《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逐篇解读国学经典,将“四书五经六艺”全部囊括其中,从前有些含混误解的地方也就一一犁清了。 而在文体方面,通常人们都用“诗词歌赋”来概称我国的传统文学,对其中的格律、体式、对仗等要求也不免有些含混混淆。在《经典常谈》这部分里,朱自清也对“辞赋”和“诗”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而对于“文”,我是从这本书里才有了清楚的认识的。朱自清讲到,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都是些句子。后来出现了记言、记事的辞,还有打官司的讼辞。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孔子很注意辞命,这恐怕是最早的外交言论了吧。后来“记言”的那些直接的对话再发展为独白,即为“论”。《老子》便是早期的“论”的代表。到了汉代,诗赋已经开始被称为“文”了,以“文辞”或“文章”称记言、记事之作。到了唐代,又发展除了“语录”和“传奇”的新文体。 宋代,出现了“话本”,那就是我们白话小说的鼻祖了。 说到“文学”这个概念,则解读就更多了,似乎都不能成为定论。

在《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的后半部的《文艺十六讲》里,朱自清先生单独解读了“文学”一章。新文学运动认为“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当时的文学类型比较强调白话诗和小说的地位。再往后,又发展了新诗和小说到散文再到杂文。朱自清先生以他三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从“古文学欣赏”“雅俗共赏”“低级趣味”以及“歌谣里的重叠”“诗与幽默”“诗的形式”“诗韵”“诗的语言”等等,通过“十六讲”从细节处帮助读者提升写作能力。“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小处推敲,妙不可言。原来驾驭文字,写出好文章,表达好意境,都是一种享受。 读了《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感觉如获至宝,对国学,对文学,理解变得通透,文字驾驭能力也有了提升。

书里的将近三十篇讲解,也都可以堪称经典之作。而谦逊如朱先生,他自己却说“如果读者能把它(这本书)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但愿每一位读者都登上了这条大船,借此航到了汉语言经典的大海里去。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范文 篇2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范文 篇3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学的入门书。主要是朱自清对一些古代文献典籍的简介。它们串在一起刚好是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书中的内容更像是一个大学教授讲古代文学的讲义。

读这本书相当于重温了一下大学讲台,把当年在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自己弄清楚。像这本书里后面讲的诗词赋文等文体,要是能举一些例子来具体讲解就更好了。

这本书诚心推荐给中学语文老师读,三星推荐吧。

因为它实在是太浅显,太概括。这样的内容一般的大学教授都能讲。这本书里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也没有自己的发挥。只是写作背景、书的作者、书内容的简介。点到为止,而又浅尝辄止。不解渴。

经典常谈读书心得范文 篇4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鳥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渐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详略。

汉字从秦代开始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像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看出作家的知识之渊博,文笔之圆熟,真令人叹服。读了这本书之后,那句开卷有益的成语应验了。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来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倡导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朱先生把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典,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都是有用途的。

青鸟阅读感悟心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个人读完作者所写的作品后,都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将读书时感受最深的地方,写成读后感,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呢?经过收集,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了青鸟阅读感悟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青鸟阅读感悟心得 篇1

今年寒假,我在家看了一本很有意义的课外书《青鸟》。这本书讲述了一对兄妹寻找青鸟的故事。他们在路上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夜宫的五道大门,恐怖的墓地之旅,难以置信的青孩子世界以及幸福家园的见闻。

他们经过了一系列的艰难和痛苦,终于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读完之后我也从中明白了: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生活的很好,过得幸福快乐,所以每个人都会去苦苦追求幸福,但幸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难以得到。只要我们都能用一颗无私的心去关爱别人,那么在别人得到幸福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变得很快乐 ,幸福快乐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帮助别人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明白了以后我要尽可能的多去帮助别人,同学学习上有困难我会耐心给他讲解,直到他完全听懂,在路上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洗碗等。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青鸟阅读感悟心得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青鸟》这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了幸福的真谛,我感悟的非常深刻。

开始我想,“青鸟”应该就是写青颜色的鸟,这本书主要就是描写一种鸟吧!到底是什么呢?我带着我的疑问开始阅读。

一分一秒过去了,我终于读完了书,也收获多多。这本书里面隐藏了很多关于幸福的道理。其实每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比如一个穷人有了一包饼干,就感到了幸福,一个富人买了一间豪华别墅,就感到了幸福。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爱好,不一样的生活代表着他们的幸福也不同,但他们会有一点相同,就是最后都会美好。

