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 > 地图 >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相关栏目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热门栏目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推荐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

(共 7689 篇)

  • 1、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集锦7篇)

    考虑到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编辑了“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吗?电影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好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观后感就是一部影片给你的感悟和人生道理,观后感可以帮我们很快抓住影片的主题,让我们想起内心那份感动,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篇1】

    《百家讲坛》(红版)以正说历史为主,强调探究历史真相。同时,还将涉及地理、天文、文学理论等诸多方面。在,我们将诚邀名家、专家,加大原创、首发;推出重量级人物,打造历史经典;更系统、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权威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文学性和生活化并存,使刊物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百家讲坛》(蓝版)走出“正说”历史局限、弘扬深度悦读、纵论社会生活。在“尊重历史,兼顾艺术个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写作方式有进一步的突破创新:无论是资料的运用、观点的得出,还是各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种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等方面,均采用“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的合理取舍的表现原则,从而形成“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

    《百家讲坛》被人们所喜爱.它已不再是一书了,它深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7月9日《百家讲坛》栏目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我之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介绍详细,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会介绍人物的一系列情况.比如易中天三国之庭审诸葛亮中开篇说:这是一场谋杀的指控,事情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国鼎立时期,涉案双方名声显赫,涉案一方的诸葛亮被指控是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关羽兵败被擒,为孙权所杀,似乎在历史上已经无可争议.这一指控的提出不仅使关羽之死蒙上一层神密的面纱,也冲击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根据?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在开篇给人留一线悬疑,吸引读者的目光.随后,借着一些文学记载,抽丝拨线,否定了这一荒谬的说法.有一位学者说:“诸葛亮胸怀天下,而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利的最大障碍,”周思源教授说:“这个无疑,我觉得很值得怀疑,不是无疑,而是有疑,文章说诸葛亮胸怀大志,他曾经对徐庶等三个好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问他“你将来干什么?”诸葛亮笑而不答.这位学者就说诸葛亮难以启齿.在刘备称帝后,关张的地位就高于诸葛亮。

    因此,对一心想要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

  • 2、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篇二:百家讲坛观后感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
  • 3、 读《百家讲坛》有感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错,其实,动物的身上也有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品质,只是耐人读取罢了。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未若如此。

    如果你养狗,你必定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每当你回到家,你的狗,不!你的朋友乃至伙伴,都会狂摇他的尾巴,向你喷涌出积攒了一天的热情。俗话说,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不错的,忠于主人,几乎是每一只狗的信仰,这信仰好比,就算再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也忘不了在无助时刻顶礼膜拜自己的真主一样。有一则新闻:一只老狗,尽管它的主人早已人逝魂销,但它仍旧忠诚地守护在他的坟前,寸步不离。可见忠实之至如此啊!一只狗,尚能效忠主人,何况一个公民?难道不更应该忠于祖国,热爱祖国吗?否则,岂不连狗都不如?

    那么怎样忠于和热爱祖国呢?若是你爱国,当你回想起日本全面侵华,毁卢沟,夺东北,祖国频频告急时,回想起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而今日本军国主义依然摆出一副死不认账的丑恶嘴脸时,回想起日本细菌部队利用活生生的中国人(那可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  来研究细菌武器时,你会不会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耻辱呢!若是你爱国,当你看到祖国处于世界一流的fast望远镜建成,看到祖国“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合龙,看到祖国奥运健儿在里约的赛场上屡屡摘金,为祖国的荣誉而拼搏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莫大的荣誉感呢?正如《百家讲坛》中说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穷其一生去爱国一样,和祖国荣辱与共,这便是我狗的身上所学到的,也是我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对“爱国”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世界,或许不需要我们用流血牺牲来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此时,一定有人不禁发问,那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心呢?爱国不要盲目,要热血,更要理智。尔时钓鱼岛问题沸沸扬扬,凡爱国者必慷慨激愤,以至在国内掀起一场抵制日货的风波,甚至有的国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街上的日本汽车便乱砸一通,以泄心中火气。但是这真的是爱国吗?砸车不仅给国人的财产安全造成损失,还扰乱国内社会秩序,若是有不法分子趁机作乱,这样的做法岂不是给国家安全埋下巨大隐患?难道爱国是以国家安全为代价的吗?可见,理智爱国弥足珍贵啊!爱国有热血是不错的,但在情感爆发之际,也要记住用理智的绳索收束啊!