青鸟开始就出现在主人公家里,就代表这主人家已经非常美满、幸福,小主人公们一直拼命寻找,他们还看见有些人表面上已经很幸福,但他们心里却受到了大大的痛苦,并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要什么,谁也买不起珍贵的幸福,必须自己努力,创造幸福。

这本书非常有意义,我向大家推荐。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漂亮的青鸟,只要你们努力,都能找到他。

青鸟阅读感悟心得 篇3

幸福是什么?答案有很多。幸福在哪里?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都在寻找幸福,然而,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幸福就是普普通通的爱。这本书叫《青鸟》是我花了好几天才读完的,青鸟的作者是:莫里斯.梅特林克。

这本书是讲述一个樵夫家两个孩子蒂蒂尔和米蒂尔兄妹俩在圣诞节的前受到贝丽吕娜仙女的委托,帮助她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来挽救她重病女儿的故事。贝丽吕娜仙女来到之后,小屋变得热闹起来,小狗、小猫、糖、面包、火以及光等等,它们都像童话故事里的小动物一样会说话,会走路了,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比如小狗嗅觉灵敏,十分逼真,非常可爱。

在寻找青鸟的旅程中,他们去过仙宫、思念之士、夜之宫、森林、墓地、幸福之园以及未来王国,每一段旅程都有让人难忘的故事。

阅读完这本书,我们真正明白了: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里。家人团圆时吃年夜饭就是一种幸福!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满满的丰收,这就是幸福!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护,这就是幸福!

青鸟阅读感悟心得 篇4

《青鸟》的作者是比利时的莫里斯·梅特林克。

书中讲述了两个伐木工人的孩子迪迪和麦迪受仙女蓓丽吕的委托,在光神的指引下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来拯救她女儿的故事。

文字充满了童趣和幻想,使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我被那扣人心弦的情节所吸引。

迪迪和麦迪不畏艰险,为别人治病而千方百计地寻找青鸟,最终青鸟真的来到了他们的身边。

这本书里面蕴藏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拥有的幸福不一样。

穷人看到一小块饼干就会感到幸福,而富人可能只有买到一辆好车或一栋豪宅才感到幸福。由于身份的不同、喜好不同,感到幸福的时刻也不同。

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身边。

当我圆满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是一种幸福;通过自己地努力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是一种幸福;比赛取得好成绩为班级争得荣誉是一种幸福;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是一种幸福;生活中助人为乐是一种幸福……

总之,更多的幸福属于那些真诚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

生活中到处充满着人们没有发现的幸福,幸福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这些幸福,有些人要求的太多,总是不能满足。

所以只有我们为别人的幸福着想,自己才能更接近幸福。

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将爱分给别人就是幸福,我们要珍惜和爱护这种幸福。

青鸟读书心得范文汇总4篇


以下内容“青鸟读书心得范文”是编辑特意分享给您的。我们人生中看过许多不同的书,读者们都很喜欢看作品这本书。这个时候通过读后感来记录情感和体会是最好的方式。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青鸟读书心得范文(篇1)

自从读了《青鸟》这本书,我就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青鸟》一文主要讲的是在平安夜这一天,哥哥迪迪和妹妹米迪见到了一位仙女。仙女委托兄妹俩去寻找一只叫青鸟的神鸟,让青鸟给她的女儿治病。两个小孩在光神的指引下,和狗先生、面包先生、水姑娘、猫女士等精灵一起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在充满思念的怀念国、神奇的未来王国、丑陋的幸福乐园等各种光怪陆离、神秘难测的地方,经历了各种艰险,但最后却还是没有找到青鸟。谁知当兄妹俩回家时,一觉醒来,却发现青鸟原来就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

这是一个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怎样寻找幸福的故事。一句话说的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因此我们要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依靠自己的力量勇敢的向前走去,其实幸福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以得到,只要每个人都无私和善良,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虽然人生路上会有吃不完的苦头、受不完的挫折,但是当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后,我们就会成功的到达幸福乐园。想要打开“幸福大门”,就必须拥有智慧、坚强、努力奋斗这三种“钥匙”。

我们要像故事中的迪迪和米迪学习,学习他们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着幸福的道路前进,向着成功的道路前进,永远记住“幸福无处不在,就在你我身边”吧!