    不仅狗,我还从猫的身上看到了敬业的影子。

    当黑暗笼罩每一

  • 4、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读后感范文一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

    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这告诉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很善

  • 5、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

    简介:《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百家讲坛》是个开放的节目。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百家讲坛》800字观后感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

  • 6、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精选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精选,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1】

    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机,又开始看百家讲坛了。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说话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千万不能乱讲乱说。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并且,对一些谣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传播。钱文忠教授说了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对于智者来说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对那些了解不够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能传播,万一它是一句谣言呢?而对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诺别人。如果已经承诺了,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做到,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钱文忠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荆棘刻猴》。从前,有一个皇帝,非常喜爱收藏各种奇珍异宝。有一天,一个卫国人来找到他,说他能在荆棘尖上刻一只猴子。其实他根本就刻不成。过了几天,皇帝问他刻好了没有?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刻。他只好说:“刻好了,但是你必须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吃肉、不喝酒。还要赶上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并且要在那阴晴转换的一瞬间才能看见。”

    后来,一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来问皇帝:“看见那只猴子了吗?”皇帝说没有,并不把那些卫国人说的要求说了一遍。铁匠听后说:“你可以问他有没有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卫国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来。原来早已逃跑了。承诺是沉重的,卫国人本来就做不到,可他还是承诺了,最后进入了进退都错这种地步。我们千万不能学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看完这期节目后,我学到了很多,以后一定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去做。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2】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

  • 7、 《百家讲坛》观后感900字系列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百家讲坛》观后感900字系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

    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都会准时收看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由一些大师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分析一些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为人处理的道理。

    我是在妈妈的强迫下看的,那时,我喜爱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正在热播中,我自然是一万个不情愿,可是,妈妈可不管这么多,直接调到了十台,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办法,我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呆呆地看这“百家讲坛”。但是,渐渐地,我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从王立群读《史记》,我知道了一个朝代兴衰的历史原因有很多,明白时代是一步步前进的。从易中天讲诸子百家争鸣,我知道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思想的具体的内容,虽然有些我还不太明白,但我一定会读读这些经典,吸取里面的精华。

    从鲍鹏山《新说水浒》,我明白了故事中各个英雄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在以前,我还只是简单地认为《水浒传》只是一本打打杀杀快意恩仇的书,通过鲍鹏山老师对里面细节的讲解,我知道了看名著是要细嚼慢咽地,里面108条好汉,个个性格不一,来历不同,作者能处理得这么好,每一个英雄好汉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归宿安排得合情合理,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地咀嚼这部经典。从曾仕强教授讲胡雪岩的启示,胡雪岩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我明白了诚信是人的第二性命。从钱文忠老师解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四书五经的一些大致情况,以后,我也会慢慢地去读这些经典。

    “百家讲坛”已经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一天如果没“吃”,我会觉得心里空空的。里面讲解的一些道理,必定会使我受益无穷。我会一直看下去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

  • 8、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观看完《左耳》后,我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为了将影片的美好和自身的感触珍藏于心,我们就要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所得到的启发记录下来的文章。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观后感呢?下面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

    这里所谓的布道,就是讲学,这也是王阳明人生经历的一大特点。他从年轻的时候就爱讲学,刚到京城任职,就在

  • 9、 观《百家讲坛》有感(三)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 10、 [参考]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汇总

    请阅读以下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你是否在找一篇关于观后感范文呢?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每个人对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回忆作品情节,保留当下感受,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与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2】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又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

  • 2022-12-12

  • 2022-05-07

  • 2022-12-09

  • 2022-12-10

  • 2023-03-06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3-02-19

  • 2023-02-19

  • 2019-09-20

  • 2023-01-05

  • 2022-12-01

  • 2023-01-06

  • 2019-09-20

  • 2022-05-20

  • 2023-02-02

  • 2019-10-20

  • 2019-09-20

  • 2022-03-12

  • 2022-08-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1-04

  • 2019-11-08

  • 2023-05-10

  • 2019-09-22

  • 2019-10-17

  • 2019-09-22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1-03

  • 2019-09-21

  • 2023-04-13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2024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