青鸟读书心得范文(篇2)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关于幸福的寓言故事书,名字叫《青鸟》。这本书充满了童话剧般的优美诗意,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我受益非凡。

这个故事里有11个主人公,分别是:蒂蒂尔和米蒂尔,以及他们家的小狗蒂鲁和小猫蒂勒脱,还有仙女蓓丽鲁娜、光神、夜神、水姑娘、唐先生、火先生、面包先生。故事讲述了蒂蒂尔和米蒂尔兄妹俩在平安夜的晚上梦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跟他们讲她来到这的原因是要找到青鸟给自己生病的女儿,他们听了老太太的话后决定帮助他的女儿。蒂蒂尔和米蒂尔同蒂鲁、蒂勒脱……一起,他们先来到了回忆国,在那里见到了蒂蒂尔和米蒂尔已经逝去的.爷爷和奶奶,与爷爷和奶奶一起聊了聊家常后接着去了夜宫、幸福园、未来国……终于到了离别的那一天,大家都躲在角落里哭泣不已,但还是不得不告别了。

虽说他们最后没有找到青鸟,但都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他们一路上表现出的坚持与善良,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青鸟读书心得范文(篇3)

最近,我读完了《青鸟》这部名著,深受启发。《青鸟》主要写了圣诞前夜,棣棣和咪棣家来了一位仙女,她请兄妹俩为她生病的女儿寻找青鸟——幸福的象征,并送给棣棣一顶能看到事物灵魂的帽子。两个孩子在猫、狗和各种静物的灵魂的陪伴下,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光神的指引下,在回忆国、夜神宫殿、幸福花园等地寻鸟,却始终没有找到。

最后,两个孩子回到家,棣棣一口答应了把小鸟送给邻居太太家一直生病的小女孩,这时小鸟变成了“青鸟”,原来青鸟一直在他家里,邻居女孩的病也好了。

我最喜欢书中的光神。因为她在孩子们伤心时安慰他们,在孩子们遇到危险时保护他们,还在孩子们失望时,给予他们希望和鼓励。光神总是尽量让孩子们明白更多道理。她用慈爱和大度,原谅了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最终教会了兄妹俩“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都费劲辛苦,历经失望,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经常怀着美好无私的愿望,幸福就伸手可得”的道理。还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经历,才是我们唯一的指路明灯。

这本书故事离奇,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我非常喜欢。因此我也想将这本由比利时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所写的《青鸟》推荐给大家!

青鸟读书心得范文(篇4)

《青鸟》是一部剧本,读过前八场后,我认识了许多人物,像蒂蒂儿、米蒂儿、蒂儿奶、蒂儿爷、光明,还有面包、糖、水、火、牛奶的灵魂们。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光彩夺目的光明。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束光明,它指引着人们走向诚实、善良的美好境界。

记得上二年级时,我在午托部生活了一段时间,那时候一吃完饭,总会看到其他小朋友纷纷跑去小商店买东西,我非常羡慕,要是我也有钱该多好呀!一天晚上回家,我发现茶几上有两角钱,心中一喜,趁妈妈不注意,顺手拿走了,装在口袋里,第二天中午,一吃完饭,我就朝小商店跑,跑到半路,突然心中出现一束亮光:“我背着妈妈拿钱,不就变成小偷了吗?”我心中一惊,双脚不由自主的往回走。晚上,我悄悄地把钱放回了桌子上。

我感谢那束光明,是它让我至今还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我要让它永远陪伴着我。

经典常谈阅读感悟心得4篇


优秀的书籍总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我们读过经典常谈后,明白了世间的真相。写读后感时,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经典常谈阅读感悟心得》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经典常谈阅读感悟心得 篇1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海:"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茎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颜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颇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醒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

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箍'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

经典常谈阅读感悟心得 篇2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幸福。每当读到《经典之谈》,心里就会特别高兴。

读完《经典之谈》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是很新鲜,就像看到了一部精美绝伦的小说一样,我也觉得有点意味深长,但又有点感慨。

《经典之谈》中的一段,讲得是这样的:“经典之谈,在当今的世界里,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活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主题。”我想,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真实、真情、真心,而不在于它能够在我们这些小生灵中的一个角落里,去体验它们的美与真。

在读《经典之谈》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应该只局限在自己的课堂上,还能让自己的思维跟着我们的老师走,而是要从身边做起,去了解我们身边的事,并用心去体验,真正的去感受。

经典常谈阅读感悟心得 篇3

读《经典长谈》有三位著名的人,他们是罗常培、朱自清和闻一多,对我来说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文章:《春》、《背影》,其他两位我不是很熟悉。即便我对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是那么了解,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作品。读了一本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经典常谈》,才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是他写给中学生的一本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任何个人的观点的创新创造,却是在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还对一些著作上加了他的理解。我记得在《礼》中,朱先生提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钊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这个地方朱自清先生就提到了他自己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么尚书的真假也提出了他个人的看法,确定伏生的《尚书》为真,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从这里足以见朱自清先生的严谨缜密,一丝不苟。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作品,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地来认识这些著作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经典常谈阅读感悟心得 篇4

这几天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收获颇丰。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欣喜的。先不说名人大家之作,光是随手翻阅一下目录,也能看出是一本需要虚心学习的好书了。与一般的小说、随笔不同,这本书绝不能以悠闲之态囫囵吞枣便略过了事,学术性极强的读本,需要平心静气细细品读。也正因如此,不免有人在读时觉得枯燥难啃。

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经典常谈”,也是单独出过一本集子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文艺十六讲”,收集了十六篇朱自清先生相关的文学论著。前者为“汉语言”的细析,后者是“文学”的畅谈,合二为一,便是“汉语言文学”。这对作为准中文系学子的我来说,可谓是拾到宝了。

先说第一部分。朱自清认定,“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作者在书中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常谈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见出一种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作者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而我在读时,也确实看到了不同于古文化以往的枯燥形象的解读。

图文并茂有助于形象化地将古典文化传达给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那几本经典的印象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名号。高中时为了应试把“四书为哪四书”“五经指哪五经”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而后只有机械化地把那几部著作捆绑记忆,从未想过深究每一部到底讲了些什么。在《经典常谈》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几本古书的大致内容,也对写作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了大致了解。枯燥乏味的知识点通过作者轻松又不乏严肃的语气变得灵动,而那只“船”,也确有把读者带入经典的魔力。 再谈第二部分,即“文学”部分。后半部分是我最喜欢的话题,相对于语言学和离生活较远的古文化,我更愿意亲近离人性与艺术更近的文学。

在第一篇文中,朱自清先生便提出了“什么是文学”的论题。“文字的作用不外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人性,即要明白。二是逼人性,即要动人。三是美,上面两种性联合起来就是美。”

朱先生在十六讲中也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对国学教材、学生习作等方面作了论述。其言之有理,理之精确有力,鄙人也只有观摩仰望的份,不敢亵渎,只得在心里记下他对学生们的每一句指导与教诲,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沉稳细致,对知识、对文学、对自身素养的提升报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做“穷酸的读书人”、不读不写“低级趣味”之作。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还未入门的中文人来说,可谓是一个引路者的作用。关于国学经典,关于文学文化,虽未得细枝末节,但也有大体的轮廓方向。正如作者所说,读者将其当作是一艘船,从平涸的细流行到经典的海中去。相信有这本书的引荐,在日后的深入研究中,会免得走些弯路。

理想国阅读感悟范文


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我们一定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写读后感时,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提出有新意的见解,有关“理想国阅读感悟范文”的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

理想国阅读感悟范文【篇1】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国” 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断地给人们灌输一种思想,认为像是理想国中的人们生活的样子,就是最美好的样子。但是他要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思考我们真的是要想成为理想国当中的民众吗。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

虽然我现在看的还是非常的懵懂无知,但是这本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深远的一本书,它不仅诠释了什么是思想的表达,也提出了一个完美的治国方案。他把我们现实当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全部在里面帮我们解决,虽然说里面的解决方法可能并不是非常的成功或者能够实现,但是它给了我们一种美好的乌托邦的向往。

理想国阅读感悟范文【篇2】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掌权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阅读感悟范文【篇3】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该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十卷,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此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此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王为目的、以灵魂转向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这本书里,柏拉图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公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并能使一个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们成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而是要使人的灵魂转向。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就是使人挣脱枷锁,转离黑暗和影子,转向光明和实在,从而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他主张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也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7岁后,儿童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还需要经过5年哲学研究,才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达到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阅读感悟范文【篇4】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理想国阅读感悟范文【篇5】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喜欢《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艾青诗选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